首页> 中国专利> 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及车辆用窗

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及车辆用窗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可见光透射率降低的、还使成为太阳辐射屏蔽性标准的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更小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本发明提供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特征在于,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由选自六硼化镧、氮化钛、氧化钨的至少1种以上微粒与、选自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以通式M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3564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9-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780101238.1

  • 发明设计人 藤田贤一;

    申请日2007-10-23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李帆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56: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11-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0J 1/00 专利号:ZL2007801012381 申请日:20071023 授权公告日:2014041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4-16

    授权

    授权

  • 2010-11-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J1/00 申请日:200710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9-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汽车、电车、重型机械等的天窗、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前窗所使用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

背景技术

此前,作为汽车用等的安全玻璃,提出有将太阳辐射屏蔽膜夹在2块平板玻璃间,构成夹层玻璃,通过该夹层玻璃把入射的太阳能遮断,以减轻冷气设备负荷或人的暑热感为目的的方案。

例如,专利文献1~3中提出了将在透明树脂膜上蒸镀金属、金属氧化物而构成的热线反射膜粘接在玻璃、丙烯酸板、聚碳酸酯板等透明成型体上的热线屏蔽板。

然而,该热线反射膜本身非常昂贵且要求粘接工序等烦琐工序,故成本高。另外,由于透明成型体与反射膜的粘接性不好,有因时效而产生膜的剥离的缺点。

另外,还有许多方案提出了在透明成型体表面,直接蒸镀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而构成的热线屏蔽板,但在制造该热线屏蔽板时,曲于需要要求高真空且精度高的气氛控制的装置,故有批量生产性不良、缺乏通用性的问题。

此外,例如,专利文献4、5中提出了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的热塑性透明树脂中混入以酞菁系化合物、蒽醌系化合物为代表的有机近红外线吸收剂的热线屏蔽板及膜。

然而,为充分屏蔽热线,必需配合大量的近红外吸收剂,当大量配合时,则存在可见光线透过能力降低的问题。另外,由于使用有机化合物,在用于经常曝露于直射日光下的建筑物及汽车的窗户材料等的场合,在耐候性方面存在困难,未必适当。

另外,作为夹层玻璃,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一种将含有由0.1μm以下的细微粒径的氧化锡或氧化铟构成的热线屏蔽性金属氧化物的软质树脂层夹在一对平板玻璃间的夹层玻璃。

另外,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一种在至少2块平板玻璃之间,设置分散了Sn、Ti、Si、Zn、Zr、Fe、Al、Cr、Co、Ce、In、Ni、Ag、Cu、Pt、Mn、Ta、W、V、Mo的金属、其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或Sb或F的掺杂物、或者分散了这些的复合物的中间层所构成的夹层玻璃。

另外,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一种将由TiO2、ZrO2、SnO2、In2O3构成的微粒与有机硅或有机硅化合物所构成的玻璃成分夹在透明板状部件之间的汽车用窗玻璃。

另外,专利文献9中提出了在至少2块透明玻璃板状体之间设置由3层构成的中间层,中间层中的第2层的中间层中分散Sn、Ti、Si、Zn、Zr、Fe、Al、Cr、Co、In、Ni、Ag、Cu、Pt、Mn、Ta、W、V、Mo的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或Sb或F的掺杂物、或这些的复合物,且第1层与第3层的中间层为树脂层的夹层玻璃。

另外,本申请人把具有太阳辐射屏蔽功能的中间层夹在2块平板玻璃间而制成,该中间层是由单独含有六硼化物微粒与乙烯基系树脂、或含有六硼化物微粒与ITO微粒及/或ATO微粒与乙烯基系树脂的中间膜构成的太阳辐射屏蔽用夹层玻璃;或者,上述中间层由位于至少一块平板玻璃面内侧的面上形成的含有上述微粒的太阳辐射屏蔽膜、与夹在上述2块平板玻璃间的含有乙烯基系树脂的中间膜所构成的太阳辐射屏蔽用夹层玻璃,作为专利文献10提出。

另外,专利文献10中公开了单独采用六硼化物微粒或采用六硼化物微粒与ITO微粒及/或ATO微粒的太阳辐射屏蔽用夹层玻璃的光学特性,由于在可见光区域具有极大透射率,同时于近红外区域呈现强吸收、具有极小透射率,故与专利文献4~7中所述的现有的夹层玻璃相比得到改善,可见光透射率达到70%以上、太阳辐射透射率达到约50%。

这些太阳辐射屏蔽性窗,虽然是尽量透明,并且试图提高太阳辐射屏蔽性,但对于汽车的天窗、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前窗、重型机械的天窗等而言,与透明性相比,必需将如何经济地屏蔽太阳光线的热作为重点加以设计。

为了制成这样的车窗部位使用的夹层玻璃,提出了使可见光透射率降低,使色调为深蓝、灰色、青铜色(红茶色)、深绿色的夹层玻璃,似乎满足了上述条件,但未能使作为太阳辐射屏蔽性标准的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之比小于1,故太阳辐射屏蔽性差,仍有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特开昭61-2774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146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1-179887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6-256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6-264050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平8-217500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平8-259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8:特开平4-160041号公报

专利文献9:特开平10-297945号公报

专利文献10:特开2001-892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该课题是提供一种使可见光透射率降低,使色调也为要求高的深蓝、灰色、青铜色(红茶色)、深绿色,并且使作为太阳辐射屏蔽性标准的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更小、生产成本低廉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及车辆用窗。

即,本发明的第1发明涉及一种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是用于车窗的含有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由选自六硼化镧、氮化钛、氧化钨的至少1种以上的微粒与选自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以通式MYWOZ(0.001≤Y≤1.0、2.2≤Z≤3.0)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的至少1种以上微粒混合而成,并且,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可见光透射率处于5%~40%的范围,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与可见光透射率满足下述(式1),而且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透射色满足下述(式2):

(式1)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

(式2)-14<a*<2、-8<b*<2。

本发明的第2发明涉及一种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是用于车窗的含有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由选自六硼化镧、氮化钛、氧化钨的至少1种以上的微粒、选自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以通式MYWOZ(0.001≤Y≤1.0、2.2≤Z≤3.0)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的至少1种以上微粒、与氧化铁微粒混合而成,并且,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可见光透射率处于5%~40%的范围,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与可见光透射率满足下述(式3),而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透射色满足下述(式4):

(式3)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

(式4)-2<a*<14、2<b*<12。

本发明的第3发明涉及第1、2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氧化钨为WO2或W18O49

本发明的第4发明涉及第1、2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氧化钨为WO2或W18O49

本发明的第5发明涉及第1~4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的直径在300nm以下。

本发明的第6发明涉及第1~5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用选自硅烷化合物、钛化合物、锆化合物的至少1种进行过表面处理。

本发明的第7发明涉及第1~6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还含有选自氧化锌微粒、氧化铈微粒、氧化钛微粒的至少1种。

本发明的第8发明涉及第1~7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包含在聚碳酸酯树脂成型体中。

本发明的第9发明涉及一种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在第8发明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型体的至少一表面上形成有耐擦伤性硬涂层。

本发明的第10发明涉及一种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通过把第8或9发明所述的太阳辐射屏蔽体层压在其他的树脂成型体上而得到。

本发明的第11发明涉及一种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第1~7发明所述的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包含在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酸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的一种树脂中。

本发明的第12发明涉及一种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把第11发明所述的太阳辐射屏蔽体作为中间膜设置在2块层合板之间而形成夹层结构体,该层合板为选自无机平板玻璃、聚碳酸酯树脂成型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成型体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13发明涉及一种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第12发明所述的层合板的至少一块为第8~10发明的太阳辐射屏蔽体。

本发明的第14发明涉及第1~13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形状为厚度2.5mm~30mm、且最大投影面积为400~60000cm2

本发明的第15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窗,其特征在于,使用第1~14发明所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

按照本发明涉及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及车辆用窗,可提供一种此前未得到的,使可见光透射率降低,使色调也为要求高的深蓝、灰色、青铜色(红茶色)、深绿色,且作为太阳辐射屏蔽性标准的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小于1的、生产成本低廉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及车辆用窗,可适用于汽车的天窗、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前窗、重型机械的天窗等使用,其用途广泛,工业上有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

1.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

1)选自六硼化镧、氮化钛、氧化钨的至少1种以上的微粒

六硼化镧、氮化钛、氧化钨,从可见光至近红外线具有吸收,特别是具有选择性吸收从780nm至1200nm的近红外线的光学特性。另外,对每单位面积的添加量的可见光线、近红外线的吸收能力非常强、通过少量添加可以有效赋予基材以热线屏蔽功能。但是,1200nm以上红外线吸收能力缺乏,具有不能屏蔽太阳光中含有的长波长区域能量的缺点。

a)六硼化镧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六硼化镧,优选其表面未被氧化,但通常多为稍有氧化,另外,在微粒分散工序中,引起表面氧化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然而,即使在该场合下,在显现热线屏蔽效果的有效性方面仍未改变。

另外,六硼化镧微粒,作为结晶的完整性愈高,得到的热线屏蔽效果愈大,即使是结晶性低,X射线衍射中产生宽的衍射峰的六硼化镧微粒,如微粒内部的基本键合由各金属与硼的键合形成,则显现热线屏蔽效果。

六硼化镧为着色成灰黑色、茶黑色、绿黑色等的粉末,在使粒径与可见光波长相比足够小,分散于热线屏蔽透明树脂基材中的状态下,在热线屏蔽透明树脂基材中产生可见光透射性。然而,红外光屏蔽能力可被十分强烈保持。其理由还未被详细了解,但可以认为这些微粒中的自由电子量多,通过微粒内部及表面的自由电子作用,带间间接迁移的吸收能恰好处于可见~近红外附近,因此该波长区域的热线被选择性地反射、吸收。

六硼化镧的每单位重量的热线屏蔽能力非常高,与ITO或ATO相比,采用40分之1以下的用量就可显现其效果。因此,用于可大幅削减微粒的总使用量,当在热线屏蔽透明树脂基材中大量配合热线屏蔽粒子时,不会发生作为基材的透明树脂的物性,特别是耐冲击强度或韧性降低等强度方面的问题。

当六硼化镧的用量增加时,由于在可见光区域有吸收,通过控制其添加量,可自由控制可见光区域的吸收,也可应用于亮度调节或隐私保护等。

另外,也可以使用其他六硼化物代替六硼化镧,其代表性化合物可以举出六硼化铈(CeB6)、六硼化镨(PrB6)、六硼化钕(NdB6)、六硼化钆(GdB6)、六硼化铽(TbB6)、六硼化镝(DyB6)、六硼化钬(HoB6)、六硼化钇(YB6)、六硼化钐(SmB6)、6硼化铕(EuB6)、六硼化铒(ErB6)、六硼化铥(TmB6)、六硼化镱(YbB6)、六硼化镥(LuB6)、六硼化镧铈((La,Ce)B6)、六硼化锶(SrB6)、六硼化钙(CaB6)等。

b)氮化钛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TiN,优选其表面未被氧化,但通常多数为稍有氧化,另外,在微粒分散工序中,发生表面氧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即使在该场合下,显现热线屏蔽效果的有效性仍未改变。另外,这些氮化物微粒,作为结晶的完整性愈高,得到的热线屏蔽效果愈大,即使是结晶性低、X射线衍射中产生宽的衍射峰的氮化物微粒,如微粒内部的基本的键合由钛与氮的键合形成,则显现热线屏蔽效果。

TiN为着色成茶黑色、蓝黑色等的粉末,在使粒径与可见光波长相比足够小,分散于聚碳酸酯树脂中的状态下,在膜中产生可见光透射性。然而,红外光屏蔽能力可被十分强烈保持。其理由还未被详细了解,但可以认为这些微粒中的自由电子量多,通过微粒内部及表面的自由电子作用,带间间接迁移的吸收能恰好处于可见~近红外附近,因此该波长区域的热线被选择性地反射、吸收。

另外,也可以使用其他氮化物代替TiN,其代表性化合物可以举出氮化锆(ZrN)、氮化铪(HfN)、氮化钒(VN)、氮化铌(NbN)、氮化钽(TaN)等的微粒。

c)氧化钨

本发明中使用的氧化钨,优选为用通式WO2、或W18O49所表示的氧化钨。特别是由于对1000nm附近的光吸收大,其透射色调多数为蓝色系的色调。

2)选自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以通式MYWOZ(0.001≤Y≤1.0、2.2≤Z≤3.0)表示的复合钨氧化物的至少1种以上的微粒

对1000nm以上的中红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的光学特性。但是,对每单位面积的添加量的红外线的吸收能力弱,为了对基材赋予热线屏蔽特性,必需大量添加,存在基材自体的机械特性降低及材料成本升高等问题。

a)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

本发明中使用的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为了抑制金属氧化物特有的光催化活性,优选采用选自具有烷氧基与有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铝偶联剂、锆偶联剂的至少一种表面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作为这些表面处理剂,可以使用与掺杂锑的氧化锡的表面具有亲和性、形成键合的烷氧基,以及与透明热塑性树脂具有亲和性的有机官能团的化合物。作为上述烷氧基,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但只要可发生水解,与掺杂锑的氧化锡的表面形成键的烷氧基即可而未作特别限定。作为上述有机官能团,可以举出烷基、乙烯基、γ-(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γ-环氧丙氧基丙基、γ-苯胺基丙基、γ-巯基丙基、γ-甲基丙烯酰氧基等,只要与透明热塑性树脂具有亲和性的有机官能团即可而未作特别限定。

b)复合钨氧化物

本发明中使用的复合钨氧化物,用通式MYWOZ(0.001≤Y≤1.0、2.2≤Z≤3.0)表示,且具有六方晶系的晶体结构,由于在近红外区域、特别是对1000nm附近的光吸收大,故其透射色调多为蓝色系的色调。

作为用上述通式MYWOZ(0.001≤Y≤1.0、2.2≤Z≤3.0)表示,且具有六方晶系的晶体结构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例如,可以举出M元素包含选自Cs、Rb、K、Tl、In、Ba、Li、Ca、Sr、Fe、Sn、Al、Cu中的1种以上的复合钨氧化物微粒。

添加元素M的添加量优选0.1以上0.5以下、更优选0.33附近。这是根据六方晶系的晶体结构从理论上算出的值,为0.33,采用该值前后的添加量,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光学特性。另外,关于Z的范围,优选2.2≤z≤3.0。这是由于如z值在2.45以上,可完全避免该红外线屏蔽材料中目的之外的WO2结晶相的出现,同时,可以得到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另一方面,如X值在2.999以下,可生成足够量的自由电子,形成效率良好的红外线屏蔽材料,如在2.95以下,作为红外线屏蔽材料是更优选的。另外,即使z≤3.0,通过添加上述元素M,也可供给自由电子。尤其是,从光学特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2.2≤z≤2.99、尤其优选2.45≤z≤2.99。

在这里,作为该复合钨氧化物材料的典型例子,可以举出Cs0.33WO3、Rb0.33WO3、K0.33WO3、Ba0.33WO3等,只要Y、Z处于上述范围内,就可以得到有用的热线屏蔽特性。

3)氧化铁微粒

可将a*b*保持在正侧。具有可成为青铜色的特征。

因此,本发明人通过把上述1)与2)的2组微粒进行混合,属于2个组的材料所具有的缺点互相弥补,可使所得到的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可见光透射率处于5%~40%的范围,并且,满足下述式1,而且该太阳辐射屏蔽体的透射色满足式2。

(式1)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

(式2)-14<a*<2、-8<b*<2

另外,通过把上述1)、2)、3)的3个组微粒进行混合,属于3个组的材料所具有的缺点互相弥补,特别是通过添加氧化铁微粒,具有将a*b*保持在正侧,将色调调整至青铜色一侧的特征。

由此,可在较低透射率的汽车用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中使用。

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可见光透射率要求5%~40%的理由是,当小于5%时,作为窗的透射率过低,外界的目视性显著降低,因而是不理想的,另外,当超过40%时,含可见光的太阳辐射热向室内侧的流入加大,特别是对于屏蔽夏季的太阳辐射变得不充分,另外,用于降低室内温度的冷气设备负荷加大,因而是不理想的。

在上述第1发明中,优选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透射色在上述可见光透射率的范围内,属于-14<a*<2、-8<b*<2的范围的理由是,a*≤-14,绿成分过强,2≤a*,红成分过强,进一步,b*≤-8,蓝色过强,另外2≤b*,黄色过强,故这些范围以外脱离了一般使用者优选的中和色、深蓝、深绿的色调,因而是不理想的。

在上述第2发明中,优选上述太阳辐射屏蔽体的透射色属于-2<a*<14、2<b*<12范围的理由是,a*≤-2,绿成分过强,另外,14≤a*,红成分过强,进一步,b*≤2,蓝成分过强,另外,12≤b*,黄色成分过强,这些范围以外脱离了一般使用者优选的青铜色的色调,因而是不理想的。

具有上述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的直径,希望在300nm以下。当超过300nm时,发生可见光区域的光散射,太阳辐射屏蔽体产生模糊,是不理想的。

另外,上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希望采用选自硅烷化合物、钛化合物、锆化合物、铝化合物的至少1种进行表面处理。通过采用上述材料包覆微粒表面,可提高耐候性。另外,掺杂锑的氧化锡、掺杂锡的氧化铟,具有金属氧化物特有的光催化活性,从对其进行抑制,防止聚碳酸酯树脂的劣化的观点出发也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热线屏蔽微粒每1m2的添加量,希望满足下式5。在式5中,与各热线屏蔽微粒关联的系数,根据各热线屏蔽微粒的每单位重量的可见光线吸收能力来决定。例如,当使其与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聚碳酸酯片的可见光透射率具有相同值时,氧化钛每1m2的必要添加量,从实验可知为掺杂锡的氧化铟的1/160。

当氮化钛的添加量(g/m2)×160+六硼化镧添加量(g/m2)×40+氧化钨(g/m2)×40+复合钨氧化物(g/m2)×4+掺杂锑的氧化锡(g/m2)+掺杂锡的氧化铟(g/m2)的值在5以下时,可见光线吸收能力变得不充分,作为以隐私保护为目的的汽车用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是不合适的。另外,也得不到充分的热线屏蔽能力。反之,当此值在50以上时,可以得到充分的热线屏蔽能力,但可见光线的吸收过分变强,车外的光几乎无法进入。

(式5)

5(g/m2)<氮化钛的添加量(g/m2)×160+6硼化镧的添加量(g/m2)×40+氧化钨(g/m2)×40+复合钨氧化物(g/m2)×4+掺杂锑的氧化锡(g/m2)+掺杂锡的氧化铟(g/m2)<50(g/m2)

另外,上述微粒的每1m2的总添加量希望在20g/m2以下。当每1m2的总添加量大于20g/m2时,虽依赖于聚碳酸酯片的厚度,但可能损害聚碳酸酯树脂自身的机械特性(耐冲击性、表面硬度、弯曲强度)。另外,材料成本也升高。

本发明的含有具有热线屏蔽功能微粒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光学特性,其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即,希望太阳辐射透射率的值比可见光透射率小。当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时,为了充分减少从外部进入车内的太阳能,车内变得过暗。虽然对聚碳酸酯片大量添加着色颜料或着色染料,极端降低可见光透射率,太阳辐射透射率也降低,但满足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以往是困难的。

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热线屏蔽微粒,粒径愈小愈好,当考虑红外线吸收能力、使用的树脂的透明性时,其平均粒径在300nm以下、更优选100nm以下。这里,平均粒径为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热线屏蔽微粒的粉体时,该粉体的粒径的平均值。

本发明的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同时还可以含有选自氧化锌微粒、氧化铈微粒、氧化钛微粒的至少1种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当考虑使用的树脂的透明性时,其平均粒径为300nm以下、更优选为100nm以下。在这里,平均粒径是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热线屏蔽微粒的粉体时,该粉体粒径的平均值。

另外,为了抑制紫外线吸收剂的光催化活性,提高向透明热塑性树脂中的分散性,优选采用选自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铝偶联剂、锆偶联剂的至少一种表面处理剂实施表面处理。作为这些表面处理剂,可以使用具有与紫外线吸收剂的表面具有亲和性,与形成键的烷氧基及透明热塑性树脂有亲和性的有机官能团的表面处理剂。作为上述烷氧基,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只要可发生水解,与无机紫外线吸收剂的表面形成键合的烷氧基即可而未作特别限定。作为上述有机官能团,可以举出烷基、乙烯基、γ-(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γ-环氧丙氧基丙基、γ-苯胺基丙基、γ-巯基丙基、γ-甲基丙烯酰氧基等,只要与透明热塑性树脂有亲和性的有机官能团即可而未作特别限定。

另外,为了提高无机紫外线吸收剂向热塑性树脂中的分散性,有机高分子分散剂也可与上述偶联剂并用。

2.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结构的一个方案,是把第1、2发明的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包含在聚碳酸酯树脂成型体中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

包含具有上述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的聚碳酸酯片的至少一个片的表面上,也可形成耐擦伤性硬涂层。例如,在上述片上可以形成硅酸酯系、丙烯酸系等耐擦伤性硬涂层。通过该硬涂层的形成,可能提高成型体的耐擦伤性,包含该具有热线屏蔽功能微粒的聚碳酸酯片,可用于汽车用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

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碳酸酯树脂,优选芳香族聚碳酸酯。作为芳香族聚碳酸酯,可以举出从2,2-双(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溴-4-羟基苯基)丙烷为代表的二元酚系化合物的一种以上和光气或二苯基碳酸酯等为代表的碳酸酯前体,采用界面聚合、熔融聚合或固相聚合等公知的方法得到的聚合体。

其次,热线屏蔽微粒向聚碳酸酯树脂的分散方法,只要是微粒均匀分散于树脂的方法即可任意选择。作为例子,采用珠研磨机、球磨机、砂磨机、超声波分散等方法,配制上述微粒在任意的溶剂中分散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液,把该分散液与聚碳酸酯树脂的粉粒体或颗粒、以及根据需要的其他添加剂,使用螺条混合机、滚筒、诺塔混合机、亨舍尔混合机、高速混合机(ス一パ一ミキサ一)、行星式混合机等混合机、以及使用班伯里混炼机、捏合机、轧辊、ニ一ダ一ル一ダ一、一轴挤出机、二轴挤出机等混炼机,边去除溶剂边均匀熔融混合的方法,可以配制将微粒均匀分散在聚碳酸酯树脂中的混合物。另外,也可以采用以公知的方法除去热线屏蔽微粒分散液的溶剂,将得到的粉末和聚碳酸酯树脂的粉粒体或颗粒、及根据需要的其他添加剂均匀熔融混合的方法,配制将微粒均匀分散在聚碳酸酯树脂中的混合物。此外,也可采用把未经分散处理的热线屏蔽微粒粉末和耐热性分散剂直接添加到聚碳酸酯树脂中进行均匀熔融混合的方法,只要热线屏蔽微粒被均匀分散在聚碳酸酯树脂中即可,并不限于这些方法。

作为包含具有该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的聚碳酸酯片的成型方法,可以举出注射成型、挤出成型、压缩成型或旋转成型等任意的方法。特别是采用注射成型得到成型品的方法是优选的方法。注射成型品可适合用于汽车的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

上述包含具有该热线屏蔽功能微粒的聚碳酸酯片,除仅其本身可以用于汽车的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外,还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层压在无机玻璃、树脂玻璃、树脂膜等其他透明成型体上,作为一体化的热线屏蔽透明层压体用于结构材料。例如,通过将预先成型为片状的包含具有热线屏蔽功能微粒的聚碳酸酯片于无机玻璃上采用热层压法进行层压达到一体化,可以得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飞散防止功能的具有热线屏蔽能力的透明层压体。

另外,采用热层压法、共挤出法、压制成型法、注射成型法等,在与包含具有热线屏蔽功能微粒的聚碳酸酯片的成型的同时,于其他的透明成型体上层压达到一体化,也可以得到具有热线屏蔽能的透明层压体。上述具有热线屏蔽能的透明层压体,既可以有效表现相互的成型体具有的优点,又可以互补相互的的缺点,可以作为更有用的汽车窗材料。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包含具有热线屏蔽功能微粒的聚碳酸酯片也可以配合一般的添加剂。例如,为了根据需要赋予任意的色调,除偶氮系染料、赛安宁系染料、喹啉系、苝系染料、炭黑等一般的在热塑性树脂着色中利用的染料、颜料外,也可以以有效表现量配合受阻酚系、磷系等稳定剂、脱模剂、羟基二苯甲酮系、水杨酸系、HALS系、三唑系、三嗪系等紫外线吸收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静电防止剂等作为添加剂使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结构的1个方案,把第1、2发明的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包含在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乙酸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的一种中用作中间膜也是优选的。

可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在2块层合板之间,把上述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作为中间膜插入而构成夹层结构体,该层合板为选自无机平板玻璃、聚碳酸酯树脂成型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成型体的至少一种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

也可以使上述层合板的至少一块为在聚碳酸酯树脂成型体中含有上述具有热线屏蔽功能的微粒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

优选上述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形状为厚度2.5mm~30mm、且最大投影面积为400~60000cm2

采用现有的注射成型技术可制造的最大尺寸为60000cm2,当比其大时则制造困难。然而,通过今后对制造装置、注射成型方法的革新,有可能制造更大的太阳辐射屏蔽体。另外,当在400cm2以下,作车窗用太小,是不合适的。就厚度来说,采用现有的注射成型技术可制造的最大厚度为30mm,当比其厚时,则制造困难。另外,当比2.5mm薄时,在车辆上安装时,有可能不能充分获得车辆自身的刚性。

具有上述多种形态的本发明的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可适用于车辆用窗,特别适用于与亮度相比,必需将如何经济地屏蔽太阳光线的热作为重点加以设计的汽车天窗、全景车顶、后窗、后侧窗、前窗、重型机械的天窗等。

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一起加以具体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另外,在各实施例中,各种微粒的分散粒径,采用以动态光散射法作为原理的大塚电子(株)社制造的ELS-8000进行测定。

车窗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可见光透射率及太阳辐射透射率,采用日立制作所(株)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4000进行测定。

实施例1

称取TiN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TiN微粒分散液(A液)。在这里,TiN微粒分散液(A液)内的TiN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的测定结果为80nm。

另外,向上述A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TiN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TiN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TiN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A粉)。

其次,把得到的A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TiN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TiN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A)。

称取ATO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ATO微粒分散液(B液)。在这里,ATO微粒分散液(B液)内的ATO氧化物微粒的分散粒径测定结果为63nm。

另外,向上述B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ATO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ATO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ATO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B粉)。

其次,把得到的B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ATO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ATO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B)。

其次,将母料A与母料B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6g/m2,ATO添加量为9.6g/m2,得到TiN微粒与ATO微粒在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实施例1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5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7%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9.1%。

实施例2

除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9g/m2、ATO添加量为14.4g/m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2的太阳辐射屏蔽体2。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微粒分散粒径为78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22.1%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5.9%。

实施例3

除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11g/m2、ATO添加量为1.92g/m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3的太阳辐射屏蔽体3。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的微粒分散粒径为73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9%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5.2%。

实施例4

称取ZnO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3小时,由此配制ZnO微粒分散液。另外,向上述ZnO微粒分散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ZnO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WO2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ZnO微粒分散粉。

其次,把得到的ZnO微粒分散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ZnO微粒分散粉的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ZnO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

其次,除上述含ZnO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添加10wt%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4的太阳辐射屏蔽体4。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0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0.0%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4.2%。

实施例5

称取WO2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WO2微粒分散液(C液)。在这里,WO2微粒分散液(C液)内的WO2微粒分散粒径测定结果为55nm。

另外,向上述C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WO2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WO2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WO2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C粉)。

其次,把得到的C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WO2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WO2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C)。

其次,把母料B与母料C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WO2添加量为0.44g/m2、ATO添加量为1.93g/m2,得到WO2微粒与ATO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实施例5的太阳辐射屏蔽体5。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80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0.5%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8.7%。

实施例6

称取ITO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ITO微粒分散液(D液)。在这里,ITO微粒分散液(D液)内的ITO微粒的分散粒径测定结果为75nm。

进一步,向上述D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ITO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ITO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ITO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D粉)。

其次,把得到的D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ITO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ITO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D)。

其次,把母料C与母料D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WO2添加量为0.44g/m2、ITO添加量为1.95g/m2,得到WO2微粒与ITO于全体树脂中均匀分散的实施例6的太阳辐射屏蔽体6。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7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0.9%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3.1%。

实施例7

称取LaB6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LaB6微粒分散液(E液)。在这里,LaB6微粒分散液(E液)内的LaB6微粒的分散粒径测定结果为68nm。

进一步,向上述E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TiN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ITO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ITO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E粉)。

其次,把得到的E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LaB6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LaB6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E)。

其次,把母料A与母料B与母料E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LaB6添加量为0.06g/m2、TiN添加量为0.06g/m2、ATO添加量为1.94g/m2,得到LaB6微粒与TiN微粒与ATO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实施例7的太阳辐射屏蔽体7。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85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7.8%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7.4%。

实施例8

称取W18O49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W18O49微粒分散液(F液)。在这里,W18O49微粒分散液(F液)内的W18O49微粒的分散粒径测定结果为69nm。

进一步,向上述F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W18O49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W18O49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W18O49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F粉)。

其次,把得到的F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W18O49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W18O49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F)。

其次,把母料B与母料F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W18O49添加量为0.43g/m2、ATO添加量为2.01g/m2,得到W18O49微粒与ATO均匀分散在全部树脂中的实施例8的太阳辐射屏蔽体8。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61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8%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8.1%。

实施例9

称取C0.33WO3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C0.33WO3微粒分散液(G液)。在这里,C0.33WO3微粒分散液(G液)内的C0.33WO3微粒的分散粒径测定结果为77nm。

进一步,向上述G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C0.33WO3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C0.33WO3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C0.33WO3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G粉)。

其次,把得到的G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C0.33WO3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C0.33WO3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G)。

其次,把母料A与母料G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6g/m2、C0.33WO3添加量为2.4g/m2,得到TiN微粒与C0.33WO3于全体树脂中均匀分散的实施例9的太阳辐射屏蔽体9。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9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7%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5.7%。

实施例10

除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15g/m2、C0.33WO3添加量为6.0g/m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0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10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0。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66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10.1%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7.1%。

实施例11

称取Fe2O3微粒10重量%、分散剂10重量%、甲苯80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由此配制Fe2O3微粒分散液(H液)。在这里,Fe2O3微粒分散液(H液)内的Fe2O3微粒的分散粒径测定结果为50nm。

进一步,向上述H液中添加分散剂,进行调整,使分散剂与Fe2O3微粒的重量比为分散剂/Fe2O3微粒=3,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Fe2O3微粒分散粉(下面简称H粉)。

其次,把得到的H粉添加到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颗粒中,使Fe2O3浓度为2.0重量%,用混合器混合均匀后,用双轴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把挤出的股状物切成颗粒状,得到含Fe2O3微粒的聚碳酸酯母料(下面简称母料H)。

其次,把母料A、母料G、母料H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6g/m2、C0.33WO3添加量为2.4g/m2、Fe2O3添加量为0.6g/m2,得到TiN微粒与C0.33WO3与Fe2O3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实施例11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1。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的Fe2O3的微粒的分散粒径为81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26.6%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5.0%。

实施例12

称取TiN微粒3重量%、异丙醇97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后,添加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用机械搅拌器搅拌混合1小时后,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用硅烷化合物实施了表面处理的TiN微粒。

称取ATO微粒3重量%、异丙醇97重量%,用放入了0.3mmφZrO2珠的涂料搅拌器进行粉碎、分散处理6小时后,添加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用机械搅拌器搅拌混合1小时后,用喷雾干燥器除去甲苯,得到用硅烷化合物实施了表面处理的ATO微粒。

除了使用以硅烷化合物实施了表面处理的TiN微粒、以硅烷化合物实施了表面处理的ATO微粒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实施例12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2。

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83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5%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9.2%。

实施例13

把东亚合成制造的アロニツクスM-400 50重量%、チバスペシヤリテイ制造的イルガキユア6515重量%、甲苯45重量%进行混合,配制耐擦伤性硬涂敷液。在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的表面上,用バ一コ一タ一#20涂布上述耐擦伤性硬涂敷液,于70℃干燥1分钟后,用高压水银灯照射140mW/cm2的UV光,形成耐擦伤性硬涂层,得到太阳辐射屏蔽对13。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2%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8.9%。

进行铅笔硬度测定时,确认通过形成耐擦伤性硬涂层,太阳辐射屏蔽体13的铅笔硬度上升至2H。实施例1制作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的铅笔硬度为F。

通过在太阳辐射屏蔽体的表面形成耐擦伤性硬涂层,可能使太阳辐射屏蔽体的耐擦伤性提高,该太阳辐射屏蔽体可在车辆、汽车的窗户等上使用。

实施例14

称取TiN微粒分散液(A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作TiN增塑剂分散液(A增塑剂液)。

同样地称取ATO微粒分散液(B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作ATO增塑剂分散液(B增塑剂液)。

把A增塑剂液与B增塑剂液添加到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添加作为增塑剂的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把该混合物用轧制辊轧机进行混炼,形成0.5mm厚的片状,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6g/m2、ATO添加量为9.60g/m2,得到TiN微粒与ATO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中间膜(中间膜A)。

进一步,把该中间膜A夹在厚度2mm的2块浮法玻璃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14。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69nm。

另外,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0.8%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9.0%。

实施例15

除了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9g/m2、ATO添加量为14.4g/m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3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15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5。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8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21.1%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5.7%。

实施例16

除了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11g/m2、ATO添加量为1.92g/m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16的太阳辐射屏蔽体16。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3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0.9%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5.0%。

实施例17

称取WO2微粒分散液(C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作WO2增塑剂分散液(C增塑剂液)。

把A增塑剂液与C增塑剂液添加到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加入作为增塑剂的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把该混合物用轧制辊轧机进行混炼,形成0.5mm厚的片状,进行调整,使WO2添加量为0.44g/m2、ATO添加量为1.93g/m2,得到WO2微粒与ATO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中间膜(中间膜D)。

进一步,把该中间膜D夹在厚度2mm的2块浮法玻璃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17。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7nm。

另外,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0.5%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8.4%。

实施例18

称取ITO微粒分散液(D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采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作ITO增塑剂分散液(D增塑剂液)。

把C增塑剂液与D增塑剂液添加到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加入作为增塑剂的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把该混合物用轧制辊轧机进行混炼,形成0.5mm厚的片状,进行调整,使WO2添加量为0.44g/m2、ITO添加量为1.95g/m2,得到WO2微粒与ITO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中间膜(中间膜E)。

进一步,把该中间膜E夹在厚度2mm的2块浮法玻璃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18。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81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0.1%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2.4%。

实施例19

称取LaB6微粒分散液(E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作LaB6增塑剂分散液(E增塑剂液)。

把A增塑剂液、B增塑剂液、E增塑剂液添加至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加入作为增塑剂的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把该混合物用轧制辊轧机进行混炼,形成0.5mm厚的片状,进行调整,使LaB6添加量为0.06g/m2、TiN添加量为0.06g/m2、ATO添加量为1.94g/m2、得到LaB6微粒与TiN微粒与ATO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中间膜(中间膜F)。

进一步把该中间膜F夹在厚度2mm的2块浮法玻璃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19。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9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7.5%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7.3%。

实施例20

称取W18O49微粒分散液(F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作W18O49增塑剂分散液(F增塑剂液)。

把B增塑剂液与F增塑剂液添加到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添加作为增塑剂的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把该混合物用轧制辊轧机进行混炼,形成0.5mm厚的片状,进行调整,使W18O49添加量为0.43g/m2、ATO添加量为2.01g/m2,得到W18O49微粒与ATO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中间膜(中间膜G)。

进一步,把该中间膜G夹在厚度2mm的2块浮法玻璃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20。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9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4%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9.1%。

实施例21

称取Cs0.33WO3微粒分散液(G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成Cs0.33WO3增塑剂分散液(G增塑剂液)。

把A增塑剂液与G增塑剂液添加至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加入作为增塑剂的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把该混合物用轧制辊轧机进行混炼,形成0.5mm厚的片状,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6g/m2、Cs0.33WO3添加量为2.4g/m2,得到TiN微粒与Cs0.33WO3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中间膜(中间膜H)。

进一步,把该中间膜H夹在厚度2mm的2块浮法玻璃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21。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5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3%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5.6%。

实施例22

除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15g/m2、Cs0.33WO3添加量为6.00g/m2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0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22的太阳辐射屏蔽体22。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2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10.1%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7.0%。

实施例23

称取Fe2O3微粒分散液(H液)、增塑剂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50重量%,用搅拌式真空干燥机除去甲苯,制成Fe2O3增塑剂分散液(H增塑剂液)。

把A增塑剂液、G增塑剂液、H增塑剂液添加到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加入作为增塑剂的二(2-乙基丁酸)三乙二醇酯,把该混合物用轧制辊轧机进行混炼,形成0.5mm厚的片状,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6g/m2、Cs0.33WO3添加量为2.4g/m2、Fe2O3添加量为0.6g/m2,得到TiN微粒与Cs0.33WO3微粒与Fe2O3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中间膜(中间膜J)。

进一步,把该中间膜J夹在厚度2mm的2块浮法玻璃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23。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67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26.5%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24.8%。

实施例24

把中间膜H夹在厚度2mm的浮法玻璃与太阳辐射屏蔽体6之间,按照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24。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17.9%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1.6%。

实施例25

把中间膜H夹在厚度2mm的浮法玻璃与厚度0.5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之间,用通常的夹层玻璃制造法进行加热、压接,得到太阳辐射屏蔽体25。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9%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16.2%。

[比较例1]

把母料B与蓝色系着色染料(蒽醌系蓝色染料(商品名:クライアント社制造的ポリシンスBlue RLS))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ATO添加量为1.96g/m2,将ATO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得到添加了蓝色系着色染料的比较例1的太阳辐射屏蔽体26。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的ATO微粒的分散粒径为84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1.7%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39.6%。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25,不能满足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

使用ATO与蓝色系着色染料,虽可使可见光透射率降低,但太阳辐射透射率不能充分降低,当用作车窗时,降低车内温度上升的效果小,是不合适的。

[比较例2]

把母料A与母料D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016g/m2、ITO添加量为2.40g/m2,得到TiN微粒与ITO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比较例2的太阳辐射屏蔽体27。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69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65.2%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40.5%。0.016g/m2(TiN的添加量)×160+2.4g/m2(ITO的添加量)=4.96,各热线屏蔽微粒的添加量由于不满足本文中所示的下述(式5),可见光透射率不能充分降低,在用于以隐私保护作为目的的车窗时,是不合适的。

(式5)

5(g/m2)<氮化钛添加量(g/m2)×160+六硼化镧添加量(g/m2)×40+氧化钨(g/m2)×40+复合钨氧化物(g/m2)×4+掺杂锑的氧化锡(g/m2)+掺杂锡的氧化铟(g/m2)<50(g/m2)

[比较例3]

把母料A与母料B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TiN添加量为0.19g/m2、ATO添加量为19.9g/m2,得到TiN微粒与ATO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比较例3的太阳辐射屏蔽体28。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6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4%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3.3%。

0.19g/m2(TiN的添加量)×160+2.4g/m2(ATO的添加量)=50.3,各热线屏蔽微粒的添加量由于不满足本文中所示的(式5),可见光透射率过低,用于车窗是不合适的。

另外,热线屏蔽微粒每1m2的总添加量为20.1g/m2,由于大于本文中所示的20g/m2以下,故太阳辐射屏蔽体耐的表面强度显著降低,用指甲蹭可简单地产生擦伤,用于车窗是不合适的。另外,材料成本也高。

[比较例4]

把母料C用聚碳酸酯树脂颗粒进行稀释,用滚筒混合均匀后,用T模具挤出成型为厚度2.0mm,进行调整,使WO2添加量为0.44g/m2,得到WO2微粒于全部树脂中均匀分散的比较例4的太阳辐射屏蔽体29。另外,太阳辐射屏蔽体微粒的分散粒径为76nm。

如表1所示,可见光透射率为35.9%时的太阳辐射透射率为45.7%。

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27,不能满足太阳辐射透射率/可见光透射率<1。由于单独使用WO2,1000nm以上的红外线的吸收变得不充分,不能充分降低太阳辐射透射率,用于车窗时,减轻车内温度上升的效果小,是不合适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