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舒胃发泡膏及其制备方法

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舒胃发泡膏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舒胃发泡膏及其制备方法,是将生半夏、吴茱萸、生南星、乌药和斑蝥,分别清洗,烘干,粉碎,过100目筛,然后与鲜姜汁一起经紫外线杀菌,按比例混合制成膏泥状,进而制成药贴,然后直接敷贴于患者脾俞、胃俞穴上后采用发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本发明的舒胃发泡膏通过中药发泡技术的应用既能达到局部的穴位刺激治疗作用,又能使药物的活性因子通过皮肤的渗透直达病所,起到中药多靶点激活多系统参与治疗病灶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效果显著。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0419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贾孟辉;

    申请/专利号CN201010175067.0

  • 发明设计人 贾孟辉;

    申请日2010-05-18

  • 分类号A61K36/9068;A61K9/06;A61K9/70;A61P1/04;A61K35/64;

  • 代理机构宁夏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徐淑芬

  • 地址 75000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231号宁夏医科大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35:3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7-0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9068 授权公告日:20110608 终止日期:20130518 申请日:2010051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06-08

    授权

    授权

  • 2010-10-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68 申请日:201005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8-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舒胃发泡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CAG是以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以及伴有肠上皮化生、有些还合并有异型增生为其病理特点的一种炎性疾病。研究资料表明:CAG与胃癌关系密切,CAG胃癌前期病变的癌症发生率为2.35%~7.46%。现代医学认为:Hp感染是CAG的主要病因,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障碍是影响CAG发展的重要机制,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时,胃粘膜分泌功能、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和快速修复能力、胃粘膜血供、保护性递质水平的稳定以及植物神经支配功能皆受到影响,使胃壁屏障遭到破坏,为Hp种植或加重感染创造了条件。因此,如何使胃粘膜之萎缩、IM、ATP改善和逆转并维持胃壁屏障功能相对稳定、防止癌变发生,是治疗CAG的关键。西医的多种抗生素及“核子”药物铋剂,虽有一定的清除Hp,改善CAG、IM及ATP的作用,但它们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耐药性亦应引起重视。

CAG属中医“胃痛”范畴。中医根据CAG发病缓慢、“久病必虚”、“久淤”的特点,治疗多从脾虚和(或)血淤立法处方,以健脾化淤为大法,或根据相关证型,同时结合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养阴等法治疗,疗效较好。虽然中医药治疗CAG方法多样、副作用小、且确有较好临床疗效,现代研究也表明:中医药治疗CAG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胃肠粘膜屏障,改善粘膜下微循环,阻止胆汁反流,抗Hp感染等综合作用,并能促使萎缩腺体及肠化、非典型增生的逆转。但CAG乃慢性病,需长期调理,而中医药治疗CAG的现状是临床治疗仍以中药汤剂为主,因于口感不佳,服用操作、携带不便,使患者难以坚持;加之目前对CAG辨证分型和疗效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分型过多,不利于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以及科研设计欠严密,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疗效的重复性差,无法与国际接轨;临床报道有效的品种繁多,缺乏统一的分级量化指标等等。因此,进一步筛选、开发出真正有效的药物和最佳的给药途径,研制出操作简易、携带方便的剂型是中医药治疗CAG的大势之所趋。

传统中医的药物发泡或敷膏发泡疗法,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膏于人体的特定穴位,致使穴位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之功的一种外治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芥子泥敷于百会穴来治疗蛇咬伤的记载。发泡疗法经历代中医药大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显然,中药发泡疗法属类于现代意义的经皮给药系统(trandermaltherapeuticsystems),即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经皮给药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皮肤间层有贮存作用,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避免了“峰谷现象”,提供可预定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毒性和不良反应小;用药部位在体表,中断给药方便。经皮给药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业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新药物开发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用中药穴位发泡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用于治疗CAG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中医药传统疗法——中药穴位发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所使用的舒胃发泡膏,该舒胃发泡膏利用中药穴位发泡原理通过局部和全身的双重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调节作用,从根本上干预和逆转CAG的病理进程,快速提升胃粘膜的分泌功能、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和修复能力,清除Hp、改善胃粘膜血供、保护性递质水平的稳定;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舒胃发泡膏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舒胃发泡膏,其特征在于其原料组方为:

生半夏  1重量份;

吴茱萸  2重量份;

生南星  1重量份;

乌药    2重量份;

斑蝥    1重量份;

鲜姜汁  2重量份;

上述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舒胃发泡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艺过程为:首先将生半夏、吴茱萸、生南星、乌药和斑蝥分别清洗,烘干,粉碎,过100目筛,然后与鲜姜汁一起经紫外线杀菌,按比例混合制成膏泥状即成;

其进一步的过程是:取1克的发泡中药膏泥涂抹在大小为2.5cm×2.5cm的医用无菌、不粘胶、透气、抗敏的无纺布粘胶面得中心,上覆盖大小为3cm×3cm的医用灭菌保鲜薄膜,将膏泥包裹密封而制成药贴。

本发明用药理论依据为:

1、         生半夏

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和胃安神、宽中消痞、排脓消痈作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催吐和镇吐、抗癌、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等作用,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昔、黑尿酸及天门冬氨酸、精氨酸、β-氨基酸;另含胆碱、微量挥发油、原儿茶醛等。原儿茶醛为辛辣刺激性物质,入丸散时有毒副作用,经过炮制或水煎煮则无刺激作用,故临床有生半夏和制半夏之分。

2、吴茱萸

味苦,具有驱寒镇痛、止呕、止泻和舒张血管的的功效。含有的大量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和显著的生理活性,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吴茱萸能够抑制活化炎性细胞中NADP氧化酶依赖活性氧族和iNOS依赖性NO产物,并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分泌前列腺E2、白三烯等炎性因子的合成来发挥抗炎效应。

3、生姜

性温,具有散寒解表、温中止吐、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化学成分复杂,已发现的有100多种,主要可归属三类:挥发油、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此外还含有十几种氨基酸成分。目前国内外医药学界对生姜的研究十分重视,已发现它具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胃粘膜和抗溃疡、保肝利胆、镇痛、抗炎、镇咳、解毒、抗氧化、抗肿瘤和止吐等作用。

4、生南星

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主要含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是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水提取液对肉瘤S180、HCA(肝癌)实体型、子宫瘤U14有明显抑制作用。

5、斑蝥

辛、温,有毒。归肝、胃经。功能攻毒蚀疮,逐瘀散结。主要含斑蝥素、蚁酸、色素,及钙、镁、磷、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药理作用主要能够抗肿瘤、升白细胞、皮肤刺激,还有抗真菌、消炎、激活免疫的作用。

6、乌药

辛、温。归脾、胃、肾经。功能顺气止痛,温肾散寒。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如香樟烯、香樟内酯、羟基香樟内酯、乌药醇、乌药醚、异乌药醚和乌药酮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功能,抗菌消炎、抑制多种细菌的感染,其挥发油更能增强局部血液的循环和代谢。

本发明将采用上述药材组方所制得的药贴直接敷贴于患者脾俞、胃俞穴上,采用发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理论依据是:

本发明依据中医“经穴---脏腑相关”的理论,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和胃俞穴。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内外表里,而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所以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的一定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揣外而知内,治外而调里。经穴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

对“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比较恰当的解释是神经节段理论。由于穴位主治功能的分区情况和神经节段的划分非常符合,体表穴位和内脏器官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并经过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联系成一个表里相关、内外统一的整体,使经穴和神经系统直接联系起来,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的四肢躯干部穴位的神经所属节段,与其主治内脏的神经所属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穴区的传入神经在脊髓分布的节段,与内脏神经在脊髓分布区相互交汇和重叠,从而指出神经分布是人体的自然存在,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穴位的排列是古人数千年来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这种趋神经现象可能就是经络实质的反映。

在十二经脉中,膀胱经十分特殊,因为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而且背俞穴基本上属于其脏器神经支配范围。因此膀胱经的背部腧穴,依据其名称可以治疗多种脏器疾患,说明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的核心,背俞穴是联系十二经脉的枢纽。现代生理学认为,背部是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分布于体表及内脏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临床都大量应用俞募穴诊断和治疗脏腑病,俞募配穴亦是最为有效的配穴法。

本发明的舒胃发泡膏通过中药发泡技术的应用既能达到局部的穴位刺激治疗作用,又能使药物的活性因子通过皮肤的渗透直达病所,起到中药多靶点激活多系统参与治疗病灶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效果显著。

下面为本发明舒胃发泡膏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试验过程:

1、         病例分组

选择60例经电子胃镜及活检标本病理切片检查有萎缩性胃炎组织学改变者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14C呼气试验(14C-UBT)结果为阳性者确定有Hp感染。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4.02±8.91;病程3年—11年,平均6.8±1.2年。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5.31±9.27岁;病程4年—9年,平均6.4±0.9年。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治疗方法

2.1实验组30例,直接取背部足太阳经的脾俞和胃俞两穴,将穴位局部皮肤清洁、常规消毒后,直接将发泡药贴对准穴位直接贴俞贴上,外用脱敏透气纸胶带固定即可。待局部皮肤发泡后(24小时内)取下。7日内局部水泡自行吸收、干燥结痂,再进行下一次的治疗。连续1个月为一疗程。

2.2对照组30例口服丽珠铋三联,即丽珠得乐胶囊,220mg,2/天;阿莫西林胶囊,500mg,4/天;甲硝唑片,200mg,3/天。

两组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坚硬等刺激性食品,嘱患者戒烟酒。

3、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参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草案)判定标准,修定如下标准:

3.1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80%以上;

胃镜:糜烂、充血等粘膜急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

3.2显效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60%以上;

胃镜:粘膜急性炎症和颗粒增生或结节状改变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基本好转;

3.3有效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60%;

胃镜:胃粘膜急性炎症和颗粒增生工或结节状改变有所减轻,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

3.4无效

未达到有效标准或反加重者。

症候疗效评判标准:

按积分法,根据疗效指数判定中医症候疗效

 

治愈:n≥90%;显效:70%≤n<90%;有效:30%≤n<70%;无效:n<30%。

4、研究结果

4.1治疗前情况

表2:治疗前病情比较  单位(n)

结论: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

表3治疗前体征比较

结论: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

表4:治疗前症状比较

结论: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

4.2治疗前后情况比较

表5:治疗前后症状比较

结论:P<0.05,两组存在差异。

表6:治疗前后体征比较

结论:P<0.05,两组存在差异。

表7:治疗后胃镜象比较  单位(n)

结论:P<0.05,两组存在差异。

表8:疗程疗效(1疗程)

结论:P>0.05,两组不存在差异。

表9:总疗效(3疗程)

结论:P<0.05,两组存在差异。

 

小结: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结果显示中药穴位发泡疗法的实验组与单纯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都有疗效,但实验组优于单纯对照组,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5、结论

由表1、表2、表3、表4可知,在病源选择上。两组不存在差异,为临床观察提供了客观合理的基础条件。在临床疗效上,由表9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90%,说明两组对疾病治疗都具有疗效,但主要差异体现在显效率和治愈率上,两组的显效率与治愈率之和分别为30%和80%,由此可见,两组存在差异,且实验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在相关指标的比较上,由表5、表6、表7可知,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以及胃镜观测的膜相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组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膜相的明显改善程度上。由表8可知,疗程疗效(1疗程)的观测显示,两组在满一个疗程时,疗效不存在差异,说明疾病的治疗是由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表9可见,两组在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差异由此显现(p<0.05)。综上所述,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治疗疾病都有效,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最终说明中药穴位发泡疗法防治萎缩性胃炎具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将生半夏、吴茱萸、生南星、乌药、斑蝥和鲜生姜按1:2:1:2:1:2的重量配比制备,前5味清洗,烘干,粉碎,过100目筛,然后与鲜姜汁一起经紫外线杀菌,按比例混合制成膏泥状,密封保存备用。

实施例2

首先将生半夏、吴茱萸、生南星、乌药、斑蝥和鲜生姜按1:2:1:2:1:2的重量配比制备,前5味清洗,烘干,粉碎,过100目筛,然后与鲜姜汁一起经紫外线杀菌,按比例混合制成膏泥状,密封保存备用。

取1克的发泡中药膏泥涂抹在大小为2.5cm×2.5cm的医用无菌、不粘胶、透气、抗敏的无纺布粘胶面得中心,上覆盖大小为3cm×3cm的医用灭菌保鲜薄膜,将膏泥包裹密封而制成药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