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牛蒡子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品

一种牛蒡子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品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牛蒡子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品,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取性状、显微特征、牛蒡苷含量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原料牛蒡子,除去杂质及灰屑,清洗,然后干燥得到干净料;b)将干净料转移至炒药机中,进行清炒;和c)清炒结束后出料并筛去灰屑;所述清炒步骤中炒药机的初始温度为100℃,1分钟内匀速升温至清炒温度200-300℃,升温过程中炒药机的翻转速度为16r/min,达到清炒温度后炒药机的翻转速度为32r/min,总清炒时间为2-8分钟。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牛蒡子炮制品的饮片性状符合规定,有效成分的含量较原料而言没有显著差异且经过加热清炒后其寒凉成分有所减小,缓和了药性。另外,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牛蒡子炮制品中的脂肪油含量降低,从而抑制了滑利之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8040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德华国药制品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10142720.3

  • 发明设计人 王平;

    申请日2010-04-09

  • 分类号A61K36/28;A61P11/00;A61P11/14;A61P11/10;A61P17/00;A61P11/04;A61K131/00;

  • 代理机构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吕伴

  • 地址 201400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运河北路100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0:31: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4-18

    授权

    授权

  • 2010-10-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28 申请日:201004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8-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牛蒡子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品。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中药材的种植推广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重要的生产方面建立了完备的GMP认证和管理措施,中药化学成分和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中药中发现和研制新药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领域。但作为中药制剂生产重要中间体的饮片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而中药的炮制是体现中药特色的重要关键工艺,对饮片质量的忽视将会影响到中药的进一步发展和中药的现代化。虽然全国各省市已相继颁布了《中药炮制规范》,可是因药材品种、产地、炮制季节、炮制工艺条件的不同,而又没有统一的炮制标准,会引起药材品种和饮片品种的混淆,也使饮片的质量无法保证。尽管当前中药饮片已经建立了一些规范,但由于技术条件落后,与国际通行标准和市场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品种混乱,炮制方法多样化,无标准或标准较落后是目前制约中药饮片行业乃至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上,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不统一,规范也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造成了管理混乱,非常不利于中药的生产,甚至导致影响治疗,疗效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优质中药饮片的生产规范与质量标准。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近代药理研究发现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抗肾病变、抗肿瘤突变等作用,并且有文献报道牛蒡苷和牛蒡苷元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综合近数十年来的文献可以看出,对牛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牛蒡子的伪品鉴别、牛蒡子药材中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及牛蒡子汤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探讨,随其新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不断发现,给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依据。但有关牛蒡子炮制工艺、饮片质量标准规范、多种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报道不多。我国牛蒡资源丰富,牛蒡应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牛蒡子炮制方法,以提高现有牛蒡子炮制品的质量。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牛蒡子炮制品,以提高中药成品的质量与疗效。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一种牛蒡子炮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性状、显微特征、牛蒡苷含量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原料牛蒡子,除去杂质及灰屑,清洗,然后干燥得到干净料;

b)将干净料转移至炒药机中,进行清炒;和

c)清炒结束后出料并筛去灰屑。

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炒步骤中炒药机的初始温度为100℃,1分钟内匀速升温至清炒温度200-300℃,升温过程中炒药机的翻转速度为16r/min,达到清炒温度后炒药机的翻转速度为32r/min,总清炒时间为2-8分钟。

优选所述清炒步骤中的清炒温度为300℃,总清炒时间为3-5分钟。

本文明中所用的术语“总清炒时间”为升温时间加上恒温时间。

作为本发明第二方面,一种牛蒡子炮制品,所述炮制品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牛蒡子炮制方法炮制而成。

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牛蒡子炮制品的饮片性状符合规定,有效成分的含量较原料而言没有显著差异且经过加热清炒后其寒凉成分有所减小,缓和了药性。另外,通过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牛蒡子炮制品中的脂肪油含量降低,从而抑制了滑利之性。本发明通过在清炒过程中设定一个升温过程和一个等温过程,避免了牛蒡子的受热不均匀和局部过热,同时通过在升温时设置较低的翻转速度而在等温过程中设置较高的翻转速度进一步保证牛蒡子的受热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牛蒡苷对照品的HPLC色谱图;

图2是牛蒡苷元对照品的HPLC色谱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牛蒡子炮制品的HPLC色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根据《中国药典》中对原料牛蒡子的如下要求进行筛选:

性状: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微苦后微辛而麻舌。粉末灰褐色。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或尖卵圆形,镶嵌紧密;侧面观类长方形或长条形,稍偏弯,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约至20μm,木化,纹孔横长。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草酸钙方晶直径3-9μm,成片存在于黄色的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晶细胞界限不分明。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细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总灰分: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X K方法检查,不得过7.0%。

酸不溶性灰分: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X K方法检查,不得过2.0%。

牛蒡苷含量: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VID)测定,牛蒡苷(C27H34011)不得少于5.0%,其中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按照如下进行:

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睛一水(27∶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牛蒡苷峰计算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量牛蒡苷6.5m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粉末(过40目筛)0.5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功率150W,频率20kHz)30min,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微孔滤膜过滤,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实施例2

将原料牛蒡子(产地:浙江,总灰分为5.36%重量,酸灰为1.10%,牛蒡甘含量为7.56%重量)除去杂质及灰屑,淘净,取出,干燥,然后转移至100℃的炒药机中,1分钟内匀速升温至清炒温度200℃,升温过程中炒药机的翻转速度为16r/min,达到清炒温度后炒药机的翻转速度为32r/min,总清炒时间为3分钟。结束清炒后,取出并筛去灰屑,得到牛蒡子炮制品。进行取样并密封以备后道测试。

实施例3-10

根据表1中的所列清炒步骤参数参考实施例2进行实施例3-10来制备牛蒡子炮制品,并取样测试,测试结果见表8。

表1实施例2-10中的清炒步骤参数

  实施例  清炒温度  (℃)  总清炒时间  (min)  2  200  3  3  200  5  4  200  8  5  300  3  6  300  5  7  300  8  8  400  3  9  400  5  10  400  8

实施例11

按照对实施例2-10中得到的牛蒡子炮制品进行药性成分含量分析。

1、仪器与试药

Agillent1100serie: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单元泵,紫外检测器,Agillent色谱工作站(美国Agillent有限公司);BP211D型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德国Sartorius公司)。SK5200LH型超声仪(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牛蒡苷对照品(819-9401)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牛蒡苷元对照品为自制,经HPLC纯度检验为99.11%。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

2、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BDS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1∶1.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25℃。理论塔板数以牛蒡苷计,不得低于3000。

在此条件下,样品中的其他成分对牛蒡苷及牛蒡苷元峰可与其他色谱峰得到基线分离,样品中的其他成分对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的测定没有干扰。

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牛蒡苷对照品6.17mg及牛蒡子苷元对照品4.7mg,分别置10ml和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溶至刻度即可。

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牛蒡子炮制品,粉碎,过60目筛,取约0.5克,精密称定,加甲醇约45ml,超声处理25分钟,取出,滤过,滤液定溶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5、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牛蒡苷对照品溶液(0.617mg/ml)各2ul、4ul、6ul、8ul、10ul、12ul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计算回归方程为:Y=588.4153X-25.1997,r=0.9998,见表2。

表2牛蒡苷线性范围考察

 进样量(μg)  1.234  2.468  3.702  4.936  6.170  7.404 峰面积  703.96  1432.10  2135.68  2886.61  3607.22  4216.97

结果表明:牛蒡苷进样量在1.234-7.40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精密吸取牛蒡苷元对照品溶液(0.094mg/ml)各2ul、4ul、6ul、8ul、10ul、12ul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计算回归方程为:Y=85.6527X-13.3329,r=0.9999。测定结果见表3。

表3牛蒡苷元线性范围考察

 进样量(μg)  0.188  0.376  0.564  0.752  0.940  1.128 峰面积  162.00  329.07  495.72  669.27  847.96  989.53

结果表明:牛蒡苷元进样量在0.188-1.12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6、精密度试验

上述色谱条件下,取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每次5ul,同样方法处理数据,结果牛蒡苷峰面积的RSD为0.78%,苷元峰面积的RSD为0.27%,见表4,表明本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表4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精密度试验

  序号  1  2  3  4  5  RSD(%)  牛蒡苷峰面积  2365.52  2408.25  2410.53  2406.99  2395.46  0.78  牛蒡苷元峰面积  102.56  102.54  101.98  102.24  102.68  0.27

7、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样品,按含量测定方法操作,进行5次平行实验,结果显示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79%和1.0%,见表5,表明重现性良好。

表5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重现性试验

  序号  1  2  3  4  5  RSD(%)  牛蒡苷峰面积  2077.28  2068.63  2038.37  2045.54  2056.48  0.79  牛蒡苷元峰面积  158.59  160.60  157.68  161.59  158.46  1.0

8、稳定性试验

在室温条件下,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按样品测定方法分别在0,2,4,6,8,10小时内测定峰面积。结果表明,色谱峰在10小时内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在10h内稳定,结果见表6。

表6样品溶液的稳定性试验

  时间(h)  0  2  4  6  8  10  RSD(%)  牛蒡苷峰面积  2349.58  2346.55  2369.56  2353.12  2335.52  2341.61  0.49  牛蒡苷元峰面积  145.90  144.46  146.35  145.06  146.84  147.56  0.78

9、加样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牛蒡子样品(含牛蒡苷8.10%,牛蒡苷元0.38%),分别加入牛蒡苷10ml(1.72mg/ml)及苷元对照品2ml(0.365mg/ml),按样品测定方法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牛蒡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8.74%,RSD为0.42%(n=5);牛蒡苷元的平均回收率为98.54%,RSD为1.95%(n=5),见表7,表明本方法的回收率良好。

表7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的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10、样品含量测定

取供试品溶液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精密吸取5u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按上述色谱条件分析,测定牛蒡苷及牛蒡苷元的色谱峰面积,计算含量,测试结果见表8和图1-9。

表8各实施例中的清炒工艺参数及炮制品中药性成分含量

  实施例  清炒温度  (℃)  总清炒时间  (min)  牛蒡苷含量  (%)  牛蒡苷元含量  (%)  总含量  (%)  2  200  3  6.02  0.49  6.51  3  200  5  6.16  0.44  6.6  4  200  8  6.17  0.53  6.7  5  300  3  5.79  0.68  6.47  6  300  5  5.41  0.76  6.17  7  300  8  3.77  0.95  4.72  8  400  3  4.73  0.7  5.43  9  400  5  1.75  0.81  2.56  10  400  8  0  0.74  0.74

从表7可以看出,与原料牛蒡子相比,牛蒡苷的含量均有降低,说明炒制加热会使牛蒡苷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在清炒温度为400℃时,牛蒡苷的含量损失非常大,而在200-300℃时,牛蒡苷的损失较小。牛蒡苷是牛蒡子起寒凉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通过炮制,适当降低其含量,缓和药性,从而突出其它方面。而牛蒡苷元的含量均相应增加,这是因为加热使部分牛蒡苷的糖苷键发生断裂,脱去糖变为牛蒡苷元的缘故。

实施本发明时还发现,在200℃进行清炒时获得的牛蒡子炮制品的性状不如在300℃时获得的牛蒡子炮制品的性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