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方法的主要工艺步骤为:1)通过硅/硅键合、减薄抛光方法形成SOI材料片;2)在所述SOI材料片上通过深槽刻蚀、多晶硅回填的深槽介质隔离加浅隔离墙方法,结合具有浅结多晶硅发射极的纵向NPN管与纵向PNP管兼容的互补双极工艺,制作所述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本发明方法提高了互补双极晶体管的耐压(BV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67371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3-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0910190948.7

  • 发明设计人 李荣强;崔伟;张正元;

    申请日2009-09-25

  • 分类号H01L21/84;H01L21/33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400060 重庆市南岸区南坪花园路14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44: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11-2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1L21/84 授权公告日:20120502 终止日期:20120925 申请日:2009092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5-02

    授权

    授权

  • 2010-04-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L21/84 申请日:200909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3-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它直接应用的领域是高速互补双极晶体管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互补双极工艺(CB)迄今已经有超过30多年的历史,早期主要采用PNP管与NPN管形成互补结构,1986年前后开始采用结隔离CB工艺。CB工艺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同时获得具有极小寄生电容的高频纵向NPN和PNP晶体管,这种互补双极晶体管在一定的电流下,具有很高的特征频率fT,因而可以使集成运算放大器在很小的静态电流下,具有较好的频率特性和带宽特性。然而互补双极工艺制造难度大,存在结隔离不完全,漏电流大,频率低等缺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外许多模拟电路研发公司都推出了有自己特色的工艺,如TI公司的互补双极工艺,ADI公司基于SOI上的XFCB1工艺,哈里斯半导体公司的UHF-1工艺。Zarlink公司于2002年推出了类似哈里斯半导体公司的UHF-1工艺而具有更小尺寸的互补工艺,其制造出的NPN晶体管的特征频率达到50GHz,PNP晶体管达到35GHz。这些工艺的优点在于特征频率高,但在应用于高精度的模拟集成电路时,其晶体管的耐压低(BVCEO<3.0V,难以满足较高电压的高速模拟集成电路的高精度和动态调整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槽与浅结结合的全介质隔离技术,获得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保证较高的晶体管的特征频率条件下,提高晶体管的耐压(BVCEO>5.0V)和厄利电压。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步骤为:

(1)通过硅/硅键合、减薄抛光方法形成SOI材料片的步骤,其步骤包括对P型硅衬底片清洗;氧化,形成600±50nm厚的SiO2层;清洗;与未经氧化的另一硅片进行常温硅/硅键合;在氮气保护下,经450℃处理1小时、850℃处理1小时、1200℃处理3小时的高温退火;减薄抛光,形成3~5μm厚硅膜的P-型SOI材料片;

(2)在所述SOI材料片上通过深槽刻蚀、多晶硅回填的深槽介质隔离加浅隔离墙方法,结合具有浅结多晶硅发射极的纵向NPN管与纵向PNP管兼容的互补双极工艺制作所述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步骤,其步骤包括:

(1)在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N+埋层和NWELL埋层;

(2)在形成N+埋层和NWELL埋层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P+埋层;

(3)在形成P+埋层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N-超薄外延层;

(4)在形成N-超薄外延层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介质隔离区;

(5)在形成介质隔离区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浅隔离墙;

(6)在形成浅隔离墙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和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下集电区;

(7)在形成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和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下集电区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纵向NPN管的基区、高硼接触区和纵向PNP管的基区;

(8)在形成纵向NPN管的基区、高硼接触区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纵向NPN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和纵向PNP管的发射区、集电区;

(9)在形成纵向NPN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和纵向PNP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后的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金属薄膜电阻和金属引线、钝化层。

在所述SOI材料片上制作N+埋层和NWELL埋层的方法包括对所述SOI材料片进行清洗;初始氧化,SiO2层厚度为750±35nm;光刻纵向NPN管的N+埋层区;腐蚀;去胶;清洗;离子注入砷;光刻纵向PNP管的NWELL埋层区;腐蚀;带胶进行离子注入磷;清洗;经1050℃处理55min氢氧合成、1150℃处理57min氮气的高温退火;形成N+埋层区,其方块电阻为18~25Ω/□,结深为2~3μm,同时,形成NWELL埋层区,其方块电阻为280~420Ω/□,结深为3~4μm;漂光SiO2层。

所述制作P+埋层的方法包括清洗;生长厚度为40~50nm的薄SiO2层;光刻;带胶进行离子注入硼;经950℃处理30min、1000℃处理30min的退火;形成P+埋层区,其方块电阻为280~420Ω/□,结深为2.0±0.5μm。

所述制作N-超薄外延层的方法包括漂光SiO2层;清洗;生长厚度为1.2±20%μm的N-外延层,电阻率为0.5±15%Ω·cm。

所述制作介质隔离槽区的方法包括光刻介质隔离槽区,隔离槽的宽度为0.8~1.0μm;干法腐蚀SiO2层;去胶;干法腐蚀隔离槽区,直至将所述SOI材料片的顶层硅膜和外延层厚度刻蚀穿为止,形成深槽区;清洗;氧化,生长厚度为80~120nm的SiO2层;LPCVD淀积多晶硅,厚度为2.0±0.3μm;化学机械抛光;平整化光刻;平整化腐蚀;形成所述的介质隔离槽区。

所述制作浅隔离墙的方法包括清洗;薄氧,形成厚度为35~45nm的缓冲SiO2层;LPCVD淀积氮化硅,厚度为60±6nm;光刻有源区;干法刻蚀氮化硅;漂光薄的缓冲SiO2层;干法腐蚀,挖硅的厚度为0.35±0.1μm;在10个大气压、900℃、63min条件下进行低温高压水汽氧化,形成厚度为1.0±0.1μm的SiO2层,即浅隔离墙;湿法腐蚀去掉氮化硅,涂专用于二氧化硅平坦化的光刻胶;等离子腐蚀,使浅隔离墙形成的二氧化硅“鸟头”平坦化;去掉薄氧缓冲SiO2层;形成所述的浅隔离墙。

所述制作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和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下集电区的方法包括清洗;穿透预氧化,形成厚度为35~45nm的SiO2层;光刻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带胶离子注入磷;湿法去胶;湿法去胶;光刻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带胶离子注入硼;湿法去胶;光刻纵向PNP管的基区;带胶离子注入磷;湿法去胶;清洗;经950℃、3min 15s的退火,同时形成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和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下集电区。

所述制作纵向NPN管的基区、高硼接触区和纵向PNP管基区的方法包括光刻纵向NPN管的基区;带胶离子注入BF2;湿法去胶;光刻高硼接触区;带胶离子注入BF2;清洗,低淀280~320nm的SiO2,然后采用850℃30min退火增密,形成纵向NPN管的基区、高硼接触区和纵向PNP管的基区;清洗,生长58~72nm厚度的Si3N4

所述制作纵向NPN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和纵向PNP管的发射区、集电区的方法包括光刻纵向NPN管和纵向PNP管的基极区孔、发射区孔、集电区孔;干法腐蚀Si3N4层;湿法去胶,形成纵向NPN管和纵向PNP管的基极区孔、发射区孔、集电区孔;LPCVD法淀积120~180nm厚度的多晶硅;在850℃下生长10~20nm的多晶硅薄氧化层;光刻纵向NPN管的发射极、集电极和纵向PNP管的基极;带胶离子注入砷;湿法去胶;光刻纵向NPN管的基极和纵向PNP管的发射极、集电极;带胶离子注入砷;湿法去胶;光刻多晶硅;在1030~1050℃下快速退火20~80s,同时形成纵向NPN管和纵向PNP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和基区。

所述制作金属薄膜电阻和金属引线、钝化层的方法包括溅射铂,厚度为30±5nm;在500℃、30min下退火;溅射一次金属引线,其成分为TiW-110nm/AlCu-450nm;光刻一次金属布线;干法刻蚀AlCu,湿法漂掉TiW;PECVD法生长介质层,淀积的SiO2层厚度为1.0±0.2μm;光刻;干法腐蚀SiO2层;干法去胶;清洗;溅射二次金属引线AlCu,厚度为1.2±0.2μm;光刻;带胶干法刻蚀AlCu;干法去胶;PECVD法生长钝化层,其成分为SiO2/Si3N4,厚度为1.0±0.2μm,SiO2与Si3N4的厚度比为3∶7;光刻;带胶干法刻蚀;清洗;在420℃、30min下薄膜退火。最终,形成所述的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

有益效果: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提高了晶体管的耐压(BVCEO>5.0V)和厄利电压,同时也兼顾了其特征频率,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本发明采用了深槽介质隔离加浅隔离墙的工艺技术,实现了器件之间的物理隔离,大幅降低了隔离结的漏电流,其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漏电流小于10-12A。

2)由于本发明采用了浅结的多晶发射极工艺,大大提高了注入效率,使互补双极晶体管的特征频率显著提高,达到8.5GHz(纵向NPN晶体管)和3.0GHz(纵向PNP晶体管)。表1是本发明与国外公司的晶体管参数对比表。由表1可知,本发明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BVceo为6V,厄利电压VA为20V,都比国外公司的高。

表1本发明与国外公司的晶体管参数对比度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氧化层的P型硅片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P型硅片与另一硅片形成键合片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键合片经减薄、抛光后形成的SOI材料片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的片子上形成NPN管N+埋层和NWELL埋层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4的片子上形成P+埋层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的片子上形成N-超薄外延层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6的片子上形成介质隔离槽区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7的片子上形成浅隔离墙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图8的片子上形成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下集电区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的片子上形成纵向NPN管的基区、高硼接触区和纵向PNP管的基区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图10的片子上形成纵向PNP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和纵向NPN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图11的片子上形成金属引线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2的片子上形成钝化层后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仅限于下面的描述。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加以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方法首先利用硅/硅键合、CMP减薄抛光技术获得所需要的SOI材料片,然后在SOI材料片上通过埋层的注入形成,减压超薄外延,深槽刻蚀、多晶硅回填的深槽介质隔离加浅隔离墙技术,结合浅结多晶硅发射极的纵向PNP与纵向NPN兼容的互补双极工艺,进行所述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制造。

1.通过硅/硅键合、减薄抛光方法形成SOI材料片的步骤为:

<100>晶向、电阻率为7-13Ω·cm的P型硅片2用1#液(NH4OH∶H2O2∶H2O=1∶2∶7)和2#液(HCl∶H2O2∶H2O=1∶2∶7),各清洗10min(以下简称RCA清洗);氧化,厚度为600±50nm,形成带SiO2层1的P型硅衬底片2,如图1所示;清洗;与未经氧化的另一硅片3,在KARLSUSS公司的CL200键合机中按常规方法进行常温硅/硅键合;在氮气保护下,经450℃处理1小时、850℃处理1小时、1200℃处理3小时的高温退火,形成键合片,如图2所示;采用减薄设备如EVG公司的VG200MKII减薄机,对没有氧化层的硅片3减薄;采用抛光设备如美国的AVANTI472抛光机、日本的NP8040粗抛光液和NP622细抛光液进行抛光,获得3~5μm厚硅膜3的P-型SOI材料片,如图3所示。

2.在所述SOI材料片上通过深槽刻蚀、多晶硅回填的深槽介质隔离加浅隔离墙方法,结合具有浅结多晶硅发射极的纵向PNP管与纵向NPN管兼容的互补双极工艺制作所述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的步骤为:

(1)所述SOI材料片的硅膜3上制作N+埋层4和NWELL埋层5:

对所述SOI材料片进行RCA清洗;氧化,SiO2层厚度为750±35nm;光刻纵向NPN管的N+埋层区;腐蚀;去胶;清洗;离子注入砷,剂量3.2×1015/cm2,能量100keV;光刻纵向PNP管的NWELL埋层区;腐蚀;带胶进行离子注入磷,剂量2.25×1013/cm2,能量40keV;清洗;经1050℃处理60min、1050℃处理20min、1250℃处理57min的高温退火;形成N+埋层区4,其方块电阻为20~35Ω/□,结深为2~3μm,同时,形成NWELL埋层区5,其方块电阻为280~420Ω/□,结深为3~4μm;漂光SiO2层,如图4所示。

(2)制作P+埋层6:

RCA清洗;生长厚度为40~50nm的薄SiO2层;光刻P+埋层区;带胶进行离子注入硼,剂量1.5×1014/cm2,能量140keV;经950℃处理30min、1000℃处理30min的退火,形成P+埋层6,其方块电阻为280~420Ω/□,结深为2.0±0.5μm,如图5所示。

(3)制作N-超薄外延层7:

采用配方为HF∶H2O=1∶2的HF稀释液漂光SiO2层;清洗;采用常规方法生长厚度为1.0±15%μm的N-外延层7,电阻率为0.5±15%Ω·cm,如图6所示。

(4)制作介质隔离槽区8:

光刻介质隔离槽区,隔离槽的宽度为0.8~1.0μm;采用LAM490刻蚀机、腐蚀气体CF4,进行干法腐蚀SiO2层;去胶;采用ALCATEL 601E设备、腐蚀气体SF6和C4F8,进行干法腐蚀隔离槽区,直至将所述SOI材料片的顶层硅膜和外延层厚度刻蚀穿为止,形成深硅槽区8;去胶;RCA清洗;氧化,生长厚度为80~120nm的SiO2层;LPCVD(600~650℃)淀积多晶硅,厚度为2.0±0.3μm;对表面的多晶硅层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CMP平坦化时,注意投影光刻的“零标”台阶图形的完整性;平整化光刻;平整化腐蚀;形成所述的介质隔离槽区8,如图7所示。

(5)制作浅隔离墙9:

RCA清洗;形成厚度为35~45nm的薄氧缓冲SiO2层10;LPCVD(700~800℃ 86~90min)淀积氮化硅,厚度为58~72nm;光刻有源区;干法刻蚀氮化硅;漂光薄的缓冲SiO2层10;干法腐蚀,挖硅的厚度为0.35±0.1μm;在10个大气压、900℃、63min条件下进行低温高压水汽氧化,形成厚度为1.0±0.1μm的SiO2层,即浅隔离墙9;湿法腐蚀去掉氮化硅,涂专用于二氧化硅平坦化的光刻胶;等离子腐蚀,使浅隔离墙形成的二氧化硅“鸟头”9平坦化;去掉薄氧缓冲SiO2层,如图8所示。

(6)制作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11和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12、下集电区13:

RCA清洗;生长穿透预氧化层,形成厚度为35~45nm的SiO2层;光刻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带胶离子注入磷,剂量2.0×1015/cm2,能量140keV;湿法去胶;光刻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带胶离子注入硼,剂量2.0×1015/cm2,能量60keV;湿法去胶;光刻纵向PNP管的基区;带胶离子注入磷,剂量6.5×1013/cm2,能量140keV;湿法去胶;RCA清洗;经950℃、3min 15s的退火,同时形成纵向NPN管的N+穿透区11、纵向PNP管的P+穿透区12及下集电区13,如图9所示。

(7)制作纵向NPN管的基区14、高硼接触区15和纵向PNP管的基区16:

光刻纵向NPN管的基区;带胶离子注入BF2,剂量6×1013/cm2,能量100keV;湿法去胶;光刻高硼接触区;带胶离子注入BF2,剂量7.5×1014/cm2,能量100keV;清洗,LPCVD淀积(700~800℃90min)生长58~72nm厚度的Si3N4,形成纵向NPN管的基区14、高硼接触区15和纵向PNP管的基区16,如图10所示。

(8)制作纵向NPN管的发射区18、集电区18和纵向PNP管的发射区17、集电区17:

光刻所有纵向NPN管和纵向PNP管的基极区孔、发射区孔、集电区孔;采用LAM490设备,工艺气体为SF6、He,干法腐蚀Si3N4,然后湿法腐蚀SiO2,湿法去胶,形成纵向NPN管和纵向PNP管的基极区孔、发射区孔、集电区孔;LPCVD法(600~650℃120~180min)淀积120~180nm厚度的多晶硅;在850℃下70min生长10~20nm的多晶硅薄氧化层;光刻纵向PNP管的发射极,带胶离子注入砷,剂量7×1015/cm2,能量80keV;湿法去胶;光刻纵向NPN管的发射极,带胶离子注入砷,剂量8×1015/cm2,能量80keV,湿法去胶;采用LAM490干法光刻多晶硅,工艺气体为Cl2和He;在950℃下快速退火40~60s,同时形成纵向NPN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和基区,以及纵向PNP管的发射区、集电区和基区,如图11所示。接着进行PCM测试管检测。

(9)制作金属引线19、介质层20、二次铝22、钝化层23:

采用9∶1的HF漂2min,Varian公司的XM-90溅射Pt,厚度为30±0.3nm;在500℃、30min下退火,与多晶硅形成合金的接触层;采用王水去掉富余的Pt,溅射一次金属引线19,其成分为TiW-110nm/AlCu-450nm;光刻一次金属布线;采用8330设备带胶干法刻蚀AlCu,气体采用CF4、CHF3、BCl3、Cl2,湿法漂掉TiW;采用罗瓦尼斯Comcept I-150机,PECVD法(400℃)生长介质层20,其厚度为1.0±0.2μm;光刻;干法腐蚀SiO2层,介质孔21;干法去胶。如图12所示。PCM测试管检测。

采用丙酮超声5-10min、乙醇超声5-10min、去离子水冲水10min进行清洗;溅射二次金属引线22,其成分为AlCu,厚度为1.2±0.12μm;光刻;带胶干法刻蚀AlCu;干法去胶;PECVD法(400℃)生长钝化层23,其成分为SiO2/Si3N4,SiO2层的厚度为1.0±0.12μm,SiO2与Si3N4的厚度比为3∶7;光刻;带胶干法刻蚀;采用丙酮超声5-10min、乙醇超声5-10min、去离子水冲水10min进行清洗;在440℃、60min下合金退火。PCM测试管检测。最终形成所述的浅结互补双极晶体管,如图13所示。

本发明方法中所用单项工艺,除已经作了详细描述的外,其他的,如清洗、氧化、光刻、腐蚀、去胶、LPCVD、PECVD、离子注入、退火、溅射、化学机械抛光、减薄抛光等的单项工艺、设备及化工材料、试剂均为本领域通用技术,不再详述。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