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缓解奶牛热应激饲料及其调控方法

缓解奶牛热应激饲料及其调控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饲料,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占饲料干物质重量的比例为:中性洗涤纤维NDF 33%-36%;过瘤胃淀粉PS 5%-10%;饱和脂肪酸SFA 2%-3%;所述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之间的重量比为:2.1~3.6∶1。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调控方法,主要是将奶牛热应激分为三阶段,即轻度热应激阶段、中度热应激阶段及中度热应激后的轻度热应激阶段。并且根据三阶段的特性分别饲喂不同的饲料,以缓解奶牛热应激。奶牛日粮中使用本发明所述比例的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后,即满足了奶牛特殊消化系统的营养需要,又有效的缓解了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3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23K1/18 授权公告日:20120509 终止日期:20160416 申请日:2009041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5-09

    授权

    授权

  • 2010-0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9-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奶牛饲料,具体地说是针对奶牛热应激阶段的饲料,通过该饲料及本发明调控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属于畜牧领域。

背景技术

热应激对奶牛最直接的影响是干物质采食量降低,营养物质(主要是能量)摄入不足,从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一般的做法是增加日粮中精料的浓度,减少粗饲料的使用量,从而达到增加日粮营养浓度的目的。但是精料使用过多会增加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率,而粗饲料的减少也会降低乳品质,因此如何有效增加热应激奶牛能量的摄入就成为缓解奶牛热应激的关键点。

现有的报道已经证明,奶牛日粮中使用脂肪产品可增加能量摄入,一般使用的脂肪产品为瘤胃稳定性产品,不会对奶牛瘤胃微生物产生影响,在小肠直接被消化吸收,有利用乳脂的合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奶牛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在瘤胃发酵,产生挥发酸被吸收利用,有少部分未被瘤胃降解的淀粉可到达小肠被消化,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提高了淀粉的能量利用率,还可以节省生糖氨基酸向葡萄糖的转化,减少代谢过程中的损失。

本领域技术人员有人提出向日粮中添加脂肪酸用以应对奶牛热应激。虽然日粮中添加脂肪酸可提高日粮能量浓度,但日粮中脂肪过多时会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抑制奶牛对矿物质的吸收,此外添加过多脂肪酸在增加成本的同时对生产性能的提高反而不明显。

缓解热应激奶牛的日粮在推广应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使用效果不稳定,对单胃动物热应激有缓解作用的措施对奶牛不一定适用。其原因除了和技术有关外,还应该考虑热应激时期日粮原料的搭配。现有缓解动物热应激的日粮多针对鸡和猪等单胃动物,主要是使用一些微量元素添加剂和脂肪产品,直接到达动物胃肠道起作用。虽然也有一些添加剂是针对奶牛的,但考虑到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许多添加剂不能像单胃动物那样的有效,有些产品还会对瘤胃微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对奶牛热应激的缓解作用不理想。

目前需要一种既能有效缓解动物热应激,又可适用于奶牛特殊消化系统的饲料。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现状,以提高奶牛能量摄入为目标,以提高日粮能量利用率为手段,提供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日粮调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饲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根据上述饲料提出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调控方法,用以提高奶牛在热应激阶段的泌乳能量,维持其生产性能。

本发明的发明思路为:一般情况下,轻度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较小;但是由中度热应激过度而来的轻度热应激阶段,奶牛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中度热应激产生的影响,因此前后两个轻度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本发明发明人根据不同热应激阶段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设定了不同配比的日粮,并获得了较好的缓解效果。在早期的轻度热应激阶段,奶牛由热适温区过度到轻度热应激,此时奶牛可以通过机体调节以适应热应激环境,采用高过瘤胃淀粉日粮增加奶牛小肠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了日粮的能量利用效率,对该阶段热应激的缓解效果较明显;而在经过中度热应激后,由于中度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不会立即消失,奶牛需要一个恢复阶段,因此在后期的轻度热应激中,使用低过瘤胃淀粉日粮对生产性能有积极作用。

本发明精选搭配精、粗饲料原料,选择过瘤胃淀粉含量较高的玉米和过瘤胃淀粉含量较低的大麦以调整日粮中的过瘤胃淀粉含量;在保证日粮脂肪含量在6-7%范围内时(干物质基础),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提高日粮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都是在小肠消化吸收,避免了瘤胃发酵的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饲料,所述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占饲料干物质重量的比例为,见表1:

表1

上述的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饲料,其中,所述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的比例为:2.1~3.6:1。

所述的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饲料,所述饲料配方为见表2:

表2

表3:能量饲料组成

表4:蛋白饲料组成

注:DDGS是玉米酒精糟,Distillers Dried Grains with Solubles的缩写。

表5:粗饲料组成

表6:添加剂和预混料组成

注:每千克预混料成分含量:18.3g铁,3.66g铜,8.54g锌,8.54g锰,73.2g硒,170.8g碘,61g钴,146.4万单位VA,36.6万单位VD3,5200mgVE。

只要按照本发明上述配方制备日粮饲料,并保证玉米、大麦和饱和脂肪酸在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中的比例,原料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原料,在市场上均有销售,可通过购买获得。

本发明上述配方在技术上具备三大特点:a.在保证不影响瘤胃微生物发酵的情况下,提高日粮中总脂肪的含量,其中主要通过添加饱和脂肪酸来达到理想的日粮脂肪水平范围;b.过瘤胃淀粉通过日粮中玉米和大麦的含量进行调控,选择适宜的比例;c.本发明所选择的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

一种缓解奶牛热应激的调控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根据环境温湿指数THI对奶牛热应激程度进行划分:THI在72≤THI≤79之间,为轻度热应激;THI在79<THI≤88之间,为中度热应激;

(2)在前期轻度热应激阶段施用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比例为,见表7:

表7

所述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的比例为:3.2~3.6:1。

(3)在轻度热应激过后的中度热应激阶段施用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比例为,见表8:

表8

所述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的比例为:2.5~3.2:1。

(4)在中度热应激阶段过后的轻度热应激阶段施用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比例为,见表9:

表9

所述饱和脂肪酸和过瘤胃淀粉的比例为:2.1~2.5:1。

如果THI>88时则为重度热应激,由于在重度热应激下奶牛会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在重度热应激下的奶牛不会急需参与生产。本发明中分为轻度,中度和轻度热应激三种情况,但前后两种轻度热应激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轻度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较小;但是后期的轻度热应激是由中度热应激过度而来,奶牛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中度热应激产生的影响,因此前后两个轻度热应激是有一定差异的。

本发明所述的术语:“过瘤胃淀粉”,“饱和脂肪酸”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且承认的含义。所述过瘤胃淀粉是通过测定日粮淀粉在瘤胃的动态降解率计算出来的;所述饱和脂肪酸是日粮中含有及额外添加的脂肪,其特点在于不会对瘤胃微生物产生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的调控方法是将热应激奶牛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调控并对应各阶段的特点施以对应的饲料。即轻度热应激、中度热应激及中度过后的轻度热应激,中度热应激以前,奶牛受轻度热应激影响较小,增加日粮中过瘤胃淀粉含量,可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中度热应激过后,处于轻度热应激的奶牛需要一段时间恢复,降低日粮中过瘤胃淀粉含量对奶牛生产性能有积极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热应激奶牛专用饲料,其核心成分是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两种营养成分在小肠被吸收产生互补作用,经过长期反复的动物实验显示,在热应激奶牛饲料中使用本发明所述的日粮比例进行配制后可提高饲喂奶牛的产奶量。在对饲喂奶牛牛奶乳品质指标的观察中发现,按照本研究所述比例配制日粮后:早期的轻度热应激阶段使用比例为3.6:1的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日粮,对奶牛乳蛋白有显著提高;中度热应激阶段使用比例为2.8:1的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日粮进行过渡;过后的轻度热应激阶段使用比例为2.1:1的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日粮,可提高奶牛用于泌乳的能量。

附图说明

图1试验期间奶牛DMI变化情况;

图2不同阶段各处理间能量沉积比较图;

图3试验期间圈舍THI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热应激奶牛专用饲料在热应激奶牛饲喂中的应用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各原料市场均有销售,在此不一一列举购买厂家。

1、奶牛来源:上海光明公司选择36头胎次,产奶量,泌乳日龄相近的经产奶牛。奶牛品种:中国荷斯坦奶牛。

2、分组:将上述奶牛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试验I、试验II、试验III,三组日粮中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2.1:1,2.8:1和3.6:1。

3、饲喂方式:根据三种不同的比例分别配制一个基础日粮,在此基础上添加由玉米、大麦和饱和脂肪酸组成的混合精料,总日粮的精粗比约为50∶50,添加的混合日粮分早晚两次喂给奶牛,自由饮水。试验I、试验II和试验III组分别含有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2.1:1,2.8:1和3.6:1。饱和脂肪酸占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2.8%。试验周期为111天。所应用的基础日粮成分及营养水平见表10。

表10

表11:能量饲料组成

表12:蛋白饲料组成

表13:粗饲料组成

表14:添加剂和预混料组成

注:每千克预混料成分含量:18.3g铁,3.66g铜,8.54g锌,8.54g锰,73.2g硒,170.8g碘,61g钴,146.4万单位VA,36.6万单位VD3,5200mgVE。

4、根据THI的变化,同时考虑奶牛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将试验化分为三个阶段:试验第一周为预饲期,第一阶段(7-23天,轻度热应激),第二阶段(24-75天,中度热应激阶段),第三阶段(76-111天,轻度热应激);三个阶段奶牛使用三种不同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的饲料,第一阶段使用处理3组日粮,第二阶段使用处理2组日粮,第三阶段使用处理1组日粮。

划分依据:如图3所示,根据ARMSTRONG(1994)中提出的根据环境温湿指数(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THI)对奶牛热应激程度进行了划分:THI在72≤THI≤79之间,为轻度热应激;如果THI在79<THI≤88之间,为中度热应激。本试验开始后23天和结束前36天THI在72≤THI≤79之间,为轻度热应激;第24天至第75天(共52天)THI在79<THI≤88之间,为中度热应激。见图3,试验期间圈舍THI变化情况。

5、观察内容:试验奶牛的奶产量、乳品质,干物质采食量(Dry matterintake,DMI)和能量沉积。能量沉积=摄入能量-泌乳净能-维持净能,其中维持净能和泌乳净能参考NRC(2001)计算。

6、实验结果及分析:

(1)、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见表15。

在本试验中,由表15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时,试验3组产奶量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2组(36.3 VS 34.5kg/d和34.7kg/d);试验3组的乳蛋白(2.98 VS2.90%)显著高于试验1组,也有显著高于试验2组的趋势(2.98 VS 2.94%)。

第二阶段时,3个处理组产奶量和乳成分变化不显著。

第三阶段时,试验1组产奶量显著高于试验3组(28.5 VS 25.4kg/d),有高于试验2组的趋势(28.5 VS 26.7kg/d);试验1组乳脂率有显著高于试验2组和三组的趋势(4.37 VS 4.28和4.23%)。

整个试验阶段,处理组间乳糖百分含量变化不显著。

总之,第一阶段(中度热应激阶段前的轻度热应激时期)使用试验3组日粮能够显著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第三阶段(中度热应激阶段后的轻度热应激阶段)使用1组日粮能有效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

表15 热应激奶牛不同阶段产奶量、乳成分的变化

注:同行肩标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有差异显著趋势(P<0.1)。

(2)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对热应激奶牛DMI的影响

处理组间DMI的变化见表16和图1,三个阶段DMI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试验奶牛摄入的能量相同,生产性能的差异主要同日粮的利用率相关。

表16:热应激奶牛不同阶段DMI的变化

(3)过瘤胃淀粉和瘤胃稳定性脂肪对奶牛能量沉积的影响

由表17和图2可知,第一阶段时三个处理组用于维持和泌乳的能量均小于摄入的能量,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虽然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但试验3组的能量负平衡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试验3组奶牛将更多的能量用于泌乳;第二阶段时三个处理组开始贮备能量,各处理间差异仍不显著(P>0.05);第三阶段时试验3组的能量沉积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同试验2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能量沉积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奶牛将更多的能量用于泌乳。

表17:过瘤胃淀粉和瘤胃稳定性脂肪对奶牛能量沉积的影响

(4)本发明热应激奶牛专用饲料与普通日粮的比较:

热应激奶牛专用饲料主要由玉米、大麦和饱和脂肪酸配制而成,根据日粮中含有的过瘤胃淀粉含量以及添加的饱和脂肪酸调节二者的比例,可适用于不同热应激阶段的奶牛,具有促进奶牛泌乳性能、提高饲料转化效率的作用。

本发明的不同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可显著提高奶产量,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并且根据不同的热应激阶段进行调整,使得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更低,进一步促进生产性能。证明了本发明热应激奶牛专用饲料中适宜比例的过瘤胃淀粉和饱和脂肪酸较现有单一添加脂肪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5)调节脂肪水平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如表18所示,日粮中添加1.5%的瘤胃稳定性脂肪对乳产量有显著提高,同添加3%瘤胃稳定性脂肪组相比,奶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本研究在表15结果的基础上(即日粮中添加1.5%的瘤胃稳定性脂肪),通过改变玉米和大麦的比例,对日粮中过瘤胃淀粉的含量进行调控,研究不同过瘤胃淀粉和瘤胃稳定性脂肪日粮对热应激奶牛的影响。

表18 试验期间奶产量及奶成分产量(kg/d)

注:同行肩注不同小写字母者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为差异极显著(P<0.01)。Trt=处理效应,L=线性比较,Q=平方比较。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