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杞菊地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杞菊地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杞菊地黄制剂,通过下述方法制得:将茯苓、山药、泽泻粉碎成细粉;牡丹皮药材单独粉碎,过100目,灭菌;将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加水浸泡、煎煮,过滤,收集滤液;药渣加入菊花,再煎煮两次;合并各滤液,浓缩至比重为1.25~1.35g/ml(60℃)的浸膏;加入茯苓、山药、泽泻细粉,混匀,减压干燥,加入牡丹皮细粉,粉碎,混匀;加入辅料,混合均匀,制成各种口服制剂,即得。本发明采用将牡丹皮单独粉碎灭菌后入药,避免了高温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并增加对丹皮酚和熊果酸的鉴别,有效地保证了成品中含有药理活性物质,增强了药物的治疗效果。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杞菊地黄制剂的制备方法。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49162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美大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810306375.5

  • 发明设计人 卿光明;余定祥;钟瑛;

    申请日2008-12-19

  • 分类号A61K36/8945;A61K9/16;A61K9/20;A61K9/48;A61P1/14;A61P43/00;

  • 代理机构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明芳

  • 地址 618400 四川省什邡市金河东路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2:18:5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1-11

    授权

    授权

  • 2009-09-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7-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杞菊地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杞菊地黄制剂,其胶囊剂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四册(WS3-B-0743-91)第78页,以枸杞子(36.7g)、茯苓(55g)、牡丹皮(55g)、山药(73.4g)、熟地黄(146.8g)、山茱萸(制,73.4g)、菊花(36.7g)、泽泻(盐制,55g)为原料,通过下述述方法制得:以上八味,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粉碎成细粉;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加水煎煮3小时,滤过;药渣与菊花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2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成稠膏;加入上述药粉,混匀,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在处方中,牡丹皮是一味很重要的药物。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湿热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打伤痛等。其主要成分有丹皮酚、芍药苷、丹皮酚苷、丹皮酚原苷、丹皮酚新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挥发油及植物甾等。其中丹皮酚的含量最高,且为中国药典规定的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丹皮酚是牡丹皮的主要有效成份,具有镇静、镇痛、解热、解痉、抗炎等作用,并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保护缺血组织、抗菌和抑制皮肤色素合成等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丹皮酚具有抗肿瘤作用,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且无明显副作用。丹皮酚是一个小分子的酚类化合物,呈白色针状结晶,具有熔点低(49.5℃~50℃)、极易挥发及水溶性差的特性,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因此合理提取丹皮酚并提高其在产品中的含量对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药的传统制备方法中,是将牡丹皮与茯苓、山药、泽泻三味药材一起粉碎,再与提取其它药物的稠膏混合干燥,而牡丹皮中的有效物质--丹皮酚在高温干燥过程中极易挥发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也不易控制,不利于大生产,贮存期内不稳定,造成丹皮酚鉴别不明显。挥发性成分的损失也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杞菊地黄制剂,该制剂中有效成分特别是挥发性成分丹皮酚的含量稳定,有利于制剂的质量稳定及增强药物疗效。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杞菊地黄制剂的制备方法,通过对牡丹皮药材进行特殊处理,提高产品制剂中挥发性成分丹皮酚等的含量,有利于增强药物疗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杞菊地黄制剂,通过包括下述主要步骤的方法制得:

(1)、粉碎:

取配方量的茯苓、山药、泽泻三味药材,粉碎过20~40目(可分别粉碎或混合在一起后粉碎)得茯苓、山药、泽泻细粉;

取配方量的牡丹皮药材,粉碎过100目,灭菌,得牡丹皮细粉;

(2)、提取:

取配方量的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三味药材,按药材总重量的7~9倍量加水,浸泡0.5~1小时,然后煎煮2.5~3.5小时,过滤,收集滤液;在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的药渣中加入配方量的菊花,再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药材总重量的5~8倍,第一次煎煮1.5~2小时,第二次煎煮1~1.5小时;合并滤液,将滤液浓缩至60℃下测定比重为1.25~1.35g/ml的混合物浸膏;

(3)混合:在上述(2)步的混合物浸膏中加入(1)步的茯苓、山药、泽泻细粉,搅拌均匀,60~70℃减压干燥,得干膏,在此干膏中加入牡丹皮细粉,粉碎,混合均匀,得杞菊地黄干膏粉;

(4)、制成制剂:在上述(3)步的杞菊地黄干膏粉中加入适量药用辅料(如淀粉、糊精、微粉硅胶、硬脂酸镁、蔗糖、微晶纤维等各种口服制剂常用的药用辅料,加入量可根据不同剂型药物中辅料的常规加入量计算),混合均匀,再制成各种口服制剂,即得。

上述杞菊地黄制剂的制备方法中,采用将牡丹皮药材单独粉碎并灭菌后入药、并在后期工艺过程中采用低温(减压)干燥的方法,避免了高温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使丹皮酚等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大大减少,提高产品制剂中药理活性成分的含量,从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经过长期试验和检测表明:该制剂中挥发性成分丹皮酚等的含量稳定,有利于制剂的质量稳定及增强药物疗效。

本发明杞菊地黄制剂具有滋肾养肝的功能。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杞菊地黄制剂中,挥发性成分丹皮酚等的含量稳定,有利于制剂的质量稳定及增强药物疗效。

另一方面,本发明上述杞菊地黄制剂的制备方法简单,通过对牡丹皮药材进行单独粉碎处理并灭菌后入药,、并在后期工艺过程中采用低温(减压)干燥的方法,避免了高温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使丹皮酚等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大大减少,提高产品制剂中药理活性成分的含量,从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杞菊地黄胶囊(规格:0.3g/粒)

其原料组成为:

枸杞子(36.7g)、茯苓(55g)、牡丹皮(55g)、山药(73.4g)、熟地黄(146.8g)、山茱萸(制,73.4g)、菊花(36.7g)、泽泻(盐制,55g)。

通过包括下述主要步骤的方法制得:

(1)、粉碎:

取配方量的茯苓、山药、泽泻三味药材,混合在一起后粉碎过40目,得茯苓、山药、泽泻细粉;

取配方量的牡丹皮药材,粉碎过100目,灭菌,得牡丹皮细粉;

(2)、提取:

取配方量的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三味药材,按药材总重量的9倍量加水,浸泡0.5小时,然后煎煮3小时,过滤,收集滤液;在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的药渣中加入配方量的菊花,再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药材总重量的8倍,第一次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1小时;合并滤液,将滤液浓缩至60℃下测定比重为1.25g/ml的混合物浸膏;

(3)混合:在上述(2)步的混合物浸膏中加入(1)步的茯苓、山药、泽泻细粉,搅拌均匀,60~70℃减压干燥,得干膏,在此干膏中加入牡丹皮细粉,粉碎,混合均匀,得杞菊地黄干膏粉;

(4)、制成制剂:在上述(3)步的杞菊地黄干膏粉中加入0.05g/粒的淀粉混合均匀,水喷雾制粒,60~70℃干燥30分钟,整粒,加入1%的微粉硅胶和1%的硬脂酸镁,混合均匀,灌装胶囊,包装,即得所述的杞菊地黄胶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杞菊地黄颗粒(规格:10g/袋)

其原料组成为:

枸杞子(36.7g)、茯苓(55g)、牡丹皮(55g)、山药(73.4g)、熟地黄(146.8g)、山茱萸(制,73.4g)、菊花(36.7g)、泽泻(盐制,55g)。

通过包括下述主要步骤的方法制得:

(1)、粉碎:

取配方量的茯苓、山药、泽泻三味药材,分别粉碎过40目,得茯苓、山药、泽泻细粉;

取配方量的牡丹皮药材,粉碎过100目,灭菌,得牡丹皮细粉;

(2)、提取:

取配方量的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三味药材,按药材总重量的8倍量加水,浸泡1小时,然后煎煮2.5小时,过滤,收集滤液;在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的药渣中加入配方量的菊花,再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药材总重量的5倍,第一次煎煮1.5小时,第二次煎煮1.5小时;合并滤液,将滤液浓缩至60℃下测定比重为1.35g/ml的混合物浸膏;

(3)混合:在上述(2)步的混合物浸膏中加入(1)步的茯苓、山药、泽泻细粉,搅拌均匀,60~70℃减压干燥,得干膏,在此干膏中加入牡丹皮细粉,粉碎,混合均匀,得杞菊地黄干膏粉;

(4)、制成制剂:在上述(3)步的杞菊地黄干膏粉中加入9.7g/袋的糖粉,混合均匀,加入65%的乙醇制软材,16目筛制粒,60~70℃干燥30分钟,用12目和60目筛选粒,混合均匀,包装,即得所述的杞菊地黄颗粒。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杞菊地黄片(规格:0.45g/片)

其原料组成为:

枸杞子(36.7g)、茯苓(55g)、牡丹皮(55g)、山药(73.4g)、熟地黄(146.8g)、山茱萸(制,73.4g)、菊花(36.7g)、泽泻(盐制,55g)。

通过包括下述主要步骤的方法制得:

(1)、粉碎:

取配方量的茯苓、山药、泽泻三味药材,混合在一起后粉碎过40目,得茯苓、山药、泽泻细粉;

取配方量的牡丹皮药材,粉碎过100目,灭菌,得牡丹皮细粉;

(2)、提取:

取配方量的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三味药材,按药材总重量的7倍量加水,浸泡0.5小时,然后煎煮3.5小时,过滤,收集滤液;在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的药渣中加入配方量的菊花,再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药材总重量的6倍,第一次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1小时;合并滤液,将滤液浓缩至60℃下测定比重为1.30g/ml的混合物浸膏;

(3)混合:在上述(2)步的混合物浸膏中加入(1)步的茯苓、山药、泽泻细粉,搅拌均匀,60~70℃减压干燥,得干膏,在此干膏中加入牡丹皮细粉,粉碎,混合均匀,得杞菊地黄干膏粉;

(4)、制成制剂:在上述(3)步的杞菊地黄干膏粉中加入0.1g/片的淀粉、0.05g/片的糊精混合均匀,加入8%的淀粉浆制软材,16目筛制粒,60~70℃干燥30分钟,16目筛整粒,加入0.0025g/片的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包衣,包装,即制得杞菊地黄片。

发明人对上述实施例1的杞菊地黄胶囊中丹皮酚含量进行检测,并与传统方法的杞菊地黄胶囊中丹皮酚含量等进行对比。所得对比数据如下:

1、成品丹皮酚对比:

  检项  传统方法所得 实施例1所得  每粒丹皮酚含量(mg)  0.066 0.594

上述对比数据表明:传统方法制得的杞菊地黄胶囊中,90%的丹皮酚已损失,而本发明的杞菊地黄胶囊中,得以保留的丹皮酚量达90%以上。

2、稳定性试验丹皮酚对比:

上述对比数据表明:使用传统方法制得的杞菊地黄胶囊中,丹皮酚成分含量低,降解快,在第18个月即已检测不到;而本发明的杞菊地黄胶囊中,丹皮酚成分含量相对稳定,在第30个月时的含量比传统方法制得的杞菊地黄胶囊0月时的含量更高。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