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背光源组件、背光源组件的制造方法、灯单元、点亮夹具、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光源组件、背光源组件的制造方法、灯单元、点亮夹具、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组件、背光源组件的制造方法、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若使从底座(13)背面一侧露出的中继连接器(14)嵌合于点亮夹具(80)的连接器部(81),则来自点亮夹具(80)的电力供给源(85)的电力通过连接器部(81)和中继连接器(14)供给放电管(15),因此,即使在中继连接器(14)没有连接电源基板(16)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放电管(15)点亮。在该状态下,由于底座(13)的背面与点亮夹具(80)相对,因此能够相对于底座(13)从正面一侧安装光学片(10S)。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1-04

    授权

    授权

  • 2009-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7-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源组件、背光源组件的制造方法、灯单元、点亮夹具、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起作用的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该照明装置具有在大致平板状的底座的正面一侧配置放电管,并且在底座背面一侧配置电源基板的结构,通过安装在底座上的中继金属零件从电源基板向放电管供给电力。

在上述照明装置中,对底座以从正面一侧覆盖放电管的方式安装有光学片,在该光学片的安装工序中,同时对光学片进行检查。即,在安装时,通过目视确认光学片表面,发现不合格的光学片产品,根据需要清除尘埃等。

优选在上述光学片的检查时,为了提高检查精度,预先使放电管点亮。作为使放电管点亮的方法,可从安装在底座上的电源基板供给电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45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制造照明装置的过程中,在组装一部分部件后,将其输送到其它组装工厂,在输送目的地的组装工厂继续进行组装。而且,作为上述组装方式的一个例子,设想组装成在底座上安装有放电管、中继端子和光学片,但是没有在底座上安装电源基板的状态,作为背光源组件,将其输送到其它工厂的情况。

但是,由于上述这种形态的背光源组件不能从电源基板向放电管供给电力,必须在放电管没有点亮的状况下安装光学片,因此,光学片的检查精度有可能降低。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安装电源基板,也能在使放电管点亮的状态下安装光学片。

作为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单元,本发明的背光源组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底座、组装在上述底座上的中继连接器、在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底座的正面一侧的放电管、和相对于上述底座以从正面一侧覆盖上述放电管的方式组装的光学部件,通过将电源基板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构成用于在显示装置中从背面一侧照射显示面板的照明装置,上述中继连接器以从上述底座的背面一侧露出的方式组装,上述中继连接器的与上述电源基板的连接部是能够可导通地嵌合于包括电力供给源和与上述电力供给源连接的连接器部的点亮夹具的上述连接器部的形态。

根据本发明,若使从底座背面露出的中继连接器嵌合于点亮夹具的连接器部,则来自点亮夹具的电力供给源的电力通过连接器部和中继连接器供给放电管,因此,即使在中继连接器没有连接电源基板的状态下也可以使放电管点亮。在该状态下,由于底座背面与点亮夹具相对,因此能够相对于底座从正面一侧安装光学部件。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背光源组件中,上述放电管相对于上述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和上述电源基板相对于上述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能够与上述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放电管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和电源基板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都与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因此,能够将放电管和电源基板以层叠的方式组装到底座上。

作为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单元,本发明的背光源组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背光源组件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底座、组装在上述底座上的中继连接器、在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底座的正面一侧的放电管、和相对于上述底座以从正面一侧覆盖上述放电管的方式组装的光学部件,通过将电源基板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构成用于在显示装置中从背面一侧照射显示面板的照明装置,将上述中继连接器以从上述底座的背面一侧露出的方式设置,并且使得上述中继连接器的与上述电源基板的连接部是能够可导通地连接于包括电力供给源和与上述电力供给源连接的连接器部的点亮夹具的上述连接器部的形态,并且通过使没有连接上述电源基板的上述中继连接器与上述连接器部嵌合,使组装到上述中继连接器上的上述放电管点亮,在上述放电管点亮的状态下,将上述光学部件安装到上述底座上。

根据本发明,若使从底座背面露出的中继连接器嵌合于点亮夹具的连接器部,则来自点亮夹具的电力供给源的电力通过连接器部和中继连接器供给放电管,因此,即使在中继连接器没有连接电源基板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放电管点亮。在该状态下,由于底座背面与点亮夹具相对,因此能够相对于底座从正面一侧安装光学部件。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背光源组件的制造方法中,能够使上述放电管沿着与上述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组装到上述中继连接器上,使上述电源基板沿着与上述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组装到上述中继连接器上。

在这种情况下,放电管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和电源基板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都与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因此,能够将放电管和电源基板以层叠的方式组装到底座上。

作为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单元,本发明的灯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底座、组装在上述底座上的中继连接器、和在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底座的正面一侧的放电管,通过相对于上述底座以从正面一侧覆盖上述放电管的方式组装光学部件,并且将电源基板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构成用于在显示装置中从背面一侧照射显示面板的照明装置,上述中继连接器以从上述底座的背面一侧露出的方式组装,上述中继连接器的与上述电源基板的连接部是能够可导通地嵌合于包括电力供给源和与上述电力供给源连接的连接器部的点亮夹具的上述连接器部的形态。

根据本发明,若使从底座背面露出的中继连接器嵌合于点亮夹具的连接器部,则来自点亮夹具的电力供给源的电力通过连接器部和中继连接器供给放电管,因此,即使在中继连接器没有连接电源基板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放电管点亮。在该状态下,由于底座背面与点亮夹具相对,因此能够相对于底座从正面一侧安装光学部件。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灯单元中,上述放电管相对于上述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和上述电源基板相对于上述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能够与上述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放电管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和电源基板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都与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因此,能够将放电管和电源基板以层叠的方式组装到底座上。

作为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单元,本发明的点亮夹具的特征在于,其用于一种背光源组件的制造中,上述背光源组件包括:大致呈平板状的底座、以相对于上述底座从其正面一侧和背面一侧露出的方式组装的中继连接器、在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配置在上述底座的正面一侧的放电管、和相对于上述底座以从正面一侧覆盖上述放电管的方式组装的光学部件,通过将电源基板与上述中继连接器连接,构成用于在显示装置中从背面一侧照射显示面板的照明装置,上述点亮夹具包括电力供给源和与上述电力供给源连接的连接器部,上述连接器部是能够可导通地嵌合于上述中继连接器的与上述电源基板的连接部的形态,通过使没有连接上述电源基板的上述中继连接器与上述连接器部嵌合,向组装在上述中继连接器上的上述放电管供给来自上述电力供给源的电力。

根据本发明,若使从底座背面露出的中继连接器嵌合于点亮夹具的连接器部,则来自点亮夹具的电力供给源的电力通过连接器部和中继连接器供给放电管,因此,即使在中继连接器没有连接电源基板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放电管点亮。在该状态下,由于底座背面与点亮夹具相对,因此能够相对于底座从正面一侧安装光学部件。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点亮夹具中,能够使上述连接器部相对于上述中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上述放电管相对于上述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平行,且与上述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放电管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和电源基板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都与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因此,能够将放电管和电源基板以层叠的方式组装到底座上。

作为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单元,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背光源组件和与构成上述背光源组件的中继连接器连接的电源基板。

作为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单元,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和配置在上述照明装置的正面一侧的显示面板。

此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水平截面图。

图2为表示组装灯单元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为灯单元的正面图。

图4为表示在点亮夹具上安装灯单元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为表示在点亮夹具上已安装灯单元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为表示在背光源组件上组装显示面板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为表示在背光源组件上组装电源基板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为点亮夹具的平面图。

图9为电视接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从正面一侧看到的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11为照明装置的正面图。

图12为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中继连接器和放电管的连接构造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14为中继连接器的侧面图。

图15为表示放电管管头能够与止动装置卡止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为表示中继连接器和电源基板的连接构造的截面图。

图17为放电管的立体图。

图18为管头的背面图。

图19为管头的平面图。

图20为管头的侧面图。

图21为从背面一侧看到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22为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的正面图。

图23为表示从照明装置卸下放电管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24为照明装置的背面图。

图25为接地部件的立体图。

图26为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图27为表示放电管管头能够与止动装置卡止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8为表示接地端子与放电管的连接构造的局部放大正面图。

图29为表示管头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0为图29的侧面图。

图31为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图32为表示使用图31的接地端子时的与管头的连接状态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照明装置、10M……背光源组件、10S……光学片(光学部件)、11……显示面板、12……灯单元、13……底座、14……中继连接器、15……放电管、16……电源基板、80……点亮夹具、81……连接器部、85……电力供给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图1~图9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1。

(显示装置D和照明装置10的概要)

图9所示的电视接收装置TV所使用的显示装置D整体呈横长的方形,具备显示面板11和照明装置10,被称作所谓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面板11配置在照明装置10的正面一侧,照明装置10作为背光源从背面一侧照射显示面板11。如图9所示,电视接收装置包括显示装置D、以夹持的方式收容显示装置D的表里面两个机壳Ca和Cb、与后述的电源基板16不同的电源P、调谐器T和底座S。

显示面板11是将光学特性随着电压的施加而产生变化的物质即液晶封入透明TFT基板和透明CF基板的间隙中的众所周知的结构,在TFT基板上设置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和与TFT连接的像素电极,在CF基板上设置有将红(R)、绿(G)、蓝(B)三原色的着色部以矩阵状配置的彩色滤光片和共用电极。

照明装置10包括背光源组件10M和电源基板16。

(背光源组件10M的概要)

如图1所示,背光源组件10M包括灯单元12和多枚片状或者板状的光学片10S。

如图2和图3所示,灯单元12包括:整体呈横长方形板状且作为反射板起作用的金属制的底座13、以水平姿势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在底座13的正面一侧的多根放电管15、和沿着底座13的左右两侧边缘以与各放电管15对应的方式上下并列配置的多个中继连接器14。在底座13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安装孔13H,该安装孔13H与各放电管15相同高度,在与放电管15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从正面向背面贯通,在各安装孔13H中分别贯通安装有中继连接器14。

中继连接器14由合成树脂制的夹具20和收容在夹具20内的金属制的中继端子30构成。夹具20以从底座13的正面一侧插入且贯穿安装孔13H的方式组装。在组装状态下,夹具20的前端一侧部分向底座13的正面一侧突出,并且夹具20的后端一侧部分向底座13的背面一侧突出。夹具20的从底座13向正面一侧突出的部分形成将其正面和一个侧面切口的形态的收容室23,夹具20的从底座13向背面一侧突出的部分形成板状的壁部27,在夹具20的内部收容中继端子30。中继端子30包括:由上下一对大致圆弧形的板片形成的放电管用连接部31和以平板状向背面一侧突出的基板用连接部33,放电管用连接部31收容在收容室23内,基板用连接部33以沿着壁部27的方式配置。

放电管15由冷阴极射线管构成,包括:整体细长且截面为圆形的直线状玻璃管40、从玻璃管40两端与玻璃管40同轴状且以直线状突出的细长外引线(未图示)、在玻璃管40两端部安装的管头50。在玻璃管40的内部封入有水银,玻璃管40的两端部通过加热熔融形成大致半球状。而且,外引线贯通该半球部分。

管头50为通过对表面镀金,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例如,铜合金制)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锻加工而形成的单一部件。在附图上对管头50进行了简单表示,其包括一个主体和一片导电片。主体整体呈圆筒形,以嵌合到玻璃管40的两端部外周的方式组装。导电片从主体端部倾斜向内侧延伸,与外引线弹性接触。导电片与外引线的接触部通过熔接粘固。上述放电管15的两端部收容在收容室23内,并且在使管头50可以导通地连接中继端子30的放电管用连接部31的状态下组装在中继连接器14上。该放电管15的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组装方向与底座13的板面(正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

光学片10S以从正面一侧覆盖放电管15的方式组装在底座13上,沿着所有放电管15的整个配置区域形成与底座13大致相同大小的方形。光学片10S由具有透光性的不透明材料形成,从作为线状光源的放电管15发出的光在透过光学片10S时扩散,从而,背光源均匀地照射显示面板11。

(电源基板16)

电源基板16包括:背面(与底座13相反一侧的面)形成有电路的电路基板17、安装在电路基板17背面的电子部件19、和安装在电路基板17背面的多个基板连接器18。

基板连接器18沿着电路基板17的左右两侧边缘并且与上述中继连接器14相对应地上下排列配置。在附图中对基板连接器18进行了简单表示,该基板连接器18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外壳和收容在外壳内的金属制的输出端子。在外壳上形成有在其正面开口的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的开口部与嵌合孔匹配,其中,该嵌合孔在电路基板17上以从其正面向背面贯通的方式形成。输出端子以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进行弯曲加工形成,具有可弹性弯曲的大致U字型连接片,该连接片配置在位于嵌合凹部内。此外,输出端子的与连接片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电路基板17的电路。

上述电源基板16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组装在底座13的背面一侧。在组装时,电路基板17以与底座13平行的方向使电源基板16接近底座13,使中继连接器14的壁部27和沿着该壁部27配置的基板用连接部33贯通电路基板17的嵌合孔,插入基板连接器18的嵌合凹部中嵌合。这时的中继连接器14与基板连接器18的嵌合方向(组装方向)与底座13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即,电源基板16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组装方向与放电管15相对于上述中继连接器14的组装方向正相反(换句话说,平行)。而且,在基板连接器18与中继连接器14达到正规的嵌合状态后,通过螺丝夹紧等将电源基板16固定在底座13上。

在将基板连接器18嵌合到中继连接器14的状态下,基板连接器18的连接片与中继连接器14的呈板状的基板用连接部33弹性接触,从而,中继连接器14的中继端子30与基板连接器18的输出端子可以电导通地连接。从而,电源基板16与放电管15通过中继连接器14连接,可以从电源基板16向放电管15供给电力。

(点亮夹具80)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点亮夹具80整体呈扁平块状,其平面形状为呈比底座13(灯单元12、背光源组件10M)大一圈的方形。在点亮夹具80的上面,沿着其左右两侧边缘排成一列埋设有多个(数量与上述中继连接器14相同)连接器部81。连接器部81之间的间距与中继连接器14之间的间距相同,在连接器部81上形成有在其上面开口的凹陷部82,在各凹陷部82内配置有连接端子83。凹陷部82的形状可以与基板连接器18的嵌合凹部形状相同,也可以与嵌合凹部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形状,中继连接器14的壁部27和基板用连接部33都从上方嵌合到凹陷部82内。此外,连接端子83的形状可以与电源基板16的输出端子的形状相同,也可以与输出端子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形状,在壁部27和基板用连接部33嵌合到凹陷部82内的状态下,基板用连接部33都可以与连接端子83导通连接。

此外,在点亮夹具80的内部设置有供电电路84。供电电路84与配置在右侧的连接器部81的连接端子83和配置在左侧的连接器部81的连接端子83连接,在供电电路84上设置有电力供给源85和开闭开关86。此外,在点亮夹具80的上面在左右隔有间隔地形成有以肋状突出的一对支承部87。

(显示装置D的制造工序)

按照下述顺序制造显示装置D。

首先,将底座13正面一侧朝上地水平载置在未图示的操作台等上,从上方将中继连接器14组装到该底座13的安装孔13H中。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该底座13的组装方向与底座13正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接着,将放电管15的两端部(管头50)嵌入组装到中继连接器14的收容室23内。这时的组装方向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相同,即与底座13正面为大致呈直角方向。组装放电管15之后,将固定件88组装到底座13上。这时的组装方向也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为相同方向。该固定件88为支承光学片10S、框架89、显示面板11和窗口(bezel)90的组装母体。而且,根据显示装置D的种类,也可以是不设置固定件88的结构。由以上制作完成灯单元12。

接着,将该灯单元12设置到点亮夹具80上。这时,底座13以水平的朝向使灯单元12下降并且接近点亮夹具80的上面,使各中继连接器14的壁部27和基板用连接部33分别嵌合到所对应的连接器部81的凹陷部82内。这时的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连接器部81的嵌合方向(灯单元12相对于点亮夹具80的组装方向)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为相同方向。若中继连接器14与连接器部81达到正规的嵌合状态时,底座13的下面(背面)与连接器部81的上面和支承部87的上面接触,通过该接触,灯单元12不会使底座13产生弯曲变形,被水平支承。

当将灯单元12设置到点亮夹具80上时,放电管15的管头50和供电电路84通过中继端子30(中继连接器14)和连接端子83(连接器部81)可导通地连接。在该状态下,若闭合开闭开关86,则从电力供给源85向所有放电管15供给电力,即使是电源基板16没有与中继连接器14连接的状态,放电管15也点亮。而且,在放电管15点亮的状态,使多枚光学片10S从上方进行覆盖地组装到固定工具88上。这时,使光学片10S以水平朝向(与底座13大致并行的方向)接近灯单元12,这时的光学片10S的组装方向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

若组装光学片10S,则点亮的放电管15发出的光从背面一侧照射光学片10S,因此,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对光学片10S进行检查等(即,通过目视确认光学片10S的表面,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光学片10S产品,根据需要除去灰尘等)。

在安装光学片10S之后,将呈框状的框架89组装到固定件88上,在与固定件88之间夹持光学片10S的周边部进行固定。这时的框架89相对于固定件88的组装方向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如上所述,若将光学片10S组装到灯单元12上,则制作完成背光源组件10M。

之后,将显示面板11重叠组装到光学片10S的表面一侧。在重叠显示面板11之后,将呈框状的窗口90组装到固定件88上,在其与框架89之间夹持显示面板11的周边部进行固定。这时的相对于背光源组件10M的显示面板11的组装方向和窗口90的组装方向都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

将显示面板11和窗口90组装到背光源组件10M后,将背光源组件10M从点亮夹具80卸下,上下反转载置在未图示的操作台上,使底座13的背面朝上。在该状态下,将电源基板16与控制基板91(图7)组装到底座13的背面,通过小螺钉等进行固定。这时的电源基板16和控制基板91相对于底座13(背光源组件10M)的组装方向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正相反,换句话说,与中继连接器14相对于底座13的组装方向为平行方向。在电源基板16的组装时,使中继连接器14的壁部27和基板用连接部33嵌合到基板连接器18的嵌合凹部内。在嵌合电源基板16的状态下,中继端子30的基板用连接部33与输出端子的连接片可以导通地连接,因此,可通过中继连接器14(中继端子30)从电源基板16向放电管15供给电力。如上所述,通过将电源基板16组装到背光源组件10M上,制作完成照明装置10,同时制作完成显示装置D。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将中继连接器14以从底座13的背面一侧露出的方式组装,使中继连接器14的作为与电源基板16的连接部的壁部27(基板用连接部33)与点亮夹具80的连接器部81(连接端子83)可以导通地嵌合,因此,通过连接器部81和中继连接器14能够从点亮夹具80的电力供给源85向放电管15供给电力。从而,即使在电源基板16没有与中继连接器14连接的状态下,也可以使放电管15点亮。而且,在该状态下,由于底座13的背面与点亮夹具80相对,因此,不会影响相对于底座13从正面一侧组装光学片10S的操作。

此外,放电管15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组装方向、和电源基板16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4的组装方向为与底座13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的方向,因此,能够将层叠的放电管15与电源基板16组装到底座13上。通过实现上述层叠状态的组装,能够用自动机械进行组装。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0~图21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2中的照明装置110与上述实施方式1具有不同结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结构采用相同符号,省略构造、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照明装置110的概要)

如图10、图11和图21所示,照明装置110包括灯单元112和电源基板116。灯单元112包括整体呈横长方形的板状且作为反射板起作用的金属制的底座113、以水平姿势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在底座113的正面一侧的多根放电管115、和沿着底座113的左右两侧边缘与各放电管115相对应地上下排列配置的多个中继连接器114。电源基板116配置在底座113的背面一侧,通过中继连接器114向放电管115供给电力。

在底座113上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大致呈方形的多个安装孔113H(参照图15和图16),其中,该安装孔113H是与各放电管115为相同高度,在与放电管115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从正面向背面贯通的形态,在各安装孔113H中分别贯通安装有中继连接器114。(中继连接器114)

如图12~图16所示,中继连接器114由合成树脂制的夹具120、和收容在夹具120内的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中继端子131构成。

夹具120由整体呈块状的箱状部121和从箱状部121的背面向后方突出的壁部122构成。

在箱状部121中形成有从其正面向侧面(与底座113的侧边部相反一侧的侧面)开口的收容室123。在收容室123的开口部中,正面一侧的开口部形成用于使放电管115端部(管头136)从正面一侧嵌入的插入口124,侧面一侧的开口部形成用于在将放电管115端部收容到收容室123中的状态下回避与玻璃管134的干涉的避让口(逃がしロ)125。在该避让口125上形成有其开口边缘以板状向内侧突出的形态的止动装置126,通过该止动装置126使避让口125的开口形状狭窄大致为U字形。该大致呈U字形的避让口125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小于管头136的主体137的内径,且与放电管115的玻璃管134的外径相同或者稍大于该外径的尺寸。避让口125的开口边缘的内端部形成半圆形的凹部127,该凹部127的曲率半径与玻璃管134外周的曲率半径相同或者稍大于玻璃管134外周的曲率半径的尺寸。此外,避让口125的开口边缘的比凹部127更靠正面一侧的区域形成上下一对导向部128。

此外,在箱状部121上形成有突出部129,其中,该突出部129从箱状部121中避让口125所开口的外侧面与底座113平行地突出。该伸出部129是将底座113的正面与避让口125之间隔开的形态。在箱状部121的外表面(上面和下面)形成有上下一对防脱突起130。

中继端子131在夹具120内部保持。中继端子131是通过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包括由弯曲板片形成的上下对称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32和以平板状向背面一侧突出的基板用连接部133。一对弹性按压片132以容许向上下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弹性弯曲的状态收容在收容室123内,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在比止动装置126的凹部127更靠正面一侧位置为最小。在弹性按压片132没有产生弹性弯曲的自由状态的弹性按压片132之间的最小间隔,是比放电管115的管头136的主体137的外径小的尺寸。另一方面,基板用连接部133从箱状部121的背面向夹具120外露出,沿着壁部122向后方突出。

将该中继连接器114组装到底座113上时,从底座113的正面一侧向安装孔113H中插入夹具120的壁部122,使箱状部121的外表面接触底座113的正面的安装孔113H的开口边缘部,并且使防脱突起130卡止到底座113背面的安装孔113H的开口边缘部。从而,通过卡止面130和防脱突起130前后夹住底座113,因此,夹具120被固定成限制相对于底座113向组装方向(安装孔113H的贯通方向)移动的状态,中继连接器114组装在底座113上。在将中继连接器114组装到底座113的状态下,构成夹具120的前端侧部分的箱状部121向底座113的正面一侧突出(露出),并且作为夹具120的后端侧的壁部122向底座113的背面一侧突出(露出)。

(放电管115)

如图17所示,放电管115由冷阴极射线管构成,包括整体细长且具有圆形截面的直线状玻璃管134、从玻璃管134的两端与玻璃管134同轴状且以直线状突出的具有圆形截面的细长金属制(例如,镍系或者钴系金属)的外引线135、和安装在玻璃管134的两端部的管头136。在玻璃管134的内部封入有水银,玻璃管134的两端部通过加热熔融形成大致半球状。而且,外引线135贯通该半球部。

如图18~图20所示,管头136是通过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例如,不锈钢制)的板材进行弯曲加工、锻加工而形成的单一部件。管头136包括1个主体137和1片导电片140。主体137整体呈与玻璃管134同心的圆筒形,主体137的内径设定为比玻璃管134的外径稍大的尺寸。

在主体137上通过将其一部分切口成缝隙状,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角度的间距配置形成有三对弹性保持片138A、138B。

成对的弹性保持片138A、138B中的一个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是整体向后方(详细地说,稍稍径向向内倾斜的方向)以悬臂状延伸的形态,能够以其基端(前端)为支点沿径向产生弹性弯曲。在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的延伸端部(后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倾斜弯曲的弯曲部139,该弯曲部139的弯曲的外侧面(即,面对内侧的面)成为与玻璃管134的外周面接触的接点。连接该3片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的接点的虚拟圆与主体137为同心圆形,该虚拟圆的直径尺寸是当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处于没有发生弹性弯曲的自由状态时比玻璃管134的外径小的尺寸。

成对的弹性保持片138A、138B中的另一个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沿着圆周方向与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相邻配置,整体为与第一弹性保持片138A相反向前方(详细地说,稍稍径向向内倾斜的方向)以悬臂状延伸的形态,能够以其基端(后端)为支点沿径向产生弹性弯曲。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的延伸端成为与玻璃管134的外周面接触的接点,连接该3片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接点的虚拟圆与主体137为同心圆形,该虚拟圆的直径尺寸是当第二弹性保持片138B处于没有发生弹性弯曲的自由状态时比玻璃管134的外径小的尺寸。

在主体137上形成有从其前端边缘向前方以悬臂状突出的一对保护片。一对保护片沿着圆周方向隔有间隔配置,与主体137呈同一平面状以直线延伸。此外,导电片140从该一对保护片之间向前方以悬臂状延伸。导电片140由与主体137的前端相连的细长部141和从细长部141的前端(延伸端)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142构成。

细长部141由与主体137处于同一平面且从主体137与其轴线平行延伸的基端部141a、从基端部141a的延伸端向着主体137的轴线径向向内延伸的中间部141b、从中间部141b的延伸端与主体137轴线平行延伸的顶端部141c构成,筒状部142与顶端部141c的延伸端相连。与细长部141的长度相比,细长部141的宽度很小,因此,细长部141可以向主体137的径向发生弹性变形、向与径向交叉的方向(与细长部14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以及以细长部141自身为轴产生弹性扭曲变形。

筒状部142是将从细长部141的延伸端向着横向突出的部分弯曲加工成圆筒状,轴线大致与主体137同轴配置。该筒状部142能够使细长部141弹性弯曲,并且能够沿着管头136的轴旋转方向和径向产生位移。

(管头136和玻璃管134的组装)

接着,说明将管头136组装到玻璃管134上的工序。

在组装时,在通过夹持装置(未图示)分别保持玻璃管134和管头136的状态下,使管头136和玻璃管134相对以同轴状接近,使主体137外嵌到玻璃管134。若开始外嵌主体137,则三对弹性保持片138A、138B的延伸端部的接点与玻璃管134的外周弹性接触,随着组装的进行,接点滑接玻璃管134的外周面。而且,贯通主体137的外引线135的顶端开始进入筒状部142的中空内。之后,双方的夹持装置到达规定的组装位置,则沿着轴线方向将管头136与玻璃管134定位到正规的组装位置,外引线135的顶端部整周由筒状部142包围。这时,外引线135的顶端部不会从筒状部142顶端大大突出,而是仅从筒状部142稍稍突出,或者与筒状部142的顶端位于大致相同位置或位于筒状部142的内部。

之后,对筒状部142进行敛缝(カシメ付け),使其减径变形,敛缝后的筒状部142与外引线135通过熔接而可电导通地粘固,管头136与玻璃管134形成一体。通过以上,完成组装,制作完成放电管115。

在管头136与玻璃管134组装后的状态下,通过三对弹性保持片138A、138B的弹性保持作用,将主体137保持为与玻璃管134大致同心状,确保大致沿着整周在玻璃管134的外周与主体137的内周之间存在缝隙(空气层)。

而且,如图29和图30所示,能够将筒状部142作为U字状的连接部142a。这时,将玻璃管134嵌入管头136之后,沿着外引线135弯曲加工U字状的连接部142a,从而上述外引线135与连接部142a可以电连接。根据这种弯曲加工U字状的连接部142a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与外引线135的电连接性。

(在中继连接器114上安装放电管115)

将如上所述制造的放电管115安装到中继连接器114上。安装时,使放电管115以水平的状态接近底座113的正面,从正面一侧将玻璃管134的两端部和管头136嵌入中继连接器114的收容室123内。这时,管头136的主体137使一对弹性按压片132弹性弯曲,向上下扩开,当主体137通过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的最小间隔部分之后,两个弹性按压片132在其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将主体137引入收容室123的里侧,使主体137接触收容室123的底部,从而,完成放电管115的安装。

安装后的放电管115的两端部由一对弹性按压片132保持,通过中继端子131和作为该中继端子131的安装母体的夹具120安装在底座113上。在该状态下,放电管115的重量通过中继连接器114仅作用于底座113,放电管115的重量不会作为负荷作用于外引线135。

此外,一对弹性按压片132与主体137的外周面弹性接触,从而,外引线135通过管头136与中继端子131可电导通地连接。此外,在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将玻璃管134保持在被止动装置126的凹部127挤压的状态,沿放电管115的轴向进行观察时,主体137的一部分与止动装置126重合。即,主体137的与导电片140相反一侧的端缘的一部分沿着轴线方向接近止动装置126成为相对状态。

此外,在夹具120的外表面中与底座113的板面成直角且收容室123的避让口125开口的外表面形成有突出部129,该突出部129是通过使底座113和避让口125之间的部分沿着底座113的板面突出的形态,因此,从收容室123的内部到底座113的正面的沿面距离变长。因此,防止从收容室123内的放电管115向夹具120外的底座113泄漏。

(电源基板116的概要)

如图21所示,电源基板116包括:在背面(与底座113相反一侧的面)形成有电路的电路基板117、安装在电路基板117背面的电子部件119、和安装在电路基板117背面的多个基板连接器118。

电路基板117整体呈纵长的方形,采用纸基材酚醛敷铜箔叠层板(称为纸酚醛)。在电路基板117上形成有呈纵长的方形的多个嵌合孔117H,从正面一侧向背面一侧贯通。多个嵌合孔117H沿着电路基板117的左右两侧的侧边部以与上述中继端子131(中继连接器114)相对应的方式上下排列配置。基板连接器118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外壳和整体收容在外壳内的金属制(例如,锌白铜合金制)的输出端子(未图示),以与各嵌合孔117H相对应的方式沿着电路基板117的左右两侧边缘配置。在外壳外表面形成有与嵌合孔117H相对应的嵌合空间(未图示),输出端子的一部分面对嵌合空间内部。

电源基板116以电路基板117与底座113平行的方向从背面一侧接近且组装到底座113上。在组装时,中继连接器114的壁部122和沿着该壁部122配置的基板用连接部133贯通电路基板117的嵌合孔117H,插入基板连接器118的嵌合凹部127。从而,中继连接器114与基板连接器118嵌合,中继端子131与输出端子可导通地连接。

(实施方式2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中继连接器114支承放电管115的状态下,管头136卡止于止动装置126,因此,放电管115不会沿着轴线方向相对中继连接器114移动。即,在对放电管115赋予使其向右方移动的力时,组装在放电管115的左侧端部的管头136从左侧挂到止动装置126上,因此限制放电管115向右方移动。在对放电管115赋予使其向左方移动的力时,在放电管115右侧端部的管头136从右侧卡止于止动装置126,因此限制放电管115向左方移动。由于如上所述限制放电管115沿着其轴线向左右任意的方向移动,因此,外引线135的顶端不会碰上与收容室123的避让口125相反一侧的壁部122。

此外,由于止动装置126与管头136的端缘卡止,因此可以不用在管头136的外周形成用于使止动装置126卡止的孔,从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并且避免管头136的强度降低。

此外,在止动装置126卡止于管头136的导电片140一侧的端缘的结构的情况下,根据在管头136圆周方向上的朝向,从管头136端缘延伸出的导电片140成为障碍,有可能使管头136的端缘与止动装置126无法卡止,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止动装置126卡止在与导电片140相反一侧的端缘,因此不存在受到导电片140妨碍而使管头136与止动装置126无法卡止的担忧,管头136与止动装置126能够确实地卡止。

此外,在导电片140形成有以整周包围外引线135的方式连接的筒状部142,因此导电片140不会从外引线135脱落。因此,当对筒状部142进行敛缝时,筒状部142不会从外引线135上脱落,能够使导电片140与外引线135确实地连接。

此外,管头136与止动装置126的卡止范围相当于玻璃管134外径与管头136的外径尺寸差的1/2,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弹性保持片138A、138B将管头136保持为与玻璃管134同心状,因此能够增大管头136,确保其内径与玻璃管134的外径的尺寸差较大。从而,能够增大管头136与止动装置126的卡止范围,确实地限制放电管115的移动。

此外,在止动装置126上形成有凹部127,该凹部127在管头136与止动装置126卡止的状态下与玻璃管134的外周接触,在中继连接器114上设置有可以向凹部127一侧按压放电管115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32,由于该一对弹性按压片132从斜上方和斜下方上下对称地向凹部127一侧按压放电管115,因此,不存在玻璃管134从凹部127脱落的担忧,能够确实地将管头136卡止于止动装置126。

此外,中继连接器114是在合成树脂制的夹具120内安装有中继端子131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在合成树脂制的夹具120中形成止动装置126,因此,不需要在中继端子131上形成止动装置,能够相应地减少制造中继端子131所需的材料。若鉴于通常合成树脂的材料费用少于金属,则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减少中继连接器114的材料成本。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22~图28,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3。在本实施方式3中,用于支承放电管115的单元与上述实施方式2为不同结构。由于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因此,相同结构采用相同符号,省略构造、作用和效果的说明。

(接地部件150的概要)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利用由夹具120和中继端子131构成的中继连接器114支承放电管115的两端部,但在本实施方式3中,如图22和图23所示,放电管115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与实施方式2相同,由中继连接器114支承,与此相对,放电管115的另外一个端部由接地部件150支承。

如图25所示,接地部件150由沿着底座113的一个侧边部安装的细长支承板151、和可导通地安装在该支承板151的正面的多个接地端子152构成。在支承板151上,贯通形成有每3个与各接地端子152相对应的安装孔151H。此外,支承板151由基板或金属板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26和图27所示,接地端子152是对冲压成规定形状的金属制(例如,锌白铜合金)的板材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包括基部153、从基部153的上下两边缘部向正面一侧延伸的上下对称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从基部153的一个侧边部向正面一侧延伸的止动装置155。

一对弹性按压片154配置在与止动装置155相反一侧的侧边部,形成向配对一侧的弹性按压片154一侧膨胀弯曲的形状。弹性按压片154以扩开其间隔的方式能够产生弹性弯曲,在弹性按压片154没有产生弹性弯曲的状态下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最小间隔为比放电管115的玻璃管134的外径小的尺寸。

止动装置155与放电管115轴线成直角地从基部153立起,在止动装置155上形成有以大致圆弧状凹陷形态的凹部156。在实施方式2的中继连接器114中,一对导向部128立在止动装置126的凹部127的上下两侧,而在本实施方式3中,使凹部156的上下两侧的从基部153立起的尺寸抑制得较小,不设置与实施方式2的导向部128相当的单元。因此,若与设置导向部相比较,接地端子152所需的金属材料减少。

此外,3个支脚部157与基部153一体形成。3个支脚部中的2个支脚部157位于弹性按压片154与止动装置155之间,从基部153的上下两边缘部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和止动装置155相反的一侧(里面一侧)突出,剩余1个支脚部157从基部153中与止动装置155相反一侧的侧边缘上的两个弹性按压片154的中间位置向与弹性按压片154和止动装置155相反一侧(里面一侧)突出。

上述接地端子152没有收容到合成树脂制的外壳等部件中,在露出的状态中,使支脚部157贯通安装孔151H,通过焊接等可导通地粘固到支承板151上(参照图28)。从而,安装在1枚支承板151上的多个接地端子152通过支承板151相互可导通地连接。此外,接地部件150没有连接电源基板,支承板151与底座可导通地连接。

(在接地端子152上安装放电管115)

将放电管115安装到接地端子152上时,使放电管115以水平的状态接近底座113的正面,从正面一侧将玻璃管134的端部和管头136嵌入上下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之间。这时,管头136的主体137使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以上下扩开的方式弹性弯曲,当主体137通过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最小间隔部分之后,两弹性按压片154在其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将主体137引入基部153一侧,使主体137接触基部153,从而完成放电管115的安装。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放电管115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安装在中继连接器114上。

安装后的放电管115的两端部由中继连接器114和接地部件150支承。一对弹性按压片132、154与管头136的主体137的外周面弹性接触,因此,外引线135通过管头136与中继端子131和接地端子152可电导通地连接。此外,在一对弹性按压片154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玻璃管134保持为被止动装置126、155的凹部127、156挤压的状态,沿着放电管115的轴向进行观察时,主体137的一部分与止动装置126、155重合。即,主体137的与导电片40相反一侧的端缘的一部分沿着轴线方向接近止动装置126、155成为相对状态。

而且,如图31和图32所示,也可以在接地端子152上设置保护部551。该保护部551包括弹性按压片限制部552和支承板接触部553,在接地端子152安装固定到支承板151上时,支承板接触部553成为与支承板151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而且,当向弹性按压片154施加使其扩张的任意外力时,在扩张的过程中,首先与弹性按压片限制部553接触。之后,施加在这以上的负荷时,支承板接触部553充当支承保护部551使其不会倒下的作用。而且,保护部551与弹性按压片154的底部相连,为了使支承板接触部553起作用,需要使支承板接触部553位于该相连接部分的更外侧。此外,在更外侧形成支承板接触部553能够进一步发挥效果。

(实施方式3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中继连接器114和接地部件150支承放电管115的状态下,放电管115的两端的管头136卡止于夹具120的止动装置126和接地端子152的止动装置155,因此,不存在放电管115沿着轴线方向相对中继连接器114移动的担忧。

即,对放电管115赋予使其从中继连接器114一侧向接地部件150一侧移动的力时,放电管115的组装在中继连接器114一侧的端部的管头136卡止于夹具120的止动装置126,由此限制放电管115向接地部件150一侧移动。在对放电管115赋予使其从接地部件150一侧向中继连接器114一侧移动的力时,因为在放电管115的接地部件150一侧的端部的管头136卡止于接地端子152的止动装置155,因此,限制放电管115向中继连接器114一侧移动。由于如上所述也限制放电管115沿着其轴线向左右任意方向的移动,因此,不存在外引线135的顶端碰到收容室123的与避让口125相反一侧的壁部、或者底座113的侧壁的担忧。

此外,在接地端子150的止动装置155上形成有在使管头136与止动装置155卡止的状态下与玻璃管134的外周接触的凹部156,在接地端子152上设置有能够向凹部156一侧按压放电管115的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但是由于该一对弹性按压片154从斜上方和斜下方上下对称地向凹部156一侧按压放电管115,因此不存在玻璃管134从凹部156脱落的担忧,能够确实地将管头136卡止于止动装置155。

此外,在接地部件150中,由于止动装置155与作为其与管头136的导通单元的接地端子152一体形成,因此,若与分开设置接地端子和其他部件的止动装置相比较,则在本实施方式3中可减少部件数量。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和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述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1)放电管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与中继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部的组装方向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使放电管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与底座的板面大致平行,使中继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部的组装方向与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相反,也可以使放电管相对于中继连接器的组装方向与底座的板面大致为直角,使中继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部的组装方向与底座的板面大致平行。

(2)在点亮夹具上进行安装时,底座的朝向不限于水平,也可以是相对水平面成锐角的倾斜姿势,也可以与水平面形成直角姿势。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点亮夹具上进行安装时,将在底座上组装有中继连接器和放电管的形态的灯单元安装到点亮夹具上,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中继连接器组装在底座上,在没有组装放电管的形态下安装到点亮夹具上,之后再组装放电管。

(4)中继连接器的与电源基板的连接部不限于突出形态,也可以为凹陷形态。在这种情况下,电源基板的与中继连接器的连接部和连接器部的与中继连接器的连接部形成突出形态。

(5)放电管不限于冷阴极射线管,也可以采用热阴极射线管、疝气管、荧光灯等。

(6)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其开关元件不限于TFT,开关元件也可以为MIM(Metal Insulator Metal:金属-绝缘物-金属)等TFT以外的元件。

(7)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也包括需要在显示面板背面一侧安装照明装置的各种显示装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