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制成:白蛋白∶5-氟尿嘧啶∶叶酸=100∶1~10∶1~10。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前体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叶酸偶联白蛋白;制备5-氟尿嘧啶-1-基乙酸;制备5-氟尿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将叶酸白蛋白偶联物溶液加入到5-氟尿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溶液中,室温搅拌至透析液无吸收即得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前体药物在制备抗癌前体药物纳米粒中的应用。本发明把“靶向概念”、“前体药物概念”、“递送载体概念”三者结合在一起,提供的前体药物大大减少了给药剂量,减少了毒副作用,为抗癌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4619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6-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药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0910036416.8

  • 发明设计人 朱亮;

    申请日2009-01-04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陈卫

  • 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东路28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2:06: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4-03-1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47/48 授权公告日:20111214 终止日期:20130104 申请日:2009010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12-14

    授权

    授权

  • 2009-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6-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抗癌的前体药物,具体地说是一种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癌症始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癌症的预防与治疗任务十分艰巨。抗癌新药物及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抗癌药传统药物剂型中,包封率低、易渗漏、稳定性差、毒副作用大以及靶向性差等问题一直是药剂学者致力想要解决的。采用大分子前体药物可望解决这些问题。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及恶性淋巴瘤转移的患者,疗效确切。但5-Fu的吸收不稳定,一般均静脉给药。由于静脉注入后血中半衰期仅为7.5~10min,消除极快,需静脉持续给药;并且由于5-Fu对机体正常组织和病理部位无选择性,有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的毒副作用,这使临床应用受到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许多对5-Fu的新剂型研究工作,包括骨架片、脂质体、复乳、微乳、微球、毫微粒、丝素蛋白膜、控释植入剂、药质体等。但均未解决靶向性或毒副作用,或在新剂型制备中包封率、产品贮存过程中渗漏等存在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良反应较小、肝靶向性强的由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前体药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前体药物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由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制成:白蛋白:5-氟尿嘧啶:叶酸=100:1~10:1~10。

本发明由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叶酸偶联白蛋白:将叶酸溶于适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加入适量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活化,再加入适量白蛋白,反应1~5h即得;

制备5-氟尿嘧啶-1-基乙酸:将5-氟尿嘧啶在碱性溶液中溶解,水浴加热50~80℃持续10~30min,加入适量氯乙酸,搅拌2~10h,即得;

(2)制备5-氟尿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将上述制备的5-氟尿嘧啶-1-基乙酸溶于二甲基甲酰胺(DMF),按摩尔比5-氟尿嘧啶-1-基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二环己基碳二亚胺=0.5~2:1~4:2~6,反应0.5~2h即得;

(3)制备前体药物:将叶酸白蛋白偶联物溶液加入到5-氟尿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溶液中,室温搅拌至透析液无吸收即得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

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碱性溶液为强碱溶液,如氢氧化钾溶液。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前体药物的应用,是将由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应用于制备抗癌前体药物纳米粒。

所述的制备抗癌前体药物纳米粒是将叶酸介导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大分子前体药物溶于碳酸盐缓冲液中,搅拌下加入适量乙醇和戊二醛,室温交联固化,去乙醇,冷冻干燥即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把“靶向概念”、“前体药物概念”、“递送载体概念”三者结合在一起,利用叶酸受体在大多肿瘤细胞表面都有高度表达,同时在正常细胞的表达又高度保守作为立题科学依据,叶酸作为“导向基团”;将叶酸与大分子“载体”(牛血清白蛋白)连接,然后与药物(5-Fu)连接,组装成一个新的化学实体,最后制备成(PEG修饰)纳米粒。获得的新化学实体(5-氟尿嘧啶大分子前体药物)为药物与“导向基团”以及递送“载体”相连接,药物经过化学修饰,引入递送“载体”和“导向基团”,制备成PEG修饰的纳米粒给药后,通过“导向基团”锁定靶目标,将药物按预期目标聚集于靶组织(靶细胞),进入细胞后通过降解去除运送“载体”和“导向基团”后,释放出具有活性的药物(5-Fu),在靶部位积聚,最后只在作用部位释放活性药物,产生疗效,不对别的组织器官产生作用,大大减少给药剂量,减少毒副作用,为抗癌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叶酸偶联白蛋白洗脱曲线图。

图2是实施例5中的纳米粒粒径分布图。

图3是实施例5空白白蛋白纳米粒的电镜照片(×60000)。

图4是实施例5载药白蛋白纳米粒电镜照片(×600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1.1 叶酸偶联白蛋白的合成及其分离

将10mg叶酸溶于500μl pH7.4的磷酸缓冲液(PBS)中,搅拌溶解后加入25mgEDC后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活化5min,再加入150mg牛血清白蛋白的PBS溶液3ml,搅拌下反应2h即得。将反应液过Sephadex G-25柱,收集前段淡黄色有乳光部,为适当稀释后的叶酸偶联白蛋白。通过Sephadex G-25柱分离可清楚看出叶酸偶联的白蛋白在柱最下端,而未反应的叶酸在柱的最上端,说明已经成功分离纯化,最上端仍有未反应的叶酸从侧面反应出白蛋白已完全反应,最下端为已经纯化的叶酸偶联白蛋白,由于叶酸在280和363nm处有两个紫外特征吸收峰,经参考文献后,选在363nm波长处对叶酸偶联白蛋白的洗脱过程进行紫外监测。利用洗脱曲线A-V(ml)确证即得。还可运用蛋白质电泳技术、酶降解方法等作进一步的确认叶酸是否已经成功偶联白蛋白。

1.2 叶酸偶联白蛋白的洗脱曲线

由于叶酸在280和363nm处有两个紫外特征吸收峰,经参考文献后,选在363nm波长处对叶酸偶联白蛋白的洗脱过程进行紫外监测。叶酸偶联白蛋白的洗脱曲线图见图1。

由洗脱曲线图所示,第一个峰对应的是分子量大的叶酸偶联白蛋白,第二个峰对应的是分子量较小的游离叶酸,两者通过葡聚糖凝胶柱效应得到了完全的分离。

1.3 叶酸白蛋白偶联物的紫外扫描分析

①偶联物在叶酸(363nm)和白蛋白(278nm)的吸收峰处产生位移,可见叶酸已经成功偶联白蛋白②为了鉴定叶酸与白蛋白的偶联效果,以蒸馏水为空白,分别对白蛋白(BSA)和偶联物(F-BSA)进行紫外扫描,叶酸(F)扫描光谱以pH7.4的磷酸缓冲液为空白,其中F、BSA和F-BSA三者的浓度分别为20μg/ml,100μg/ml,100μg/ml.通过紫外扫描图谱及吸光度测定表明,在叶酸与白蛋白重叠峰处,相同浓度的BSA和F-BSA吸光度存在明显差异,F-BSA吸光度值明显大于BSA的吸光度值,结果表明叶酸已成功偶联白蛋白。红外图谱显示:BSA在3419.9cm-1(-COOH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1621.1cm-1(C=C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618.9cm-1(-C-C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分别有特征吸收峰,F-BSA在在3383.8cm-1(-COOH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1643.6cm-1(C=C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1083.9cm-1(-C-N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618.9cm-1(-C-C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分别有特征吸收峰。DTA数据显示:BSA在388.7℃有尖锐峰,F-BSA在371.2℃有尖锐峰,进一步补充叶酸成功偶联白蛋白。

1.4 叶酸偶联白蛋白偶联比的计算

①准确称量叶酸2.5mg,用PBS配制成25ml的储备液,然后分别吸取1,2,3,4,5,6ml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用PBS定容,使浓度成1.0,2.0,3.0,4.0,5.0,6.0μg/ml,并分别进行紫外图谱扫描,从紫外图谱上获得叶酸的最大吸收峰处的吸光度Aλmax,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浓度的叶酸的吸光度值

根据表1不同浓度叶酸所对应得Aλmax做校正标准曲线,并求得回归方程1为:y=57.486x+0.0018 R2=0.997。②准确称量BSA62.5mg,用蒸馏水配制成25ml的储备液,然后分别吸取1,2,3,4,5,6ml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使浓度成25,50,75,100,125,150μg/ml,并分别进行紫外图谱扫描,从紫外图谱上获得叶酸的最大吸收峰处的吸光度Aλmax,结果见表2:

表2  白蛋白不同浓度下对应的吸光度值

根据表2不同浓度叶酸所对应得Aλmax做校正标准曲线,并求得回归方程2为:y=0.6697x-0.0089 R2=0.9888。③将柱层析获得的F-BSA偶联物进行紫外扫描得到Aλmax3中白蛋白的浓度,因为在偶联过程中叶酸过量,加入的白蛋白全部参与反应,根据体积比计算出偶联物中的BSA浓度,将此浓度代入回归方程2得出Aλmax2④按照吸光度的可叠加原理,偶联物的总吸光值为叶酸和白蛋白的叠加吸光值,所以Aλmax1=Aλmax3-Aλmax2代入回归方程一得出偶联物中叶酸的浓度。⑤偶联比=(叶酸的浓度÷叶酸的分子量)/(白蛋白的浓度÷白蛋白的分子量)。

偶联物的吸光度值为0.232,根据体积比偶联物中BSA的浓度为114μg/ml,代入上述方程得到白蛋白的吸光度值为0.068,可知叶酸的吸光度值为0.165,代入方程一得偶联物中叶酸的浓度为0.0029,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偶联比为4,即一个白蛋白分子偶联上4个叶酸分子,根据文献报道,每个蛋白质分子偶联上3个叶酸分子即具有靶向性。

实施例2

2.1  5-氟脲嘧啶-1-基乙酸(5-FUA)的制备

概述:在配有回流冷凝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钾水溶液,搅拌使其溶解后,加入5-氟尿嘧啶,水浴加热,搅拌一定时间,缓慢滴加含氯乙酸的水溶液,水浴加热,特定温度下搅拌5h,反应过程中用荧光薄层层析硅胶G板检测,待原料点消失后停止反应,冷却至室温,用浓盐酸调节pH,放入冰箱冷藏室中冷却,如有沉淀析出,滤除,再调pH,冷却,过滤,沉淀物用蒸馏水洗涤3次,用水重结晶,烘干得针状晶体,计算产率。同时用紫外、红外光谱等检测。

2.2  5-氟脲嘧啶-1-基乙酸(5-FUA)的制备结果

产物用水重结晶,除掉了未完全反应的5-FU和氯乙酸。产物熔点>270℃,产率为81.98%,紫外检测结果5-FU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在265nm,而合成的5-氟脲嘧啶-1-基乙酸(5-FUA)的最大吸收峰在273nm,红外数据显示:氟尿嘧啶在3134cm-1N-H)、3069cm-1C=C)、3031cm-1N-H)、1661cm-1C=O)、1430cm-1N-H)、1223cm-1C-F)、814cm-1C-F)处分别有特征吸收峰,5-氟脲嘧啶-1-基乙酸在3197.8cm-1(-COOH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1741.6cm-1(C2=O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1669.3cm-1(C4=0,C=C伸缩振动最大吸收峰),1425.3cm-1(N3-H弯曲振动最大吸收峰),通过上述紫外及红外图谱的比较可确认5-FUA的生成。

实施例3

3.1  5-氟脲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的制备

将0.465mg5-氟脲嘧啶-1-基乙酸溶于0.1mlDMF中,按摩尔比为5-氟脲嘧啶-1-基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1:2:4活化60min,活化后的以4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弃沉淀,即得,用薄层色谱监测反应。计算产率。测定熔点。

3.2  5-氟脲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的制备结果

利用碳二亚胺法(DCC,NHS)制备活性酯,生成的产物用乙醚洗涤纯化,熔点为200-201℃,产率为85.62%。

实施例4

4.1  叶酸白蛋白的偶联物与5-氟脲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的连接

将叶酸偶联白蛋白溶些许的磷酸缓冲液,完全溶解后慢慢加入到上述制备的5-氟脲嘧啶-1-基乙酸活性酯的DMF溶液中,室温搅拌,将反应液透析,直至透析液在265nm下无吸收,冷冻干燥得目标产物。利用酶降解、蛋白质电泳技术等方法可确定新化合物的生成与否。

4.2  5-FUA活性酯与BSA(BSA-F)的偶联结果

因为5-FUA的紫外吸收在273.5nm处,与BSA(278.5nm)或BSA-F(281.5)的紫外吸收产生重叠,通过紫外很难检验是否反应上。于是通过用胰蛋白酶水解偶联物的方法来检验是否已经反应上。将透析完全的偶联物5-FU-BSA-F(5-FU-BSA)水溶液与胰蛋白酶一起放入透析袋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到透析外液中有氟尿嘧啶的存在,即说明已经成功偶联

实施例5

5-Fu前体药物纳米粒制备

将F-BSA-5-Fu溶于不同pH的Na2CO3-NaHCO3缓冲液中,搅拌下加入乙醇和戊二醛适量,室温交联固化,减压浓缩除去乙醇,得纳米粒胶体溶液。最后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纳米粒。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以及粒径。

①药物浓度的考察,结果见表3:

表3  药物浓度考察结果

②pH的考察结果见表4:

表4  pH的考察结果

③交联剂用量的考察见表5

表5  交联剂用量的考察

纳米粒粒径分布图见图2。

未连接5-Fu的叶酸白蛋白偶合物(BSA-F)与连接5-Fu的叶酸白蛋白偶联物(5-FUA-BSA-F)初步摸索制备得到纳米粒。取一定量的纳米粒于吐温水溶液中超声分散后,在透射电镜下拍照,照片见图3、图4,形态圆整,粒径在200nm左右。

实施例6

体内靶向性分布观察

利用不同给药途径,观察5-Fu前体药物对小鼠肿瘤模型(肝癌)靶器官的靶向效率。利用纳米粒包裹荧光素,荧光定量法测定肿瘤实体与不同脏器的纳米粒分布情况,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  未连接叶酸的5-Fu-白蛋白化合物的体内分布实验结果(μg,x±s,n=3)

表6中显示药物为未连接叶酸的5-Fu-白蛋白化合物,在肿瘤实体部位的荧光定量与肺脏等器官相差无几,无显著性差异。

表7  连接叶酸的5-Fu-白蛋白化合物的体内分布实验结果(μg,x±s,n=3)

表7为连接叶酸的5-Fu-白蛋白-叶酸化合物,腹腔注射给药后,在肿瘤部位荧光定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器官(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连接叶酸的5-Fu前体药物对肿瘤具有选择性靶向作用。

实施例7

对动物肿瘤模型的药效学观察

将H22肝癌细胞(1×107个/ml)注入小鼠腹腔内,3个星期后处死小白鼠,取其体内腹水,于2000r/min离心2min后,吸取上清,前肢腋窝皮下注入0.02ml,建立小鼠肝癌实体模型,同时给予药物。10天后处死小白鼠,取其肝脏进行定性分析(病理切片)和抑瘤试验,比较不同剂量,不同组别5-Fu前体药物的作用。同时采用阳性对照组、无叶酸连接的前体药物(阴性对照组)等对比观察,结果见表8和表9:

表8  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纳米粒对荷瘤小鼠生长和肿瘤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0.05

动物肝癌肿瘤模型的药效学观察,结果显示连接叶酸的5-Fu前体药物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而未连接叶酸的5-Fu-白蛋白化合物抑瘤效果不显著;采用叶酸先阻断其受体,再给予5-Fu前体药物,抑瘤效果不显著,表明连接叶酸的-Fu前体药物通过叶酸的“导向”作用选择性作用在肿瘤细胞。

表9  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纳米粒对脾指数及胸腺指数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0.0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