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确定分配给纠正符号的索引的方法及设备

用于确定分配给纠正符号的索引的方法及设备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确定分配给纠错符号(FKS)的索引(ZI)的方法,其中编码码符号(CC)在使用分组码(BC)的生成矩阵(G)的情况下从数量(K)的源符号中产生,并且编码码符号(CC)从发送设备(SV)被传输给接收设备(EV),其中在所接收的码符号(C)中出现传输误差(UEF),其中通过由第一和第二参数(Rmin,Rmax)唯一地标识编码码符号(CC)的范围来确定要传输的纠错符号(FKS)的索引,并且其中以至少一个纠错符号(FKS)的形式由接收设备(EV)从发送设备(SV)请求所述范围用以无错地重构源符号(Q)。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5-2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4L1/16 授权公告日:20120905 终止日期:20170503 申请日:2006050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9-05

    授权

    授权

  • 2008-1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10-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以及一种根 据权利要求13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设备。

在将数据包、比如音频或者视频数据从发送机向接收机传输时,由于 传输误差而发生对该数据包的有错接收。尤其在下载业务中可能需要的 是,在接收机处能够对所有的数据包无错地进行重构。

在MBMS业务(MBMS-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中,数据包从一个发送机被传输到多个接 收机,其中所述MBMS业务比如在3GPP(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中被标准化。在此,在不同的接收机的情况下,不同的数据包可能有错地 到达相应的接收机。

为了保证无错接收,可多次传输数据包,使得有错接收是极其不可能 的。但是,这种实施方式是极其效率低的,因为与是否存在有错接收无关, 数据包被重复地发送给所有接收机。

此外,除了数据包外,还可以把奇偶校验数据形式的误差保护传输给 接收机。从而可以纠正最大数量的有错数据包,但是不能因此保证无错接 收。

可替换地或者附加地,在对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包的有错接收后,接收 机可以与发送机建立点对点连接,用于以纠错包的方式请求有错数据包。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专门请求有错的所有数据包。询问越多的数据包,对 于MBMS业务需要越多的带宽。一般来说,数据包、奇偶校验包和/或纠 错包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符号(Symbole)构成。在此,数据包包含源符 号,奇偶校验包包含奇偶校验符号,纠错包包含纠错符号。

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是,说明一种能够简单有效地选择纠错符号用以 无错地重构源符号的方法及设备。

该任务通过独立权利要求来解决。

在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确定多个与分组(Block)相关的纠错 符号,其中需要所述纠错符号用于无错地重构源符号。在此,为请求传输 纠错符号所需的带宽被减小,原因在于与所需的纠错符号的数量无关,仅 仅两个参数从接收设备被传输到发送设备。由此通过减少传输时间来实 现,因为在实时传输系统中传输带宽是受限的。

本发明的其它改进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在根据权利要求4和5的优选扩展方案中,可以确定最小化数量的索 引和所分配的纠错符号,由此能够节省传输成本,因为仅较少数量的纠错 符号必须被传输。

优选地,根据权利要求6,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应用于系统的和非系 统的分组码的链接。这通过生成由系统的和非系统的生成矩阵所推导的码 矩阵来实现,其中,所述推导可通过简单的复制操作来实施。

另外,在根据权利要求7的本发明方法的有利变型方案中,应用于两 个系统的和一个后接的非系统的分组码。在此,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来 产生编码矩阵,其中可以在无复杂矩阵操作的情况下来产生。

另外,在根据权利要求8或9的本发明方法的合理扩展方案中,该方 法可以被应用于非系统的或系统的Raptor码。在此,可以把外部码和内 部码转化成两个系统的和一个非系统的分组码,由此可以简单地确定编码 矩阵。在使用系统Raptor码时,在应用系统分组码之前,必须补入非系 统分组码的校正矩阵,其中在生成编码矩阵时不考虑校正矩阵。

优选地,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利用系统的或者非系统的分组码使 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此可以通过复制生成矩阵以特别简单的方式来生 成编码矩阵。

优选地,给源符号、编码码符号以及码符号分配二进制值或者Galois 域的值。由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数值空间并因此用于多 种不同的应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实施根据本发明以及与之有关的从属权利要 求所述的方法的设备。因此可以在设备、尤其是便携式移动无线电设备中 执行并实施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下面借助附图来对本发明及其改进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示出具有发送和接收设备以及有错传输信道的本发明方法的实 施例;

图2示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具有系统分组码和非系统分组码的本发明方法的第一变型 方案;

图4示出根据第一变型方案的生成器矩阵;

图5示出具有两个系统分组码和一个非系统分组码的本发明方法的 第二变型方案;

图6示出根据第二变型方案的生成器矩阵;

图7示出本发明装置在便携式设备中的应用。

在图1至图7中,具有相同功能和工作方式的元件配备有相同的附图 标记。

通过图1和2对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图1中可以看 到发送设备SV,例如MBMS发送设备(MBMS-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 该发送设备SV通过分组码BCN的生成器矩阵G来对数量K的源符号Q 进行编码。所述源符号Q表示比如压缩过的语音或者图像文件。例如根 据AMR标准(AMR-自适应多速率)对压缩过的语音文件进行了编码 以及根据JPEG标准(JPEG-联合图片专家组)对压缩过的图像文件进 行了编码。源符号Q一般能够描述任意可能被压缩的或者未压缩的数据。 使用向量或者矩阵写法来用于其它实施。

对于下面的实施例,使用二进制源符号,比如

Q=[1 1 0 1 ]T,   (1)

其中,源符号的第一数量K为K=4。

生成矩阵G可以如下再现:

在生成矩阵G中,采用自然数来描述行索引。允许唯一地识别所标 记的行的标记一般可以用作行索引。除了自然数外,也可以使用比如字母 或者存储器地址。

通过所述生成矩阵G可以从K=4个源符号Q中形成N个编码码符 号CC。因为所述生成矩阵G描述系统分组码BC,所以K=4个编码码 符号CC与K=4个源符号Q相一致,并且剩余的N-K个编码码符号CC 与奇偶校验符号P相对应。附图标记N被称为第二数量N。编码码符号 CC计算为:

CC=G×Q=[1,1,0,1,0,0,1,…]T    (3)

现在,第三数量N’的编码码符号CC被传输,其中,第三数量N’小 于或等于第二数量N。比如,第一N’=5的编码码符号被传输:

CC=[1,1,0,1,0]T                    (4)

在将编码码符号CC从发送设备SV的发送单元SE通过传输信道UE 传输到接收设备EV的接收单元EE时,出现传输误差UEF。接收设备 EV可以被构造为MBMS接收台。尤其在通过无线传输信道UE、比如通 过根据GSM标准(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或者UMTS标准(UMTS -通用移动电信系统)工作的移动无线电信道传输时,出现传输误差 UEF。另外,在有线传输路径中也可能出现误差,比如在通过LAN的IP (IP-因特网协议,LAN-局域网)情况下。在此,编码码符号CC将被 以失真方式接收,或编码码符号CC在传输时被删除且不能到达接收单元 EE或者以调换的次序到达接收单元EE。在本发明中,编码码符号CC作 为有错接收的码符号C到达接收设备EV。在图1中,例如由于失真、删 除或者调换而含错的所接收的码符号C被标记有附图标记“X”。在图2 中,码符号C的接收在步骤S21中再现。

在本实施例中,所接收的码符号C如下表现,其中第二数量N的编 码码符号CC不是全部被传输,而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C=[X,1,0,X,X]T    (5)

因此,具有索引2和3的码符号C被接收,或具有索引1、4和5的 码符号C没有被接收。具有索引5的码符号C可能在传输时被删除。接 收设备EV并不知道具有索引5的码符号C是否被发送。因而只有具有索 引2和3的码符号为接收设备所知。索引给出码符号在通过所有码符号而 展开的(aufspannenten)的行向量内的位置,比如,索引2是具有值“1” 的第二码符号,索引5示出具有值“X”的最后码符号。在该实施例中, 使用带有记号“0”和“1”的二进制符号用于源符号Q、编码码符号CC、 编码符号C和矩阵的系数。

在另一处理步骤S22中,确定所有所接收的码符号C的最大索引。 这在上述实施例中是索引“3”。接下来,给第一参数Rmin分配值,该 值大于最后所接收的索引的索引。Rmin例如被置为Rmin=4,其中也可 以选择较大的值。

在另一处理步骤S23中,从由生成矩阵G所推导的编码矩阵CM中 形成第一矩阵M1。编码矩阵CM在系统的或者非系统的分组码BC情况 下是所属的生成矩阵G。在本发明范围内,概念非系统分组码也可以被理 解为系统分组码。例如可以使用LDGM码或者LPDC码(LDGM-低密 度生成矩阵,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作为分组码。用于依次所实施的 分组码的编码矩阵CM在实施变型中予以说明。因为在该实施例中,分 组码是系统分组码BC,所以编码矩阵CM与(2)中的生成矩阵CM相 一致。

为无错接收的第i编码符号C从编码矩阵CM中通过以行的方式 (zeilenweise)复制第i行而产生第一矩阵M1。因此,编码矩阵CM的 具有行号为2和3的行ZX被复制到第一矩阵M1中,亦即,具有索引2 和3的码符号C被无错地接收。从而,得到第一矩阵M1为:

M1=01000010---(6)

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24中,每一列被标记有列索引,其中,相应 的列索引SI对应于生成矩阵GN的列号。为了区分系数和列索引SI,相 应的行索引SI被置于引号中。所以,列1标记有索引‘a’,列2标记有 索引‘b’,列3标记有索引‘c’,依此类推。因而,被标记的第二矩阵 M2如下:

在第一矩阵M1中,使用了字母来描述列索引。一般地,允许唯一地 标识所标记的列的标记可被用作列索引。除了字母之外,也可以使用自然 数或者存储器地址。

在另一步骤S25中,通过初等行变换和/或列调换来将第一矩阵M1 变换为第二矩阵,其中产生不相关的行ZU作为结果RG,其中RG对应 于第二矩阵M2的秩。根据[1]的第61页,在初等行变换下以下操作是公 知的:

(I)一行与另外的行多次相加

(II)两行交换

(III)一行乘以标量λ≠0

为确定第二矩阵M2,首先复制第一矩阵M1,然后实施下列工作步 骤,其中下面对于每个工作步骤给出了第二矩阵M2的中间结果:

a)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b’的列交换:

b)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c’的列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秩RG(M2)=2并且因此在第二矩阵M2中RG与 行ZU无关。

在另一步骤S26中,第二参数Rmax根据公式

Rmax=Rmin+m-1.          (10)

来确定。在公式(11)中必要的第三参数m根据以下公式式来确定

m≤L-RG(M2).             (11)

L表示中间符号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与源符号Q的数量K相对应:L =4。通过与最内部的分组码相乘而产生码符号的符号称为中间符号。在 码链接时,中间符号与源符号不一致。第三参数m在结果中是任意自然 数,该自然数处于1和中间符号的数量L与第二矩阵M2的秩RG之差之 间。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式11和12,对于Rmax得出:

Rmax≤Rmin+L-RG(M2)-1=4+4-2-1=5。

在步骤S27中,第四参数R被设为

R=Rmin,        (12)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得出R=4。接下来在步骤28中以行的方式形成第三矩 阵M3,所述第三矩阵M3从第二矩阵M2和从由生成矩阵G所推导的编 码矩阵中来产生。这以如下方式进行,即首先将第二矩阵M2的所有行复 制到第三矩阵M3中,接着,在编码矩阵CM的包含第R在内和包含第 Rmax在内之间的所有行复制到第三矩阵中。在此,编码矩阵CM的行复 制包括:为要复制的行执行与为形成第二矩阵M2所进行的相同的列调 换。由于在本实施例中R=Rmax=4,编码矩阵的用索引‘4’和‘5’表 示的行被复制到第三矩阵M3中。

对于上述实施例,这表明,在标有编码矩阵的索引‘4’和‘5’的行 中进行下述变换:

a)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b’的列交换;

b)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c’的列交换;

c)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d’的列交换;

于是得到第三矩阵如下所示:

在初等行变换和/或列调换的步骤S29中,将第三矩阵M3变换为第 四矩阵M4,其中,生成不相关的行ZH作为结果RH,其中RH对应于 第四矩阵M4的秩。

为确定第四矩阵M4,首先复制矩阵M3,然后执行下述工作步骤, 其中以下对于每个工作步骤给出第四矩阵M2的中间值:

a)交换第三列和第四列:

b)把第一行加到第四行:

c)把第二行加到第四行:

d)把第三行加到第四行:

在这种情况下,秩RH(M4)=3,并且在第四矩阵M4中RH行与 ZH无关。在步骤S30中检验第四矩阵M4是否具有满秩。由于根据(17) 第四矩阵M4还不具有满秩,所以需要继续进行该算法。

因而,在步骤S30中,把第四参数R设为Rmax:

R=Rmax=5        (18)

根据下式还确定第五参数n:

n≤L-RH(M4).      (19)

另外根据下式计算第二参数Rmax:

Rmax=Rmax+n。

如所述,L表示中间符号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与源符号Q的数量K相 对应:L=4。第五参数n(如同第三参数m)是任意自然数,处于1和中 间符号的数量L与第二矩阵M4的秩RH之差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参数n因此为n=1,使得根据式(19)对于Rmax 得到Rmax=5+1=6。

接下来,重复步骤S28和S29,但是,其中用第四矩阵M4代替第二 矩阵M2。

根据以上说明,在步骤S28中,接下来以行的方式形成第三矩阵 M3,1,所述第三矩阵从第四矩阵M4以及从由生成矩阵G所推导的编码 矩阵中产生。通过在第三矩阵M3之后的写法‘,1’来表示步骤S28的第 一迭代(一般情况下第i迭代)。因此,首先将第四矩阵M4的所有行复 制到第三矩阵M3,1中,其中事先关于其系数用零占用的行对矩阵M4进 行清理(Bereinigung)。接着,将编码矩阵CM的包含第R在内和包含 第Rmax在内之间所有的行复制到第三矩阵M3,1中。在此,编码矩阵 CM行的复制包括:对要复制的行执行与为形成第二矩阵M2所进行的相 同的列交换。由于在本实施例中R=Rmax=6,仅仅编码矩阵CM的标 记有索引‘6’的行被复制到第三矩阵M3,1中。

对于本实施例,这表明,在标有编码矩阵CM的索引‘6’的行进行 下述操作:

a)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b’的列交换;

b)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c’的列交换;

c)把具有索引‘a’的列与具有索引‘d’的列交换。

于是得到第三矩阵M3,1如下所示:

在初等行变换和/或列调换的步骤S29中,将第三矩阵M3,1变换为第 四矩阵M4,1,其中,产生不相关的行ZH作为结果RH,并且RH对应于 第四矩阵M4,1的秩。

为了确定第四矩阵M4,1,首先复制矩阵M3,1,然后执行下述工作步 骤,其中下面对于每个工作步骤给出第四矩阵的中间结果:

a)把第二行加到第四行;

b)把第三行加到第四行;

第四矩阵M4,1的秩RH(M4,1)为RH(4,1)=4,因而第四矩阵 M4,1具有满秩。由此,可以跳过步骤S30的迭代循环而转向步骤S31。

在步骤S31中,第一参数Rmin和第二参数Rmax通过接收设备EV 被传输到发送设备SV。通过Rmin和Rmax明确地确定编码码符号的索 引的范围,借助其可确定要传输的纠错符号FKS的范围。纠错符号FKS 于是可以由发送设备SV确定并被传输给接收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Rmin=4,Rmax=6,使得仅请求三个纠错符号FKS。 一般,可以询问多个纠错符号。由于纠错符号FKS、比如具有索引4和6 的编码码符号CC在接收设备EV处以无错的方式存在,所以可以进行源 符号Q的完全重构。为此,含错的码符号C由无错接收的纠错符号FKS 来代替。此处对重构不作说明,因为借助分组码从码符号中对源符号的重 构是公知的。

如果仅仅纠错符号的一部分以无错的方式被接收,那么根据本发明的 方法可被应用于所接收的码符号和所接收的纠错符号,其中,作为结果获 得为完全重构源符号所附加需要的这些附加纠错符号。

在一个实施形式中,可以把第五参数n一直置为1,由此在有些情况 下可以执行增加数量的迭代步骤S28和S29。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 最小数量的要确定的索引并从而确定最小数量的要传输的纠错符号。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五参数n的较大值来确定足够的、但非最小 的索引范围。

除了应用于唯一的系统的或者非系统的分组码,在应用多个串联的分 组块时也可以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根据图3的以下实施例中,首先 源符号Q利用系统分组码BC1的第一生成矩阵G1被编码,并且由此被 编码的符号I利用非系统分组码BCN的非系统生成矩阵GN被编码。在 非系统分组码BCN的输出处提供编码码符号CC。

在图4中可以看出编码矩阵CM的结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根据 本发明方法的该扩展方案,使用编码矩阵CM用来确定纠错符号FKS, 而不用来产生编码码符号CC。编码矩阵CM通过下述步骤产生:

a)非系统生成矩阵GN以行的方式被复制到编码矩阵CM中。经 过该步骤之后,编码矩阵CM如下所示:

CM=GN    (23)

b)第一生成矩阵G1被分成第一生成部分(Generatorteil)GT1 和第二生成部分GT2,第一生成部分GT1产生系统符号,第二生成部分 GT2产生奇偶校验符号P、即非系统符号。如果第一生成矩阵G1例如按 下方式建立

G1=1000010000100001011110111101,---(24)

则得出第一和第二生成部分GT1、GT2为:

GT1=1000010000100001和                    (25)

GT2=011110111101,---(26)

其中,第一生成部分对应于单位矩阵。

c)第二生成部分GT2的系数被复制到编码矩阵CM中。在处理步 骤之后得到编码矩阵CM为:

CM=GN011110111101---(27)

d)在第二生成部分GT2处在右侧在编码矩阵CM中附有单位矩阵 E1,其中单位矩阵E1的秩对应于第二生成部分GT2的行数。因此,编 码矩阵CM如下所示:

CM=GN011110010110101101001=GNGT2E1---(28)

在这个变型方案中,中间符号的的数量L对应于被编码的符号I的 数量。

该变型方案的步骤a)到d)被称为步骤S32,并且可以在根据图2 的步骤S22中附加地被实施。在实施步骤S32之后通过步骤S23产生第 一M1。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编码矩阵CM的包括第二生成部分 GT2和单元矩阵E1的这些行附加地被复制到第一矩阵M1中。根据图2 的另外的处理步骤S24到S31然后被执行用于确定要传输的纠错符号 FKS的索引。

在另一变型方案中,在使用多个系统分组码BC1、BC2和其后的非 系统分组码BCN的情况下可以应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图5中,借助 第二系统分组码BC2的第二生成矩阵G2从源符号Q中产生第一中间符 号I1,借助第二系统分组码BC的第二生成矩阵G2从第一中间符号I1 中产生第二中间符号I2。在使用非系统分组码BCN的非系统生成矩阵 GN的情况下来处理第二中间符号I2,使得产生编码码符号CC。

为生成编码矩阵CM,在根据图2的步骤S33中执行以下处理步骤:

a)对于直接在非系统分组码BCN之前的系统分组码BC1以及非系 统分组码BCN,根据图2的步骤S32实施编码矩阵CM。在此所生成的 编码矩阵CM为:

CM=GNGT2(G1)E1---(29)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生成部分GT2(G1)对应于第一生成矩阵G1的产 生第二中间符号I2的奇偶校验符号、即非系统符号的该范围。第一单位 矩阵E1的秩与第一生成矩阵G1的第二生成部分GT2(G1)的行数相一致。

b)根据图6,第一系统分组码BC1之前的第二系统分组码BC2在以 下分步骤中被补入到编码矩阵CM中:

-从第二生成矩阵G2中提取产生第一中间符号I1的奇偶校验符 号、即非系统符号的该第二生成部分GT2(G1);

-将所述所提取的第二生成部分GT2(G2)以行的方式复制到编码 矩阵CM的末端处;

-在第二生成矩阵G2的所复制的第二生成部分GT2(G2)的右侧补 入第二单位矩阵E2,其中该第二单位矩阵E2的秩与第二生成矩阵G2的 所复制的第二生成部分GT2(G2)的行数相对应;

-在所补入的第二单位矩阵M2右侧,基于非系统生成矩阵GN的 行长度未被占用的系数用零来占用。这在图6中用附图标记N来标记。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该扩展,得出编码矩阵CM为:

CM=GNGT2(G1)E1GT2(G2)E2N---(30)

所述附加步骤在图2中用处理步骤S33标出并在步骤S23之前被实 施。

接下来,根据步骤S23产生第一矩阵M1。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附加 地,编码矩阵CM的所有行被补入到第一矩阵M1中,所述行包含第一生 成矩阵G1的第二生成部分G2(G1)和第二生成矩阵G2的第二产生部分 G2(G1)。在该变型方案中,中间符号的数量L通过源符号Q的数量、第 一系统分组码BC1输出端处的奇偶校验符号的数量和第二系统分组码 (BC2)输出端处的奇偶校验符号的数量之和来说明。然后执行根据图2的 其它处理步骤S23到S31用于确定要传输的纠错符号FKS的索引。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适用于在系统的或者非系统的Raptor码的情况下 确定最小数量的要请求的纠错符号FKS。在此,如图6中所示,非系统 分组码BC2对应于Raptor码的内部码,而第一和第二分组码BC1、BC2 对应于Raptor码的相应外部码。内部码也公知为LT码(LT-Luby变换)。 此外,在非系统Raptor码的情况下,非系统分组码BC0的校正矩阵G0 被补入第二系统分组码BC2之前,用以生成系统的编码符号CC。由此产 生系统的Raptor码,并可以请求系统的编码码符号CC作为纠错符号。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通过二进制符号得以说明。一般地,可以利用二进 制值或者Galois域的值、比如以Galois域(28)的方式使用根据本发明 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使用多个矩阵的情况下得以说明。一般地,利用 较少数量的矩阵和利用步骤S22到S31的至少一个其它序列来实施根据 本发明的方法。

可使用设备V来实施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其中接收单元EE执行并 实施步骤S21,第一装置ML1执行并实施步骤S22并且可选地执行并实 施步骤S32和S33,第二装置ML2执行并实施步骤S23,第三装置ML3 执行并实施步骤S24,第四装置ML4执行并实施步骤S25,第五装置ML5 执行并实施步骤S26,第六装置ML6执行并实施步骤S27,第七装置ML7 执行并实施步骤S28,第八装置ML8执行并实施步骤S29,第九装置ML9 执行并实施步骤S30,第十装置ML10执行并实施步骤S31。另外,该设 备还可以具有第十一装置ML11,利用所述第十一装置可以实现根据本发 明的方法的扩展。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借助设备V在终端设备EG中被实施。在图7 中,这种终端设备EG以便携式设备的形式示出。这些便携式设备例如根 据移动无线电标准、尤其根据GSM标准(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UMTS标准(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DAB标准(DAB-数字音频广 播)或者DVB标准(DVB-数字视频广播)工作。

参考文献目录:

[1]Prof.C.Preston,″Ein Skript für Lineare Algebra I und II″,2003/04,http://dhcp24-159.mathematik.uni-bielefeld.de/~preston/files/teaching/linalg/skripten/linalg.pdf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