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前保险杠下部区域的加强件及装配该加强件的汽车前保险杠

用于前保险杠下部区域的加强件及装配该加强件的汽车前保险杠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前保险杠(3)的下部碰撞区域(7)的加强件(17),用于在行人的小腿部碰撞前保险杠(3)的下部区域(7)的情况下保护行人。加强件(17)沿行驶方向(X)在前保险杠下部(7)的后面进行安装。该加强件(17)具有基板(51),该基板安装有加强肋(21),该加强件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大概在前保险杠(3)的宽度上延伸。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该加强件(17)构造为可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7)中的单独板件(19)。本发明也涉及一种设置有车用加强元件的前保险杠(3)。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9-26

    授权

    授权

  • 2008-09-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7-2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变更前: 变更后: 变更前: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 2008-07-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车辆前保险杠的下 部区域的加强件,从而在行人的小腿部碰撞前保险杠下部区域的期间保护行 人,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1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第一碰撞区域和第二下 部碰撞区域的车用前保险杠,第一碰撞区域可与其他汽车的保险杠杆接触, 第二下部碰撞区域布置在第一碰撞区域下方并且可与行人的小腿部接触。

近些年来,汽车行业越来越考虑到在发生事故时如何保护行人的问题。 减小汽车和行人之间的碰撞造成伤害的风险这些年来已经突显其重要性。

因此,例如在多年前的德国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DE 3 003 568中,已经 讨论过关于在当时已知的碰撞保护装置中行人保护部件设计为装有软垫的 横梁,位置低于实际的保险杠并且在保险杠前方。由于这一较低的横梁,与 车辆碰撞的行人被撞到的位置较低,所以不会被撞倒然后压过,而会被弄翻 在汽车的相对柔软、可变形的前部,这样基本上减小了受伤的风险或者至少 减小受伤的严重性。这些第一代的行人保护部件当时并不成功,不仅是由于 设计师的考虑而且也因为制造的难度以及人们担心会损害气动性能并且害 怕损害汽车前部的力作用。

在九十年代末,与欧洲汽车行业的发展一起进行过一场关于汽车的行人 保护的国际规则的讨论。当时研制出一些测试方式,根据下述标准并且采用 这些测试方式,汽车前部可进行定性地评估:在汽车擎盖上a)与小腿的碰撞, b)与大腿的碰撞,c)与臀部的碰撞,以及d)与头部的碰撞。

欧洲汽车行业和立法者的这些努力最终体现在准则2003/102/EG中,这 一准则用于在与汽车的碰撞之前和碰撞时保护行人以及其他未采取保护措 施的交通参与者。

一些评价汽车前部的质量的标准适用于与小腿碰撞的要求。在这种情况 下,在40km/h的碰撞速度下,需要满足相应于标准ACEA阶段1的下述标 准:a)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动态膝盖弯曲角小于21°,b)膝盖中的切变或者膝盖 切变位移小于6mm,以及c)小腿的加速度小于200g(在胫骨上端处测量)。而 且,在40km/h的碰撞速度下,需要满足相应于标准ACEA阶段2的下述标 准:a)大腿与小腿之间的最大动态膝盖弯曲角为15°,b)膝盖中的最大切变或 者膝盖切变位移为6mm,以及c)小腿的最大加速度为150g(在胫骨上端处测 量)。

与准则2003/102/EG的工作同时地,汽车行业也建议了用于轿车的一个 带有外壳的前部区域的保险杠组件的不同实施方式。各种实施例尤其体现在 欧洲授权专利EP 1 038 732B1、欧洲专利申请EP 1 103 428A2、德国专利申 请DE 103 04 784A1、以及欧洲专利申请EP 1 300 293A1中。

此外,从实践经验来看,已经公知带有第一碰撞区域的车用前保险杠, 该第一碰撞区域与另一汽车的保险杠杆接触,也应该具有位于第一碰撞区域 下方并且与行人的小腿部接触的第二碰撞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杠表面 覆盖有外壳,确保外部形态的美观和理想的气动性能。此外,保险杠抵靠一 横梁支承,该横梁借助撞击盒等安装在车体的纵梁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二 下碰撞区域具有加强件,该加强件通常也称为用于“保护行人小腿撞击”的 所谓“下部保险杠加强件(Lower Bumper Stiffener)”(简称为LBS),或者可指 代为腿部碰撞时用于保护行人的下部前保险杠区域的加强件。

这种用于“保护行人小腿撞击”的“下部保险杠加强件”的实施例记载 于上面已经讨论过的例如欧洲授权专利EP 1 038 732B1中。这里,第二碰撞 区域垂直地布置在第一碰撞区域下方或基本上位于该第一碰撞区域的垂直 面内,即上部和下部碰撞区域正好相互叠置地进行布置,从而在前部形成一 共同的垂直前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下部碰撞区域由保险杠的下部形成,借 助垂直布置的间隔件安装为第一横向构件下部的第二下部横向构件。但是, 当前用于可靠保护行人的严格准则却不能够充分地得以遵守。

此外,在欧洲授权专利EP 1 038 732B1中,所述的加强件属于下部前保 险杠区域的整体部分,并且一体成形。这一整体加强件具有一基板,该基板 的下侧面向地面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向下使前保险杠终止。在这一基板上设置 有加强肋,这些肋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彼此平行和邻近地布置,并且这些肋 从下部前保险杠的前壁开始向后延伸并且应该采用下部前保险杠的前壁确 保基板的加固。横向肋结构同样设置成加强前侧边缘区域。最后,欧洲授权 专利EP 1 038 732B1的前保险杠结构的上和下保险杠由称为“保护罩”的共 用壳体从外部或者朝向前部覆盖。

但是,这种类型的已公知加强件具有明显的缺点,由于地面上方的下部 碰撞区域所需的高度较低,所以它们频繁地经受来自下方的明显的机械碰撞 应力,这又导致在外壳结构或者下部保险杠区域中产生裂缝,因此必须相对 严格地选择高度,从而确保正确地碰撞小腿部区域,例如小腿的脚踝、胫骨 或者腿肚子,-例如当停车时驶上目前高度逐渐增加的路缘时,或者例如进 入多层车库时驶入和驶出斜坡路面的梯度的突然变化。但是,对于在一个部 件中一体地形成于前保险杠中的这种加强件进行修理需要更换整个前保险 杠,这需要大量的费用。因为现今的前保险杠通常采用车体颜色喷漆,所以 修理费用也会进一步增加。这又带来对应的喷漆工作,必须进行的喷漆工作 包括拆卸和组装的对应工作,这将导致车辆若干天内无法使用,最后只能租 车代步。

总体来讲,尤其从有责任感的司机的观点出发,如果司机担心他如何采 用安装在汽车中的被动安全装置保护行人或其他未采取保护措施的交通参 与者,那么无法令人满意的情况最终会使其放弃采用这种具有不当设计的前 保险杠的汽车,最终又会难于成功地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前方的行人。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车用前 保险杠的下部区域的加强件,该加强件可廉价地制造,组装容易并且可在需 要时便宜地进行修理。

本发明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明显地改善装配有该加强件的前保险杠的保 护特性,从而明显地落入目前所需的限定值之下。

这一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和权利要求11的特征实现。

提出一种用于车用前保险杠的下部区域的加强件,用于保护对行人小腿 部例如踝、胫骨、腓骨或小腿的一些其他部分与前保险杠下部区域的碰撞, 其中,加强件沿行驶方向在前保险杠下部区域的后面与该前保险杠下部区域 相毗连,该加强件具有其上固定有加强肋的基板,并且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大 概跨过前保险杠的宽度进行延伸。

这里首次提出,加强件设计为可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中的单独板件。

因此,可采用有利的方式优化板状设计的单独加强件的机械特性,同时 在对吸引观察者的前保险杠外部的美化外观进行优化的情况下也不用考虑 其他问题。而且,加强件的强度的优化可在不损害前保险杠气动特性的情况 下进行。

因此,前保险杠或者其下部碰撞区域的气动特性、美化外观、结构设计、 强度和其他机械特性可首次被单独地、相互独立地优化,这样可获得整体上 更好的外观,同时基本上改善对行人的保护,减少受伤的风险,即最终得到 尽可能低于所需限制值的值。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单独板件状加强件带来下述优势,在对加强件造成 损害的情况下,例如由于偶然驾驶上特别高的路缘或者接触多层停车场的斜 坡,加强件可被单独地更换。由此可减小巨大的修理成本。这也使得购买者 直接接受采用这种方式设计的汽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前保险杠以及为此提供的根据本发明的加强件带来 的优势为,它们的制造更加廉价并且可明显更容易地在生产线的连续传送带 上进行组装。

最后,作为单独部件的加强件可明显更容易以有利的方式调节适用于各 汽车类型的相应保险杠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也可首次将该加强件无较多附 加劳动地转用于一个标准保险杠系统的类似的特殊型号。同样,制造该加强 件的模具的开发和改装成本基本上较低,因为其使用的模具较小。因此,可 以进一步地采用有利的方式减小前保险杠的总成本。

本发明的其他有利改进可由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中得到。

因此,在加强件的一项示例性实施形式中,该加强件可安装在下部保险 杠区域上,优选地通过粘接、夹持、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可采用这种 方式增强以上述方式设计的加强件的有利效果,即易于售后服务、容易更换、 设计为单独板件并且可组装和拆卸并且可没有问题地更换。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加强件的组装状态下的加强肋从上部的基板向 下延伸,基板的后侧面向发动机舱。这带来下述优势,装配有加强件的前保 险杠具有相对于发动机舱的整齐关闭的表面,从而不会由于老化的过程而导 致散热器的油、冷却剂等漏光,同样在每天的正常使用中,确保进入发动机 舱或者从路面向上卷起的灰尘、溅沫、脏水或雨水等毫无问题地在加强件背 部的平面上流出,而且不会停留在任何腔室中或者积存于此,以防止最终在 冬天导致冻坏车辆。

加强件的基板当然优选地具有向下地伸出肋,但是这些肋也能部分地向 上伸出。基板不需要绝对地平坦,但是可以例如作为稍微弯曲的板,将其几 何形状调整成适于汽车的封装条件。肋部可以插装、铆接、螺纹连接、压铸、 成型或者粘接至基板或者连接于此,作为组装部件。加强或者加固肋可根据 汽车特定的条件优化地相互协调,在其间的距离、材料厚度、构造高度、长 度、位置、对齐、相互的连接(例如,作为对角肋、横向肋、交叉肋等)方面, 从而优化地获得“小腿”行人保护标准。加强肋不用绝对地沿直线延伸。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加强件至少部分地以下部保险杠区域沿行驶方向 的一前部作为外壳被其包封。这带来下述优势,即实现优化的板状加强件的 气动覆盖或包装。因此,可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气动方面内容和上升作用,而 同时不会损害加强件的机械强度和承载性。同时,包括保险杠区域的外壳状 封装的与加强件的连接产生尤其良好的加强和稳定的结构,从而可非常好地 保持用于行人保护的所需的限制值。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加强肋基本上从基板成直角地延伸并且采用相同 材料一体地成型在其上。因此,加强件可采用优选的方式非常低廉地制成为 采用相同材料制成的装配件例如塑料压铸件等。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基板中和/或加强肋之间形成有紧固点,优选地 为啮合凸鼻或者类似的啮合装置或者夹持装置。这提供尤其廉价的连接可能 性,用于前部保险杠的下部区域中的加强件。因此,基板中或者肋部之间的 紧固点与下部保险杠区域的外壳中的、优选地设计为啮合开口的相应紧固点 对应。因此,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前部保险杠所需要的操作可基本上被减小。 因此,这有利地确保将根据本发明的加强件毫无疑问地采用一个操作步骤通 过啮合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中,该加强件可采用能够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 域中的单独板件。简化在生产线上的加工深度以及组装过程是另一有利的效 果。

此外规定,基板在汽车纵向方向的后部区域中具有十字形状的加强肋, 该加强肋邻接一些纵向肋,这些纵向肋相互平行并且基本上沿纵向方向朝向 前部定向。这带来下述优势,在图中的板状加强件设计为手的形状,从手的 腕部,肋状手指向前延伸,手指部接收来自下部保险杠区域的碰撞力,软化 操作过程中的冲击并且经由腕部采用受控的方式转移碰撞能量。这导致优化 的力流并且尤其好的保护受到碰撞的行人。

此外,基板在其后面的面向发动机舱的一侧支承一个散热器偏移装置。 因此可有利地在碰撞中确保,散热器在相应的预定断裂点处被剪切断或扯断 并且散热器可自由地向后移动,而不会向下掉落或者压靠在发动机组上。在 这样的情况下,散热器仍然可正常工作,汽车可在其自身动力下至少持续行 进至下一修理站。因此,有利地必要时可放弃汽车抛锚救援服务。同样,因 此可维持所谓的“Danner测试”的标准。最后,结果是改善损坏的情况,因 此更有利于保险公司对汽车分类。

最后,该加强件可由塑料制成,优选地采用热塑性材料。一方面有利于 廉价地生产,另一方面更加有利地制造,例如在塑料压铸过程的范围内,也 可实现节省成本的效果。同样,这种类型的塑料部件可具有复杂的结构,获 得高的强度,同时重量轻,因此不会无益地增加汽车的重量。

加强件的基板和其肋部可局部地设置有孔或者切口,从而进一步减轻重 量。加强件当然优选地由塑料制成,尤其优选地使用热塑材料,因为其具有 非常良好的成形能力。但是,玻璃纤维塑料GRP、碳纤维塑料CRP或者其 他符合材料或者稳定但是重量轻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如果情况适合,可采用 材料加强件例如填充件,例如由金属、输入物、插入物等制成,从而进一步 加固加强件。

上述目的进一步地通过一种车用前保险杠实现,该保险杠具有第一碰撞 区域,该第一碰撞区域能接触另一汽车的保险杠杆。此外,该前保险杠具有 第二碰撞区域,该第二碰撞区域布置在第一碰撞区域下方并且能与行人的小 腿部接触。这里,保险杠覆盖有外壳并且在第一碰撞区域中抵靠横梁支承, 该横梁借助碰撞盒等安装在车体的纵梁上。

因此这里第一次提出,沿汽车的纵向方向在第二下部碰撞区域后面设置 有如上所述的加强件。因此,采用相互协作的方式,使用如此设计的前部保 险杠,可获得上述优势。在这一方面,可参考上述说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记载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在附图 中:

图1是从前方倾斜观看的三维视图,这一实施例具有设计为模制件的缓 冲器的外壳或护面,并且具有上部和下部的碰撞区域;

图2是从前方倾斜观看的三维视图,这一实施例具有设计为单独板件的 加强件,该单独板件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中,所示的实施例具有基板,其 中该基板的两侧(上部和底部)具有栅格结构或者加强肋;

图3是第一平面上的垂直剖面,该平面沿纵向方向平行于并且接近汽车 中心穿过图1所示的保险杠外壳,并且具有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中且如图 2所示的加强件,具有插入上部和下部碰撞区域之间的空气入口栅格,在包 括于上部碰撞区域中的车牌号板区域下方,并且具有缓冲器元件,该缓冲器 元件设计为模制件并且布置在保险杠外壳的上部碰撞区域与布置在其后部 的横梁之间(虚线所示);

图4的两个局部视图a)和b)示出图1至3所示的保险杠的示意性简化剖 面图,局部视图a)示出加强件与保险杠外壳之间的啮合,局部视图b)示出与 横杆的连接的剖视图;

图5是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另一第二平面的、穿过图1所示的保险杠外壳 的汽车中心的垂直剖面,具有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中的并且如图2所示的 加强件,图中的虚线示出散热器,加强件的啮合在剖视图中示出。

图6是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另一第三平面的、穿过图1所示的保险杠外壳 的正好在汽车中心之前的垂直剖面,具有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中的并且如 图2所示的加强件,图中的虚线示出的加强件的后部支承件相对于布置在散 热器下方的并且由虚线示出剖面的支杆;

图7是从前部和后部倾斜观看的三维视图,图1至6所示的前部保险杠 的实施例具有单独的加强件,集成在保险杠护面的下部碰撞区域中,包括其 后部支承件相对于布置在发动机舱的下方的辅助框架。

在图1中,从前部倾斜地示出的三维视图示出一项实施例,例如具有保 险杠3的外壳或护面1,保险杠3具有上部碰撞区域5和下部碰撞区域7, 外壳1设计为例如模制件。保险杠3的护面或外壳1由例如热塑性材料制成 为一体并且可喷涂为汽车的颜色。在上部碰撞区域5定位有用于容纳车牌号 板的凹槽9,在图中没有更详细地示出。在其下方可见开口11,该开口用作 散热器的空气通道,在图中没有更详细地示出,散热器位于保险杠3后面。 护面或外壳1基本上延伸跨过汽车的整体宽度,并且在侧向继续延伸,例如 借助其前角部。在空气通孔11的左侧和右侧设置有其他开口13和15,这些 开口用于例如容纳深度设置的照明装置,例如雾灯和闪光灯等。开口13和 15也可设置有栅格并且用作空气通道的其他狭槽。

在保险杠3组装状态下的下部碰撞区域7布置的高度在地面或者道路上 方,大概对应于正常身高的人的小腿的中心。下部碰撞区域7可稍微向前伸 出超过上部碰撞区域5。而且,下部空气通孔11的下边缘可沿纵向方向或者 X的行驶方向伸出与空气通孔11的上边缘大概相同的距离。这样可确保当 突然撞到行人时,他首先被撞到小腿区域的较低位置处,从而不会被撞倒然 后压过,而是碰到汽车或擎盖的相对柔软、可变形的前部,基本上减小受伤 的风险或者至少减小受伤的严重性。同时,可避免小腿相对于大腿的无益弯 曲。

为了确保偶然被碰到的行人如上所述被汽车的前部撞翻到擎盖上,但 是,下部碰撞区域7必须具有一定的刚性,该刚性无法只由保险杠3的护面 或外壳1提供。所需的刚性由加强件17获得。加强件17啮合在啮合钩71 中。

在图2中,示出从前部看倾斜的三维视图,该实施例具有加强件17,该 加强件设计为单独板件19,可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7中。

这里所示实施例中的加强板19具有加强或加固的肋21,加强板的基板 两面承载肋部,也就是上面和下面。不过,基板可以根据实施例和应用条件 或者所需的强度等布置在加强肋21的上方和/或下方。也可想象基板布置在 加强肋21两侧上的实施例,在这里示意性地示出。在优选实施例中,加强 肋21和布置在这些肋上方的基板由热塑材料制成为一体。

加强肋21可沿汽车的纵向方向X延伸并且相互平行和邻近地布置。加 强肋也可部分地横向延伸。此外,在加强板19的后部区域设置有交叉肋, 用于进一步地加强该板19。

加强件17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大概跨过前保险杠3的宽度延伸。加强件 17设计为可集成在下部保险杠区域7中的单独板件19。板19并不必须制成 为绝对的平,其轮廓可根据给定情况以及汽车的相应封装条件进行调整。

加强件17可通过粘接、夹持、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安装在下部保 险杠区域7上。在加强件17的组装状态下的加强肋21从处于顶部的基板向 下延伸,例如,其后侧面向发动机舱,在图中没有详细示出。加强件17至 少部分地由下部保险杠区域7围成类似外壳的形状,前部23朝向X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在前部23中,加强件17集成有其前部25并且由布置 在其后端的臂部27支承抵靠固紧件29,固紧件29又可抵靠例如对应支承件 或者对应的横向支杆支承。连接条或连接支杆29设计为细长的组装板,该 板具有通孔31,对应的固紧装置33例如螺钉、螺栓、铆钉、销等穿过这些 孔,因此形成与加强件17的紧固连接。为此目的,臂部27具有对应的通孔 或凹槽。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臂部27整体形成在加强板19的后部区域 中,并且具有加强肋35。

图1所示的保险杠3和图2所示的加强件17的垂直剖面示出于图3中, 该垂直剖面所在的平面位于纵向方向X并且平行于汽车中心布置。这里,保 险杠外壳1和集成在其中的加强件7的剖面以实线示出。此外,在图3中, 横梁39和具有风扇轮43的散热器41以虚线示出。在保险杠3的护面1的 上部碰撞区域5与横梁39之间布置有缓冲器元件37,用于吸收碰撞的能量。 横梁39又由碰撞箱相对于纵梁支承,这里没有更详细地示出。

空气可通过空气通孔11流入散热器41,该通孔由夹持入外壳1的栅格 45覆盖。

加强件17包括基板51,该基板处于面向发动机舱47的后侧49上,加 强肋21从该基板开始基本上以直角向下延伸,并且在所示实施例中采用相 同的材料整体形成在基板51上。

加强板19在基板51的后侧49上包括一个散热器偏移装置53,该散热 器偏移装置面向发动机舱47并且确保在碰撞情况下当保险杠3被推进时, 散热器41可从其固定位置处松脱,并且保持继续正常工作,不会下落。

在图4中,示出两副示意性的简化的放大的局部视图,图a)示出加强件 17的前部连接至保险杠3的外壳1,图b)示出加强件17的后部连接至横向 支架59。

加强件17采用啮合件69啮合或者夹持在前部保险杠3的的前部23的 下部区域7,啮合件69例如设计为啮合凸鼻,伸入对应的啮合开口71。加 强件17的后端邻靠横向支架59前部的臂部27的肩台61。这里,臂部27 通过连接件或紧固支架29附接于横向支架59,保险杠外壳1的后端作为外 壳,同样由连接件29保持或者附着于此。加强件17、紧固支架29和外壳1 采用连接装置连接到一起,在图中没有更详细地示出(例如参照图2或6,附 图标记33),并且由共同的开口穿过。

在图5中示出另一第二平面的垂直剖面,该平面沿着纵向方向X延伸并 且处于穿过图1所示的保险杠外壳1的车辆中心,图中示出加强件17集成 在图2所示的下部保险杠区域7中,散热器41采用虚线示出。从图2至5 清楚可见,加强件17具有不同的加强肋27。加强件17的基板51承载加强 肋35,这些加强肋设计成例如沿汽车的纵向方向在后部区域的十字形状。在 前部,加强肋例如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布置并且基本上沿纵向方向X延伸。同 样,对于部分的其他加强方式,设置有在剖面中无法看到的横向肋部。在一 些情况下,这些线部分地示出纵向肋21的锥形末端。此外,作为实例,啮 合凸鼻69示出在剖面中,其包含在向下指向的肋21之间的加强件17中。

在图6中示出第四平面的另一剖面,正好位于车辆中心之前,加强件17 的后部支承件抵靠支架59以虚线示出,该支架布置在散热器41的下方并且 其剖面以虚线示出。板状加强件17在其后部区域采用细长的连接件或紧固 支架29支承在横向支架59上,其中该紧固支架29通过穿过孔31的夹件、 铆钉、螺栓等固紧装置33附接至加强件17的后部区域中的至少一个臂部27。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板19的臂部27如这里所示可以借助加强板19上的横 向支架59下方的紧固支架29进行支承或者附着到加强板19上方。在这种 情况下,重要的在于加强件17的后边缘61或者对应部分可沿纵向方向X向 后抵靠横向支架59或类似部件支承,使得加强板19在承受纵向负载时不会 向上或向下移动。

如图1至6所示,下部碰撞区域7突出超过上部碰撞区域5,确保偶然 撞到的行人的小腿部首先接触保险杠3。

在图7中,再次示出在图1至6所示的前保险杠3的实施例的底部从前 部倾斜的示意性简化三维视图,具有单独的加强件17,该加强件集成在保险 杠护面1的下部碰撞区域7中,包括其后部支承件抵靠在一个布置在发动机 舱47下方的辅助框架63上。

图7所示的汽车的前保险杠系统包括横梁39,该构件通常指代为前保险 杠梁。在横梁39的左和右安装有所谓的支座或者支架或撞击盒65,横梁39 借助它们抵靠汽车的纵向部件支承,在图中没有更详细地示出。沿行驶方向 X的保险杠梁或横梁39的前部布置有所谓的碰撞能量吸收器或者缓冲器元 件37,其可由例如E-PP泡沫部件形成。在缓冲器元件37的前部还设置有 用于前保险杠3的护面1,保险杠护面1也通常指代为“保险杠面板”。位于 下部冷却空气开口11的保险杠护面1的下部7初始本身形成未被加强的保 险杠部分,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在其后部固定在辅助框架63或其横向 支架59上。

加强件17也通常称为“下部保险杠加固件”(简称为LBS),布置在保险 杠护面1的下部7中并且夹持于此。通过与横梁39前部的缓冲器元件37相 配合,加强件17确保满足相关于行人“小腿”的严格的保护标准。由于附 着于辅助框架63或其横向支架59的挡板或者带状紧固支架29,加强件17 无法在辅助框架63下方移动,但是碰撞其后边缘61或其后端67时,支承 在辅助框架63的横向支架59上。在这种情况下,辅助框架63通常指代为 “子框架”。

加强件17可具有基板51,肋部21例如向上/或向下伸出。在这里所示 的优选实施例中,肋部21从基板51向下延伸。基板51这里不一定必须为 平的,但是其几何尺寸适应于相应的汽车的封装条件。加强肋21可喷射模 制于基板51上,或者作为组装部件连接至基板。加强板19的后臂27的加 强肋21或后部加固肋35可以考虑特定汽车的条件优化地相互调整它们之间 的距离、材料的厚度、构造高度、长度、位置、对齐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例 如,对角肋、横向肋、交叉肋等),从而优化地实现行人的“小腿”保护标 准。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肋21或者加固肋35不需要绝对地为沿直线延伸。

基板51和肋部21或35可局部地设置孔或切口,从而减小重量。板状 的加强件17例如采用塑料制成加强板19,尤其优选地采用热塑性材料。可 选择地,GRP、CRP或其他复合材料或者稳定且重量轻的材料也可以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提供必要的材料加强,例如由金属、注入物、插入物 等制成的填充件。作为单独的部件,加强件17可为了便于服务客户而进行 更换。加强件17的前部25可插入下部保险杠护面7的前部分23并且夹持、 焊接、铆接和/或螺栓连接于下部保险杠护面7。

在图7中也可看到包含在加强件17中的、位于向下指向的加强肋21之 间的啮合凸鼻69。采用啮合凸鼻,加强件17在前保险杠的下部区域中啮合 或者夹持入相关的刚刚可看到的啮合开口71。

横向于汽车纵向X延伸的挡板或者紧固支架29的形状可适应于汽车的 封装状态的相应几何形状。如果需要的话,在紧固支架29中可设置加强卷 边和/或边缘弯边。挡板或紧固支架29可考虑特定车辆的情况在材料厚度、 构造高度、位置、对齐和连接方面进行调整,从而维持和优化行人“小腿” 保护的标准。挡板或紧固支架29可局部地设置孔和/或切口,以减少重量。 其可使用塑料、金属或其他重量轻和充分稳定的材料制成。同样,挡板或紧 固支架29可更换为易于用户使用的单个部件。为此目的,挡板或紧固支架 29仅仅夹持、焊接、铆接和/或螺栓连接在辅助框架63或其横向支架59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用前保险杠的下部碰撞区域的加强件,从而在行 人的小腿部碰撞前保险杠的下部碰撞区域时保护行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 件沿行驶方向在下部前保险杠区域后面与该下部前保险杠区域相连。加强件 具有基板,基板上固定有一些加强肋。所述加强件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并大概 横跨前保险杠的宽度地延伸。本发明首次建议,将加强件设计为可集成在下 部保险杠区域中的单独板件。此外,本发明还讨论了装配有该加强件的车用 前保险杠。

附图标记表

外壳或护面                1

保险杠                    3

上部碰撞区域              5

下部碰撞区域              7

用于车牌板的凹槽          9

用于散热器的空气通孔      11

用于照明装置的开口        13

用于照明装置的开口        15

加强件                    17

板                        19

加强肋                    21

7的前部外壳状部分         23

17的前部                  25

17的后臂                  27

紧固支架                  29

通孔                      31

连接装置(铆钉、螺栓...)   33

27的加强肋                35

缓冲器元件                37

横梁                      39

散热器                    41

41的风扇轮                43

用于空气通道的栅格        45

发动机舱             47

17的后侧             49

17的基板             51

散热器偏移装置       53

-                    55

抵靠39的37的肩部     57

横向支架             59

17的后边缘           61

辅助框架             63

39的支架或碰撞盒     65

17的后端部           67

啮合凸起             69

啮合开口             71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