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改进防止噪音问题的、接地连接的连接器

改进防止噪音问题的、接地连接的连接器

摘要

在包括具有将连接到电缆(13)的中心导体的端子部分的第一触点的连接器中,第二触点(2)与第一触点通过壳体(11)保持在一起。接地棒(4)夹紧所述电缆并连接到所述电缆的外导体。外壳(12)连接到壳体。接地棒具有将连接到第二触点的接地端子部分的触点连接端子(4a)。所述外壳至少覆盖第一触点的端子部分、所述第二触点的接地端子部分以及接地棒。至少所述接地棒和所述外壳中的一个具有将连接到匹配连接器的外壳的壳体连接端子(2b)。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7996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6-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610164083.3

  • 发明设计人 菊池正幸;

    申请日2006-12-07

  • 分类号H01R13/648(20060101);H01R13/652(20060101);H01R24/02(20060101);H01R9/0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朱进桂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42: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1-2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1R13/648 授权公告日:20091230 终止日期:20171207 申请日:20061207

    专利权的终止

  • 2009-12-30

    授权

    授权

  • 2007-08-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6-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该申请要求JP2005-353855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此处并入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适于用在高速传输中,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适于例如PDA(便携式数字助理)和移动电话的小尺寸电子设备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高速传输,同轴电缆通常广泛使用。同轴电缆包括中心导体和通过绝缘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导体。因此,将连接到同轴电缆的连接器包括将连接到所述中心导体的触点和将连接到外导体的接地连接结构。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出版物(JP-A)No.2001-307822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这样的接地连接结构。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覆盖绝缘体,所述绝缘体保持将连接到同轴电缆的触点。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部件和第二外壳部件,所述第一外壳部件安置在与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并通过绝缘体固定地保持,所述第二外壳部件通过绝缘体可移除地保持。所述第二外壳部件具有保持部分,所述保持部分与所述绝缘体协作夹紧和保持所述同轴电缆。

上述的接地连接器结构通过所述外壳连接到匹配连接器。此外,接地连接点数目较小。因此,增加了电阻。结果,接地条件不足,这样从信号线产生的噪音不足以屏蔽,经常导致噪音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电阻在接地连接中可以相当地减小并因此改进来防止噪音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能够有效地实现使用在例如移动电话和PDA中的小尺寸电子设备中所使用的细同轴电缆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线的接地连接。

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将随着说明的进行变得明显。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将连接到电缆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第一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具有将连接到电缆的中心导体的端子部分;第二触点,所述第二触点具有接地端子部分;壳体,所述壳体保持所述第一、第二触点;接地棒(ground bar),所述接地棒夹紧所述电缆并连接到所述电缆的外导体;以及外壳,所述外壳连接到壳体。所述接地棒具有触点连接端子以连接到第二触点的接地端子部分。所述外壳至少覆盖第一触点的端子部分、第二触点的接地端子部分以及接地棒。所述接地棒和所述外壳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外壳连接端子以连接到所述匹配连接器的外壳。

附图说明

图1A-1D是根据该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显示作为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仰视图和侧视图;

图1E是沿着图1A的线1e-1e所取的剖视图;

图1F是显示在图1A-1D中的插头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A是显示在图1A-1D中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2B是图2A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2C是图2A的另外的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是显示在图1A-1D中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头外壳的透视图;

图4是包括通过接地棒所保持的电缆的电缆组件的透视图;

图5是当所述电缆组件固定到如图2A中所示的壳体时、图4中的电缆组件的透视图;

图6是描述接地棒和插头外壳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7A是从一侧观察的制造过程期间的图4中的电缆组件的透视图;

图7B是从相对侧看到的、与图7A相似的透视图;

图7C是在完成从一侧看到的制造过程的完成之后、图4中的电缆组件的透视图;

图8A-8D是该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将连接到图1A-1D中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和侧视图;

图9A是显示在图8A-8D中的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9B是显示在图8A-8D中的插座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和

图9C是图9B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A-6,现在将说明根据该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A-1F,用于高速传输的插头连接器10包括:作为第一触点1的多个信号触点和作为第二触点的一对接地触点2,每个所述接地触点由细长导体材料形成;绝缘壳体11,所述绝缘壳体11保持所述信号触点1和接地触点2;导电接地棒4,所述导电接地棒4保持多个电缆13,所述电缆13包括同轴电缆并连接到所述壳体11;以及插头外壳12,所述插头外壳12由金属板所制造并从上面覆盖所述壳体11和接地棒4。在所述插头外壳12的相对侧上,形成一对插头外壳保持部分15。所述插头外壳保持部分15通过分别形成在所述壳体11的左侧和右侧上的一对固定部分14所保持。

所述壳体11设有形成在其前侧上的配合部分11a以配合到匹配连接器。从所述壳体11的后侧,连接到所述触点1、2的电缆13被取出。显示在附图中的插头连接器10具有例如长度16.5mm、高度1.4mm和宽度2.3mm的较小的尺寸。

如图2A-2C中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10的壳体11具有:上表面,所述上表面设有容纳槽11b,所述容纳槽11b分配给信号触点1;以及另一容纳槽11c,所述容纳槽11c在所述壳体11的中心处形成并分配给接地触点2。每个所述信号触点1具有端子部分1a,所述端子部分1a放置在各容纳槽11b中并用作将连接到各电缆13的中心导体13a的连接部分。作为接地端子部分,接地触点2包括:端子部分2a,所述端子部分2a分别放置在容纳槽11c中,所述容纳槽11c被定位在所述壳体11的中间部分处。每一个所述接地触点2还包括另一端子部分2b,所述端子部分2b沿着所述壳体11的突出的壁11d延伸并用作连接到匹配连接器的外壳连接端子,这将在后面参照图8A-9C进行描述。

在壳体11中,所述固定部分14被形成在其相对侧上以容纳所述插头外壳12。每个所述固定部分14设有接地棒配合孔14b和接地棒配合槽14c。

如图3中所示,所述插头壳体12设有形成在其相对侧上的插头外壳保持部分15。每一个所述插头外壳保持部分15具有:插头外壳连接部件15a,所述插头外壳连接部件15a形成在其前侧上并向下延伸;和C形插头外壳连接部件15b,所述C形插头外壳连接部件15b形成在其后侧上。所述插头外壳连接部件15a、15b彼此协作以将所述插头外壳12固定到所述壳体11的固定部分14。所述插头外壳12具有:前端部分12b,所述前端部分12b沿着通常垂直的方向弯曲;和后端部分12e,所述后端部分12e变成圆形的形状向上弯曲。所述插头壳体12具有形成在其后侧上的开口部分12f以用作将在后面说明的焊接孔。

参照图4,所述接地棒4包括接地棒体4c;电缆保持部件4d,所述电缆保持部件4d具有通常S形的截面;和一对接地棒连接部件4b,所述接地棒连接部件4b具有通常U形的形状且形成在接地棒体4c的左侧和右侧上。所述接地棒体4c包括触点连接端子(触点连接部件)4a,所述触点连接端子4a形成在其中心并向前延伸。所述触点连接端子4a包括从接地棒体4c延伸的倾斜部分和从所述倾斜部分延伸的水平部分。所述触点连接端子4a的水平部分被焊接并连接到显示在图1E中的接地触点2的连接部分2a。

接地棒4预先保持所述电缆13。特别地,每一个所述电缆13具有中心导体13a、通过绝缘部件围绕所述中心导体13a的外导体(未示出);以及覆盖所述外导体的外铠装(未示出)。所述电缆13沿着横向方向被安装在预定的节距处。所述外导体具有夹紧在所述接地棒体4c和电缆保持部件4d之间的被暴露部分并通过焊接固定。在每一个电缆13的一端处,中心导体13a被暴露。在从所述一端分开的部分处,所述外导体被暴露。

每一个所述接地棒连接部件4b插入到接地棒配合孔14b中以及固定部分14的接地棒配合槽14c,这从图2c中清楚可见。这样所述接地棒4通过如图5中所示的壳体11所保持。在接地棒4通过壳体11保持之后,通过所述接地棒4所保持的电缆13的中心导体13a被焊接并固定到分别安置在壳体11的容纳槽11b中的信号触点1的连接部分(端子部分)1a处。

从图1E中清楚可见,接地棒4覆盖以插头外壳12。此时,如图6中所示,接地棒4和插头外壳12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插头外壳保持部分15b安置在所述接地棒连接部件4b之上的状态下被固定。

参照图7A-7C,将描述制造包括通过接地棒4所保持的电缆13的结构(即电缆组件5)的方法。最终变成接地棒4的部分用与图4中相同的参考数字来指示。

如图7A、7B中所示,用于形成接地棒4的部件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板部件31、32。所述第一和第二板部件31、32通过挤压冲孔和弯曲单个金属板而彼此一体形成。在图7A、7B中所示的状态中,执行传输和操作。

接地棒4通过一部分第一板部件31来形成。所述第一板部件31包括一对第一直部分31b,所述第一直部分31b分别通过一对连接部分31a形成在所述接地棒4的外侧上。每一个所述直部分31b具有用于定位的圆形孔31c。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板部件32具有沿着纵向方向延伸的长支撑部分32d以及形成在所述支撑部分32d的纵向相对端上并沿着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延伸的一对直部分32e。每一个所述直部分32e具有形成在其中心处的定位孔32f。所述第二板部件32的支撑部分32d通过两个连接部分32g连接到接地棒4的电缆保持部件4d。

如图7C中所示,连接部分31a、32g被切掉以将所述电缆组件5从其他部分分开。这样,获得了通过接地棒4所保持的包括电缆13的电缆组件5。

转回到图1E、1F,将描述所述插头连接器10的组装。

如图1F中所示,所述电缆组件5被固定到所述壳体11,且在所述电缆13的一端处的中心导体13a通过焊接到所述触点1的端子部分1a而固定。所述插头外壳连接部件15a、15b配合到外壳配合孔14c和分别在所述壳体11的相对侧处、形成在固定部分14上的外壳配合槽14a。这样,所述插头外壳12被固定且覆盖接地棒体4c的相对侧处的接地棒连接部件4b。

以上述的方式,所述插头外壳12和接地棒4被固定连接,如图1E所示。接地棒4的触点连接端子(连接部件)4a在中心处被焊接并固定到接地触点2的端子部分2a。

如图1F中所示,在插头外壳12的相对侧上的所述插头外壳连接部件15a和15b被配合到所述固定部分14。此时,接地棒体4c和外壳12用围绕所述开口部分12f的焊料角焊缝(solder fillet)彼此电连接并固定。

用上述的插头连接器10,就可以实现从接地棒的直接接地连接。由于所述连接点的数目较大,就可以相当地降低电阻。因此,就可以提供防止噪音问题得到改进的接地连接。此外,就可以有效地实现使用在例如便携式电话和PDA的小尺寸电子设备中的细同轴电缆的屏蔽电线的接地连接。

接着参照图8A-9C,将描述作为匹配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

图8A-8D显示了用于高速传输的插座连接器20。插座连接器20适于连接到显示在图1A-1F中的插头连接器10。插座连接器20具有例如宽度17.3mm、高度0.95mm和长度2.4mm的小尺寸。所述插座连接器20安装在衬底上并配合到如图1A中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0以实现同轴电缆的连接。所述插座连接器20包括:壳体21;覆盖所述壳体21的侧表面的外壳22;以及多个信号触点23,所述信号触点23通过所述壳体21保持。每一个所述信号触点23具有L形状。所述信号触点23具有延伸到所述壳体21的相对壁部分的外部的一端以形成焊接部分。

如图9A、9C中所示,所述壳体21设有长槽21a,所述长槽21a形成在其中心处、沿着其纵向方向延伸并向上开口。沿着所述槽21a的壁部分,所述触点23被安置在垂直于槽21a的纵向方向的平面上。所述触点23通过壳体21保持且所述插座外壳22被配合以覆盖所述壳体21的外周边和所述触点23。所述插座外壳22具有:一对第一外壳触点22a,所述一对第一外壳触点22a形成在其中心处;一对第二外壳触点22b;以及一对第三外壳触点22c。所述第一外壳触点22a具有通常U形并具有从所述插座外壳22的相对框架侧22f向外暴露的端部。所述第二外壳触点22b和第三外壳触点22c被形成在相对的侧面上以彼此相对。所述插座外壳22具有一对形成在外部的一对焊接端子部分22g以焊接到所述衬底,以及一对形成在其相对侧上的焊接端子部分22e。当插头连接器10配合到所述插座连接器22时,所述插头连接器10的各个接地触点2的另外的端子部分2b与插座连接器20的各外壳触点22a接触,这样建立了所述接地连接。

尽管本发明参照了一些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将该发明用各种其他方式来付诸实施。尽管描述了包括多个信号触点和一对接地触点的连接器,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包括单个信号触点和单个接地触点的连接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