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互通消息的系统及方法

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互通消息的系统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域消息与电路交换域短消息互通的系统,包括:通过消息网关连接的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所述消息网关用于接收来自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将其转换为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根据路由配置,发送至电路交换域,同时,接收来自电路交换域的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将其转换为会话发起协议消息,根据路由配置,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基于上述系统实现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互通消息的方法。本发明实现了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之间的消息互通,现有网络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多种终端设备能够享受相同的服务,获得具有相同体验的消息服务。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9294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3-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610139752.1

  • 申请日2006-09-22

  • 分类号H04L12/58(20060101);H04L12/50(20060101);H04L12/56(20060101);H04L29/06(20060101);H04L12/66(20060101);H04L12/6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05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芳

  • 地址 100032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2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25: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0-05-12

    授权

    授权

  • 2007-05-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3-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息以及短消息互通的系统和基于此系统的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互通消息的方法,属于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短信业务以它的普及率和丰富的业务方式为运营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目前的短信业务通过专用的短信平台短消息服务中心(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以下简称SMSC)来实现消息的存储转发,通过短信网关来实现不同点到应用之间的消息收发以及网间的消息互通。

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以下简称IMS)环境下,消息传递的内容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消息业务可以分为两种子类型,一种是非会话模式,消息直接以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以下简称SIP)的消息方法发送,称为Page-mode模式(非会话模式);另外一种是会话模式的,在传送消息之前首先要建立一个会话,然后使用消息会话中继协议(Message Session Relay Protocol,以下简称MSRP)进行消息的传送,称为会话模式(Session-mode)。

要实现现有网络环境,特别是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以下简称CS)域,和IP多媒体子系统环境下消息业务的互通问题,目前尚无完整的解决方案,用户在接入网络时往往会受到使用终端的限制,造成了诸多不便。

因此,继承现有网络上的消息业务并实现IMS网络与现有网络消息业务的互通,成为引入IMS网络必须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现有网络(特别是电路交换域)互通消息的方法,以及实现此方法的系统,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多种终端设备享受相同的服务,获得具有相同体验的消息通信服务。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互通消息的系统,包括:

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通过消息网关连接;消息网关用于接收来自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将其转换为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根据消息网关的路由配置,发送至电路交换域,同时,接收来自电路交换域的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将其转换为会话发起协议消息,根据消息网关的路由配置,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系统的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互通消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发送域将发送用户终端发送的消息发送至消息网关;

步骤2、所述消息网关将所述消息的格式转换为目标域的消息格式,并根据消息网关的路由配置将所述转换格式的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域;

步骤3、所述目标域将所述转换格式的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

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之间的消息互通,进而使得现有网络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多种终端设备能够享受相同的服务,获得具有相同体验的消息服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IP融合网络。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消息由IP多媒体子系统域发送至消息网关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电路交换域将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三消息由IP多媒体子系统域发送至消息网关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四IP多媒体子系统域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的流程图;

图7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五IP多媒体子系统域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系统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包括: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通过消息网关连接。

消息网关用于接收来自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将其转换为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根据消息网关的路由配置,发送至电路交换域,同时,接收来自电路交换域的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将其转换为会话发起协议消息,根据消息网关的路由配置,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

通过在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之间添加消息网关,完成两个域之间的消息格式转换,实现两个域之间的路由功能,实现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之间的用户短信互通,使得现有网络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多种终端设备能够享受相同的服务,获得具有相同体验的消息服务。

本发明方法实施一:

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发送域将发送用户终端发送的消息发送至消息网关;

步骤2、所述消息网关将所述消息的格式转换为目标域的消息格式,并根据消息网关的路由配置将所述转换格式的消息发送至所述目标域;

步骤3、所述目标域将所述转换格式的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

发送域将接收到的发送用户终端发送的消息发送至消息网关。消息网关将发送域的消息格式转换为接收域的消息格式,将转换格式的消息发送至目标域。借由以上步骤,可以实现IP多媒体子系统域与电路交换域之间的用户短信互通,使得现有网络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多种终端设备能够享受相同的服务,获得具有相同体验的消息服务。

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

在发明方法实施例一的基础,在本实施例中,特别的,发送域为IP多媒体子系统域,目标域为电路交换域,即,消息由IP多媒体子系统域发送至电路交换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即消息由IP多媒体子系统域发送至消息网关的步骤,如图3所示,具体为:

步骤1a1、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接收发送用户终端发送的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并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给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1a2、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根据初始过滤规则触发到消息服务器;

步骤1a3、所述消息服务器根据配置策略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至所述消息网关。

步骤2,即消息网关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转换为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并发送至电路交换域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a1、消息网关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转换为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

步骤2a2、所述消息网关根据路由配置将所述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至所述电路交换域。

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步骤3,即电路交换域将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的过程,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a1、短消息服务中心接收消息网关发送的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查询归属位置寄存器获得目标用户终端的移动交换中心信息;

步骤3a2、所述短消息服务中心将所述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至所述移动交换中心;

步骤3a3、所述移动交换中心将所述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由IP多媒体子系统域到电路交换域的消息发送,使得电路交换域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现有电路交互域终端设备即能够接收来自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消息。

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三:

在发明方法实施例一的基础,在本实施例中,特别的,发送域为IP多媒体子系统域,目标域为电路交换域,即,消息由IP多媒体子系统域发送至电路交换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即消息由IP多媒体子系统域发送至消息网关的步骤,如图5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b1、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接收发送用户终端发送的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并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给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1b2、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根据初始过滤规则触发到消息服务器;

步骤1b3、所述消息服务器返回需要重新路由的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1b4、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进行电话号码映射工作组查询,发现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目标用户终端非IP多媒体子系统域用户终端,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的标识转换失败;

步骤1b5、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到消息网关。

其中,步骤1b4中所述标识可以是会话发起协议通用资源标识(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以下简称sipURI)。

步骤2,即消息网关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转换为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并进行路由配置,发送至电路交换域的具体过程,以及,步骤3,即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的具体过程与发明方法实施例二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与发明方法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会话发起协议消息不是由消息服务器直接发送到消息网关,而是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在进行电话号码映射工作组查询失败后直接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到消息网关单元,使得会话发起协议消息的转发工作在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核心网络中完成,无需对核心网络以外的消息服务器进行较大的调整,因此,相对于发明方法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更适合在现有网络中实现。

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四:

在发明方法实施例一的基础,在本实施例中,特别的,发送域为电路交换域,目标域为IP多媒体子系统域,即,消息由电路交换域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即消息由电路交换域发送至消息网关的步骤具体为:

步骤1c1、移动交换中心或拜访位置寄存器接收发送用户终端发送的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

步骤1c2、所述移动交换中心或拜访位置寄存器将所述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到短消息服务中心;

步骤1c3、短消息服务中心根据配置策略将点对点协议消息发送到消息网关。

步骤2,即消息网关将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转换为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并进行路由配置,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c1、消息网关将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转换为会话发起协议消息;

步骤2c2、所述消息网关根据消息网关的路由配置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目标用户终端归属的消息服务器。

步骤3,即IP多媒体子域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的过程,如图6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c1、消息服务器接收来自消息网关的会话发起协议消息;

步骤3c2、消息服务器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转发到目标用户终端归属地的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3c3、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转发给拜访地的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3c4、所述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给目标用户终端。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实现由电路交换域到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消息发送,使得电路交换域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IP多媒体子系统域终端设备即能够接收来自电路交互域的消息。

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五:

在发明方法实施例一的基础,在本实施例中,特别的,发送域为电路交换域,目标域为IP多媒体子系统域,即,消息由电路交换域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即消息由电路交换域发送至消息网关的步骤具体与发明方法实施例四相同。

步骤2,即消息网关将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转换为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并进行路由配置,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过程,具体如下:

步骤2d1、消息网关将短消息点对点协议消息转换为会话发起协议消息;

步骤2d2、消息网关根据路由配置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至IP多媒体子系统域查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3,即IP多媒体子系统域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至目标用户终端的过程,如图7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d1、查询会话控制功能单元查询归属用户服务器单元,获得为目标用户终端服务的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的路由信息;

步骤3d2、所述查询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3d3、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触发到目标用户终端的消息服务器,消息服务器返回消息;

步骤3d4、所述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到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

步骤3d5、所述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将所述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给目标用户终端。

本实施例与发明方法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消息网关没有直接到消息服务器的路由功能,而是先将会话发起协议消息发送到查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单元,再按照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流程进行发送。使得会话发起协议消息的转发工作在IP多媒体子系统域的核心网络中完成,无需对核心网络以外的消息服务器进行较大的调整,因此,相对于发明方法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更适合在现有网络中实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限制,尽管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依然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