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其成形品及利用该成形品的车辆外板部件

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其成形品及利用该成形品的车辆外板部件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其成形品以及利用该成形品的车辆外板部件。以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分(B)为壳相、以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分(C)及/或填料成分(D)为核相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到含有质量百分比65~86.5%的聚酰胺树脂成分(A)、13~25%的酸改性弹性体成分(B)、小于等于10%的链烯烃系树脂成分(C)及/或小于等于8%的填料成分(D)、由所述聚酰胺树脂成分(A)形成的母体相中而形成。因此,提供了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热塑性树脂成形品、以及车辆的外板部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78607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6-06-1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510118179.1

  • 发明设计人 冈本和夫;松田祐之;中岛之典;

    申请日2005-11-11

  • 分类号C08L77/00;C08L23/08;B62D25/00;

  • 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汪惠民

  • 地址 日本广岛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7:16:3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0-05-05

    授权

    授权

  • 2008-02-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6-1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由这样的组合物形成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使用了该热塑性树脂成形品的车辆外板部件。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谋求车辆的进一步轻量化的一环,考虑到了使例如车体的挡泥板、车盖等外板部件成为树脂制,而且有一部分已实用化。

在使挡泥板、车盖等车体的外板部件为树脂制,在将该外板部件安装到车体的状态下利用油漆工作线油漆整个车体,即进行所谓的在线油漆的情况下,树脂制外板部件会由于油漆后干燥炉内的加热而产生热变形,这是一个问题。

因此,一般认为可以用热塑性的聚酰胺树脂(例如尼龙树脂)作为基材形成车辆的外板部件,聚酰胺树脂是高耐热性树脂材料亦即由于加热而引起的热变形较小的树脂材料。另一方面,因为要求车辆的外板部件具有一定以上的耐冲击性,所以为满足这样的要求,一般是添加了冲击吸收性高的例如橡胶成份等弹性体成份(参考例如专利文献1、2)。还知道另一种技术,即添加冲击吸收性较高的弹性体成份,再配合上填料(参考专利文献1、2、3)。

《专利文献1》特开平07-3164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1-33555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08-3020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这样以聚酰胺为基材,再在其中添加上弹性体成份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耐冲击性和耐热性二者是一种所谓的折衷(trade-off)关系,即一方的特性良好,另一方的特性却会下降。也就是说,若例如增加橡胶成份(m-EBR)的配合量来提高耐冲击性,即若使低温IZOD值增大(参考图15中的实折线),则耐热性下降,热变形量增大(参考图15中的虚折线)。在耐热性良好、热变形量小的情况下,耐冲击性下降。因此,实际情况是极难使二者同时两立。

在添加弹性体成份、配合上填料的情况下,也是已配合上填料的聚酰胺树脂其耐热性优良,另一方面,尽管添加上弹性体成份的聚酰胺其耐冲击性优良,但耐热性和耐冲击却如上所述处于一种所谓的折衷关系中。故仅简单地将它们混合到一起的话,很难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二者两立。也就是说,尚未实现真正的用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两立的配合量将弹性体成份和填料配合起来的组成物。

补充说明一下,如上所述,挡泥板、车盖等车体的外板部件,是在将它们组装到车体上的状态下,一般是在油漆工作线上用三聚氰氨涂料对整个车体进行油漆,之后,再在干燥炉内以大约140℃左右的烘焙温度加热、干燥。但是,作为树脂制车辆外板部件,由这一系列的油漆带来的涂料对外板部件表面的附着性(涂膜附着性)良好也是很重要的。

该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其基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热塑性树脂成形品以及车辆的外板部件,进一步提供涂膜附着性良好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和车辆的外板部件。

本案发明者们,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进行多次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了:在由聚酰胺(PA)树脂形成母体相后,再在其中以适当的配合量配合上酸改性弹性体成份作为所谓的橡胶成份,然后,再以适当的配合量配合上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填料作为第三成份,便能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种特性的很好地两立着提高。

补充说明一下,在该说明书中,“(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填料)”是“(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填料)中的至少一个”的意恩,是简化后的说法。

比较适合作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的,例如有: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改性乙烯丙烯共聚物(m-EPR)等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改性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m-SEBS)等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等。

适合作第三成份的链烯烃系树脂成份,例如有:聚丙烯(PP)树脂、聚乙烯(PE)树脂或者乙烯乙酸乙烯醇(EVA)树脂等改性或者未改性树脂,适合作填料的例如有碳酸钙等。

发现了这样得到的树脂组成物形成的成形品中,在由聚酰胺树脂成份形成的母体相中,分散着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橡胶成份)为壳相、以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者填料为核相而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换句话说,呈现以下组织形态,以聚酰胺树脂为“海”、以橡胶成份为“岛”、以链烯烃系树脂及/或填料为““岛内”的湖”即所谓的“海、岛、湖”型粒子构造即分散系。一般认为:这样的组织形态对物性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因此,认为:为了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良好地两立着提高,适当地设定聚酰胺树脂成份、酸改性弹性体、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者填料的配合比例,实现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在母体中而形成的组织形态是很重要的。

于是,本案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含有:质量百分比65~86.5%的聚酰胺树脂成份(A)、质量百分比13~25%的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10%的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及/或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8%的填料成份(D)。以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为壳相、以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及/或填料成份(D)为核相而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在由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形成的母体相中,即形成该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根据该第一方面的发明,上述结构能够两立着提高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

这里,之所以将所述成份(B)的含有量的下限值定在质量百分比13%,是因为若成份(B)的含有量小于该值,则耐冲击性会太低之故。之所以将其上限值定为质量百分比25%,是因为若成份(B)的含有量超过该值,热变形量就变得过大之故。

之所以将上述成份(C)的含有量定在质量百分比10%(但是,在不加成份(D),仅配合成份(C)的情况下,不是0),是因为在成份(C)的含有量超过该值的区域,难以两立着提高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之故。

之所以将上述成份(D)的含有量的上限值定在质量百分比8%,是因为若成份(D)的含有量超过该值,则耐冲击性下降之故。

能够用尼龙4、6、11、12、66、6T、9T、10或者MXD6、聚邻苯二酰胺等作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还能用多种聚酰胺树脂作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

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最好是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或者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例如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聚氧化乙烯共聚物、对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加氢后得到的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加氢橡胶、1,2-丁二烯和1,4-丁二烯共聚物的加氢橡胶等。可以单独地使用它们,也可以将它们多个组合起来使用。马来酸等酸改性物适合作这些弹性体。

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指的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丁二烯、乙烯乙烯醇、乙烯乙酸乙烯醇等脂肪族烃的共聚物,含有该酸改性物。

所述填料(D),可以使用:云母、粘土、中性硅酸铝、漂白粘土、碳酸钙、碳酸锌、硅灰石、矾土、氧化镁、硅酸钙、铝酸钠、硅酸铝钠、硅酸镁、玻璃球、氧化锌、水滑石等各种天然矿物、合成物。

在配合该填料成份(D)之际,最好是将该填料成份(D)预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中。也就是说,最好是,在将填料成份(D)配合到聚酰胺树脂(A)或者混练到聚酰胺树脂(A)中之前,先将填料成份(D)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B)中。此时,能够把将填料成份(D)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中的工序和将混练到聚酰胺树脂成份(A)中的混练工序完全分离开,作为后者的前工序将填料成份(D)预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中。或者是,可以在与聚酰胺树脂成份(A)的混练工序中,在该挤压送料器的前部前混练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和填料成份(D)。和没有这样的预混练相比,进行了这样的预混练之后,便能够使耐冲击性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本案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的含有量是质量百分比15~20%。

根据该第二方面的发明,基本上能收到和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使所述酸改性弹性体(B)的含有量为质量百分比15~20%之后,便能以更高的高度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这里,之所以使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的含有量的下限值为15%,是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更高的耐冲击性之故。使其上限值为20%,是为了更可靠地将热变形量抑制在很小的水平之故。

本案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是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或者是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

根据该第三方面的发明,基本上能收到和所述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通过所述酸改性弹性体(B)是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或者是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便能够使用市场上贩卖的、比较容易买到手的多种多样的材料。

本案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是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改性乙烯丙烯共聚物或者改性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

根据该第四方面的发明,在上述构成下,能够使用市场上贩卖的、比较容易买到手的材料,可靠地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任一个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本案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是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在所述构成下,能够使用市场上贩卖的、比较容易买到手的材料,更加可靠地发挥和所述第一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任一个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本案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到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的含有量的下限值是质量百分比0.5%。

根据该第六方面的发明,基本上能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通过使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的含有量的下限值是质量百分比0.5%,在添加成份(C)之际,添加量是实用中最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该计量精度,进行可靠的配合。

之所以使所述成份(C)的含有量的下限值是质量百分比0.5%,是因为把从维持该计量精度的观点来看,在添加成份(C)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添加的实用最少量看作是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约0.5%之故。

本案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之任何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填料成份(D)的含有量的下限值是质量百分比0.5%。

根据该第七方面的发明,基本上能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通过使所述填料成份(D)的含有量的下限值是质量百分比0.5%,则即使在添加成份(D)之际,使添加量是实用中最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该计量精度,进行可靠的配合。

这里,之所以使所述填料成份(D)的含有量的下限值是质量百分比0.5%,是因为把从维持该计量精度的观点来看,在添加成份(D)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添加的实用最少量看作是以配合量来看约是质量百分比0.5%之故。

本案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之任何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是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及乙烯乙酸乙烯醇树脂中之至少一种、改性或者未改性的树脂。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在所述构成下,能够使用多种市场上贩卖的、比较容易买到手的材料,可靠地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本案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的熔点低于等于140℃。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基本上能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八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通过使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的熔点小于等于140℃,则在油漆使用了该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的成形品,让成形品在140℃的温度下干燥的情况下,就能有效地提高涂膜附着性。

也就是说,之所以使所述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的熔点的上限值是140℃,是因为在高于该熔点的情况下,难以收到提高上述涂膜附着性的效果之故。

本案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到第九方面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填料成份(D)是粒状,其平均粒径在0.08~0.7μm。

根据该第十方面的发明,基本上能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九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通过使所述填料成份(D)成为平均粒径在0.08~0.7μm的粒状,便能更加平衡地提高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也就是说,虽然将填料的直径微细化到亚微细粒以下是很重要的,但若把它搞得极端得细,就会产生粒子间的凝聚。但是,若使平均粒径在0.08~0.7μm,则能够抑制凝聚,以优良的平衡来提高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而且,亚微细粒级别的填料比较容易搞到手,这是一大优点。

本案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到第十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填料成份(D)是从碳酸钙、云母及硅石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根据该第十一方面的发明,通过使所述填料成份(D)是从碳酸钙、云母及硅石中选出的至少一种,便能使用市场上贩卖的、比较容易买到手的材料,可靠地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从物性稳定性来看,上述三种填料成份(D)中最理想的是碳酸钙。

本案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中之任何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聚酰胺树脂成份(A)是1,9-亚壬基对苯二酰胺。

根据该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在所述构成下,能够使用市场上贩卖的、比较容易买到手的材料,更加可靠地发挥出和所述第一到第十一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和效果。

本案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由所述第一到第十二方面中之任何一方面的发明中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成形。

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能够得到具有和所述第一到第十二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效果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

本案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外板部件,是由所述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形成。

根据该发明,能收到和所述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一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能得到非常适合作车辆的外板部件的热塑性树脂成形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曲线图,显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2中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0%时的试验结果。

图2是曲线图,显示上述试验I-2中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3%时的试验结果。

图3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2中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5%时的试验结果。

图4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2中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时的试验结果。

图5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2中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5%时的试验结果。

图6是曲线图,显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3中使第三成份(C)为m-PP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7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3中使第三成份(C)是PE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8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3中使第三成份(C)是m-PE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9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3中使第二成份(C)是m-EPR、使第三成份(C)是PP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10是曲线图,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4中使第三成份(C)是PP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11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4中使第三成份(C)是m-PP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12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4中使第三成份(C)是PE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13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4中使第三成份(C)是m-PE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14是曲线图,显示在上述试验I-4中使第二成份(C)是m-EPR、使第三成份(C)是PP树脂时的试验结果。

图15是曲线图,显示不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的试验结果。

图16是一显示借助TEM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树脂成形品所观察到的显微组织的显微镜照片的图。

图17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的预混练方法的图。

图18是一表格,显示不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即试验I-1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19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2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0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3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1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4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2是一表格,是概略地总结上述试验I而得到的,从上述图19到图21的表格中取出的一部分比较例和实施例并综合到一起。

图23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I-1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4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I-2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5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I-3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6是一表格,是概略地总结上述试验II而得到的,从上述图23到图25的表格中取出的一部分比较例和实施例并综合到一起。

图27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I-4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8是一表格,显示不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即在试验III-1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29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II-2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30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II-3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图31是一表格,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试验III-4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以聚酰胺树脂(A)作第一成份(基材成份),在其中加入作为第二成份的酸改性弹性体(B),再加上作为第三成份的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及/或填料成份(D),就基本上得到三成份系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具体而言,分别选择以下材料作第一成份(A)、第二成份(B),将它们和各种第三成份(C)及/或(D)组合以后,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第一成份(A):聚酰胺树脂成份

-聚酰胺9T(PA9T)

-聚酰胺6T(PA6T)

第二成份(B):用以下的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或者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作酸改性弹性体成份。

-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

-改性乙烯丙烯共聚物(m-EPR)

-改性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m-SEBS)

第三成份(C):用以下的树脂作链烯烃系树脂成份

-聚丙烯(PP)树脂

-聚乙烯(PE)树脂

-改性聚丙烯(m-PP)树脂

-改性聚乙烯(m-PE)树脂

-改性乙烯乙酸乙烯醇(m-EVA)树脂

第三成份(D):用以下材料作填料

-碳酸钙

-云母

-硅石

准备好将成份(C)和成份(D)混合后所得到的成份作为第三成份(C)。

还准备了在以上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成份中加上碳黑作为第四成份,以确保导电性的成份。

通过以这样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作材料成形树脂成形品,便对不同的种类准备好了低温冲击试验用及热变形试验用试样。

上述低温冲击试验是利用遵循JIS K 7110的摆锤(IZOD)冲击试验法,上述热变形试验是利用遵循JIS K 7195的(heat sag)试验法,分别在试片厚度是3.2mm、试验温度是190℃的条件下进行的。

针对涂膜附着性(附着强度),进行的是遵循JIS K 5400的涂膜附着性试验,当涂膜剥离面积小于等于5%时,判断为良好(○),当它超过5%时,则判断为不良。

概略地分类的话,试验分为以下三类。

试验I:用链烯烃系树脂成份作第三成份(C),寻找能够大致地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两立着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试验II:用填料作第三成份(D),寻找能够大致地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两立着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试验III:不断地改变第三成份,寻找不仅能够大致地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两立着提高,还能够使涂膜附着性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试验I)

首先,说明用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作第三成份的试验(I)。

在该试验I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成份如下,对它们进行各种组合而制作出试样,供各个试验用。补充说明一下,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下,成份(A)、成份(B)和成份(C)的合计都维持在质量百分比100%上。

第一成份(A):PA9T、PA6T

第二成份(B):m-EBR、m-EPR、m-SEBS

第三成份(C):PP、m-PP、PE、m-PE、m-EVA

下面,说明各种试验结果。

<试验I-1>

首先,在试验I-1中,准备未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的试样,进行了低温冲击试验和热变形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图18的表中。

从图18的表中可知,第一栏的比较例1~7中的任一比较例都是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不同的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分别在质量百分比从0~30%的范围内。比较例101、201,第一成份(A)都是PA9T,第二成份(B)则分别是m-EPR和m-SEBS。比较例301,第一成份(A)是PA6T,第二成份(B)是m-EBR。比较例304,第一成份(A)是PA6T,第二成份(B)是m-EPR。比较例101、201、301、304任一例,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都是质量百分比20%。

补充说明一下,图18和这之后的表中,在表示各种成份的种类的栏中画上标志○,明确显示第一到第四成份所使用材料的种类。

任一个比较例,都是不添加成份(C),是成份(A)和成份(B)的二成份系。试验结果对应于所述图15的曲线。也就是说,从图18的第一栏(比较例1~7)的试验数据和图15的曲线中明确可知,在这一情况下,如上所述,耐冲击性(低温IZOD值)和耐热性(热变形量)处于所谓的折衷关系。

补充说明一下,从比较例1~7的试验数据和图15可知,当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大于等于质量百分比15%的时候,耐冲击性(低温IZOD值)大大地提高。而耐热性则是当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质量百分比15%的时候才大大地提高。

<试验I-2>

试验I-2,是第一成份(A)为PA9T、第二成份(B)为m-EBR或者m-SEBS、第三成份(C)为PP的组合。

该试验I-2中各成份的配合量和各个试验结果,显示在图19的表和图1到图5的曲线中。

图19的表中的第一到第五栏显示的是,将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固定在特定的质量百分比上(10%、13%、15%、20%、25%)上,对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之配合比做各种改变的情况下,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图1到图5分别对应于第一栏到第五栏。

以图19的第一栏和图1的情况(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0%)为例加以说明,与不添加第三成份(C)的情况(配合比是0:比较例2的情况)相比,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之配合比小于等于0.75(实测点1d:实施例3)的范围内,低温IZOD值(参考图1:实折线)高且热变形量(参考图1:虚折线)大致小于等于某一相等的值。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75的区域(比较例20)中,热变形法量比不加成份(C)的时候大。

因此,可知:和不加第三成份(C)的情况相比,在使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为质量百分比10%的情况下,在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0.75(也就是说,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5%的情况下)的范围内(实施例1到3),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补充说明一下,在该图19的表和之后的表中,用粗线框包围起所对应的数值等来示出相当于实施例的例子的评价结果。

这里,在添加第三成份(C)的情况下,只要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7.5%(但不是0)即可。但因为从维持该计量精度的观点来看,把确实能够添加的实用最少量看成是配合比为质量百分比约0.5%,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所需要的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7.5%的范围内。因此,在这一情况下,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7.5%、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89.5~82.5%。

基于和上述一样的想法,在图19的第二栏和图2的情况下(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3%),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两立并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0.385(实测点2d:实施例5),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5%的范围。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3%、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5%、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86.5~82%。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385的区域(比较例21、22),热变形量增大。

在图19的第三栏和图3的情况下(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5%),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实质上小于等于0.4,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6%的范围。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5%、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6%、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84.5~79%。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4的区域,热变形量增大。

在这一情况下,所述配合比的上限值0.4,是通过求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相比耐热性下降、热变形量增大的界限值,计算得出。

也就是说,在图3的曲线中,以表示热变形量的测量结果的虚折线图为对象,以配合比0(0:比较例4)的热变形量Da(2.5mm)为基准,首先,寻找该基准值Da位于中间的两个相邻的实测点。在该图3的试验的情况下,基准值Da位于配合比是0.333的实测点3c(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5%时的热变形量是2.0mm:实施例7)和下一个实测点3d(配合比是0.5:在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5%时的热变形量是3.3mm:比较例23)之间。补充说明一下,各个实测点3c、3d下的各个数值记载在图19中的该栏(第三栏)中。

通过将为众人所知的直线比例的插入法应用到上述两个相邻的实测点3c、3d之间,首先,求出对应于热变形量的基准值Da的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此时,靠以下计算求出该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

((2.5-2.0)mm/(3.3-2.0)mm)×(7.5-5.0)%+5.0%

≈5.96%

≈6.0%

因此,在该例中,对应于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相比,耐热性下降、热变形量变大的界限值的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约是质量百分比6.0%,对应于它的配合比是0.4。

补充说明一下,在该例中,对耐冲击性(低温IZOD:实折线图)而言,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比较例4)相比,在测量范围的任一个实测点,耐冲击性都不会下降。故不存在所述界限值。

在图19的第四栏和图4的情况下(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实质上小于等于0.45,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9%的范围(实施例8~10)。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9%、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1%。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45的区域,热变形量增大。

在图4的试验的情况下,因为热变形量的基准值Da位于配合比是0.375的实测点4d(实施例10)和配合比是0.5的实测点4e(比较例25)之间,所以通过将和所述一样的直线比例的插入法适用到该两个相邻的实测点4d、4e之间,求出了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的上限值。

补充说明一下,在这一情况下,也是对耐冲击性(低温IZOD:实折线图)而言,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比较例5)相比,在测量范围的任一个实测点,耐冲击性都不会下降。故不存在上述那样的界限值。

在图19的第五栏和图5的情况下(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5%),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约为0.2(实测点5c),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从0.5不到5%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5%、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5%、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4.5~70%。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大于等于0.2的区域,热变形量增大。

在图19的第六栏的情况下(第二成份(B)是m-SEBS,其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虽然在曲线图中未图示,但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从2.5~5%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5~5%、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7.5~75%。

如上所述,在是以PA9T作第一成份(A)、以m-EBR或者m-SEBS作第二成份(B)、以PP作第三成份(C)的组合即试验I-2中,在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情况下,需要根据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进行调整使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的上限值不同,如下。

·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0%: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5%

·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3%: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5%。

·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5%: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6%

·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9%。

·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5%: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5%

由上述可知,在是以PA9T作第一成份(A)、以m-EBR或者m-SEBS作第二成份(B)、以PP作第三成份(C)的组合中,为了可靠地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只要将配合量调整成以下数值即可。使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为10~25%、使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成为0.5~5%、使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成为89.5~70%。

补充说明一下,在上述组合中,在图19的第一栏和图1的情况下(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0%),通过将各种成份的配合量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则和不加第三成份(C)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但是,因为耐冲击性(低温IZOD值)原来就过于低,所以不适合作汽车的挡泥板等接收冲击负荷的外板部件。

因此,在以用到要求耐冲击性的板材为前提的情况下,图19的第一栏及图1之例(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10%)除外,最好是将配合量调整在以下数值上。使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为13~25%、使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成为0.5~9%、使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成为86.5~66%。

为了可靠地获得更高的耐冲击性,最好是将配合量调整为以下数值,使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为15~20%、使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成为0.5~9%、使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成为84.5~71%。

从更可靠地提高耐热性(进一步抑制热变形量)的观点来看,最好是将配合量调整为以下数值,使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为15~20%、使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成为0.5~9%、使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成为84.5~71%。

另一方面,在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超过质量百分比25%的情况下(在实测点质量百分比30%的情况),从图18的第一栏(比较例7)可知,热变形量变得过大,不适合作在某一温度接受加热的部件,例如于在线油漆中油漆后干燥时被加热的汽车的挡泥板等。

<试验I-3>

试验I-3,是使第一成份(A)为PA9T、使第二成份(B)为m-EBR或者m-EPR、使第三成份(C)为PP、m-PP、PE、m-PE、m-EVA中之一的组合。

该试验I-3中的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和各个试验的结果显示于图20中的表和图4、图6到图9的曲线中。

图20的表中的各栏,显示将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固定在特定的质量百分比(20%)上,对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之种类和配合比做各种改变的情况下,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图6到图9分别对应于第二到第四、第七栏。

图20的第一栏,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为PP的组合,从所述图19的第四栏省略掉比较例26即可得到它。实施例21、22、23及比较例30和图19第四栏的实施例8、9、10以及比较例25是一样的。因此,图4的曲线基本上对应于图20的第一栏,试验结果和在图19第四栏、图4中所说明的一样。

图20的第二栏,是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m-PP的组合。图6的曲线对应于该图20的第二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0.318,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6.36%的范围。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6.36%、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3.64%。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318的区域,热变形量增大。

在图6的试验的情况下,因为热变形量的基准值Da位于配合比是0.25的实测点7c(实施例26)和配合比是0.375的实测点7d(比较例31)之间,所以通过将和上述一样的直线比例的插入法适用到该两个相邻的实测点7c、7d之间,求出了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的上限值。

补充说明一下,在这一情况下,也是对耐冲击性(低温IZOD:实折线图)而言,在实测点7e,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相比,耐冲击性会下降,但由此而引起的第三成份(C)的配合比的上限值却比对耐热性的上限值高。

图20的第三栏,是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PE的组合。图7的曲线对应于该图20第三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0.412,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8.24%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8.24%、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1.76%。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412的区域,低温IZOD值变小。

在图7的试验的情况下,因为低温IZOD值的基准值Ea位于配合比是0.375的实测点6d(实施例33)和配合比是0.5的实测点6e(比较例33)之间,所以通过将和上述一样的直线比例的插入法适用到该两个相邻的实测点6d、6e之间,求出了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的上限值。

补充说明一下,在这一情况下,也是对耐热性(变形量:虚折线图)而言,在测量范围的任一实测点,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相比,不会出现耐冲击性下降,热变形量变大的现象,所以不存在上述那样的上限值。

图20的第四栏,是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m-PE的组合。图8的曲线对应于该图20第四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0.5,在配合比是0.5的时候,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10%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10%、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0%。

图20的第五栏,是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m-EVA的组合。虽然未显示于图中,这时,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2.5~5%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5~5%、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7.5~75%。

图20的第六栏显示的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9、26、32、36抽出并合到一起后得到的,上述各个实施例,是将第一成份(A)、第二成份(B)、第三成份(C)的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分别固定在特定的质量百分比(75%、20%、5%)上,使第二成份(B)为m-EBR、使第三成份(C)分别为PP、m-PP、PE、m-PE而得到的。

图20的第七栏,是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PR、第三成份(C)是PP的组合。图9的曲线对应于该图20的第六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在实测点大于等于0.5,在配合比是0.5的时候,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10%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10%、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0%。

<试验I-4>

试验I-4,是使第一成份(A)为PA6T、使第二成份(B)为m-EBR或者m-EPR、使第三成份(C)为PP、m-PP、PE、m-PE、m-EVA中之任一个的组合。

该试验I-4中的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和各个试验的结果显示于图21中的表和图10到图14的曲线中。

图21的表中的各栏,显示将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固定在特定的质量百分比(20%)上,对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之种类、配合比做各种改变的情况下,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和试验结果,图10到图14分别对应于第一到第五栏。

图21的第一栏,第一成份(A)是PA6T、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PP的组合,图10的曲线对应于该图21第一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0.46,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9.2%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9.2%、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4%。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46的区域,热变形量增大。

在该图10的试验的情况下,因为热变形量的基准值Da位于配合比0.3的实测点10c(实施例302)和配合比0.5的实测点10d(比较例302)之间,所以通过将和上述一样的直线比例的插入法适用到该两个相邻的实测点10c、10d之间,求出了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的上限值。

补充说明一下,在这一情况下,也是对耐冲击性(低温IZOD值:实折线图)而言,在测量范围的任一实测点,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相比,耐冲击性不会下降,所以不存在上述那样的边界值。

图21的第二栏,是第一成份(A)是PA6T、使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m-PP的组合。图11的曲线对应于该图21第二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是在实测点小于等于0.5,在配合比是0.5的时候,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10%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10%、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0%。

图21的第三栏是,第一成份(A)是PA6T、使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PE的组合。图12的曲线对应于图21第三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是在实测点小于等于0.5,在配合比是0.5的时候,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10%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10%、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0%。

图21的第四栏是,第一成份(A)是PA6T、使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m-PE的组合。图13的曲线对应于图21第四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小于等于0.345,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6.9%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6.9%%、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3.1%。和不加第三成份(C)相比,在上述配合比超过0.345的区域,热变形量增大。

在该图13的试验的情况下,因为热变形量的基准值Da位于配合比0.3的实测点13c(实施例316)和配合比0.5的实测点13d(比较例303)之间,所以通过和所述一样将直线比例的插入法适用到该两个相邻的实测点13c、13d之间,求出了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的上限值。

补充说明一下,在这一情况下,也是对耐冲击性(低温IZOD:实折线图)而言,在测量范围的任一实测点,和不加第三成份(C)时(配合比:0)相比,耐冲击性不会下降,所以不存在上述那样的边界值。

图21的第五栏,是第一成份(A)是PA6T、使第二成份(B)是m-EBR、第三成份(C)是PP的组合。图14的曲线对应于该图21第五栏。

在该组合中,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是在实测点小于等于0.5,在配合比是0.5的时候,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0.5~10%的范围内。因此,作为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0.5~10%、第一成份(A)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79.5~70%。

图22的表,是将以聚酰胺树脂成份(A)为第一成份(基材成份)、在此之中加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作第二成份、再加上链烯烃系树脂成份作为第三成份(C)的所述试验I大体地概括出来后得到的。根据不同的目的,从所述图19到图21的表中抽出一部分比较例和实施例并合在一起而得到的。

图22的第一栏显示:在第一成份(A)是PA9T或者PA6T、第二成份(B)是m-EBR的情况下,再加上PP树脂作第三成份(C),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实施例9、302)。

图22的第二栏显示的是,在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使该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10~25%的范围内变动的情况下,未配合上第三成份的比较例。是从试验I-1的试验结果(图18的表)中抽出的比较例2~6。

图22的第三栏显示的是,在第一成份(A)是PA9T、第二成份(B)是m-EBR、使该第二成份(B)的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10~25%的范围内变动的情况下,又配合上一定量(质量百分比5%)的PP树脂作第三成份(C)的实施例。是从图19的表中抽出的实施例2、5、7、9和比较例27。

通过对图22的第二栏和第三栏进行比较,可知:加上第三成份(C)以后,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图22的第四栏显示的是,在以PA9T为第一成份(A)、以m-EBR为第二成份(B)的情况下,加上PP树脂作为第三成份(C)以后,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实施例9)。

图22的第五栏显示的是,在以PA9T为第一成份(A)、以m-EPR为第二成份(B)的情况下,加上PP树脂作为第三成份(C)以后,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实施例102)。

图22的第六栏显示的是,在以PA9T为第一成份(A)、以m-SEBS为第二成份(B)的情况下,加上PP树脂作为第三成份(C)以后,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实施例202)。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是以聚酰胺树脂成份(A)为第一成份(基材成份)、在此之中加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作第二成份、再加上链烯烃系树脂成份作为第三成份(C),基本上为三成份系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以适当的配合量对这三种成份进行配合,便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用透过型电子显微镜(TEM)对由按照上述做法得到的树脂组成物形成的成形品进行了观察,观察的是其显微组织。

图16是一显微镜照片(倍率:50000倍),该照片是利用TEM观察对由下述树脂组成物形成的成形品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后所获得的。组合例如是上述实施例1的组合,即以PA9T作基材成份(A)、以m-EBR作成份(B)、以PP作成份(C),使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为质量百分比20%,为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使第三成份(C)相对第二成份(B)的配合比例如为0.375。

在该图16中,成为背景的白色区域显示由聚酰胺树脂成份(PA9T)形成的母体相M,黑色部分显示由改性链烯烃共聚物成份(橡胶成份:m-EBR构成的壳相S,该黑色的壳相S的内部所存在的白色或者灰色部分显示的由链烯烃系树脂成份(PP树脂)构成的核相K。

也就是说,已确认出:上述树脂成形品中,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橡胶成份)为壳相S、以链烯烃系树脂成份及或者填料为核相K而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在由聚酰胺树脂成份形成的母体相M中。换句话说,以聚酰胺树脂为“海”、以橡胶成份为“岛”、以链烯烃系树脂及或者填料为““岛内”的湖”即所谓的“海、岛、湖”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系,上述树脂成形品中所呈现的组织形态。

根据该显微组织的观察结果,不仅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还对这样的组织形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就是说,要想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重要的是,通过适当地设定聚酰胺树脂成份和改性链烯烃共聚物成份和链烯烃系树脂成份的配合比例,来实现核-壳型粒子构造分散到母体中而形成的组织形态。

[试验II]

接着,说明用填料成份(D)作第三成份的试验II。

该试验II所涉及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是预混练上对整体而言质量百分比是13~20%的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作壳相、对整体而言质量百分比是8%的填料成份(D)作核相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在由聚酰胺树脂成份(A)形成的母体相中而形成的。

这里,在添加上填料(D)作第三成份的情况下,只要配合量在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8%(但不是0)即可,但因为从维持该计量精度的观点来看,把能够可靠地添加的实用最少量看作是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约0.5%,所以此时最好是使填料成份(D)的配合量在0.5~8%的范围内。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这样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的具体例来说明是如何平衡地实现该耐冲击性(低温IZOD(kJ/m2)和耐热性(热变形量(mm))的。

这里,使用聚酰胺9T作聚酰胺成份;使用改性链烯烃共聚物作酸改性弹性体成份。具体而言,是改变了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或者改性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m-SEBS)的配合比而得到的。作为填料成份,使用的是以各种各样的配合比配合好的粒子直径不同(0.08~0.7μm)的碳酸钙、云母或者硅石。作为第四成份,使用的是配合有聚丙烯(PP)的材料。

补充说明一下,填料是使用预混练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的填料,显示与不预混练进行比较的比较结果。橡胶成份和填料的混练,可以是靠与聚酰胺的混练工序之前的工序挤压成形制成的MB(母体混和物)(如图17(a))。还可以是在与聚酰胺的混练工序中在该挤压送料器的前部前混练((如图17(b))而得到的。预混练不依赖该制造工序的方法。已知:通过这样的预混练,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为壳相(所谓的“岛”)、以填料为核相(所谓的“岛中的湖”)形成的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有效地分散在以聚酰胺树脂成份形成的母体相(所谓的“海”)中。

通过以这样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作为材料成形树脂成形品,和试验I时一样,对各种种类准备低温冲击试验用和热变形试验用试样,上述低温冲击试验是利用遵循JIS K 7110的摆锤式IZOD)冲击试验法、上述热变形试验是利用遵循JIS K 7195的(heat sag)试验法,分别在试片厚度是3.2mm、试验温度是190℃的条件下进行的。

<试验II-1>

试验II-1,是以聚酰胺9T(PA9T)作第一成份(A)、在其中加入质量百分比13%或者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再配合上填料作第三成份(D),对该配合比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的试验。填料成份(D)使用粒子直径0.1μm的碳酸钙。也就是说,是将粒子直径0.1μm的碳酸钙作为填料混入的质量百分比13%或者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分散到作为母体相的聚酰胺9T(PA9T)而得到的。

该试验II-1中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和各个试验的结果显示于图23的表中。

由图23的第一栏可知:和不配合第三成份(D)的比较例5相比,在使将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8%的碳酸钙(第三成份(D)预混练到质量百分比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第二成份(B))中而得到的分散相,分散到由聚酰胺9T(PA9T:第一成份(A))构成的母体相的情况下(实施例500~503),耐冲击性也提高,耐热性也提高。

还知:如比较例500、501所示,与单纯地将质量百分比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第二成份(B))混入到聚酰胺9T(PA9T:第一成份(A)),不混入填料(第三成份(D))的情况(比较例5)相比,在将质量百分比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第二成份(B))预混练到质量百分比大于8%的碳酸钙(第三成份(D))中的情况下,耐热性没有什么变化,耐冲击性却下降了。

还知:如图23的第三栏所示,在不将碳酸钙(第三成份(D))预混练到质量百分比20%的第二成份(B)即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中,而是混入的情况下,不管碳酸钙(第三成份(D))的量如何,和不混入碳酸钙的情况相比,耐冲击性下降。

另一方面,由图23的第二栏可知:和单纯地使质量百分比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混入到聚酰胺9T(PT9T)的情况(比较例3)相比,在使将质量百分比1~5%的碳酸钙(第三成份(D))预混练到质量百分比13%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第二成份(B))中而得到的分散相,分散到由聚酰胺(第一成份(A))构成的母体相的情况下,耐冲击性也提高,耐热性也提高。

还知:如图23的第四栏所示,在不将碳酸钙(第三成份(D))预混练到质量百分比13%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第二成份(B))中、而是混入的情况下,不管碳酸钙(第三成份(D))的量如何,和不混入碳酸钙的情况相比,耐冲击性下降。

图23的第五栏显示的是,第二成份(B)使用以苯乙烯丁烯共聚物加氢后得到的改性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m-SEBS)的例子。补充说明一下,使用粒子直径0.1μm的碳酸钙作为第三成份(D)。

在这一情况下,由实施例801可知:若预混练填料成份(第三成份(D)),则与不混入填料成份的情况相比(比较例251)相比,耐冲击性提高,耐热性也提高。另一方面,若不预混练,则如比较例252所示,耐冲击性下降。

<试验II-2>

试验II-2,是第一成份(A)是聚酰胺9T(PA9T)、在其中加入质量百分比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作第二成份(B),再配合上质量百分比一定(质量百分比5%)的填料作第三成份(D),改变钙填料成份(D)的粒子直径的试验。填料成份(D)使用粒子直径0.02~6μm的碳酸钙。

该试验II-2中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填料的粒子直径和各个试验的结果显示于图24的表中。

从改变碳酸钙(第三成份(D))的粒子直径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可知,和不混入填料的情况(比较例5)相比,在将粒子直径0.08~0.7μm的碳酸钙预混练到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第二成份(B))中的情况下(实施例510~513),耐热性提高,耐冲击性也提高。

如比较例520、521、522~524所示,若预混练的碳酸钙的粒子直径是0.08~0.7μm以外的值,则耐冲击性显著下降。

如图24的第二栏所示,在不预混练碳酸钙(第三成份(D))的情况下,不管碳酸钙的粒子直径如何,耐冲击性显著下降。

<试验II-3>

试验II-3,是包括用不同于碳酸钙的材料作填料成份(第三成份(D))之例的试验。

该试验II-3中的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填料的粒子直径以及各个试验的结果示于图25的表中。

图25的第一栏,和所述例一样,是用碳酸钙作填料成份(第三成份(D))之例。

图25的第二栏,是以粒子直径0.5μm的云母作填料成份(第三成份(D))之例。

在这种情况下,由实施例550、551可知,不管是和不混入填料成份的情况(比较例5)相比,还是和混入碳酸钙作填料成份的情况(实施例500~502)相比,若预混练,则耐冲击性、耐热性都提高。另一方面,若不预混练,则如比较例551~553所示,耐冲击性下降。

图25的第三栏,是使用了粒子直径0.15μm的硅石作填料成份(D)(第三成份(D))之例。在这种情况下,由实施例560可知,和不混入填料成份的情况(比较例5)相比,若预混练,则耐热性会有稍微的提高。另一方面,若不预混练,则如比较例560所示,耐冲击性下降。

补充说明一下,除了碳酸钙可作填料成份(D)之外,例如混入有聚丙烯(PP)的材料也可作第三成份用。

例如能够得到这样的试料。壳相是质量百分比20%的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核相,是以质量百分比5%混入粒子直径0.1μm的碳酸钙、以质量百分比5%混入聚乙烯(PP),让该核相-壳型粒子构造的分散相分散到作为母体相的聚酰胺9T(PA9T)中,即得到该试料。

此时,若预混练填料成份(D),则和不混入填料成份相比,耐冲击性也提高,耐热性也提高。另一方面,若不预混练,则耐冲击性下降。

图26的表,是将以聚酰胺树脂成份(A)为第一成份(基材成份)、在此之中加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作为第二成份、再加上填料成份(D)作第三成份的所述试验II大体地概括出来后得到的。根据不同的目的,从所述图23到图25的表中抽出一部分比较例和实施例并合到一起而得到的。

图26的第一到第三栏显示:在以PA9T作第一成份、以m-EBR作第二成份的情况下,再预混练上碳酸钙作第三成份(D),则与不加第三成份(D)的比较例3、5相比,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实施例507、502、512)。

图26的第四栏显示的是,在以PA9T为第一成份(A)、以m-SEBS为第二成份(B)的情况下,再预混练上碳酸钙作第三成份(D),则与不加第三成份(D)的比较例201相比,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实施例701)。

<试验II-4>

试验II-4,是不仅有第一成份(A)、第二成份(B)和第三成份(C),还加上了第四成份的试验,在该试验中,配合了聚丙烯作该第四成份。

该试验II-4中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填料的粒子直径以及各个试验的结果显示于图27的表中。

该图27的表中所示的比较例561和实施例561,都是以PA9T作第一成份(A)、以m-EBR作第二成份(B)、以粒子直径0.1μm的碳酸钙作第三成份(D)的例子,在加入该第三成份(C)之际,在比较例561中不预混练,在实施例561中预混练并加上的。

在该试验中,虽然在图27的表中没有记载,在比较例561和实施例561二者中,都分别配合上质量百分比5%的聚丙烯(PP)作第四成份。这样一来,可知:在加入第四成份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预混练并加上第三成份(D)的碳酸钙(实施例561),和不预混练只加入第三成份(D)的情况(比较例561)相比,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使其为以聚酰胺树脂成份(A)为第一成份(基材成份),再加入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作第二成份(B),再加上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或者粒径适当的填料成份(D),基本上是三成份系统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以适当的配合比来配合这三种成份,便可平衡地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也就是说,根据该实施例,能够实现高耐热性和高耐冲击性两立法了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而且,通过由这样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成形,便可得到让高耐热性和高耐冲击性两立了的成形品。另外,通过使用这样的成形品,便能够形成使高耐热性和高耐冲击性两立了的车辆的外板部件。

<试验III>

接下来,说明试验III,该试验是这样的,通过改变第三成份(链烯烃系树脂(C)及/或填料成份(D)),来找到不仅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还能使涂膜附着性提高了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

在该实施例中,更理想的情况是,以一般的三聚氰氨作用以油漆汽车等车辆的车体外板的涂料,涂敷上该三聚氰氨之后,再在约14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烘焙的油漆,意在提高涂膜附着性。

如上所述,对涂膜附着性(附着强度)进行遵循JIS K5400的涂膜附着性试验,设涂膜剥离面积小于等于5%的情况为良好(○),超过5%的情况为不良(×)。

补充说明一下,在该试验III中,为了提高作为树脂组成物的导电性,作为第四成份适量地(例如质量百分比2.5%)配合了所谓的碳黑。在试验III中,用常温下的摆锤(IZOD)冲击试验法评价了耐冲击性。

<试验III-1>

首先,在试验III-1中,准备未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的试样,进行了常温冲击试验、热变形试验以及涂膜附着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于图28。

由图28的表可知,比较例51~53中的任一个比较例都是以PA9T为第一成份(A)、以m-EBR为第二成份(B)、且未配合第三成份。比较例251是,以PA9T为第一成份(A)、以m-SEBS为第二成份(B)、且未配合第三成份。

对任何一个比较例而言,涂膜附着性皆不良(×)。

<试验III-2>

试验III-2是,以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作第三成份,使用熔点175℃的PP树脂、熔点130℃的PE树脂、熔点98℃的m-EVA树脂作该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

该试验III-2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各个试验的结果等显示于图29的表中。

图29的第一栏,是第一成份(A)为PA9T、第二成份(B)为质量百分比20%的m-EBR、第三成份(C)是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140℃)的130℃的PE树脂。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相比,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10%的实施例51~55,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而且,涂膜附着性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对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15%的比较例60而言,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相比,耐冲击性下降。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相比,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分别大于等于20、25%的比较例61、62,耐热性和耐冲击性都下降,涂膜附着性不良。

图29的第二栏、第三栏,是以PA9T为第一成份(A)、配合上质量百分比分别是15%、13%的m-EBR作第二成份(B)、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30℃的PE树脂作第三成份。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2、53相比,实施例56、57中的任一个例子,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而且,涂敷附着性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图29的第四栏,是以PA9T为第一成份(A)、配合上质量百分比分别是10~20%的m-EBR作第二成份(B)、以质量百分比5~15%配合上以熔点高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75℃的PP树脂作第三成份。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相比,第三成份(C)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小于等于10%的实施例60~63,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但实施例60~63涂敷附着性却都不良。

图29的第五栏,是以PA9T为第一成份(A)、配合上质量百分比20%的m-EBR作第二成份(B)、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熔点高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75℃的PP树脂(实施例75)作第三成份或者是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30℃的PE树脂(实施例76)作第三成份。故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相比,任何一个实施例,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而且,配合上了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30℃的PE树脂的实施例76,涂膜附着性也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图29的第六栏,是以PA9T作第一成份(A)、配合上质量百分比20%的m-EBR作第二成份(B)、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98℃的m-EVA树脂作第三成份。故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相比,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而且,涂膜附着性也良好。

图29的第七栏,是以PA9T作第一成份(A)、配合上质量百分比20%的m-SEBS作第二成份(B)、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熔点高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75℃的PP树脂作第三成份。故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251相比,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但涂膜附着性却不良。

由上述可知,从提高涂膜附着性来看,一般是,和使用熔点高于涂膜烘焙温度的链烯烃系树脂作第三成份相比,使用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链烯烃系树脂作为第三成份更有利。

<试验III-3>

试验III-3,是使用填料成份(D)作第三成份,使用碳酸钙或者云母作为该填料成份(D)。

该试验III-3中各种成份的配合量和各个试验的结果显示于图30的表中。

从图30的表可知,和未配合第三成份(D)的比较例51相比,已进行了预混练并配合上的填料成份(D)的实施例600、650,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而且,涂膜附着性良好。另一方面,和比较例51相比,不进行预混练只配合填料成份(D)的情况,虽然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下降了,涂膜附着性却提高了。

因此可知,从提高涂膜附着性的角度来看,配合填料成份(D)作为第三成份有利。

<试验III-4>

试验III-4,意在:通过改变第三成份(链烯烃系树脂(C)及/或填料成份(D),找到不仅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还能够使涂膜附着性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用PA9T作为第一成份(A)(基材成份)的聚酰胺树脂成份(A),用m-EBR作为第二成份(B)的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加入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和粒径适当的填料成份(D)作为第三成份,这样制作了实施例的试样。

该试验III-4中所使用的第三成份(链烯烃系树脂(C))、填料成份(D))如下所述。

-链烯烃系树脂(C)

·PP树脂(熔点175℃:比较例)

·PP树脂(熔点130℃:实施例)

·m-EVA树脂(熔点98℃:实施例)

-填料成份(D)

·碳酸钙

·云母

补充说明一下,如上所述,为提高导电性,还适量地(例如质量百分比2.5%)配合了所谓的碳黑作第四成份。

该试验III-4中的各个成份的配合量和各个试验的结果等显示于31的表中。

图31的第一栏,是将第一成份(A)是PA9T、作为第二成份(B)配合上质量百分比15%的m-EBR、再以质量百分比2.5~12%配合上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30℃的PE树脂(C)和以质量百分比2.5~12%配合上粒子直径0.15μm的已预混练碳酸钙(D)作为第三成份而得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加了第三成份的,涂膜附着性都非常良好。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2相比,PE树脂(C)和碳酸钙(D)的配合量都在质量百分比是2.5~7.5%的范围的实施例(实施例901~907),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另一方面,和比较例52相比,PE树脂(C)和碳酸钙(D)的配合量都是质量百分比10%的比较例901,耐冲击性提高,耐热性却下降。而且,和比较例52相比,PE树脂(C)和碳酸钙(D)的配合量都是质量百分比12%的比较例902,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二者都下降。

图31的第二栏,是将第一成份(A)是PA9T、作为第二成份(B)配合上质量百分比20%的m-EBR、再以质量百分比2.5~12%配合上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30℃的PE树脂(C)和以质量百分比2.5~12%配合上粒子直径0.15μm的已预混练碳酸钙(D)作为第三成份而得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加上了第三成份的,涂膜附着性都良好。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相比,PE树脂(C)和碳酸钙(D)的配合量都在质量百分比是2.5~7.5%的范围内的实施例(实施例910~913),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另一方面,和比较例51相比,PE树脂(C)和碳酸钙(D)的配合量都是质量百分比大于等于10%的比较例905和906,耐冲击性和耐热性二者都下降。

图31的第三栏,是将第一成份(A)是PA9T、作为第二成份(B)配合上质量百分比15%的m-EBR、再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30℃的PE树脂(C)和以质量百分比2.5%配合上粒子直径0.08μm或者0.10μm的已预混练碳酸钙(D)作为第三成份而得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加了第三成份的(实施例920、921),涂膜附着性都良好。和未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52相比,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图31的第四栏,是将第一成份(A)是PA9T、作为第二成份(B)配合上质量百分比20或者15%的m-EBR、再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熔点高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75℃的PP树脂(C)和以质量百分比5%配合上粒子直径0.15μm的已预混练碳酸钙(D)作为第三成份而得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加了第三成份的(实施例930、931),涂膜附着性都良好。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1、52相比,两个实施例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图31的第五栏,是将第一成份(A)是PA9T、作为第二成份(B)配合上质量百分比15%的m-EBR、再以质量百分比7.5%配合上熔点低于涂膜烘焙温度的98℃的m-EVA树脂(C)和以质量百分比2.5%配合上粒子直径0.15μm的已预混练碳酸钙(D)作为第三成份而得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加了第三成份的(实施例940),涂膜附着性都良好。和未配合第三成份(C)的比较例52相比,该实施例940都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图31的第六栏,是将第一成份(A)是PA9T、配合上质量百分比10~20%的m-EBR作第二成份(B),再以质量百分比3~9%配合上熔点高于涂膜烘焙温度的175℃的PP树脂(C)和以质量百分比2.5~20%配合上粒子直径0.5μm的云母而得到的。云母(D)准备了预混练的情况(实施例930、931、940、950、951)和无预混练的情况(比较例907~909)这两种。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作为第三成份的云母(D)的配合量是质量百分比20%过多的比较例907以外,加上了第三成份的所有其它的涂膜附着性都良好。而且,和未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51相比,未预混练只配合了云母(D)的比较例907~909,耐冲击性显著下降。在比较例907、908中,耐热性下降。

另一方面,和未配合第三成份的比较例52相比,预混练而配合上云母(D)的实施例950、951,能够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

如上所述,作为不仅使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还使涂膜附着性提高了、而且更理想的是导电性也提高了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得到了实施例901~907、实施例910~913、实施例920及921、实施例930及931、实施例940、实施例950及951所示的组合。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聚酰胺9T(PA9T)、聚酰胺6T(PA6T)非常适合作第一成份(A)的聚酰胺树脂成份;作为聚酰胺树脂成份(A),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使用:尼龙4、6、11、12、66、10、MXD6、邻苯二酰胺等。也可以使用多种聚酰胺树脂。

改性乙烯丁烯共聚物(m-EBR)、改性乙烯丙烯共聚物(m-EPR)以及改性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m-SEBS)等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或者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等,非常适合作第二成份(B)的酸改性弹性体成份。

补充说明一下,所述酸改性弹性体成份(B),最好使用改性链烯烃系共聚物或者改性苯乙烯系共聚物,除了上述以外,下述物质也适用。例如,乙烯丙烯共聚物(EPR)、乙烯丁烯共聚物(EBR)、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EPDM)、聚氧化乙烯共聚物(POR)、对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加氢后得到的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共聚物(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加氢橡胶(SEPS)、1,2-丁二烯和1,4-丁二烯共聚物的加氢橡胶(CEBC)等。可以单独地使用它们,也可以将它们多个组合起来使用。马来酸等酸改性物适合作这些弹性体。

聚丙烯(PP)树脂、聚乙烯(PE)树脂、改性聚丙烯(m-PP)树脂、改性聚乙烯(m-PE)树脂、改性乙烯乙酸乙烯醇(EVA)树脂非常适合作第三成份(C)即链烯烃系树脂成份用。补充说明一下,该链烯烃系树脂成份(C),指的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丁二烯、乙烯乙烯醇、乙烯乙酸乙烯醇等脂肪族烃的共聚物,含有该酸改性物。

碳酸钙、云母、硅石非常适合作第三成份(D)即填料,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粘土、中性硅酸铝、漂白粘土、碳酸锌、硅灰石、矾土、氧化镁、硅酸钙、铝酸钠、硅酸铝钠、硅酸镁、玻璃球、氧化锌、水滑石等各种天然矿物、合成物。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耐热性和耐冲击性这两个特性两立着提高的热塑性树脂组成物和热塑性树脂成形品,例如,能够有效地用到汽车的挡泥板等外板部件上。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