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致冷装置及用于致冷装置的门

致冷装置及用于致冷装置的门

摘要

本发明涉及致冷装置的门(2),具有一个外壁(3)及一个内壁,这些壁沿纵向边缘彼此相连接。在至少外壁(3)的一个边缘上切出一个视窗(13),在门(2)关闭时在该视窗中至少可看到一个显示元件,该显示元件装配在一个操作板(17)上,该操作板固定在壳体本体(1)的一个前上边缘上。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6-24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IPC(主分类):F25D29/0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40126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

  • 2008-01-23

    授权

    授权

  • 2006-04-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6-03-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致冷装置,尤其是致冷装置的门。

传统致冷装置(Kaeltegeraete)的壳体包括一个隔热的壳体本体及一个装在该本体前侧上的亦为隔热的门,该门通常延伸在壳体本体的整个宽度上。在一个公知的致冷装置的壳体中,门终止在壳体本体上边缘之下几厘米处,以便为操作板留出位置,该操作板被安装在门之上的壳体本体的上边缘上,它的前侧面齐平地终止在门前侧面上并且它用于在对于使用者具有良好可视性及可接近的位置上安装用于调节致冷装置的工作状态的开关、键或其它的操作部件以及显示元件,这些显示部件给出关于致冷装置工作参数的信息。

为了能满足尽可能大的顾客范围的审美观点,对于致冷装置的制造者合乎愿望的是,提供具有不同外观形态的致冷装置,其中门作为致冷装置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而具有特殊意义。一种改变外观形态的可能性是将门增大,以致它一直覆盖到致冷装置壳体本体的上边缘,包括安装在其上的操作板。但这将导致操作板的方便的操作性及可视性的丧失。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给出一种用于致冷装置的门及致冷装置,其中门可升高到壳体本体的上边缘,而至少不会在门关闭时使安装在壳体前侧面上的操作单元的可视性丧失。

该任务将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门或根据权利要求14的致冷装置来解决。

视窗可延伸在门的整个厚度上,因为通常在门的构造有视窗的边缘区域中不需要隔热,因此,与门外壁一起包围着门的隔热的中间空间的门内壁不比封闭壳体本体内空间所需的尺寸更大,也满足要求了。视窗则仅需设置在外壁上超过内壁边缘延伸出的边缘区域上,该边缘区域基本上仅具有美观的功能。

内壁与外壁之间隔热的中间空间最好在一侧上由一个固定在外壁的一个开有视窗的边缘上及固定在内壁的一个边缘上的终端部件封闭,该终端部件的轮廓跟随至少构成在外壁中的视窗的轮廓。

视窗可完全地敞开,由此使设置在壳体本体的位于视窗后面的操作板上的操作及显示单元不仅可被观察而且可用手接触到。

为了获得致冷装置的光滑的、有利于清洁的正面,最好在视窗中设有一个透光的盘。一个这样的盘阻止了在门打开时直接操作设置在其后的操作单元。但操作单元的可操作性相对指示装置的可视性仅具有次要的意义,因为操作单元反正仅很少被操作,相反地,显示单元任何时刻的自由可视性是重要的,以便在任何时刻、即使门关闭时也可显示致冷装置的错误状态或功能故障。

透光的盘与终端部件可一体地构成或该盘可被插入在终端部件的一个窗切口中。为了在后一情况下、尤其当外壁在视窗区域中是拱曲的时可保证盘在其整个边缘上与门贴靠,合乎目的的是,盘在预加载下被安装。对此,尤其是设置用于使盘锁止在门上的锁止装置是合乎需要的,该锁止装置在中间把持在盘上。

盘可由玻璃般透明的材料制造,由此可无阻碍地看到位于其后的任意形式的操作及显示单元。

盘也可由“模糊”的材料制造;尤其合乎要求的是,盘与终端部件一体地构成,而终端部件本身最好是不透光的;只要模糊得不特别厉害,这种盘将允许透过它无困难地识别尤其是自发光的显示单元,这些显示单元设置在盘后面很小距离处。

最好,盘的背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不透明的装饰部分。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可得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优点。

图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构型的致冷装置的一个透视图;

图2:在图1中窗的高度上致冷装置门的上区域的一个截面图;

图3:在与图2的截面平面平行的、离开窗的截面平面中的、图1中门的上区域的一个截面图;

图4: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构型的致冷装置的一个透视图;

图5:图4中门的上区域的一个截面图;

图6: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构型的致冷装置的前上方区域的一个透视局部图;

图7:图6中门的盘的一个透视图;

图8:类似于图2的、图6中门的一个截面图;及

图9: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构型的致冷装置的一个透视图。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构型的致冷装置的一个透视图。在该致冷装置的壳体本体1上装有一个门2。该门2以本身公知的方式由一个薄板件以及一个由塑料作的内壁9(见图2,3)构成,该薄板件被沿多个垂直线弯曲,以构成一个外壁3、侧面4及一个在该图中看不到的、向着壳体本体1的前侧的连接板,所述内壁的垂直边缘被固定在连接板上。内壁及外壁限定了一个由隔热的泡沫材料填充的中间空间12。内壁及外壁3,9的水平边缘相互不接触,而是通过上及下终端部件5,6相连接,这些终端部件由塑料通过压力注射成型制成。

图2表示在沿图1中由II-II标明的平面的一个垂直截面中的上终端部件5及它的周围部分,及图3表示沿平面III-III的一个类似截面。上终端部件5包括一个水平板7,该板在其下侧设有槽8,在这些槽中插入外壁3及内壁9的位于相同水平上的上边缘。

如图3所示,由薄板作成的外壁3向上通过终端部件5的与板7一体的外壁件11被延长。外壁件11的空心内部如外壁3与内壁9之间的中间空间一样由隔热的泡沫材料12填充。在该外壁件11上构成一个窗切口13,在该窗切口中安装一个由玻璃般透明的塑料如PMMA或PC制成的盘14。盘14在其侧边缘具有键15,它们各被插入外壁件11的垂直槽中。一个成型在盘14下边缘上的爪16被插入板7上侧的留空中。

透过盘14可看到一个安装在壳体本体1的前上边缘上的操作板17,在该操作板上装有用于指示该致冷装置的工作状态的显示元件,如数字式温度指示器、故障警告灯或类似物。

图4的构型与图1的构型的区别在于,由板材作的外壁3在窗切口13的两侧向上延长,这样取消了图3中的垂直外壁件。取而代之的是,在图4中用V-V表示的、相应于图1中的平面III-III的平面中,得到图5中所示的横截面。外壁3一直延伸到紧邻门2的上边缘旁,在此处外壁配合到上终端部件5的一个槽8中。上终端部件5的垂直侧壁18补偿了外壁3与内壁9之间的高度差。

图4中门的在窗切口13的高度上的垂直截面与图2中所示的截面无区别及由此不用图专门来表示。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装置壳体及它的门2的另一透视部分图。在该构型中由板材作的外壁3与在图4中的外壁相同。上终端部件5与图4中构型的区别在于:在窗切口13的周围该上终端部件的前边缘与外壁3齐平地终止,如尤其在图8的截面图中可看到的。在一个槽8中放入外壁3的上边缘,在这里该槽的内侧由一个从终端部件5的水平板7向下伸出的接片19构成及外侧由盘14的一个下边缘区域20构成,该下边缘区域20稍微超过外壁3地向前凸出。

图7表示从盘14的向着壳体本体1的背面看的、该盘14的一个透视图。我们可看到在三侧上由边缘区域20包围着的、具有相对厚的壁的中心区域21,该中心区域被这样定尺寸,即它形状锁合地配合到终端部件5的窗切口13中,而边缘区域20则在外面靠在外壁3上。一个短且坚固的爪16从中心区域21的下边缘向下伸,用于配合在板7的留空中。如外壁3那样,盘14稍微圆柱形地拱曲,并具有一个凸的外侧。盘14的曲率比外壁3的曲率大,以致当边缘区域22以它们的侧边缘贴靠在外壁3上时,位于它们之间的盘14区域在一个卸载状态下稍微从外壁3凸出。仅当盘14通过其中间区域上受压产生稍微的弹性变形时,爪16才精确地位于板7的留空上,由此爪可从上方卡入到该留空中并由此使盘14被固定住。因此可用简单的方式来保证:即使外壁的曲率具有与加工相关的稍微偏差,窗盘14的整个边缘区域22、尤其是其下边缘可形状锁合地贴靠在外壁3上。

边缘区域20在其向着外壁3及终端部件5的内侧上设有与外壁3或终端部件5在颜色上适配的一个不透明的装饰,该装饰覆盖着窗切口13周围上的外壁3的边缘,由此使该区域中外壁3与终端部件5之间的轻微尺寸偏差不能被看出及不会作为美观上的缺陷显露出来。

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致冷装置的第四构型。由板材作的外壁3与图4中的构型相同;上终端部件5与图4中所示者的区别仅在于:在图9中去掉了窗切口两侧上的槽8。在窗切口中不放置窗,取而代之的是,在该区域中固定在壳体本体1的前上边缘上的操作板17这样远地向前伸,以致它配合在窗切口中并具有与外壁3或上终端部件5的前面齐平的端面22。因为该端面22在门关着时不仅可被看到,而且可被接触到,在其上也可合乎目的地安装操作元件,这些操作元件可被使用者操作,以便调节致冷装置的工作状态。

根据另一个图中未示出的构型,上终端部件5及盘14也可由同样的塑料材料一体地制成。通常,对于终端部件5使用着成外壁3颜色的、不透明的塑料材料。但它的壁厚在盘的区域中在如此程度上减小,以致它至少具有透明的作用。一个以离盘很小距离地安装在盘后面的操作板中的灯光指示器使透光的盘本身局部地照亮,以致通过该指示器指示的工作状态可直接地在盘本身上读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