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抗弧菌病的鞍带石斑鱼苗培育方法

抗弧菌病的鞍带石斑鱼苗培育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弧菌病的鞍带石斑鱼苗培育方法,其特征是在鱼苗孵化后第5~10天及鱼苗孵化后第10~16天分两次浸泡抗弧菌病疫苗,疫苗的质量浓度依次是1.0~2.0mg/L和0.5~1.2mg/L,二次浸泡免疫时间间隔为5~8天,并将鱼苗饵料中的轮虫、卤虫在含小球藻30~50万个细胞数/mL和W3不饱和脂肪酸质量浓度0.03~0.06mg/L的水中强化培养,轮虫、卤虫经强化培养6~8小时后才投喂给仔稚鱼。通过本发明培养的鞍带石斑鱼苗,1~3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76.4%~80.2%,5~10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68.1%~72.3%,10-1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50.2%~53.6%、15~2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42.7%~47.3%;对弧菌的抗病率达65.2%~72.6%。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66336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09-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庄余谋;黎祖福;庄杰贵;

    申请/专利号CN200510033469.6

  • 发明设计人 庄余谋;黎祖福;庄杰贵;

    申请日2005-03-11

  • 分类号A01K61/00;

  • 代理机构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潘伟健

  • 地址 518121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澳镇新创路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25: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0-08-0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1/00 授权公告日:20080227 申请日:20050311

    专利权的终止

  • 2008-02-27

    授权

    授权

  • 2005-11-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09-0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带石斑鱼苗培育方法,尤其是抗弧菌病的鞍带石斑鱼苗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弧菌(Vibrio.sp)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作为流行病传染源,已成为海水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在全球范围广泛发生。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海水养殖鱼类均患弧菌病,弧菌病严重发生时,鱼类死亡率高达90%以上,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害。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控制,主要依靠使用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药物长期的大量使用,致使水产品药物残留、生态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后果。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其它海水鱼类一样,在养殖过程中易发弧菌病,患病鱼出现体表溃烂、肠道发炎、内脏充血等症状,死亡率约20%~70%。鞍带石斑鱼的网箱养殖模式会因鱼的放养密度高、养殖海区流速快,养殖鱼易擦伤,加上如鱼种抗病力差、饲料营养缺乏合理性或养殖水域水质等问题,可引起弧菌病的爆发流行,造成养殖失败而致渔农严重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出一种在不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前提下达到抗弧菌病效果的鞍带石斑鱼苗的培养方法。

本发明通过采用抗弧菌病亚单位疫苗浸泡鱼苗以及采用W3不饱和脂肪酸加上小球藻强化鱼苗饵料,得到一种能提高鞍带石斑鱼对弧菌病的抗病力的方法,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抗弧菌病的鞍带石斑鱼苗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骤(下面为方便说明加了编号,但不代表要按编号顺序进行):

(1)环境控制:育苗池消毒,换水与过漓,吸污,从仔鱼孵出到仔稚鱼30日龄,每天向育苗池加入小球藻至30~50万个细胞数/mL与W3不饱和脂肪酸至质量浓度0.03~0.06mg/L,并将水温、盐度、DO值和pH值控制在常规范围内;

(2)饵料强化:仔鱼开口后的不同时间段投喂不同的饵料,鱼苗饵料中的轮虫、卤虫要在含小球藻30~50万个细胞数/mL和W3不饱和脂肪酸质量浓度0.03~0.06mg/L的水中强化培养,轮虫、卤虫经强化培养6~8小时后才投喂给仔稚鱼;

(3)鱼苗培养:

a.弧菌病疫苗浸泡鱼苗,共进行两次浸泡免疫,第一次是在鱼苗孵化后第5~10天,浸泡免疫疫苗质量浓度为1.0~2.0mg/L,第二次是在鱼苗孵化后第10~16天,浸泡免疫疫苗质量浓度为0.5~1.2mg/L,二次浸泡免疫时间间隔为5~8天;

b.仔稚鱼培育密度控制;

c.鱼苗按大小分级过筛。

所述的步骤(1)中所述的养鱼池消毒采用常规的消毒方法,用二氧化氯兑水成质量浓度3~6mg/L后全池泼洒;所述的换水与过漓是依常规方法,在仔鱼破膜孵出后除去水表层的粘膜,并用0.15~0.18mm孔径的筛网进行微流水的换水与过漓,仔鱼4~1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25%~35%、11~2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35%~45%、21~3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45%~100%、30~4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00%~200%;所述的吸污是以常规方法在7~15日龄时隔1~3天吸污1次,16日龄以后每天吸污1~2次,保持池水清洁;水温控制范围25~28℃,盐度控制范围为质量分数2.7%~3.1%,pH值控制范围7.9~8.5,DO值控制范围6.0~6.8mg/L;通过向育苗池投放小球藻和W3不饱和脂肪酸,改善育苗池的水质条件,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所述的步骤(2)中所述的鱼苗饵料,当仔鱼开口至12日龄时含牡蛎受精卵或担轮幼虫15~20个/mL;当仔鱼8~20日龄时含轮虫5~10个/mL;当仔鱼15~20日龄时含卤虫无节幼体2~5个/mL;当18日龄至出苗时含桡足类0.5~2个/mL,通过对轮虫、卤虫的强化培养,使轮虫和卤虫不呈饥饿状态,并满足仔鱼对W3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

所述的步骤(3)中步骤a所述的弧菌病疫苗可以采用市售的产品或根据公开的技术制备,例如用CN1311036公开的抗海水养殖动物弧菌病的混合疫苗、CN1456354公开的抗海水养殖动物弧菌病的素疫苗等,在上述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抗病效果差别不大;步骤b的仔稚鱼培育密度控制范围为0.3~9.3万尾/m3,并随着个体长大将培养密度分稀,培养密度控制是1~3日龄9.3~8.5万尾/m3,5~10日龄4.0~3.5万尾/m3,10~15日龄0.7~1.3万尾/m3,15~25日龄0.3~0.7万尾/m3;步骤c,当仔稚鱼进入20日龄后,由于大小差距逐渐加大,此时其背鳍、腹鳍、胸鳍鳍棘又长又硬,不宜进行分选,35日龄时鳍棘基本消失,体质也较强壮,可以按照个体大小进行分选,继续培育,降低稚鱼互相残杀。

通过本发明培养的鞍带石斑鱼苗,1~3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76.4%~80.2%,5~10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68.1%~72.3%,10-1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50.2%~53.6%、15~2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42.7%~47.3%。对弧菌的抗病率达65.2%~72.6%。

附图说明

图1:孵化48小时的鞍带石斑仔鱼;

图2:孵化72小时的鞍带石斑仔鱼;

图3:孵化4天的鞍带石斑仔鱼;

图4:孵化7天的鞍带石斑仔鱼;

图5:35日龄的鞍带石斑鱼苗;

图6:40日龄的鞍带石斑鱼苗;

图7:50日龄的鞍带石斑鱼苗;

图8:60日龄的鞍带石斑鱼苗。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操作实例是进一步对本发明的说明,不应该当作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用二氧化氯兑水成质量浓度4mg/L后全池泼洒进行育苗池消毒;在仔鱼破膜孵出后及时除去水表层的粘膜,并用0.15~0.18mm孔径的筛网进行微流水的换水与过漓,仔鱼4~1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25%~35%、11~2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35%~45%、21~3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45%~100%、30~40日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00%~200%;在7~15日龄时隔1~3天吸污1次,16日龄以后每天吸污1~2次,保持池水清洁;水温控制范围25~28℃,盐度控制范围为质量分数2.7%~3.1%,pH值控制范围7.9~8.5,DO值控制范围6.0~6.8mg/L;从仔鱼孵出到仔稚鱼30日龄,每天向育苗池加入小球藻至30~50万个细胞数/mL与W3不饱和脂肪酸至质量浓度0.03~0.06mg/L。

饲养鱼苗的饵料是,仔鱼开口至12日龄含牡蛎受精卵或担轮幼虫15~20个/mL;8~20日龄含轮虫5~10个/mL;15~20日龄含卤虫无节幼体2~5个/mL;18日龄至出苗含桡足类0.5~2个/mL,轮虫、卤虫要在含小球藻30~50万个细胞数/mL和W3不饱和脂肪酸质量浓度0.03~0.06mg/L的水中强化培养,经强化培养的轮虫、卤虫6~8小时后才投喂给仔稚鱼。

当鱼苗孵化后第8天,用质量浓度1.5mg/L的抗弧菌病疫苗(用CN1311036公开的方法制备)浸泡鱼苗,鱼苗孵化后第14天,用质量浓度0.85mg/L的上述抗弧菌病疫苗再次浸泡鱼苗。

控制育苗池中仔稚鱼密度为0.3~9.3万尾/m3,1~3日龄的密度为9.3~8.5万尾/m3,5~10日龄的密度为4.0~3.5万尾/m3,10~15日龄的密度为0.7~1.3万尾/m3,15~25日龄的密度为0.3~0.7万尾/m3

当仔稚鱼进入20日龄后,由于大小差距逐渐加大,此时其背鳍、腹鳍、胸鳍鳍棘又长又硬,不宜进行分选,35日龄时鳍棘基本消失,体质也较强壮,可以按个体大、中、小进行分选,继续培育,降低稚鱼互相残杀。

鱼苗各时段的生长情况见附图1~8。

实施例2

根据实施例1培养过程中,将鱼苗分成不同时期的鱼苗成活率及鱼苗对弧菌病的抗病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述,各批次的鱼苗数均为100条。

表1不同时期的鱼苗的成活率及鱼苗对弧菌病的抗病率对比

    实验批次    1    2    3 1~3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    77.6    80.2    76.4 5~10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    72.3    71.5    68.1 10~1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    51.2    53.6    50.2 15~2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    47.3    45.9    42.7 对弧菌的抗病率(%)    72.6    67.1    65.2

实验表明,按照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使鞍带石斑鱼苗培育的成活率达:1~3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76.4%~80.2%、5~10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68.1%~72.3%、10~1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50.2%~53.6%、15~25日龄鱼苗培育的成活率42.7%~47.3%。对弧菌的抗病率达65.2%~72.6%。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