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来提高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变效应的方法和设备

用来提高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变效应的方法和设备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来提高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变效应的方法和设备,并提供了一种具有增大应力的晶体管沟道的半导体器件。为了得到增大了应力的晶体管沟道,氮化物膜被择优地形成在器件衬底上,而在栅叠层部分上很少有或没有氮化物。氮化物膜可以被择优地仅仅淀积在硅衬底上成为不共形层,其中,很少或没有氮化物被淀积在栅叠层的上部上。氮化物膜也可以被均匀地淀积在硅衬底和栅叠层上成为共形层,而在稍后的步骤中择优地清除栅叠层上部附近的氮化物膜。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借助于清除栅叠层的上部而清除栅叠层顶部附近的氮化物。在任何方法中,借助于最小化淀积在栅叠层上的氮化物,同时保留淀积在衬底上的氮化物,增大了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力。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6418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07-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510004305.0

  • 发明设计人 杨海宁;朱慧珑;

    申请日2005-01-14

  • 分类号H01L21/336;H01L29/78;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王永刚

  • 地址 美国纽约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21: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2-08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L21/336 登记生效日:2017112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05011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8-04-30

    授权

    授权

  • 2005-09-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07-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到晶体管性能的提高,更确切地说是涉及到借助于在晶体管沟道区中产生所希望的应力而提高晶体管性能。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缩小,载流子迁移率已经成为改善器件速度的障碍。研究已经表明,借助于在晶体管沟道中产生张应力能够显著地提高电子迁移率,且借助于产生压应力能够改善空穴迁移率。于是,为了改善半导体器件的特性,就在n型器件(例如nFET)和/或p型器件(例如pFET)的沟道中产生张应力和/或压应力。此外,沟道中的应力越大,可能实现的迁移率改善就越多

利用淀积在晶体管顶部上的Si3N4或氮化物,可以引入沟道应力。沟道中引入的应力的符号(伸张或压缩)与氮化物膜中应力的符号相同。但引入的沟道应力的幅度仅仅是氮化物膜中应力的一小部分。典型的应力约为张应力1-2GPa和压应力1-2.5GPa,因此,最大应变效应受到了限制。

例如,具有加有应力的晶体管沟道的相关技术的晶体管包括其上表面上形成有栅氧化物的硅衬底。接着在栅氧化物上淀积多晶硅栅。偏置衬垫或栅侧壁被形成为临近多晶硅栅的二侧。栅侧壁可以被用来在硅衬底内形成适当的离子注入延伸结构。此外,Si3N4衬垫被充分地形成在多晶硅栅的各个侧壁上。应该指出的是,通常在离子注入之前将Si3N4衬垫固定到栅侧壁。接着用离子注入来形成多晶硅栅二侧上硅衬底中的源区/漏区。

进一步的加工包括在源/漏区附近形成衬底硅化物区以及形成在多晶硅栅上的栅硅化物区。衬底和栅硅化物区可以包括CoSi或NiSi。衬底和栅硅化物区被形成为自对准于源/漏区和多晶硅栅区。

接着,高度受应力的Si3N4或氮化物膜以相同的厚度被均匀地淀积在硅衬底、源区和漏区、偏置衬垫、以及多晶硅栅上。受应力的氮化物膜被淀积成共形层,包括被淀积在侧壁衬垫上。此氮化物膜通过硅衬底与氮化物膜的晶格结构的失配而在包括晶体管沟道区的硅衬底中引起应力。晶体管沟道区中诱发的应力正比于氮化物膜中的应力且与氮化物膜中应力的符号相同(伸张或压缩)。诱发应力的幅度是氮化物膜中应力的一小部分。

应该指出的是,在上述器件中,晶体管沟道区中诱发的应力是氮化物膜应力的一小部分。由于载流子迁移率的改善随着晶体管沟道区中应力幅度的增大而增大,故在晶体管沟道区中产生更大的应力的方法有可能进一步改善晶体管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包括在具有排列在衬底上的栅叠层的半导体器件中增大应力的方法,它包括沿衬底和栅叠层的表面淀积氮化物膜,其中的氮化物膜在衬底表面上更厚,而在栅叠层部分上更薄。

本发明还包括在具有排列在衬底上的栅叠层的半导体器件中增大应力的方法,它包括在栅叠层上和衬底表面上淀积氮化物膜层以及清除部分栅叠层和淀积于其上的氮化物膜。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半导体器件,它具有硅衬底、排列在硅衬底上的栅叠层、排列在硅衬底和栅叠层上的受应力的氮化物膜,其中,受应力的氮化物膜在硅衬底上更厚,而在部分栅叠层上更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2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3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4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5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6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制作的半导体器件中应力对距离的关系;

图8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9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10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11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12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图13示出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借助于在晶体管沟道区中产生应力,可以提高晶体管的性能。因此,可以将栅结构形成为从受应力的氮化物膜在晶体管沟道中诱发增大的应力。为了得到此增大了的应变效应,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包括在形成硅化物之后从晶片清除栅衬垫,然后淀积不共形的Si3N4膜,包括在栅叠层顶部处的栅侧壁上形成很少或不形成氮化物。以这种方式,借助于在器件的晶体管沟道区中产生所希望的应力,提供了晶体管性能的提高。应该指出的是,用来增大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变效应的这种方法和设备,适用于n型器件或p型器件二者。因此,如本技术领域熟练人员众所周知的那样,借助于适当地调整淀积参数,能够使氮化物伸张或压缩。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借助于在淀积受应力的氮化物膜之后用旋涂材料涂敷晶片,可以得到这种结构。栅二侧上下方区域处的受应力的氮化物膜在后续的材料清除步骤中受到旋涂材料保护。在此方法的另一实施方案中,在已经涂敷旋涂材料之后,利用CMP(化学机械整平)工艺从栅顶部区域清除氮化物叠层,可以得到增大了应力的结构。后一种技术也可以被用来代替栅工艺。

现在参照附图,图1示出了硅衬底12,其上表面上形成有栅氧化物14。接着,多晶硅栅16被形成在栅氧化物14上。偏置衬垫即栅侧壁18被形成在多晶硅栅16的侧面上。此偏置衬垫18被用来在硅衬底12内形成适当的离子注入延伸结构。

图2示出了形成在多晶硅栅16的每一侧面上的Si3N4衬垫20。在离子注入之前,Si3N4衬垫20被固定到偏置衬垫18。接着,离子注入被用来在多晶硅栅16二侧处的硅衬底12内形成源/漏区22。对于n型晶体管,例如浅而高剂量的砷离子可以被用来形成源/漏区。对于p型晶体管,例如浅而高剂量的BF2离子可以被用来形成源/漏区。

图3示出了在Si3N4衬垫20二侧上清除的栅氧化物14。还示出了形成在源/漏区22附近的衬底硅化物区24和形成在多晶硅栅16上的栅硅化物区26。衬底和栅硅化物区24和26可以包括CoSi或NiSi。衬底和栅硅化物区24和26被形成为自对准于源/漏区22和多晶硅栅区16。

图4示出了形成受应力的晶体管沟道之前的半导体器件,它具有带掺杂的硅化物区24的硅衬底12。在硅衬底12的顶部上是栅氧化物14,而在栅氧化物14顶部上是多晶硅栅16。栅侧壁18被形成在多晶硅栅16的侧面上。栅硅化物区26被形成在多晶硅栅16上,从而完成栅叠层。多晶硅栅16和栅侧壁18一起形成栅叠层。为此描述,栅叠层也可以包括例如多晶硅栅16、栅侧壁18、以及栅硅化物区26。以本技术领域熟练人员所知的任何常规方法来形成所述的结构。

如图4所示,利用对CoSi和氧化物有选择性的各向同性Si3N4RIE(反应离子刻蚀)工艺,从栅侧壁18清除可能存在的任何Si3N4衬垫(图2中参考号20所指)。Si3N4衬垫可以用RIE方法完全清除、减小尺寸,或简单的退缩。应该指出的是,如本技术领域熟练人员应该知道的那样,可以采用从栅叠层顶部清除或减少Si3N4衬垫的任何工艺。

参照图5,用PECVD(等离子体增强的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晶体管栅上淀积不共形的Si3N4或氮化物膜32。可以用PECVD淀积方法在比较低的温度下来形成不共形的Si3N4膜,在晶片加工的这一阶段,这是可取的。虽然PECVD被用作例子,但应该指出的是,可以采用任何能够淀积不共形氮化物膜的工艺。在一种执行过程中,氮化物膜32应该被淀积成在栅侧壁18上只有很少或没有Si3N4。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那样,由于在栅侧壁18上不存在氮化物膜32或被减少了,故由于材料的突然终止而产生应力聚集器或提升器,使更大的应力被诱发在晶体管沟道34中。

图6示出了对于可能是本发明一个执行特征的60nm宽的多晶硅栅和50nm厚的衬垫在栅氧化物以下5nm区域内,清除氮化物帽之前(实线)和之后(虚线)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力数字模拟Sxx与沿器件衬底的单位为微米的水平距离的函数关系的结果曲线,其中,氮化物膜形成在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力Sxx为2.0GPa,这在栅氧化物以下大约5nm处大于大约每平方厘米4.5×109达因。在另一执行过程中,在栅氧化物以下大约5nm处,晶体管沟道中增大了的应力大于大约每平方厘米5.5×109达因。

如图6的曲线所示,数字模拟示出了当Si3N4叠层从栅的顶部区被清除时,特别是当Si3N4从靠近栅叠层顶部的栅侧壁被清除时,相应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力增大了39%。

参照图7-8,示出了晶体管沟道应力增大的另一实施方案,其中,图7示出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它具有其上带栅氧化物14的硅衬底12。硅衬底12具有硅化物区24。具有栅侧壁18的多晶硅栅16位于栅氧化物14上。栅硅化物区26被形成在多晶硅栅16的顶部上。

在图4器件的一个变种中,Si3N4衬垫36被添加到图7所示器件。图7的衬垫36占据了硅衬底12和栅侧壁18表面上的一个小区域,并被形成在栅叠层的下部区域上。亦即没有沿整个侧壁提供衬垫。这种构造尽量减少了形成在栅叠层顶部附近的Si3N4的量。可以借助于诸如用对二氧化硅和硅化物有选择性的RIE工艺来使Si3N4衬垫36退缩之类的各种工艺来形成Si3N4衬垫36。如本技术领域熟练人员能够实现的那样,可以采用任何其它可将Si3N4衬垫36接近栅叠层底部形成的工艺。

参照图8,用例如PECVD工艺,不共形的Si3N4或氮化物层38被淀积在器件上,致使只有很少或没有Si3N4淀积在栅侧壁18上。再次借助于将尽量少的氮化物淀积在栅侧壁18上,氮化物结构终止得很突然,产生应力聚集器或提升器,这增大了形成在晶体管沟道40中的应力。

虽然PECVD工艺被用于例子中,但也可以采用可淀积不共形氮化物膜的诸如高密度等离子体淀积之类的任何工艺。而且,可以采用择优减少淀积在栅侧壁18上的氮化物量的任何工艺。

参照图9,示出了另一种提高晶体管沟道中的应力的方法,其中,氮化物膜28淀积在具有栅氧化物14、Si3N4衬垫20、侧壁衬垫18、以及顶部上具有栅硅化物区26的多晶硅栅16的硅衬底12上。在已经淀积氮化物膜28之后,诸如ARC(抗反射涂层)、氧化物、或SILKTM(一种硅和低k介质材料的组合物)的旋涂材料42被涂敷。

借助于用旋涂技术涂敷一种材料,此材料被择优淀积在低的位置,使高位置仍然未被涂敷。此外,可以在氮化物膜28随后被清除时用作抗蚀剂的任何材料都可以是适当的旋涂材料。于是,旋涂涂敷方法使氮化物膜28的高处仍然被暴露为了进一步加工。将材料择优淀积在低区中并使高区暴露的其它方法,可以用来在氮化物膜28的顶部上形成膜。

参照图10,通过Si3N4 RIE工艺,氮化物膜28的暴露部分被清除,使仅仅从栅叠层的顶部择优地清除氮化物膜28。借助于清除氮化物膜28的暴露部分,栅叠层的上部免除了氮化物膜28,而硅衬底的顶部仍然被覆盖。氮化物膜28的这种选择性清除,形成了其中由于硅衬底12仍然被覆盖而具有增大的应力的晶体管沟道44。可以用择优清除氮化物膜28并留下旋涂材料42的任何工艺,来清除氮化物膜28。

图11-13示出了另一实施方案,用此实施方案可以形成具有增大的应力的晶体管沟道。参照图11,示出了如图9所示的半导体器件,它具有其上带有栅氧化物14的硅衬底12。硅衬底12具有硅化物区24。具有栅侧壁18的多晶硅栅16位于栅氧化物14上。栅硅化物区26被形成在多晶硅栅16的顶部上,所有这些都是本技术领域熟练人员所知的,且根据所知的实践被实现。此外,示出了具有暴露的高区的氮化物涂层28和旋涂材料42。或者,可以涂敷氧化物层(HDP(高密度等离子体)氧化物或BPSG(硼磷硅酸盐玻璃)),使氮化物膜28的高处仍然被暴露。此外,可在氮化物膜28被随后清除时用作抗蚀剂的任何材料,都可以是适当的旋涂材料。

如图12所示,用CMP清除氮化物膜28的暴露部分和栅叠层顶部区域,晶片被整平。因此,硅衬底12仍然被氮化物膜28覆盖,而栅叠层的顶部被清除。借助于一起清除栅叠层的顶部与其上形成的任何氮化物膜28,就在硅衬底12内形成增大了应力的晶体管沟道46。整平晶片的任何其它已知的方法,都可以被用来清除栅叠层的顶部。

最后,如图13所示,清除旋涂材料42,并在栅叠层的顶部上形成硅化物栅区48。任何择优清除旋涂材料的方法,都可以用于此步骤。得到的结构再次包括被氮化物膜覆盖的衬底,同时免去了栅叠层上部上的氮化物膜。应该指出的是,图11-13所述的方法可以被容易地用来代替栅工艺。

虽然就实施方案而言已经描述了本发明,氮本技术领域熟练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能够在所附权利要求的构思与范围内以修正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例如本发明能够被容易地应用于体衬底。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