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主变速操作装置及变速操作系统

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主变速操作装置及变速操作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在两个位置简便、可靠地进行变速操作的方案。其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可安装在与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不同的端杆(14)上,并借助于两根操纵拉线(21a、21b)分别与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连接。而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可安装在把手杆本体12上,并具有通过从初始始位置的操作使变速齿轮传动机构向两个变速方向动作的第一变速杆(33)及第二变速杆(34)。副变速操作装置上装有可安在端杆14上的副操作托架(60)、第一副变速杆(61)、第二副变速杆(62)以及复位扭簧(63)。副变速杆(61、62)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副操作托架(60)上并借助于两根操纵拉线与两变速杆(33、34)连接。复位扭簧63使两副变速杆(61、62)各自复位到预定的位置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49185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4-04-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岛野;

    申请/专利号CN02106978.6

  • 发明设计人 尾濑宪治;高桥则明;

    申请日1997-12-19

  • 分类号B62M25/04;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郑建晖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5:18: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2-2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2M25/04 授权公告日:20070905 终止日期:20101219 申请日:19971219

    专利权的终止

  • 2007-09-05

    授权

    授权

  • 2004-06-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4-04-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可装在自行车把手杆上的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可另装在与副变速操作装置不同的把手杆上的主变速操作装置及包括这两者的自行车用变速操作系统。主变速操作装置借助于两根操纵拉线与副变速操作装置连接并同时借助变速拉线与变速装置连接。

背景技术

在已有的自行车把手杆上设有把手杆本体和为获得与把手杆本体不同的把手安装位置而延长的把手杆。在把手杆本体的两端安装制动杆或安装变速杆。特别是,在越野赛用的山地车上,为获得多个把手安装位置,在直线的把手杆本体的两端成一体或两体地安装有被称为端杆的延长杆。此外,在单车慢骑比赛(トラィァスロンレ-ス)或单车记时比赛使用的载重自行车上,为维持可减少空气阻力的姿势,在把手杆本体中央安装有被称为DH杆的延长杆。

端杆是棒材部件,以一体或两体的方式安装在把手杆本体的两端上,相对于把手杆本体向前并略微向上,与把手杆本体交叉着。这种端杆在诸如上坡或平地行驶时常用来代替把手的位置。此外,DH杆是以一定间隔并向前或向上安装在诸如下弯型杆本体的中央的棒材部件。

不过,在使用这样安装的延长杆的情形下,配置在其两端的变速杆离手的位置较远。因此,在变速时,手必须返回以够到在如此长的杆本体两端上安装的变速杆,这样就难以在握住延长杆的状态下迅速地进行变速操作。

日本特开平8-183491公报及特开平8-18349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可在两个把手位置上对变速杆进行操作以便在两个把手位置进行变速操作的变速操作系统。

在前一公报所揭示的变速操作系统中,主变速操作装置与副变速操作装置并列布置在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等变速装置上。在从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到变速装置上的变速拉线的途中,把副变速操作装置也连接到变速拉线上。在两个变速操作装置的任一个上设置有用于卷绕变速拉线的卷绕体、确定卷绕体位置的定位机构以及用于操纵卷绕体的变速杆。

在后一公报所公开的变速操作系统中,主变速操作装置的主变速杆与副变速杆是通过以推拉方式操作操纵拉线而连接在一起的,从而使两者联动。主变速操作装置上设有用于卷绕变速拉线的卷绕体、确定卷绕体位置的定位机构以及用于操纵卷绕体的主变速杆。

在前一公报所揭示的变速操作系统上,若将任一变速操作装置设置在延长杆上,而将另一变速操作装置设置在把手杆本体上,便可在两个把手位置进行变速操作。在后一公报所公开的变速操作系统中,若将任一变速杆设置在延长杆上,而将另一变速杆设置在把手杆本体上,便可在两个把手位置进行变速操作。

在前一公报所公开的已有变速操作系统上,由于在途中连接的两根变速拉线与变速装置连接,在操作一个变速杆而使变速拉线处于卷绕状态时,另一变速杆不能进行变速操作。因此,在一个杆进行变速的情况下,另一变速操作装置的变速拉线常常不得不拉出,从而影响变速操作。

在后一公报所揭示的已有变速操作系统上,变速拉线的卷绕体只有一个,而两个变速杆相互联动,因而不会产生上述问题。但是,在该已有变速操作系统中,变速杆都是一个,因而变速杆的操作位置会因卷绕体上确定的位置不同而各异。这样,对应于不同的变速档必须在不同的位置上操作变速杆,因而难以可靠、便利地在两个把手位置上进行变速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得在两个把手位置上的变速操作可靠且易行的技术。

在本发明的第1方案中,提供一种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该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装在与主变速操作装置不同的自行车把手杆上,并借助于两根操纵拉线与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主变速操作装置安装在自行车把手杆上,通过从初始位置的操作,使变速装置向各自不同的变速方向动作,从而实现两个变速操作,所述副变速操作装置备有副操作托架、回转操作体及复位装置。副操作托架可装在把手杆上。回转操作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副操作托架上,并借助于两根操纵拉线与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通过该回转运动,可有选择地操作两根操纵拉线中的任一根拉线并使其动作的回转操作体。复位装置使回转操作体回到预定的位置上。

该副变速操作装置可安装在例如把手杆的延长杆上,而主变速操作装置安装在把手杆的杆本体上。在此状态下,当使回转操作体转动一定量时,操纵拉线之一开始动作。因此,与正在动作的操纵拉线相连的主变速操作装置向某一变速方向动作,从而实现变速。由于该主变速操作装置在向某一变速方向动作的情形下,是通过从各自原始位置开始的操作而向任一变速方向促动变速装置动作的,因而,可以通过回转操作体在不与变速档挂配的状态下从预定的回转位置开始进行变速操作。因此,在变速操作中止时,回转操作体通过复位装置回到预定的回转位置上。这样,通过该副变速操作装置使变速操作既容易又可靠。同样,对主变速操作装置的操作也可在不与变速档挂配的状态下从初始位置开始进行操作,因而使变速操作简单、可靠。由此使在两个把手位置的变速操作简单、可靠。

在本发明的第2方案中,对应于方案1中的上述装置,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上的上述回转操作体包括:具有用于把一根操纵拉线与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一拉线连接部并可从第一位置回转的第一操作杆件;具有用于把另一根操纵拉线与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二拉线连接部并可从第二位置回转的第二操作杆件。上述复位装置包括:可使第一操作杆回到上述第一位置上的第一复位件及可使第二操作杆回到上述第二位置上的第二复位件。在此情形下,当使第一操作杆件从第一位置回转时,通过与一根操纵拉线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可向一个变速方向操作。此后,当操作终止时,第一复位件使第一操作杆件回到第一位置上。主变速操作装置也回到其初始位置上。当第二操作杆件从第二位置开始回转时,通过与另一根操纵拉线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向另一变速方向进行操作。此后,当操作终止时,第二操作杆件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又回到第二位置上。主变速操作装置也回到其初始位置上。在该方案中,通过两个操作杆件也与操作主变速操作装置相同地可从各自的位置开始向某一变速方向进行变速操作,因而变速操作简便易行。

在本发明的第3方案中,对应于方案2中的上述装置,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中的两个操作杆件可从两个位置起沿相同的方向回转。在此情况下,由于两操作杆件沿相同方向回转,因而可在握住如延伸杆的状态下通过一个手指的相同动作实现两个变速方向的变速操作。

在本发明的第4方案中,对应于方案1的中上述装置,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的回转操作体包括:具有用于把一根操纵拉线与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三拉线连接部并可从预定位置向两个方向回转的第三操作杆件;及具有用于把另一根操纵拉线与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的第四拉线连接部并只能与第三操作杆件的一个方向的转动联动的回转件。所述复位装置包括:使只能朝一个方向转动的回转件连同第三操作杆件一起回到预定位置上的第三复位装置;及使沿另一方向转动的第三操作杆件回到预定位置上的第四复位装置。在此情况下,由于借助于回转体可通过使一个操作杆件向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的转动实现变速操作,从而使变速操作更加容易。

在本发明的第5方案中,对应于方案1的中上述装置,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上的回转操作体包括:可从预定位置向两个方向回转的第四操作杆件;具有用于把一根所述操纵拉线与所述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的第五拉线连接部并只能与所述第四操作杆件的一个方向的转动联动的第一回转件;及具有把另一根所述操纵拉线与所述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的第六拉线连接部并只能与第四操作杆件的另一个方向的转动联动的第二回转件。所述复位装置包括:使所述只能朝一个方向转动的第一回转件连同所述第四操作杆件一起回到预定位置上的第五复位装置;及使沿所述朝另一方向转动的第二回转件连同所述第四操作杆件一起回到预定位置上的第六复位装置。在此情况下,由于借助于回转体可通过使一个操作杆件向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的转动实现变速操作,从而使变速操作更加容易。

在本发明的第6方案中,对应于方案2至方案5任一的上述装置,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上的两根操纵拉线均包内拉线及为内拉线提供导向作用的外套;所述两拉线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内拉线连接;所述副操作托架上设有与所述两外套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在此情况下,由于杆件转动时,内拉线在与一根操纵拉线两端连接的外套内移动,从而使与该内拉线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实现变速操作。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是通过内拉线在与一根操纵拉线的两端连接的外套内的移动,使与该内拉线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因而操纵拉线的长度可自由设定,从而使拉线的布置更为简单。

在本发明的第7方案中,对应于方案2中的上述装置,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的两操作杆件可分别从两个位置向不同的方向转动。在此情况下,可以使手指的运动与操作杆件或主变速操作装置的转动方向一致,因而简化了操作。

在本发明的第8方案中,对应于方案7中的上述装置,自行车用副变速操作装置的两根操纵拉线均包括内拉线及对内拉线导向的外套;所述第一拉线连接部与所述一根操纵拉线的内拉线连接,所述第二拉线连接部与所述另一根操纵拉线的外套连接;所述副操作托架包括使所述一根操纵拉线的外套与所述另一根操纵拉线的内拉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此情况下,当第一操作杆件回转时,内拉线在与一根操纵拉线两端连接的外套内移动,从而使与之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进行变速操作。当第二操作杆件沿着与第一操作杆件不同的方向转动时,在按住与第二拉线连接部连接的外套时,使内拉线其内部移动,从而使与之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进行变速操作。在该方案中,当主变速操作装置及操作杆件向相反方向转动时,由于主变速操作装置可与两操作杆件的回转方向一致,因而操纵拉线的布置比较简单。

在本发明第9方案中,提供一种自行车用主变速操作装置,该自行车用主变速操作装置与副变速操作装置安装在不同的自行车把手杆上,而且主变速操作装置可借助于两根操纵拉线与所述副变速操作装置连接,同时,主变速操作装置借助于变速拉线与变速装置连接,该自行车用主变速操作装置包括主操作托架和变速操作机构。主操作托架可安装在所述把手杆上。变速操作机构设置在所述主操作托架上,并通过从其初始位置的操作使变速装置向各自不同的变速方向动作,从而实现两个变速操作,而且可与两根操纵拉线连接的。

在该主变速操作装置中,由于变速操作机构可与两根操纵拉线连接,因而可借助操纵拉线再与副变速操作装置相连,通过从其初始位置开始的操作进行变速,结果使在两个把手位置的变速操作简单、可靠。

在本发明第10方案中,对应于方案9中的上述装置,自行车用主变速操作装置的所述变速操作机构包括: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主操作托架上的用于卷绕所述变速拉线的卷绕体;根据变速拉线的卷绕长度分段地确定所述卷绕体的回转位置的定位机构;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述主操作托架上并与所述操纵拉线之一连接从而使所述卷绕体沿卷绕方向回转的第一变速操作件;解除通过所述定位机构对所述卷绕体回转位置定位的状态的解除机构;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所示主操作托架上并与操纵拉线中的所述另一拉线连接以便操作所述解除机构的第二变速操作件;以及使所述卷绕体沿与所述卷绕方向反向回转的复位装置。

在该实施方案中,当第一变速操作件回转时,卷绕体沿卷绕方向回转从而卷绕变速拉线。通过定位机构分段地确定该回转位置。由此使变速装置沿着某一变速方向进行变速操作。当使第二变速操作件回转时,通过解除机构解除定位状态,并通过复位装置使卷绕体沿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由此从卷绕体拉出变速拉线,从而使变速装置沿着另一变速方向进行变速操作。当操作副变速操作装置时,操纵拉线中的某一拉线动作,从而通过与之连接的变速操作件进行变速操作。

在这种结构中,为了在两个变速方向上简单、可靠地进行变速操作,设置了的两个变速操作件,在这两个变速操作件上设置有与两根操纵拉线中的任一根连接的连接部,因而,通过副变速操作装置,可以对变速操作件进行远距离操作,可以在两个把手位置上可靠、简便地进行变速操作。

在本发明第11方案中,对应于方案10中的上述装置,主变速操作装置的第一变速操作件与第二变速操作件沿相反方向转动,并且在相互接近的位置转动,使两者能够支撑在主操作托架上。在这种场合,回转方向根据变速方的不同而异,因而可减少误操作,由此使变速操作更加可靠、易行。

在本发明第12方案中,对应于方案10或方案11所记载的装置,主变速操作装置的两根操纵拉线均包括内拉线及为内拉线提供导向作用的外套;所述两个变速操作件上分别具有与所述内拉线连接的拉线连接部;在所述主操作托架上设有两个与所述两拉线外套连接的外套连接部。在此情况下,当副变速操作装置动作时,内拉线在与一根操纵拉线两端连接的外套内移动,从而使与之连接的变速操作件进行变速操作。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内拉线在与一根操纵拉线两端连接的外套内移动而实现变速操作,因而操纵拉线的长度可自由设定,从而使拉线的布置更为简单。

在第13方案中,提供一种自行车用变速操作系统,该自行车用变速操作系统包括主变速操作装置、副变速操作装置及两根操纵拉线。主变速操作装置安装在自行车把手杆上,通过从原位置的操作,使变速装置向各自不同的变速方向动作,从而实现两个变速操作的。副变速操作装置具有用于操作所述主变速操作装置的回转操作体,并安装在与所述主变速操作装置不同的上述把手杆上。两根操纵拉线与回转操作体及主变速操作装置连接。

在该变速操作系统中,通过回转操作体的回转运动,使某一根操纵拉线动作,从而通过与之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进行一个方向的变速操作。当另一根操纵拉线动作时,借助于与之连接的主变速操作装置进行另一方向的变速操作。另外,当主变速操作装置进行操作时,可以向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进行变速操作。在此结构中,由于可通过回转操作体或主变速操作装置之一便可实现某一方向的变速操作,因而使在两个把位置的变速操作可靠、易行。

在第14方案中,对应于方案15中的上述的系统,自行车用变速操作系统中的主变速操作装置可采用方案9至12中的任一种装置。

在第15方案中,对应于方案13或14中的上述的系统,自行车用变速操作系统中的副变速操作装置可采用方案1至8中任一种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行车前部的轴测图;

图2为把手右侧的轴测放大图;

图3为主变速操作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主变速操作装置的后视图;

图5为主变速操作装置的内剖视图;

图6为主变速操作装置内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7为副变速操作装置的正视图;

图8为沿图7中的VII-VII取得的剖面图;

图9为沿图7中的IX-IX取得的剖面图;

图10为第二实施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视图;

图11为第二实施例的与图9相对应的视图;

图12为第三实施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视图;

图13为第三实施例的与图9相对应的视图;

图14为表示第三实施例变速操作过程的示意图;

图15为第四实施例的与图9相对应的视图;

图16为第五实施例中的把手右侧部分的放大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安装在向车把手11左右延伸的把手杆本体12的两端部上。在把手12上,除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外,在其外侧还安装有把手套13。在把手套13的两外侧,安装着作为车把手11的一组成构件的端杆14。杆端14安装在把手杆本体12两端上,其前方略微上扬。把手杆本体12安装在车把手立管18的前端。该立管18的基端被固定夹持在位于带有悬架系统的前叉15上端的自行车架16前端的前叉立管17中。

在端杆14的前端,安装有为远距离操作前后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而设置的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该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分别通过两根操纵拉线21a、21b与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连接。

如图2~图4所示,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通过与制动杆21做成一体的可自由转动地支撑着该制动杆21的制动托架而安装在把手杆本体2的下侧。此外,在下文的叙述中,说明后变速用的主变速操作装置10r。

如图5、6所示,主变速操作装置10r包括与制动托架22制成一体的主操作托架30、设置在主操作托架30内并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主操作托架30上的卷绕体31、渐进地确定卷绕体31转动位置的定位机构32、用于操纵卷绕体31转动的第一变速杆33、解除对卷绕体31转动定位操作的解除机构43、用于操作解除机构43的第二变速杆34以及对卷绕体31施加与卷绕方向相反的弹性力的扭簧35。此外,主变速操作装置10r上还带有表示转动位置的显示器39。

卷绕体31上设有用于系挂与后变速齿轮传动机构(图中未示)连接的变速拉线(见图2)40中的内拉线40a的变速拉线连接器41。此外,在卷绕体31的周缘还设有用于为已经卷绕的内拉线40a提供导向的拉线导向件42。卷绕体31固定在通过轴承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于主操作托架30上的回转轴36上。在卷绕体31上还固定有周缘设有锯齿状进给齿及定位齿并构成定位机构32的变速齿轮37。

第一变速杆33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转轴36上。第一变速杆33在扭簧52的作用下受到与操作方向相反的弹性力。第一变速杆33的前端构成操作部45。此外,在第一变速杆33在主操作托架30内配置的区域内还安装有可自由回转的进给爪46。进给爪46的前端具有可与变速齿轮37的进给齿接触的趋”。当第一变速杆33沿着图5中箭头A所示方向回转时,进给爪46与进给齿配合,使变速齿轮37回转,从而带动卷绕体31沿着卷绕方向回转。

第二变速杆34的前端具有操作部47。第二变速杆34在弹簧53的作用下受到与操作方向相反的弹性力。第二变速杆34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嵌入主操作托架30上的回转轴38上。在第二变速杆34的回转中心处设置有一个构成解除装置43的并通过与第二变速杆34联动而动作的解除爪及定位爪51。解除爪50与定位爪51有选择地与变速齿轮38周缘上形成的定位齿结合,由此确定卷绕体31的位置。解除爪50在弹簧54的作用下受到指向变速齿轮37方向的弹性力。当第二变速杆34回转时,解除该爪50与变速齿轮37的结合状态,同时使定位爪51与变速齿轮37结合。此后,第二变速杆34在弹簧52的弹力作用下回到原位,此时解除爪50又与变速齿轮37上的定位齿结合。由此完成了确定卷绕体31将内拉线拉紧一齿距离的定位状态。此时,定位爪51处于齿轮37以外的位置。

此外,在第二变速杆30的回转中心处,设有与第二变速杆34联动的进给爪解除机构55。进给爪解除机构55响应于第二变速杆34的回转运动,推动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回转轴36上的进给爪解除齿轮56转动,从而使进给爪46转动到与变速齿37脱离的位置上。

显示器39上有一个安装在回转轴36前端的指针57。指针57与回转轴36的一端连接,从而在回转时可表示出变速位置。

第一变速杆33与第二变速杆34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动。即、如图4所示,第一变速杆33沿箭头B方向转动,而第二变速杆34则沿箭头C方向转动。因此,在回转时是沿着使两者位置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第一变速杆33的操作部45与第二变速杆34的操作部47上各自设置了与操纵拉线21a、21b的内拉线23a、23b连接的内连接器45a、47a。各自的内连接器45a、47a与固定在内拉线23a、23b前端的速度计24a、24b连接。此外,在主操作托架30上,还设置有与操纵拉线21a、21b的外拉线25a、25b连接的外连接器30a、30b。外连接器30a设置在图4所示的主操作托架30的下方,而外连接器30b则形成于与制动托架22及主操作托架30相邻的区域内。

以下将介绍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在以下的说明中仍然借助于与后变速用的主变速操作装置10r连接的副变速操作装置20r进行说明。

如图7~9所示,副变速操作装置20r包括安装在构成车把手11的端杆14前端的副操作托架60、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副操作托架60上的第一副变速杆61、靠近第一副变速杆61并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副操作托架60上的第二副变速杆62以及使上述副变速杆61、62恢复到预定位置处的螺旋扭簧63。

副操作托架60包括沿径向形成沟槽的环形连接件65及借助于连接件65固定到端杆14上的套筒66。在套筒66的外周设置有轴承67。第一变速杆61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该轴承67上。此外,在套筒66的外周还设置有与轴承67在轴向上有一定间隔的衬套68。第二变速杆62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该衬套68上。复位扭簧63在扭转状态下配置在轴承67与衬套68之间。复位扭簧63的一端与第一副变速杆61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二副变速杆62连接。这样,第一副变速杆61与第二副变速杆62各自受到方向相反(内拉线23a、23b抽出的方向)的弹性力作用。这里,由于两副变速杆61、62向相反方向转动,因而,一个复位扭簧63可作为对两个杆61、62施加弹性力的两个复位装置。

如图8所示,连接件65上制有沿端杆14轴向延伸的外连接部70及内连接部71。外连接部70与操纵拉线21a的外套25a的前端连接。该操纵拉线21a的内拉线23a则与第一副变速杆61周面上形成的内连接部72连接。此外,内连接部71与操纵拉线21b的内拉线23b前端的卡头26b连接。该操纵拉线21b的外套25b与第二副变速杆62上设置的外连接部73连接。连接件65通过连接螺栓75与端杆14紧固连接。

第一副变速杆61上有一环形部80及从该环形部80径向向外延伸的副操作部81。在该环形部8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连接件65对接的朝外方突出的锁止部82。在该锁止部82上形成内连接部72。第一副变速杆61在复位扭簧63施加的作用力下常位于使锁止部82与连接件65对接的位置上。

第二副变速杆62上有一环形部85及从该环形部85的外周略微径向向外延伸的副操作部86。副操作部86与副操作部81相对轴心处于不同侧。在副操作部86的根部形成锁止部87。该锁止部87与连接件65对接。在锁止部87上还形成一外连接部73。第二副变速杆62在复位扭簧63施加的作用力下常位于使锁止部87与连接件65对接的位置上。

以下将说明变速时的操作过程。

当例如用手扳动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的第一变速杆33,使其沿图4中箭头B方向(向下)转动时,卷绕体31在进给爪46的作用下沿卷绕方向(图5中的箭头A方向)回转。其结果拉伸了变速拉线40的内拉线40a,从而使例如前变速齿轮传动机构或后变速齿轮传动机构向上移动。在使前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移动的情形下,前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的链条导向部在从小径齿轮移向大径齿轮时从内移向外移动。在使后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移动情形下,后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的链条导向部在从小径齿轮移向大径齿轮时从外移向内移动。当进给爪46使卷绕体31转动时,解除爪50与变速齿轮37上的定位齿逐齿啮合,在停止转动时限制卷绕体31沿着拉线伸出的方向的转动。通过该解除爪50可逐级地确定卷绕体31的回转位置。

另一方面,当例如用手扳动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的第一副变速杆61,使其沿图7中箭头D方向转动时,操纵拉线21a的内拉线23a被拉伸,而第一变速杆33也如同用手指扳动时那样沿图4中箭头B的方向回转。其结果如同前面上述的也将拉伸变速拉线40的内拉线40a。

当第二变速杆34在诸如手指34沿箭头C方向的扳动下被操纵回转时,解除爪50离开变速齿轮37,同时定位爪51与变速齿轮37啮合。由此结束了卷绕体31仅仅向着使拉线拉出的方向转动的状态。这时,在进给爪解除机构54的作用下进给爪46也离开了变速齿轮37。在此状态下,第二变速杆34在弹簧52的作用下复位,于是,定位爪52离开变速齿轮37,而解除爪52则与变速齿轮37上的处于拉线拉出方向上游位置的齿啮合,由此使卷绕体31又沿拉线拉出方向转动一齿。这样,变速拉线40的内拉线40a仅拉出一个变速档,使变速齿轮传动机构向下移动。例如,在采用前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的场合下,从大直径侧齿轮移向小直径侧齿轮时前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从外移向内链条导向部。在采用后变速齿轮传动机构的场合下,从大直径侧齿轮移向小直径侧齿轮时后变速齿轮传动机构从内移向外导向部。

另一方面,当用诸如手指扳动副变速操作装置20r、20f的第二副变速杆62沿图7所示的箭头E方向转动时,操纵拉线21b的外套25b被压住,相对地内拉线23b则被拉伸。结果使第二变速杆34沿图4中的箭头C方向回转,从而使变速拉线40的内拉线40a按照前面上述的作动方式沿拉线拉出的方向进行变速。

在此方案中,操纵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及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中的任一个都能进行变速。而且,任一变速操作装置都可以从不挂在变速档的位置上通过相同的往复操作进行变速。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中,副变速操作装置的副变速杆是向相反方向回转。不过,也可采用如图10、11所示的、沿相同方向回转的方式。在此情况下,操纵拉线21a、21b的布线较容易。

在该方案中,副变速操作装置20r包括副操作托架60、第一副变速杆61、第二副变速杆62以及使第一副变速杆61回到预定回转位置的第一复位扭簧63a和使第二副变速杆62回到预定回转位置的第二复位扭簧63ab。副操作托架60上有连接件65及紧固在连接件65上的套筒66。在套筒66的外周,设置有相互具有一定间隔的轴承。通过该轴承67使第二副变速杆61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套筒66上。此外,在套筒66的外周,还设置有一个与轴承67之间具有一定间隔的衬套68。通过该衬套使第二副变速杆62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套筒66上。

在该结构中,第一副变速杆61和第二副变速杆62上分别设置有与连接件65接触的锁止部82、87。在该锁止部82、87上设置有与操纵拉线21a、21b的内拉线23a、23b连接的内连接部71、72。此外,在连接件65上还设置有分别与外套25a、25b连接的外连接部70、73。

在该方案中,当第一副变速杆61向下回转操作时,借助于操纵拉线21a使第一变速杆33向上转动,进行变速。相反,当向下转动第二副变速杆62时,操纵拉线21b被拉动,从而使第二变速杆34动作、即向下方转动进行变速。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中均利用两个副变速杆在副变速操作装置中进行变速。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则将采用一个副变速杆进行变速。

如图12~14所示,该副变速操作装置20r包括副操作托架90、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该副操作托架90之上的副变速杆91、只通过与副变速杆91的单向回转联动而转动的回转件92及使副变速杆91复位到预定位置的第一复位扭簧93a和使回转件92复位到预定位置的第二复位扭簧93b。在副操作托架90上有连接件95及紧固在连接件95上的套筒96。如图13所示,套筒96下端制成可将回转件92包容的形状。连接件95上设有与两根操纵拉线21a、21b的外套连接的外连接部91a、91b。此外,在副变速杆91上还有与操纵拉线21a的内拉线23a前端连接的内连接部92a。该内连接部92a具有与连接件65对接的锁止部的功能。另外,回转件92上有与操纵拉线21b的内拉线23b前端连接的内连接部92b。该内连接部92b也具有与连接件65对接的锁止部的功能。

副变速杆91上设有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套筒96上的环形部98以及从环形部98外周沿其径向外沿的操作部99。在环形部98朝向回转件92的一侧上,形成一个比周向预定角度范围内的其他部分下凹的配合部100。在回转件92外周朝向该配合部100处形成配合凸缘101。通过该配合凸缘101与配合部100的配合,限制回转件92的转动范围。同时,由于回转件92在第二复位扭簧93b的作用下受朝向预定位置的力,而锁止部又禁止上述的这种复位运动,因而回转件92只能与图14所示的副变速杆91的反时针转动联动,而不能与其顺时针转动联动。

在该方案中,当副变速杆91从图中实线表示的预定位置沿顺时针转动时,回转件92不转,只有副变速杆9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拉动操纵拉线21a的内拉线23a,使第一变速杆33动作。相反,当从实线所示位置反时针转动时,内拉线23a只松弛而未被拉出,回转件92与副变速杆91的回转联动并沿反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使操纵拉线21b的内拉线23b被拉出,使第二变速杆34动作。

在这种方案中,由于通过单一操作杆的转动便可进行增速或减速的变速操作,使得变速操作更加可靠、易行。

实施例4

在上述的第3实施例中,副操作杆91与操纵拉线21a连接。不过,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在副操作杆91的两侧设置两个回转件92a、92b,各回转件92a、92b与操纵拉线21a、21b连接。在此情况下,副操纵杆91可沿两方向转动,而回转件92a只与副操作杆91的一个方向的转动联动,回转件92b只与副操作杆91的另一方向的转动联动。因此,两个回转件92a、92b在第一复位扭簧93a和第二复位扭簧93b的作用下被施加相反方向的复位力。由于在这种实施方案中也可以通过一个操作杆的回转加速、减速,因而变速更可靠、易行。

实施例5

在上述的第4实施例中,由于仅在把手杆本体12上设置了制动杆21,因而在端杆14上无法进行制动操作。不过,也可以采用如图16所示的方案,主变速操作装置10r与制动杆122分别设置在两体上,将制动杆122安装在端杆14的前端。此外,副变速操作装置20r也可直接安装在端杆14的前端。

如图16所示,主变速操作装置10b上装备有主操作托架30c及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该主操作托架30c内的第一变速杆33及第二变速杆34。主操作托架30c上设置有与操纵拉线21a、21b的外套连接的外连接部30a、30b。其他部分仍同于上述的主操作装置,故而不再赘述。

副变速操作装置20包括固定在端杆14前端的回转托架110以及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该回转托架110上的第一副变速杆111和第二副变速杆112。第一副变速杆111及第二副变速杆112分别在图中未示的弹簧的作用下可复位到预定位置上并从该预定位置起开始回转操作。在该第一副变速杆111及第二副变速杆112上,各设有内连接部111a、112a。此外,在副操作托架110上还设有外连接部110a、110b。

另一方面,在端杆14的前端,制动托架120与端杆14或一体或两体地安装在端杆上。延伸到把手套13一侧的第一制动杆121与沿端杆14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制动杆122制成一体地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制动托架120上。在该结构中,由于变速操作与制动操作都在端杆14上实现,因而比在两个把手位置上操作变速及制动更可靠易行。

其他实施例

(a)在上述实施例中,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安装在山地车的端杆14上。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载重自行车的DH杆上安装副变速操作装置也可以。

(b)在上述实施例中,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安装在端杆14上,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安装在把手杆本体12上。不过,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将主变速操作装置10f、10r安装在端杆14上,而将副变速操作装置20f、20r安装在把手杆本体12上。

若采用本发明方案,主变速操作体与回转操作体都可以在不挂在变速档的情况下从预定位置开始经过回转操作进而实现变速操作,因而可以可靠、易行地实现两把手位置的变速操作。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