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在纺纱器上捻接纱线或起动纺纱过程方法及所用的纺纱器

在纺纱器上捻接纱线或起动纺纱过程方法及所用的纺纱器

摘要

在纺纱机的纺纱器的纺纱过程中断后进行捻接或起动纺纱过程的方法,在该纺纱过程中用一预定值的牵伸对纵向纤维阵列进行精练,从经过精练的纤维阵列通过加捻而产生纱线,纱线被从加捻区中卷绕出来,在此用以捻接纱线或起动纺纱过程的安排中,纵向纤维阵列在精练输入区与精练输出区之间被撕断,在纱线自由端上形成一具有斜度的纱线端头区,该自由纱线端被从加捻区引到上游的位置上,并且纤维阵列的前端区和纱线的端头区被按协调的时间传送到加捻区使其重叠,为了在纤维阵列前端区产生与纱线端头区的减小精练相适配的增大的纤维量,纵向纤维阵列的牵伸在纺纱过程的起动阶段从一较高的值减小到一预定的数值。本发明还提供所用的纺纱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36010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2-07-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里特机械公司;

    申请/专利号CN01143381.7

  • 发明设计人 P·安德雷格;C·格里斯哈默;

    申请日2001-12-21

  • 分类号D01H4/48;D01H5/26;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蔡民军

  • 地址 瑞士温特图尔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4:19: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06-08-30

    授权

    授权

  • 2003-12-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2-07-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技术领域,并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用来在例如条筒更换、筒管更换、纱线断头或在纺纱过程的其它干扰之后,捻接在纺纱机上或纺纱机的一个纺纱器上由短纤维材料所形成的纱线。本方法也能用于起动或再起动一纺纱过程。本发明还涉及根据相应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来实施本发明方法所配备的纺纱器。

背景技术

纺制短纤维材料的纺纱机通常包括许多纺纱器,在每一纺纱器上纱线是由纵向延伸的纤维阵列纺成的。在这种安排中,纵向的纤维阵列首先被变细,或依次被精练,也就是每单位长度的纤维量经过施加牵伸而减少。于是纤维阵列变细后被纺成纱线,经过加捻,然后纱线被卷绕在筒管上。精练纤维就是,例如通过一牵伸系统进行牵伸,或利用一开松辊来使之分离。对于加捻,有许多已知的方法,例如环锭纺纱、离心纺纱、帽锭纺纱、摩擦纺纱、气流纺纱、喷气纺纱等。

如果纺纱过程发生中断而使纺制的纱线与变细的纤维阵列间的抱合中断时,必须重新建立这种抱合或连接;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纱线的抱合,而且为了纺纱过程能被恢复。为了重新建立纱线与纤维阵列之间的这种连接,由中断产生的自由纱线端,特别是在喷气纺纱法中,被沿正常的纱线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到上游的加捻区之外并被定位。然后纱线卷绕和加捻装置重新起动,经过精练的纤维阵列的自由端被送到加捻装置使得在一个短暂的过渡周期内纱线的端部和纤维阵列的起始部分共同通过加捻装置。在此过程中由于加捻过程而使纤维阵列的纤维被旋转,并且纤维阵列的起始部分在一种捻接过程中与纱线的端部相连接,使纺纱过程能重新以正常的方式来运行。

在纺纱起始过程中或重新起动过程中,都同样可用一辅助纱线来取代在纺纱过程中断之前所产生的纱线的端部而实现此过程。

纱线中的连接点也被称为由捻接或起动过程所产生的纱线捻接区,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为了保证无干扰的纺纱过程的延续,捻接区及其周围区域应提供足够的抗拉强度,也就是正常情况下此抗张强度应至少与纺纱过程中所产生的纱线的抗拉强度相同。

·为了保证捻接点不损害纱线质量,捻接点及其周围区域的单位长度纤维量与纺纱过程中产生的纱线的单位长度纤维量之差应仅处于预定的、通常是很窄的范围以内。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纺纱过程中断的情况下,产生的捻接区与纱线的其他区域在强度和单位长度纤维量上的差别应尽可能小。捻接区应尽可能是不可见的、换句话说,是难以检测到的,且从纺纱过程继续起,其对于纱线的进一步加工和使用的损害也应尽可能小。

有许多旨在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法正在应用。这些方法主要应用于自由纱线端上,精练的纤维阵列的前面自由端上,和/或应用于纱线端头区与加捻区中纤维阵列前端的运动的时间协调上。

例如从专利公报DE-4240653-A1中可以得知使纱线端头起毛,或使纤维端头从纱线密实的纤维排布中变松,并将纤维编转一个角度来改进同新供应的纤维的共同旋转作用,从而提高捻接区的抗张强度。

从同一公报中还可以知道,纱线端头区为捻接作用是被这样准备的,即纤维质量向纱线端头方向而逐渐减小,也就是纱线向其端部逐渐变细。然后为捻接而弄成倾斜的纱线端头被插入具有相应斜度的纵向纤维阵列的前端区(即纤维量逐渐增大),然后两个区域被引导到互相重叠着通过加捻区。

由日本村田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US-5802831中描述了在捻接区流程中采用一种“削尖”的纤维阵列的前端区。根据此公报,一纵向的纤维阵列在加捻之前在一牵伸系统中被牵伸,其中在输入侧的牵伸系统中设有一预牵伸区,而在其输出侧设有一主牵伸区。如果纺纱过程中断时,向牵伸系统供应的纵向纤维阵列就被停止。由于主牵伸并未停止,所以纵向纤维阵列在预牵伸区与主牵伸区之间被拉断。在中断后,供应和牵伸相应地与加捻过程和纱线卷绕相同步,并与相应的驱动相偶合。假定由于拉断过程而变倾斜的纵向纤维阵列前端区在此方法中首先受到主牵伸的作用,并假定所述的倾斜区被相应地牵伸而产生了改进的捻接区。

专利US-5802831的方法是根据公报US-5809764和US-5934058(两个都是由村田公司申请的)来进一步改进得到的,其中纵向纤维阵列的倾斜的前端区在牵伸前通过撕掉一短段长度来使之缩短,并在牵伸系统与加捻区之间施加的气流中使前端区的纤维量在受控方式下进一步减小。

要从所引用的方法来产生能满足最高要求的捻接区是困难的。根据所引用的方法,被捻接的纱线趋向于出现一个弱点,其中在紧靠捻接区后位置的纤维量太小,或者在捻接区纤维量又太大。

因此捻接区内将出现比能保证足以实现纺纱起动过程所需抗张强度的正常纱线高两倍的纤维量,而这些长度可达200mm的捻接区之后由清纱器来捡出,并用生产出的合适的捻接来取代。这种流程显然是高成本的。

发明概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用于捻接或起动纺纱过程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比利用已知的方法所获得的捻接区,能生产出强度和纤维质量能满足更高要求的捻接区。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创造一种用来实现本发明方法的纺纱器。

此目的可利用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方法和纺纱器来达到。

本发明是以这种发现为基础的,即通常在纺纱过程中断的情况下,一个被拉断的纵向纤维阵列的前端区并不出现明显的倾斜和/或这种前端区在牵伸过程以后也不适宜于产生满意的捻接。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由于断裂而产生的前端区,和因而可能出现的倾斜区,并未承受正常的牵伸,而是借助在精练步骤中对牵伸的相应控制来形成一所需的具有增大的纤维量的前端区。为了此目的,当纺纱过程恢复时,在起动期间纵向纤维阵列向精练区的供应与精练的纤维阵列自精练区的输出控制成同步较为有利,即牵伸逐渐减小,并且所输出的纤维阵列沿着其长度呈现纤维量的逐渐增大。因此供应控制基本上保证了在精练步骤中牵伸逐渐减小(通过增大供应速度),直至其值达到适合于正常的纺纱过程为止。

从精练区出来的精练纤维的输送速度(或输送到纱线形成过程中的材料输送速度)在整个减小牵伸的时间间隔内可维持恒定(如同在正常纺纱过程一样),或者为了适应纱线形成速度的相应的增大起见,它能逐渐地增大以便有利于纺纱过程毫无问题地起动。

纵向纤维阵列供应到精练工序所需牵伸力减小到正常值所用时间,和此牵伸减小的速度应与倾斜的纱线端的长度和形状相配合。通过加捻区的纱线端头区的运动在时序上应与从精练区输出的纤维阵列的前端区的运动以如下方式相适配,使两个倾斜区在它们经过加捻区时尽可能完全重叠,并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纤维束,它与在正常纺纱过程中所产生的纱线的纤维量的偏差应尽可能地小。

用来实施本发明方法的纺纱器,与已知的纺纱器一样,设有精练装置、加捻装置和纱线卷绕装置。在此设置中,部分设在输入侧的精练装置与设在输出侧的精练装置是被分别控制来实现纺纱起动程序的,这种起动程序主要包括在精练装置中将纵向纤维阵列所受的牵伸从较高值减小到正常值。设在输出侧的部分精练装置和纱线卷绕装置在纺纱起动程序过程中能以正常速度运行,或也能以逐渐增大的速度来进行纺纱起动程序。

因此用以实行本发明方法的纺纱器在纺纱器内设有一用于设在输入侧的精练装置的可控驱动器,或在输入侧该精练装置与中央驱动机构之间设置的相应的可控啮轮系。纺纱器的其他部件能通过同中央驱动机构的简单偶合来驱动,或者也可通过设于纺纱器内的驱动装置来驱动,它必要时也可被设置成一个可控的驱动装置。

另外纺纱器还可以进一步这样设置,即在精练装置再起动时设置的自由纱线端能被同步取走,并设置成在纺纱过程恢复之前尽可能准确地撕断纵向纤维阵列,这样能有利于准确地进行再加工。

附图简介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和纺纱器予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方法所实施的纱线捻接;

图2是实施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纺纱起动程序的示意图;和

图3和4是实施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纺纱装置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很概略地表示了一根将要被沿方向A进行卷绕的纱线11的具有斜度的自由端头区1,和以输入方向Z供应的精练纤维阵列10的自由前端区2,其逐渐增大的纤维量与纱线端头的斜度相配合,在此布置中,纱线11的端头区1与纤维阵列10的前端区2相重叠。图1中还表示了在区段1和2相连接后产生的纱线的捻接区3。

纱线端头区1在距离纱线端头一个精练长度L1内纤维质量呈现为减小。纤维阵列的前端区2基本上适配于纱线11端头区的斜度,在此安排中斜度可以是连续的,或多少带有阶梯状,而且具有同样的长度L2。长度L1和L2是,例如约为80mm。纱线端头区1与纤维阵列前端区2重叠区这样选择较为有利,即在捻接区3的纤维质量略超过正常纺纱过程中通常的纤维质量。由于此纤维质量的轻微增大捻接区3内的抱合力的减小可以得到弥补。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产生一个具有足够抗张强度而且任何一处纤维量都不会超过纱线单位长度的平均纤维质20%以上。特别是可以预期在捻接区及其邻近区域都不会出现纤维量明显减小从而抗张强度减小的点。

在图2中非常概略地用图表表示按本发明方法的纺纱起动程序的控制程序。图的左侧是表示纺纱过程的图解,其中纵向纤维阵列10’输入后被牵伸成一个精练纤维阵列10,并纺成纱线11。在此过程中,纤维经过一精练输入区12(可能与预精练区相结合),一个精练输出区13和纱线形成区14(加捻和纱线卷绕)。

在图中速度G.1(输入速度),G.2(输出速度),和G.3(卷绕速度)分别以这三个步骤绘成对时间座标轴t的曲线,特别是表示其在根据本发明方法的纺纱过程中断和后继的纺纱起动程序中产生的变化。在正常的纺纱过程中,如图2中所示,点t.1以前这些速度是恒定的,或以互相协调的方式而改变,G.1和G.2的比值确定了在精练步骤中所施加的牵伸比,而G.2与G.3的比值决定了纺纱时的牵伸程度。

时点t.1标志着纺纱过程的中断(条筒更换,筒管更换,或纱线卷装更换、纺纱干扰),而时点t.3与t.5或t.6之间的时段则表示纺纱起动程序。在中断与纺纱起动程序之间,纺纱过程被中断,在此期间采取了恢复纺纱过程所需的措施,特别是准备纱线自由端头,并把它从加捻区引到上游的位置上。此中断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中断的原因和所应用的机器设备。

根据本发明关于纺纱过程连续步骤的方法,纺纱中断和纺纱起动程序可实施如下:

t.1:根据一中断信号,精练输入12和纱线形成14(特别是纱线

     卷绕,和如果需要的话也可包括加捻)被停止。

t.1~t.2:纵向纤维阵列10在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限定点上被撕

     断,精练区内的撕断的部分离开精练区并可以被清除。

t.2:在精练输入12经过一预定的延时,精练输出13也被停止。

t.3:在完成了恢复纺纱过程所需的操作以后,特别是在所准备

     的带有斜度的纱线端头就位以后,精练输出13和纱线形成

     14(特别是纱线卷绕)被重新起动,也就是立即以正常纺

     纱过程所设定的速度(实线所示)来运行,或者按照纺纱

     起动程序,其中如(虚线)所示速度在一预定的时间间隔

     内予以增加。从时点t.3开始,纱线端头向加捻区而移动。

t.4:起动精练输入12,时点t.4借助监测纱线端头的传感器可

     以方便测定,以确定纱线端头区和纤维阵列的前端区的运

     动准确重合的时刻。纱线端头在时点t.3开始取出而向加

     捻区运动,并在达到预定位置时发出信号。时点t.4对于

     纱线端头所产生的信号有一定时延,此时延主要由纱线端

     头传感器和纵向纤维阵列的前端部的位置以及倾斜的纱线

     端头长度(图1中的L1)来确定。

t.4~t.5:在此时段内精练输入12的速度逐渐升高并在时点t.5

     上达到一个数值,它与当时的输出速度一起产生一预定的(正

     常)牵伸。在时间间隔t.4~t.5内,其持续时间适配于所

     准备的带有斜度的纱线端头区的长度(图1的L1),而与

     输出速度相对的是输入速度的增加引起牵伸的降低,从而

     增大了纤维阵列前端区(图1中的2)的纤维量。

t.5:在此时点上输入速度已达到其正常值,从而完成了纺纱的

     起动程序,如以实线表示的曲线所示。

t.5~t.6:在此时间间隔内,捻接过程完成由虚线以及实线所表

     示的变化,而纺纱速度(G.1,G.2,G.3和如果需要的话

     还有加捻速度)都提高到正常值,在此情况下,个别速度

     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同在正常纺纱过程中一样。在时点t.6

     上纺纱起动程序已按照虚线表示的变化完成。

图2表示的纺纱起动程序可能有的变化是例如精练输入13在纺纱中断期间根本不停止(t.1或t.2到t.3)。另外一种变化是纱线形成14(特别是纱线卷绕)仅在时点t.2或甚至更迟的时点同输出13一起停止。还有一种变化是有关纱线形成的纺纱起动程序比形成纱线捻接区所需的时间间隔短(t.6在t.5之前)。

为了控制纺纱起动程序,设置了一控制单元,此控制单元可得到有关纱线端头区倾斜部分的长度和形状的数据或在线传送的质量传感器的相应测量数据,该质量传感器对纱线端头区进行检测。控制单元至少对执行纺纱启动程序的精练输入速度进行控制。

在图3中表示了实施本发明的方法的纺纱器的一个设计例子。此纺纱器适用于通过牵伸来精练的喷气纺纱法。用来完成加捻过程的纺纱部位设有一其中有喷嘴22的块21,一具有纱线通道24的锭子23,和一具有纤维供应通过26的供应块25,以及一根指向纱线通道24的入口的针27。对于该精练过程,纺纱装置设有牵伸系统28,该牵伸系统带有,例如三对辊子(输入辊29,带有皮圈31的中间辊30,和输出辊32)。

牵伸系统28的输入部分,如输入辊29和带有皮圈31的中间辊30是由电动机33驱动的。电动机33由控制单元34来控制。此控制单元34对准备信号35和纱线端头传感器37所提供的纱线端头信号36进行处理,以控制电动机33以及有关纺纱单元的适当参数的有关纱线端头区斜度的数据。

在纺纱过程中,根据图3的纺纱器可知,以供应方向Z提供的纵向纤维阵列10’通过两输入辊29之间进入精练区,并在输入辊29与中间辊30之间受到正常情况下具有恒定预牵伸,然后进行中间辊30与输出辊32之间的主牵伸区,主牵伸比可根据需要来改变。经过精练的纵向纤维阵列10被从输出辊32经过纤维供应通道26吸往纱线通道24的入口。压缩空气通过喷嘴22的供应产生,除了在纱线入口区域内的抽吸效应外,还产生一旋涡作用用来加捻。经过加捻产生的纱线11通过纱线卷绕通道24被沿拉出方向Z拉出(卷绕装置在这里未表示)。

如果发生纺纱过程中断,电动机33便停止,而输出辊32至少在一有限的时间间隔(图2中的t.1~t.2)内仍保持转动。在此情况下纵向纤维阵列10’在皮圈31与输出辊32之间被撕断,而位于下游的部分由输出辊32从牵伸系统中带走而能够被清除。

为了使在纺纱过程中断后的自由纱线端就位,例如可把输入块25的上部和输出辊32的上部辊筒从其工作位置提升使纤维供应通道26和输出辊32中间的通道能用手够得到来放置纱线端头区1。恢复纺纱过程状态下的纺纱器内的纱线端头区1被拉回到中间辊30或其皮圈与输出辊32之间的主牵伸区中,在那里它由纱线端头传感器37所监测。

在中断以后用来恢复纺纱过程的纱线端头区1也可以放在输出辊32与供应块25之间,或放在供应块与喷嘴块21之间,在后面一种情况下,块25与21之间必须设置一相应的间隙,纱线端头区1能通过它来放置,然后不出问题地取走。这两种变化在图3中以虚线来表示,并把相应地设置的纱线端头区用代号1’和1″来标注。纱线端头传感器37根据这两种变动适当地确定位置。

在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纺纱起动程序在图3所示的纺纱器中是这样来控制的:如果纱线端头(1,1’或1″)已定位,且纺纱器所有有关的部件都已重新回到它们的工作位置上,由操作人员或纺纱起动机器人发出一准备信号35。于是控制单元起动精练输出、加捻过程和纱线卷绕(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交错的顺序来进行),使纱线端开始移向加捻位置。当纱线端头传感器37检测到有实际的纱线端头经过时,控制单元便接收到纱线端头信号36而起动实际的纺纱起动程序。在经过一由纱线端头传感器37和纵向纤维阵列前端的相对位置(有关的纺织器参数)以及准备的纱线端头区倾斜区的长度所确定的延时后,电动机33被起动,在根据一积分函数来与纱线端头区的倾斜形状相适配。

为了使所述的预先设定积分函数能建立起来,需要所准备的纱线端头区的斜度能被准确获知且是可重复的。如果这样不能完成的话,也可利用一适当定位的质量传感器来在线测量纱线端头区,并控制所产生的以测量信号为函数的输入速度的增加。因此比如纱线端头传感器37也能完成质量传感器的功能。

对于图2中的虚线所示的纺纱起动程序,有关输出辊32和纱线卷绕的起动速度的数据应能被控制单元34加以利用,和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利用由相应设置的转速传感器所提供的测量数据。

如果需要的话,所加的捻度,也就是在所述情况下通过喷嘴22而提供的空气速度可相对于正常纺纱过程进行改变来影响捻接区,并可以,例如加快速度来获得更强的纤维旋转。

在纺纱器中位于加捻区上游的牵伸系统28也可只设两对辊筒或者三对以上辊筒,在此情况下当纺纱过程中断时,设在输入侧的部分辊筒比设在输出侧的几对辊筒提前停止,并在纺纱过程中断以后,至少设在输入侧的辊筒被起动,并按预定的或在从传感器获得的信号基础上所确定的积分函数运行。

从以上对图3中所示的纺纱装置的说明,可见,根据本发明方法特别是有关精练的纺纱起动程序,以及实际的纱线形成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不受影响,因此本发明的方法也能应用到其他纺纱方法而不会引起问题。

在图4中再次表示一个如图3所述的借助一旋涡流来提供捻度的纺纱器。但所供应的纵向纤维阵列10’并不是利用牵伸系统来精练的,而是通过纤维的分离来实现的。因此精练措施包括一喂入辊40和一开松辊41,另外还设有一抽吸辊42和一卷取辊43。图4中所示的纺纱器,特别是精练区及其功能在瑞士专利申请No.0753/00(Obj.2828)中予以了说明。牵伸是在喂入辊40与开松辊41之间进行的。其余在开松辊后面所设置的辊筒用来消除杂质粒子,并把分离的纤维集合成一纤维阵列,在任何情况下,喂入辊40构成精练输入部分,而其他辊筒(41,42,43)作为精练的输出部分。

在纺纱过程中断的情况下,喂入辊40(电动机33)停止,而开松辊41和后继的辊筒42和43,如果有的话,仍继续被驱动直到其上基本上没有纤维时为止。由此所准备的纱线端头1位于例如围绕在抽吸辊42上(或位于供应块25与抽吸辊42之间,或在喷嘴块21与供应块25之间),在此区域内设有纱线端头传感器。在这些容许恢复纺纱过程的措施完成以后,除了喂入辊40以外的纺纱器上的所有部分都被重新起动,并以正常纺纱的速度运行以开始正常的纺纱工作。在此过程中纱线端头开始向加捻区移动。喂入辊在接收到纱线端头信号后经过一适当的延时后起动,其速度按照结合图3所述的牵伸系统输入辊和中间辊适当积分函数增大。

对于根据以虚线表示其变化的纺纱起动程序,结合图3所作的说明仍可适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