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针迹脱线防止装置

针迹脱线防止装置

摘要

针迹脱线防止装置,在具有针和弯针的缝纫机中,具有:在弯针前进时与弯针线相结合的弯针线接合装置、在该状态驱动缝纫机从而切断形成的弯针线圈的弯针线切断器、切断圈状针线和从布料连接到弯针的弯针线的线切断器;设有限制弯针线接合装置移动量的限制装置,由该限制装置可改变弯针线圈长度,并可改变残留于布料上的线端长度。当由缝纫机在布料形成双线锁缝针迹时,可防止从针迹的收针侧产生针迹脱线,且可改变连到收针端侧的弯针线长度获得外观良好的缝制品。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27329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0-1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飞马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00104956.9

  • 发明设计人 當銘文郎;中野一行;渡边雅史;

    申请日2000-04-05

  • 分类号D05B65/06;D05B1/12;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马江立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3:42: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4-2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D05B65/06 授权公告日:20031126 终止日期:20170405 申请日:20000405

    专利权的终止

  • 2003-11-26

    授权

    授权

  • 2002-06-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0-11-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迹脱线防止装置,该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用于当由缝纫机在布料形成双线锁缝针迹时防止从针迹的收针端侧产生针迹脱线。

在现有技术中,缝纫机具有上下移动的至少1根针和在该针的两侧于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间大体水平摆动的弯针,由该缝纫机在布料形成双线锁缝针迹时,针与弯针协同动作,由从布料经弯针连到针的圈状针线和从布料经弯针孔眼沿着弯针的弯针线形成线三角形,然后在布料形成双线锁缝针迹。由该缝纫机形成由例如JIS L 0120的针迹形式406所示针迹时,如从该针迹的收针端侧拉弯针线,则针迹松开。作为防止这样的针迹脱线的装置,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225163号公报公开了包括上述缝纫机、弯针线接合装置、弯针线切断器、及线切断器的构成,该弯针线接合装置通过当弯针处于前进位置时移动与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接合并在该接合状态下驱动缝纫机,从而形成从布料连到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该弯针线切断器用于切断该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该线切断器在布料与弯针间切断从布料经弯针连到针的圈状针线和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

按照这样的构成,在形成于布料的双线锁缝针迹接近收针时使弯针线接合装置与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接合。在此状态下,驱动缝纫机1针,形成从布料连到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后,切断该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并在布料与弯针间切断从布料经弯针连到针的圈状针线和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

可是,在这一方法中,由于不能限制弯针线接合装置的移动量,所以不能改变由弯针线接合装置形成的弯针线圈的长度,结果,存在不能由弯针线切断器改变残留于布料的线端长度的难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针迹脱线防止装置,在由缝纫机于布料形成双线锁缝针迹时,该针迹脱线防止装置可防止从其收针端侧产生针迹脱线,并可改变连到其收针端侧的线端的长度,获得外观良好的缝制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项发明提供一种针迹脱线防止装置,该针迹脱线防止装置具有缝纫机、弯针线接合装置、弯针线切断器、及线切断器,该缝纫机具有上下移动的至少1根针和弯针,该弯针在该针两侧大体水平地摆动于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间并与该针协同动作在布料形成由针线和弯针线构成的双线锁缝针迹,该弯针线接合装置在弯针处于前进位置时移动以接合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并在该接合状态下驱动缝纫机,从而形成从布料连到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该弯针线切断器用于切断该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该线切断器在布料与弯针间切断从布料经弯针连到针的圈状针线和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其特征在于:设置用于限制上述弯针线接合装置的移动量的限制装置,通过由该限制装置对弯针线接合装置的移动量进行限制可改变弯针线圈的长度,由上述弯针线切断器可改变残留于布料上的线端的长度。

上述第2项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弯针线接合装置至少具有弯针线接合构件和将该弯针线接合构件移动到弯针线接合位置的驱动构件,上述限制装置由限制驱动构件移动量的止动片构成。

上述第3项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弯针线接合构件具有锥形部和凸起设置在该锥形部的大体中间位置和前端位置的2个钩部,弯针线在中间位置的钩部两侧的锥形部的接合可相应于上述止动片对驱动构件移动量的限制加以改变。

第4项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弯针线接合构件具有锥形部和连到该锥形部前端侧的钩部。

第5项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弯针线接合构件具有以台阶状形成于大宽度部和小宽度部的线接合部和连到该接合部的小宽度部的钩部,弯针线在大宽度部或小宽度部的接合可相应于上述止动片对驱动构件的移动量限制进行改变。

第6项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止动片由可改变角度地固定于缝纫机的矩形块构成,驱动构件的移动量限制通过改变矩形块在缝纫机的固定角度而进行。

按照本发明的第1项发明,当由缝纫机形成于布料的双线锁缝针迹接近收针、弯针处于前进位置时,弯针线接合装置移动,接合于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弯针线接合装置的移动量由限制装置限制。在该接合状态下,通过驱动缝纫机,形成从布料连到弯针线接合装置的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该弯针线圈的长度变更通过由限制装置改变在弯针线接合装置的接合状态来进行。由弯针线切断器切断弯针线接合装置的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并由线切断器在布料与弯针间切断从布料经弯针连到针的圈状针线和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

按照本发明的第2项发明,弯针线接合构件由驱动构件形成的移动接合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其移动量由止动片限制。

按照本发明的第3项发明,弯针线在中间位置的钩部两侧的锥形部的接合可相应于止动片对驱动构件移动量的限制而改变,弯针线切断器对弯针线圈的切断在接合于相应的钩部的状态下进行。

按照本发明的第4项发明,弯针线在锥形部的接合可相应于止动片对驱动构件移动量的限制而改变,弯针线切断器对弯针线圈的切断在接合于钩部的状态下进行。

按照本发明第5项发明,弯针线在大宽度部或小宽度部的接合相应于止动片对驱动构件移动量的限制而改变,弯针线切断器对弯针线圈的切断在接合于钩部的状态下进行。

按照本发明的第6项发明,可由矩形块在缝纫机的固定角度的变更对驱动构件的移动量进行限制。

图1为本发明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要部透视图。

图2为用于说明图1中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要部的侧面图。

图3为用于说明图1中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要部的正面图。

图4为用于说明图1中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要部的侧面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6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7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8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9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10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11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12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实施形式的双线锁缝针迹在收线时的过程的概略透视图。

图13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14为示出图5中的针迹脱线防止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图1为利用了本发明的缝纫机的要部透视图。在该缝纫机底板1设置有朝上下前后进行4个方向运动沿箭头F方向输送布料的输送齿2、沿与布料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摆动的弯针3、及固定于螺钉孔4的针板(图示省略)。在缝纫机底板1上方设有安装左针5和右针6的针杆7。左右针5、6的前端由针杆7的上下运动而贯通针板的各针孔(图中未示出)。弯针3在贯通针板各针孔的各针5、6的前端部的两侧按椭圆轨道大体水平地在前进位置和后退位置之间进退摆动。另外,在各针5、6的前端部设置用于插通针线8、9的线孔5a、6a,在弯针3的前端部设置用于插通弯针线10的孔眼3a。在线孔5a、6a插入了针线8、9的左右针5、6和在孔眼3a中插入了弯针线10的弯针3协同动作,从而如图5-图9所示那样,由从布料W经弯针3连到针5、6的圈状针线8L、9L与从布料W经孔眼3a沿弯针3的弯针线10形成线三角形。之后,通过将从上述圈状针线脱出弯针的针线圈8L2-9L2拉到布料,从而在布料W形成双线锁缝针迹S。

在图1中的输送齿2的左侧,即缝纫机1的前端部,设置有弯针线接合装置11和弯针线切断器12,该弯针线接合装置11移动以接合从布料连到弯针3的弯针线10,并在该接合状态下驱动缝纫机,从而形成从布料连到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该弯针线切断器12用于切断该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弯针线接合装置11由弯针线接合构件14和驱动构件15构成,该弯针线接合构件14由带台阶螺钉13可回转(可移动)地安装于缝纫机底板1,该驱动构件15使该弯针线接合构件14回转(移动)。弯针线接合构件14在一方具有钩杆16,在另一方形成长孔17。钩杆16的前端具有锥形部16c及分别位于锥形部16c的中间位置和前端位置的钩部16a、16b。另外,钩杆16的基端部可通过长孔18和螺钉19相对弯针线接合构件14调节位置地加以固定。

驱动构件15配置在缝纫机底板1的前端,由气缸21、コ字状作动片23(参照图2)、及带台阶螺纹24构成,该气缸21通过管20从高压空气源(图示省略)供给空气,该コ字状作动片23可由螺钉22在气缸21的活塞杆21a进行位置调节,该带台阶螺纹24在该作动片23的上面通过长孔17连接到弯针线接合装置14。由来自高压空气源的空气力使固定于活塞杆21a的作动片23朝箭头A的方向进退,由作动片23的进退移动使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钩杆16沿箭头B的方向绕带台阶螺钉13回转(移动)。

弯针线切断器12由螺钉25a固定在托架25,并沿针板的下面配置,该托架25固定在缝纫机底板1。另外,在弯针线切断器12附设压簧26。该压簧26安装在托架25的下方,将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钩杆16推压在弯针线切断器12上。托架25的中央部凹下,以不接触围绕带台阶螺钉13回转的钩杆16。

另外,在缝纫机底板1的前端部配置用于改变上述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回转量(移动量)的限制装置27。限制装置27由止动片构成,该止动片由螺钉28固定在缝纫机底板1的前端壁1a。止动片27由矩形块构成,穿设于止动片27的螺钉28用孔偏离块上的矩形的重心。止动片27的固定角度的改变在松弛螺钉28的状态下进行。如图2和图3中一点划线所示那样,当止动片27进入到驱动构件15的作动片23的移动范围内时,限制作动片23的移动量。在本实施形式中,采用了コ字状的作动片23,但不限于此,也可如图4所示那样将作动片23′形成为L字状。L字状的作动片23′对细筒底板型的缝纫机有效。另外,在本实施形式中,不限于将止动片27配置在作动片23的大体侧方,也可配置在作动片23的下方或上方。

在图1中输送齿2的右侧,即缝纫机底板1的基端部,设置线切断器30,该线切断器30由钩29的进退动作在与弯针3之间切断从布料经弯针3连到针的针线和从布料连到弯针3的弯针线。钩29由省去了图示的驱动装置的作用而沿弯针3的刀片部3b的上方在前进与后退位置间进退,在线切断器30附设固定小刀32和压簧33。钩29由压簧33压接在固定小刀32,在后退位置与固定小刀32协同动作将线切断。

下面,根据图5-图12说明本发明在收针时的脱线防止方法。如图5所示,在该缝纫机上,布料W由输送齿2朝箭头F方向输送。在受到输送的布料W由分别插通到左右针5、6和弯针3的针线8、9和弯针线10形成线迹形式406的针迹S。在布料W的针迹终点的附近,如图5所示那样,针5、6大体在上死点,当弯针大体位于前进位置时,高压气源的空气力使气缸21作动,从而使弯针线接合构件14沿顺时针方向绕带台阶螺钉13回转。由该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回转使钩杆16沿与箭头F大体相反的方向横过弯针3的刀片部3b的上方移动。如图6所示,钩杆16前端进入上述线三角形中,形成在比中间位置的钩部16b更靠近钩杆16基端侧的锥形部16c与从布料W连到弯针3的弯针线10接合。在止动片27介于驱动构件15的作动片23的移动范围内的场合,如图10所示,钩杆16在弯针线的接合程度变浅。即,形成于钩部16a和钩部16b间的锥形部16c与从布料W连到弯针3的弯针线10接合。

接着,两针5、6下降到线三角形中,并且弯针3在两针5、6的前面侧移动,然后后退到后退位置。此时,由从弯针3脱出的针线圈8L2、9L2将接合于钩杆16的锥形部16c(接合部分)的弯针线拉上到布料W,由此形成连到布料W的弯针线圈10L。在止动片27处于作动片23的移动范围外的场合,接合于锥形部16c的弯针线圈10L成为如图7所示的状态,在止动片27介于作动片23的移动范围内的场合,接合于锥形部16c的弯针线圈10L成为图11所示那样的状态。即,当由止动片限制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移动量时,由锥形部16c确保的弯针线圈10L变得更短。

经过后退位置前进的弯针3捕捉由一边通过两针5、6的后侧一边经下死点上升的针形成的新的针线圈,形成新的圈状针线8LL、9LL。即,图8示出从图6的状态驱动缝纫机移动1针的状态,图12示出从图10的状态驱动缝纫机移动1针的状态。接合于钩杆16的锥形部16c的弯针线圈10L在弯针3稍上方保持原有状态。

此时,通过停止高压空气源,使气缸21作动,沿逆时针方向绕带台阶螺钉13回转弯针线接合构件14。由该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回转,使接合于锥形部16c的弯针线圈10L接合于钩部16b(图12所示状态的场合为钩部16a),其接合部分的弯针线圈10L在弯针线切断器12的下方被切断。由弯针线切断器12切断的两线端10f、10e按原样残留在布料W侧,其线端10f、10e的长度相应于接合于锥形部16c的弯针线圈10L的长度而改变。通过在该切断时驱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使钩29沿弯针3的刀片部3b上方在前进位置与后退位置间进退。经前进位置后退到后退位置的钩29接合到从布料W连到弯针3的弯针线10和从布料W经弯针3连到针的新圈状针线8LL、9LL。接合于钩29的弯针线10和新圈状的线8LL、9LL通过与固定刀片32的协同动作而在布料W与弯针3间切断(图9)。

这样切断的弯针线圈的一方的线端10f只要不从收针的针线圈8L2拉脱,即不会在布的收针端产生脱线。在本实施形式中,在弯针线接合装置11和弯针线切断器12切断弯针线圈10L之前先由针线接合装置29和线切断器30切断各线8LL、9LL、10,但也可同时或以相反的顺序进行。特别是,弯针线接合装置11和弯针线切断器12对弯针线圈10L的切断也可以在由上述针线圈8L2、9L2将接合于弯针线接合装置11弯针线圈10L拉上到布料的状态下,例如图7或图11时进行。另外,虽未详细说明缝纫机的1针量的驱动和各切断器的起动控制,但如采用由公知的缝纫机电动机的回转控制装置或设于缝纫机主轴的回转检测器的信号进行控制的装置,则可容易地进行。

在本实施形式中,弯针线接合构件14前端侧的钩杆16具有锥形部16c和分别处于该锥形部16c的中间位置及前端位置的钩部16a、16b,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将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前端侧仅形成为锥形部16cc和与该锥形部的前细端相连的钩部16aa。另外,也可如图14所示那样,将弯针线接合构件14的前端侧形成为以台阶状形成于大宽度部16c1和小宽度部16c2的线接合部16c3和与该小宽度部16c2相连的钩部16aa,相应于上述止动片对驱动构件移动量的限制改变弯针线在大宽度部或小宽度部的接合。

在过去的收针端,不是图9所示那样的切断线端10e、10f的状态,为连续的弯针线圈10L的状态,所以,当张拉线端10ee时,弯针线圈10L从形成于布料W的右针线的最终针线圈8L2脱出,该圈10L继续从右针线的最终的针线圈9L2脱出,脱线依次扩大。

如以上那样按照第1-第2项发明,可由弯针线切断器改变残留于布料的线端的长度,获得外观好的缝制品。

按照第3项发明,由于弯针线接合部的前端变细,所以可容易地将钩部接合到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可确实地进行弯针线切断器对弯针线圈的切断。

按照第4-5项发明,由于弯针线接合部的前端变细,所以可容易地进行钩部在从布料连到弯针的弯针线的接合。

按照第6项发明,可由简单的构成限制驱动构件的移动量。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