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向后折叠运动的折叠跪撑座椅

具有向后折叠运动的折叠跪撑座椅

摘要

一种座椅,包括座椅垫和枢转地联接至座椅垫的座椅靠背。连杆组件使座椅在乘坐位置与跪撑位置之间移动,该跪撑位置向后并且向下地降低以靠置底板。连杆组件包括支承支架、前腿、后腿以及控制连杆,该前腿联接在座椅垫与支承支架之间;该后腿在枢转地联接至座椅靠背的上端与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的下端之间延伸,该后腿枢转地联接至座椅垫的后部;控制连杆在枢转地联接至座椅靠背的第一端与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的第二端之间延伸,以用于响应于座椅靠背在直立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而在乘坐位置与跪撑位置之间对座椅垫进行导引。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48728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麦格纳座椅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380028949.6

  • 发明设计人 彼得·保罗·塞米斯三世;

    申请日2013-06-03

  • 分类号B60N2/30(20060101);B60N2/04(20060101);B60N2/20(20060101);B60N2/6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魏金霞;王艳江

  • 地址 加拿大安大略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57: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16

    授权

    授权

  • 2015-05-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N2/30 申请日:201306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4-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2年6月1日提交的名称为“具有向后折叠运 动的折叠跪撑座椅(Fold and Kneel Seat with Rearward Folding  Motion)”的美国临时申请No.61/654,204的优先权及其所有权益。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直立乘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枢转的座椅组件, 其中,座椅垫被降低并且向后平移以靠置在机动车辆的底板上,并 且座椅靠背向前枢转从而沿座椅垫放平,使得座椅靠背不与定位在 座椅组件前方的座椅接触。

2.相关技术的描述

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组件包括大致水平的座椅垫和座椅靠背, 该大致水平的座椅垫固定地紧固至车辆的底板,该座椅靠背枢转地 联接至座椅垫。后座椅组件或第二排座椅定位在前排乘客和驾驶员 座椅组件的后方以用于提供额外的车辆乘坐容量。众所周知并且希 望的是,后座椅组件的座椅靠背可以在大致地直立乘坐位置与叠置 在座椅垫上的折叠位置之间枢转,以在车辆中提供额外的储存容量。 座椅垫还可以从位于车辆底板上方的乘坐位置向下跪置至靠置底板 的跪撑位置。

然而,前座椅组件与后座椅组件之间的空间常常妨碍后座椅组 件的座椅靠背在不接触前座椅组件的情况下自由地枢转至折叠位 置。

因此,期望提供折叠跪撑座椅组件,其中,在座椅垫从乘坐位 置向下并且向后地移动至跪撑位置的同时座椅靠背可以从乘坐位置 枢转至折叠位置,并且使得座椅靠背不接触前座椅组件。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在机动车辆中使用的座椅组 件。座椅组件包括座椅垫和座椅靠背,该座椅垫在前部与后部之间 延伸,该座椅靠背枢转地联接至座椅垫以用于在直立乘坐位置与叠 置于座椅垫上的折叠位置之间进行枢转运动。连杆组件使座椅组件 在间隔于车辆的底板的上方的乘坐位置与向后并且向下地被降低至 邻近底板的跪撑位置之间运动。连杆组件包括支承支架、前腿、后 腿以及控制连杆,其中,该支承支架在第一端与相对的第二端之间 纵向地延伸;该前腿操作性地联接在座椅垫的前部与支承支架的第 一端之间;该后腿在上端与下端之间延伸,该上端枢转地联接至座 椅靠背,该下端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的第二端,后腿在上端与下 端之间枢转地联接至座椅垫的后部;控制连杆在枢转地联接至座椅 靠背的第一端与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的第二端之间延伸,以用于 响应于座椅靠背在直立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而在乘坐位 置与跪撑位置之间对座椅垫进行导引。

附图说明

由于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列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 发明,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将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处于乘坐位置的折叠跪撑 座椅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在乘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致动的图1的座椅组件的立 体图;

图3是处于折叠位置的图1的座椅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处于乘坐位置的折叠跪撑 座椅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在乘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致动的图4的座椅组件的立 体图;以及

图6是处于折叠位置的图5的座椅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跪撑座椅组 件以10示出。座椅组件10包括大致水平的座椅垫12和大致直立的 座椅靠背14。座椅组件10可在乘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选择性地 操作,其中,在该乘坐位置,座椅垫12在车辆的底板16上方大致 水平地定位,并且座椅靠背14处于如图1所示的大致直立的位置, 在该折叠位置,座椅垫12向后降低以靠置底板16,并且座椅靠背 14向前枢转从而叠置于座椅垫12上。

座椅垫12包括座椅垫框架18,该座椅垫框架18在前部20与后 部22之间延伸以用于支承如本领域通常已知的包封在装饰罩中的 多孔泡沫衬垫。类似地,座椅靠背14包括座椅靠背框架24,该座 椅靠背框架24在顶部26与底部28之间延伸以用于支承包封在装饰 罩中的多孔泡沫衬垫。

座椅组件10通过连杆组件30而可在乘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 操作。连杆组件30成镜像地操作性地联接至座椅组件10的各相对 的横向侧。因此,本文将只对一个连杆组件30进行详细描述。连杆 组件30包括支承支架32,该支承支架32在第一端34与相对的第 二端36之间纵向地延伸以用于支承在车辆底板16上的座椅组件 10。支承支架32适于通过诸如螺栓之类的紧固件固定地紧固至车辆 底板16。连杆组件30还包括前腿38和后腿40,该前腿38从座椅 垫12的与座椅垫框架18的前部20邻近的底部向下延伸以用于支承 座椅垫12的前部20,该后腿40用于支承座椅垫12的后部22以及 座椅靠背14的底部28。后腿40在第一上端42与相对的第二下端 46之间延伸,其中,该第一上端42通过枢转柱44枢转地联接至座 椅靠背框架24的底部28,该相对的第二下端46通过枢转销48枢 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32。连杆组件30还包括控制连杆50,该控制 连杆50被枢转地联接在座椅靠背14的底部28与支承支架32之间。 更具体地,控制连杆50在第一上端52与相对的第二下端56之间延 伸,其中,该第一上端52通过斜倚器枢轴54枢转地联接至座椅靠 背框架24的底部28,该斜倚器枢轴54位于枢转柱44的上方,该 相对的第二下端56通过枢转销58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32的第二 端36。座椅垫框架18的后部22通过枢转销60枢转地联接至后腿 40,该枢转销60大致位于后腿40的第一上端42与第二下端46之 间的中间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承支架32的第一端34在其中 包括斜槽62,该斜槽62向下地并且向后地延伸以用于可滑动地接 纳从前腿38向外突出的导引销64。斜槽62从平的或水平的止动部 66(detent portion)向后延伸,以用于支承导引销64和前腿38, 其中,座椅组件10处于乘坐位置,并且斜槽62随后向下地并且向 后地延伸至下端68,以用于支承导引销64并且使座椅垫12向后地 并且向下地降低以靠置底板16从而处于折叠位置。

在操作中,参照图1,示出了处于乘坐位置的座椅组件10,其 中,座椅垫12车辆底板16上方大致水平地定位,并且座椅靠背14 处于大致直立的位置。在乘坐位置,在前腿38上的导引销64坐置 在斜槽的平的止动部66中。同样,后腿40的枢转柱44处于枢转柱 44位于在斜倚器枢轴54与枢转销48之间限定的直线的前部的这一 偏心状态下,以便在乘坐位置支承座椅垫12和座椅靠背14。参照 图2,随着座椅靠背14从直立乘坐位置朝叠置于座椅垫12上的折 叠的平放位置向前枢转,座椅靠背框架24的底部28迫使后腿40 绕枢转销48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后腿40绕枢转销48的枢转运动将 座椅垫框架18的后部22向后拉动。通过导引销64沿斜槽62从平 的止动部66滑动至下端68,座椅垫12向后地并且向下地被导引。 因此,随着座椅靠背14绕斜倚器枢轴54在直立乘坐位置与折叠位 置之间枢转,后腿40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枢转柱44绕斜倚器 枢轴54转动从而向后拉动座椅垫12。导引销64同时地沿斜槽62 行进以将座椅垫12从位于底板上方的乘坐位置降低至如图3中示出 的靠置底板16的跪撑位置。

参照图4至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组件10’。 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组件10’类似地包括座椅垫12’、座椅靠背14’ 以及连杆组件30’。连杆组件30’包括支承支架32’,该支承支架32’ 在第一端34’与相对的第二端36’之间纵向地延伸以用于在车辆底板 16’上支承座椅组件10’。连杆组件30还包括后腿40’,该后腿40’ 用于支承座椅垫12’的后部22’以及座椅靠背14’的底部28’。后腿 40’在第一上端42’与相对的第二下端46’之间延伸,其中,该第一上 端42’通过枢转柱44’枢转地联接至座椅靠背框架24’的底部28’,该 相对的第二下端46’通过枢转销48’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32’。连 杆组件30’还包括控制连杆50’,该控制连杆50’被枢转地联接在座 椅靠背14’的底部28’与支承支架32’之间。更具体地,控制连杆50’ 在第一上端52’与相对的第二下端56’之间延伸,其中,该第一上端 52’通过斜倚器枢轴54’枢转地联接至座椅靠背框架24’的底部28’, 该斜倚器枢轴54’位于枢转柱44’的上方,该相对的第二下端56’通 过枢转销58’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32’的第二端36’。座椅垫框架 18’的后部22’通过枢转销60’枢转地联接至后腿40’,该枢转销60’ 大致位于后腿40’的第一上端42’与第二下端46’之间的中间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支承支架32中的斜槽62 被替换为前腿70,该前腿70具有上端72和下端76,该上端72通 过枢轴74枢转地联接至座椅垫框架18’的前部20’,该下端76通过 枢轴78枢转地联接至支承支架32’的第一端34’。

在操作中,参照图4,示出了处于乘坐位置的座椅组件10’,其 中,座椅垫12’在车辆底板16’上方大致水平地定位,并且座椅靠背 14’处于大致直立的位置。在乘坐位置,后腿40’的枢转柱44’处于偏 心状态,以便在乘坐位置支承座椅垫12’和座椅靠背14’。参照图5, 随着座椅靠背14’从直立乘坐位置朝叠置于座椅垫12’上的折叠平放 位置向前枢转,座椅靠背框架24’的底部28’迫使后腿40’绕枢转销 48’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后腿40’绕枢转销48’的枢转运动将座椅垫框 架18’的后部22’向后拉动。通过前腿70将座椅垫12’向后并且向下 地导引。因此,随着座椅靠背14’绕斜倚器枢轴54’在直立乘坐位置 与折叠位置之间枢转,后腿40’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枢转柱44’ 绕斜倚器枢轴54’转动从而向后拉动座椅垫12’。前腿70同时地向 后并且向下地枢转以将座椅垫12’从位于底板上方的乘坐位置降低 至如图6中示出的靠置底板16’的跪撑位置。

本文以示例性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并且可以理解的是, 使用的术语的意图在于描述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根据以上教示, 本发明的多种改型和变化是可能的。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所附 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在说明书具体列举的范围之外来实践本发 明。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