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使用硅纳米颗粒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激光接触工艺、激光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结构

使用硅纳米颗粒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激光接触工艺、激光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接触工艺,采用所述激光接触工艺以形成到达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接触孔(402)。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基板上形成掺杂硅纳米颗粒。用纳米颗粒钝化膜涂覆硅纳米颗粒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的所述表面(403)。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到所述已钝化的硅纳米颗粒上而形成到达所述太阳能电池的所述发射极的接触孔(404)。例如,所述激光接触工艺可以是激光烧蚀工艺。在该情况下,可通过使来自所述硅纳米颗粒的掺杂物扩散来形成所述发射极,随后形成到达所述发射极的所述接触孔。作为另一个例子,所述激光接触工艺可以是激光熔融工艺,借此将所述硅纳米颗粒的一部分熔融以形成所述发射极和到达所述发射极的接触孔。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0253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太阳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63535.2

  • 申请日2012-12-05

  • 分类号H01L31/00;

  • 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陈源

  • 地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2:14: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09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L31/00 专利号:ZL2012800635352 登记生效日:20220830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太阳能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迈可晟太阳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变更后权利人:新加坡新加坡城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9-21

    授权

    授权

  • 2015-0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L31/00 申请日:201212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9-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文所述主题的实施例整体涉及太阳能电池。更具体地讲,所述主题 的实施例涉及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设备、工艺和结构。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是熟知的用于将太阳辐射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 包括P型扩散区和N型扩散区,所述扩散区也称为“发射极”。在制造过程 中,执行接触工艺以形成到达发射极的接触孔。在接触孔中形成金属触点 以电连接于相应的发射极。金属触点允许将外部电路联接到太阳能电池并 由太阳能电池提供电力。

接触工艺形成穿过材料层的接触孔,以将发射极暴露出来。接触工艺 不得干涉已在位的特定材料结构或材料层,并且不得以降低电性能的方式 损害发射极。由于接触工艺涉及渗透穿过发射极之上的多个材料层,因 此,这是本身就存在损害太阳能电池的高风险的工艺。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接触孔的方法包括在太阳能电池 基板上形成掺杂硅纳米颗粒。掺杂纳米颗粒被涂覆上纳米颗粒钝化膜。在 激光接触工艺中将激光束照射到掺杂硅纳米颗粒上,以形成穿过掺杂硅纳 米颗粒到达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接触孔。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包括太阳能电池基板、位于太阳能电 池基板上的多个掺杂硅纳米颗粒、具有纳米颗粒钝化膜的多个掺杂硅纳米 颗粒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的表面、穿过所述多个掺杂硅纳米颗粒的接触 孔、发射极,以及通过接触孔电连接于发射极的金属触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接触孔的方法涉及在太阳能电 池基板上形成掺杂硅纳米颗粒。使来自掺杂硅纳米颗粒的掺杂物扩散以形 成发射极。掺杂纳米颗粒被涂覆上纳米颗粒钝化膜。在激光接触工艺中将 激光束照射到掺杂硅纳米颗粒上,以形成穿过掺杂硅纳米颗粒到达发射极 的接触孔。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接触孔的方法包括在太阳能电 池的基板上形成掺杂硅纳米颗粒。掺杂纳米颗粒被涂覆上纳米颗粒钝化 膜。使用激光束将掺杂硅纳米颗粒的一部分熔融,以形成具有掺杂硅纳米 颗粒的熔融部分的太阳能电池发射极,并形成到达太阳能电池发射极的接 触孔。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包括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本公开全文之 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特征对于他们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当结合以下附图考虑时,通过参见具体实施方式和权利要求书可以更 完全地理解所述主题,其中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是指类似的元 件。附图未按比例绘制。

图1示意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激光系统。

图2-7示出了剖视图,其示意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激光烧蚀硅 纳米颗粒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接触孔的方法。

图8-12示出了剖视图,其示意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激光熔融硅 纳米颗粒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接触孔的方法。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使用激光接触工艺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接 触孔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详细情况,例如设备、组件和方法的 例子,从而获得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将会认识到,本发明可以在没有所述具体细节中的一者或多者的情况下 实施。在其他情况下,未示出或描述熟知的详细情况,以避免混淆本发明 的方面。

图1示意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激光系统100。在图1的 例子中,激光系统100包括激光源102和激光扫描器104。激光源102可以 是市售的激光源。激光扫描器104可以包括检流计激光扫描器。操作中, 激光源102根据配置101产生预定波长的激光束103。配置101可以包括开 关/旋钮布置、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软件界面设置和/或设置激光源102 的可配置参数的其他方式。配置101可以设置脉冲重复率、每次重复发射 的脉冲数、脉冲形状、脉冲振幅、脉冲强度或能量,以及激光源102的其 他参数。激光扫描器104在整个被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上扫描激光脉冲103, 以在其中形成接触孔。例如,图1的太阳能电池可以是图2-7的太阳能电池 200或图8-12的太阳能电池300。

图2-7示出了剖视图,其示意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激光烧蚀硅 纳米颗粒形成太阳能电池200的接触孔的方法。

在图2中,太阳能电池基板包括晶体硅基板203。硅基板203的表面可 在硅基板203上形成纳米颗粒201之前被钝化。可通过以下方式将硅基板 203的表面钝化:形成到纳米颗粒201的连续界面,或对基板界面进行掺杂 以排斥少数载流子。纳米颗粒201也可充当钝化层。在图2的例子中,通 过钝化膜202将硅基板203的表面钝化。钝化膜202可包含二氧化硅。作 为具体的例子,钝化膜202可包含热生长或沉积在硅基板203的表面上的 二氧化硅。一般来讲,钝化膜202可包含任何合适的钝化材料,例如氧化 物。钝化膜202也可以根据太阳能电池的特性来选择。

在一个实施例中,纳米颗粒201包括粒度小于500nm的掺杂硅纳米颗 粒。可使用N型掺杂物(如,磷)来掺杂硅纳米颗粒201以形成N型发射 极,或可使用P型掺杂物(如,硼)来掺杂硅纳米颗粒201以形成P型发 射极。下文更显而易见的是,硅纳米颗粒201可充当用于形成发射极的掺 杂物源(参见图3)。

使用硅纳米颗粒形成的发射极允许相对长的少数载流子寿命(>1ms), 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然而,使用硅纳米颗粒作为掺杂物源或作 为太阳能电池中多晶硅发射极的替代物并不是成熟的技术,并且迄今为止 形成穿过硅纳米颗粒的接触孔并不是熟知的工艺。

在图2的例子中,硅纳米颗粒201在钝化膜202上形成。可通过印刷 工艺(例如通过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形成硅纳米颗粒201。钝化膜202是 可选的结构,其可能适用可能不适用,具体取决于太阳能电池的特性。例 如,硅纳米颗粒201可以直接形成在基板203的表面上。

在图3中,来自硅纳米颗粒201的掺杂物扩散穿过钝化膜202并进入 硅基板203,从而在硅基板203中形成发射极204。用于形成发射极204的 扩散过程可包括(例如)在炉中进行的加热步骤。太阳能电池200包括具 有不同导电类型的多个发射极,但为了图示清晰起见,图3和后续的图中 仅示出了一个发射极。发射极204可具有P型导电性,在这种情况下,硅 纳米颗粒201包含P型掺杂物。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发射极204可具有N 型导电性,在这种情况下,硅纳米颗粒201包含N型掺杂物。一般来讲, 具有P型掺杂物的硅纳米颗粒201在基板203的形成P型发射极的区域上 方形成,并且具有N型掺杂物的硅纳米颗粒201在基板203的形成N型发 射极的区域上方形成。扩散过程将来自硅纳米颗粒201的掺杂物扩散进硅 基板203中,从而形成具有相应导电类型的发射极204。

在图4中,硅纳米颗粒201被钝化以使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减到最少并 使激光烧蚀工艺得到优化。硅纳米颗粒201被重新标记为已钝化的硅纳米 颗粒205,以表明钝化工艺使用纳米颗粒钝化膜206对熔融或聚结的硅纳米 颗粒201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进行涂覆。纳米颗粒钝化膜206可包含在硅 纳米颗粒201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的表面上形成的二氧化硅、氮化硅或其 他合适的钝化材料。例如,纳米颗粒钝化膜206可包含氧化物,该氧化物 通过在氧化环境中加热硅纳米颗粒201而热生长在硅纳米颗粒201的表面 上。取决于硅纳米颗粒201的多孔性,纳米颗粒钝化膜206也可通过化学 气相沉积(CVD)(包括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沉积在硅纳米颗粒201的表 面上。例如,纳米颗粒钝化膜206可包含氮化硅,该氮化硅通过ALD沉积 在硅纳米颗粒201的表面上。

在图4的例子中,硅纳米颗粒201在形成发射极204的扩散过程之后 被钝化。由于来自硅纳米颗粒201的掺杂物可以扩散穿过纳米颗粒钝化膜 206,因此,硅纳米颗粒201也可在形成发射极204的扩散过程之前被钝 化。在扩散过程之前将硅纳米颗粒201钝化可防止硅纳米颗粒201在扩散 过程期间会聚结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扩散过程之前将硅纳米颗粒201钝 化对于一些应用可以抑制扩散过程。扩散过程和硅纳米颗粒钝化过程的进 行顺序将取决于整个制造工艺的详细情况。一般来讲,纳米颗粒钝化膜206 可在合成(即,形成硅纳米颗粒201)期间、合成之后但在基板203上形成 硅纳米颗粒201之前、或在基板203上形成硅纳米颗粒201之后(如图4中 那样)生长或沉积在硅纳米颗粒201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的表面上。

在图5中,在已钝化的硅纳米颗粒205上形成覆盖层207。覆盖层207 可包含沉积的氮化硅或其他覆盖材料。覆盖层207防止水分渗入下面的材 料,所述渗入可能使已钝化硅纳米颗粒205和钝化膜202的界面退化。覆 盖层207还有利地防止掺杂物在发射极204于覆盖层207形成之后形成的 工艺中逃逸到处理室内。具体地讲,用于将来自硅纳米颗粒201的掺杂物 驱动到基板203的扩散步骤可在覆盖层207已形成之后执行。在这种情况 下,覆盖层207防止掺杂物逃逸到处理室内以及扩散到太阳能电池200的 其他结构内。在一些工艺中,覆盖层207是任选的并且可省略。

在图6中,激光接触工艺将激光束103照射到形成于发射极204上的 材料上,以形成接触孔208并暴露发射极204。为了图示清晰起见,仅示出 了一个接触孔208。太阳能电池200包括多个发射极204,并且可以对每个 发射极204形成接触孔208。

在图6的例子中,激光接触工艺包括用于形成穿过硅纳米颗粒的接触 孔的激光烧蚀工艺。一般来讲,激光接触工艺可涉及一个或多个激光源、 一个或多个激光脉冲、一个或多个激光步骤,并且可包括除烧蚀以外的激 光工艺。激光接触工艺可涉及使激光束103移除覆盖层207、已钝化的硅纳 米颗粒205和钝化膜202的一部分,以形成接触孔208并暴露发射极204。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激光烧蚀移除已钝化的硅纳米颗粒205的一部分而 形成从其中通过的接触孔208。移除覆盖层207和钝化膜202的一部分可以 通过激光烧蚀进行,但也可以通过单独的激光步骤中的其他激光工艺进 行。

就激光烧蚀而言,纳米颗粒钝化膜206的厚度可相对于硅纳米颗粒 201的粒度在较宽范围内,但较之(例如)激光熔融工艺通常要厚一些。激 光源102被选择为具有最佳的功率、波长和脉冲时间,以实现对纳米颗粒 的烧蚀。由于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包括光学和热学行为)具有尺寸依赖 性,所以这些激光特性可能不同于就块状硅而言的那些。可将激光源102 的激光束103导向到要形成接触孔208的区域上。该区域可具有小于或等 于被已钝化的硅纳米颗粒205覆盖的区域的任何尺寸。

对于具体的激光源102,可定制纳米颗粒钝化膜206相对于硅纳米颗 粒201的粒度的厚度。例如,由于硅吸收绿激光而氧化物对于绿激光来说 是透明的,因此可调整氧化物(如,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 铪)纳米颗粒钝化膜206的厚度以主要透射或吸收绿色波长的激光束103。 即,可调整纳米颗粒钝化膜206的厚度以使烧蚀达到最佳效果。纳米颗粒 钝化膜206的厚度、硅纳米颗粒201的粒度以及激光源102的特性将取决 于太阳能电池的详细情况。

各个纳米颗粒钝化膜206起到隔热体作用,从而对硅纳米颗粒201引 起离散的烧蚀事件。这导致能够直接烧蚀硅纳米颗粒201并将对发射极204 和基板203的损害降至最低,从而开出到达发射极204表面的接触孔208。 接触孔208仅在暴露于激光束103的那些硅纳米颗粒201处开出,而其余 的硅纳米颗粒201保持原样。这些剩余的硅纳米颗粒201具有较高的电阻 率,并且不能传导载流子也就是不能显著地有助于载流子复合。

在图7中,金属触点209在每个接触孔208内形成,以电连接于相应 发射极204的表面。

图8-12示出了剖视图,其示意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激光熔融硅 纳米颗粒来形成太阳能电池300的接触孔的方法。激光熔融包括涉及退 火、烧结、聚结,或提高颗粒温度以引起颗粒凝聚成团的激光工艺。一般 来讲,激光熔融涉及具有相对长的脉冲宽度(如,一纳秒以及更长)的激 光脉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激光烧蚀涉及具有相对短的脉冲宽度 (其可为一皮秒以及更短)的激光脉冲。

在图8中,太阳能电池基板包括晶体硅基板303。可在硅基板303上形 成纳米颗粒301之前将硅基板303的表面钝化。可通过以下方式将硅基板 303的表面钝化:形成到纳米颗粒301的连续界面,或对基板界面进行掺杂 以排斥少数载流子。纳米颗粒301也可充当钝化层。在图8的例子中,通 过钝化膜302将硅基板303的表面钝化。钝化膜302可包含二氧化硅。作 为具体的例子,钝化膜302可包含热生长或沉积在硅基板303的表面上的 二氧化硅。一般来讲,钝化膜302可包含任何合适的钝化材料,例如氧化 物。取决于太阳能电池的特性,钝化膜302也可以是任选的。例如,硅纳 米颗粒301可以直接形成在基板303的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纳米颗粒301包括粒度小于500nm的掺杂硅纳米颗 粒。可使用N型掺杂物(如,磷)掺杂硅纳米颗粒301以形成N型发射 极,或可使用P型掺杂物(如,硼)掺杂硅纳米颗粒301以形成P型发射 极。硅纳米颗粒301在钝化膜302上形成。可通过印刷工艺(例如通过丝 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形成硅纳米颗粒301。

在图9中,硅纳米颗粒301被钝化以使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减到最少并 使激光熔融工艺得到优化。硅纳米颗粒301被重新标记为已钝化的硅纳米 颗粒305,以表明钝化过程给熔融或聚结的硅纳米颗粒301的单个颗粒或颗 粒簇涂覆上纳米颗粒钝化膜306。纳米颗粒钝化膜306可包含在硅纳米颗粒 301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的表面上形成的二氧化硅、氮化硅或其他合适的钝 化材料。例如,纳米颗粒钝化膜306可包含通过在氧化环境中加热硅纳米 颗粒301而热生长在硅纳米颗粒301的表面上的氧化物。取决于硅纳米颗 粒301的多孔性,纳米颗粒钝化膜306也可通过CVD(包括通过ALD)沉 积在硅纳米颗粒301的表面上。例如,纳米颗粒钝化膜306可包含通过 ALD沉积在硅纳米颗粒301的表面上的氮化硅。

在图10中,覆盖层307在已钝化的硅纳米颗粒305上形成。覆盖层 307可包含沉积的氮化硅或其他覆盖材料。覆盖层307防止水分渗入下面的 材料,所述渗入可能使已钝化硅纳米颗粒305和钝化膜302的界面退化。 在一些工艺中,覆盖层307是任选的并且可省略。

在图11中,激光接触工艺将激光束103照射到基板303的形成发射极 304的区域上。激光接触工艺将覆盖层307的一部分移除、使已钝化的硅纳 米颗粒305熔融,并将钝化膜302的一部分移除,从而形成接触孔308和 发射极304。一般来讲,激光接触工艺可涉及一个或多个激光源、一个或多 个激光脉冲、一个或多个激光步骤,并且可包括除熔融以外的激光工艺。 在一个实施例中,已钝化硅纳米颗粒305的熔融通过激光熔融进行,而覆 盖层307的一部分的移除以及钝化膜302的一部分的移除通过激光烧蚀进 行。发射极304的大部分包含已熔融的硅纳米颗粒301,该已熔融的硅纳米 颗粒301被掺杂,因而具有导电性。

太阳能电池300包括具有不同导电类型的多个发射极304,但为了图 示清晰起见,图11和后续的图中仅示出了一个发射极。发射极304可具有 P型导电性,在这种情况下,硅纳米颗粒301包含P型掺杂物。作为另外一 种选择,发射极304可具有N型导电性,在这种情况下,硅纳米颗粒301 包含N型掺杂物。一般来讲,具有P型掺杂物的硅纳米颗粒301在基板 303的形成P型发射极的区域上方形成,并且具有N型掺杂物的硅纳米颗 粒301在基板303的形成N型发射极的区域上方形成。激光熔融工艺将硅 纳米颗粒301熔融,以形成具有相应导电类型的发射极304。

就激光熔融而言,纳米颗粒钝化膜306的厚度可相对于硅纳米颗粒 301的粒度在较宽范围内,但较之(例如)激光烧蚀工艺通常要薄一些。激 光源102被选择为具有最佳的功率、波长和脉冲时间,以实现对纳米颗粒 的熔融。由于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包括光学和热学行为)具有尺寸依赖 性,所以这些激光特性可能不同于就块状硅而言的那些。可将激光源102 的激光束103导向到要形成接触孔308和发射极304的区域上。该区域可 具有小于或等于为已钝化硅纳米颗粒305所覆盖的区域的任何尺寸。各个 纳米颗粒钝化膜306均较薄,以便于纳米颗粒钝化膜306在激光熔融过程 中破裂,使得那些已熔融的硅纳米颗粒301不被限制在纳米颗粒钝化膜306 形成的各个壳体内。可通过纳米颗粒钝化膜、纳米颗粒和激光工艺(例如 间接烧蚀或熔融纳米颗粒钝化膜)的各种相互作用导致纳米颗粒钝化膜的 破裂。

在进行激光熔融时,硅纳米颗粒301将熔融并重结晶,从而要么形成 多晶硅层,要么形成外延硅层。再生长层(其为高度掺杂的多晶硅或单晶 硅)充当发射极304。由于将来自硅纳米颗粒301的掺杂物驱出以形成发射 极304,所以发射极304的该再生长区域可存在于具有大块基板掺杂的结晶 硅区域内,或存在于掺杂率高于基板的区域内。取决于用于激光熔融的位 于适当位置的特定薄膜叠堆,该叠堆可在激光熔融硅纳米颗粒301过程中 烧蚀,或可能需要第二激光条件以在激光熔融硅纳米颗粒301之前或之后 将薄膜叠堆烧蚀。这导致在退火区域的表面上形成接触孔308,该接触孔 308具有导电性并且仅在硅纳米颗粒301的暴露于激光束103的区域内形 成。硅纳米颗粒301的剩余部分(即,未暴露于激光束103的那些部分) 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并且将不会传导载流子或显著地有助于载流子复合。

如之前那样,对于具体的激光源102,可定制纳米颗粒钝化膜306相 对于硅纳米颗粒301的粒度的厚度。即,可调整纳米颗粒钝化膜306的厚 度以获得最佳的熔融。纳米颗粒钝化膜306的厚度、硅纳米颗粒301的粒 度以及激光源102的特性取决于太阳能电池的详细情况。

在图12中,金属触点309在每个接触孔308内形成,以电连接于相应 发射极304的表面。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使用激光接触工艺来形成太阳能电池接 触孔的方法的流程图。在图13的例子中,硅纳米颗粒被掺杂以合适的掺杂 物,例如掺杂N型掺杂物以形成到达N型发射极的接触孔,或掺杂P型掺 杂物以形成到达P型发射极的接触孔(步骤401)。在太阳能电池基板上形 成硅纳米颗粒(步骤402)。例如,硅纳米颗粒可以直接沉积在太阳能电池 基板上或沉积在位于基板上的另一个层(如,钝化膜)上。

将硅纳米颗粒钝化(步骤403)。硅纳米颗粒可在合成过程中、合成 之后但在太阳能电池基板上形成之前,或在太阳能电池基板上形成之后进 行钝化。硅纳米颗粒可在形成太阳能电池的发射极之前或之后在太阳能电 池基板上进行钝化。可通过用纳米颗粒钝化膜涂覆硅纳米颗粒的单个颗粒 或颗粒簇的表面来将硅纳米颗粒钝化。作为具体的例子,氧化物可以热生 长在硅纳米颗粒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的表面上。作为另一个例子,氮化硅 可以沉积在硅纳米颗粒的单个颗粒或颗粒簇的表面上。有利地,可针对具 体激光源定制纳米颗粒钝化膜的厚度,以满足具体激光接触工艺的需求。

在激光接触工艺中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到硅纳米颗粒上而形成到达太阳 能电池发射极的接触孔(步骤404)。例如,激光接触工艺可包括用于形成 穿过硅纳米颗粒的接触孔的激光烧蚀工艺,以及用于形成穿过其他材料的 接触孔的其他或相同的烧蚀工艺。在该情况下,可通过使来自硅纳米颗粒 的掺杂物扩散到太阳能电池基板内来形成发射极,随后形成将发射极暴露 出来的接触孔。作为另一个例子,激光接触工艺可包括激光熔融工艺,借 此将硅纳米颗粒熔融以形成到达包含已熔融的硅纳米颗粒的发射极的接触 孔。接触孔可穿过覆盖层、硅纳米颗粒和钝化膜形成。穿过除硅纳米颗粒 之外的材料的接触孔可通过激光烧蚀或其他激光工艺形成;穿过硅纳米颗 粒的接触孔可通过激光熔融形成。使用激光便于形成穿过硅纳米颗粒的相 对小的点接触孔,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

如可从上述内容理解的那样,可使用多种激光、硅纳米颗粒尺寸和纳 米颗粒钝化膜厚度来执行本发明的实施例,从而满足具体的工艺要求。例 如,对于激光烧蚀和激光熔融两者,可以采用具有1fs至10ns脉冲宽度的 绿激光或红外(或其他波长)激光。纳米颗粒钝化膜的厚度将取决于硅纳 米颗粒的尺寸和激光工艺的类型(即,是烧蚀、还是熔融)。一般来讲, 厚度大于硅纳米颗粒直径的25%的纳米颗粒钝化膜往往采用激光烧蚀,且 厚度等于或小于硅纳米颗粒直径的25%的纳米颗粒钝化膜往往采用激光熔 融。例如,涂覆有10nm厚纳米颗粒钝化膜的200nm直径的硅纳米颗粒更 适合于激光熔融。作为另一个例子,具有10nm厚纳米颗粒钝化膜的15nm 直径的硅纳米颗粒更适合于激光烧蚀。

已公开了使用硅纳米颗粒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激光接触工艺、激光系统 和太阳能电池结构。虽然已提供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 这些实施例是用于举例说明的目的,而不用于限制。通过阅读本发明,许 多另外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