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抗刮性和透明度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

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抗刮性和透明度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

摘要

根据本发明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包含:(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g-ABS),其中,丙烯酸酯单体、苯乙烯单体和丙烯腈单体的混合物(a2)在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上共聚;和(B)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并且该透明ABS树脂组合物满足由以下数学式1和2表示的关系,其中,该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抗刮性和优异的透明度。(数学式1)0≤|X-Y|≤0.005(数学式2)0≤|X-Z|≤0.005,其中,X表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g-ABS)共聚物(A)的折射率,Y表示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的折射率,并且Z表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B)的折射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13653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71049.5

  • 发明设计人 安准焕;金一镇;李载旺;

    申请日2012-12-11

  • 分类号C08L55/02;C08L25/12;C08F279/04;

  • 代理机构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余刚

  • 地址 韩国庆尙北道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2:14: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24

    授权

    授权

  • 2017-03-29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08L55/02 登记生效日:20170307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211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1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8L55/02 申请日:201212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1-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ABS树脂组合物。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优异 冲击强度、抗刮性(耐划性,scratch resistance)、和透明度的透明ABS树 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通过由于丙烯腈的硬度和化学耐受性、丁二烯的抗冲击性和苯乙烯的 可加工性而具有的优异的机械强度和外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树脂(ABS树脂)广泛用于汽车部件、家用电气、玩具、文具、和其他应 用。然而ABS树脂不透明,并且对于需要透明度的部件的应用有限制。 因此,最近透明树脂的发展进展良好。

透明树脂主要用于要求透明度的产品包括SAN、PC、GPPS、PMMA、 透明ABS树脂等。

目前为止,用于生产具有优异透明度和物理性能的透明树脂的技术包 括将抗冲击性应用至美国专利号3,787,522和日本专利公开号昭和 (showa)63-42940中公开的透明PMMA树脂的方法。然而,该材料具有 优异透明度和可加工性,但具有极差的抗冲击性,因而具有应用限制。同 样,欧洲专利号0703252公开了用于将透明度应用至HIPS树脂的方法, 但该材料劣化化学耐受性和抗刮性。同时,已经开展对于具有相对高化学 耐受性和抗刮性的透明ABS树脂的研究,但在铅笔硬度方面有限制,维 持在2B或3B。

因此,通过克服所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人已经开发了具有优异的 透明度以及包括抗冲击性和抗刮性的物理性质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可以具有优异透明度的新的ABS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也提供了可以具有优异的透明度但不劣化抗冲击性和抗刮性 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

将通过如下所述的本发明来达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

技术方案

为达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了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包含(A)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其由基于丙烯酸酯的(丙 烯酸基,丙烯酸酯类,acrylate based)单体、基于苯乙烯的(苯乙烯基, 苯乙烯类,styrene based)单体和基于丙烯腈的(丙烯腈基,丙烯腈类, acrylonitrile based)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2)在基于丁二烯的(丁二烯基, 丁二烯类,butadiene based)橡胶聚合物(a1)上共聚;和(B)基于苯乙 烯-丙烯腈的共聚物,其中所述组分的折射率满足由公式1和公式2表示 的关系。

(公式1)0≤|X-Y|≤0.005

(公式2)0≤|X-Z|≤0.005

其中,X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A)的折 射率,Y是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的折射率,且Z是基于苯乙烯 -丙烯腈的共聚物(B)的折射率。

ABS树脂组合物优选地包含按重量计5至75%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 烯接枝(g-ABS)共聚物,和按重量计25%至95%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 共聚物。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A)可以通过基于丙 烯酸酯的单体、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和基于丙烯腈的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2) 以55至80%的接枝率在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上共聚。丙烯腈- 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A)可以包含按重量计40至60% 的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和按重量计40至60%的单体混合物 (a2)。

单体混合物(a2)优选地包含按重量计40至80%的基于丙烯酸酯的 单体、按重量计10至40%的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和按重量计1至20%的基 于丙烯腈的单体。

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优选地可以具有0.07至0.15μm的平 均粒径(颗粒直径,particle diameter),按重量计60至95%的凝胶含量, 以及10至30的膨胀指数(膨胀系数,swelling index)。

透明ABS树脂组合物优选地具有30,000g/mol至100,000g/mol的重 均分子量。

基于附图的本发明的详细描述如下所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透明ABS树脂具有优异的透明度而不劣化抗冲击性和 抗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TEM图片。

图2是比较例1的TEM图片。

图3是比较例4的TEM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包含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 (g-ABS)共聚物(A)和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每种组分的 详细描述如下所述。

(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

本发明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A)通过在 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上接枝共聚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基于苯 乙烯的单体和基于丙烯腈的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2)而制备。g-ABS共聚 物(A)优选以55至80%的接枝率聚合。当接枝率低于55%时,由于在 聚合期间橡胶的碰撞而产生双颗粒或多颗粒的凝固橡胶,因此抑制透明 度,而当接枝率高于80%时,不能增加冲击效率,从而不利于工业生产。 因此,当接枝率在所述范围内时,分散效率最大化,并且尽管使用低含量 的橡胶组分用于改善透明度,可获得优异的抗冲击性。

聚丁二烯或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可以用作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 (a1),且聚丁二烯是优选的。

使用具有平均粒径为0.07至0.15μm的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 是优选的。如果平均粒径超过0.15μm,通过包含具有与可见光波长相似 尺寸的颗粒,冲击强度增加但透光率下降,从而降低透明度,而如果平均 粒径低于0.07μm,橡胶吸收冲击的性能下降,从而显著劣化冲击强度。

同样,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包含按重量计60至95%的凝 胶含量,并且优选具有的膨胀指数为10至30。当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 物在所述范围之外时,最终产品的透明度可以降低。

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优选是具有C2-C20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其包 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 酸2-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癸基酯、(甲基)丙烯酸月桂基酯、(甲基) 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等。甲基丙烯酸 甲酯是优选的。

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包括苯乙烯、α-乙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 甲基苯乙烯、邻-叔丁基苯乙烯、溴代苯乙烯、氯代苯乙烯、三氯苯乙烯 或它们的组合。苯乙烯是优选的。

基于丙烯腈的单体包括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富马酸腈(fumaronitrile) 或者它们的组合。丙烯腈是优选的。

用于生产g-ABS共聚物(A)的单体混合物(a2)的折射率显著影响 透明度,通过单体的量和混合比率调节折射率。因此,用于生产g-ABS 共聚物(A)的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的折射率和g-ABS共聚物 (A)的折射率必须是相似的以具有透明度。用于生产g-ABS共聚物(A) 的每种组分共聚后的折射率,对于聚丁二烯是1.518,对于甲基丙烯酸甲 酯是1.489,对于苯乙烯是1.592和对于丙烯腈是1.520,基于丁二烯的橡 胶聚合物(a1)的折射率和g-ABS共聚物(A)的折射率之差优选满足以 下公式:

(公式1)0≤|X-Y|≤0.005

在公式中,X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的折射 率,Y是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的折射率。

在本发明中,g-ABS共聚物(A)优选地包含按重量计40至60%的 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和按重量计40至60%的单体混合物(a2)。 当基于丁二烯的聚合物(a1)的量低于按重量计40%时,由于橡胶颗粒间 距离变宽抗冲击性快速降低。并且,当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的 量高于按重量计60%时,由于不稳定聚合而产生大量凝固,由于接枝层形 成缺少而光泽度劣化,和由于在凝固过程中粗颗粒的形成而产生干燥问 题。

单体混合物(a2)优选地包含按重量计40至80%的基于丙烯酸酯的 单体、按重量计10至40%的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和按重量计1至20%的基 于丙烯腈的单体。当单体混合物(a2)的含量在所述范围之外时,由于基 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和g-ABS共聚物(A)之间的折射率的不同, 雾度(浊度,haze)升高。

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包含按重量计5至75%的g-ABS共聚物(A)。

(B)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

通过共聚按重量计40至80%的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按重量计10 至40%的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和按重量计1至20%的基于丙烯腈的单体制 备根据本发明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

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和基于丙烯腈的单体可以选 自用于生产g-ABS共聚物(A)的相同组分。

可以优选使用按重量计40至80%的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通过使用 所述含量的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确保优异的硬度、抗刮性和透明度。

可以优选使用按重量计10至40%的基于苯乙烯的单体。通过使用所 述含量的基于苯乙烯的单体,确保优异的透明度。

可以优选使用按重量计1至20%的基于丙烯腈的单体。通过使用所 述含量的基于丙烯腈的单体,确保优异的冲击强度,和提供防止影响产品 颜色的黄化作用。

用于生产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的单体的量和混合比率对 于透明树脂的制备是至关重要的要素,因此,折射率由于所述值而改变。 因此,g-ABS共聚物(A)和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的折射率 必须相似,并且折射率之差优选满足以下公式2:

(公式2)0≤|X-Z|≤0.005

在公式中,X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聚物(A) 的折射率,且Z是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的折射率。

当制备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时,可以使用分子量调节剂 用于调整分子量。分子量调节剂包括硫醇,所述硫醇包括正十二烷基硫醇、 叔十二烷基硫醇等。

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优选可以具有的重均分子量为 80,000至300,000g/mol。最终产品的冲击强度在重均分子量的所述范围内 是优异的,流动性是优异的,从而改善可加工性。

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的生产方法并不是特别限制的,但 是可以使用悬浮聚合或者本体聚合(整体聚合,mass-polymerization),通 过改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的硬度,连续的本体聚合是特别 优选的。当通过使用乳液聚合或者本体聚合生产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 聚物(B)时,使用乳化剂或分散剂,但乳化剂或者分散剂在脱水后仍保 留在树脂中,从而劣化树脂的硬度。

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包含按重量计25至95%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 的共聚物(B)。

透明ABS树脂组合物

通过熔融混合按重量计5至75%的g-ABS共聚物(A)和按重量计 25至95%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制备根据本发明的透明ABS 树脂组合物。

基于100重量份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该透明ABS树脂组合物优 选包含按2至30重量份的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通过使用少量 的橡胶组分,可以确保优异的透明度,通过使用具有高接枝率的ABS接 枝共聚物(A),防止抗冲击性的下降。当使用少量橡胶组分时,确保抗冲 击性效率,由于表面硬度升高,从而确保抗刮性,并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透明ABS树脂组合物优选具有30,000g/mol至100,000g/mol的重均 分子量。在重均分子量的该范围内,最终产品的冲击强度是优异的,流动 性是改善的,从而提供优异的可加工性。

本发明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可以包含一种或多种选自由以下组成 的组中的添加剂:热稳定剂、释放剂、分散剂、抗滴落剂、耐气候剂、无 机填料和无机纤维。

本发明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具有30或更多的无缺口悬臂梁冲击强 度(1/4"),铅笔硬度为H至2H,并提供了与雾度为1.0%或更少的与PMMA 的级别相似的透明度而没有劣化抗冲击性和抗刮性。

透明ABS树脂组合物的生产方法

第一步—第一接枝反应

在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存在下,包含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 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和基于丙烯腈的单体的单体混合物(a2)与离子交换水、 乳化剂、分子量控制剂和脂溶性聚合引发剂一起加入反应器中,在加入氧 化还原类引发催化剂前,温度从50℃升高至80℃以进行第一接枝聚合反 应。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优选具有的平均粒径为0.07至0.15μm, 凝胶含量为60至95%,和膨胀指数为10至30。

通过使用按重量计40至60%的基于丁二烯的橡胶聚合物(a1)和按 重量计40至60%的单体混合物(a2)生产本发明的g-ABS共聚物(A), 单体混合物(a2)优选包含按重量计40至80%的基于丙烯酸酯的单体、 按重量计10至40%的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和按重量计1至20%的基于丙烯 腈的单体。

同样,将按重量计10至30%的全部单体混合物(a2)优选加入第一 步(I),并且将剩余的按重量计70至90%的单体混合物(a2)加入如下 第二步(II)。当少于按重量计10%的单体混合物用于第一步时,通过减少 橡胶聚合物中的接枝聚合物可以劣化产物的冲击强度。然而,当高于按重 量计30%的单体混合物用于第一步时,通过升高橡胶聚合物中的接枝聚合 物,降低接枝壳层的形成,从而劣化反应稳定性,产生大量的凝固,由于 缺乏在橡胶聚合物外部上的外壳层而暴露橡胶材料聚合物,以及劣化光泽 度、颜色稳定性和冲击强度。优选第一步聚合直到聚合转化率达到90%或 更多。

第二步—第二接枝反应(g-ABS共聚物制备)

当聚合转化率达到90%或更多时,另外加入水溶性聚合引发剂并与 第一步的混合物搅拌;在第一步之后,将其余的按重量计70至90%的单 体混合物(a2)和分子量控制剂在65至75℃连续加入至混合物2至5小 时以进行第二接枝聚合。

在第二步中,如果单体混合物(a2)等的加入时间少于2小时,由于 单位时间内加入的单体的量增加而难于控制反应热,产品的质量可以是不 稳定的,并且凝固的产生增加。同样,如果连续加入时间超过5小时,聚 合时间可以延长且产率可以降低。

当连续加入结束时,反应器的温度可以在65至75℃维持20至120 分钟,当最终聚合转化率达到93至98%时,强制冷却产物用于终止聚合。

通过前述的方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 聚物(A),该核壳结构中的橡胶表面围绕接枝聚合物,接枝共聚物(A) 具有的接枝率为55至80%。

第三步—g-ABS共聚物(A)和基于SAN的共聚物(B)的熔融混炼(melt-compounding)

最终透明ABS树脂组合物可以通过熔融混炼由第一步和第二步制备 的g-ABS共聚物(A)和之前制备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而 生产。基于100重量份的透明ABS树脂组合物,优选使用按重量计5至 75%的g-ABS共聚物(A)和按重量计25至95%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 共聚物(B),分别用于包含2至30重量份的橡胶。

用于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聚合反应的每种组分如下。

用于第一步(I)中的脂溶性聚合引发剂可以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 乙酰基氯己基磺酰基过氧化物、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2- 脒基丙烷)二盐酸盐(dehydrochloride)、月桂酰基过氧化物、2-2'-偶氮双异 丁腈、苯甲酰基过氧化物,二甲基-2-2'-偶氮双异丁腈、4,4'-偶氮双-4-氰基 戊酸以及它们的组合。具有相对低的分解温度的2-2'-偶氮双异丁腈可优选 用于本发明。基于100重量份的ABS接枝共聚物(A),使用0.05至0.20 重量份的脂溶性聚合引发剂。

用于接枝反应的第二步(II)中的水溶性聚合引发剂包括过硫酸钾、 过硫酸钠、过硫酸铵、过硫酸银等,并且基于100重量份的最终g-ABS 共聚物(A),可以优选使用按重量计0.30至0.80的水溶性聚合引发剂。

用于第一和第二接枝聚合中的氧化还原类引发催化剂可以优选是 0.0005至0.006重量份的硫酸亚铁、0.01至0.15重量份的焦磷酸钠和0.05 至0.15重量份的葡萄糖、和优选为0.2至0.5重量份的过氧化氢异丙苯(枯 烯氢过氧化物,cumene hydroperoxide)的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

如果聚合引发剂和引发催化剂的类别不是选自所述条件,本发明的接 枝共聚物的生产是不可能的,并且当量低于所述范围时,不能确保合适的 接枝率,且未反应的单体增加,从而生产过量的未接枝聚合物。然而,当 聚合引发剂的含量超过所述范围时,由于反应速度的增加,聚合是不稳定 的,且凝固的产生增加。

对于乳化剂没有要求具体的限制,可以使用用于常规乳液聚合的一般 乳化剂。例如,可以使用松香酸钾、月桂酸钠、油酸钠、油酸钾、硬脂酸 钾、月桂基硫酸钠、或它们的组合。可以优选使用基于最终g-ABS共聚物 (A)的0.3至1.5重量份的乳化剂。如果使用少于0.3重量份的乳化剂, 凝固的产生增加且聚合稳定性下降,而如果使用高于1.5重量份的乳化剂, 则可以难以控制接枝聚合物的诸如接枝率的物理性能,由于在最终产品注 射成型过程中产生气体,从而产生外观劣化的问题。

硫醇、萜品油烯(异松油烯,terpinolene)或α-甲基苯乙烯低聚物可 以用作分子量控制剂,优选地使用硫醇。基于100重量份的g-ABS共聚物 (A),分子量控制剂的量可以优选是为0.1至1.0重量份。当分子量控制 剂的量低于0.1重量份时,由于接枝率的控制能力下降,最终产品的外观 和抗冲击性劣化,且产品的流动性下降。当分子量控制剂的量高于1.0重 量份时,由于慢的聚合速度,产率劣化,由于过量接枝率,抗冲击性和物 理性能下降,且由于低聚物,产生气体。

在以下实施例中将进一步完善本发明,以下实施例旨在用于说明的目 的并且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和比较例

实施例1

(1)第一步

具有平均粒径为0.08μm的50重量份的聚丁二烯,凝胶含量为80%, 和膨胀指数为20;3.5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甲酯;1.0重量份的苯乙烯;0.5 重量份的丙烯腈;150重量份的离子交换水;1.0重量份的松香酸钾;0.5 重量份的正十二烷基硫醇和0.5重量份的过氧化氢异丙苯被加入至装备有 搅拌叶轮、用于控制温度的温度计、罩、和冷却水循环装置的玻璃反应器 中,在升高反应器的内部温度至60℃之前,适当地搅拌。氧化还原类引 发催化剂加入至反应产物,并且进行聚合1小时用于进行第一接枝反应直 至聚合转化率达到90%。

(2)第二步

当第一步完成时,聚合引发剂立刻加入至反应器,且单体混合物(a2) 保存在能够连续供应的独立容器中,并且分子量控制剂连续供应至反应器 3小时用于进行第二接枝反应。单体混合物包含31.5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 甲酯、9重量份的苯乙烯和4.5重量份的丙烯腈。当连续的加入结束时, 老化产品1小时后,终止反应。

在反应终止后,在室温冷却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接枝(g-ABS)共 聚物(A),并凝固、脱水、以及干燥以获得粉末。接枝丙烯腈-苯乙烯 (g-SAN)共聚物(A)粉末的重均分子量是85,000g/mol。

(3)第三步

混合由第一步和第二步生产的按重量计6%的g-ABS共聚物(A)和 按重量计92%的之前制备的基于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物(B),并且基于 100重量份的(A)和(B)的总和,加入5重量份的添加剂用于完成透明 ABS树脂组合物的生产。基于100重量份的总树脂组合物,包括8重量份 的聚丁二烯橡胶。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除了使用具有平均粒径为0.12 μm的聚丁二烯橡胶和比率为74/24/6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的 单体混合物。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除了使用具有平均粒径为0.14 μm的聚丁二烯橡胶。

比较例1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除了使用具有平均粒径为0.20 μm的聚丁二烯橡胶。

比较例2

以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除了使用具有平均粒径为0.05 μm聚丁二烯橡胶。

比较例3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除了使用具有接枝率为45%的 g-ABS共聚物。

比较例4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除了使用具有接枝率为82%的 g-ABS共聚物。

比较例5

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反应,除了混合按重量计40%的g-ABS 共聚物(A)和按重量计60%的基于SAN的共聚物(B)。

生产试样

在挤出和加工之前,混合其他添加剂和来自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树脂组 合物,用于生产颗粒状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使用具有L/D=29和直径为 45mm的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并且筒温设定在230℃。使用6oz的注塑机 在240℃的料筒温度和60℃的模具温度制造9cm×5cm×0.2cm大小的试 样之前,在80℃干燥粒料2小时。

评价物理性能的方法:

(1)根据ASTM D1003测量透明度(雾度值)。

(2)根据ASTM D256测量1/4"的试样的冲击强度(无缺口悬臂梁 冲击强度(un-notched Izod impact strength))。

(3)根据ASTM D3363测量铅笔硬度(pencil hardness)。

表1

(单位:重量份)

表2

如上表2所示,实施例1-3显示出优异的透明度而并没有劣化抗冲击 性和抗刮性。并且,实施例1显示出基于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TEM 图像的优异颗粒分散稳定性。

然而,比较例1,其包括相对较大的g-ABS共聚物颗粒,显示出劣化 的冲击强度。比较例2,其包括相对较小的g-ABS共聚物颗粒,显示出劣 化的透明度。此外,比较例3和比较例4,其包含具有优选接枝率范围之 外的g-ABS共聚物,与实施例相比,抗冲击性和透明度两者都劣化。比较 例5显示出显著劣化的透明度和劣化的抗刮性。同样,基于图2所示的比 较例1的TEM图像和图3所示的比较例4的TEM图像,比较例的颗粒分 散稳定性比实施例1差。

本发明的简单的改变和变换对于具有本领域公知常识的使用者是容 易使用的,并且全部改变和变换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