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放大器单元及具备该放大器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放大器单元及具备该放大器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灵活地应对多种录音场景的通用性高的放大器单元及具备该放大器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放大器单元(10)在上表面及左侧面分别具备MIC/LINE输入端子(16、18)。在将连接器(12)与便携式电子设备连接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纵向的情况下使用端子(16)、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为为横向的情况下使用端子(18)进行立体声录音。来自端子(16、18)的声音信号分别能够进行单声道/立体声的切换。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68430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89280.5

  • 发明设计人 后藤秀明;井田一辉;

    申请日2013-08-30

  • 分类号H03F3/6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19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高培培;车文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54:1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03

    授权

    授权

  • 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3F3/68 申请日:201308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大器单元及具备该放大器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便携式电话、平板终端、PDA等的多功能的便携式电子 设备广泛普及。在录音或录像的用途中有时会使用这种便携式电子设 备。然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大多数不是录音(录像)专用的设备, 因此未搭载适合于录音的麦克风的情况较多。因此,提出了适合于向 这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安装的立体声麦克风装置。

另一方面,虽然不是特别向便携式电子设备安装的立体声麦克风 装置,但也已知有各种麦克风装置或立体声输入输出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立体声输入输出装置,将L声道用输 入端子和R声道用输入端子排列配置在同一面上,在双方处于连接状 态时作为立体声平衡信号进行输入输出,在仅一方处于连接状态时, 作为立体声不平衡信号而进行输入输出。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根据用途而能够变更麦克风的朝向的 收音装置,根据相对于收音装置主体的麦克风的位置来切换立体声录 音与单声道录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2881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033615号公报

为了实现向便携式电子设备安装的立体声麦克风装置的高音质 化,考虑了具备能够调整模拟数字转换器、输入水平的输入音量等, 并能够将外部立体声装置适当连接的放大器单元,但考虑到上述放大 器单元向便携式电子设备安装的情况,希望能够应对多种录音场景的 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地应对多种录音场景的通用 性高的放大器单元及具备该放大器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放大器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及第二声音信号输 入端子,它们分别形成在不同的至少两个面上;切换单元,能够将来 自所述第一及第二声音信号输入端子的各自的声音信号切换成单声道 声音信号或切换成立体声信号,在切换成单声道声音信号时使来自所 述第一声音信号输入端子的单声道声音信号与来自所述第二声音信号 输入端子的单声道声音信号成对而成为立体声声音信号;模拟数字转 换单元,其将来自所述切换单元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声音信号;及 输出单元,其输出所述数字声音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调整来自所述第 一及第二声音信号输入端子的各自的声音信号的输入水平的水平调整 单元,所述水平调整单元具备相互摩擦卡合而绕着同一轴旋转的第一 及第二操作旋钮,第一操作旋钮调整来自所述第一声音信号输入端子 的声音信号的输入水平,第二操作旋钮调整来自所述第二声音信号输 入端子的声音信号的输入水平,当对一方的操作旋钮进行旋转操作时, 另一方的操作旋钮也与之对应地连动旋转,并且在固定了一方的操作 旋钮的状态下另一方的操作旋钮能够独立地进行旋转操作。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用于与便携式 电子设备连接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放大器单元能够向便携式电话或便携式信息终端、或者 数字相机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装入,本发明包含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能够灵活地应对多种录音场景的通用 性高的放大器单元及具备该放大器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放大器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放大器单元的上面图(A)、左侧视图(B)及 俯视图(C)。

图3是使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纵向时的外部麦克风装置的连接说明 图。

图4是使便携式电子设备为横向时的外部麦克风装置的连接说明 图。

图5是使用2个麦克风装置进行立体声录音时的连接说明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放大器单元的电路结构图。

图7是输入音量的连动/独立说明图。

图8是输入音量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输入音量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切换开关的结构图。

【标号说明】

10放大器单元,12连接器,14输入音量,16、18MIC/LINE输 入端子,100便携式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放大器单元10的外观立体图。放大器单元 10的整体形状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且具有六个面。在放大器单元10的 底面形成有连接器12,成为与便携式电话或平板终端、便携式信息终 端、数字相机等的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能够连接的结构。

放大器单元10设有多个用于将外部麦克风或各种乐器连接的声 音信号输入端子。多个声音信号输入端子形成在放大器单元10的六个 面中的不同的至少两个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在上表面及 左侧面。将外部麦克风的塞孔插入这些声音信号输入端子或者将用于 输入来自吉他或鼓等各种乐器的声音信号的线路塞孔插入这些声音信 号输入端子。以下,将这些声音信号输入端子作为表示用于使麦克风 或线路中的任一者输入的端子的结构,而称为MIC/LINE(麦克风/线 路)输入端子。

另外,在放大器单元10的规定位置即正面的右角设有用于调整从 MIC/LINE输入端子输入的声音信号的水平的输入音量14。输入音量 14由2个度盘式旋钮构成,2个度盘式旋钮基本上与2个MIC/LINE 输入端子分别对应,使用者通过操作该输入音量14,而能够适当调整 从MIC/LINE输入端子输入的声音信号的水平。

另外,在放大器单元10的背面设有用于切换MIC/LINE输入端子 的开关。该开关构成包括用于选择性地切换2个MIC/LINE输入端子的 输入端子开关和用于切换单声道/立体声的模式切换开关。

放大器单元10如后述那样,具备ADC(模拟数字转换电路)、 声音信号处理电路,将从麦克风或线路输入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 号,并向经由连接器而连接的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输出数字声音信号。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一例是多功能便携式电话的智能手机,将放大 器单元10与智能手机连接,从放大器单元10经由连接器向智能手机 供给数字声音信号。在智能手机中,能够将来自放大器单元10的数字 声音信号向内置存储器存储等而进行录音。在智能手机具有动画摄影 功能时,在智能手机侧拍摄动画,并从放大器单元10取入数字声音信 号,还能够与动画一起对声音进行录音。

图2示出放大器单元10的外观结构。在图中,(A)是上面图, (B)是左侧视图,(C)是俯视图。如(A)所示,在放大器单元10 的上表面设有MIC/LINE输入端子16。在图中,MIC/LINE输入端子 16从上表面的大致中心向左侧错开设置,但这是由于放大器单元10的 内部结构的关系而调整其形成位置的情况,MIC/LINE输入端子16也 可以设置在正面的中心位置。而且,如(B)所示,在放大器单元10 的左侧面设有另一个MIC/LINE输入端子18。MIC/LINE输入端子18 的位置也与MIC/LINE输入端子16同样地为任意即可。MIC/LINE输 入端子16设置在放大器单元10的上表面,MIC/LINE输入端子18设 置在放大器单元10的左侧面,其结果是,如(C)所示,在俯视观察 放大器单元10时,在放大器单元10的上方存在MIC/LINE输入端子 16,并且在放大器单元10的左方也存在MIC/LINE输入端子18。使用 者能够将外部麦克风的塞孔或线路塞孔插入MIC/LINE输入端子16或 MIC/LINE输入端子18中的任一者。而且,使用者可以向MIC/LINE 输入端子16及MIC/LINE输入端子18均插入外部麦克风的塞孔或线路 的塞孔。

图3示出将放大器单元10与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连接的操作状态 的一例。是纵向把持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而拍摄动画的情况。这种情 况下,使用者考虑到便携式电子设备100为纵向的情况,而将外部立 体声麦克风50的塞孔插入放大器单元10的MIC/LINE输入端子16。 外部麦克风50具备R声道用的麦克风单元和L声道用的麦克风单元, 通过利用两麦克风单元对左右的声音进行收音来输入立体声信号。当 将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的塞孔插入放大器单元10的MIC/LINE输入端 子16时,在使用者纵向把持便携式电子设备100的情况下,外部麦克 风50的R声道用麦克风单元和L声道用麦克风单元正好相对于收音对 象物位于左右,能够在立体声的正位置进行收音。

另一方面,图4示出将放大器单元10与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连接 的操作状态的另一例。是横向把持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而拍摄动画的 情况。在纵向把持而操作便携式电子设备100的情况下,使用者如上 述那样将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装配于MIC/LINE输入端子16,由此能 够在立体声的正位置进行收音,但是在将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装配于 MIC/LINE输入端子16的状态下使便携式电子设备100为横向时,外 部麦克风50的R声道用麦克风单元和L声道用麦克风单元沿着上下方 向配置,因此原封不动的话在立体声的正位置无法收音。

因此,如图所示,将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装配于MIC/LINE输入 端子18。若横向地把持便携式电子设备100,则与便携式电话设备100 连接的放大器单元10的左侧面成为上侧,通过向设于放大器单元10 的左侧面上的MIC/LINE输入端子18装配,而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 的R声道用的麦克风单元和L声道用的麦克风单元成为左右配置,能 够在立体声的定位置进行收音。

如以上那样,在放大器单元10的上表面设置MIC/LINE输入端子 16,并在放大器单元10的左侧面设置MIC/LINE输入端子18,由此在 将连接有放大器单元10的便携式电子设备100纵向把持时,设于放大 器单元10的上表面的MIC/LINE输入端子16朝向上方,因此通过在此 装配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而能够进行立体声收音,另一方面,在将连 接有放大器单元10的便携式电子设备100横向把持时,设于放大器单 元10的左侧面的MIC/LINE输入端子18朝向上方,因此通过在此装配 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而能够进行立体声收音。即,使用者无论将便携 式电子设备100以横向或纵向的哪个方向把持的情况下,都能够使用 放大器单元10进行立体声收音及立体声录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是在MIC/LINE输入端子16或 MIC/LINE输入端子18中的任一者上装配外部麦克风,而是在 MIC/LINE输入端子16及MIC/LINE输入端子18上分别装配外部麦克 风。

图5示出这种情况下的操作状态的一例。在MIC/LINE输入端子 16装配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2,并在MIC/LINE输入端子18装配外部立 体声麦克风52。这种情况下,放大器单元10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 子16的声音信号不是作为立体声信号而是作为单声道信号进行处理, 并且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声音信号不是作为立体声信号而 是作为单声道信号进行处理。并且,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 单声道信号和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单声道信号作为成对的立 体声信号进行处理。例如,在图中,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 单声道信号作为R声道信号,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单声道 信号作为L声道信号,并将两信号成对地作为立体声信号进行处理。

如此,通过利用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声音信号和来自 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声音信号构成立体声信号,能够进行多样且 灵活的立体声收音。即,例如在装配于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外部 立体声麦克风50中,即使在声源存在于无法进行立体声收音的位置的 情况下,如图5所示,通过利用装配于MIC/LINE输入端子16的外部 立体声麦克风52和装配于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外部立体声麦克风 52进行收音,也能够进行立体声收音。当然,通过独立地变更或调整 装配于MIC/LINE输入端子16的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2和装配于 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2的指向性,而能够确保 两麦克风间的距离,相辅相成地,能够对于多样的位置的声源进行收 音。

MIC/LINE输入端子16及MIC/LINE输入端子18在任一方装配有 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0时,作为用于输入立体声信号的端子发挥作用, 但是在双方装配有外部立体声麦克风52时,分别作为用于输入单声道 信号的端子发挥作用,并通过双方作为用于输入立体声信号的一对端 子发挥作用,但这种单声道/立体声的切换也可以是放大器单元10内的 处理器自动地检测而进行,或者使用者通过设于放大器单元10的切换 开关而手动地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者操作设于放大器单 元10的背面的输入端子切换开关及模式切换开关来切换MIC/LINE输 入端子16及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功能的结构。

图6示出放大器单元10的电路结构图。放大器单元10包括 MIC/LINE输入端子16、18、输入音量14、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模 式切换开关22、开关SW1~SW4、输入音量开关Vol1~4、信号总线10a、 模拟数字转换电路(ADC)10b、数字信号处理器(DSP)10c、及接口 (I/F)10d而构成。

MIC/LINE输入端子16与SW1的一方的接点连接。而且, MIC/LINE输入端子18与SW2的一方的接点连接。

SW1及SW2与设于放大器单元10的背面的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 连动,在使用者操作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而切换至MIC/LINE输入端 子16侧时,SW1切换成MIC/LINE输入端子16侧的接点,另一方面, SW2切换成断开侧的接点。而且,在使用者操作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 而切换至MIC/LINE输入端子侧18侧时,SW1切换成断开侧的接点, 另一方面,SW2切换成MIC/LINE输入端子18侧的接点。在图中,示 出使用者操作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而选择了MIC/LINE输入端子16 的情况,SW1接通,SW2断开。

来自SW1的声音信号分离成R声道声音信号及L声道声音信号, R声道声音信号经由Vol1向信号总线10a供给,L声道声音信号经由 SW3及Vol2向信号总线10a供给。

另外,来自SW2的声音信号分离成R声道声音信号及L声道声 音信号,R声道声音信号经由SW4及Vol4向信号总线10a供给,L声 道声音信号经由Vol3向信号总线10a供给。

SW3及SW4与设于放大器单元10的背面的模式切换开关22连 动,当使用者将模式切换开关22切换至立体声侧时,SW3及SW4均 接通,当将模式切换开关22切换至单声道侧时,SW3及SW4均断开。 当SW3接通时,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R声道声音信号及L 声道声音信号均经由Vol1、2向信号总线10a供给。而且,当SW4接 通时,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R声道声音信号及L声道声音信 号均经由Vol3、4向信号总线10a供给。当SW3及SW4均断开时,仅 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R声道声音信号经由VOl1向信号总 线10a供给,仅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L声道声音信号经由 Vol3向信号总线10a供给。这2个单声道信号成对而作为立体声声音 信号被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及模式切换开关22可以相 互分别作为独立的开关而构成,但也可以构成作为相互连动的开关。 具体而言,在将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设定于MIC/LINE输入端子16、 18中的任一者时,模式切换开关22无效化(MIC/LINE输入端子16、 18中的任一者进行立体声输入设定),在将模式切换开关22设定为立 体声时,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无效化而能够形成双方的端子16、18 均设定的状态(MIC/LINE输入端子16、18均进行单声道输入设定)。 这种情况下,在SW1或SW2中的任一者被接通时,SW3及SW4均处 于接通状态,在SW1及SW2均被接通时,SW3及SW4均成为断开状 态。

图10示出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及模式切换开关22的具体例。输 入切换开关20及模式切换开关22由3阶段切换型的单一的开关构成。 在横长的开口60内配置滑动捏手62,使用者能够使滑动捏手62沿着 左右方向移动。当使滑动捏手62滑动至开口60的右端侧时,切换设 定成MIC/LINE输入端子16侧(图中表示为A),当使滑动捏手62 滑动至开口60的左端侧时,切换设定成MIC/LINE输入端子18侧(图 中表示为B)。另一方面,当使滑动捏手62滑动到开口60的中央位置 时,切换设定成立体声模式,MIC/LINE输入端子16和MIC/LINE输 入端子18均设定为单声道输入。这种情况下,来自MIC/LINE输入端 子16的声音信号作为R声道信号被处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 的声音信号作为L声道声音信号被处理(在图中,在A侧表示为R, 在B侧表示为L)。

再次返回图6,Vol1~Vol4与设于放大器单元10的输入音量14连 动,调整所输入的声音信号的水平。输入音量14由两个音量旋钮构成, 第一音量旋钮驱动Vol1、2,第二音量旋钮驱动Vol3、4。但是,两个 音量旋钮在通常状态下相互连动而进行旋转动作,因此,Vol1~Vol4相 互连动而调整声音信号的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是两个音量旋钮相 互不连动而独立地进行旋转动作,这种情况下,Vo1、2与Vol3、4分 别独立地调整声音信号的水平。关于输入音量14的结构,进而在后面 叙述。

ADC10b将来自信号总线10a的立体声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而向DSP10c输出。

DSP10c对于数字立体声声音信号,实施均衡处理(也可以进行效 果处理等)而调整音质,并经由I/F10d输出。

I/F10d构成连接器12的一部分,将由DSP10c处理后的数字立体 声声音信号向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输出。

在以上那样的电路结构中,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

<使用者在MIC/LINE输入端子16装配有外部立体声麦克风时>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将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切换至MIC/LINE输 入端子16侧。如此,SW1接通,SW2断开,输入来自MIC/LINE输入 端子16的立体声声音信号即R声道声音信号和L声道声音信号。此时, SW3基本上为接通状态。当使用者操作输入音量14时,通过Vol1、2 调整R声道声音信号及L声道声音信号的水平,向信号总线10a供给。 ADC10b对立体声声音信号进行数字转换而生成数字立体声声音信号, 向DSP10c供给。DSP10c对数字立体声声音信号进行均衡处理,并经 由I/F10d向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输出。使用者通过对便携式电子设备 100进行操作,而能够对从放大器单元10输出的高音质的数字立体声 声音信号进行录音。

<使用者在MIC/LINE输入端子18装配有外部立体声麦克风时>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将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0切换至MIC/LINE输 入端子18侧。这样,SW1断开,SW2接通,输入来自MIC/LINE输入 端子18的立体声声音信号即R声道声音信号和L声道声音信号。此时, SW4基本上成为接通状态。当使用者操作输入音量14时,利用Vol3、 4来调整R声道声音信号及L声道声音信号的水平,向信号总线10a 供给。ADC10b对立体声声音信号进行数字转换而生成数字立体声声音 信号,向DSP10c供给。DSP10c对数字立体声声音信号进行均衡处理, 经由I/F10d向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输出。使用者对便携式电子设备100 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对从放大器单元10输出的高音质的数字立体声声 音信号进行录音。

<使用者在MIC/LINE输入端子16装配外部立体声麦克风,且在 MIC/LINE输入端子18装配外部立体声麦克风时>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将输入端子切换开关22切换至立体声侧。如 此,SW1及SW2均成为接通状态,且SW3及SW4均成为断开状态。 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R声道声音信号及L声道声音信号中的 仅R声道声音信号由Vol1进行水平调整而向信号总线10a供给。而且, 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R声道声音信号及L声道声音信号中的 仅L声道声音信号由VOl3进行水平调整而向信号总线10a供给。需要 说明的是,在MIC/LINE输入端子分别装配有单声道麦克风时,从 MIC/LINE输入端子16输入声音信号作为R声道声音信号,从 MIC/LINE输入端子18输入声音信号作为L声道声音信号。ADC10b 对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R声道声音信号及来自MIC/LINE输 入端子18的L声道声音信号进行数字转换而生成数字立体声声音信 号,向DSP10c供给。DSP10对数字立体声声音信号进行均衡处理,经 由I/F10d向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输出。使用者对便携式电子设备100 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对从放大器单元10输出的高音质的数字立体声声 音信号进行录音。

接下来,说明放大器单元10的输入音量14。

图7示出输入音量14的动作。输入音量14由两个音量旋钮14A、 14B构成,音量旋钮14A对应于MIC/LINE输入端子16侧的Vol1、2, 音量旋钮14B对应于MIC/LINE输入端子18侧的Vol3、4。音量旋钮 14A及音量旋钮14B相互以一定的摩擦力进行摩擦卡合,当使一方的 音量旋钮旋转时,另一方的音量旋钮也与之连动而旋转。因此,如(A) 所示,当对音量旋钮14A进行旋转操作时,音量旋钮14B也与之连动 而向同一方向旋转,当对音量旋钮14B进行旋转操作时,音量旋钮14A 也与之连动而向同一方向旋转。

使用者在MIC/LINE输入端子16装配外部立体声麦克风的情况 下,基本上对与MIC/LINE输入端子16侧的Vol1、2对应的音量旋钮 14A进行旋转操作而调整输入水平,但如上述那样音量旋钮14A、14B 相互摩擦卡合而连动旋转,因此使用者通过对音量旋钮14A或14B中 的任一者进行旋转操作,而能够调整输入水平。在MIC/LINE输入端子 18装配外部立体声麦克风的情况也同样,使用者通过对音量旋钮14A 或14B中的任一者进行旋转操作而能够调整输入水平。

另一方面,音量旋钮14A及14B以一定的摩擦力进行摩擦卡合, 因此能够在把持固定了一方的音量旋钮的状态下仅对另一方的音量旋 钮进行旋转操作,这种情况下,两个音量旋钮14A及14B不连动,而 相互独立地旋转。(B)表示该状态。在利用手指按压并固定音量旋钮 14A的状态下使音量旋钮14B旋转时,在音量旋钮14A固定的状态下 仅音量旋钮14B旋转。如此,能够与Vol1、2独立地,仅通过Vol3、4 调整输入水平。当然,在利用手指按压并固定音量旋钮14B的状态下 旋转音量旋钮14A时,在音量旋钮14B固定的状态下仅音量旋钮14A 旋转,与Vol3、4独立地,仅通过Vol1、2来调整输入水平。

这表示能够相互独立地调整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6的声音信 号的水平和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声音信号的水平,并且能够 每次同量地连动调整两声音信号的水平。该功能在将来自MIC/LINE 输入端子16的R声道声音信号和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L声 道声音信号成对地作为立体声信号时特别有效。即,使用者在 MIC/LINE输入端子16及18装配外部立体声麦克风而进行立体声录音 时,将音量旋钮14A固定,仅对音量旋钮14B进行旋转操作,由此, 仅将来自MIC/LINE输入端子18的L声道声音信号的水平相对于R声 道声音信号进行增减调整,能够调整两者的平衡。然后,使音量旋钮 14A及14B连动而进行旋转操作,由此能够在维持两者的平衡的状态 下容易地对整体的水平进行增减调整。

图8及图9分别示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输入音量14的分解立 体图。如图8及图9所示,输入音量14由音量旋钮14A、14B及轴环 15构成。音量旋钮14A、轴环15、音量旋钮14B依次安装于双轴音量 开关的轴上。即,双轴音量开关的第一轴对应于Vol1、2,并使音量旋 钮14A的轴孔嵌合安装于该第一轴。而且,双轴音量开关的第二轴对 应于Vol3、4,并使音量旋钮14B的轴孔嵌合安装于该第二轴。在音量 旋钮14A的内周面,在相互180度相对的位置形成有键槽14A-1、 14A-2。另一方面,在轴环15的外周面中的音量旋钮14A侧的外周面, 在与键槽14A-1、14A-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突起状的键15-1、15-2。轴 环15的键15-1与键槽14A-1嵌合,键15-2与键槽14-2嵌合,由此, 音量旋钮14A与轴环15卡合,音量旋钮14A与轴环15相互连动而旋 转。

另一方面,在轴环15的外周面中的音量旋钮14B侧的外周面,朝 向音量开关的轴向等间隔地形成多个肋15-3。这些肋15-3与音量旋钮 14B的内周面14B-1抵接,并与音量旋钮14B的内周面14B-1摩擦卡 合。

音量旋钮14A与轴环15通过键槽14A-1、14A-2和键15-1、15-2 嵌合卡合,轴环15与音量旋钮14B通过肋15-3和内周面14B-1摩擦 卡合,因此结果是,音量旋钮14A与音量旋钮14B相互经由轴环15 而摩擦卡合。

当使用者对音量旋钮14A进行旋转操作时,与音量旋钮14A的旋 转连动而轴环15旋转,与轴环15的旋转连动而音量14B也旋转。同 样地,当使用者对音量旋钮14B进行旋转操作时,与音量旋钮14B的 旋转连动而轴环15旋转,与轴环15的旋转连动而音量旋钮14A也旋 转。因此,音量开关的第一轴和第二轴均连动而旋转,Vol1、2和Vol3、 4连动而调整输入水平。

当使用者利用手指按压固定音量旋钮14B并对音量旋钮14A进行 旋转操作时,与音量旋钮14A的旋转连动而轴环15旋转,但是由于轴 环15与音量旋钮14B摩擦卡合,因此即使轴环15旋转,肋15-3与音 量旋钮14B的内周面14B-1抵接且仅擦动,由此音量旋钮14B也不旋 转。因此,仅音量开关的第一轴旋转,仅Vol1、2调整输入水平。

当使用者利用手指按压固定音量旋钮14A并对音量旋钮14B进行 旋转操作时,仅音量旋钮14B旋转而轴环15不旋转,音量旋钮14A也 不旋转。因此,仅音量开关的第二轴旋转,仅Vol3、4调整输入水平。

本实施方式的输入音量14是经由轴环15而将两个音量旋钮14A、 14B卡合的结构,根据放大器单元10的小型化的要求而音量旋钮小型 化,即使音量旋钮14A、14B的内周面加工困难,也能够不受材料的制 约地实现摩擦卡合状态。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MIC/LINE输入端子16、18分 别设置在放大器单元10的不同的面上,并对于是将来自各自的端子的 声音信号作为单声道进行处理还是作为立体声信号进行处理进行切 换,因此与连接放大器单元10的便携式电子设备100的朝向无关,都 能够可靠地输出高音质的立体声声音信号。而且,作为输入音量14, 由于具备虽然基本上连动但也能够分别独立调整的两个音量旋钮14A、 14B,因此能够对应于MIC/LINE输入端子16、18的单声道/立体声的 切换而适当地调整输入水平。即,在使用MIC/LINE输入端子16、18 中的任一者时,作为连动音量旋钮发挥作用而能够实现输入水平的调 整的容易化,在使用MIC/LINE输入端子16、18这两者时,作为独立 音量旋钮而能够进行R声道、L声道的平衡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音量旋钮14A与Vol1、2对 应,并使音量旋钮14B与Vol3、4对应,由此,仅在使用MIC/LINE 输入端子16、18这两者时,能够调整L声道和R声道的平衡,但是也 可以使音量旋钮14A与Vol1、4对应,并使音量旋钮14B与Vol2、3 对应,由此不仅在使用MIC/LINE输入端子16、18这两者时,而且即 使在使用任一方的情况下,也能够独立地调整L声道声音信号与R声 道声音信号的平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放大器单元10经由连接器12而 与便携式电子设备100连接的情况,但也可以作为内置于便携式电子 设备100的放大器单元或模块而装入。例如,作为便携式电话的内置 模块而装入或作为数字相机的内置模块而装入等。在作为便携式电话 的内置模块而装入时,只要在便携式电话的至少不同的两个面上设置 MIC/LINE输入端子16、18即可。数字相机的情况也同样。优选的是, 所述MIC/LINE输入端子16、18对应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不同的两个 操作的朝向,在第一操作朝向(例如纵向)及第二操作朝向(例如横 向)时,分别设置在作为上表面的面上。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