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车顶箱,带车顶箱的机动车辆车顶以及带车顶箱的机动车辆

车顶箱,带车顶箱的机动车辆车顶以及带车顶箱的机动车辆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顶箱(1),用于构成一个可用的内部空间。为了获得一个对于使用者可方便操控的车顶箱(1),提供一个尽可能大的存储空间并同时减少行驶噪声和燃料消耗,本发明提出使用体积改变装置,用于改变内部空间(6)的使用容积,其中车顶箱(1)被设计集成在汽车的车顶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9748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SES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35634.X

  • 发明设计人 S.埃斯皮希;

    申请日2012-07-17

  • 分类号B60P3/34(20060101);B60R9/055(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陈浩然;胡斌

  • 地址 德国弗赖塔尔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39: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2-28

    授权

    授权

  • 2014-09-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P3/34 申请日:201207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8-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个具有可用的内部空间的汽车车顶箱,即带车顶箱 的一个车顶以及一辆带车顶箱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在所了解到的车顶箱都是被封闭的或可封闭的储藏器,用于存 放汽车随车携带的行李,例如滑雪器材等,即外界通常所指的存储空 间,如行李舱。它们通常被安装在汽车车顶上,一般是在车顶背包架 上或由制造商专门提供的车顶行李架上。这样的车顶箱不仅增加了机 动车的重量和空气阻力,而且汽车油耗也会显著升高。同时明显增大 行驶噪音,而且还降低了车辆可达到或可允许的最大速率。在不需要 把这样的车顶箱作为附加空间时,还必须拆除它并进行存放。并且存 放时还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如果没有可用的合适车库或存储空 间,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从DE602005002301T2中了解到,作为汽车车身一部分的车顶 箱,其存储空间有限,这样的储藏空间有一个可以从汽车外部进入的 活门。因此,该储藏器被集成在汽车车顶并且不需要进行组装和拆卸。 也降低了燃料消耗以及驱动噪声。但同时也存在其缺点,储藏器提供 的存储空间非常有限,原因是储藏器的高度受到车顶厚度的限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推出车顶箱的概念,对于使用者来说该车顶 箱的使用方便舒适,并可提供尽可能大的存储空间,同时降低了道路 噪声和油料消耗。

解决这个任务的方法是,把一个可用的汽车车顶箱集成在汽车车 顶内,并且通过可以改变其体积的装置用于改变其内部空间容积。

在车顶内进行一体化安置的该车顶箱,并不是通过支撑装置安装 在车顶上的一个独立储藏器,而是被设置在车顶内,特别是在视觉上 看它是汽车车顶的组成部分。由于车顶箱是在车顶内集成设置的,对 于使用者来说则无需进行组装或拆卸。相反,车顶箱成为车顶的一个 永久组成部分,使用者可以长期使用。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舒适 操控的车顶存放空间。车顶箱始终被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特别是封 闭的容器,尤其是不需要从汽车内部进入,而是只能从外面进入其中。

通过提供的体积改变装置能够改变车顶箱的内部容积大小,并由 此改变车顶箱的大小。其特别的有利之处是,利用体积改变装置使得 车顶箱可以在一个展开状态下,获得最大的内部空间容积,在缩回状 态下,可以使其容积变的最小,并可以在最大和最小之间随意做调整。 如果车顶箱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则使用者只要把车顶箱展开到最大 即可。把物件放入车顶箱后,车顶箱可重新返回为缩回状态。因此当 车顶箱在使用的过程中,才可以具有最大容积并具有相应的最大尺 寸。当不使用车顶箱时,它可以缩回,从而减小空气阻力,同时降低 道路噪音并减少燃料消耗。在缩回状态下,车顶箱几乎可以看不见或 者至少不是很显眼。通过把车顶箱集成在车顶内,当车顶箱缩回时, 相对无车顶箱的机动车来说,空气阻力没有或至少没有明显增大。优 点是车顶箱(在缩回状态下)的最小容积低于25%,最好低于25%,尤 其优选低于10%,最优选的是车顶箱(在展开状态下)最大容积(在展开 状态下)小于5%。这将确保车顶箱在不使用缩回状态下时,产生的空 气阻力尽可能少。无论是在汽车停放时,还是在展开状态下行驶,以 及在缩回状态下行驶时,车顶箱都可以这样设置。

本发明上下文中的概念“车顶箱”,被理解为设计在汽车车顶上 或其中的储藏器,至少在展开状态下有一个可用内部空间,即一个存 储空间,用以提供放置或储存物件。内部空间是车顶箱内部的存储空 间,存储空间是由车顶箱壁围起的。此处的优点是,车顶箱内壁由多 个壁板组装起来。例如这些壁板包括一个底板,一个天花板壁,后壁 和/或一个或多个侧壁。在本发明上下文概念“机动车”,被理解为每 个机动的,没有轨道的陆上交通工具,其中汽车,是指适合使用本发 明的汽车,当然必须有一个车顶。尤其是被纳入范围的有汽车,卡车, 敞篷车等。此外还具有的优点是,在车顶箱各种状态下的后壁和/或侧 壁和/或天花板壁,无论是在缩回还是在展开状态下,均平放在底板上 或紧靠在底板。

很明显,汽车车顶至少是车顶箱壁板中的一个组成,或至少是壁 板的一个部分。由此一方面简化了车顶箱结构,另一方面,增强车顶 中车顶箱的一体化构造。特别是它可以把车顶作为车顶箱底板。尤其 也适合把车顶箱的所有壁板设计作为车顶组件。通常需要把车顶箱牢 牢锚定在车顶上,所以它的位置必须进行固定。另外,车顶箱可以牢 固地附着在一个支撑元件、车顶行李架或类似的部分上,在这种情况 下,为了简化使用者加装展开的车顶箱,则支撑元件或车顶行李架是 可以移动。

为了根据需要或在需要时可以改变车顶箱的容积,以及车顶箱可 以方便地在缩回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移动,本设计还提供有激活装 置,用它可以激活或控制体积改变装置。例如,激活装置可以包括电 机,特别是伺服电机、弹簧、可气动控制的气垫,特别是气袋、磁铁 和/或电磁体,以及它们的组合。更好的选择是给激活装置配置合适的 控制装置,用以控制电机或气垫和电磁体。从而使车顶箱能够自动在 缩回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移动。气垫的使用具有特殊的优点,它们可 以增强在展开状态下车顶箱的刚性,可以为运送的物件提供软衬垫, 当车顶箱在缩回状态下不要求或只需要很少的存储容积时,把它放置 在一个体积改变装置相对车顶箱内部空间的一侧,可以防止其遭受损 坏或划伤。因此气垫可按特定情况调整其形状。

为了使气垫适应周围组件的形状,它们可以有特别的凹槽、镂空 和回缩部分。这些组件例如可以是壁板、旋转装置或框架以及其它支 撑元件,气垫可包括多个腔室,通过相应的阀和控制装置可有选择地 进行控制。因此,根据给定时间点仅给某些区域充气或放气。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例方案中,体积改变装置包括枢转装置。 使用枢转装置可以旋转单个或多个壁板和/或壁板的一个部分。特别是 实现个别壁板的枢转可能,尤其能够使个别壁板进行翻转,或可以使 壁板互相折叠,或壁板多个段部分的相互之间的折叠。通过壁板的枢 转,可以折叠对于在缩回状态下的车顶箱。优点是,提供或设计可通 过枢转方式后壁、天花板壁和/或带枢转装置的侧壁。特别是,通过枢 转装置把这些带底板的壁板连接起来。补充或有选择的把后壁和/或侧 壁与天花板壁通过枢转方式相连接。

枢转装置可以包括所有现有技术中的相应方法设计的枢转壁板。 特别是该枢转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头,优点是它们可作为铰链使 用。枢转装置的组成可以包括或有选择地使用弹性和/或塑性变形材 料。这种材料的一部分被方便的集成在待枢转的壁板中。也可以设计 使一个整体壁板或一个壁板的整个分段部分使用弹性和/或塑性变形 的材料。这种材料也特别适合用于可折叠的壁板。其中最好是在材料 的一部分和壁板中设计一个企口槽,以便可以重复地用同样方式或以 相同的企口槽进行折叠。优点是至少在一些枢轴装置区域内可配置激 励装置,以便激励装置可以与枢轴装置相结合。以这种方式,可以通 过激励装置在任何需要时间内触发一个指定壁板的枢轴。相关的激励 装置设计也适合在壁板区域内提供。特别优选在枢轴装置区域中提供 激励装置,尤其是铰链,在一个枢转装置上提供一个(返回)弹簧,一 个磁铁,一个电磁铁和一个气垫,特别是空气垫。车顶箱在回缩状态 下,弹簧处于松弛状态。通过气囊膨胀,该枢转装置自身转动以及弹 簧预拉伸。如果达到展开状态,激活电磁铁,枢转装置被锁定在其展 开位置中。为了反枢转(缩回状态),停用或释放电磁铁,且预应力弹 簧推动枢转装置返转。在此情况下气垫被清空。此外,气垫也可通过 泵装置或类似设备清空。气垫不仅可以用于进行枢转装置的枢转,如 果被作为特别配置时,在枢转装置内侧上也能起到防止损坏或划伤物 件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例中,用于移动壁板以及壁板分段部分的体积 改变装置没有配置传动杆和/或无机电或机械气缸。这样的设计优点 是,如果使用传动杆和气缸进行壁板的折叠或枢转,特别是在折叠状 态下需要一定的空间高度,并且车顶箱在缩回状态下,将必然形成一 个大于没有这样组件的车顶箱。此外,这样的系统设计通常非常复杂, 并在展开状态下会减少车顶箱的可用空间。

优选由两个侧壁、一个后壁、一个底板和一个天花板壁组成的车 顶箱。特别是没有提供单独的前侧壁或前壁,例如在已知车顶箱上, 前壁大致平行对齐后壁,并朝向前方封闭车顶箱。更确切地说,在本 发明的车顶箱上,纵向观察,天花板壁倾斜向下延伸,并且天花板壁 用其前边缘直接与底板接触。尤其是天花板壁与底板相邻的段部分的 表面,相对车顶表面有一个平均角度,最多60度,最好是45度,特 别优选40度。这样可以使车顶箱有一个符合气动要求的外形并且免 去了一个单独的前壁设计。

后壁、(两个)侧壁和/或天花板壁,各自有至少两个分段部分,即 两个后分段部分,两个侧壁分段部分和/或两个天花板分段部分。特别 是由至少两个分段部分形成各自整体的壁板。优点是至少有两个段部 分,可以各包括一个上分段部分和一个下分段部分。此外,分别把至 少两个分段部分用枢转装置相互连接,便于这两个分段部分相互相对 的进行枢转或可连续进行折叠。尤其是特别可以优选至少两个后壁分 段部分和/或至少两个侧壁分段部分向内,也就是向内部空间作折叠。 这样的设计是使其成为可折叠的

车顶箱,因此在折叠后壁和侧壁分段部分时,降低了后壁或侧壁 的有效高度。因为有效证明天花板壁是用(上)枢转装置与后壁和两个 侧壁相连接的,在折叠分段部分时降低高度,使得车顶箱整体叠合。 因此,天花板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花板分段部分,各自通过一个 或多个枢转装置活动连接,车顶的总曲率可以被部分抵消,使得在折 叠状态下的车顶箱体积更小。

特别是用枢转装置把两个侧壁分段部分和/或两个后壁分段部分 和/或两个天花板分段部分互相连接,为了使两个分段部分彼此相对枢 转,特别设计有一个操纵轴,两个分段部分围绕它相对转动,其中操 纵轴基本为水平定向。由于操纵轴基本为水平定向,使得各分段部分 或壁板彼此翻转并可以在车顶平面上进行,因为这些虽然通常是弯曲 的,然而基本上为水平对齐。

在一些实例中,特别是两个侧壁,每个至少有两个分段部分,准 确说就是两个侧壁分段部分。它具有的优点还有,沿侧壁纵向看,这 两个侧壁分段部分的第一个分段延伸至侧壁前部区域。在车顶箱的装 配状态下的侧壁前部区域,在汽车上面向汽车正面形成侧壁的前端。 特别是与侧壁高度有关的侧壁前部,从侧壁的下部边缘延伸到侧壁的 上部边缘,即,通过该前部区域中的整个侧壁高度。另外,第二侧壁 分段部分没有延伸到该侧壁的前部区域内。换句话说,只由第一侧壁 分段部分形成侧壁前段区域。如果在侧壁的纵向内,在俯视图中从后 向前看侧壁的前部区域,车顶箱在汽车上是在装配状态下,大概是从 该区域内起,特别可以优选向外弯曲。通常情况下,现代汽车的车顶 平面不是矩形延伸,尤其是车顶平面的侧边缘从某一角度起(稍微)向 向外弯曲。在直至中心区域的车顶后边缘内,在侧面车顶边缘上曲率 可以向内弯曲。

通过向外弯曲侧面车顶边缘的前部区域,目的是仅通过第一侧壁 部分形成侧壁的前部区域,在分为两段时,两个侧壁分段部分在车顶 箱折叠或合拢时,用其曲面在侧壁前段区域内,以彼此曲率相反的方 向摞在一起并封闭腔体。这导致在折叠状态下的侧壁部分需要增加空 间,所以是不可取的。车顶上,在形成侧壁前部区域时,仅通过该第 一侧壁分段部分在折叠状态下利用其曲面进行折叠。在此区域中车顶 本身也是弯曲的,因为在此区域内车顶不仅向外弯曲,也按照预定曲 率朝向车辆前方作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汽车车顶表面的曲面,以及 在侧壁前段区域的第一侧壁分段部分的曲面是在同一方向内,以至于 两个曲面以彼此方式配合,所以只需占用小的空间。

纵向沿侧壁从前向后观察,目的是把侧壁前部连接在侧壁中间区 域上,其中,中间区域再次连接在侧壁后部区域上。目的是由前端、 中端和和后端组成侧壁,也就是说,这三个区域,排除其它部分,一 起形成整个侧壁。优点是目前第二侧壁分段部分,好处不是设置在前 部区域,是设置在中部区域和/或后部区域。其优点是专门把第二侧壁 部分设置在中部区域。把第一侧壁分段部分,在前部区域中形成独立 形式设置在中段区域和/或后段区域,其中好处是把第一侧壁部分设置 在所有三个区域中,也就是说,设置在前端,中端和后端区域内。

中间区域最好延伸进入侧壁的一个区域内,其中已装配在车顶箱 上车顶边缘基本上是直线延伸到后部区域内,或从后向前观察,向内 呈弧形延伸。这取决于各个汽车模型的车顶形状的不同。因此在侧壁 中段区域呈直线延伸的区域内,不仅设置第一侧壁分段部分,而且还 设置有第二侧壁分段部分,因为这些基本上呈直线的设计相对于它们 表面没有或仅略有曲面,因此车顶箱在折叠状态下,彼此很容易进行 折叠,无需过高的空间。如果侧壁或车顶形状的后部区域有曲面,同 样仅设置第一侧壁分段部分,以及该第一侧壁分段部分单独形成侧壁 后部区域。对于该侧壁的前部,具有如上所属相同的优点。

特别是第二侧壁如果分段时则最为理想,其被设置在侧壁的中部 和/或在侧壁的后部区域内,最好是在侧壁的中间区域,以一个多边形 的形状至少有三个角,优选四个角为佳。第二个侧壁分段部分有一个 梯形形状则更理想。设计用一个多边形的第二侧壁部分的边缘之一也 形成侧壁下边缘的一个部分。另外,这也可成为侧壁分段部分形成侧 壁顶边缘的一个部分。形成多边形的第二侧壁部分的所有其它边缘, 在车顶箱的展开状态下,最好靠近第一侧壁分段部分,或与它们相邻。 本实例中当第二侧壁分段被设置在侧壁的中部区域时是最理想的状 态,在俯视图中观察侧壁,其中部区域的左侧和右侧设置的前部区域 和后部区域,仅由第一侧壁分段部分形成,以便在此领域中的第二侧 壁分段部分的边缘邻近第一侧壁分段部分。同样,在第二侧壁分段部 分之上或之下的区域,由第一侧壁分段部分形成,以便在此两个分段 部分的边缘彼此邻接。这对于各种已知的汽车车顶形状,考虑到尽可 能平整的折叠或回收车顶箱,有最优设计的侧壁分段部分。

在另外一个优选的实例中,设计的枢转装置除回转运动外,另外 在壁板和壁分段部分之间还相互连接,因此允许或能够作平移运动。 尤其是所述平移运动在枢转装置的操纵轴方向内进行。或是通过枢转 装置的相应设计,或通过在枢轴装置中提供足够间隙来实现附加的平 移功能。例如若是把枢转装置设计作为一个铰链,在两个铰链部件的 衬套之间提供一个间隙,两个用铰链连接的壁板的运动可以沿着铰链 的枢转轴平移。此外,也可以使用其它合适的轴承,既可作纵向-和旋 转或枢转运动,例如滑动枢轴承。在本实例中特别优选用规定的方式 在侧壁和天花板壁之间设计枢转装置,并可以作一个补充平移运动。 在此情况下,侧壁被设计成可沿着它们的顶端边缘相对天花板壁作移 动。优点是,为了避开车顶箱的张力,当车顶箱折叠时相对侧壁的天 花板壁可以向后移动。

在另一个优选实例中,为车顶箱提供一个(下方)框架,特点是包 括至少一个,最好是两个横梁和两个纵梁。这样设计的有利条件是该 框架可通过至少一个枢转装置与后壁连接,或通过至少一个枢转装置 与两个侧壁连接。另外天花板壁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前端天花板壁铰链 与框架连接使结构更加得到优化。框架由于通过至少一个枢转装置与 底板相连接,并因此可以与侧壁、后壁和天花板壁一同向上或向下折 叠,以便更方便的打开和关闭车顶箱。框架、后壁、天花板壁和侧壁 共同形成一个顶部结构,形成车顶箱的顶盖,并相对由底板形成的下 部结构,在车顶箱展开状态下可作转动,由此可以打开和关闭车顶箱。 此外该框架还可以连同后壁、侧壁和底板形成底部。然后以类似方式, 在打开和关闭车顶箱时,相对底部的天花板壁的设计(这仅形成上部结 构)可作枢转。也可能为向上高-枢转设计一个或多个天花板分段部分, 从而打开车顶箱。此时天花板壁的一部分仅作为车顶箱的盖板。

还可以提供一种升降装置,用它可更加有效地打开上部分加载车 顶箱,并可以再次关闭。就此而言,该上部分可通过该升降装置在车 顶箱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例如,把提升装置设计作为升降 装置,其中包括合适的升降缸和类似的产品。此外升降装置也可被设 计成手动升降装置,并且能够手动打开和关闭上部。为此,提供相应 的手柄、支架和/或锁紧机构。此外,可以提供检测装置,用它检测在 打开位置中的上部情况。当锁定装置释放时才可以把上部再次带回到 关闭位置中。上部可以通过枢转装置与下部或底板连接,通常也可成 为底部的组成部分,并围绕操纵轴旋转。另一个目的是,可以在上部 和下部之间加装密封件。特别是可以加装升降装置,当上部要在侧面 作枢转或打开时,升降装置有利于上部的枢转,并相对一个手动枢转 提高底板的一个突出边缘。

为了防止车顶箱意外打开,还可以提供相应的闭合装置,目的是 用于在关闭位置中紧固车顶箱。从而能够避免意外打开车顶箱的上部 (盖)。原则上可以把锁定装置作为一个单独组件进行设计。然而也可 能是枢转装置同时执行附加的关闭功能,同时具有锁定装置的作用。 此时特别涉及一个枢转装置,它被设计用于枢转车顶箱的上部。

此外另一个目的是,上部具有的车顶箱内部总容积至少40%,最 好至少60%,特别优选至少在80%。原则上对于上部也可以达到更大 的内部容积,车顶箱内部总容积如至少85%,至少90%或至少95%。 在打开状态下,下部基本上没有或仅有相对较低的向上突出的圆形边 缘或类似的模式,下部形状大致完全平坦则是更好的选择方式。因为 要抬起的物件不高于相对平坦的底部,因此使用者可方便地装卸车顶 箱。上部的内部容积通过一个假设直线或平面进行封闭,并平放在上 部的下缘上。另外,基于上述理由的目的还有,上部所占的高度具有 至少50%,最好至少65%,特别优选的状态是占车顶箱总高度的至少 80%。上述百分比的目的是测定在展开状态下的车顶箱。

两个侧壁向着车顶箱前端呈锥形,即朝向前方,高度下降,以这 种方式形成一个根据配置对应汽车特定顶棚形状的大致的楔形形状 的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弧形天花板壁,因此,在展开状态下可通过自身 良好的结构产生相对车顶箱的相应的空气阻力。特别是在这种气动外 形下,其前部区域内的天花板壁直接与底板相连接,并没有提供附加 的或类似的前壁,情况如同单独在车顶上安装的传统车顶箱一样。更 确切地说,天花板壁从它与底板的连接点起,倾斜向后延伸,实现整 体更符合气动要求的外形。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中,体积改变装置包括变形装置,用于 车顶箱的缩放,也就是可重复改变一个壁板以及壁板的一部分来实现 体积的缩放。可为每个特别需要变形的壁板或部分中或上提供使用变 形装置。特别是,对应在第一个预定的变形状态和车顶箱的一个缩回 状态之间,以及对应第二个变形状态,缩回位置车顶箱的展开状态, 该壁板或一个部分可变形,以便壁板或一个部分,从第一变形状态变 为第二变形状态并反之亦可变形。为了触发形状变化还提供有激活装 置。因此可以单独控制壁板和一个部分或变形装置,以便随时可以调 整到需要的形状大小。特别是在本实例中不提供任何附加的枢转装 置。在本实例中,为了使车顶箱由缩回状态变为展开状态,只需设计 一个单独的可变形壁板就足够用了。例如,在天花板壁中安装变形装 置,整体车顶箱也可以仅由一个底板和天花板壁构成。因此这是一种 结构特别简单的车顶箱。为了保证车顶箱有针对性在缩回和展开状态 之间变形,它也可能适合对可变形的壁板或与其相邻的壁板提供导向 装置,用它可以使要变形的壁板在变形过程中停留在所希望的位置 中。壁板可以用完全相同的材料设计。另外也可以使用不同材料制成 的复合材料,优选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壁板的其余部分。

特别在本实例中优选的是,需要变形的壁板或需要变形壁板的一 部分使用形状记忆合金或形状记忆聚合物。这些材料可以通过能源供 给在预定状态中进行有效变形,之后再返回原来状态。这种材料通常 被称为“机械活性物质”。通过增加转换(热)能量,从初始状态转入 变形状态。另外,原则上也可以根据电力供给量的大小,提供壁板的 中间状态。

此外,壁板或壁板的一个部分可以使用特定材料,特别可以使用 一种弹力面料,最好能够防水,其中,该变形装置的设计,必须使它 们可以把壁板或壁板的一个部分由未展开状态变为展开状态,反之亦 然。换句话说,为了实现展开状态,变形装置把一个力施加到可伸展 的材料上,使其发生膨胀。通过膨胀,车顶箱内有了一个装载空间, 然后可装载货物。另外的目的是把壁板或壁板的一个部分设计为多 层,然后优选由可伸展材料形成外层。尽管已使用有伸缩性的材料, 为确保车顶箱有足够的稳定性,内层也可以用其它的材料,最好用稳 定和/或柔性材料制成。在缩回状态下,内层可以折叠并把用拉伸材料 制成的外层在内层中绷紧,这样在视觉上看车顶箱的表面是光滑的。 车顶箱在展开状态下外层拉伸同时内层展开,此时就形成了一个可用 的内部空间。同样在此状态下,保证车顶箱的外表面保持为光滑的状 态。

此外,在本实例中的另一个用处是在壁板或壁板的一个部分提供 一个或多个预定的标称-弯曲线或预先确定的标称-弯曲点,这样需要 的形状变化就可在各自区域内的实现,即通过壁板材料和壁板一个部 分的弯曲实现。除了标称-弯曲点以及标称-弯曲线范围之外,在壁板 的其余区域内没有弯曲。

在此不一定必须相应使用可弯曲材料,相反可以使用标准车身钣 金常规金属板等等。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出具体变形状态并可以经 常随意反复伸缩。此外,它的目的是,可以从后向前沿车顶箱纵向观 察,从而使壁板增加刚性。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厚度,在壁板 的不同区域内使用不同的材料实现这个目的。特别是在此情况下从后 向前沿车顶箱纵向观察,其中减少了壁板的弯曲程度。

在本实例中还有一个优点是,变形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压电元 件。这样的好处是在至少一个要变形的壁板中,集成压电元件。激活 装置包括相应的电源。为了启用和禁用压电元件,将电源与压电元件 连接,并可以在不同变形状态下移动壁板。变形装置也可以包括电触 点,为了给壁板(热)提供能量,通过对在壁板上和镶嵌在壁板中的载 热体上通电,例如加热丝。对在机械活性和在形状记忆材料上的载热 体通电。另一种可能是提供激活装置,提供机械调整装置,如提升油 缸、伸缩杆、可旋转联动杆等等。特别在使用伸缩性材料时首选该实 例方案。

在其它优选的实例中,底板有一个外围底壁,它存在的意义是, 被环绕设置在底部元件的边缘上并向上突出。这样的底壁的尺寸高度 同样在缩回状态下的车顶箱时,可以在由底壁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合拢 或折叠,以便向上产生齐平的端面。此外,通过该底壁在车顶箱的展 开和开放状态下产生的一个封闭边缘,可以通过它防止车顶箱中储存 的物品意外滑出车顶箱,或类似情况。

在另外一个优选的实例中,由于使用了体积改变装置包括位移装 置,因此单个壁板可相互移动。特别是在缩回状态下,一些壁板或壁 板分段部分可以被移动到其它的壁板下,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非常紧 凑和节省的空间。在此情况下,如果在顶面上它们互相叠合,壁表面 常常是弯曲且不平坦。根据顶部形状,以类似的方向和强度进行弯曲 的两个壁或壁分段部分能够相对移动是比较理想的方式,由于一个面 在另一个面之上,因此一个面的曲面可以嵌入另一表面的曲面中,这 样在缩回状态下的车顶箱的外观可以保证尽可能平坦。设计为可移动 的情况时,后壁最好折叠在天花板壁下,特别是在后面的天花板一个 分段部分下。这样的设计对轿车和类似汽车中进行车顶箱整合时比较 理想。同时包括位移装置等有关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和适合于本发明 目的每个设施,例如导轨、制动器等等类似的设施。此外,该位移装 置可以与枢转装置相组合,以便使每个单一装置既有移位功能还具有 回转功能。

在另外一个优选实例中提供了支承构件,它们被设置在一个或多 个壁板上。借助这些支承构件,壁板在车顶箱的展开状态下互相可以 进行支撑,保证结构得到加强。在一个壁板上提供的支承构件专门设 计用于支承与一个壁板相邻的壁板。例如支承构件可以设计有一个角 度、壁板弯曲的金属片部分等等。还有的优点是,支承构件同时在转 动时也可用作为壁板的一个制动装置。

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合适的锁定装置,用它们在车顶箱的缩回和 /或展开状态下,把单个壁板锁定在各自设置的位置中。这样可以防止 个别壁板发生意外偏转或出现其它的滑动。可以特殊的把锁定装置设 置在支承构件上,尤其是把它设计成角的形式比较理想。例如,该锁 定装置包括有电磁铁,电磁可移动锁舌等。

在另一个优选实例中,车顶箱内部提供了固定物体位置的装置。 目的是确保物件在运送过程中不会发生移位。例如可以用气体,特别 是空气,填充气垫,托架或根据装载成形的软衬垫作为位置固定装置。 用于位置固定的装置,特别是气垫,可以有凹槽,凹口或用于某些物 件的夹具。例如,一个平铺在底板上的气垫,有衬垫雪板或类似物件 凹凸的形状。气垫可包括多个腔室,通过相应的阀和控制装置可有选 择地进行控制。因此,根据给定时间点仅给某些区域充气或放气。由 此该气垫适用于对应各种物件形状进行调整或调节。

在另一优选实例中,提供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元件,测定车顶箱的 缩回或展开状态和/或用于测定车顶箱位置(打开位置或闭合位置),和/ 或用于

检测屋顶盒的装载状况。另外或附加提供的照明装置可用于车顶 箱内部照明。此时该照明装置的优点是借助一个评估信号或传感器元 件的一个输入端进行控制。例如,当控制照明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照 明装置连接,并通过传感器元件检测到车顶箱处于打开位置,并可以 控制照明装置。

在另一优选实例中,至少一个壁板和/或至少壁板有一分段被设计 成透明的部分。汽车使用者特别期望这种透明设计,光可以从上面透 过透明壁板

或壁板的一个透明分段部分进入汽车内部。可以特别的使用玻璃 制造壁板,或者把壁板一个分段部分设计为透明。此外,还可以使用 颜色来改变装置的外观,至少一个壁板和/或至少一个壁板的一个分段 部分使用有色的材料。使用有颜色的材料可以至少将一个透明壁板和 /或至少从透明的一个壁板的一个分段改变为有色状态,反之亦然。在 至少一个壁板和/或一个壁板的一个分段部分中有不同的颜色壁尤其 是理想的设计选择。例如,此处可能利用热涂料或类似的处理方法。

此外,在车顶箱的天花板壁中和/或底板中设计一个透明壁板时, 优选在天花板壁中设置一个互补天窗,包括优选的封盖或,在天花板 壁中设计透明壁板,优选在底板中设置一个补充开孔,包括优选的封 盖。优点是把封盖设计成十分稳定的结构,适用于接收被运送的物件, 其中封盖最好是特别的支承装置,如支撑杆和/或支撑板条等。

此外,底板的基本面不是多边形,尤其不是一个矩形,和/或要安 装的车顶箱底板的基本形状对应于车辆车顶表面的形状则最理想。从 现有技术中了解到传统的车顶箱上,通常把底板的基本面设计为矩形 形状。但在平面图中,通常现代汽车的车顶表面设计不是矩形,而车 顶表面的侧边缘还有一定的曲率。车顶表面还特别会向前变宽,同时 车顶表面侧边缘的前部在曲率半径下向外延伸。如果用带矩形底座的 车顶箱,一方面其不是最理想的车顶,另一方面,它们外表明显不是 非矩形的车顶底座,以至于外观上不能成为一个的整体形象。本实例 中,现在已克服这些缺点。底板的底座至少有一个已弯曲的侧边缘, 特别是其中有多个或所有侧边缘都可弯曲延伸。因此,与每个车顶表 面相关的是,对要改变其体积的车顶箱创建最大空间,产生一个整体 的全貌,尤其是在它体积可变化情况下,底板的底座能适应车顶表面 形状。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优点是,底板的底座对应它们相应的车 顶表面的尺寸。

在另一优选实例中,体积改变装置有至少一个联动杆,特别是至 少有一个回转托架,此处所述的联动杆用于车顶箱在缩回状态和展开 状态之间的移动,同时逆转操作时也很方便。回转托架最好两端有接 头,优点是用它们把联动杆固定在车顶箱的底板上。特别是,至少可 以设置一个联动杆,横向到车顶箱或到汽车。在缩回状态下,把回转 托架平放在车顶和车顶箱的底板上。为使车顶箱在一个展开状态下, 回转托架围绕其两个接头枢转,例如:角度由60°至120°,优选70° 至100°。通过枢转联动杆或回转托架,用已设置的连杆竖立壁板,例 如天花板或侧壁,并展开车顶箱。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例中,天花板 壁被设计成三个部分,另外车顶箱有一个后壁、两个侧壁和一个底板。 回转托架在竖立状态下,在两个外部以及中段天花板之间与接合点各 自平行对齐,并平放在天花板壁内侧的接合点上。把侧壁设计成单体 或整体的优点是仅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相对底板作枢转。特别 是,侧壁在边缘区域内接合带凸缘部分的天花板壁或类似构件,并在 支架向上摆动时,通过与天花板壁共同产生的向上枢转一同将侧壁竖 立起来。在车顶箱的伸展状态下,侧壁不必垂直排列,但车顶箱在展 开状态下最好垂直度略有倾斜。另一个好处是,为了车顶箱在展开状 态下具有好的稳固性,在支撑杆上设计有锁定装置,车顶箱在展开状 态下,壁板作相应配对锁定。特别是可以通过从连动杆伸出的钩子或 类似的抓构,对应凹槽卡入壁板中。边缘还包括一个框架,与后壁、 天花板壁和侧壁一起构成车顶箱的上部,其中上述所有壁板都和/或其 连接,特别是与框架毗邻的部分可枢转连接。在框架上,而不是在底 板上可以枢转的方式安装一个联动杆。由框架、侧壁、后壁和天花板 壁形成的车顶箱上部在其展开状态下,相对底板可通过枢转方式打开 车顶箱。

另外的目的是在至少两个相互可移动的、且彼此相邻地设置在车 顶箱组件之间的部分,特别是相邻的壁板之间、和/或壁板相邻分段部 分之间、和/或一个框架和一个壁板之间,加装密封件。可以把密封件 设置在车顶箱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重叠区域内。从而可以避免水、灰尘 和其它有害物侵入到车顶箱内。目的是在这两个组件之间制造重叠, 在重叠区域内的两个组件之一上,提供一个回缩或一个其它弯曲或折 叠的区域,以制造更多的重叠。然后密封件必须被设置在两个重叠的 组件部分之间。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解决之道是利用汽车的车顶,可以预先在车 顶上一体化设置好预定的车顶箱位置。优点是,这样的车顶上有特定 的车顶凹槽,方便安装车顶箱。车顶凹槽的设计保证车顶箱在缩回状 态下,其上端面封闭,并与车顶的非凹陷部分齐平。

这样的车顶箱设计可以在汽车车顶整个顶面积100%上,有效覆 盖至少80%,最好有90%,更好是95%。从而可以争取最大的可能存 储的区域空间,以及保证车顶与车顶箱视觉上具有美观的一体化效 果。在指定百分比范围内的天花板可以适用在缩回或展开状态下的车 顶箱。在本实例中同样包括这两种可能性的说明。预定区域仅用一个 壁板覆盖就足够了。

在另一优选实例中,把汽车车顶设计成轿车和跑车的车顶,或者 设计成汽车或两厢汽车的车顶。特别是在尾部或流线型尾部区域内, 车顶上设计有导轨,车顶箱可沿着导轨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使车 顶箱在展开或缩回状态下,使其从车顶上部区域中的驾驶位置移到后 备箱的位置,进一步靠近汽车尾部下面位置。这样的布置对于使用者 来说,因为车顶箱位于汽车车顶最高点,将物品装入到车顶箱时,在 后备箱的位置装卸物品较在驾驶位置中方便很多。因此可以专门有一 个或多个轨道,包括有槽或类似的各种型材设计的型材-配件,特别是 与特定形状配合的配件在车顶上与导轨啮合使用。此外,还可以相应 提供驱动器或类似的装置自动使车顶箱移动。

此外,如前面所述的那样,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对机动车车顶的设 计为其集成专门的车顶箱。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例主要参照图示,通过示例的方式作描述,其中 更详细的细节请参阅附图。

功能相同部分提供相同的附图标记。附有示意图:

图1是车顶箱的分解立体图,前视图;

图2是车顶箱的分解立体图,后视图;

图3是车顶箱的透视前视图;

图4是打开状态下车顶箱的透视前视图;

图5是有部分折叠后壁的车顶箱透视后视图;

图6是在部分折叠状态下的车顶箱透视前视图;

图7是车顶箱的详细透视图;

图8是在打开状态下车顶箱进一步的透视前视图;

图9是有升降装置的底板透视图(用于车顶箱的侧面开口);

图10是天花板壁的透视后视图;

图11是有部分展开后壁的天花板壁透视后视图;

图12是已展开后壁的天花板壁的另一实例;

图13是天花板壁如图12有缩回的后壁;

图14a-c是在展开过程中另一个车顶箱实例;

图15是安装在敞篷顶上车顶箱的缩回状态的另一个实例;

图16是图15中车顶箱的部分展开状态;

图17是图15中车顶箱的部分展开状态;

图18是图15中车顶箱的完全展开状态;

图19是图15中带天窗机动车辆的车顶箱的另一个视图;

图20是图15中车顶箱在展开以及其打开状态下;

图21是图15中车顶箱在展开以及其打开状态下;

图22是图15中车顶箱在展开以及其打开状态下,其中敞篷车的 车顶缩回;以及

图23是图15中车顶箱在展开以及其打开状态下,其中敞篷车的 车顶缩回;

图24是在缩回状态下有集成车顶箱车顶的透视图;

图25是图24中没有天花板壁的展示;

图26是图25中有高折叠后壁的展示;

图27是图24至26中展开状态下有集成车顶箱的车顶透视图;

图28是缩回状态下有集成车顶箱汽车的侧面透视图;

图29是图28中展开状态下车顶箱的展示;

图30是图28中和图29展开和折叠状态下车顶箱的展示;

图31是缩回状态下集成车顶箱的另一实例的车顶透视图;

图32是图31中车顶箱在展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下;

图33是图31中车顶箱在展开以及其打开状态下;

图34是图31中没有天花板壁的视图;

图35是图32中没有天花板壁的视图;

图36是图33中没有天花板壁的视图;

图37是车顶箱安装在一辆双门轿车上的另一个实例,其在展开 状态下并位于驾驶位置;

图38是图37中在打开状态下和在后备箱位置的车顶箱视图;

图39是车顶箱的另一个实例;

图40是图42中有联动杆的车顶箱框架;

图41是有密封件的两个壁板的重叠区域细节视图;

图42是机动车辆车顶箱展开的透视图;

图43是图42中在打开状态下的车顶箱透视图;

图44是图42和43中车顶箱在分解图中;

图45是带天窗的汽车车顶箱在缩回状态下的实例;

图46是图45中展开状态下的车顶箱;

图47是图45中车顶箱的天花板壁中间部分;

图48是图45中带开口和覆盖装置的车顶箱底板;

图49是图45中带车顶开口的车顶箱;

图50是带天窗机动车辆车顶箱在展开状态的另一实例;

图51是图50中在缩回状态下的车顶箱;

图52是图50中车顶箱折叠侧壁视图;

图53是图50中车顶箱支撑杆视图;

图54是图53中在操作中的支撑杆;

图55是图53中在进一步操作中的支撑杆;和

图56是图50中车顶箱底板的细节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说明正视图中车顶箱1的分解透视图,图2说明后视图中车 顶箱1的分解透视图。在分解图中以“浮动”的图文方式说明车顶箱 的相关构件。在分解图中有些铰链图示显示为两个单独的、连续浮动 的部分,但是必须清楚铰链作为接头,是使用它们连接和固定的边缘 区域连接两个可移动部分。

车顶箱1作为下段底板2的基础,设计为近似矩形的板,底壁19 有光滑的纵边缘和其两个横边缘。为了适应车顶的标准形状,底板2 也可以梯形的形状向前方逐渐加宽和/或具有曲率。在底板2上,设置 有两个纵梁14,14′和两个横梁13,13′的大致为矩形的框架15。选用 的框架15的外部尺寸,略小于底壁19的内部尺寸,以便在底壁19 内的框架15可以平放在底板上。通过前部17和后部框架铰链17′,框 架15与底板2一起铰接式固定在横梁14′上。因此,框架15可以与被 设置在其上的构件一起向上打开。在框架15上设置两个侧壁5,5′。 这两个侧壁5,5′各有一个下方的,近似梯形的侧壁段11,11′和上方 的侧壁部分12,12′,它们用铰链10互相连接。侧壁5,5′的下方侧壁 部分11,11′各通过下方侧壁铰链7与框架15的一个纵梁14,14′相连 接。在两个侧壁5,5′和前段横梁上设置天花板壁3。通过上侧壁铰链 8,8′,把侧壁5的上侧壁分段部分12,12′固定在天花板壁3上。同 时,相对天花板壁3,沿着它的上边缘,即在纵梁14,14′的方向内, 移动侧壁5,5′。为此目的,上侧壁铰链8,8′可在天花板壁3上移动 或设置在侧壁5,5′上,例如,通过一个的导轨装置(非说明)。另一种 可能是,铰链8,8′本身被设计成在其纵向内有间隙,因此天花板壁3 和侧壁5,5′纵向内相互移动。

天花板壁3有一个前段3a,一个中段3b和后段3c,通过天花板 分段部分铰链18,18′互相连接。

前段天花板部分3a还通过前段天花板铰链16,16′与框架15连接。

两个侧壁5和两个侧壁分段部分12,12′在高度上朝前端逐渐变窄 (锥形)。与此相对应的是天花板壁3,特别是在前段天花板部分3a范 围内,相应地弯曲。因此,车顶箱1有一个大致为楔形的、符合空气 动力学的形状。

两个侧壁5同样在一个后段部分中逐渐变窄(锥形),在上面设置 有后天花板分段部分3c。通过两个后壁铰链9,9′,后壁4与天花板 部分3c连接。

已说明的车顶箱部件可由塑料、金属、尤其是铝和钛、碳或复合 材料制成。框架可以例如由铝制成。铰链可以设计成多件式或单件式, 例如用金属质或柔性的胶片铰链。它们可以被固定在对相应的部件上 或也可以模制。在边缘区域内为车顶箱1提供有密封件,这样可保护 内部空间6(参见图4)防止有水分和污物的进入。

如果框架15的支架13,14是空心型材,可在其内部(未说明)铺 设用于供电或控制或气动线的电力线。

图3是车顶箱的透视前视图,在展开、关闭状态下有底板2、侧 壁5和天花板分段部分3。此外,为了把车顶箱固定在汽车车顶上, 底板2(未说明)为单个装置。

图4是车顶箱的透视前视图,在侧面打开状态下。它由车顶箱1 构成,所示的是可用内部空间6。

框架15在其两个纵梁14′中的上面有两个框架铰链17,17′,由它 们连接底板2。因为侧壁5、后壁4和天花板壁3被设置在框架15上, 为了打开或关闭车顶箱1,这些构件与框架15一起向上或向下折叠。 另外,它也可以在对面的纵梁14上提供一个或多个的框架铰链(未说 明)。这样的设置或设计可根据需要,车顶箱1既可以从一侧也可以从 另一侧打开。

此外,提供一个搭钩(未说明),通过它防止在闭合状态下车顶箱1 被打开。

图5说明车顶箱1的透视后视图,有部分折叠的后壁4。如果车 顶箱1要折叠在一起,第一步首先是后壁4通过铰链9,9′向内,即在 内部空间6中进行折叠。后壁4有一个预先被打开的搭钩(未说明)。 在图5中的说明是形状大致为矩形的有部分折叠的后壁4,在全折叠 状态下把它完全平放在形状大致为矩形的后车顶分段部分3c中。要 做到这一点,后壁4和后车顶分段部分3c需要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形尺 寸,即两个部分的表面几乎要一样。

图6说明在部分折叠状态下的车顶箱1的透视前视图。因此后壁 4已完全向内折叠,并平放在后段车顶分段部分3c中(未说明)。接下 来下段11,11′和上侧壁分段部分12,12一起向内折叠,直至下侧壁 分段部分11,11′平放在底板2和上侧壁分段部分12平放在底板3上。 在折叠侧壁部分11,11′,12,12′时,中段天花板板分段部分也在下 降,这是因为它被放在上侧壁分段部分12,12′,并各自通过上侧壁铰 链8,8′与它们连接。所以侧壁部分11,11可以完全向内折叠,例如, 上段侧壁铰链8,8′也可以设计使用弹性铰链,相对中段天花板部分 3b,侧壁部分11,11′在折叠时可轻松降低。

因为前部天花板分段部分3a,通过前天花板分段铰链16,16′,在 前边缘上与框架15连接,并通过天花板分段部分铰链18在后边缘处 与中部天花板分段部分3b连接,前部天花板分段部分3a围着枢转轴 转动,是在天花板壁分段部分铰链16,16呕域内向下方的底板枢转。 通过枢转前天花板分段部分3a,向后降低在侧壁分段部分12,12′上 时,中段3b和后段天花板分段部分3c,它沿着后部滑动。为了能够 作纵向运动,例如,利用一个(非说明)导轨装置可滑动的安装铰链8, 8′,或设计在纵向内有间隙的结构。

可在所描述方式下手动开启或关闭、折叠或展开车顶箱1。在该 优选的实例中,在铰链和/或移动部件(未说明)上提供电磁阀,和/或空 气垫和/或伺服电机,通过电子流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为了协调流程 控制,为车顶箱1提供传感器,以传达移动部件状态。由此可以完全 自动打开/关闭和/或折叠/展开,例如通过遥控器或无线电遥控进行。 车顶箱1可被连接在电力网和/或汽车的数据总线上。它也可以用刹车 灯为内部和/或外部照明。该电源还可以通过在一个(未说明)带蓄电池 的集成太阳能电池组件,设置在天花板壁3上。为了使运动部件固定 在特定的折叠或打开位置中,可以提供磁铁或电磁铁,例如,在后壁 4和在天花板壁3上安装磁铁或电磁铁。它也可以提供相应的传感器, 可以通知驾驶员有关车顶箱的状态信息和/或给予警告,例如当进入停 车场时,车顶箱1超过允许高度,或在车顶箱1内放置的物品没有使 用安全装置紧固等,例如皮带等作保险加固。

其它传感器可以显示负荷重量或显示车顶箱1的状态是关闭还是 打开。此外,例如提供一个摄像机,在行驶中监控车顶箱1的内部状 态。通过与

汽车连接的数据总线,可以在仪表盘上显示和监控所有数据,以 及燃料消耗。为了在被盗时进行定位,可有一个带传感器的集成GPS 定位系统。

图7说明车顶箱1另一实例的透视图。这特别适合用于可移动的 车顶箱。因此,它包括紧固装置20,用它可以把车顶箱1′固定在(移 动)车顶行李架或支承框架(这里没有说明)上。通过紧固装置20或其 它合适的连接,也可以给车顶箱1′提供电或压缩空气并把它连接在车 载计算机25上。

优点是车顶箱1可以从两侧打开。例如,有可能在车顶箱1′的每 一侧提供两个,总共四个铰链搭钩23,在闭合状态下铰链搭钩23关 闭车顶箱1′,例如通过锁舌。如果它们在一侧打开,相对的铰链搭钩 23作为铰链使用,如图12中所示。另外还可以提供一个铰接接头21。 另一种可能性(此处未显示)是提供两个重叠的框架,其中,下方框架 利用相对底板的枢轴

装置,枢转到车顶箱的一侧,由此打开车顶箱。此时,要在另外 一侧打开车顶箱,上段框架通过枢轴装置与下段框架连接。在这种情 况下,下段框架未枢转,并只有上段框架相对下段框架枢转,把两个 框架之间的枢转装置,设置在下段框架和底板之间,枢转装置对面。

此外提供有气垫22。凹口24用于待运送的物件。另外如上所述, 为了展开或折叠车顶箱1′,气垫22可气动控制。提供的压力传感器(未 说明)用于控制,检测放在车顶箱1′中的物品重量并可通过车载计算机 显示。

底板2在纵向内稍有弯曲,以适应车顶形状。

图8说明车顶箱1,它有作为基础的底板2,设计用一个近似矩 形的板,其后侧与前侧边缘和其两侧边缘有外围底壁19。为了适合车 顶的标准形状,底板2也可以是梯形向前加宽和/或具有曲率。把有两 个纵梁和两个横梁,通常为矩形的框架15设置在底板2上。已选择 的框架15的外部尺寸比底壁19的内部尺寸稍小些,以便框架15在 底板2内部具有空间。

在框架15上设置两个侧壁5。两个侧壁5各自有一个下部的,近 似梯形的侧壁分段部分11,和一个上部侧壁分段部分12,通过中间 铰链10相互连接。侧壁5的下部侧壁分段部分各通过下侧壁铰链7 与框架15连接。在两个侧壁5和前段框架5上设置有天花板壁3。侧 壁5的上侧壁分段部分12通过上侧壁铰链8固定在天花板壁3上。 天花板壁3通过前天花板壁铰链16与框架15连接。在天花板壁3上 也设置了可折叠的后壁4。因此可以折叠上部30。所以被折叠的上部 30可被容纳在底板2的底壁19的高度内,为底板2提供升降装置31, 用于降低和升高上部30。在折叠状态下,升降装置31与就此设置的 上部30一起在上升状态下,并上部30齐平紧贴底壁19的上边缘。 在升降装置31上设置框架15,并与此一同再次固定在底板2上,并 它们一起通过框架铰链17铰接固定。由此框架15与整个上部30一 同向上(侧面)展开。升降装置31特别是在这样的车顶箱上,优点是可 侧面打开。在车顶箱上,为了通过提升车顶箱后部反复打开铰链,优 点是车顶箱区域不设置升降装置。

图9是说明用于比较底板2的透视图,有部分降低的升降装置31。 通过降低升降装置31折叠的上部分30,它在带底壁19的底板2内有 空间。底板2在纵向内稍有弯曲,以适应车顶形状。

图10是说明天花板壁的透视后视图,有一个前段3a,一个中段 3b和一个后段天花板部分3c。这些分段部分通过天花板分段部分铰链 18相互连接。在后天花板分段部分3c下设置有可移动后壁4。后壁4 可以从天花板分段部分3c向后延伸,并然后向下折叠(该状态在图8 中说明)。优点是,在天花板分段部分3c的曲面和/或后壁4上,在车 顶箱1的折叠状态下,可以特别紧凑的排列这两个构件。

图11是说明天花板分段部分3c的透视后视图,如在图10中部 分向后延伸的后壁4。

图12是说明有后壁4的明天花板分段部分3c的另一实例。图解 说明这些构件一个重叠在另外一个之上的状况。天花板分段部分3c 和后壁4通过接头32连接。接头32是这样设计的,当车顶箱1展开 时后壁4在基本水平的平面上向后移动,然后后壁可4向下折叠。当 折叠车顶箱1时,先是在水平位置中向下折叠,然后,后壁4在天花 板分段部分3c下按车辆行进方向移动。特别的优点是,后壁4的区域 和天花板壁3区域,或侧壁5的区域,在车顶箱缩回状态下后壁4与 它们毗邻,在方向和强度上有类似的曲率,因为弯曲表面相互接合, 可以节省空间。

如在图5中一样,图13是说明天花板壁3。后壁4缩回在天花板 部分3c下以节省空间。

图14a,14b和14c是说明车预箱1的另一个实例的各透视图。在 图14a,14b和14c中用顺序描述展开的过程。车顶箱1包括天花板壁 3,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在车顶箱1纵向内连续排列的天花板分段部分 3f,3g,3h。天花板前分段部分3f以及天花板中分段部分3g是用玻璃 做的。在车顶箱1的底板和/或在车辆的车顶上,也有由玻璃或其它透 明材料制成的相应分段部分和/或天窗(此处未示出)。特别是这些构件 在汽车车顶上可以构成天窗。在图14a中底壁19有部分已展开。图 14a是说明过渡情况,有展开的底壁19和部分被折叠的侧壁5,和已 折叠的天花板3。图14c是说明已完全折叠的车顶箱1。在车顶箱1 展开状态下,从下向上看,侧壁5是向内倾斜的。

图15说明敞篷车的上部范围,有金属的折叠车顶25。目前把这 种折叠车顶25作为一种车顶替代材料使用。在折叠车顶25上,车顶 箱1处于完全折叠的状态下,并看不到外观。天花板壁3仅仅是可见, 并不显眼。

图16至图18是说明车顶箱1的展开状态。为此,首先由两个交 叉设置的支撑杆33,被设置在车顶箱两个侧壁区域内,并将天花板壁 3向上翻转。支撑杆33在共同的枢转点34内铰接地连接在一起。支 撑杆的两端各自可活动的安装在天花板壁3和底板上,它们一起组成 车顶表面28,以便支撑杆33彼此围绕枢轴点34转动,从而可以实现 车顶箱1的展开或折叠。侧壁由柔软而有延展性的材料制成,这样一 种材料尤其通常用于制备敞篷车顶,现在为看的清楚仅说明一半情 况。通过前段接头26把天花板壁3可移动地安装在折叠车顶25上。 后壁4仍设置在天花板壁3下并紧靠此处。

图17说明,为了展开天花板壁3,进一步向上折叠并后壁4在底 板3下延伸。如图18所示,然后后壁4向下折叠。通过匹配的后段 接头27使之成为可能。后壁4也可以由硬质材料,例如金属,或同 样也可以是柔软和布质的可变形材料制成,特别好的情况是与相邻部 分以相同材料制成,如侧壁。

此外,图16至18说明两个侧壁5已被展开。总之车顶箱1是由 天花板壁3、两个侧壁5和后壁4限定形成的封闭可用的内部空间。 在两个侧壁5和后壁4的底部上连接有框架15。这使得在折叠状态下 的车顶箱1可以向上绕接头26,即向前方进行折叠,这样使用者可以 完全看见车顶箱1的内部,以便他可以装卸车顶箱1。优点是通过车 顶表面28形成车顶箱1的底部(见图20)。

折叠的说明和描述的过程是正好与之相反。整个过程可以自动 的、气动的或通过伺服电机自动进行。

图18说明车顶箱1的完全展开状态,此时车顶箱关闭。图20和 图21说明折叠的车顶箱1,通过前接头26向上折叠,即打开。在此 状态下,车顶箱1可以进行加载。

图19是说明实例,在图上可以看出虽然在已封闭车顶上安装了 车顶箱1,但透过车顶,可使阳光直射入车辆内部。天花板壁3选择 了透明材料,尤其可以使用玻璃制造。天花板壁3的部分区域也可以 仅由这种透明材料制成。在车顶25中提供车顶天窗35,该天窗透明 并可借助集成的车顶36进行开关。车顶36必须用复式滑车37打开 或关闭。特别是把车顶36设计成百叶窗的形式。特别的优点是,用 于制成车顶的材料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或稳定性,因为车顶箱1在装载 状态下,物件则直接放在车顶36上。如果车顶箱1中没有加载,为 了打开天窗35,车顶36缩回,届时,由于天花板壁3是透明的,阳 光可以进入车辆内部。

由于车顶箱1被设置在敞篷车的折叠车顶25上或直接集成在此, 其装卸非常方便,在打开行李箱盖29时,折叠车顶25部分缩回,如 在图22和23中所示。图22是说明,把车顶箱1设置较低,并以简 单方式打开,并可

进行加载。加载后车顶箱1再次关闭,如图23所示。然后折叠 车顶25再向上移动或关闭。因此,折叠车顶25的优点是可作为车顶 箱的升降装置使用。

图24说明的是汽车车顶41的透视图(这里未描述)。在车顶41中 集成有预置车顶箱1。处于缩回状态下的车顶箱,此时在运输中的车 顶箱没有载荷。在此状态下,在集成设计的基础上,车顶箱1视觉上 基本上无法识别。从外面看,仅有车顶箱1的天花板壁3,其被设计 为平板,并对应车顶41的形状。此外,天花板壁3基本上覆盖车顶 41的整个车顶平面。

在图25中,车顶41如图24所示,其中省略了天花板壁。车顶 41同时形成了车顶箱1的底板和一个凹槽,在车顶箱1的展开状态下, 与天花板壁3和后壁4一起被定义或包围成车顶箱1的内部空间。在 车顶41的前边缘部41a区域有凹槽4,它对准汽车的正面(这里未作 描述),在其最宽处。凹槽42的最窄处所处的区域面向车顶41的后缘 41b。在最窄处区域设置后壁4,它在图25中的插图中,是在凹槽42 上向下折叠并紧邻于此。后壁4具有梯形的形状,其中两个长边平放 在凹槽42的后缘42a上。凹槽42的侧缘42c,从凹槽42的后缘42a 延伸到凹槽42的前缘42b,略向外倾斜,其中,侧缘42c因此没有直 线延伸,但有一个小弧形。

图26的说明如图25的描述,在图26中,后壁4向上折叠。后 壁4在后缘42围绕其紧邻在凹槽42上,下段长边向上折叠翻转。对 此提供使用相应的铰链(未显示)。

图27说明车顶箱1从图24至26的进一步说明。其中在此再次 用到天花板壁3和展开状态下的车顶箱1。天花板壁3与图24的描述 相比,在其相对车顶41的后边缘41的区域内,按箭头43所示方向 向内移动。特此,天花板壁3向上拱起,在作为底板的车顶41和天 花板壁3之间形成空腔,可以作为携带物件的装载空间使用。由此出 现打开的空腔,被向上折叠的后壁4覆盖,这样产生了封闭的载货空 间。适用天花板壁3的材料有,在被激活时它以预定方式改变形状。 因此当天花板壁3被激活时,共同形成车顶箱的展开状态。特别是, 围绕两个在车顶41的纵向方向延伸(标称)的弯曲线3aa产生变形。在 展开状态下的结果是,形成上部分段部分3bb和两个侧面分段部3cc 的装载空间顶部。天花板壁3相对车顶41的前缘41a的区域保持不变 形,在展开状态下汽车行驶方向内,也具有车顶和车顶箱1的相对有 利的空气动力学形状的效果。

图28至30是个别说明集成了车顶箱1的汽车40的透视侧视图。 车顶箱结构类似于在图24到27中的说明。在图28中,说明在缩回 状态下的车顶箱1,而在图29中,描述它的展开状态。在图30中, 车顶箱1在展开状态下,也就是说,天花板壁3围绕弯曲线3aa作弯 曲,另外天花板壁3的后段区域3d相对车顶向上折叠。另外,天花 板壁3的前段区域3e在车顶41上,并与之固定连接。天花板壁3的 部分向上折叠,还可以通过激活装置使天花板壁3变形。还可以选择 枢转变形天花板壁3,能够围绕一个或多个在前缘上排列的枢轴装置 枢转。在向上折叠的状态下,车顶箱1可以加载。另外,后壁4在展 开状态下向下折叠,然后车顶箱1在天窗上可以从后侧面进行装卸。 天花板壁3没有必要向上折叠。在展开状态下,天花板壁3按预定的 形状进行弯曲,它的外边缘区域与凹槽42的侧缘42c紧密相连。

天花板壁基本设计是,当它被激活时,例如通过在车顶箱1中敷 设的电源线(未示出),电流被施加到天花板壁3上,即在一个预定的 形状内进行弯曲。如果重新进行激活,它弯曲回复其原始位置。这样 可以得到一个无接头、无铰链和可折叠且相互折叠的车顶箱。车顶箱 和/或天花板壁和/或底板可优选使用透明材料制成。

图31至图36是根据本发明车顶箱1说明的另一个实例。图31 说明汽车车顶41的透视图(这里未示出)。在车顶41中集成有预置车 顶箱1。处于缩回状态下的车顶箱,此时在运输中的车顶箱没有载荷。 在此状态下,在集成设计的基础上,车顶箱1视觉上基本上无法识别。 从外面看仅有车顶箱1的天花板壁3,其完全适配车顶41的形状和尺 寸。此外,天花板壁3基本覆盖车顶41的整个车顶平面并平放在车 顶41上。天花板壁3包括由相应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制成。优 点是,在可见弹力布的外侧层可以由一种更耐用,但是可折叠的材料 制成,特别是塑料膜或类似物。

图34说明在缩回状态下,无天花板壁的车顶箱1。由车顶平面形 成底板2,这反过来又是凹槽42。车顶箱还包括框架15。在框架15b 的短横杆15a之间,运行着两个被隔开和基本上彼此平行排列的枢轴 支架45,在各自的两端上与横杆15a连接。因此,旋转托架的移动大 致与框架15的长横杆15b平行。把两个旋转托架45平放在底板2上, 并可通过它们的旋转托架接头46向内看到枢转情况。两个旋转杆45 之间提供有两个弹簧夹47,它们在图34中所示状态中呈预拉伸。两 个弹簧夹之间还提供有可拉伸的固定带48,在图34中所示状态为松 弛状态。

在图35中,旋转托架45向上转动或旋转,特别是相比于图34 中的位置,角度从45度到90度。弹簧夹47放松且固定带48在拉伸 状态下。通过弹簧夹47的预应力使得旋转托架45发生偏转。图32 说明如同图35中的相同情况。其中在图32中描述天花板壁3,这样 旋转托架则不可识别。车顶箱在展开状态下。天花板壁3的材料在拉 伸状态下,相对缩回状态(图31)构定天花板壁,它有一个弯曲表面, 其最强曲率沿弯曲线44作调整,对应指定的旋转托架45。展开的车 顶箱1(图32和35)被关闭。

图33和36说明在展开以及其打开状态下的车顶箱1。在前横杆 15a和底板2之间设置的接头(此处未描述)周围有一个开口,以便车顶 箱1在打开状态下,尤其是可以从后方装入物品。整个框架15连同 在其上设置的天花板壁3,围绕设置在前横杆15a的接头向上枢转。

图37说明为轿车作设计的汽车40,有汽车车顶41,在这种情况 下也包括两厢汽车40。在汽车40的车顶41上设置车顶箱1,它可在 驾驶位置(在车顶的上部区域)和后备箱位置(车顶的下部区域,特别是 汽车尾部的下部区域)之间进行移动。在图37的描述中,车顶箱1在 展开状态下并在驾驶位置。特别是,车顶箱1有两个侧壁5、一个后 壁4以及一个天花板壁3。汽车车顶41从上部到下部和后部的过程中 有导轨,包括两个相反设置的、且基本上相互平行的导轨49。导轨 49被嵌入车顶凹槽50边缘的纵向侧面内,它们延伸到汽车40的整个 汽车尾部。导轨49中提供适用的型材(此处未作描述)。为了能够沿着 轨道49移动,把车顶箱1型材-配件(此处未作描述)嵌入其中。

在图38中,针对图37中描述的车顶箱1在有负荷的状态下,即 沿导轨49向下移动。也可以看出,车顶箱1除了天花板壁3,后壁4 和侧壁5,还有一个底板2平放在汽车40的车顶41上。侧壁5、后 壁4和天花板壁3共同形成车顶箱1的上部30。在图38中所示的状 态中该车顶箱为打开状态。即,上部30相对底板2围绕一前枢轴向 上枢转,释放车顶箱1的内部空间,可以方便使用者在该装载位置内 进行装载。在图37和38中所描述的车顶箱,也如在前面实例中所描 述的一样,可将其折叠成缩回状态。

图39是说明另一实例,是车顶箱1展开状态下的平面图。车顶 箱1包括天花板壁3,由三个在车顶箱1的纵向内按顺序排列的天花 板分段部分3F,3G,3H组成。车顶箱1还有两个侧壁5,其形成一 体,或由单个部分构成。在其相对天花板壁3的侧面上,侧壁5有一 个凸缘5a,被接合在天花板壁3的各个部分3F,3G,3H内达到一定 深度。还提供后壁4。

图40说明(未示出)图39中的车顶箱框架15,平放在后壁4、天 花板壁3和侧壁5上或与此相邻(这里未示出)。在框架15的两个纵向 辐板15b之间,有两个基本上相互平行排列的旋转托架45,在其各自 的自由端上有一个旋转托架接头46,用它们把托架可以枢转的方式安 装在框架15或框架15的纵向腹板15b上。在图40中说明的状态是, 旋转托架45向侧面枢转,并平放在车顶或车顶的底板(此处未显示) 上。车顶箱1处于回缩状态下。如果旋转托架45向下转动,则它们 向上竖立,并把车顶箱1带入展开状态中。旋转托架45有一个中间 辐条45a,基本与框架15的横向辐条15a平行对齐。在中间辐条45a 上,各有一个外辐条45b到每个侧面,倾斜向中间辐条45a移动并各 自在一个旋转托架接头46中停止。在中间辐条45a和外辐条45b之间 的连接处,每个锁紧构件都设计有向上凸起的珠子51。此外,每个旋 转支架45包括两个这样的珠子51。可以把这些珠子51按照对应的对 面凹槽52,嵌入天花板壁3和侧壁5的凸缘5a内(在车顶箱1的展开 状态下),以达到锁定效果,因此可以保证使车顶箱在展开时达到稳定 状态。

图41说明一部分剖视图中的细节视图,其中两个侧壁分段部分 11,12彼此相邻。侧壁分段部分11,12在展开状态下。在上侧壁分 段部分12的下端上,提供有向内和向下突出的倒角区域12a。把下侧 壁分段部分11部分平行于倒角部分12a,以便在该区域中形成重叠区 域54。在重叠区域54内,提供密封件53,一面紧贴在下侧壁内侧上 的分段部分11上,另一面在倒角部分12a的外侧上,并密封重叠区域 54。

图42说明汽车40的透视图,它被设计成SUV。在汽车40的车 顶上设置车顶箱1,处于展开状态下。车顶箱1的结构和折叠的原则 以及展开车顶箱基本上可对应在图1至图7中所描述的一个车顶箱的 实例。图43说明的车顶箱1,从图42中看是没有汽车的,并在扩展 的和开放的状态下,而在图42中作描述时,车顶箱1已关闭。在图 44中以分解图描述同样的车顶箱1。车顶箱1有一个天花板壁3,由 三个在纵向内一个接一个排列的,并通过天花板分段部分铰链18互 相可以枢转的方式连接的天花板分段部分3f,3g,3h组成。两个侧壁5 各自包括上侧壁分段部分12,在侧壁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和下侧壁分 段部分11,构成梯形,并仅排列在侧壁5的中间区域。此外,下侧壁 分段部分11延伸不超过侧壁5的整个高度,而是仅有约一半。此外, 车顶箱1还包括后壁4,底板2和框架15,对此用后壁铰链9可以枢 转的方式安装后壁4。底板2上,枢转后壁4向下折叠。在展开状态 下把侧壁5的分段部分11,12平放在框架15上。框架15通过设置 在车顶箱1前缘上的铰链或其它枢转装置,和在底板2上可向上作枢 转,以便框架15的前横杆15a在车顶箱1打开的状态下,一直保持与 底板2接触。目的是打开状态下从后面为车顶箱1进行加载。此外, 车顶箱1还包括上气垫22a和下气垫22b。下气垫22b为U形,并有 两个细长的U形支杆,分别沿着底板2的纵向边缘平放于此处,和较 短的横向支杆,沿着底板2的后缘延伸。在充气状态下气垫22b面向 底板2的外边缘稍微向内偏移(参见图43)。上气垫22a有一个上端221, 在充气状态下靠近大致同一平面上的天花板壁3并基本覆盖天花板壁 3的整个内侧表面。在车顶箱1纵向侧面的外边缘上和车顶箱1的背 面,边缘222从气垫22a的上端221向下突出。在此边缘222的纵向 侧面各提供两个凹槽223,凹槽向下开放。在此处的凹槽223,其中 是上侧壁分段部分12的倒角区域12a,处在上侧壁分段部分12和下 侧壁分段部分11之间的边界区域内。在车顶箱1的展开状态下,这 个倒角区域12a重叠下侧壁分段部分11的部分,使这里确保防止有害 颗粒、气体、液体等渗透到车顶箱1内。这个向内延伸的倒角区域12a 在凹部223的区域内。使这些有害物质不能损害上气垫22a。

在图45至48中描述车顶箱1或此车顶箱1单个组件的另一实例, 是为在车顶上有天窗或其它开口的汽车设计的,让日光和/或新鲜空气 透入车辆内部。在图49中被描述的这样的车顶是为车顶箱1设计的。 图45说明在折叠或收缩状态下的车顶箱1。天花板壁3包括3个中间 的、依次排列的天花板分段部分3f,3g,3h,以及被设置在中天花 板分段部分3f,3g,3h的各个侧面的天花板分段部分侧板3i,各自延 伸通过车顶箱1的整个长度。此外在图45中,可识别底板2。

图46说明车顶箱,在图45中处于伸展状态下,在此状态下可识 别后壁4和侧壁5,其中侧壁5有一对相互折叠的侧壁部分。

图47说明各个天花板分段部分3f,3g,3h,没有它们,横向 分隔天花板壁侧板3i。底板2以虚线示出。前部和中间的天花板分段 部分3f,3g是用透明材料,特别是用玻璃制成。另一方面,后部天花 板分段部分3h可以用常用的,非透明材料,如金属板或类似材料制 成。如果使用者希望汽车带天窗或其它开口,通过车顶使新鲜空气进 入车辆内部,他可以把在缩回状态下的车顶箱中部天花板分段部分3f, 3g向后移动。为此,说明在天花板分段部分3f下方有移动滑板55, 用它,底板3f在底板2上是可顺着移动的。中间天花板分段部分3g 也可以有这样的移动滑板55(在此未示出)。根据设计,前部天花板分 段部分3f可以通过中间天花板分段部分3g或同时向后推移,其中天 花板分段部分平行移动的意义是,在推移状态下基本上是齐平的彼此 相互毗邻。可以提供衬垫,气垫或类似的设施,这样玻璃就不会有刮 伤或其它损坏。为了移动天花板分段部分3f或3g,可以提供一个驱 动器,它在本实例中被设计作为一个滑车并标记为37。也可以考虑其 它合适的驱动系统。可以通过移动天花板分段部分3f或3g,虽然已 安装的车顶箱1通过车顶的天窗形成自由通道,并由它通过移动天花 板分段部分3f,3g,在车顶箱1的天花板壁3中向外创建开口。

对于这样的自由通道可以向外通过车顶箱1,优点是,在图48中 描述的底板2也设置一个开口2a。这个开口2a相对两个中间天花板 分段部分3f,3g的合计总面积,对应其尺寸并可以借助一种被设计成 百叶窗帘56的覆盖物进行覆盖或还可以选择性地开启。可以用适当 的驱动装置(此处未描述)和卷辊57卷起和展开卷帘56。优点是设计制 作卷帘56的材料要足够稳定,可以把它放在待运物件或这类的物件 下,但不会损坏卷帘或物件,甚至可以穿通卷帘进入机动车内部。

在图49中,提供一种汽车车顶41,有一个凹槽42,车顶箱1正 好卡入其中。另外,在车顶41上有一个开口41c,对应底板2的开口 2a尺寸,和两个中间的天花板分段部分3f,3g的总面积。开口41c通 过一个被设计成一个卷帘58的覆盖物可进行覆盖或可敞开。通过卷 辊57可卷起和展开卷帘58。如果卷帘58,在百页窗56和中间把天 花板分段部分3f和有可能是3g移动到释放位置时,形成从车辆内部 出来的一个通道,通过该开口41c,2a,在天花板壁3中有一个共用的 向外开口。在此状态下,也可选择移动天花板壁3f和3g,这样虽然 没有外面的空气,然而阳光可以通过上述开口透入汽车内部。

图50至56说明车顶箱1或其组件的另外一个实例的不同视图, 因此,适合使用在带天窗的汽车上,或在汽车车顶中的一个其它开口。

图50说明在展开状态下车顶箱1的透视图。可以看出在天花板 壁3中提供一个接近矩形的开口3j。在图50的描述中,开口3j用百 叶窗56进行覆盖或封闭。百叶窗帘56作为开口3j的一个覆盖物并可 以选择拉上或收回。特别是,以卷帘方式卷起百页窗56。

图51说明车顶箱1在缩回状态下的一个透视图。此外,百叶窗 56被卷起或收回,这样释放在天花板壁3中的开口3j。通过开口3j 打通,可以看到底板2的两个底部分段部分2b,2c,有效证明是用玻 璃制成。在底部分段部分2b,2c下在车顶设置开口(未示出),目的也 是可以通过适当的遮盖物进行覆盖或敞开。如果在图51中所描述的 车顶箱1状态是装配或安装在车顶上,车顶中的开口被释放,阳光可 以通过透明的底部分段部分2b,2c进入车辆的内部。透明的底部分段 部分2b,2c也可选择返回释放位置中,然后在底板2中出现开口,通 过它与天花板壁的开口3j和车顶中的开口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从外进 入车辆内部的通道。

图52说明底板2,在上面有已设置的折叠侧壁5,此时在折叠状 态下,因为比较小,在侧壁5中段设置的下侧壁分段部分中,在侧壁 分段部分12下方,或底板2和侧壁分段部分12之间仅可以看到上侧 壁分段部分12。在上侧板分段部分12中用于接收下侧壁分段部分11 的凹部角落区域内,可见倒角区域12a,它向内突出,即在折叠状态 下向上。

图53说明有关百叶窗56的一个框架60的一个详细视图。被固 定在框架60上的卷辊可卷百叶窗56,并可沿框架60移动。框架60 的优点是被设置在天花板壁3的开口3j中。

图4说明支撑杆59的一个细节视图,它在天花板壁3的开口3j 区域内,但被设置在开口3j和框架60下方。支撑杆59包括一个前横 杆59a和一个后横杆59b,以及被连接的两个纵向杆59c,59d。特别是, 支撑杆59被设置在天花板壁3的内侧。也可看到从纵向杆59c,59d 侧面向外延伸的稳定装置62,它以交叉方式设置支撑杆63和一个外 部的,与纵向杆59c,59d平行设置的终端支撑杆64组成。把两个交叉 支撑杆63在中心接头点65中铰接在一起。

图55中,描述支撑杆59的另一个移动状态。可看到纵向杆59c, 59d彼此向内移动,其中两个纵向杆59c,59d的自由端沿前和后横杆 59a和59b移动。稳定装置62相比图54中的描述继续移动。在此状 态下,支撑杆59与扩展的稳定装置和移动的纵向杆59c,59d一起支撑 上面的百叶窗帘56,这样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力,无损坏。

图56说明底板2的两个透明底部分段部分2b,2c。此外,描述防 护罩66被移到底部分段部分2b的左半边。保护罩66从辊67展开, 并可以在进一步的过程中覆盖整个底部分段部分2b,2c。例如防护罩 66可以用织物或类似的制成。防护罩66或者或另外有气垫或类似物。 特别合适用保护罩66盖在底部分段部分2b,2c上,当把物件放入车顶 箱内时,可以避免刮伤玻璃制成的底部分段部分2b,2c。

附图标记清单

1 车顶箱

2 底板

2a底板中的开口

2b,2c 透明底部分段部分

3 天花板壁

3a天花板分段部分

3aa 弯曲线

3b天花板分段部分

3bb 顶端天花板壁

3c天花板分段部分

3cc 侧面部分天花板壁

3d后段区域天花板壁

3e前段区域天花板壁

3f,3g,3h天花板分段部分

3i天花板壁侧面部分

3j天花板壁中的开口

4 后壁

5 侧壁

5a凸缘

6 内部空间

7 下段侧壁铰链

8 上段侧壁铰链

9 后壁铰链

10中间铰链

11下侧壁分段部分

12上侧壁分段部分

12a 倒角区域

13横杆

14纵杆

15框架

15a 横梁框架

15b 纵梁框架

16前部天花板壁铰链

17框架铰链

18天花板分段部分铰链

19底壁

20紧固件

21连接头

22气垫

22a 上部气垫

22b 下部气垫

221 顶端气垫

222 边缘气垫

223 气垫内凹槽

23铰链闭合

24凹槽

25折叠车顶

26前部接头

27后部接头

28车顶表面

29行李箱盖

30顶端

31升降装置

32接头

33支撑杆

34铰接点

35车顶天窗

36车顶

37滑车

40汽车

41车顶

41a 前边缘车顶

41b 后边缘车顶

41c 车顶中天窗

42凹槽

42a 后缘凹槽

42b 前缘凹槽

42c 侧缘凹槽

43移动方向

44弯曲线

45旋转托架

45a 中间腹板

45b 外部腹板

46旋转托架接头

47弹簧夹

48固定带

49轨道

50车顶凹槽

51珠子

52珠子-配件

53密封件

54重叠区域

55移动滑板

56百叶窗

57辊

58卷帘

59支撑杆

59a 前部交叉杆

59b 后部交叉杆

59c,59d纵向杆

60框架

61辊

62稳定装置

63交叉杆

64终端支撑杆

65接头

66保护罩

67辊。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