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

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

摘要

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是属于卫星导航技术领域。该模型由12个处理单元构成,即:接收参数传递单元、应用级别配置单元、启动状态配置单元、控制码(Control_Code)驱动单元、捕获参数匹配单元、捕获处理单元、捕获解析单元、捕获状态码缓冲单元、跟踪参数匹配单元、跟踪处理单元、跟踪解析单元、跟踪状态码缓冲单元。该模型通过12个单元有机结合构成闭合回路,提供一种可通用于新一代GNSS信号的同步接收模型。该模型能够快速匹配参数、选取处理方法,并可生成反馈回路,可适用于现有及新一代的GNSS信号同步接收,具有快速匹配、高精处理、通用性强、可扩展等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02047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沈阳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98269.5

  • 发明设计人 刘芳;冯永新;

    申请日2014-05-13

  • 分类号G01S19/24(20100101);G01S19/29(20100101);G01S19/30(20100101);

  • 代理机构21209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枢

  • 地址 110159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南屏中路6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29:3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1-28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1S19/24 专利号:ZL2014101982695 登记生效日:20220117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沈阳理工大学 变更后权利人:沈阳邦粹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110159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南屏中路6号 变更后权利人:110084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东街73号301室1002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6-22

    授权

    授权

  • 2014-10-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S19/24 申请日:201405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9-0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导航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信号的可扩展、通用性强的同步接收模型。

背景技术

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凭借其高精、快速、低成本的特性,已在民用、商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通信质量、效率,减小系统间互扰,新一代GNSS信号又相继被提出。鉴于新一代GNSS信号的出现及应用,对新调制信号同步接收模型的研究成为了重点,目前的同步接收模型往往采用单一的方法,为此只能解决单一信号的同步接收,而不能兼容多调制信号。进一步,考虑多系统的频段共享特性、调制机制共用特性,多系统的通用性同步接收模型研究也成为了必然趋势,然而,目前针对GNSS信号的同步接收模型还局限于单一系统。为此,即兼容多调制信号又通用于GNSS多系统的同步接收模型研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快速匹配、高精处理、通用性强、可扩展的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该模型能够快速匹配参数、选取处理方法,并可生成反馈回路,可适用于现有及新一代的GNSS信号同步接收。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包含接收参数传递单元、应用级别配置单元、启动状态配置单元、控制码(Control_Code)驱动单元、捕获参数匹配单元、捕获处理单元、捕获解析单元、捕获状态码缓冲单元、跟踪参数匹配单元、跟踪处理单元、跟踪解析单元、跟踪状态码缓冲单元。所述的接收参数传递单元,传递前端检测及估计处理的结果参数:信号传输的载波频率、信号扩频的伪码速率、信号调制的附加载波频率、信号本身的调制机制;结果参数分别配置为3位,分别驱动Control_Code的CFP、CBP、SFP、MOP位,共占据Control_Code的1~12位;所述的应用级别配置单元,依据模型的应用需求,用户可自定义地配置其应用级别:优先级是配置信号的处理先后,优先级高的信号优先进行接收,优先级低的信号则等待接收;要求精度和要求速度是用户所需的精度及速度的高低;更新需求是判断模型每次运行后是否需要重新接收信号,如果需要则每次模型运行完后重新接收信号,否则调整本地码后模型继续运行;四类参数各1位,分别驱动Control_Code的PRL、ACL、SPL、UPL位,共占据Control_Code的13~16位;所述的启动状态配置单元,对模型启动及运行状态的控制:初始化控制是对模型进行复位的控制(1位);启动控制是对模型开启与关闭的控制(1位);阶段控制是对模型捕获阶段及跟踪阶段选择的控制(2位);存储控制是对捕获阶段中粗捕与精捕处理的控制(1位);四类参数分别驱动控制码(Control_Code)的REC、SAC、STC、MEC位,共占据控制码的17~21位;所述的控制码(Control_Code)驱动单元,依据接收参数传递、应用级别配置、启动状态配置的结果进行控制码的驱动,生成21位的控制码(Control_Code):Control_Code的1~12位由接收参数配置所驱动;Control_Code的13~16位由应用级别配置所驱动;Control_Code的17~21位由启动状态配置所驱动;所述的捕获参数匹配单元,依据Control_Code及存储器结果进行捕获参数的匹配,其主要包含:

a.进行存储器的访问,读取上一次的捕获结果;

b.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积累时间、降频频率、采样频率、滤波器参数、补偿步进量、相关通道、本地码长度、本地码相位、混叠参数、附加载波频率、相关方式、门限级数;

所述的捕获处理单元,依据捕获参数及控制码进行捕获方法的配置:降频处理、采样处理、滤波处理、频域补偿、时域补偿、混叠处理、本地同向处理、本地正交处理、本地复合处理、时频变换、展开混叠、圆周相关、相对峰值计算、门限调整、门限判决、载波频率计算、伪码相位计算等,进一步,根据选取的捕获方法进行捕获处理;所述的捕获解析单元,对捕获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捕获状态计算:如果捕获成功则输出捕获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所述的捕获状态码缓冲单元,依据捕获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捕获状态码缓冲,捕获状态码长为n,缓冲过程如下:

a.如果模型正工作于粗捕阶段,捕获状态位进入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捕获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如果最低位为1则更新Control_Code的MEC位为1;否则根据Control_Code的UPL位进行选择,如UPL位是1则重新接收信号进行粗捕处理,如UPL位是0则重新配置捕获参数仍进行粗捕处理;

b.如果模型正工作于精捕阶段,捕获状态位进入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捕获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如果最低位为1则更新Control_Code的STC位的低位为1,即可进行跟踪处理;否则更新MEC位为0,即重新进行粗捕处理;

所述的跟踪参数匹配单元,依据Control_Code进行跟踪参数的匹配,其主要包含:

a.进行存储器的访问,读取捕获及跟踪结果;

b.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处理通道、移动相位、鉴相器参数、环路滤波参数、本振参数、低通滤波参数等;

所述的跟踪处理单元,依据跟踪参数及Control_Code进行跟踪方法的配置:超前滞后处理、远超前滞后处理、PLL处理、Costas环处理、环路滤波处理、低通滤波处理、相关处理、门限调整、门限判决、载波频率计算、伪码相位计算等,进一步,根据选取的跟踪方法进行跟踪处理;所述的跟踪解析单元,对跟踪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跟踪状态计算:如果跟踪成功则输出跟踪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所述的跟踪状态码缓冲单元,依据跟踪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跟踪状态码缓冲,跟踪状态码长为n,缓冲过程是:跟踪状态位进入跟踪状态码的最低位,跟踪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当跟踪状态码和捕获状态码的n位都为1时,则更新Control_Code的STC位为01,即只进行跟踪处理而不进行捕获处理。

上述的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在进行GNSS信号同步接收时,依据如下流程实施:

步骤1:首先读取Control_Code的1~21位的控制位;

步骤2:根据Control_Code的SAC位进行启动与否的判定,如果SAC位为1则进入步骤3,否则返回步骤1;

步骤3:进行接收参数传递,传递前端检测及估计等处理结果参数;

步骤4:进行应用级别配置,依据模型的应用需求,用户自定义地配置其应用级别;

步骤5:进行启动状态配置,对模型启动及运行状态控制;

步骤6:进行Control_Code驱动,依据接收参数传递、应用级别配置、启动状态配置结果,进行Control_Code的驱动,重新生成21位的Control_Code;

步骤7:重新读取Control_Code的1~21位的各控制位;

步骤8:利用Control_Code的STC位中第1位进行捕获启动的判定,如果为1则进入步骤9,否则进入步骤15;

步骤9:进行捕获参数匹配,通过存储器访问,获取上一次的捕获结果;并依据Control_Code及存储器结果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

步骤10:进行捕获处理,依据捕获参数及Control_Code进行捕获方法的配置;进一步,根据选取的捕获方法进行捕获处理;

步骤11:进行捕获解析,对捕获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捕获状态计算:如果捕获成功则输出捕获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

步骤12:进行捕获状态码缓冲,依据捕获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捕获状态码缓冲,捕获状态码长为n,捕获状态位进入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捕获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

步骤13:进行Control_Code更新,通过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对Control_Code的STC位、MEC位进行更新;

步骤14:重新读取Control_Code的1~21位的各控制位;

步骤15:利用Control_Code的STC位的第2位进行跟踪启动的判定,如果为1则进入步骤16,否则返回步骤5;

步骤16:进行跟踪参数匹配,通过存储器访问,获取捕获及跟踪结果;并依据Control_Code及存储器结果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

步骤17:进行跟踪处理,依据跟踪参数及Control_Code进行跟踪方法的配置;进一步,根据选取的跟踪方法进行跟踪处理;

步骤18:进行跟踪解析,对跟踪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跟踪状态计算:如果跟踪成功则输出跟踪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

步骤19:进行跟踪状态码缓冲,依据跟踪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跟踪状态码缓冲,跟踪状态码长为n,跟踪状态位进入跟踪状态码的最低位,跟踪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

步骤20:进行Control_Code更新,通过捕获状态码和跟踪状态码的各状态位对Control_Code的STC位进行更新。

本发明的模型能够快速匹配参数、选取处理方法,并可生成反馈回路,可适用于现有及新一代的GNSS信号同步接收,具有快速匹配、高精处理、通用性强、可扩展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模型总体结构图。

图2是模型具体实施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建立闭合回路控制方案,提供一种可通用于新一代GNSS信号的同步接收模型。该模型能够快速匹配参数、选取处理方法,并可生成反馈回路,可适用于现有及新一代的GNSS信号同步接收,具有快速匹配、高精处理、通用性强、可扩展等特点。该模型由12个处理单元有机结合构成闭合回路,完成GNSS信号的同步接收,12个单元为:接收参数传递单元、应用级别配置单元、启动状态配置单元、控制码(Control_Code)驱动单元、捕获参数匹配单元、捕获处理单元、捕获解析单元、捕获状态码缓冲单元、跟踪参数匹配单元、跟踪处理单元、跟踪解析单元、跟踪状态码缓冲单元。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各单元功能描述如下:

所述的接收参数传递单元,传递前端检测及估计等处理的结果参数,其结果参数包含有信号传输的载波频率、信号扩频的伪码速率、信号调制的附加载波频率、信号本身的调制机制。结果参数分别配置为3位,分别驱动Control_Code的CFP、CBP、SFP、MOP位,共占据Control_Code的1~12位。

所述的应用级别配置单元,依据模型的应用需求,用户可自定义地配置其应用级别。其中,优先级是配置信号的处理先后,优先级高的信号优先进行接收,优先级低的信号则等待接收;要求精度和要求速度是用户所需的精度及速度的高低;更新需求是判断模型每次运行后是否需要重新接收信号,如果需要则每次模型运行完后重新接收信号,否则调整本地码后模型继续运行。四类参数各1位,分别驱动Control_Code的PRL、ACL、SPL、UPL位,共占据Control_Code的13~16位。

所述的启动状态配置单元,对模型启动及运行状态的控制。其中,初始化控制是对模型进行复位的控制(1位);启动控制是对模型开启与关闭的控制(1位);阶段控制是对模型捕获阶段及跟踪阶段选择的控制(2位);存储控制是对捕获阶段中粗捕与精捕处理的控制(1位)。四类参数分别驱动控制码(Control_Code)的REC、SAC、STC、MEC位,共占据控制码的17~21位。

所述的控制码(Control_Code)驱动单元,依据接收参数传递、应用级别配置、启动状态配置的结果进行控制码的驱动,生成21位的控制码(Control_Code)。Control_Code的1~12位由接收参数配置所驱动,其具体描述如表1;Control_Code的13~16位由应用级别配置所驱动,其具体描述如表2;Control_Code的17~21位由启动状态配置所驱动,其具体描述如表3。

表1 Control_Code的1~12位描述

表2 Control_Code的13~16位描述

表3 Control_Code的17~21位描述

所述的捕获参数匹配单元,依据Control_Code及存储器结果进行捕获参数的匹配。其主要包含:

a.进行存储器的访问,读取上一次的捕获结果。

b.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积累时间、降频频率、采样频率、滤波器参数、补偿步进量、相关通道、本地码长度、本地码相位、混叠参数、附加载波频率、相关方式、门限级数等。

所述的捕获处理单元,依据捕获参数及控制码进行捕获方法的配置:降频处理、采样处理、滤波处理、频域补偿、时域补偿、混叠处理、本地同向处理、本地正交处理、本地复合处理、时频变换、展开混叠、圆周相关、相对峰值计算、门限调整、门限判决、载波频率计算、伪码相位计算等,进一步,根据选取的捕获方法进行捕获处理。

所述的捕获解析单元,对捕获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捕获状态计算:如果捕获成功则输出捕获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

所述的捕获状态码缓冲单元,依据捕获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捕获状态码缓冲。捕获状态码长为n,缓冲过程如下:

a.如果模型正工作于粗捕阶段,捕获状态位进入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捕获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如果最低位为1则更新Control_Code的MEC位为1;否则根据Control_Code的UPL位进行选择,如UPL位是1则重新接收信号进行粗捕处理,如UPL位是0则重新配置捕获参数仍进行粗捕处理。

b.如果模型正工作于精捕阶段,捕获状态位进入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捕获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如果最低位为1则更新Control_Code的STC位的低位为1,即可进行跟踪处理;否则更新MEC位为0,即重新进行粗捕处理。

所述的跟踪参数匹配单元,依据Control_Code进行跟踪参数的匹配。其主要包含:

a.进行存储器的访问,读取捕获及跟踪结果。

b.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处理通道、移动相位、鉴相器参数、环路滤波参数、本振参数、低通滤波参数等。

所述的跟踪处理单元,依据跟踪参数及Control_Code进行跟踪方法的配置:超前滞后处理、远超前滞后处理、PLL处理、Costas环处理、环路滤波处理、低通滤波处理、相关处理、门限调整、门限判决、载波频率计算、伪码相位计算等,进一步,根据选取的跟踪方法进行跟踪处理。

所述的跟踪解析单元,对跟踪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跟踪状态计算:如果跟踪成功则输出跟踪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

所述的跟踪状态码缓冲单元,依据跟踪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跟踪状态码缓冲。跟踪状态码长为n,缓冲过程是:跟踪状态位进入跟踪状态码的最低位,跟踪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当跟踪状态码和捕获状态码的n位都为1时,则更新Control_Code的STC位为01,即只进行跟踪处理而不进行捕获处理。

基于闭合回路控制的新一代GNSS同步接收模型由图1所示的12个处理单元构成,该模型进行GNSS信号同步接收的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其实具体描述如下:

步骤1:首先读取Control_Code的1~21位的控制位。

步骤2:根据Control_Code的SAC位进行启动与否的判定,如果SAC位为1则进入步骤3,否则返回步骤1。

步骤3:进行接收参数传递,传递前端检测及估计等处理结果参数:信号传输的载波频率、信号扩频的伪码速率、信号调制的附加载波频率、信号本身的调制机制。

步骤4:进行应用级别配置,依据模型的应用需求,用户自定义地配置其应用级别:优先级、要求精度、要求速度、更新需求。

步骤5:进行启动状态配置,对模型启动及运行状态控制:初始化控制、启动控制、阶段控制、存储控制。

步骤6:进行Control_Code驱动,依据表1、表2、表3的接收参数传递、应用级别配置、启动状态配置结果,进行Control_Code的驱动,重新生成21位的Control_Code。

步骤7:重新读取Control_Code的1~21位的各控制位。

步骤8:利用Control_Code的STC位中第1位进行捕获启动的判定,如果为1则进入步骤9,否则进入步骤15。

步骤9:进行捕获参数匹配,通过存储器访问,获取上一次的捕获结果;并依据Control_Code及存储器结果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积累时间、降频频率、采样频率、滤波器参数、补偿步进量、相关通道、本地码长度、本地码相位、混叠参数、附加载波频率、相关方式、门限级数等。

步骤10:进行捕获处理,依据捕获参数及Control_Code进行捕获方法的配置:降频处理、采样处理、滤波处理、频域补偿、时域补偿、混叠处理、本地同向处理、本地正交处理、本地复合处理、时频变换、展开混叠、圆周相关、相对峰值计算、门限调整、门限判决、载波频率计算、伪码相位计算等;进一步,根据选取的捕获方法进行捕获处理。

步骤11:进行捕获解析,对捕获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捕获状态计算:如果捕获成功则输出捕获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

步骤12:进行捕获状态码缓冲,依据捕获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捕获状态码缓冲。捕获状态码长为n,捕获状态位进入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捕获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

步骤13:进行Control_Code更新,通过捕获状态码的最低位对Control_Code的STC位、MEC位进行更新。

如果模型正工作于粗捕阶段,如果捕获状态码最低位为1则更新Control_Code的MEC位为1,即可进行跟踪处理;否则在下一次处理时根据Control_Code的UPL位进行选择,如UPL位是1则重新接收信号进行粗捕处理,如UPL位是0则重新配置捕获参数仍进行粗捕处理。

如果模型正工作于精捕阶段,如果捕获状态码最低位为1则更新Control_Code的STC位的低位为1,即可进行跟踪处理;否则更新MEC位为0,即重新进行粗捕处理。

步骤14:重新读取Control_Code的1~21位的各控制位。

步骤15:利用Control_Code的STC位的第2位进行跟踪启动的判定,如果为1则进入步骤16,否则返回步骤5。

步骤16:进行跟踪参数匹配,通过存储器访问,获取捕获及跟踪结果;并依据Control_Code及存储器结果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处理通道、移动相位、鉴相器参数、环路滤波参数、本振参数、低通滤波参数等。

步骤17:进行跟踪处理,依据跟踪参数及Control_Code进行跟踪方法的配置:超前滞后处理、远超前滞后处理、PLL处理、Costas环处理、环路滤波处理、低通滤波处理、相关处理、门限调整、门限判决、载波频率计算、伪码相位计算等;进一步,根据选取的跟踪方法进行跟踪处理。

步骤18:进行跟踪解析,对跟踪处理阶段的载波频率、伪码相位计算结果进行存储,并进行跟踪状态计算:如果跟踪成功则输出跟踪状态位为1,否则输出0。

步骤19:进行跟踪状态码缓冲,依据跟踪状态位输出值来进行跟踪状态码缓冲。跟踪状态码长为n,跟踪状态位进入跟踪状态码的最低位,跟踪状态码以队列方式进行低位移入高位移出。

步骤20:进行Control_Code更新,通过捕获状态码和跟踪状态码的各状态位对Control_Code的STC位进行更新。如果跟踪状态码和捕获状态码的n位都为1,则更新Control_Code的STC位为01,即只进行跟踪处理而不进行捕获处理;否则不更新Control_Code。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