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

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具体为一种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解决了现有精耕细作成本较高、产量低而不稳且不适用于机械化栽培的问题。a.小麦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并全部还田;b.深翻耕并施入含五氧化二磷的磷酸二铵化肥;c.小麦收获后至深翻耕前除草;d.选用包衣种子进行播种;e.在日平均气温15.5℃-18.0℃时播种,播量8.0kg-10.0kg/亩;f.旋耕播种镇压前,撒施尿素16.5kg-18.5kg/亩,旋耕深度14cm-16cm,播种深度4.0cm-5.0cm;播种后耙平土垄;g.小麦出苗后及时化学除草;h.若土壤含水量较大,解冻顶凌耙耱保墒;i.对红蜘蛛和麦蚜喷雾防治;j.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一喷三防”,间隔10d再喷一次;k.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本发明明显增加了0-200cm内土壤贮水量,氮肥和磷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58%-5.69%和1.86%-3.93%。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12-09

    授权

    授权

  • 2014-12-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407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0-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麦栽培方法,具体为一种综合利用麦秸覆盖保墒、深翻耕时间调整、施肥模式改变、适期播种、配合春季镇压耙耱保墒和后期“一喷三防”技术措施的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旱地小麦在我国小麦生产中占居重要地位,种植面积近1亿亩。传统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主要依靠多次精耕细作、精细田间管理来实现。具体如下:

一是通过治土改土保水、伏期“四早三多”耕作、小麦生育期多次中耕锄划耙耱,增加伏期纳雨蓄墒,减少水分消耗,实现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本技术的特点是伏期多次精耕细作,配合田间精细管理,使200cm内土壤多贮水20.3mm,小麦增产5%-7%。

二是通过增施磷肥、培肥地力,配合精耕细作,蓄水保墒,实现旱地小麦稳产高产。即伏期及时浅耕熟化土壤,及早灭茬消灭杂草,减少蒸发接纳雨水;休闲伏期深翻耕越早越好;耩(浅耕)耙结合,收墒保墒;小麦播种前细犁细耙耱,边犁边耙耱;播种时增施磷肥,以水调肥,以肥提水,生育期多锄等措施;使200cm内土壤贮水量增加3.4%,小麦增产5%左右。

随着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和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旱地小麦收获、耕作、管理方式均发生改变。传统畜力精耕细作,多犁多耙,保墒蓄墒耕作模式已无法实现。同时多次精耕细作生产成本高,而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种植效益低。因此,农民不愿意投入较多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导致旱地麦田耕作粗放,伏期土壤贮水量减少,小麦生育期可用土壤水分少,培育壮苗困难,产量低而不稳,种植效益降低,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精耕细作成本较高,产量低而不稳且不适用于机械化栽培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采用如下步骤:a、小麦机械收获时留茬高度25cm-30cm,且麦秸全部均匀还田,还田量在170kg-350kg/亩;b、在8月5日至8月23日深翻耕28cm-30cm,深翻耕时施入含五氧化二磷7.0kg-8.0kg/亩的磷酸二铵或磷酸一铵化肥;c、小麦收获后至深翻耕前,当麦田杂草覆盖率达10%-15%时,及时除草;深翻耕后至小麦播种前10天,杂草覆盖率达5%-8%时,及时除草;d、选用种子纯度≥99%、净度≥98.0%、发芽率≥85.0%的包衣种子进行播种;e、当日平均气温15.5℃-18.0℃时播种,播量8.0kg-10.0kg/亩;f、旋耕播种镇压前,撒施尿素16.5kg-18.5kg/亩,旋耕深度14cm-16cm,播种深度4.0cm-5.0cm;播种后2天内,用牲力或人力耙平旋耕播种留下的土垄;g、小麦出苗后40-50天,或来年春天平均气温高于5℃至小麦拔节前,田间杂草密度达到20-30株/m2时,化学除草;h、来年春天,若0-30cm耕作层表土含水量大于10.0%,且地表4-5cm的土壤解冻,顶凌耙耱保墒,促进返青;若0-30cm耕层表土含水量小于10%时,且地表18cm-20cm的土壤解冻时,用麦田镇压器或石磙镇压一次,然后顶凌耙耱一遍,提墒保墒;i、当单行红蜘蛛达到600-650头/m或单株有虫达到6头时,于晴朗无风的9-12时或16-18时,选用阿维菌素乳油、三氯杀螨醇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喷雾防治;当百株麦蚜达到500-550头时,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乳油、或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j、4月20日至5月15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或叶面肥混合叶面喷雾,间隔10d再喷一次;k、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本发明的小麦机械收获留麦茬高度、麦秸还田量、深翻耕时间、施肥模式、麦田除草要求、播种时间及田间管理等要求,都是多年田间试验和实践取得的科学结论,该范围指标的选定,增加土壤贮水量效果好,肥料和降水利用效率高,易于构建旱地小麦生育期高产群体,是一种轻简、高产、高效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体系,克服了现有精耕细作成本较高、产量低而不稳且不适用于机械化栽培的问题。

步骤e的具体步骤如下:当海拔在≥750m的旱地、日平均气温17.0℃-18.0℃时播种,播量9.0kg-10.0kg/亩;当海拔在500m-750m的旱地、日平均气温16.0℃-17.0℃时播种时,播量8.5kg-9.5kg/亩;当海拔低于500m的旱地,日平均气温15.5℃-16.5℃时播种,播量8.0kg-9.0kg/亩。

本发明明显增加了0-200cm土壤的贮水量,比6-7月的早深翻耕相比,小麦播种时土壤贮水量增加20.2mm-58.7mm,增幅4.78%-14.10%;深翻耕时施磷肥,播种时施氮肥,氮肥和磷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58%-5.69%和1.86%-3.93%;改传统抢墒早播为适期播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5-3.36kg/ hm2·mm;使旱地小麦单产提高6.98%-10.27%。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采用如下步骤:a、小麦机械收获时留茬高度25cm-28cm,且麦秸全部均匀还田,还田量170kg-180kg/亩;b、在8月5日深翻耕28cm-30cm,深翻耕时施入含五氧化二磷7.0kg/亩的磷酸二铵;c、7月25日,当麦田杂草覆盖率达11.3%时,用20%百草枯水剂200mL/亩对水40kg喷雾化学除草; d、选用种子纯度≥99%、净度≥98.0%、发芽率≥85.0%的包衣种子进行播种;e、当日平均气温在16.0℃-17.0℃时播种,播量8.5kg-9.5kg/亩;f、旋耕播种镇压前,撒施尿素17.0kg/亩,旋耕深度14cm-15cm,播种深度4.0cm-5.0cm;播种后当天,用人力耙平旋耕播种留下的土垄;g、小麦出苗后40天,田间杂草密度已达到26株/m2,用72%的2,4-D丁酯乳油45mL/亩,对水25kg喷雾,化除阔叶杂草;h、来年2月12日,测定地表0-30cm的土壤含水量为10.0%,地表4cm-5cm的土壤解冻,顶凌耙耱保墒,促进返青; i、4月3日调查,红蜘蛛达到600头/m,于晴朗无风的16-18时,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25mL/亩,对水40kg喷雾防治;5月8日调查,百株麦蚜达到531头,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j、4月20日至5月15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或叶面肥混合喷雾,间隔10d再喷一次;k、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e步骤的具体步骤如下:在海拔662m的旱地,日平均气温16.0℃-17.0℃时,9月27日至30日播种,播量8.5kg-9.5kg/亩。

9月26日,测定0-200cm内土壤贮水量,比7月15日深翻耕多贮水20.2mm(铝盒烘干法),增幅4.78%;氮肥和磷肥当季利用效率比传统施肥方式分别提高3.58%和2.01%;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9月20日播种提高1.25 kg/hm2·mm;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3.2kg/亩,增幅9.38%,按小麦2.2元/kg计算,可增收29.0元/亩。

实施例2

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采用如下步骤:a、小麦机械收获时留茬高度28cm-30cm,且麦秸全部均匀还田,还田量在250kg-270kg/亩;b、在8月15日深翻耕28cm-30cm,深翻耕时施入含五氧化二磷8.0kg/亩的磷酸二铵;c、7月27日,当麦田杂草覆盖率达10%时,用10%草甘膦水剂500mL/亩,对水35kg喷雾化除; d、选用种子纯度≥99%、净度≥98.0%、发芽率≥85.0%的包衣种子进行播种;e、在日平均气温16℃-17℃时播种,播量9.0kg-10.0kg/亩;f、旋耕播种镇压前,撒施尿素16.5kg/亩,旋耕深度14cm-15cm,播种深度4.0cm-5.0cm;播种后2天,用牲力耙平旋耕播种留下的土垄;g、小麦出苗后50天,田间杂草密度已达到30株/m2,用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亩,对水30kg喷雾,化除阔叶杂草;h、来年春天,地表0-30cm的土壤含水量为8.5%时,地表19cm-20cm以上的土壤解冻时,用石磙镇一次,然后顶凌耙耱一遍,提墒保墒;i、当单行红蜘蛛达到613头/m时,于晴朗无风的9-12时,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mL/亩,对水40kg喷雾防治;当百株麦蚜达到500头时,当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和磷酸二氢钾120g/亩,对水40kg混合喷雾;j、4月20日至5月15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或及叶面肥混合喷雾,间隔10d再喷一次;k、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e步骤的具体步骤如下:在海拔713m的旱地,日平均气温16.0℃-17.0℃时,9月25日至27日播种,播量8.5kg-9.5kg/亩。

9月30日,测定0-200cm内土壤贮水量,比7月10日深翻耕多贮水43.5mm(铝盒烘干法),增幅10.68%;氮肥和磷肥当季利用效率比传统施肥方式分别提高5.69%和1.86%;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9月18日播种提高3.36 kg/hm2·mm;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7.1kg/亩,增幅6.98%,按小麦2.2元/kg计算,可增收37.6元/亩。

实施例3

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采用如下步骤:a、小麦机械收获时留茬高度27cm-29cm,且麦秸全部均匀还田,还田量在340kg-350kg/亩;b、在8月19日深翻耕29cm-30cm,深翻耕时施入含五氧化二磷8.0kg/亩的磷酸二铵化肥;c、7月20日,当麦田杂草覆盖率达15%时,用20%百草枯水剂300mL/亩,对水35kg喷雾化除;d、选用种子纯度≥99%、净度≥98.0%、发芽率≥85.0%的包衣种子进行播种;e、日平均气温15.5℃-16.5℃时播种,播量8.0kg-9.0kg/亩;f、旋耕播种镇压前,撒施尿素18.5kg/亩,旋耕深度14cm-15cm,播种深度4.0cm-5.0cm;播种后1天,用牲力耙平旋耕播种留下的土垄;g、小麦出苗后45天,田间杂草密度已达到20株/m2,用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亩,对水30kg喷雾,化除阔叶杂草;h、来年春天,地表0-30cm的土壤含水量为12.5%时,地表4cm-5cm的土壤解冻,顶凌耙耱保墒,促进返青; i、当单行红蜘蛛达到632头/m时,于晴朗无风的9-12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60mL/亩,对水40kg喷雾防治;当百株麦蚜达到509头时,当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g和磷酸二氢钾100g/亩,对水40kg混合喷雾; j、4月20日至5月15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及叶面肥混合喷雾,间隔10d再喷一次;k、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e步骤的具体步骤如下:在海拔493m的旱地、日平均气温15.5℃-16.5℃时,9月29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8.0kg-9.0kg/亩。

10月1日,测定0-200cm内土壤贮水量,比7月13日深翻耕多贮水58.7mm(铝盒烘干法),增幅14.10%;氮肥和磷肥当季利用效率比传统施肥方式分别提高5.52%和3.93%;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9月18日播种提高3.19 kg/hm2·mm;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31.9kg/亩,增幅10.27%,按小麦2.2元/kg计算,可增收70.2元/亩。

实施例4

旱地小麦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方法,采用如下步骤:a、小麦机械收获时留茬高度26cm-30cm,且麦秸全部均匀还田,还田量在270kg-280kg/亩;b、在8月20日深翻耕28cm-30cm,深翻耕时施入含五氧化二磷7.5kg/亩的磷酸一铵化肥;c、7月19日,当麦田杂草覆盖率达10.7%时,用20%百草枯水剂200mL/亩,对水40kg喷雾化除; d、选用种子纯度≥99%、净度≥98.0%、发芽率≥85.0%的包衣种子进行播种;e、日平均气温16.0℃-17.0℃时播种,播量8.5kg-9.5kg/亩;f、旋耕播种镇压前,撒施尿素18.0kg/亩,旋耕深度14cm-15cm,播种深度4.0cm-5.0cm;播种后当天,用人力耙平旋耕播种留下的土垄;g、小麦出苗后47天,田间杂草密度已达到29株/m2,用72%的2,4-D丁酯乳油45mL/亩,对水30kg喷雾,化除阔叶杂草;h、来年春天,地表0-30cm的土壤含水量为12%时,地表4cm-5cm的土壤解冻,顶凌耙耱保墒,促进返青;i、当单行红蜘蛛达到613头/m时,于晴朗无风的16-18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60mL/亩,对水40kg喷雾防治;当百株麦蚜达到504头时,当天用40%氧化乐果乳油120mL/亩和磷酸二氢钾120g/亩,对水40kg混合喷雾; j、4月20日至5月15日,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或叶面肥混合喷雾,间隔10d再喷一次;k、小麦腊熟末期,及时机械收获。

e步骤的具体步骤如下:海拔556m的旱地,日平均气温16.0℃-17.0℃时,9月28日至30日播种,播量8.5kg-9.5kg/亩。

9月28日,测定0-200cm内土壤贮水量,比7月16日深翻耕多贮水37.8mm(铝盒烘干法),增幅9.87%;氮肥和磷肥当季利用效率比传统施肥方式分别提高4.86%和3.651%;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9月22日播种提高2.68 kg/hm2·mm;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26.1kg/亩,增幅8.57%,按小麦2.2元/kg计算,可增收57.4元/亩。

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经6年小麦机械收获留茬高度、麦秸还田量、深翻耕时间、休闲田除草、施肥模式、播期播量、春季管理方式等对0-200cm内土壤贮水量、氮磷肥当季利用率、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影响的研究,获取大量试验数据而得出的结论。

麦秸覆盖保水效果由留茬麦秸和收获麦秸共同影响。麦秸留茬高度和还田量与保水效果试验表明:麦秸留茬高度小于15cm时,影响机械收获且留茬麦秸保水效果差;留茬高度15cm-30cm时,留茬越高保水效果越好,且对收获麦秸覆盖保水影响较小;留茬高度大于30cm时,使收获麦秸还田量减少,其覆盖保水变差,使留茬麦秸和覆盖麦秸总保水效果降低。因此,收获麦秸留茬高度25cm-30cm,总保水效果最佳。

籽粒产量、麦秸量、麦秸总保水效果密切相关。根据麦秸保水效果确定深翻耕时间,达到纳雨与保水最佳平衡,最大限度增加土壤贮水量,为小麦生育期提供更多土壤水分。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小麦籽粒产量与麦秸量间呈:Y=1.3511X(R2=0.96)线性相关,Y为麦秸量(kg/亩)、X为籽粒产量(kg/亩);麦秸量与麦秸覆盖度间呈: A=0.2017Y(R2=0.93) 线性相关,A为麦秸覆盖度(%),Y为麦秸量(kg/亩);麦秸覆盖度与深翻耕时间呈:B=0.3639A+7月30日(R2=0.89),B为深翻耕时间(月-日),A为麦秸覆盖度(%),即麦秸覆盖度为0%时,7月30日深翻耕纳雨蓄墒效果最佳;秸秆覆盖度为50%时,8月17-18日深翻耕纳雨蓄墒效果最好。因此,籽粒产量高,麦秸还田量多,保水效果好,适当推迟深翻耕时间,纳雨蓄墒效果好。

深翻耕时间与纳雨蓄墒效果试验。2009年深翻耕时间为:7月19日、8月8日、8月23日、9月7日;2010和2011年:7月24日、8月2日、8月16日、8月30日和9月14日;2012和2013年:7月21日、8月5日、8月20日、9月4日和9月19日。耕翻深度25cm-30cm。9月27-28日小麦播种当天,5点法测定200cm内土壤贮水量,每点每20cm用土钻取样1个,共50个土样;铝盒烘干法测定含水量,计算出0-200cm内土壤平均贮水量。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8月8日深翻耕200cm内土壤贮水量最高;2010年和2011年,8月16日深翻耕贮水量最高;2012年和2013年,8月20日耕翻贮水量最高。因此,立秋至处暑(8月5日-23日)深翻耕,0-200cm内土壤纳雨蓄墒效果好,与上述方程拟合结果基本一致。

磷对增强小麦抗旱性效果显著。磷在土壤中移动慢,施入不均,直接影响小麦对磷素的吸收,易造成苗期缺磷,影响氮磷肥当季利用效率。深翻耕时施磷肥,降水和旋耕可增加磷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均匀度和深层分布量,提高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利用,增强小麦抗旱抗逆能力,增强氮磷互作效应,促进小麦对氮素吸收,提高氮磷肥当季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深翻耕时施磷,播种时施氮,较播种时施入氮磷肥的氮肥、磷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58%-5.69%、1.86%-3.93%。 

伏期麦田遇雨杂草生长快,大量消耗土壤养分和水分,使土壤贮水量减少。试验表明,杂草覆盖率低于5%时,杂草小,蒸腾耗水量少,对土壤贮水量基本无影响;杂草覆盖率5%-10%时,随杂草覆盖率提高蒸腾耗水量缓慢增加,对土壤贮水量影响相对较小;杂草覆盖率10%-15%时,随杂草覆盖率提高蒸腾耗水量快速增加,明显降低了土壤贮水量,应及时除草。

播期播量直接影响着土壤耗水量和籽粒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山西省南部海拔500m-700m的旱地小麦,在日平均气温16.0℃-17.0℃播种,比日平均气温18℃-19℃播种,可增产小麦6.98%-8.13%,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5-2.89 kg/hm2·mm;海拔大于700m的旱地小麦,在平均气温17℃-18℃播种,比平均气温18℃-19℃播种,可增产小麦7.10%-10.15%;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98-3.36 kg/hm2·mm;海拔小于500的旱地小麦,在平均气温16.5℃-17.5℃播种,比平均气温18℃-19℃播种,可增产小麦7.35%-10.27%;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6-2.91 kg/hm2·mm。

来年春天地表开始解冻时,当0-30cm土壤含水量大于10%时,地表消融4-5cm时耙耱,比不耙耱和地表消融20cm左右耙耱,小麦返青期0-30cm内土壤含水量提高1.13%-1.64%和0.64%-0.73%。当0-30cm土壤含水量小于10%时,地表消融4-5cm耙耱的保水效果差,可采取镇压提墒促进小麦返青,地表解冻20cm时,镇压一遍后96小时测定,10-20cm和2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不镇压提高1.81%和0.98%。

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核心是增加土壤贮水量、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消耗,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旱地小麦“三改”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小麦播种时0-200cm内土壤贮水量增加20.2mm-58.7mm、氮、磷肥当季利用率提高3.58%-5.69%、1.86%-3.93%、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5-3.36 kg/hm2·mm,增产小麦13.2kg-31.9kg/亩,增幅6.98%-10.27%。同时减少了耕作次数,不增加农资投入。因此,本发明是当前耕作制度下,省工省时省力、节本增效、高产高效轻简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