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利用RFID技术提高移动式机器在用于提取矿物的地上或地下开采操作中的操作安全性的方法和系统

利用RFID技术提高移动式机器在用于提取矿物的地上或地下开采操作中的操作安全性的方法和系统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利用RFID技术提高移动式机器(50)在用于提取矿物的地上或地下开采操作中的操作安全性的方法。可以在移动式机器(50)上设置至少一个发射单元(21)。可以提供至少一个接收单元和至少一个与机器无关的RFID应答器,所述RFID应答器能够通过发射单元被激活,并且在被激活的情况下被无接触地检测。另外,可以提供至少一个参考应答器(7)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测量循环中驱动发射单元并评估应答器信号。为了改善为此设计的方法和系统的能量需求,参考应答器(7)可以安装在移动式机器(50)上且与发射单元(21)相距限定距离,所述限定距离存储在控制单元中。在用于消除环境影响的校准循环(KCB)中,可以取决于参考应答器(7)的响应信号而改变发射单元(21)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L。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90703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卡特彼勒环球矿业欧洲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52617.7

  • 发明设计人 M·阿勒尔;S·施特尔特;C·豪克;

    申请日2012-10-26

  • 分类号G01S5/00;E21F17/18;G06K7/10;

  • 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杨晓光

  • 地址 德国吕嫩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40:3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2-1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01S 5/00 专利号:ZL2012800526177 登记生效日:20221206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卡特彼勒环球矿业欧洲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卡特彼勒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德国吕嫩 变更后权利人:美国伊利诺伊州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11-23

    授权

    授权

  • 2014-09-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S5/00 申请日:201210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7-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利用RFID技术提高移动式机器在用于提取矿物的地上或 地下开采操作中的操作安全性的方法,包括:移动式机器上的至少一个发 射单元;移动式机器上的至少一个接收单元;至少一个与移动式机器无关 的RFID应答器,其能够通过发射单元的发射机信号而被激活,并且在被 激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接收单元而被无接触地检测;至少一个参考应答器; 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测量循环中驱动发射单元并评估通过接收单元检测 的应答器信号。本公开还涉及利用RFID技术提高移动式机器在用于提取 矿物的地上或地下开采操作中的操作安全性的系统,包括:移动式机器上 的至少一个发射单元;移动式机器上的至少一个接收单元;至少一个与移 动式机器无关的RFID应答器,其能够通过发射单元的发射机信号而被激 活,并且能够通过接收单元而被无接触地检测;至少一个参考应答器;以 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测量循环中驱动发射单元并评估通过接收单元检测的 应答器信号。

背景技术

根据WO2011/121500A2,可获知一种利用RFID技术定位矿山巷道中 的人和/或移动式机器的方法。为了能够最少地利用设备的能量来可靠地定 位人或机器,驱动邻近的多个发射单元,使得它们接连地辐射其发射机信 号,使得有关带有标签的机器或人的当前位置的信息能够根据最先接收到 被激活的人或机器标签的应答器信号的接收单元的位置而获得。通过改变 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随后可以得出关于该标签与最近的接收单元相 距的距离的结论。对于具有掩护支架、输送机和沿着输送机移动的提取机 的采掘面监视系统,可以在输送机上额外地设置参考标签,以便通过参考 标签的应答器信号的接收来确保辐射的发射机信号完全覆盖位于参考应答 器和发射单元之间的待调查空间,因为只有该空间构成了人或者人佩戴的 个人标签的可能驻留空间。

本公开的目的可以是提高RFID技术的操作安全性。能量消耗的进一 步优化可能也是感兴趣的。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方法,其可以包括:在移动式机器上,在与 发射单元相距限定距离处,安装参考应答器,所述限定距离存储在控制单 元中。可以在用于优化随后的测量循环的测量信号场强度的校准循环或者 用于消除环境影响的循环中,取决于参考应答器的响应信号,改变(特别 是增大或减小)发射单元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发射单元和作为校准标签的至少一个相 关联的参考标签可以因此分别布置在同一机器(例如,支撑掩护装置或连 续采矿机)上或者布置在与发射单元相距均一恒定距离的位置处。可以考 虑参考应答器的响应信号以及参考应答器与发射单元相距的限定距离,来 改变用于随后的测量循环或校准循环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因为发 射机信号的有效信号波会由于环境影响(诸如掩护盖与掩护装置的行进装 置相距的距离,提取机相对于发射单元的位置,诸如支撑设施之类的其他 金属体的存在,等等)而变化、以及信号场的信号场强度也会关于距离而 减小,所以每个发射单元的自校准可以通过发射单元和相关联的参考或校 准标签的限定的距离比率来实现,并且因此整个系统的能量平衡的优化可 以通过该限定的距离比率来实现。通过校准循环,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可 以针对随后的测量循环得到连续控制。校准循环可以是独立循环,或者也 可以形成测量循环的一部分,并且测量循环和校准循环可以顺次地运行。 校准循环可以在测量循环之间执行,也可以与测量循环并行地执行。同时, 在固定距离处布置的参考标签的存在会由于适当的方法而提供被检测的机 器或个人标签与移动式机器的发射机之间的相对精确的距离确定。

信号场强度的纯粹随距离而下降的这种变化可能基本上取决于发射机 信号的输出功率和发射频率,其中信号场强度在近场中近似随距离的三次 方而下降,并且在远场中基本上与距离成正比地下降。环境影响会提供根 据本公开的方法和系统所利用的这种与距离相关的比率的失调。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校准循环可以在测量循环之间以预定间 隔执行,或者与测量循环并行地执行。作为替代例,当在一个测量循环中 接收单元未检测到与移动式机器无关的应答器信号时,可以开始校准循环。

校准循环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部分循环构成,其中根据本方法的一个可 能的变形例,从一个部分循环到另一个部分循环迭代地改变信号场强度, 直到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得以建立,在所述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以下不会 导致参考应答器的激活。尤其是在标签仅在被激活时才发送预先定义的应 答器信号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发射单元随后可以优选地在紧 随校准循环之后的测量循环中,按照在考虑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的情况下 覆盖发射单元周围的预定最小安全范围的信号场强度,适当地发送出发射 机信号。由于参考应答器与发射单元相距的距离是已知的,通过控制单元, 可以根据用于该目的的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和基本参考场强度导出比例因 子,其中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必须按照该因子增大,使得与移动式机器无 关的应答器(诸如,特别地,个人标签)能够在发射单元周围的安全半径 内检测到。

根据本公开的替代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分别测量实际到达参考应答器 的信号场强度并将其发送回给发射单元或控制单元,作为信号场强度测量 值。出于该目的,可能特别有利的是,参考应答器设置有:信号场强度测 量装置,用于测量到来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以及通信装置,用于 把测得的信号场强度测量值传送给发射单元的控制单元。测量装置也可以 由例如参考标签的天线和适当的电路构成,所述电路检测接收到的天线功 率并将其提供为到来的信号场强度的测量值或度量。参考标签的天线拾取 的能量随后可能形成测量值。通过测量到达参考或校准应答器的信号场强 度,发射单元的信号场强度随后可以按照使得发射单元周围的期望安全范 围得到监测的方式,依赖于该测量到的信号场强度并且考虑参考应答器与 发射单元相距的已知距离而得到校正。出于该目的,信号场强度可以依赖 于信号场强度测量值而得到调节以用于随后的测量循环。用于随后的测量 循环或校准循环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可以特别地按照在参考应答器 处测得的信号场强度测量值基本上与为参考应答器预先确定的参考信号场 强度相当,使得因此大致总是相同的有效信号场强度到达参考应答器的方 式得到控制。由于特别是当参考标签因提取机的构造情况而必须布置成靠 近发射单元时,待监测的区域显著大于发射单元周围的覆盖参考标签的距 离的大致圆形区域,所以参考标签的天线的接收特性也可以通过电气手段 改变以便避免在参考标签处有过高的测量天线功率或信号场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实际到达参考应答器的信号场强度 可以用于改变随后的测量或校准循环的测量信号场强度。出于该目的,参 考应答器可以仅利用作为激活信号场强度的参考信号场强度来激活,并且 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在校准循环中按照到达参考应答器的信号场强度 基本上与使其得到激活的参考信号场强度相当的方式进行控制,以用于随 后的测量循环或校准循环。然而,通过参考标签测量到来的信号场强度的 方法是更有利的。

在利用RFID技术提高移动式机器在用于提取矿物的地上或地下开采 操作中的操作安全性的系统中,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上述目的是在于: 在移动式机器上,在与发射单元相距限定距离处,安装参考应答器,所述 限定距离存储在控制单元中,其中可改变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并且提 供用于消除环境影响的校准循环,在所述校准循环中,取决于参考应答器 的响应信号,改变发射单元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

根据本公开系统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参考应答器具有的响应场强度 必须至少到达参考应答器使得参考应答器被激活。校准循环随后可以由一 个或多个部分循环构成,其中可以通过迭代地改变信号场强度来确定参考 极限信号场强度,在所述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以下不会导致参考应答器的 激活,因为到达参考应答器与发射单元相距的距离的信号场强度低于响应 场强度。随后可以考虑发射单元和参考应答器之间的距离以及要实现的待 覆盖的安全范围,按比例校正用于下一个测量循环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 强度,以便利用具有最优校正的能量的信号场强度来执行下一个测量循环。 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会被不同的环境影响改变,并且通过把当前所需的参 考极限信号场强度与机器特性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进行比较,可以确定用 于发射功率的改变因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参考应答器可以设置有:信号场强 度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到来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以及通信装置, 用于把信号场强度测量值传送给发射单元的控制单元。测量装置也可以由 例如参考标签的天线和适当的电路构成,所述电路检测接收到的天线功率 并将其提供为到来的信号场强度的测量值或度量。用于随后的测量循环或 校准循环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可以随后特别地按照在参考应答器处 测得的信号场强度测量值基本上与为参考应答器预先确定的参考信号场强 度相当的方式得到控制。作为替代例或者附加地,参考应答器可以针对作 为激活信号场强度的参考信号场强度来设计。

本方法和系统的第一个可能的应用领域是采掘面,其中移动式机器由 掩护支架(shield support)的支撑掩护装置(support shield)形成,并且 与移动式机器无关的应答器是个人标签和/或可以沿着输送装置移动的提 取机上附装的机器标签。发射单元和参考应答器随后可以都位于掩护支架 上。

本方法和系统的第一个可能的应用领域涉及具有底架特别是履带式底 架的移动式提取机,其中至少两个发射单元和两个参考应答器(优选地, 四个发射单元和四个参考应答器)被附装到移动式提取机的机器框架上。

附图说明

根据本公开的方法和系统的另外的优点和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从在附图 中极大简化地概略示出的后面的说明性实施例的说明获得,在附图中:

图1借助具有处于第一延伸高度的基站(base station)和参考应答器 的支撑掩护装置,极大简化地概略示出在发射单元周围的不同距离处出现 的信号场强度的变化;

图2借助处于第二延伸高度的同一支撑掩护装置,极大简化地概略示 出利用相同的发射信号而出现的信号场强度的变化;

图3借助处于第三延伸高度的同一支撑掩护装置,极大简化地概略示 出所出现的发射信号的信号强度的变化;

图4借助简图示出基础单元(base unit)和参考应答器所安装于的机 器框架的情况下的状况;

图5借助流程图示出本方法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测量和校准循环的序 列;

图6借助流程图示出本方法的第二变形例中的测量和校准循环的序 列;

图7借助具有四个基站和参考应答器的移动式提取机,极大简化地概 略示出利用发射信号的不同信号场强度而出现的信号场;

图8示出对于根据图7的提取机,在第一时间t=0,在测量循环中通 过其中一个基站对标签的激活;

图9示出在根据图7的提取机中,在第二时间t=1,在测量循环中对 个人标签的定位;并且

图10借助简图概略示出基站和应答器之间的结构和无接触通信。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3极大简化地概略示出用于采掘面施工的支撑掩护装置10,其 按照熟悉的方式包括:掩护盖1,串行水平行进装置(serial horizontal  runner)2,用推力支撑且在这些行进装置之间作用的液压支柱3,双纽线 导杆传动装置4,以及掩护梁(gob shield)5,其中通过导杆传动装置以及 液压支柱3,掩护盖1可以在不同的高度与水平行进装置2平行地移动、 并且以张紧状态对抗地下采掘面的超负载,其中在地下采掘面处,诸如煤 之类的矿物在长壁操作中得到开采。在采掘面,超过50个相似的支撑掩护 装置10通常一个接一个并排定位,并且在掩护盖下方,输送设施与工作区 域并行地运行,其中在所述工作区域,提取机对自身进行引导以开采矿物。 输送设施和提取机在这里并未示出,因为其基本结构对开采领域的专家而 言是已知的。

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在掩护支撑装置10的掩护盖1上,在一面 布置有基站20,并且在另一面布置有参考应答器7,其中基站20和参考应 答器7之间的距离永久地且不能改变地被预先确定和存储在未单独示出的 控制单元中,所述控制单元例如可以形成基站20的一个部件。基站20和 参考应答器7被设计成利用RFID技术,并且能够一体地在一方面包括发 射单元、且在另一方面包括接收单元,以便能够接收参考应答器7的响应 信号和/或在图1中仅概略示出的与机器无关的个人RFID标签8的响应信 号。

现在将参考根据特别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参考应答器7,借助图10 举例说明基站20和RFID应答器之间的交互。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利用RFID 技术的基站20包括:作为发射单元的发射机21,其采取例如低频发射机 的形式,通过发射机21,在附图标记21’表示的信号场内产生发射信号, 如果基站20中的发射机21被激活的话。在RFID技术内,发射机21形成 所谓的激励器。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基站20还包括:作为接收单元 的接收机22,在这种情况下由射频接收机构成。然而,接收机也可以设计 成与基站分离。这样的基站20内的接收机22在RFID技术中有时也被称 作接入点。为了激活并对发射机21和接收机22馈电,基站20还具有接口 23,除了电源之外,接口23也可以设置有适当的电子装置用于启动和激活 发射机21以及从接收机22进行读出,并且接口23可以同时处理经由适当 的接口(例如以太网接口)与其他基站和/或更高级的中央控制器或中央处 理单元的数据通信,所述其他基站和/或更高级的中央控制器或中央处理单 元例如也可以布置在地上或布置在路线上。参考应答器7在这种情况下由 主动标签或半主动标签形成,并且包括至少一个含有标识数据的存储器芯 片13,用于接收发射机21的低频波的低频接收机部14,以及用于发送出 射频响应信号的射频收发机15。参考应答器7还包括未示出的天线,以便 能够接收低频发射波和/或发送出射频响应波。参考应答器7由接收基站20 的发射机21的发射波的低频接收机14利用达到或超过应答器的响应场强 度的充足信号场强度激活。在接收到至少具有响应场强度的发射机21的发 射波时,收发机部15被激活并且在射频响应信号中发送例如存储在存储器 芯片13中的标识数据以及标识信号给基站20的接收机22。标识信号提供 已经激活应答器7的发射机21或基站20的明确标识。基站20的接收机 22随后通过射频响应信号接收有关芯片13上的标识数据的信息和有关若 干基站20中的哪一个激活了参考应答器7的信息。收发机15的射频响应 信号可以在例如2.4GHz频带中出现,而发射机21优选地在90kHz和 135kHz之间的频带中发送低频信号。参考应答器7在根据本公开的系统和 方法的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具有:测量装置16,用于测量在后面仍会说 明的激活期间存在的信号场21’的信号场强度,并且仅当参考应答器处的到 来的信号场强度至少达到响应场强度时,参考应答器7才被激活或者才发 送其标识代码且可能发送测得的到来的信号场强度。

原则上,与机器无关的个人标签8或未连接到掩护支撑装置10的机器 标签可以具有与图10中所示的参考应答器相同的结构,然而,通常,用于 测量到来的信号场强度的测量装置被省略或者在除了参考应答器以外的其 他应答器中是不活动的,并且与机器无关的应答器或标签基本上在其接触 到具有充足信号场强度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时被激活。

图1示出在水平行进装置2和掩护盖1之间具有第一延伸高度H1的支 撑掩护装置10。如果在该延伸高度h1,基站20辐射具有信号场强度L的 发射信号21,则与包括发射单元21的基站20相距a的距离处的参考标签 7随后可以测量到信号场强度Lref,其是例如100μV。由于信号场成三次方 地辐射,所以具有这些信号场强度的场线的场变化可以对应于例如信号场 强度Lref的连续线。图1中的短虚线表示信号场强度的变化,在短虚线处, 由基站20的发射机21辐射的场现在仅具有例如80μV的信号场强度L1, 而长虚线对应于具有例如120μV的信号场强度L2的信号场强度变化。所 指定的数值仅仅是说明性的。

如果支撑掩护装置10的延伸高度被减小为延伸高度h2,则这会由于 水平行进装置2的钢物质而导致例如到达参考应答器7的信号场强度的变 化,尽管距离恒定保持为a并且因此在信号场强度中不存在与距离相关的 减弱。如图2中说明性地示出,信号场强度L1会出现在参考应答器7处, 该信号场强度低于信号场强度Lref的值。在支撑掩护装置10具有更大的垂 直长度或提升高度(例如,如图3中所示具有延伸高度h3)的情况下,到 达参考应答器7的信号场强度的变化会反向,并且在参考应答器7处,将 会存在比参考场强度Lref高的例如信号场强度L2,而参考场强度Lref的场 线的变化会跟随着与基站20相距更大的距离,该距离比基站20和参考应 答器7之间的距离a大。引起参考应答器7的距离a处的信号场强度变化 的原因是环境影响,例如特别是由于以下因素产生的影响:支撑掩护装置 自身的钢物质的距离变化,相邻的支撑掩护装置,经过的提取机,输送设 施的不同距离,等等。

为了在这些影响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在安全系数内可靠地识别诸如图1 中所示的个人标签8之类的与机器无关的标签,无需永久地利用最大发射 功率辐射发射信号,并且为了几乎同时获得有关检测到的与机器无关的个 人标签8与发射单元或基站20相距的距离的信息,在测量循环期间或者在 测量循环之后进行校准循环,在该校准循环中,由基站20内的发射单元 21辐射的发射功率或者场强度L取决于参考应答器7的响应信号而被改 变。出于该目的,可以取决于参考标签7的操作而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现 在就要说明的那样。

如果参考标签是不具有测量装置的应答器,则定期地启动校准循环, 在该校准循环中,由发射单元辐射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按照这样的 方式从一个循环到另一循环被迭代地改变,直到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被确 定用于发送的发射信号,在所述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以下不会导致参考应 答器的激活。由于参考应答器7和基站20之间的距离a被永久地预先确定 并且为控制单元所知,特别是如果支撑掩护装置的延伸高度或跳汰状态 (jigging state)在控制单元中是已知的、并且参考应答器在无环境影响的 情况下通常不允许被激活的基本参考场强度被存储为对应于该延伸长度, 那么比例因子可以根据当前在校准循环中确定的参考极限信号场强度和基 本参考信号场强度的比率来形成,其中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必须相对 于基本信号场强度按照所述比例因子增大,以便能够利用基站20内的发射 单元覆盖预定的最小安全范围,使得除了参考标签7以外的标签(例如个 人标签8)一旦位于安全区域内就在该区域内被可靠地检测到。

然而,优选实施例在于,利用具有测量装置16的参考标签7,所述测 量装置16用于测量当前到达参考标签7的层面的信号场强度。图4借助概 略示出的机器框架10’来示出可能的方法。参考标签7布置在与发射单元 20’相距预定距离a的位置处。意图使与机器无关的标签8’在检测半径a’ 内被检测到。出于该目的,发射单元20的发射功率必须正好足够大使得信 号场强度正好相当于距离a’处的LDET。由于环境条件会变化,所以对于相 同的发射功率,场的半径也会变化。由于该原因,有必要连续地控制发射 单元20’的发射功率。

为了控制信号场强度,到达参考标签7’的信号场强度被测量并且按照 使期望的信号场强度LDET出现在检测半径a’的方式得到适应。为了控制信 号场强度,总是存在与基站20相距特定距离a的参考标签7’。由于电磁信 号场的近似球形的传播,当前到达的信号场强度随半径的增大成三次方地 减小。这会导致信号场强度的比例因子按照下式所示取决于与发射机相距 的距离:

k(a,a)~(aa)3.

如果信号场强度LDet将在检测区域中的距离a’处被调节,则LRef显然 大于LDet。因此,重要的是知道LRef必须要多大,以便能够正确地调节发 射功率P。LRef取决于k、发射单元20的发射功率P和环境U:

Lref=f(P,k,Environment)

另外,对于信号场强度的取决于距离的减小,以下关系在近场中近似 适用:

LDet=LRef·k

LRef=LDetkLDet(aa)3

如果LRef是已知的,则该值可以用于控制。LMeas是由参考标签7’发射 给发射单元20的发射机的控制单元的值。如果对于LRef实现了控制,则下 式必须适用:

LMeas=Lref=LDet/k

为了控制发射功率,可以提供各种给定因子。参考标签7’可以布置在 期望的安全范围或检测范围的外边缘,使得由于a=a’而因子k=1。发射功 率随后按照使信号场强度LDet到达参考标签7’并被测量的方式得到控制。 然而,由于检测半径在移动式机器外部,即由于检测范围通常大于在移动 式机器上可用于附装参考标签的距离,所以这是罕见的特殊情况。

在通常情况下,参考标签7’的距离a小于检测范围的直径a’。为了使 发射功率得到适应,天线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电气地改变:尽管参考标签7’ 更靠近天线并且因此在被监测的安全范围的限制下会测量到比LDet更高的 信号场强度,但是这被检测为LRef。随后可以如在k=1的特殊情况中那样 进行控制,但是参考标签7’的天线的接收功率必须通过限定的措施变得较 不敏感。

比前述机电解决方案更有利地,发射单元的发射功率也可以通过在参 考标签处测得的测量信号场强度值LMeas而被控制,出于该目的,把该值 传送回给发射单元。

工业适用性

在这方面中,图5示出顺次进行测量循环MCA加上校准循环KCA 的第一种可能的方法序列。基站的发射单元利用最后一次确定的适合的信 号场强度或者信号场强度L发送发射信号。如果如图5的流程图的步骤S10 中所示接收单元随后检测到个人标签8,则如步骤S11所示把对应的消息 输出给机器控制器,结果,存储在机器控制器中的安全功能被激活使得事 故得以防止,因为例如个人标签已经被定位。此外,校准循环KCA开始, 其中在第一步骤S12中检查是否检测到参考标签7。如果未检测到,则如 步骤S13中所示增大信号场强度,结束校准循环KCA,并且新的测量循环 利用更高的信号场强度L开始。相反,如果在步骤S12中检测到参考标签 7,则如步骤S14中所示,在下一步骤中通过参考标签7内的测量装置16 测量当前存在的信号场强度,并且在步骤S16中,把在步骤S14中确定的 信号场强度测量值LMeas与参考应答器7的参考信号场强度LRef进行比较。 在该上下文中,上面说明的LRef、LDet和k之间的关系适用。如果测得的 信号场强度LMeas大于参考信号场强度LRef,则如步骤S18中所示减小用于 下一测量循环的信号场强度L,或者如步骤S17中所示增大用于下一测量 循环的信号场强度L,或者如果测得的信号场强度测量值LMeas相当于预定 的参考信号场强度Lref则用于下一测量循环的信号场强度L可以保持不变。 随后,新的测量循环MCA立即开始,可能之后跟随着校准循环KCA。例 如,高达三个测量循环MCA可以在一秒内运行。

在本方法的替代例中,测量循环MCB和校准循环KCB基本上彼此并 行地相互独立进行。这在图6中示出。随着替代例的测量循环MCB的开 始,一方面如步骤S21中所示检查接收单元以确定是否已经检测到个人标 签7,并且在检测到的情况下,如步骤S22中表示再次把消息发送给机器 控制器。与此并行地,进行校准循环KCB,在该校准循环KCB中,在步 骤S23中检查是否已经检测到参考标签7,并且取决于参考标签的该信息, 或者增大信号场强度L(步骤S24),或者如步骤S25中所示,新的测量循 环MCB与并行的校准循环KCB一起开始,如步骤S26中所示,测量信号 场强度LMeas并将其与参考场强度LRef进行比较。如果测得的信号场强度 LMeas超过参考信号场强度LRef,则开始步骤S28并且减小用于下一循环 MCB/KCB的信号场强度L。如果两者近似相等,则利用相同的信号场强 度L开始下一循环。如果测得的信号场强度LMeas小于参考信号场强度 LRef,则开始步骤S27并且增大用于下一循环MCB/KCB的信号场强度L。 根据测得的信号场LMeas与参考信号场强度的比较,可以通过考虑距离a 来估计利用信号波监测的安全范围或检测范围延伸到多远,并且因此还可 以估计第一次检测到的与机器无关的标签8与基站的发射机相距的距离。

图7说明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RFID技术的利用,其中移动式提取 机50具有机器框架51,该机器框架51可通过未示出的底架(例如,履带 式底架)或者通过轮子在任何方向上移动。在机器框架51上,具有发射单 元的基站60、61、62、63布置在这种情况下的基本上矩形的机器框架51 的四个拐角中的每一者附近,并且对于每个基站60-63,独立的参考应答器 70-73分别安装在机器框架51上,与发射机或基站相距预定距离。所有基 站60、61、62、63的发射单元辐射具有例如值为L的信号场强度的发射 信号,由于信号场强度依赖于距离的下降,这会导致基站周围的场线具有 不同的信号场强度,如与参考标签70和71相距一定距离的各个单独的基 站60和61周围的线L1所示。相反,两个基站62和63处于例如用金属支 柱加强的坑道壁等的环境影响下,并且由基站62、63的发射机辐射的信号 场强度仅导致具有信号场强度L1的显著更小的信号场,而与参考标签相距 一定距离的信号场具有显著小于L1的信号场强度L2。图8和9为该情形 示出与机器无关的标签80和81与基站60的激活和检测或未检测。而基站 60激活位于信号场L的安全范围内的应答器80(时间t=0),标签81位于 发射机波的外侧,或者到达标签81的信号场强度低于标签81的响应场强 度并且其不会被激活。在时间t=1,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两个激活的标 签70、80将其响应信号发送给基础单元60,但是仍未激活的标签81不会 发送响应信号。根据上述方法,通过参考标签70,在同时检查发射机信号 的信号场强度是否足以覆盖安全范围,在图7中的基站60和61的情况下 如果L1=Lref则安全范围得以确保,对于基站62和63无法确保,因为这些 基站辐射的发射机信号的信号场强度由于坑道壁的影响而必须增大,使得 足够大的安全范围被信号波覆盖。

对于专家而言,前面的说明提供了应该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内的许多改型。校正发射功率可以按照在参考标签处始终存在预定的参考 场强度的方式执行,同时,通过与基本场强度进行比较并且知道参考标签 和基站之间的距离,预定的参考场强度能够提供有关检测到的与机器无关 的个人标签或机器标签处于危险区域内还是仍处于危险区域外的信息。环 境影响也会导致信号场的范围随着测量循环的不同而扩展,尽管信号场强 度尚未被改变。参考应答器也可以设置有其他测量装置或传感器。对信号 场强度指定的数值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发明构思。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