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钴基膜形成方法、钴基膜形成材料和新型化合物

钴基膜形成方法、钴基膜形成材料和新型化合物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供给熔点低、40℃左右为液体、引起配管中途的固化闭塞的可能性小的原料,容易形成高品质钴基膜的技术,该技术使用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2-10

    授权

    授权

  • 2014-07-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23C16/18 申请日:201210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6-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钴基膜形成技术。

背景技术

钴基膜(例如,金属钴、钴合金、酸化钴、氮化钴等的膜)在导 电性材料、磁性材料等各种领域中存在需求。钴合金,例如CoWP 合金近年作为用于LSI的铜配线的保护膜倍受关注。在Si之上形成 金属Co膜后进行加热而得到的硅化钴则作为触点材料而倍受关注。

在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或原子层控制沉积方法进行的钴基膜 的成膜工艺中,作为原料物质,提出了例如羰基钴化合物、β-二酮钴 配位化合物、环戊二烯系钴基配位化合物等方案。

在成膜原料化合物采用含O(氧原子)的羰基钴化合物、β-二酮 钴配位化合物等的情况下,所形成的是O被笼入内部的钴膜。因此, 在钴膜为氧化膜的情况下,不会有很大问题。但在目标钴膜为金属(也 包括合金的情况)膜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在氮化膜的情况下也被 认为会出现问题。而且,羰基钴化合物是具有CO基的化合物,因此, 在合成、成膜等时需要针对有毒的CO基采取对策。即,这类化合物 危险性高、可操作性差。

由于环戊二烯基系钴基配位化合物不含O(氧原子),因此所形 成的膜基本上不会出现O被笼入内部的情况。但其要求成膜时的温 度为高温,因此,不适于制作LSI等情形。而且,由于分解温度高, 所以所形成的膜多会出现C被笼入内部的情况。

基于这样的视角,目前,作为例如用于形成Co基金属(合金) 膜的材料,提出有脒基钴配位化合物的方案。

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Zhengwen Li,Don Kuen Lee,Michael  Coulter,Leonard N.J.Rodriguez and Roy G.Gordon,Dalton Trans., 2008,2592-2597)、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6-511716号公报 (WO2004/046417))中提出了下述通式所示的化合物。

上述通式中,R1、R2、R3、R4、R5、R6选自氢、烷基、芳基、烯 基、炔基、三烷基甲硅烷基、氟烷基,或者选自其它非金属原子或基 团。例如,R1、R2、R3、R4、R5、R6为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或 氟烷基,或者为甲硅烷基烷基。

上述非专利文献1提出了双(N,N'-二异丙基乙脒)钴(上述通式中, R1=R4=CH3、R2=R3=R5=R6=C3H7)的方案。

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具体实施例所举出的化合物是双(N,N'-二 异丙基乙脒)钴(上述通式中,R1=R4=CH3、R2=R3=R5=R6=C3H7)、 双(N,N'-二叔丁基乙脒)钴(上述通式中,R1=R4=CH3、R2=R3=R5=R6=C4H9)、双(N,N'-二仲丁基乙脒)钴(上述通式中,R1=R4=CH3、 R2=R3=R5=R6=C4H9)。

上述化合物(双(N,N'-二异丙基乙脒)钴)在肽合成领域中,以现 在标准化使用的N,N'-二异丙基碳化二亚胺为原料。因此,上述化合物 价廉且容易合成。而且,在高真空下(0.05torr),在80℃左右的温度 下会挥发。

但其熔点为84℃(参照非专利文献1)。因此,当输送中途的配 管中存在冷点(cold spot)时,将引起固化闭塞。因此,对成膜装置的 温度管理的要求很严格。所以批量生产率低。而且由于其在室温下为 固体,所以作为LSI中的成膜原料的高纯度产品的量产化很困难。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63848号公报)也提出了以上述通式 表示的化合物。特别是提出了下述结构式所示的化合物(上述通式中, R1=R4=CH3、R2=R5=C4H9、R3=R6=C2H5︰Co(tBu-Et-Et-amd)2)。

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上述结构式的化合物中,双(N,N'-二 异丙基乙脒)钴的问题较少。

尽管该化合物为液体,但其在高真空度下的沸点很高。因此不易 挥发。在进行成膜时,能够供给至成膜空间的原料量不足。所以有可 能无法实现良好的阶梯覆盖性(step coverage)。而且,由于上述化合 物为左右非对称结构,因此,不易合成、制造成本高。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Zhengwen Li,Don Kuen Lee,Michael Coulter, Leonard N.J.Rodriguez and Roy G.Gordon,Dalton Trans.,2008, 2592-2597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6-511716号公报(WO2004/04641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638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在于提供一种 能够稳定供给熔点低、40℃左右为液体、引起配管中途的固化闭塞的 可能性小、足以实现反应控速状态的量的原料,容易形成包覆性优异 的高品质钴基膜的技术。且其目的还在于:能够以廉价得到高纯度的 所使用的膜形成原料。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研究通过精心推动而进行。

结果得知:双(N,N'-二异丙基丙脒(ビス(N,N'-ジイソプロピルプ ロピオンアミジネート)))钴(Co[i-C3H7NC(C2H5)N-i-C3H7]2)的熔 点约为38℃(最高也在约40℃以下)。

上述化合物在室温下稍微加热即液化,因此容易气化。而且不易 引起直到成膜室(分解室︰反应室)的配管中途的冷点所导致的固化 闭塞。

由此致使发明人发现:藉助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或原子层控制沉积 方法能够形成高品质钴膜(例如,钴合金膜)。

而且还得知:上述化合物能够以低成本以例如N,N'-二异丙基碳化 二亚胺为原料来合成。并且还得知:能够得到高纯度化合物。

基于上述认知达成了本发明。

上述课题通过一种新型化合物得以解决,该新型化合物的特征在 于,其为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

上述课题通过下述钴基膜形成材料得以解决,该钴基膜形成材料 的特征在于,其为用于形成钴基膜的材料,含有双(N,N'-二异丙基丙脒) 钴。

上述课题通过下述钴基膜形成材料得以解决,该钴基膜形成材料 为用于形成钴基膜的材料,其含有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和溶剂。

在上述本发明中,上述溶剂优选为选自烃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两 种以上,或者为选自醚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或者为N,N'-二 异丙基丙脒。

上述课题通过下述钴基膜形成方法而解决,该钴基膜形成方法具 有:将上述钴基膜形成材料输送到成膜室的输送工序;和通过被输送 到上述成膜室的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的分解,在基板上形成钴基 膜的成膜工序。

在上述本发明中,优选具有供给NH3和/或能够生成NH3的化合 物以及H2的工序。(上述H2)/(上述NH3和/或能够生成NH3的 化合物)优选为0.0001~2(摩尔比)。优选供给上述NH3和/或上述 NH3生成化合物与上述H2两者,根据情况,也可以只供给其中某一者。

在上述本发明中,上述成膜工序优选至少具有第一成膜工序和第 二成膜工序。上述第二成膜工序为上述第一成膜工序之后的工序。优 选P1(上述第一成膜工序中的上述成膜室的内部压力)>P2(上述第 二成膜工序中的上述成膜室的内部压力)。根据情况,也可以是P1= P2。在上述第二成膜工序中,优选供给NH3(和/或能够生成NH3的 化合物)和H2。(上述H2)/(上述NH3和/或能够生成NH3的化 合物)优选为0.0001~2(摩尔比)。在上述第一成膜工序中,同样优 选供给NH3和/或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但是优选实质上不供给H2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很好地形成钴基膜。

即,作为用于形成钴基膜的原料的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的熔 点约为38℃(最高也在约40℃以下)。所以,通过从室温稍微加热即 能液化,因此容易气化。不易引起直到成膜室的配管中途的固化闭塞。 由此,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或原子层控制沉积方法能够稳定形成高 品质钴膜(例如,钴金属(合金)膜)。

通过将N,N'-二异丙基碳化二亚胺作为原料,能够以低成本得到 高纯度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

附图说明

图1为CVD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CVD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Co膜的电阻率的曲线图。

图4为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化合物。该化合物为双(N,N'-二异丙基丙脒) 钴(Co[i-C3H7NC(C2H5)N-i-C3H7]2),是上述通式中R1=R4=C(C2H5)、 R2=R3=R5=R6=i-C3H7的化合物。

第二发明涉及一种钴基膜形成材料。特别涉及例如利用化学气相 沉积方法或原子层控制沉积方法来形成钴基膜(例如,钴金属(合金) 膜)的材料。该材料含有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优选还含有溶剂。 上述溶剂优选为选自烃类化合物(可以是直链状、支链状、环状中的 任一种类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或者是选自醚中的一种或两种以 上。或者是N,N'-二异丙基丙脒。上述烃类化合物优选为碳原子数5~ 40的烃类化合物、更优选为碳原子数5~21的烃类化合物。例如可以 举出戊烷(C5H12)、己烷(C6H14)、庚烷(C7H16)、辛烷(C8H18)、 壬烷(C9H20)、癸烷(C10H22)、十一碳烷(C11H24)、十二碳烷(C12H26)、 十三碳烷(C13H28)、十四碳烷(C14H30)、十五碳烷(C15H32)、十 六碳烷(C16H34)、十七碳烷(C17H36)、十八碳烷(C18H38)、十九 碳烷(C19H40)、二十碳烷(C20H42)、廿一烷(C21H44)。其中优选 为碳原子数5~15的烃。上述醚优选为碳原子数4~14的醚。例如可 以举出二乙醚、四氢呋喃、二丁醚、二噁烷、四乙二醇二甲醚、二苄 醚。另外,上述溶剂中,特别优选为烃类溶剂(构成元素为C、H)。 这是因为其分解温度高、性能稳定、且价廉。例如,醚类溶剂虽然溶 解性高,但在成膜温度有可能发生分解,从而有可能使膜中混入氧。

第三发明涉及钴基膜形成方法。特别涉及利用例如化学气相沉积 方法或原子层控制沉积方法形成钴基膜(例如,钴金属(合金)膜) 的方法。当然,膜并非限定于金属膜。例如可以举出硅化物膜。或者 还可以举出氮化膜。该方法具有将上述钴基膜形成材料输送到成膜室 的输送工序。该方法具有通过被输送到上述成膜室的双(N,N'-二异丙基 丙脒)钴的分解从而在基板上形成钴基膜的成膜工序。上述成膜工序具 有一步法的情形和二步以上法的情形。上述一步法成膜工序是在全部 成膜工序中的成膜条件为一种的情形。上述二步以上法成膜工序是在 全部成膜工序中的成膜条件具有两种以上的情形。例如,二步法成膜 工序是在A的条件下进行成膜之后,在B(≠A)的条件下进行成膜的 情形。

上述成膜工序为一步法的情况下,优选向上述成膜室供给NH3和 /或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以及H2。(上述H2)/(上述NH3和/ 或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优选为0.0001~2。上述值为摩尔比。在使 用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的情况下,上述摩尔比的比值是由生成的NH3所决定的值。在该成膜工序中,尽管优选使用H2和NH3(和/或能够 生成NH3的化合物)两者,但也可以不供给H2。在H2供给量=0的情 况下,上述值(摩尔比)为0。

上述成膜工序为二步法以上的情况下,优选至少具有第一成膜工 序和第二成膜工序。上述第二成膜工序为上述第一成膜工序之后的工 序。优选为P1(上述第一成膜工序中的上述成膜室的内部压力)>P2(上述第二成膜工序中的上述成膜室的内部压力)。根据情况,也可 以使P1=P2。在上述第二成膜工序中,优选供给上述NH3(和/或上 述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和上述H2两者。(上述H2)/(上述NH3和/或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优选为0.0001~2。上述值为摩尔比。 在使用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的情况下,上述摩尔比的比值是由生成 的NH3所决定的值。在上述第一成膜工序中,同样优选供给NH3(和 /或能够生成NH3的化合物)。但是,优选实质上不供给H2

如上操作得到Co基膜是所形成的膜中作为杂质的O、C成分极少 的薄膜。即,O、C等杂质成分利用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检测 不到。也就是说,其为纯度高的膜。

而且该膜是不易引起成膜过程中的障碍的膜。例如,在使用原料 200g进行气化成膜并用完170g之后,卸下原料容器观察配管内部,在 直到成膜室的配管中途未见固化闭塞。

以下举出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下述 实施例。

〔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的合成方法I〕

反应在不活泼气体气氛下进行。将63.1g的N,N'-二异丙基碳化二 亚胺溶解在1000ml的二乙醚中。将该溶液冷却到-40℃。向上述溶液 中缓慢滴加含有0.5mol乙基锂的苯溶液。之后,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液缓慢滴加到33g氯化钴悬浮于600ml四氢呋喃而得到 的溶液中。之后,搅拌4小时。蒸馏除去溶剂后,添加1500ml的正己 烷。过滤不溶物质。蒸馏除去溶剂后,进行减压(0.1torr)蒸馏。

由此得到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

收量为80g(收率:80%)。沸点为83℃。熔点为37℃。

〔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的合成方法II〕

反应在不活泼气体气氛下进行。将49.5g的N,N'-二异丙基碳化二 亚胺溶解在200ml的二乙醚中。将该溶液冷却到0℃。向上述溶液中缓 慢滴加含有0.43mol乙基溴化镁(由镁和溴乙烷调制)的醚溶液。之后, 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利用水使该反应混合液失活。之后,利用氢氧 化钠水溶液将pH值调节至12以上。调节pH值之后,醚层被分离。 利用氯仿萃取水层,再与先前的醚层合并。之后,蒸馏除去溶剂。蒸 馏除去溶剂后,进行减压蒸馏。

由此得到N,N'-二异丙基丙脒。

收量为50.3g(收率:82%)。

1H-NMR测得的测量结果如下所示。由化学位移的位置和波峰 的分割方式乃至面积,鉴定本化合物。

1H-NMR(C6D6,ppm):0.84(t,3H,CH2CH3),1.14(m,12H, CH(CH3)2),1.74(q,2H,CH2CH3),3.8(br,2H,CH(CH3)2

将上述N,N'-二异丙基丙脒50g(0.32mol)添加到二乙醚800ml中。 之后,冷却到-40℃。向上述溶液中缓慢滴加含有0.32mol正丁基锂的 己烷溶液。之后,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将该反应混合液缓慢滴加到 20.7g(0.16mol)氯化钴悬浮于600ml四氢呋喃600ml而得到的溶液中。 之后,搅拌4小时。蒸馏除去溶剂后,添加1200ml的正己烷。然后, 过滤不溶物质。蒸馏除去溶剂后,进行减压(0.1torr)蒸馏。

由此得到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

收量为56g(收率:93%)。沸点为83℃。熔点为37℃。

〔双(N,N'-二异丙基乙脒)钴的合成方法〕

反应在不活泼气体气氛下进行。将124g的N,N'-二异丙基碳化二 亚胺溶解在700ml的二乙醚中。将该溶液冷却到-40℃。向上述溶液 中缓慢滴加含有0.98mol乙基锂的醚溶液。之后,在室温下搅拌4小时。 将该反应混合液缓慢滴加到64g氯化钴悬浮于500ml四氢呋喃而得到 的溶液中。之后,搅拌4小时。蒸馏除去溶剂后,添加1500ml正己烷。 然后过滤不溶物质。蒸馏除去溶剂后,在减压(0.1torr)下进行升华。

由此得到双(N,N'-二异丙基乙脒)钴。

不过,所得双(N,N'-二异丙基乙脒)钴难以从升华装置中取出。因 此,粗收量为110g(粗收率:64%)。由于采用升华精制,因此不能 连续精制。例如,在升华精制中,装置多次出现堵塞。因此,分多次 进行了精制、提取。而且,不能实现高纯度精制。熔点为84℃(参照 非专利文献)。

〔Co薄膜的形成〕

[实施例1]

图1为用于Co基膜的成膜的装置的示意图。图1中,1为原料容 器,2为把持基板并对基板进行加热的基板加热器,3为成膜腔室(分 解反应炉),4为基板,5为流量控制器,6为喷淋头、7为载气(氢 气或Ar气、N2气等不活泼气体)、10为成膜时引入成膜腔室内的添 加气体(例如,Ar、N2等不活泼气体以及H2、NH3等还原性气体)。

使用图1的装置,在基板4上形成Co膜。

即,在原料容器1内加入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通过安装在 原料容器1的加热器(未图示),将原料加热到90℃。以20ml/分钟 的比例供给氢气(载气),进行了鼓泡。由此将双(N,N'-二异丙基丙脒) 钴与氢气一起导入成膜腔室3。成膜腔室3的腔室壁、喷淋头6以及原 料容器1至喷淋头6的配管被加热到120℃。利用泵(未图示)将成膜 腔室3内排成真空。通过设置在成膜腔室3和泵之间的压力调节阀(未 图示),将腔室3调节为期望的成膜压力1kPa。基板4通过基板加热 器2被加热到280℃。结果,在基板4上就形成了膜。

如上操作形成的膜的面内均匀性优异。该膜能够通过XPS进行验 证。结果确认:膜中的C、O、N在5at.%以下。

[实施例2]

使用图1的装置,在基板4上形成Co膜。除了作为载气7使用 10sccm的Ar气、作为成膜时的添加气体10使用40sccm的Ar气和 20sccm的NH3气以及80sccm的H2气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成 膜时间为30分钟。

结果为:基板4上形成了厚度37nm、电阻率38μΩ·cm的Co膜。 根据XPS的组成分析,膜中的C、O、N在5at.%以下。

[实施例3]

使用图1的装置,在基板4上形成Co膜。除了作为载气7使用 25sccm的Ar气、作为成膜时的添加气体10使用100sccm的Ar气和 500sccm的NH3气以及50sccm的H2气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 成膜时间为20分钟。

结果为:基板4上形成了厚度23.6nm、薄层电阻18.8Ω/□、电 阻率44.4μΩ·cm的Co膜。根据XPS的组成分析,膜中的C、O、N在 5at.%以下。

[实施例4]

图2为用于Co基膜的成膜的装置的示意图。图2中,1为原料容 器,2为基板加热器,3为成膜腔室,4为基板,6为喷淋头,8为气化 器,9为将原料从原料容器1向气化器8压送的原料压送用气体(例如, He、Ar等不活泼气体)、10为成膜时引入成膜腔室内的添加气体(例 如,Ar、N2等不活泼气体以及H2、NH3等还原性气体)、11为原料压 送用气体9的压力控制器、12为液体流量控制器。液体流量控制器12 控制向气化器8压送的原料液体的压送流量。

使用图2的装置,在基板4上形成Co膜。

即,在原料容器1内加入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的癸烷溶液。 作为原料压送用气体9,使用N2气。利用原料压送用气体压力控制器 11将压力调节为0.1MPa。利用液体流量控制器12将双(N,N'-二异丙基 丙脒)钴的癸烷溶液的流量调节为0.1mg/min并以该流量压送。由此 将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的癸烷溶液送入气化器8。被送入气化器8 的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与作为载气的50sccm的Ar气一起被引入 成膜腔室3中。作为成膜时添加气体10,Ar气40sccm、NH3气20sccm、 H2气80sccm也被供给至成膜腔室3。成膜腔室3的腔室壁、喷淋头6 以及原料容器1至喷淋头6的配管被加热到120℃。利用泵(未图示) 将成膜腔室3内排成真空。通过设置在成膜腔室3和泵之间的压力调 节阀(未图示),将腔室3调节为期望的成膜压力1kPa。基板4通过 基板加热器2被加热到300℃。结果,在基板4上就形成了膜。

如上操作形成的膜的面内均匀性优异。该膜能够通过XPS进行验 证。结果确认:膜中的C、O、N在5at.%以下。

[实施例5]

除了在实施例4中使用四氢呋喃代替癸烷(C10H22)之外,与实施 例4同样进行,在基板4上形成膜。

如上操作形成的膜的面内均匀性优异。该膜能够通过XPS进行验 证。结果确认:膜中的C、O、N在5at.%以下。

[实施例6]

除了在实施例4中使用N,N'-二异丙基丙脒代替癸烷(C10H22)之 外,与实施例4同样进行,在基板4上形成膜。

如上操作形成的膜的面内均匀性优异。该膜能够通过XPS进行验 证。结果确认:膜中的C、O、N在5at.%以下。

[比较例1]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双(N,N'-二异丙基乙脒)钴(上述非专利文 献1、专利文献1等所公开的化合物)代替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之 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

在原料容器1内加入双(N,N'-二异丙基乙脒)钴。以20ml/分钟的 比例供给氢气(载气),进行了鼓泡。由此将双(N,N'-二异丙基乙脒) 钴与氢气一起导入分解反应炉3。原料容器1和配管分别被加热到90℃ 和120℃。体系内被排成真空。基板4被加热到280℃。

但是,在原料容器1及配管的已冷却部位,双(N,N'-二异丙基乙脒) 钴发生固化,通路被堵塞。因此,不得不中止作业。次日,向配管施 与加热机构,以尽可能对配管均匀加热。之后开始作业。但是观察不 到载气的流动(鼓泡),不能再次开始作业。在打开原料容器1后观 察时,发现在鼓泡管内部引起固化闭塞。即使在100℃的温度下对原料 容器1加热2小时,热量也不能传递至容器深部,堆积在鼓泡管内部 的原料未见熔解。因此,不得不缩减成膜作业。

[比较例2]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双(N-叔丁基-N'-乙基-丙脒)钴代替双(N,N'- 二异丙基丙脒)钴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

即,在原料容器1内加入上述化合物。然后,以20ml/分钟的比 例供给氢气(载气),进行了鼓泡。由此将上述化合物与氢气一起导 入成膜腔室3。原料容器1和配管分别被加热到90℃和120℃。体系内 被排成真空。基板4被加热到350℃。结果就在基板4上形成膜。

如上操作形成的膜与由实施例1得到的膜相比,面内均匀性差、 膜厚也较薄。实验后测量原料容器1的重量后得知:与实施例1的情 况相比,本例的原料减少量较少。发明人推断其理由是因为与双(N,N'- 二异丙基丙脒)钴相比,本例的沸点高、挥发量少。

为此,将原料容器1和配管分别升温到110℃和130℃,进行了同 样的实验。结果,尽管能够看得出面内均匀性的改善,但是膜厚只不 过稍有增加。不能得到如实施例1的情况下的厚膜。

将基板4加热到450℃,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在该情况下,勉强能 够得到如实施例1的情况下的厚膜。但是,对该情况下的膜利用XPS 验证,结果确认:是除了Co以外C(碳)的混入量也很多的膜。即, 不能得到如实施例1的高纯度Co膜。

[实施例7]

在原料容器内加入双(N,N'-二异丙基丙脒)钴。通过安装于原料容 器的加热器对原料进行了加热。供给载气并进行鼓泡。由此将双(N,N'- 二异丙基丙脒)钴导入成膜腔室内。在上述腔室中设置兼做载置台的电 阻加热型台式加热器。利用上述加热器将上述载置台之上的基板加热 到320℃。将上述腔室内排成真空。在成膜工序中,控制为下述的压力、 气体流量。

[成膜工序]

[第一步骤(NH3/H2气氛下的成膜前加热)]

压力:8Torr

气体流量(sccm)比:稀释Ar/NH3/H2=100/200/500

时间:30秒

[第二步骤(成膜)]

压力:8Torr

气体流量(sccm)比:稀释Ar/NH3/H2/载气Ar=100/200/ 500/100

时间:3600秒

[第三步骤(NH3/H2气氛下的成膜后加热)]

压力:8Torr

气体流量(sccm)比:稀释Ar/NH3/H2=100/357/236

时间:600秒

上述第一步骤的NH3气氛下的成膜前加热的目的在于:预先使基 板表面成为含有NH3的气氛。藉此在上述第二步骤的成膜初期促进原 料化合物(Co化合物)的分解。上述第三步骤的NH3/H2气氛下的成 膜后加热的目的在于:在结束上述第二步骤的成膜之后,充分地分解 残留在基板表面的原料化合物(Co化合物,是未分解的或分解不充分 的Co化合物)。或者以清洁成膜表面为目的。

上述载气Ar是经由上述原料容器并利用鼓泡法载运原料蒸气的 Ar。上述稀释Ar是不经由上述原料容器而被导入上述腔室内的反应空 间的Ar。

在上述腔室的下部,为了避免由第一步骤开始通过第三步骤而给 上述台式加热器带来的多余的成膜,以300sccm的比例流通着被称为 底部清扫的Ar气。

成膜时,在流动着稀释Ar、NH3、H2、载气Ar、原料蒸气和底部 清扫Ar的状态下,控制为期望的压力。例如,通过设置在上述腔室与 排气泵之间的压力调节阀,调节为例如8Torr。

通过经历上述工序使Co膜形成在基板上。该膜的厚度为65.3nm。 薄层电阻为4.093Ω/□。电阻率为26.7μΩ·cm。

在上述第二步骤(成膜工序)中,改变H2和NH3之间的流量比, 同样进行。此时得到的膜的特性如图3所示。图3表示电阻率(纵轴) -H2/NH3流量比(横轴)的关系。图3中,H2/NH3流量比为0时的 电阻率值是未供给H2的情况下的电阻率。由图3能够断定:H2/NH3流量比(摩尔比)在2以下时,电阻率小。更优选为约为1.5以下、进 一步优选为约为1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约为0.2~0.8、特别优选为 0.3~0.5。

利用XPS对在H2/NH3(流量比)=0的条件下形成的膜(电阻 率50.4μΩ·cm)进行了验证。并利用XPS对在H2/NH3(流量比)= 0.5的条件下形成的膜(电阻率27μΩ·cm)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为:前 者(电阻率50.4μΩ·cm)的膜中的C、O、N分别为1.6at.%、2.7at.%、 0.7at.%;后者(电阻率27μΩ·cm)的膜中的C、O、N分别为3.8at.%、 1.0at.%、0.2at.%。膜中的C、O、N均在5at.%以下。

进行向孔埋入(H2/NH3流量比=1)时的SEM照片如图4所示。 图4表示对孔径100nm、孔深300nm的微细孔进行了良好的埋入。

[实施例8]

除了在上述实施例7中将上述第二步骤(成膜)分为两阶段的步 骤(第二步骤-1和第二步骤-2)进行之外,与实施例7同样进行。

[第二步骤-1(第一成膜工序)]

压力:20Torr

气体流量(sccm)比:稀释Ar/NH3/H2/载气Ar=100/0/500 /100

时间:900秒

[第二步骤-2(第二步骤-1之后的步骤:第二成膜工序)]

压力:8Torr

气体流量(sccm)比:稀释Ar/NH3/H2/载气Ar=100/400/ 500/100

时间:900秒

通过经历上述工序使Co膜形成在基板上。该膜的厚度为28.5nm。 薄层电阻为6.519Ω/□。电阻率为18.6μΩ·cm。

将上述二阶段步骤的条件进行各种改变而同样进行。其结果表示 在下述的表1、2、3中。

表1

表2

表3

由上述表1判断得出:在成膜工序的后期阶段,供给H2和NH3两者将能够得到更低电阻率的膜,并且平滑性也优异;在成膜工序的 初期阶段,优选不供给H2

由上述表2判断得出:在P1(成膜工序初期阶段中的气氛压力) >P2(成膜工序后期阶段中的气氛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更低电 阻率的膜,并且平滑性也优异。

由上述表3判断得出:在H2/NH3为0.4~1的范围的情况下,能 够得到低电阻率的膜,并且平滑性也优异。

符号说明

1  原料容器

2  基板加热器

3  成膜腔室

4  基板

5  流量控制器

6  喷淋头

7  载气(氢或Ar、N2等不活泼气体)

8  气化器

9  原料压送用气体(He、Ar等不活泼气体)

10 成膜时添加气体(Ar、N2等不活泼气体和H2、NH3等还原性气体)

11 原料压送用气体压力控制器

12 液体流量控制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