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方法及系统

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方法及系统

摘要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传输领域,特别是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按测试路径方向,依次从所述路测数据中取出一个未处理记录作为当前记录,将所述当前记录标记为已处理记录,所述当前记录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下一个记录作为第二记录,将当前记录和第二记录作为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进行疏密判断;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密点时,按过密点处理方法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疏点时,按过疏点处理方法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本发明运算逻辑复杂度降低,因而程序运行时间更快,性价比高,此种方法更为适合当前网优行业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8741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银禾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19776.5

  • 发明设计人 方海鹰;陈志强;

    申请日2014-03-27

  • 分类号H04W24/02;

  • 代理机构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王洪娟

  •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248号金山大厦2708B-2701B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35:3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3-08

    授权

    授权

  • 2014-07-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24/02 申请日:201403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6-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传输领域,特别是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 测试数据地理平均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新建站点时,需对站点位置做覆盖预测。覆盖预测的准 确与否取决于传播模型选择与校准,不同传播模型适用于不同的频段及 覆盖范围。确定模型系数是复杂的工作,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工程上 为了减少计算量,用大量测试数据进行拟合逼近,对基本传播模型进行 修正,得出经验性参数的方法,称之为连续波(CW)校正。

CW测试数据来自路测数据,主要包括经纬度信息和接收电平信息。 CW测试需要尽可能获取测试数据本征长度(平均采样区间长度)的电平 均值。CW路测数据在过滤完毕距离不符、信号强度不符、波导效应等异 常数据后,经过GPS校正,以本征长度对路测数据进行地理平均处理后, 导入传播模型校正工具(如AIRCOM、PLANET等),路测数据与预测数据 的差值对配置的传播模型参数进行迭代校准,路测数据与预测值的差值 标准差达到最小,则完成校正,得到对应的传播模型。对路测数据进行 地理平均后,应使路测数据本径长度电平均值标准差值比原测试数据电 平值标准差值小。

以3G站点规划为例,根据Lee’s Criteria(李氏定律),本征长度 为40波长,采样36~50个样点,可使测试数据与本地实际环境电平均值 之差小于1db。因而CW测试需要将路测数据按本征长度划分。其频段波 长为0.15米,因而本征长度40波长即为6米。

以3G站点建设为例。在CW测试中,往往需要进行50多公里路程匀 速行驶,进行道路信号环境测试。受限于道路交通状况,如红灯、限速、 道路路况、天气状况等原因,往往无法保证能按照理想要求进行测试, 因此需要对路测数据进行后期地理平均处理,以大量的路测数据进行拟 合逼近校正无线传输模型参数。现有方法为:将整个区域做栅格,栅格 的边长为6米,将落到每个栅格内的电平数据做算术平均,并以栅格的 中心作为新的位置点。方法二:沿路测数据测试路径等间距分段,每段6 米,将每段内的电平数据进行平均,并统一选某点为平均值的位置点。 第一种方法由于需要使用到高精度电子地图、专用模型软件对测试的地 理区域进行栅格化,虽然结果精度高,但因测试成本高,且程序运行时 间较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测试成本高且程序运行时间较长的技 术问题,提供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方法及系统。

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包含多个记录的路测数据,设定所述路测数据中的 所有记录为未处理记录,所述每个记录包括地理位置及对应电平;

步骤(2),按测试路径方向,依次从所述路测数据中取出一个未处 理记录作为当前记录,将所述当前记录标记为已处理记录,所述当前记 录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下一个记录作为第二记录,将当前记录和第二记录 作为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进行疏密判断;

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密点时,按过密点处理方法 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疏点 时,按过疏点处理方法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 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步骤(3);

步骤(3),如果所述路测数据还包括未处理记录,则执行步骤(2), 否则结束。

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系统,包括:

路测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包含多个记录的路测数据,设定所述 路测数据中的所有记录为未处理记录,所述每个记录包括地理位置及对 应电平;

疏密处理模块,用于按测试路径方向,依次从所述路测数据中取出 一个未处理记录作为当前记录,将所述当前记录标记为已处理记录,所 述当前记录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下一个记录作为第二记录,将当前记录和 第二记录作为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进行疏密判断;

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密点时,按过密点处理子模 块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疏 点时,按过疏点处理子模块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 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未处理记录判断模块;

未处理记录判断模块,用于如果所述路测数据还包括未处理记录, 则执行疏密处理模块,否则结束。

本发明无需专用高精度电子地图和专用模型软件,在满足传播模型 校正需要数据的精度要求前提下,通过导出通用网优路测设备数据,经 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实现测试数据的地理平均。由于运算逻辑复杂度降 低,因而程序运行时间更快,性价比高,此种方法更为适合当前网优行 业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方法的 工作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系统的 结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 方法的工作流程图,包括:

步骤1,获取包含多个记录的路测数据,设定所述路测数据中的所有 记录为未处理记录,所述每个记录包括地理位置及对应电平;

步骤2,按测试路径方向,依次从所述路测数据中取出一个未处理记 录作为当前记录,将所述当前记录标记为已处理记录,所述当前记录在 测试路径方向的下一个记录作为第二记录,将当前记录和第二记录作为 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进行疏密判断;

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密点时,按过密点处理方法 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疏点 时,按过疏点处理方法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 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步骤3;

步骤3,如果所述路测数据还包括未处理记录,则执行步骤2,否则 结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疏密判断为: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地理 距离少于本征长度,则所述相邻两点为过密点,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地 理距离大于等于本征长度,则所述相邻两点为过疏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密点处理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31,选取所述第二记录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下一记录作为第三记 录,令当前记录为前点,第二记录为中点,第三记录为后点,前点包括 的电平为前点电平,中点包括的电平为中点电平,后点包括的电平为后 点电平;

步骤32,将所述中点电平平均分配到前点电平和后点电平;

步骤33,删除中点,将所述后点作为第二记录,以所述前点和所述 后点作为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执行疏密判断,如果疏密判断的结 果为过密点,则执行步骤31,如果疏密判断的结果为过疏点,则对所述 相邻两点按过疏点处理方法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 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步骤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疏点处理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41,令当前记录为前点,第二记录为后点;

步骤42,在前点和后点的中间位置,增加至少一个补加点;

步骤43,前点和后点的地理位置上的距离作为相邻距离,计算距离 比例为:相邻距离除以本征长度取整数部分,再乘以本征长度再除以相 邻距离;

步骤44,将所述距离比例乘以前点和后点的地理位置差值,再除以 本征长度得到地理位置等分值,将所述距离比例乘以前点和后点的电平 差值,再除以本征长度得到电平等分值;

步骤45,根据所述地理位置等分值、前点和后点的地理位置,确定 每个补加点的地理位置,根据所述电平等分值、前点和后点的电平,确 定每个补加点的电平值;

步骤46,取所述后点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上一点与所述后点组成相邻 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执行疏密判断,如果疏密判断的结果为过疏点, 则令所述后点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上一点为前点,执行步骤41,如果疏密 判断的结果为过密点,则对所述相邻两点按过密点处理方法进行地理位 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步 骤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42,具体包括:

如果前点和后点的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超过本征长度N倍,则增加N 个补加点,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

作为一个例子,按本征长度(characteristic_length)6米对路测 数据进行地理平均。

该方法如下:

当测试数据中有过密的点时,采用删除中点数据和把中点电平数据 平均到两边的方法。

如果前后两点的距离(distance)小于本征长度 (characteristic_length)的,选取测试路径方向的下一点组成前中后三 个点进行处理。电平数据计算方法:取前点和中点的电平绝对值差值平 均,如果中点电平绝对值大于前点电平绝对值,则将前点电平值减电平 平均差值,否则将前点电平值加电平平均差值;取后点和中点的电平绝 对值差值平均,如果中点电平绝对值大于后点电平绝对值,则将后点电 平值减电平平均差值,否则将后点电平值加电平平均差值。例如:前中 后3个点电平值分别为-72、-74、-76(单位为dbm),则最终结果前点值为 -73、后点值为-75,中点被删除。处理完毕后再检查新生成的两点距离, 直至新生成的两点距离过疏为止。新生成的两点形成新的相邻两点。

当测试数据中有过疏点时,通过补加点的方法。

如果前后两点的距离(distance)超过本征长度 (characteristic_length),在两点的中间位置,补加点。如果两个点的 距离(distance)超过本征长度(characteristic_length)1倍,则增加 1个点;如果超过本征长度2倍,则增加2个点;……;增加点依次类 推。如果两个点的距离(distance)与本征长度(characteristic_length) 的余数不为零,则最后添加的点、后点形成新的相邻两点。如果两个点 的距离(distance)与本征长度(characteristic_length)的余数为零, 则取测试方向下一点与后点组成相邻两点。

补加点的经度值、纬度值、电平值取值计算步骤如下:

1、先获取所有添加点的距离比例。计算方法为:距离(distance) 除以本征长度(characteristic_length)取整数部分,再乘以本征长度 (characteristic_length)再除以距离(distance),公式为: mod(distance/characteristic_length)*characteristic_length)/ distance。

2、获得前后两点经纬度、电平等分值。计算方法为:将距离比例乘 以前后两点经度差值、纬度差值、电平差值的绝对值,再分别除以本征 长度(characteristic_length),分别获得对应前后两点经度差值、纬度 差值、电平差值的本征长度(characteristic_length)等分值,简称经度 差等分值、纬度差等分值、电平差等分值。

3、沿测试数据路径方向,如果前后两点经度差值为负数,则新增加 点的经度值为上一个点经度值加经度差等分值,否则为上一个点经度值 减经度差等分值;如果前后两点纬度差值为负数,则新增加点的纬度值 为上一个点纬度值加纬度差等分值,否则为上一个点纬度值减纬度差等 分值;如果前后两点电平绝对值差值为负数,则新增加点的电平值为上 一个点电平值减电平差等分值,否则为上一个点电平值加电平差等分值。

4、本方法所指的两点间距离是指地球上两点间距离,如果前点的经 纬度为(X1,Y1),后台的经纬度为(X2,Y2),其两点间距离计算公式 为:6371.004*ACOS(SIN(Y1/57.2958)*SIN(Y2/57.2958)+ COS(Y1/57.2958)*COS(Y2/57.2958)*COS((X1-X2)/57.2958))*1000,单 位为米。

例如:前后两点电平值分别为-75.5、-76.5(单位为dbm);前点的 经纬度值为(125.3583417,43.852295);后点的经纬度值为(125.358345, 43.852175)。则最终结果为:前后两点间距离为13.3

米,经纬差值和电平差值分别为0.0000033333、0.0001200000

1.00;新增加2个点;2个点的距离比例为0.8991389684;新增2 个点的经度差等分值、纬度差等分值、电平差等分值分别为 0.0000014986、0.0000539483、0.45;沿路径方向,第1个点的电平值 为-75.95,经纬度值为(125.3583431652,43.8522410517);第2个点 的电平值为-76.40,经纬度值为(125.3583446638,43.8521871033)。第 1个点与前点的距离通过代入两点间距离公式可验证为6米,第2个点与 第1个点的距离通过代入两点间距离公式也可验证为6米。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模型校正测试数据地理平均 系统的结构模块图,包括:

路测数据获取模块210,用于获取包含多个记录的路测数据,设定所 述路测数据中的所有记录为未处理记录,所述每个记录包括地理位置及 对应电平;

疏密处理模块220,用于按测试路径方向,依次从所述路测数据中取 出一个未处理记录作为当前记录,将所述当前记录标记为已处理记录, 所述当前记录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下一个记录作为第二记录,将当前记录 和第二记录作为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进行疏密判断;

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密点时,按过密点处理子模 块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过疏 点时,按过疏点处理子模块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 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未处理记录判断模块;

未处理记录判断模块230,用于如果所述路测数据还包括未处理记 录,则执行疏密处理模块,否则结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疏密判断为: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地理 距离少于本征长度,则所述相邻两点为过密点,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地 理距离大于等于本征长度,则所述相邻两点为过疏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密点处理子模块具体包括:

第三记录选择子模块,用于选取所述第二记录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下 一记录作为第三记录,令当前记录为前点,第二记录为中点,第三记录 为后点,前点包括的电平为前点电平,中点包括的电平为中点电平,后 点包括的电平为后点电平;

均分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中点电平平均分配到前点电平和后点电平;

过密点重判断子模块,用于删除中点,将所述后点作为第二记录, 以所述前点和所述后点作为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执行疏密判断, 如果疏密判断的结果为过密点,则执行第三记录选择子模块,如果疏密 判断的结果为过疏点,则对所述相邻两点按过疏点处理子模块进行地理 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的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 未处理记录判断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疏点处理子模块具体包括:

前后点选择子模块,用于令当前记录为前点,第二记录为后点;

补加点确定子模块,用于在前点和后点的中间位置,增加至少一个 补加点;

距离比例计算子模块,用于前点和后点的地理位置上的距离作为相 邻距离,计算距离比例为:相邻距离除以本征长度取整数部分,再乘以 本征长度再除以相邻距离;

等分值计算子模块,用于将所述距离比例乘以前点和后点的地理位 置差值,再除以本征长度得到地理位置等分值,将所述距离比例乘以前 点和后点的电平差值,再除以本征长度得到电平等分值;

补加点设置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理位置等分值、前点和后点的 地理位置,确定每个补加点的地理位置,根据所述电平等分值、前点和 后点的电平,确定每个补加点的电平值;

过疏点重判断子模块,用于取所述后点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上一点与 所述后点组成相邻两点,对所述相邻两点执行疏密判断,如果疏密判断 的结果为过疏点,则令所述后点在测试路径方向的上一点为前点,执行 步骤前后点选择子模块,如果疏密判断的结果为过密点,则对所述相邻 两点按过密点处理子模块进行地理位置及电平平均,如果所述相邻两点 的疏密判断结果为正常点时,执行未处理记录判断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加点确定子模块,具体包括:

如果前点和后点的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超过本征长度N倍,则增加N 个补加点,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 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 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 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