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性状相关的SNP标记及其应用

一种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性状相关的SNP标记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性状相关的SNP标记及其应用。该SNP位于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IH(AY310313.1)的3’‐UTR区,具体位置为3088bp处,碱基变异信息为SNP A3088T T>G。性状‐基因型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该SNP变异与河蟹的性早熟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GG基因型河蟹个体表现出性早熟性状的风险性较TT基因型个体高2.175倍。本发明河蟹性早熟相关基因的多态性SNP标记,可用于后续与河蟹性早熟性状相关的遗传育种研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00475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19022.X

  • 申请日2014-03-27

  • 分类号C12N15/11(20060101);C12Q1/68(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18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傅婷婷;瞿网兰

  • 地址 210017 江苏省南京市茶亭东街79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25: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6-08

    授权

    授权

  • 2014-09-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5/11 申请日:201403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8-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性状相 关的SNP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甲壳类经济动物。 长期以来,河蟹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龄蟹种的性早熟问题。性早熟幼蟹在培 育过程中性腺当年发育成熟,这些性早熟蟹种不能顺利蜕壳,体重增长缓慢甚至 停滞,绝大多数在翌年4~5月期间死亡,不能再继续饲养至2龄成蟹规格。性早 熟一龄蟹的大量存在不仅造成饵料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其外形与大规格蟹种较 为相似,如果在挑选蟹种时不慎将性早熟个体用于后续商品蟹养殖,将给生产带 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研究认为,河蟹性早熟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与内在 的遗传因素和多种外部环境因素有关,但是其形成的确切机理还不清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 性状相关的SNP标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SNP标记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性状相关的SNP标记,该SNP位于蜕皮抑制激素 基因MIH(Genbank登录号AY310313)的3’‐UTR区,具体位置为3088bp处,碱 基变异信息为SNP A3088T T>G。

其中,所述的SNP标记,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IH3088bp处SNP位点GG基 因型河蟹个体表现出性早熟性状的风险性显著高于TT基因型个体。

本发明所述的SNP标记在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中的应用。

一种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的方法,通过检测所述的SNP标记,预测 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

所述的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的方法,优选通过检测所述的SNP标记, 该位点GG基因型河蟹个体表现出性早熟性状的风险性较TT基因型个体显著提 高,从而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

所述的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的方法,可进一步优选不同河蟹个体的基 因组DNA,采用以PCR为基础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对不同个体进 行基因分型,从而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

所述的PCR‐RFLP中使用的PCR上游引物为SEQ ID NO.1,下游引物为SEQ ID NO.2;使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为SspI限制性内切酶。

所述的PCR‐RFLP中,酶切后进行电泳,GG基因在359b p处有特异性条带, TT基因型在192bp和167bp处有特异性条带,TG基因型在359bp、192bp以及 167bp处有特异性条带。

所述的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的方法,还可进一步优选提取不同河蟹个 体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含有所述SNP标记的基因片段,通过直接测序获得所 述SNP标记的序列,从而预测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风险。

用于鉴定本发明所述的SNP标记的PCR引物,上游引物为SEQ ID NO.1,下 游引物为SEQ ID NO.2。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河蟹性早熟性状密切相关的SNP标记及其应用,其位 于编码河蟹MIH基因序列的3’‐UTR区(T>G;3088bp处)。性状‐基因型关联性 分析结果表明,该SNP变异与河蟹的性早熟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 中GG基因型河蟹个体表现出性早熟性状的风险性较TT基因型个体高2.175倍。 本发明河蟹性早熟相关基因的多态性SNP标记,可用于后续与河蟹性早熟性状 相关的遗传育种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中华绒螯蟹SNP A3088T位点基因分型情况。

图1A.酶切后电泳图谱及测序结果,其中泳道1为marker;泳道2为GG基因

型(359bp);泳道3和5为TT基因型(192bp;167bp);泳道4为TG基因型(359bp;

192bp以及167bp)。图1B.为三种基因型个体MIH基因PCR扩增产物经直接测序 所得到的测序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检测方法:采用常规的酚氯仿法提取不同河蟹个体的基因组DNA,采用以 PCR为基础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PCR‐RFLP)对不同个体进行基因分型;

PCR反应条件:

PCR产物长度为359bp,PCR扩增引物为:F:CGTTCACCTCGTTTACCCAC(SEQ  ID NO.1);R:CCCTCAAACAGCTTTAGAGTT(SEQ ID NO.2)。PCR反应体系为20μL, 其中包括:10×PCR Buffer2.5μL,Mg2+(2.5mmol/L)2.5μL,dNTP(2.5mmol/L) 1.7μL,正反向引物各0.75μL(10nmol/L),Taq酶0.2U,DNA模板1μL (50ng/μL),去离子双蒸水补足体积。PCR反应共计30个循环,循环前95℃预 变性5min,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30s,60℃退火30s,72℃延伸60s;循环 结束后于72℃延伸5min。扩增产物用1%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检测合格后用 于酶切。

酶切条件:

采用SspI限制性内切酶对上述PCR产物进行酶切,酶切体系为10μL,其中包 括10×NEB缓冲液1μL,PCR产物5μL,SspI0.25μL,去离子双蒸水补足体积。37℃ 酶切过夜后用3%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确定个体的不同基因 型。

基因分型结果如图1所示。

(2)不同基因型个体与性早熟性状的相关性

表1SNP A3088T与河蟹性早熟性状相关性的两阶段相关研究

a野生纯合子/杂合子/突变纯合子河蟹个体数;

b最小等位基因频率

结果表明,MIH基因SNP A3088T与河蟹性早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OR =1.469(95%CI1.169‐1.844),P=0.001)。因此,可通过检测该SNP位点预测河蟹 性早熟的风险。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