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十梭口半双工通风干燥机织物

十梭口半双工通风干燥机织物

摘要

一种用于纸巾或毛巾产品的造纸用通风干燥机(TAD)织物。所述织物根据10梭口半双工设计进行编织,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设置为在第一织物平表面上形成至少两种尺寸不同的凹穴。所述凹穴设计并设置为通过在纸侧织物表面上设置导向机器方向的凹槽,而向在该凹穴上传送的纸产品赋予松厚度和吸收性能,在制造中,在所述织物上的所述纸产品的成分纤维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凹槽中而产生变形。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82737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阿斯顿约翰逊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280047363.X

  • 发明设计人 R·帕特尔;D·卓别林;

    申请日2012-09-25

  • 分类号D03D13/00;

  • 代理机构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翔

  • 地址 美国南卡罗来纳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0:01:1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8-26

    授权

    授权

  • 2014-06-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3D13/00 申请日:201209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5-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纸用织物(papermaker’s fabric),该造纸用织物可以用于 发展和增大形成在该造纸用织物上的纸产品中的纸厚(caliper)和松厚度 (bulk)。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织物,该织物设计并设置为在该织物的纸传输 表面上提供多个导向机器方向的凹穴(pocket),在纸巾生产工艺(tissue  manufacturing process)中,所述纸产品在所述凹穴中随着传输通过通风干燥 机(TAD)单元(through-air drying unit)而产生偏向。更具体地,本发明涉 及一种织物,该织物通过十梭口(10-shed)、半双工(semi-duplex)设计编 织,以在该织物的纸侧表面(pape side surface)提供两种不同尺寸的凹穴。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纸巾制造工艺中,流浆箱(headbox)将造纸纤维的稀释浆料 和水(被称为“浆(stock)”)引导至移动的成型网(forming fabric)上,随 后造纸纤维的稀释浆料和水以非常湿的纸幅(web)的形式从所述成型网上 转移至下游的通风干燥机(TAD)织物上。所述纸幅连同所述织物穿过通风 干燥机,在通风干燥机中,所述纸幅被干燥成型。为了在初期纸幅(embryonic  web)产生松厚度(bulk)和其他理想的触感性能(tactile property),理想地, TAD织物将使最终的纸张产生表面形貌,由TAD织物产生的表面形貌将由 凹槽(recesses)(或者,在其他情况中的大致平面纸侧(PS)织物表面上的 凹穴)和在织物平面上方延伸的凸起(protrusions)或节(knuckles)的组合。 所述凹穴制造了纸张中的高纤维密度区,而凸起形成了相对较低的纤维密度 区;高纤维密度和低纤维密度一起赋予因此形成的纸张理想的柔软度和吸收 性能。在现有技术中,这种织物是公知的,并且已经描述了多种结构。已知 的织物为单层结构或者多层结构,并且设计为向纸张表面赋予所述织物传递 的图案,以产生上述理想的性能。这些已知的织物通过多种方式传递表面形 貌,例如,通过Trokhan等人在US5,275,700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在编织 基底上设置图案化的、树脂(resin)涂敷的表面;Chiu等人在US5,429,686 或者Wendt等人在US5,627,248中描述的向织物表面中导入表面雕刻纱线 (surface sculpting yarn);根据Hay等人在US6,237,644中描述的点阵型 (lattice type)编织图案编织所述织物;Lafond等人在US7,300,554中描述 的在织物的PS表面中使用不同尺寸的纱线(yarn);其他已知且已使用的方 法。

从奎格利US7,993,493(即‘493专利’)中可以得知,设置单层TAD 或者形成根据10梭口图形编织的织物以在织物的纸传输表面设置多个凹穴。 编织图形在织物的PS上形成凹穴,该凹穴的特征在于:

a)两侧由单根经纱节(single warp yarn knuckle)形成,每根经纱 节穿过至少3根连续的纬纱;

b)剩余的两侧由单根纬纱节(single weft yarn knuckle)形成,每根 纬纱节穿过至少两根连续的经纱;

c)图形区域(pattern square)包括10根纬纱和经纱和10个凹穴(每 个凹穴都可以形成在所述图形区域的每根经纱上方)。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493专利’还公开了每根经纱节可以穿过六根连续 的纬纱,其中三根纬纱限定了第一凹穴的4个边,其余的三根纬纱形成了第 二凹穴的四个边。每根纬纱节可以穿过一根经纱接的边界的下方和另一根经 纱节边界的上方。还描述了其他变形。根据‘493’专利的编织的织物为单 层结构(即,只有一组彼此共面的经纱),并且展示了纵向方向的凹穴,该 凹穴的底部由单根经纱和两根纬纱形成,导致了所述凹穴的底部形成为T 形。

虽然根据‘493’专利的启示生产的织物有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 对一种TAD织物的需求,其中,该TAD织物制作了具有至少另种不同尺寸 的凹穴,使得形成在凹穴上的纸巾纸张展示了具有至少两种不同尺寸和形状 的凸起。这种纸张可以提供增强的触感柔软度以及消费者可能需要的其他物 理和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织的单层的通风干燥机(TAD)织物,该通风干燥机 (TAD)织物根据循环图形而编织以提供织物,该织物具有第一大致平表面、 第二大致平表面、机器方向和机器横向方向,该机器方向和机器横向方向互 相垂直且与所述第一大致平表面和第二大致平表面共面,其中,在所述图形 的循环中,经纱和纬纱交织以提供形成第一大致平织物表面的多个经纱节和 纬纱节以及限定在相邻两对经纱节和纬纱节之间的凹穴,所述凹穴具有由成 对的纬纱节和经纱节限定的区域并且所述凹穴的深度凹陷至所述第一平表 面的下方,其中,在所述图形的每个循环中:

所述凹穴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区域的第一凹穴和具有第二开口区域的第 二凹穴,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暴露在所述第一织物表面上,所述第二开口 区域暴露在所述第一织物表面上;

每个所述凹穴的底表面由一根经纱和至少一根纬纱限定,且每个所述凹 穴的底表面凹陷至大致为平面的所述第一织物表面的下方; 所述第一凹穴和所述第二凹穴中的每一个的外周由两个所述经纱节和 两个所述纬纱节限定;

每个所述经纱节与相邻一个经纱节在机器横向方向上通过一根经纱分 隔,所述经纱在第二织物表面上形成节;

在所述图形的循环中,所述第一凹穴的数量等于所述第二凹穴的数量; 由所述第一凹穴的外周限定的开口面积不同于由所述第二凹穴限定的 开口面积;

所述第一凹穴和所述第二凹穴均设置为所述第一织物表面的对角斜纹 图形;

限定每一个所述第一凹穴和所述第二凹穴中的外周的两个所述经纱节 和两个所述纬纱节设置为:

a、所述经纱节浮在4至9根纬纱上方;

b、所述纬纱节浮在3根所述经纱上方;

c、每个所述经纱节限定两个所述第一凹穴和两个所述第二凹 穴的机器方向(MD)侧;以及

d、每个所述纬纱节限定两个所述第一凹穴和两个所述第二凹 穴的机器横向方向(CD)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编织为每个循环中需要10根经纱和10根纬纱 的10梭口图形。

优选地,所述织物是对称的,使得设置在所述第一大致平表面和所述第 二大致平表面上的循环图形是相同的。可选地,设置在第一大致平表面和第 二大致平表面上的所述循环的图形不相同,并且所述织物不对称。

优选地,在所述织物的编织图形的一个循环内,交替(即,间隔)的经 纱形成节,该节限定位于两个大致为平面的表面中的仅其中一个表面上的所 述第一凹穴和第二凹穴的外周。更优选地,交替地纱线设置成为两个织物表 面中的一个织物表面提供经纱节。

优选地,所述织物提供半双工结构,其中,所述经纱在所述织物中形成 两个表面(apparent plane),并且所述经纱并非沿竖直关系彼此堆叠。

优选地,在两个织物表面中的第一织物表面上,所述经纱节浮在至少4 个纬纱上方。可选地,所述经纱节浮在多于9根纬纱上方。

优选地,每个经纱节形成四个所述凹穴的所述机器方向侧。更优选地, 所述纬纱节形成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凹穴和两个第二凹穴的机器方向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穴和所述第二凹穴沿机器方向被一个纬纱节隔开。

优选地,所述纬纱节浮在两个织物表面中的其中一个表面上的三根经纱 上方。

优选地,每个所述凹穴与相邻的所述凹穴在所述机器横向方向被一根所 述经纱隔开。优选地,每个所述凹穴与相邻的所述凹穴在所述机器方向被一 根所述纬纱隔开。

在本发明的织物中,每个凹穴由两个经纱节和两个纬纱节限定。在同一 织物表面上每个所述经纱节与相邻的经纱节在所述机器横向方向被一个所 述经纱隔开。

同样地,在本发明的织物中,经纱设置为在两个织物表面的至少一个表 面上形成节;在一种优选设计(例如图1)中,在编织图形的一个循环中, 50%的经纱浮在8根纬纱上方,以在两个织物表面的其中一个表面上形成两 个经纱节,每个经纱节浮在四根连续的纬纱上方。在另一种优选设计中(例 如图6),在所述织物的一个循环中,所述经纱浮在9根连续的纬纱上方,以 在一个织物表面上形成一个经纱节。具有不同经纱节浮置长度的设计是可能 的。在两种优选实施例中,在织物图形的一个循环内,仅50%的经纱在织物 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经纱节。

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层织物,通过经纱系统和纬纱系统编 织的单层织物,以限定第一大致平表面和第二大致平表面,所述第一大致平 表面和第二大致平表面对应于纸支撑表面和机器侧表面,所述经纱和所述纬 纱交织来提供多个经纱节和纬纱节,以形成所述第一大致平织物表面,并且 在每个所述第一大致平表面和所述第二大致平表面上限定位于相邻的两对 所述经纱节和所述纬纱节之间的凹穴,所述凹穴具有由成对的纬纱节和经纱 节限定的区域,并且所述凹穴的深度凹陷至所述第一平表面的下方。第一组 经纱包括交替的经纱的所述经纱节,以形成所述织物的纸支撑侧的凹穴侧, 并且形成所述织物的机器侧表面上凹穴的底。第二组经纱的所述经纱节包括 不在所述第一组经纱中的剩余的经纱,形成所述机器侧表面的凹穴侧,并且 形成所述纸支撑侧的凹穴的底。形成所述凹穴侧的经纱节浮在4至9根纬纱 的上方。并且在所述纸支撑侧表面上和所述机器侧表面上,形成所述凹穴的 其余边的所述纬纱节浮在3根经纱的上方。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织物表面都包括两个不同尺寸的凹穴。

优选地,每个经纱节形成四个凹穴侧。每个纬纱节优选地也形成四个凹 穴侧。更优选地,所述织物的每个表面上的凹穴与相邻的凹穴在每个方向上 被一根纱线隔开。

另一方面,每个凹穴的相对的角由经纱节形成,并且其他相对的角由纬 纱节形成。

在本发明所有的实施方式中,经纱节和纬纱节至少共同限定所述织物的 第一平表面。所述凹穴形成在具有表面区域的节之间,所述凹穴的外周由两 个经纱节和两个纬纱节限定。每个凹穴的底表面由一个经纱节和至少一根纬 纱限定,二者都凹陷至所述第一平表面下方。每个凹穴的凹穴深都在所述经 纱的所述直径或厚度的50%至100%之间。

所述织物可以利用圆形截面的单丝或扁的(矩形截面)的经纱编织,所 述矩形的长宽比(aspect ratio)为至少1.4:1甚至更大。当使用圆形截面的纱 线时,所述织物可能需要进行机械表面处理,使得通过摩擦(abrasion)(喷 砂(sanding))提供所需的接触面积,所需的接触面积至少为14%,优选地, 至少20%或者更多。可选地,可以使用大致矩形的单丝,在这种情况中,织 物表面处理(例如,通过摩擦)并不是必须的,或者至少显著地降低表面处 理。然而,这些织物通常喷砂,以增加织物和纸张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供 各种与将纸张运输至TAD过程相关的性能,或者所述纸张在形成过程中的 释放。

本发明的织物中使用的纬纱可以是圆形截面或大致为矩形截面;圆形是 优选的。圆形纬纱的直径可以在大约0.30mm至大约0.80mm之间。由于纬 纱对所述织物的某些特性(例如,透气性)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选择合适 的纬纱直径将提升所述织物的最终用途。

单丝的成分理想的是包可以稳定地延迟在纸制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热 量和湿度而导致水解的聚酯(例如,PEF);可选地,所述纱线可以包括诸如 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本身抵抗降解的聚合物。如Baker 等人在US7,811,627中所描述的,可以在使用前或使用中利用纳米颗粒图 层(nanoparticle coating)通过表面处理对所述织物进行涂覆。

编织后,利用已知的技术对所述织物进行热定型(heat-set),以使其结 构稳定来抵抗变形。然后在所得的织物中安装合适的接缝;所述接缝通常为 编织接缝(woven-in seam),在该编织接缝中,纬纱的与所述织物端部相邻 的一部分被移除,在这些区域,所述经纱端部为自由端,并且自由的经纱根 据现有的技术被重新编织回相应的相对路径。因此产生的接缝可以被激光焊 接(laser welding,)、超声焊接(ultrasonic bonding)或其他合适的方式强化 粘结至所述经纱终端或所述经纱终端附近。可选地,可以根据需要安装针缝 (pin seam)或其他合适的缝结构。完成的织物随后适于安装在造纸机的成 型段或者通风干燥机内。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将更好地理解前述发明内容以及随后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 式的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10梭口、单层TAD织物的组织图 (weave diagram);

图2是根据图1中所示的组织图进行编织获得的织物的PS表面的照片;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织物的细节展示图,并展示了形成在织物的PS表 面中的第一凹穴和第二凹穴,其中所述织物根据图1中概略展示出的图形进 行编织;

图4是图2中所示的织物沿经纱(MD)方向剖切的截面的照片;

图5是图2中所示的织物沿纬纱(CD)方向剖切的截面的照片;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10梭口、单层TAD织物的组织图;

图7是根据图6中所示的编织图形进行编织获得的织物的PS表面的照 片;

图8是图7中所示的织物的细节展示图,并展示了形成在织物的PS表 面中的第一凹穴和第二凹穴,其中所述织物根据图6中概略展示出的图形进 行编织;

图9a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10梭口、单层TAD织物的组织 图;

图9b是展示根据图9a中所示的组织图编织的织物的PS表面的平面图;

图9c是展示图9b中所示的织物的立体图;

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10梭口、单层TAD织物的组织 图;

图10b是展示根据图10a中的组织图编织的织物PS表面的平面图;

图10c是展示图10b中所示的织物的立体图;

图11a是根据本发明第五种实施方式的10梭口、单层TAD织物的组织 图;

图11b是展示根据图11a中所示的组织图编织的织物的PS平面的平面 图;

图11c是展示图11b中所示的织物的立体图;

图12a是根据本发明第六种实施方式的10梭口、单层TAD织物的组织 图;

图12b是展示根据图12a中的组织图编织的织物的PS表面的平面图;

图12c是展示图12b中所示的织物的立体图;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第七种实施方式的10梭口、单层TAD织物的组织 图;

图13b是展示根据图13a中所示的组织图编织获得的织物的PS表面的 平面图;

图13c是展示图13b中所示的织物的等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书中用到的某些属于仅处于方便而不应被视为限制。例如,在 此,在参照附图使用时,术语“上”、“下”、“顶”、“底”、“左”和“右”具 有通常含义。术语“机器方向”(或“MD”)是指造纸机从流浆箱至烘干机 部分的方向;术语“机器横向方向”(或“CD”)是指垂直于MD方向且与 MD方向共面的方向。在本发明的织物中,在使用所述织物时,经纱通常沿 MD方向取向,而纬纱通常沿CD方向取向。编织的织物具有两个共面的表 面:一个是机器侧(MS),当使用时,所述机器侧设置为将与机器的辊子和 固定元件接触;另一个是纸侧(PS),产品将在该纸侧上形成并传输。此外, 除非特别指出,术语“一”和“一个”用于限定包括一个或多个引用的特征。

在本发明的织物中,经纱节和纬纱节限定这些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 (尤其是PS)的外边界。经纱或纬纱“节”是一种由第一纱朝向或环绕一 个或多个第二纱线弯曲以“浮”在所述第二纱线上方,并且由第二纱线支撑 而形成的局部变形,所述第二纱线取向垂直于第一纱线,且与所述第一纱线 互相编织。相关的术语“浮长(float length)”是指上方浮有挑选出来的第一 纱线的第二纱线的数量。因此,在编织的织物中,“节”是纱线因浮于其他 特定纱线而稍高于织物总体平面并至少限定了大致平织物表面的部分,而 “凹穴”是所述第一平表面中的区域,“凹穴”的周长由两个经纱节和两个 纬纱节限定,并且“凹穴”的内表面在PS的外边界下方凹陷。因此,凹穴 的“开口面积”为凹穴的长度×凹穴的宽度。当使用时,所述织物表面中的 凹穴在由此形成的纸张中形成具有相对较高纤维密度的小的局部垫 (pillow);所述织物表面的经纱节和纬纱节为所述大致平织物表面上方的局 部凸起,所述经纱节和所述纬纱节在产品中形成纤维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共同地,所述织物表面的所述节和所述凹穴为纸张赋予松厚度和其他重要的 力学性能,以增强纸张用于纸巾或毛巾制品(towel product)的实用性。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启示编织的织物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单元格或 图形方格(pattern square)的组织图;所述组织图提供织物编织的一个循环 (repeat)中的编织(或交错)图形。在所述组织图中,所述经纱的编号为 横跨所述组织图顶部的1至10,而所述纬纱的编号为沿左侧的1至10。根 据这种组织图的惯例,黑色的方格表示经纱位于纬纱上方,而白色的方格则 表示在选定区区域内,经纱位于纬纱下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 见的是,图1中的单元格表示编织图形的一个循环,该循环在整个织物的宽 度和长度方向是重复的。编织图形需要纺织机中的10个梭口,以控制所述 经纱的位置,并且所述图形在10根纬纱上重复,使得第11根(11号)纬纱 将如所述组织图中顶部的1号纬纱所示的那样遵循相同的交错图形。

查阅图1中所示的组织图展示了:在左上角开始所述图形,经纱1穿过 纬纱1上方、纬纱2、3、4、5下方,并且穿过纬纱6上方,随后穿过纬纱7 至10下方;此时,经纱1的路径为循环所示的从纬纱1开始的图形。相邻 的经纱2也穿过纬纱1的上方,随后穿过纬纱2的下方、纬纱3至6的上方、 纬纱7的下方,并随后穿过纬纱8至10的上方以完成所述图形。

经纱3、5、7、9遵循与经纱1相同的路径,但是,彼此间偏离两根纬 纱(即,经纱1的路径是循环的,但是起点好像在图形中向下变化了两根纬 纱)。经纱4、6、8、10遵循与经纱2相同的路径,但是也在图形中偏移(或 移动)两根纬纱。由于相似经纱路径每隔一根经纱会发生改变,所以图1中 的织物是对称的,并且,在编织的布料中,相反的为平面的两个表面都是大 致相同的。还将理解的是,在所述图形中仅间隔一根经纱(即,形成织物的 PS上的节的经纱2、4、6、8、10),因为只有这些经纱是图中黑方格所示的 “上方”。在所述图形中,纬纱经过经纱1、3、5、7、9的上方(如白方格 所示),并且因此出现在织物的相反的MS表面上。图2更加清楚地展示了 这种布置。

图2是根据图1中所示的编织图形设计编织而成的织物的PS(纸侧) 表面的照片;这是使用时织物的用于传输由该织物生产的纸制品的表面。然 而,由于所述织物设计的对称特性,PS或相反的MS(机器侧)表面都可以 用作此目的。在图2中,纬纱100的取向从左至右贯穿页面,同时经纱的方 向在页面上竖直向下。图2中所示的织物的PS表面中的经纱节和纬纱节被 设置为平面(机械磨平),以增加织物的表面接触面积,这导致纬纱节表现 为150处的椭圆形,经纱节表现为250处的椭圆形。结合图1中的组织图, 查阅图2中所示的织物表面展示了,仅每隔一根纬纱形成诸如本表面中的 250的经纱节(图2中展示为黑色)。未着色的交替的经纱位于每隔一根经纱 形成的经纱节的表面的下方,且未着色的交替的经纱用于形成所述凹穴的底 部,所述凹穴通过所述编织图形形成在所述织物的表面中。

图3展示了图2中所示的织物10的照片,织物的PS表面上叠加有单元 格300,以清楚地展示一个完整的织物图形循环(即,图1中所示的组织图)。 图3还展示了一个单元格(或循环)中的通过编织图形设置的织物凹穴的轮 廓。查阅图3展示了在单元格300中有20个凹穴;所述凹穴具有两种不同 尺寸,并且每个较大的凹穴(在典型的大凹穴区域310中标记以附图标记1) 都用实线标出轮廓,每个较小的凹穴(在典型的小凹穴320中标记以附图标 记2)都用虚线标出轮廓。第一凹穴(诸如在310、330、350、370处的凹穴) 为较大的凹穴,意味着与相对于第一凹穴较小的第二凹穴(诸如在320、340、 360处的凹穴)相比,第一凹穴具有较大的开口表面。图3中所示的单元格 300中有10个大的第一凹穴和10个小的第二凹穴。

查阅较大的凹穴(诸如310处的凹穴)展示了,较大的凹穴邻接有两个 经纱节210、240,和两个纬纱节110、120。在凹穴310的MD侧,经纱节 210、240中的每一个均浮于(或者穿过)四根连续的纬纱。经纱节240的界 限为凹穴310上端的纬纱110和凹穴310下端的纬纱130。可以看到,经纱 节240形成大凹穴210和相邻的小凹穴320的普通MD边界,并且经纱节 240形成小凹穴360和大凹穴370的普通MD边界。由纬纱110形成的节形 成大凹穴310的上边界,在该上边界处,所述由纬纱110形成的节浮于三根 从左向右连续的经纱,由纬纱110形成的节同时形成(右侧)相邻的小凹穴 360的顶边界。还可以看到,纬纱节110还形成小凹穴340和大凹穴350的 底周(bottom perimeter)。

如图3所示,小凹穴320顶边界为纬纱节120,该纬纱节120也形成为 大凹穴310的底周;纬纱节130形成小凹穴320以及相邻大凹穴370的底边 界;经纱节230、240分别形成小凹穴320的左侧和右侧。经纱节230还形 成大凹穴320的左边界,大凹穴320的顶边界为纬纱节130;所述图形以以 上描述的形式在整个织物中延续。

因此,图3展示了根据图1中的10梭口图形编织的织物,并且在每个 具有10根经纱乘以10根纬纱的单元格中设置有20个具有两种不同尺寸的 凹穴。每个凹穴的边界都有经纱节,所述经纱节浮于4根纬纱以形成较大凹 穴(例如,凹穴310)和较小凹穴(例如,凹穴320)的MD侧。每个凹穴 的边界还有两根纬纱的纬纱节,由于每跟纬纱穿过三根经纱,所以所述纬纱 形成为浮经(float)。图3与图1的编织图形相比,清晰地展示了所述浮置 图形。大凹穴(例如,凹穴310)的每个内部开口区域都包括两根纬纱和一 根经纱;所述小凹穴(例如,320)的内部开口区域由一根经纱和一根纬纱 形成。因此,大凹穴(例如,凹穴310)具有两根纬纱的长度和一根经纱的 宽度;所述小凹穴(例如,凹穴320)具有一根纬纱的长度和一根经纱的宽 度。因此,可以看出,第一凹穴和第二凹穴中的每一个的边界均为两个经纱 节和两个纬纱节,该两个经纱节和两个纬纱节布置为:

a)所述经纱节浮于4根纬纱上方;

b)所述纬纱节浮于3根经纱上方;

c)每个经纱节限定四个相邻的凹穴的MD侧,四个相邻凹穴中的两 个为具有第一尺寸的第一凹穴,四个相邻凹穴中的其余两个为具 有第二尺寸的第二凹穴;

d)每个纬纱节限定相邻四个凹穴的CD侧,四个相邻凹穴的两个为 具有第一尺寸的第一凹穴,四个相邻凹穴中的其余两个为具有第 二尺寸的第二凹穴;以及

e)所述第一尺寸不等于所述第二尺寸。

图4展示了在垂直于纬纱方向且沿着经纱方向的截面中,图1中所示的 编织图形的一个完整循环。在图4中展示了图1的图形中经纱1和经纱2的 路径。如图4中从左至右所示,经纱1(标注为W1)穿过纬纱1上方、纬 纱2至纬纱5下方(形成MS经纱节)、纬纱6上方以及纬纱7至10(形成 另一个MS经纱节)以完成所述循环。相邻的经纱2(标注为W2)穿过纬 纱1的上方、纬纱2的下方,随后穿过纬纱3、4、5、6的上方以形成PS经 纱节或长度为4的浮经。经纱2随后穿过纬纱7的下方以及纬纱8、9、10、 1的上方以形成第二PS经纱节或者浮置于4根纬纱上方。查阅图4展示了 织物的PS表面和MS表面中的每个表面上的经纱浮置长度都是相同的,并 且都浮置于四根纬纱之上。

图5是展示图4中呈现的织物的剖视图的照片,不同的是,图5为沿图 1中所示的图形中典型的纬纱(例如,纬纱3(标注为WE3)或纬纱8)而 剖切获得,由于所述典型的纬纱与所述经纱互相编织,因此,所述典型的纬 纱横向跨过所述织物。在图5中,经纱按照图1中所示进行编号。从左至右 所示的是经纱1至经纱10;图形在照片右侧的经纱1重新开始;展示了图1 的图形中纬纱3的路径(与纬纱8的路径相同)。根据上述图形,纬纱3穿 过经纱1上方,随后穿过经纱2、3、4的下方(形成MS纬纱节)、经纱5 上方、经纱6下方,随后穿过经纱7、8、9的上方和经纱10的下方(形成 PS纬纱节),此时,纬纱图形随着穿过经纱1开始循环。对比图1和图5, 可以看出,纬纱3在经纱6和经纱10之间形成节,在该节处,纬纱3浮于 经纱7、8、9上方;这种浮置(在平面图(例如,图3)中展示为120)形 成大凹穴(如图3中所示的凹穴310)和小凹穴(如图3中所示的凹穴320) 的侧向端。通过查阅图1至图5还可以看出,每五根纬纱后,纬纱图形自身 循环(因此,纬纱1的路径与纬纱6相同,纬纱2的路径与纬纱7相同,等 等)。

从图5中还可以看出,由于根据选定的半双工编织图形(semi-duplex  weave pattern)与纬纱互相编织,经纱1至经纱10设置在两个独立的平面中, 因此,经纱2、4、6、8、10优选地设置为朝向图5中所示的织物的第一表 面中,而经纱1、3、5、7、9位于织物的第二表面上。这种设置为被称之为 “半双工单层”织物结构的特征,这种设置大致上是利用一个经纱系统和两 个纬纱系统进行编织的单层织物。在本发明的织物中,仅有一套经纱和一套 纬纱;然而,这些织物中使用的编织图形导致一半经纱主要位于织物的一个 表面上,并且另一半经纱位于织物的相反表面上,与传统的半双工织物中发 生的方式相同。因此,本发明的织物可以被称之为展示了半双工的形貌的单 层结构。这种结构提供的优点在于,在PS表面上形成相对“较深”的凹穴, 该凹穴的深度的范围可以在经纱直径或厚度的50%至100%之间。

如果本发明的织物利用圆形截面的聚合物单丝编织,那么通常所述经纱 的直径将在大约0.20mm至大约0.50mm之间;优选地,经纱的直径在大约 0.25mm至大约0.40mm之间,根据多种织物要求,大约0.27mm至大约 0.35mm之间的纱线直径是最优选的。如果利用大致为矩形的单丝矩形编织, 经纱宽度将大致与圆形截面的经纱的直径的范围相同(即,在0.20mm至 0.50mm之间,优选地,宽度在大约0.27mm至大约0.35mm之间)。本领域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选择合适的纱线尺寸取决于预定的织物应用的各种要 求,并且上述尺寸不应被视为限制。

可以利用传统的工业纺织机编织本发明的织物,所述传统的工业纺织机 被设置为提供一种经纱密度(warp density)(网眼),该经纱密度通常用于这 些织物,并且所述经纱密度在大约40至50根纱线/英寸(15.75根纱线/厘米 至19.7根纱线/厘米)。所述纬纱密度(圈(knock))大致在每英寸织物长度 中有30至60根纱线(11.8根纱线/厘米至23.6根纱线/厘米)的范围。合适 的网眼和圈(mesh and knocking)的选择将取决于各种因素(例如,理想的 透气性、纸张形貌等)。

利用经纱密度(warp count)和纬纱密度(即,网眼=经纱数量/单元宽 度;圈=纬纱数量/单元长度)以及限定所述凹穴的边界的纱线直径/宽度来限 定并确定大凹穴和小凹穴的开口面积。利用如下的边框长度和宽度定义 (frame length and width definition)限定凹穴长度和宽度。因此,如果:

Nx=纬纱的数量,所述凹穴在所述纬纱上方延伸,和

NM=经纱的数量,所述凹穴在所述经纱上方延伸,

那么:

凹穴长度=[(Nx+1)/PS圈]-(边界纬纱的平均直径);

凹穴宽度=[(NM+1)/PS网眼]-(边界经纱的平均直径)。

对于诸如图3中所示的织物中的凹穴310这种大凹穴,当网眼和圈均为 45根纱线/英寸(1.77根纱线/毫米),那么,如果所述纬纱的直径为0.5mm, 并且所述经纱的直径为0.35mm,那么,所述凹穴长度和所述凹穴宽度将如 下所示:

凹穴长度=[(2+1)/1.77]-0.5=1.2mm;

凹穴宽度=[(1+1)/1.77]-0.35=0.78mm;

凹穴开口面积(大凹穴)=凹穴长度×凹穴宽度=1.2×0.78=0.94mm2

相似的计算表明,小凹穴的开口面积将是0.49mm2

大凹穴面积与小凹穴面积的比率优选地在1.5:1至大约4:1之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意识到,相似的凹穴布置还形成在织物10的机器 侧表面,织物10的由经纱1、3、5、7、9形成的MS经纱节限定所述凹穴 侧边,并且纬纱1-10的MS纬纱节限定所述凹穴的其他侧边。

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10梭口编织图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意识到, 可以实现具有不同数量梭口的其他尺寸的编织图形,该编织图形将在每个循 环中设置不同数量的凹穴。此外,可以改变所述经纱节的尺寸和所述纬纱节 的尺寸以提供不同尺寸的凹穴。

图6是展示根据本发明的启示进行编织的第二种编织设计中的一个单元 格或图形方格的组织图;所述组织图提供织物编织的一个循环中的经纱和纬 纱编织(或交错)图形。如图1中的组织图所示,所述经纱的编号为横跨所 述组织图顶部的1至10,而所述纬纱的编号为沿左侧的1至10。根据这种 组织图的惯例,黑色方格表示经纱位于纬纱上方(或在所述循环中在上方穿 过所述纬纱),而白色方格表示在选定位置,所述经纱位于纬纱下方。对于 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图6中的单元格展示了编织图形中的一 个循环,该循环在整个织物的宽度和长度方向是重复的;编织图形需要纺织 机中的10个梭口,以控制所述经纱的位置,并且所述图形在10根纬纱上循 环,使得第11根(11号)纬纱将如所述组织图中顶部的1号纬纱所示的那 样遵循相同的交错图形。

查阅图6中所示的组织图展示了:在左上角开始所述图形,经纱1穿过 纬纱1上方、纬纱2、3、4、5下方,并且穿过纬纱6上方,随后穿过纬纱7 至10下方;此时,经纱1的路径为循环所示的从纬纱1开始的图形。相邻 的经纱2也穿过纬纱1以及纬纱2和纬纱3的上方,随后穿过纬纱4的下方, 然后穿过纬纱5至10的上方以完成所述图形。经纱3、5、7、9遵循与经纱 1相同的路径,但是,彼此间偏离一根纬纱(即,经纱1的路径是循环的, 但是起点好像在图形中向上变化了一根纬纱)。经纱4、6、8、10遵循与经 纱2相同的路径,但是也在图形中偏移(就像向下变化)三根纬纱。图6中 所示的编织图形提供长的浮经(warp float)是值得注意的,所述浮经共跨过 九根纬纱;这些通过查阅经纱10的路径是最显而易见的,经纱10在图形中 浮于纬纱1至9的上方而形成9个连续完整的浮纬(weft float)。与根据图1 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生产的织物不同的是,利用图6中所示的图形所生产的织 物是不对称的,因此,导致布料相反的两个表面是不同的。

图7是根据图6中所示的编织图形设计编织而成的织物的PS(纸侧) 表面的照片;这是使用时织物的用于形成或传输由本发明的织物生产的纸制 品的表面。在图7中,如图2中相同,纬纱100的取向从左至右贯穿页面, 同时经纱200的取向在页面上竖直向下。图7中所示的织物的PS表面中的 经纱节和纬纱节被设置为平面(机械磨平),以增加织物的表面接触面积; 请注意,设置的平面表现为如250处的椭圆形的经纱节。在织物70中,纬 纱节(例如,在150处的纬纱节)也被设置层平面,以较少延伸,并且着色 出现在照片中,以增强其形貌。这种效果与通过查阅图2而展示的图1的编 织图形是相反的,在图2中,显而易见的是,纬纱凸出于织物表面,并且承 受大部分的磨平工艺。

图8展示了图7中所示的织物样品70的照片,织物的PS表面上叠加有 单元格700,图7中的织物根据图6中所示的图形编织获得,并且提供了编 织图形的一整个循环。图8还展示了一个单元格(或循环)中的通过编织图 形设置的织物凹穴的轮廓。查阅图8而展示了在单元格700中有10个凹穴, 单元格700为织物图形的一个循环;所述凹穴具有两种不同尺寸,并且均在 PS织物表面上标出轮廓。第一凹穴(例如,在810处的第一凹穴)(在图8 中标注有附图标记1)为“较大”的凹穴,表示与第二凹穴相比,第一凹穴 具有较大的开口表面积,与所述第一凹穴相比,第二凹穴(例如,在820处 的第二凹穴)(在图中标注有附图标记2)相对较小。较大的第一凹穴的边界 为虚线,而较小的第二凹穴的边界为实线。

查阅较大凹穴(例如,凹穴810)展示了,较大凹穴的两个MD侧的边 界由两个经纱节210、220限定,并且较大凹穴的其他两个CD侧的边界由 两个纬纱节110、120限定。经纱节210和经纱节220均“浮在”,或者穿过 较大凹穴810的纵向边缘上的五根纬纱。因此,凹穴810的上端边界为纬纱 节110,并且下端边界为纬纱节120;纬纱节120形成经纱节210的“端”, 而纬纱节110将经纱节220终止。图8中查阅经纱节210展示了,经纱节210 从节120开始浮于9根连续纬纱上方,并延伸至页面上形成下一个(较小的) 口凹穴840的边界处。可以看出,纬纱节110形成四个凹穴的边界,该四个 凹穴包括:大凹穴810、小凹穴820以及大凹穴830和小凹穴840。纬纱节 110形成凹穴810和凹穴820的顶边界,在该顶边界处,纬纱节110浮于三 个连续的经纱上方。

如图8所示,小凹穴820顶部的边界为纬纱节110,该纬纱节110还形 成大凹穴810的外周的一部分;纬纱节130形成小凹穴820的底边界;浮经 220和浮经230分别形成小凹穴820的左侧和右侧。浮经220还形成大凹穴 810的左边界;所示图形以上述描述的方式在整个所述织物中连续。

因此,图8展示了根据图6中的10梭口图形而形成的织物,该图形在 所述织物的每个单元格中设置有10个具有两种不同尺寸的凹穴。每个凹穴 的边界为经纱节或浮经,所述经纱节或浮经穿过9根连续的纬纱以形成大凹 穴(例如,凹穴810)和小凹穴(例如,凹穴820)的MD侧。每个凹穴的 两侧的边界为纬纱节或浮纬,所述纬纱节或所述浮纬具有两根纬纱,每根纬 纱在穿过三根纬纱上方时形成浮纬。将图8中的编织图形与图6中的编织图 形相对比,可以清楚地展示该浮置图形(float pattern)。每个所述大凹穴(例 如,凹穴810)的“底”包括5根纬纱和一根经纱;小凹穴(例如,凹穴820) 的底由一根经纱和三根纬纱形成。因此,可以看到,第一凹穴和第二凹穴中 的每一个的边界都包括两个经纱节和两个纬纱节,两个经纱节和两个纬纱节 布置为:

a)如图8所示,所述经纱节浮在四根至九根的纬纱上方;

b)所述纬纱节浮在3根经纱上方;

c)每个经纱节限定四个相邻凹穴的MD侧,该四个相邻凹穴中,两 个是第一凹穴,并且其余两个为第二凹穴;

d)每个纬纱节限定了四个相邻凹穴的CD侧,该四个相邻凹穴包括 两个具有第一尺寸的第一凹穴和两个具有第二尺寸的第二凹穴, 并且

e)所述第一尺寸不等于所述第二尺寸。

虽然根据具有包括10根经纱和10根纬纱的循环的10梭口织物描述了 第二种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意识到,可以有不同数量 的织物梭口以及每个循环可以具有不同的纬纱数和经纱数的选择,并且上述 选择也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9a、图10a、图11a、图12a和图13a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启示编织 的织物的单元格或图形方格的组织图。根据图1和图6中所示的组织图,在 图9a、图10a、图11a、图12a和图13a中,所述经纱的编号为横跨所述组 织图顶部的1至10,而所述纬纱的编号为沿左侧的1至10。根据这种组织 图的惯例,黑色的方格表示经纱位于纬纱上方,而白色的方格则表示在选定 区区域内,经纱位于纬纱下方。显而易见的是,图9a、图10a、图11a、图 12a和图13a中每个单元格都展示了所示编织图形的一个循环,该循环在整 个织物的宽度和长度方向是重复的;每个组织图中的编织图形都需要纺织机 中的10个梭口,以控制经纱的位置,并且所述图形在10根纬纱上循环,使 得第11根(11号)纬纱将如所述组织图中顶部的1号纬纱所示的那样遵循 相同的交错图形。

查阅图9a的组织图展示了:在左上角开始所述图形,经纱1穿过纬纱1 上方,然后穿过纬纱2至10的下方;此时,经纱1的路径循环所示的从纬 纱1开始的图形。相邻的经纱2也穿过纬纱1以及纬纱2和纬纱3的上方, 随后穿过纬纱4的下方,并且随后穿过纬纱5至10的上方以完成所述图形。 纬纱3、5、7、9遵循与经纱1相似的路径,但是,彼此间偏离三根纬纱。 经纱4、6、8、10遵循与经纱2相同的路径,但是也偏移(如同向下移动) 三根纬纱。图9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提供了长浮经,与图6中所示的相似, 该浮经具有九根纬纱的浮置长度;通过在图9a的组织图的最右侧查阅经纱 10的路径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看到经纱10穿过纬纱1至纬纱9的上方。 利用图9a中所示的组织图获得的产品是对称的,因此,与先前对图1的讨 论类似,最终布料的两个相反的平面的表面是相同的。

图9b是展示根据图9a中的图形编织获得的织物900的平面图;在左上 角展示了图形方格901的单个循环。图形方格901对应于图9a中的组织图; 图9b展示了图9a中四个循环的外貌。在图9b中,在示意图中经纱200的 取向是竖直的,而纬纱100设置为水平穿过示意图。图形方格901中标注了 四个示例性的凹穴910、912、914、916;凹穴910和凹穴916均为大凹穴, 意味着凹穴910和凹穴916比小凹穴(例如,凹穴912和凹穴914)具有较 大的开口表面积,与所述大凹穴相比,所述小凹穴较小。查阅图形方格901 展示了该图形方格901中的5个小凹穴(例如,凹穴912和凹穴914),和5 个大凹穴(如凹穴910和凹穴916)。

查阅大凹穴(例如,凹穴910)展示了该大凹穴的每侧的边界都为两个 经纱节,并且,在顶部和底部的边界为两个纬纱节,如上文中结合图1和图 6所讨论的,在所述图形中,每个纬纱节浮在连续的三根经纱上方。每个较 大的凹穴(例如,凹穴910)的左右边界为浮置在5根纬纱上方的经纱节。 每个小凹穴(例如,凹穴914)的边界为浮置在三根纬纱上方的经纱节。从 图9b中的示意图可以明显的看出,每个大凹穴和小凹穴的经纱节和纬纱节 共用相邻的大凹穴和小凹穴之间的公共边界。图9c中提供了图9b中以平面 视图示出的织物900的等轴测视图。在图9c中,纬纱全体被标记为100,而 经纱全体被标记为200。在视图中可知,织物900具有与图5中所示的织物 相似的半双工结构,使得交替的经纱在织物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形成 浮经。

图10a展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织物的组织图。如组织图中 所示:在左上角开始所述图形,经纱1穿过纬纱1和纬纱2上方,然后穿过 纬纱3至10的下方;此时,经纱1的路径为循环所示的从纬纱1开始的图 形。相邻的经纱2也穿过纬纱1、纬纱2和纬纱3的上方,随后穿过纬纱4 的下方,并且随后穿过纬纱5至10的上方以完成所述图形。纬纱3、5、7、 9遵循与经纱1相似的路径,但是,彼此间偏离两根纬纱。经纱4、6、8、 10遵循与经纱2相同的路径,但是也偏移(如同向下移动)三根纬纱。因此, 图10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提供长浮经,该长浮经共跨越9根连续的纬纱;通 过查阅图10a中经纱10最显而易见的是,形成了浮在纬纱1至9上方的9 个浮纬。与图6中所讨论的相似,利用图10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生成的织物 是不对称的,使得最终布料的两个相反的平面的表面不相同。

图10b是根据图10a中所示的组织图编织获得的织物1000的平面视图; 在左上角展示了图10a中所示的图形方格的单个循环,并被标记为1001。图 10b中展示了图10a中的编织图形的四个循环。在图10b中,经纱200的取 向在视图中竖直,而纬纱100设置为水平地跨过所述视图。图形方格1001 中标注出了四个示例性的凹穴1010、凹穴1012、凹穴1014和凹穴1016;凹 穴1010和凹穴1016均为大凹穴,意味着凹穴1010和凹穴1016具有比小凹 穴(例如,凹穴1012和凹穴1014)更大的开口表面面积,与大凹穴相比, 小凹穴1012和小凹穴1014较小。查阅图形方格1001展示了5个小凹穴(例 如,凹穴1012和凹穴1014)以及5个大凹穴(例如,凹穴1010和凹穴1016)。

查阅大凹穴(例如,凹穴1010)展示了:大凹穴的边界为两个经纱节和 两个纬纱节。当纬纱100以上文中结合图1和图6描述的方法形成大凹穴和 小凹穴的上边界和下边界时,每根纬纱100浮在三根连续的经纱上方。每个 大凹穴(例如1010)左右边界为浮在5根纬纱上方的经纱节。每个小凹穴(例 如,凹穴1014)的边界为浮在3根纬纱上方的经纱节。图10b中的视图明显 地示出,大凹穴和小凹穴的纬纱节和经纱节共享相邻两个大凹穴和小凹穴之 间的公共边界。图10c中展示了图10b中的织物1000的等轴测视图。在图 10c中,与图9b和图9c相同,纬纱全体被标注为100,同时经纱被全体标 注为200。图10c中的视图展示了织物具有与之前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二 种实施方式以及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半双工结构。

图11a为本发明的10梭口板双工织物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组织图。如 组织图中所示,在左上角开始所述图形,经纱1穿过纬纱1、纬纱2和纬纱 3的下方,随后穿过纬纱4的上方,穿过纬纱5、6、7、8的下方,穿过纬纱 9的上方和纬纱10的下方,此时,图形从纬纱1开始循环。该交织的图形的 纬纱3、5、7、9是循环的,但是在图形中,纬纱3、5、7、9彼此之间偏离 两根纬纱。相邻的经纱2穿过纬纱1上方、纬纱2下方,随后穿过纬纱3至 纬纱6的上方,纬纱7的下方和纬纱8、9、10的下方,纱线循环在此交织 布置。经纱4、6、8、10遵循与经线2相似的路径,但是也偏移(或者向下 移动)两根纬纱。因此,在所述循环中,图11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提供两根 浮经,每个浮经浮在4根纬纱上方;通过查阅经纱10最显而易见的是,形 成在纬纱1至4和6至9上方的4个浮纬。利用图11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生 成的织物是对称的,因此,与先前在图1a中讨论的相似,所述最终布料的 两个相反的平面的表面是相同的。

图11b是根据图11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编织获得的织物1100的平面视 图;图11b的左上角展示了图11a中提供的图形方格的单个循环,且被表示 为1101。图11b中展示了图11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的4个循环。在图11b中, 经纱200的取向在视图中是竖直的,而纬纱100布置为水平跨过所述视图。 图形方格1101中标注了示例性的四个凹穴1110、1112、1114、1116;凹穴 1110和凹穴1116都是大凹穴,意味着与小凹穴(例如,凹穴1112和凹穴1114) 相比,凹穴1110和凹穴1116具有较大的开口表面面积,与大凹穴相比小凹 穴较小。查阅图形方格1001展示了10个小凹穴(例如,凹穴1112和凹穴 1114)和10个大凹穴(例如凹穴1110和凹穴1116)。

查阅大凹穴(例如,凹穴1110)展示了,大凹穴的边界为两个经纱节和 两个纬纱节。在图形中,形成大凹穴和小凹穴的上边界和下边界的纬纱节100 以上文中讨论的方式浮在三根连续的经纱上方。每个大凹穴(例如,凹穴 1110)的在到达纬纱节前的左侧边界和右侧边界都为浮在两根纬纱上方的经 纱节。每个小凹穴(例如,凹穴1112)的边界为浮在一根纬纱上方的经纱节。 每个凹穴1110和凹穴1112的一侧共享在4根纬纱上方延伸的浮经。例如, 小凹穴1112的上边缘由浮纬4在穿过经纱3、4、5的上方时形成(参见图 11a)。下边缘由浮纬6穿过经纱5、6、7时形成;如图11a所示纬纱6还形 成大凹穴1110的上边缘,凹穴1110的左边缘为经纱4,当所述经纱4穿过 浮纬9的下方时,所述经纱4浮置终止在所述凹穴的底部。如图11b中明显 所示,每个大凹穴和小凹穴的经纱节和纬纱节均共享相邻大凹穴和小凹穴的 公共边界。图11c中提供了图11b中所示的织物1100的等轴测视图。在图 11c中,与前述图9b和图9c一样,纬纱全体被标注为100,而经纱全体被 标注为200。图11c中的视图展示了与本发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似的具有半 双工结构的织物。

图12a为根据本发明的织物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组织图。查阅图12a的 组织图展示了:在左上角开始所述图形,在所述图形中,经纱1穿过纬纱1 的下方,随后穿过剩余的纬纱2至10的上方,以形成在9根纱线上方的浮 经;此时,经纱1的路径为循环所示的从纬纱1开始的图形。经纱2穿过纬 纱1至纬纱3的下方,穿过纬纱4的上方,并且随后穿过剩余的纬纱5至纬 纱10的下方以完成所述图形。经纱3、5、7、9遵循与经纱1相似的路径, 但是彼此偏移3根纬纱。经纱4、6、8、10遵循与经纱2相似的路径,但是 彼此间也偏移(或向上移动)三根纬纱。因此,图12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提 供了长的浮经,与图6中所示的相似,所述浮经的浮置长度为9根纬纱;最 明显的是,通过查阅在图12a中的组织图最左侧的经线1的路径,如图所示, 经纱1穿过纬纱2至10的上方。利用图12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生产的织物是 对称的,因此,与上文中对图1的描述相似,所得的布料的两个相反的平面 的表面是相同的。

图12b是根据图12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编织获得的织物1200的平面视 图;图12b的左上角展示了图12a中提供的图形方格的单个循环,且被表示 为1201。图形方格1201对应于图12a中的组织图,并且展示了如果根据图 12a中的图形编织的纱线的外貌。图12b中展示了图12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 的4个循环的外貌。在图12b中,经纱200的取向在视图中是竖直的,而纬 纱100设置为水平跨过所述视图。图形方格1201中标注了示例性的四个凹 穴1210、1212、1214、1216;凹穴1210和凹穴1216都是大凹穴,意味着与 小凹穴(例如,凹穴1212和凹穴1214)相比,凹穴1210和凹穴1216具有 较大的开口表面面积,与大凹穴相比小凹穴较小。查阅图形方格1201展示 了5个小凹穴(例如,凹穴1212和凹穴1214)和5个大凹穴(例如凹穴1210 和凹穴1216)。

查阅大凹穴(例如,凹穴1210)展示了:大凹穴的边缘为两个经纱节和 两个纬纱节。纬纱100形成凹穴1210的上边界和下边界,在图形中,上边 界和下边界中的每个边界都浮置在三根连续的经纱上方,以上文中参照图1 和图6中描述的方法形成大凹穴和小凹穴(例如,凹穴1212、凹穴1214和 凹穴1216)的上边界和下边界。每个大凹穴(例如,凹穴1210)的左侧边 界和右侧边界都是浮在5根纬纱上的经纱节。每个小凹穴(例如1214)的边 界都为浮在三根纬纱上的经纱节。如图12b中明显地所示,大凹穴和小凹穴 中的每一个的经纱节和纬纱节共享相邻两个大凹穴和小凹穴之间的公共边 界。图12c中提供了织物1200的等轴测视图。在图12c中,纬纱被全体被 标注为100,而经纱全体被标注为200。在视图中可以看出,织物1200具有 与图5中所示的半双工类似的结构。

图13a是根据本发明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织物的组织图。查阅图13a的组 织图展示了:在左上角开始所述图形,在所述图形中,经纱1穿过纬纱1的 下方,随后穿过剩余的纬纱2至10的上方,以形成在9跟纱线上方的浮经; 此时,经纱1的路径为循环所示的从纬纱1开始的图形。经纱2穿过纬纱1 至纬纱3的下方,穿过纬纱4的上方,并且随后穿过纬纱5、6、7、8、9的 下方,随后穿过纬纱10的下方以完成所述图形。经纱3、5、7、9遵循与经 纱1相似的路径,但是彼此偏移三根纬纱。经纱4、6、8、10遵循与经纱2 相似的路径,但是彼此间也偏移(或向下移动)一根纬纱。因此,图13a中 所示的编织图形提供了长的浮经,与图6、图9a和图12a中所示的相似,所 述浮经的浮置长度为9根纬纱;最显而易见的是,通过查阅在图13a中的组 织图最左侧的经线1的路径,如图所示,经纱1穿过纬纱2至10的上方, 以提供9根纱线的浮置长度。利用图13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生产的织物是不 对称的,因此,与上文中对图6的描述相似,所得的布料的两个相反的平面 的表面是不相同的。

图13b是根据图13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编织获得的织物1300的平面视 图;织物1300视图的左上角展示了图形方格的单个循环,且被表示为1301。 图形方格1301对应于图13a中的组织图,并且展示了如果根据图13a中的 图形编织的纱线的外貌。图13b中展示了图13a中所示的编织图形的4个循 环的外貌。在图13b中,经纱200的取向在视图中是竖直的,而纬纱100设 置为水平跨过所述视图。图形方格1301中标注了示例性的四个凹穴1310、 1312、1314、1316;凹穴1310和凹穴1316都是大凹穴,意味着与小凹穴(例 如,凹穴1312和凹穴1314)相比,凹穴1310和凹穴1316具有较大的开口 表面面积,与大凹穴相比小凹穴较小。查阅图形方格1301展示了5个小凹 穴(例如,凹穴1312和凹穴1314)和5个大凹穴(例如凹穴1310和凹穴 1316)。每个小凹穴包括形成所述凹穴的底的3跟纬纱和一根经纱。同时, 每个大凹穴包括所述凹穴底中的5根纬纱和1根经纱。

查阅大凹穴(例如,凹穴1310)展示了:大凹穴的每个边缘为两个经纱 节和两个跨过顶部和底部的两个纬纱节。在所述图形中,每根纬纱100浮在 三根连续的经纱上方,以上文中参照图1和图6中描述的方法形成大凹穴和 小凹穴的上边界和下边界。每个大凹穴(例如,凹穴1310)的左侧边界和右 侧边界都是浮在5根纬纱上的经纱节。每个小凹穴(例如凹穴1312)的边界 都为浮在三根纬纱上的经纱节。如图13b中明显地所示,大凹穴和小凹穴中 的每一个的经纱节和纬纱节共享相邻两个大凹穴和小凹穴之间的公共边界。 图13c中提供了织物1300的等轴测视图。在图13c中,纬纱全体被标注为 100,而经纱全体被标注为200。在视图中可以看出,织物1300具有与图5 中所示的半双工类似的结构。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织物通常利用截面为圆的或大致矩形的经纱和纬纱 进行编织。圆形截面的纱线优选地用于经纱和纬纱,然而,可以根据织物的 最终使用和用途以及织物制造中可用的设备对任意一者进行所需的组合。通 常,可以使用直径为大约0.35mm的圆形截面的纱线,然而,所选的经纱的 直径的范围可以低至大约0.22mm,并且可以高至0.45mm,使得织物网眼在 大约44至46根经纱每英寸(17.3至18.1根经纱/厘米)。纬纱将通常为圆形 截面,直径在大约0.3mm至大约0.8mm之间,以大致30至60根纬纱/英寸 (11.8根至23.6根纬纱/厘米)的圈而编织。织物可以经过表面处理工艺, 以在后续的编织中将其PS平面的接触面积增加至理想的水平;通常表面积 为大约15%至20%,但是,织物可以根据需要被表面处理为增加接触面积至 多达30%。当使用截面为大致矩形的纱线时,可以根据达到接触面积和最终 使用要求去除(或者明显减少)表面处理工艺。理想的是,最终织物的透气 率为至少600cfm(立方英寸每分钟),并且优选更高的透气率。

本发明的织物优选地展示了PS表面中的两种不同尺寸的凹穴,且凹穴 通常沿MD取向。我们发现,MD取向的凹穴易于提供纸巾或毛巾制品,与 利用凹穴沿CD取向的织物相比,MD取向的凹穴可以改进接触性能(例如, 柔软度)。

制造后,可以利用防污染涂层处理本发明的织物,以提高保持清洁的能 力,并且去除现在的造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不需要的微粒以及化学沉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