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集成二挡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电驱动变速桥

一种集成二挡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电驱动变速桥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二挡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电驱动变速桥,包括二挡变速箱装置、轴承式差速器、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箱体;所述电机定子设于箱体的内壁,所述电机转子两端通过轴承分别连接于箱体内,且位于电机定子的下方;所述电机转子相对于箱体可转动;所述箱体的左端连接有左减速器装置,所述箱体的右端连接有二挡变速箱装置,所述轴承式差速器连接于二挡变速箱装置上,所述二挡变速箱装置的右端连接有右减速器装置,所述右减速器装置与轴承式差速器相连接;本发明结构简单、全寿命周期的、高可靠性、模块化生产,零部件少,成本低且传动效率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93523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亚南电机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147085.6

  • 发明设计人 段福海;梁泊山;孙玉凤;

    申请日2014-04-13

  • 分类号B60K17/12(20060101);B60K17/16(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漳湾工业园疏港路6号

  • 入库时间 2024-02-20 00:11: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6-30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60K17/12 登记生效日:20170613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41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3-23

    授权

    授权

  • 2014-08-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0K17/12 申请日:201404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7-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变速桥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集成二挡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电驱动变速桥。 

背景技术

车辆的动力传递机构一般包括有变速箱、传动轴、驱动桥,其中变速箱用于传递动力、变换传动不同的速比,以获得较大的行车速度范围;目前的变速箱都是采用分飞轮盘、干式摩擦片和压盘的结合,车辆由于经常需要半结合起步,干式摩擦片磨损严重,需要经常维护和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寿命周期长、高可靠性的集成二挡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电驱动变速桥。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集成二挡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电驱动变速桥,包括二挡变速箱装置、轴承式差速器31、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转子11、电机定子12、箱体54;所述电机定子12设于箱体54的内壁,所述电机转子11两端通过轴承分别连接于箱体54内, 且位于电机定子12的下方;所述电机转子11相对于箱体54可转动; 

所述箱体54的左端连接有左减速器装置,所述左减速器装置包括左转臂5、左减速器壳体6、左减速器行星轮轴7、左减速器行星轮8、左减速器内齿圈9、长轴10、左减速器太阳轮52,所述长轴10穿设于电机转子11内,且长轴10相对于电机转子11可转动;所述左减速器太阳轮52连接于长轴10的左端上;所述左减速器壳体6连接于箱体54的左端;所述左转臂5通过左减速器行星轮轴7连接于箱体54内;所述左减速器行星轮8连接于左减速器行星轮轴7上,且与左减速器太阳轮52相啮合;所述左减速器内齿圈9连接于左减速器壳体6的内壁,且与左减速器行星轮8相啮合; 

所述箱体54的右端连接有二挡变速箱装置,所述二挡变速箱装置包括二挡变速箱箱体55、太阳轮轴51、二挡箱前端盖13、二挡箱后端盖30、二挡箱转臂46,所述太阳轮轴51穿设于长轴10的右侧,且太阳轮轴51与电机转子11相啮合;所述太阳轮轴51的右侧从左至右啮合有左二挡箱太阳轮50和右二挡箱太阳轮49,所述二挡箱转臂46通过行星轮轴24连接于二挡变速箱箱体55内;所述行星轮轴24上连接有行星轮21和合成行星轮22;所述行星轮21与左二挡箱太阳轮50相啮合,合成行星轮22与右二挡箱太阳轮49相啮合;所述行星轮21上连接有前内齿圈19,所述前内齿圈19上连接有若干前摩擦片47;所述合成行星轮22上连接有后内齿圈26,所述后内齿圈26上连接有若干后摩擦片45;所述二挡变速箱箱体55内设有若干前制动钢片48和若干后制动钢片44;所述若干前制动钢片48两两相邻之间设有前分离弹簧20;所述相邻的 两前制动钢片48之间设有一前摩擦片47;所述若干后制动钢片44两两相邻之间设有后分离弹簧23;所述相邻的两后制动钢片44之间设有一后摩擦片45;所述二挡箱前端盖13和二挡箱后端盖30分别连接于二挡变速箱箱体55的左右两端;所述二挡箱前端盖13上通过前压环14连接有气囊式密封圈15,所述气囊式密封圈15的右侧壁连接有前推盘16,所述前推盘16位于若干前制动钢片48的左侧;所述前推盘16和若干前制动钢片48之间设有前复位弹簧17,所述二挡箱后端盖30上通过后压环29连接有后气囊式密封圈28,所述后气囊式密封圈28的左侧壁连接有后推盘27,所述后推盘27位于若干后制动钢片44的右侧;所述后推盘27和若干后制动钢片44之间设有后复位弹簧25,所述二挡箱前端盖13和二挡箱后端盖30上分别设有前入气口和后入气口;所述前入气口和后入气口分别与气囊式密封圈15和后气囊式密封圈28相连通; 

所述轴承式差速器31连接于二挡箱后端盖30上,且轴承式差速器31上的左差速轮56与长轴10的右端相啮合;所述轴承式差速器31上的右差速轮57上连接有短轴42;所述二挡变速箱箱体55的右端连接有右减速器装置,所述右减速器装置与轴承式差速器31相连接;所述右减速器装置包括右转臂41、右减速器壳体35、右减速器行星轮轴34、右减速器行星轮33、右减速器内齿圈32、右减速器太阳轮40,所述右减速器太阳轮40连接于短轴42的右端上;所述右减速器壳体35连接于二挡箱后端盖30的右端;所述右转臂41通过右减速器行星轮轴34连接于右减速器壳体35内;所述右减速器行星轮33连接于右减速器行星轮轴34上,且与右减速器太阳轮40相啮合;所述右减速器内齿圈32连接于 右减速器壳体35的内壁,且与右减速器行星轮33相啮合。 

所述前摩擦片47和后摩擦片45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连接有一层碳纤维纸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每次耗气量小于0.05L(0.3Mpa气压),传动效率大于99%,高可靠性、模块化生产,零部件少,成本低且传动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集成二挡变速箱、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的电驱动变速桥,包括二挡变速箱装置、轴承式差速器31、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包括电机转子11、电机定子12、箱体54;电机定子12设于箱体54的内壁,电机转子11两端通过轴承分别连接于箱体54内,且位于电机定子12的下方;电机转子11相对于箱体54可转动;箱体54的左端连接有左减速器装置,左减速器装置包括左转臂5、左减速器壳体6、左减速器行星轮轴7、左减速器行星轮8、左减速器内齿圈9、长轴10、左减速器太阳轮52,长轴10穿设于电机转子11内,且长轴10相对于电机转子11可转动;左减速器太阳轮52连接于长轴10的左端上;左减速器壳体6连接于箱体54的左端;左转臂5通过左减速器行星轮轴7连接于箱体54内;左减速器行星轮8连接于左减速器行星轮轴7上,且与左减速器太阳轮52相啮合;左减速器内齿圈9连接于左减速器壳体6的内 壁,且与左减速器行星轮8相啮合;箱体54的右端连接有二挡变速箱装置,二挡变速箱装置包括二挡变速箱箱体55、太阳轮轴51、二挡箱前端盖13、二挡箱后端盖30、二挡箱转臂46,太阳轮轴51穿设于长轴10的右侧,且太阳轮轴51与电机转子11相啮合;太阳轮轴51的右侧从左至右啮合有左二挡箱太阳轮50和右二挡箱太阳轮49,二挡箱转臂46通过行星轮轴24连接于二挡变速箱箱体55内;行星轮轴24上连接有行星轮21和合成行星轮22;行星轮21与左二挡箱太阳轮50相啮合,合成行星轮22与右二挡箱太阳轮49相啮合;行星轮21上连接有前内齿圈19,前内齿圈19上连接有若干前摩擦片47;合成行星轮22上连接有后内齿圈26,后内齿圈26上连接有若干后摩擦片45;二挡变速箱箱体55内设有若干前制动钢片48和若干后制动钢片44;若干前制动钢片48两两相邻之间设有前分离弹簧20;相邻的两前制动钢片48之间设有一前摩擦片47;若干后制动钢片44两两相邻之间设有后分离弹簧23;相邻的两后制动钢片44之间设有一后摩擦片45;二挡箱前端盖13和二挡箱后端盖30分别连接于二挡变速箱箱体55的左右两端;所述二挡箱前端盖13上通过前压环14连接有气囊式密封圈15,气囊式密封圈15的右侧壁连接有前推盘16,前推盘16位于若干前制动钢片48的左侧;前推盘16和若干前制动钢片48之间设有前复位弹簧17,二挡箱后端盖30上通过后压环29连接有后气囊式密封圈28,后气囊式密封圈28的左侧壁连接有后推盘27,后推盘27位于若干后制动钢片44的右侧;后推盘27和若干后制动钢片44之间设有后复位弹簧25,二挡箱前端盖13和二挡箱后端盖30上分别设有前入气口和后入气口;前入气口和后入气口 分别与气囊式密封圈15和后气囊式密封圈28相连通;轴承式差速器31连接于二挡箱后端盖30上,且轴承式差速器31上的左差速轮56与长轴10的右端相啮合;轴承式差速器31上的右差速轮57上连接有短轴42;二挡变速箱箱体55的右端连接有右减速器装置,右减速器装置与轴承式差速器31相连接;右减速器装置包括右转臂41、右减速器壳体35、右减速器行星轮轴34、右减速器行星轮33、右减速器内齿圈32、右减速器太阳轮40,右减速器太阳轮40连接于短轴42的右端上;右减速器壳体35连接于二挡箱后端盖30的右端;右转臂41通过右减速器行星轮轴34连接于右减速器壳体35内;右减速器行星轮33连接于右减速器行星轮轴34上,且与右减速器太阳轮40相啮合;右减速器内齿圈32连接于右减速器壳体35的内壁,且与右减速器行星轮33相啮合。 

本发明为了增加制动效果,在前摩擦片47和后摩擦片45的左右两侧面分别连接有一层碳纤维纸基。 

使用时,左转臂5上连接左半轴53,左半轴53的左端连接左轮彀1;右转臂41上连接右半轴38,右半轴38的右端连接右轮彀37;启动动力装置后,挂低速挡,电机转子11转动,带动太阳轮轴51转动,从而带动左二挡箱太阳轮50和右二挡箱太阳轮49转动;气压从前入气口进入气囊式密封圈15,后气囊式密封圈28无气进入,气囊式密封圈15的右侧壁上的前推盘16对若干前制动钢片48进行挤压,使得若干前制动钢片48和若干前摩擦片47相互摩擦制动,此时若干后制动钢片44和若干后摩擦片45相互分开;此时左二挡箱太阳轮50带动行星轮21转动;行星轮21与形成制动的前内齿圈19相转动,从而带动二挡箱转 臂46转动,二挡箱转臂46带动轴承式差速器31转动;轴承式差速器31带动长轴10和短轴42,长轴10带动左减速器装置转动,短轴42带动右减速器装置,实现左轮彀1和右轮彀37的转动;同理,当挂高速挡时,电机转子11转动,带动太阳轮轴51转动,从而带动左二挡箱太阳轮50和右二挡箱太阳轮49转动;气压从后入气口进入后气囊式密封圈28,气囊式密封圈15无气进入,后气囊式密封圈28的左侧壁上的后推盘27对若干后制动钢片44进行挤压,使得若干后制动钢片44和若干后摩擦片45相互摩擦制动,此时若干前制动钢片48和若干前摩擦片47相互分开;此时右二挡箱太阳轮49带动合成行星轮22转动;合成行星轮22与形成制动的后内齿圈26相转动,从而带动二挡箱转臂46转动,二挡箱转臂46带动轴承式差速器31转动;轴承式差速器31带动长轴10和短轴42,长轴10带动左减速器装置转动,短轴42带动右减速器装置,实现左轮彀1和右轮彀37的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