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电连接器的释放突片和包括该释放突片的电连接器

用于电连接器的释放突片和包括该释放突片的电连接器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连接器(1)的释放突片(37),其包括本体(38)和用于解闩锁闩(13)的解锁鼻部(42),所述锁闩用于固定与配对连接器(2)连接的电连接器(1),以及涉及一种电连接器(1),其包括壳体(4),用于将壳体(4)固定到配对连接器(2)的锁闩(13),所述锁闩(13)从壳体(4)伸出,具有开口(19),并且能够移动至解闩位置,和释放突片(37),其被设置成可在释放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具有解锁鼻部(42),当所述释放突片(37)从所述释放位置移动到所述致动位置时,所述解锁鼻部延伸到所述开口(19)内以使所述锁闩(13)移动到解闩位置。为了提供具有简单且紧凑设计的改进的释放突片和改进的电连接器,允许连接器在高密度应用中不会被拔出,在从本体(38)突伸的悬臂部(41)上设有解锁鼻部(42),并且本发明的释放突片(37)设置在电连接器上。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0-24

    授权

    授权

  • 2014-05-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R13/627 申请日:201202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4-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连接器的释放突片,包括本体和用于解闩锁闩的解 锁鼻部,所述锁闩用于固定与配对连接器连接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壳体;用于将壳体固定到配对连 接器的锁闩,所述锁闩从壳体伸出,具有开口,并且能够移动至解闩位置; 和释放突片,其被设置成可在释放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具有解 锁鼻部,当所述释放突片从所述释放位置移动到所述致动位置时,所述解 锁鼻部延伸到所述开口内以使所述锁闩移动到解闩位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工业中,并且特别是在电信工业中,具有向着更密集封装的连 接器和连接器系统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切换网络例如插线面板时,连接 器被紧密间隔地定位在多个行中。

因为这些行被定位得特别紧密,接触用于将连接器固定到面板的配对 连接器的闩死机构就出现困难。相邻连接器之间的间距,特别是在高密度 应用中,太小而不能容纳手指以释放所述闩死机构。另一个问题是闩死机 构一般被定位于连接器与面板的配合接口处,这样电缆和/或相邻的连接器 阻挡通向闩死机构的通道。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已经研发出特殊工具,用于到达此紧密空间内以 释放闩死机构,从而电连接器能够被移除。然而,这些工具用起来很麻烦。

US7,651,361B2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壳体,从壳体伸出用于 将壳体牢固固定到配对连接器的锁闩,所述锁闩可被压到解闩位置,以及 与锁闩配合的栓系部。栓系部可在释放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并且当 被移动到致动位置时将锁闩压到解闩位置。栓系部通过包括凸部而与锁闩 接合,该凸部延伸到锁闩的窗口内并且接合窗口的边缘以使锁闩移动到解 闩位置。

US7,651,361B2的连接器需要特别地设计连接器壳体。特别是,锁闩 的轮廓要特别布置和设计以被栓系部可致动。此外,特别设计的盖部对于 US7,651,361B2的连接器来说是必须的。盖被从壳体高出从而使得US 7,651,361B2的连接器需要额外的空间。

从上面这些角度来看,本发明的目标技术问题是提供具有简单且紧凑 设计的改进的释放突片和改进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这种释放突片允 许连接器在高密度应用中被拔出。

本发明通过在从释放突片的本体突伸的悬臂部上设置解锁鼻部而解决 了这一问题。

初始提及的电连接器通过包括根据本发明的释放突片解决了上述问 题。

此容易且简单的解决方案允许锁定鼻部相对于突片的本体的灵活布置 和对准。由于此灵活性,释放突片可被用作其中其锁闩被提供有接纳解锁 鼻部的窗口的任意插头,特别是标准插头。由于解锁鼻部设置在从释放突 片的本体突伸的悬臂部上,悬臂部和解锁鼻部形成允许将解锁鼻部牢固容 纳在锁闩的窗口中的钩状结构。钩状结构还便于将解锁鼻部容纳在锁闩的 窗口中,并且释放突片的本体可设置成更靠近电连接器的壳体,因为本体 不需要将电连接器的本体设置在锁闩上方,像US7,651,361B2的连接器一 样。相反,只有悬臂部将解锁鼻部抬高到锁闩上方用于将鼻部接合到开口 中,而突片本体的剩余部分能够靠近壳体,从而允许紧凑的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与本发明的下述优势实施例以任何方式相结 合并且能够进一步被改进。

根据释放突片的实施例,悬臂部从本体逆着其中解锁装置从悬臂部突 伸和/或其中当释放突片从释放位置向致动位置移动时锁闩被向解闩位置移 动的方向延伸。

根据释放突片的另一实施例,解锁鼻部的末端和悬臂部的自由端被设 置在本体的相反侧上,释放突片被从释放位置向致动位置移动的该致动方 向上延伸。特别是,悬臂部的自由端相对于解闩方向设置在本体前面,当 释放突片被移动到致动位置时锁闩被沿该解闩方向移动到解闩位置,而解 锁鼻部的末端被设置在本体后面,沿解闩方向或压下方向,在锁闩是可压 下的情况下。解锁鼻部可设置在位于悬臂部自由端的固持端。

这些实施例允许电连接器的紧凑设计,使组装的释放突片距连接器壳 体很近的距离。与US7,651,361B2的释放突片相反,其释放突片的整个本 体被定位成比锁闩更远离壳体,根据本发明的释放突片使得可以将释放突 片的本体布置为靠近连接器壳体。其使得释放突片本体距连接器壳体的距 离最小化。根据本发明的释放突片可设置为更靠近连接器壳体,因为只有 悬臂部以这种程度从本体突伸,允许悬臂部的自由或远侧端沿解闩或压下 方向设置在锁闩前面。但是,本发明的释放末端能够压下锁闩进行解闩, 因为从本体突伸的悬臂部可被设计成使得悬臂部从连接器壳体升高在锁闩 的自由端上方。因为解锁鼻部设置在悬臂部上,特别是设置在其自由端, 解锁鼻部仍可以延伸到锁闩的开口内。

为了避免当释放突片从释放位置移动到致动位置时解锁鼻部被移出开 口,鼻部的末端可包括限制锁闩相对于鼻部在解闩或压下方向上移动的止 挡部。止挡部可以是从鼻部的末端突出的捕获器。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还包括用于将锁闩移动到解闩 位置的脱开装置。脱开装置和/或释放突片可被构造成允许锁闩通过脱开装 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即使释放突片设置在连接器上。根据此实施例,锁闩 不必须借助于释放突片释放。可选地,使用脱开装置释放锁闩,这在依赖 于与电连接器配合的配对连接器的情况下可能更方便,例如在脱开装置能 够从外面自由触及或当电连接器被与相邻的连接器紧密封装的情况下。释 放突片可被构造成允许致动所述脱开装置以将锁闩移动到解闩位置,至少 释放突片的释放位置中。

根据释放突片的另一实施例,悬臂部具有窗口。锁闩可延伸穿过悬臂 部的窗口,使得,从侧面看过去,悬臂部横过锁闩。这允许紧凑的设计, 据此对于悬臂部的自由端来说甚至不再需要将其相当于连接器壳体设置在 锁闩的自由末端上方。另一窗口为锁闩移动到解闩位置提供引导并且同时 提供由于避免锁闩除意于移动到解闩位置之外的变形的盖。而且,窗口为 移动所述脱开装置以将锁闩移动到解闩位置制造空间,使得所述脱开装置 可被致动,即使释放突片在连接器上设置于释放位置中。

在电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中,连接器还包括至少遮盖锁闩的自由末端 的盖。锁闩的自由末端,特别是在用于以太网联接的连接器中,通常指向 其中电连接器被从配对连接器移除的方向。因此,存在当移除连接器时锁 闩的自由末端被捕获在相邻的连接器或电缆中的风险,这可能破坏锁闩和 电连接器。这通过为电连接器通过至少遮盖锁闩的自由末端的盖而得以避 免,因此锁闩的自由末端被盖保护。

根据另一实施例,盖可包括解闩装置,由此可履行提供保护锁闩末端 的盖以及同时以简单紧凑的方式提供电连接器的解闩装置的双重功能。盖 可被铰接到电连接器的一部分,例如壳体,屏蔽元件或罩。在一个实施例 中,盖可与连接器壳体,连接器的屏蔽元件或罩一体地形成。

根据另一实施例,释放突片可包括手柄。手柄便于释放突片的操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致动装置可被附接到释放突片的本体。致动装置可与释 放突片的本体或其手柄一体地形成,或直接附接于其上,例如通过使致动 工具与胶粘接头(adhesive joint)相连接、形状配合或非形状配合。致动装 置也可被制造为单独的部件,提供用于从与使用没有致动装置的释放突片 相比更远得多的距离致动释放突片的致动工具。在一个实施例中,致动装 置可以是由附接到释放突片本体的塑料或织物制成的尾端。该尾端可同时 用作连接器的标签或用作区分高密度应用中的电连接器的色彩编码。

在另一实施例中,释放突片可包括用于将致动装置附接到本体的连接 元件。连接元件可以是例如本体上的钩或开口,其能够与致动工具接合。 释放工具,例如棒或杆,可在其一端提供将与释放突片的连接端接合的配 合连接元件。致动装置可以是长度可调的,用于使致动装置的长度适应于 电连接器使用的环境。此外,致动工具的与上述端部相反的端部,其被附 接到释放突片,可例如在连接器的电缆处被紧固。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释放突片可包括捕获器,用于固定释放突 片防止其从电连接器高出,特别是,防止释放突片当被移动到解闩位置时 逆着由于锁闩的弹性提供的解闩方向高出。

捕获器可设置在悬臂部或设置在本体上与释放突片的解锁鼻部对齐或 相邻或靠近的区域内。捕获器实现了当锁闩被移动到解闩位置时释放突片 不会被推离连接器壳体。因此,当将释放突片移动到致动位置时,解锁鼻 部基本上保持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相同距离,从而当锁闩被释放时从锁闩作 用到解锁鼻部的反作用力得到补偿并且引导进入捕获器内,并且盖部分, 例如根据US7,651,361B的连接器的盖,对于避免释放突片被移离电连接 器来说不是必须的。

根据另一实施例,为了引导释放突片的移动,当释放突片与连接器组 装到一起时,本发明的释放突片可包括至少一个引导元件。电连接器可包 括用于与释放突片的引导元件接合并且与其一起形成引导的至少一个配合 引导元件。引导元件与配合引导元件结合实现了释放突片只在预定的致动 方向上逆着该方向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移动。在实施例中,本体和/或捕获器 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释放突片的引导元件。可选地,突片的本体可形成或 包括释放突片的引导元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释放突片包括至少两个引导元件。这以简单容易的 结构实现了释放突片仅仅在预定的致动方向上并且逆着该方向相对于连接 器壳体的单向移动,而没有由于两点引导而发生倾斜的危险。

在另一实施例中,捕获器形成或包括释放突片的引导元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包括与释放突片的引导杆 或引导肋或引导部一起形成引导的配合引导元件,例如狭槽,沟槽,肋或 导轨。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脱开装置和/或盖可包括配合引导元件使 得脱开装置和/或盖用于至少两个功能,一个是引导释放突片相对于电连接 器壳体的相对运动,另一个是附接装置和盖的上述优势。

根据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可包括至少在截面上包围壳体的 罩。罩可用作应力释放元件并且还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之一的脱开装置, 盖和/或配合引导元件中的至少一个。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通过参考示例型实施例描述本发明。被描述的实施例 的特征能够独立于上面描述的其它特征相结合或省略。

附图中:

图1: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示意性表示,其包括根据本发明 的释放突片的第一实施例;

图2: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释放突片的示意性表示;

图3:示出图2的释放突片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示出图1的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其包括处于释放位置中的图2和 3的释放突片;

图5:示出图1的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其包括处于致动位置中的图2和 3的释放突片;

图6:示出图1的电连接器,其锁闩被压下并且释放突片还没有设置在 电连接器中;

图7: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性图示,其包括根据第二 实施例的释放突片;

图8:示出图7的电连接器的一侧;

图9: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释放突片的示意性图示;

图10:是图9的释放突片的纵向剖切;

图11:示出沿图9的剖面线A-A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释放突片的剖视 图;

图12:示出根据图7的电连接器的罩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13:示出根据图7的电连接器的罩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14:示出沿剖面线B-B切开的图8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5:示出带有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释放突片的电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6:示出带有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释放突片的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和

图17:示出带有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释放突片的电连接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第一示例型实施例形成的示例型电连接器1的立体图。电 连接器1表示可与用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表示的配对连接器2匹配的插头 连接器。电连接器1和配对连接器2是模块式连接器,例如用于连接通信 设备或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电连接器的类型,例如RJ45。图1的示例型电连 接器1被连接到电缆3的端部。电连接器1包括壳体4和用于构建从壳体 伸出的屏蔽元件的卡箍5。卡箍5被利用锁闩机构6连接到壳体4。然而, 任何其它类型的紧固件可以被用于将卡箍5连接到壳体4。

卡箍5包围电缆3和形成电缆3的单个丝线(未示出)。卡箍5被牢 固连接到电缆3以避免电缆3从电连接器1移除。例如,卡箍5可包括压 接桶部7,或可以其它方式固定到电缆3。卡箍5可由金属制造并且因此提 供围绕电缆3的端部以及电缆3的丝线的屏蔽。

壳体在位于电连接器前面并且背离致动方向A的配合端8和指向致动 方向A位于电连接器后面的电缆端18之间延伸。在示例型实施例中,壳体 具有由前面的配合端8、顶壁9、底壁10和壳体4的两个相反的侧壁11, 12限定的腔(未示出)。

电连接器1包括用于将电连接器1与配对连接器2紧固到一起的锁闩 13。在所示实施例中,锁闩13在顶壁9的外表面上与壳体4是一体的。

锁闩13在固定端14和远侧端或自由末端15之间延伸。锁闩是悬臂使 得远侧端15被从壳体4的顶壁9逆着解闩或偏转方向D升高,锁闩13在 解闩或偏转方向D上移动而被变换到解闩位置。下面,解闩方向被称为压 下方向D。锁闩被通过铰链16与壳体4连接,并且可在闩死位置,例如图 1和4所示出的位置,和如图5所描述的解闩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围绕铰链 16和锁闩13的固定端朝向壳体4的顶壁9转动锁闩,锁闩可被从释放位置 在压下方向D上压下。

锁闩13包括闩死表面17,其能够与配对连接器2的对应配合闩死表面 (未示出)接合以将电连接器1牢固固定到配对连接器2。例如,锁闩13 的闩死表面17能够被与配对连接器2的配合闩死表面相接合使得所述配合 闩死表面邻接锁闩13的闩死表面17。在邻接中,闩死表面17沿插入方向 I设置,连接器1沿该插入方向被插入配对连接器2,在配合闩死表面后面。 插入方向I大体对应于从壳体的电缆端18朝向配合端8延伸的方向。此接 合或邻接防止电连接器1从配对连接器2移除。

锁闩包括被设计为靠近锁闩13的末端15的窗口19。在图中示出的示 例型实施例中,窗口19是矩形的并且通过前边缘20,后边缘21和相反的 侧边缘22(根据图1至6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的前边缘20,后边缘 21和侧边缘22未示出,但根据图7至14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的示 出了)限定。在图中示出的示例型实施例中,锁闩13的开口19是从其顶 表面23到底表面24整个延伸穿过锁闩13的通孔。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还包括罩25。罩25包括包围电缆3并且 连接到电缆3的应力释放部26。应力释放部26设置在罩25的背离电连接 器1壳体4的配合端8的后面。罩25可以是彩色的,对连接器1提供色彩 识别。在罩25由透明材料制造的情况下,色彩编码标签27,例如彩色夹子 27,可被附接到罩25以用作色彩识别器。

罩25还包括至少在一段上包围电连接器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图中 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示例型实施例所示的卡箍5,的连接器部分 28。连接器部分28设置在罩25前面,指向插入方向I,并且通过另一锁闩 机构29被牢固连接到电连接器1的卡箍5。然而,罩25的连接器部分28 同样可通过摩擦配合、粘接剂等牢固连接到卡箍5。

罩25另外还提供有盖30。盖30在固定端31和远侧末端32之间延伸。 盖30被悬置使得远侧末端32从罩25的顶壁33升高,也就是逆着压下方 向D升高。盖30具有其宽度w30从固定端31向远侧末端32减小的突耳或 舌部的形式。远侧末端32逆着压下方向D在锁闩13的自由末端15上方延 伸并且高出。由于盖30的远侧末端32与锁闩的自由末端15对正,当盖30 被向下压时,盖30绕其固定端31大致朝向顶壁33转动。在此转动过程中, 盖30的远侧末端32与锁闩的自由末端15接合并且抵接,同时将锁闩13 朝壳体顶壁9向下压到解闩位置。也就是,突耳形状的盖30提供用于使锁 闩13移动到解闩位置的脱开装置34。

盖30包括靠近固定端31的狭槽形的开口35。此狭槽35提供用于与根 据本发明的释放突片37的一部分接合,尤其与本体38接合,的配合引导 元件36。示例型实施例中的狭槽35和本体38形成引导释放突片37相对于 壳体4在致动方向A上并且逆着致动方向A运动的导引部。致动方向A大 体平行于电连接器1的插入方向I但与其相反。释放突片37从释放位置沿 致动方向A到致动位置的运动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释放突片设置在壳体4的顶壁9和罩25的顶壁33处。释放突片37被 构造成在如箭头所示的致动方向A上拉动,以致动锁闩13,也就是,用于 将锁闩13移动至解闩位置。释放突片37可在释放位置(参考例如图4)和 致动位置(参考例如图5)之间移动。当释放突片被用足够的的力在致动方 向A上拉动时,释放突片被从释放位置移动到致动位置。当释放突片37被 释放时,释放突片能够在大致与致动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也就是在插入 方向I上,移回至释放位置。由于锁闩13的弹性,释放突片37可自动返回 到释放位置,使得操作电连接器1的人员不必须手动将释放突片37推回到 释放位置。

下面,详细描述图1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的根据第一实 施例的释放突片37。

释放突片37包括在配合端39和致动或拉动端40之间延伸的本体38。 根据所示实施例的本体38被设计为条状本体38。配合端39被设计用于与 锁闩13接合并且带有解锁鼻部42的悬臂部41设置在配合端39。下面详细 描述释放突片37的配合端39与锁闩13的接合。

拉动端40被置于距设置在配合端39的鼻部42一定距离d处。本体38 延伸穿过盖30上的狭槽状开口35,其中本体38的横截面对应于狭槽状开 口35。因此,释放突片37的本体38形成用于与由盖30的狭槽35提供的 配合引导元件36相接合并且用于在致动方向A上引导释放突片37的运动 的引导元件43。释放突片37的条状或杆状本体38设置成靠近电连接器1 的背离压下方向D指向的顶表面。拉动端40对于操作者来说可自由触及, 以在在所示实施例中背离壳体4的配合端8的致动方向A拉动。设计成肋 44的多个抓握元件被提供于释放突片37的拉动端40,通过在本体38上提 供更好的抓握而有助于在致动方向A上拉动释放突片37。

悬臂部41设置在释放突片37的配合端39。在所示实施例中,悬臂部 41被与释放突片37的本体38一体地形成并且在与压下方向D相反的方向 上从本体38突伸。悬臂部41的基部45设置在释放突片本体38的配合端 39。在基部45中,释放突片37的宽度被加宽使得条状本体部38的宽度 W38小于悬臂部的宽度W41。悬臂部41的基部45主要设置在由条状本体部 38限定的平面上。

悬臂部41从基部45通过倾斜部46伸出至作为悬臂部41的自由端的 固持端47。下面,固持端47也被称为悬臂部41的自由端47。虽然悬臂部 41的基部45主要设置在由条状本体部38限定的平面上,但倾斜部46被逆 着压下方向D从本体38的顶表面48和基部45升高。倾斜部46被设置有 窗口49。在所示的示例型实施例中窗口是矩形形状的,并且通过位于固持 端47的前边缘50、后边缘51、基部45和侧边缘52限定。侧边缘52之间 的距离,也就是窗口49的宽度W49,主要对应于释放突片本体38的宽度 W38,在所示实施例中。然而,宽度W49和宽度W38在宽度上也可能具有不 同测量值。

悬臂部41的固持端47主要平行于突片本体38延伸,但相对于本体38 逆着压下方向D高出。形成解锁鼻部42的凸起设置在悬臂部41的固持端 47上。解锁鼻部42包括从基部54延伸到末端55的斜坡表面53。斜坡表 面53大体上是向后的,也就是面朝拉动端40,而解锁鼻部42基本上垂直 于突片本体38的平面设置,也就是平行于压下方向D。在末端55,解锁鼻 部42被提供有止动部56。止动部56被设计为钩,大致在致动方向A上朝 向释放突片37的拉动端40突伸。固持端47,也就是悬臂部41的自由端, 被设置成沿压下方向D在本体38前面突伸。末端55被设置成沿压下方向 D在本体38后面突伸。悬臂部41的此自由或固持端47和鼻部42的末端 55被设置在本体的相反侧,也就是,自由或固持端47在表面48的顶侧, 末端在表面48a的底侧。

下面关于图4(带有处于释放位置的释放突片37的电连接器1的组件), 图5(带有处于致动位置的释放突片37的电连接器1的组件)和图6(处 于预组装状态中的电连接器1,其中释放突片37还没有与电连接器1的其 它部件组装)详细描述释放突片37与电连接器1的组装以及通过将释放突 片37从释放位置(图4)移动到解闩位置(图5)而解闩锁闩13。

在示例型实施例中,通过从前面电连接器1的配合端8处装载释放突 片37,电连接器1的组装,特别是释放突片37的定位设置得以实现。为了 进行组装,锁闩13必须被在压下方向D上向下压,为以拉动端40在先沿 致动方向A插入的释放突片37腾出空间,使释放突片37插入到被压下的 锁闩13和盖30之间,在盖30的下面,穿过靠近盖30的固定端31设置的 狭槽状开口35。释放突片37被插入直到释放突片37的配合端39与锁闩 13接合。当解锁鼻部42,尤其是鼻部42的末端55,被置于锁闩13的开口 19中时,在插入释放突片37时其高出的固持部47邻接盖的远侧末端32时 就是这种情况,此时被压下的锁闩13可被释放。

释放时,锁闩13弹回到闩死位置,电连接器1与处于释放位置的释放 突片37组装在一起,如图4中所示。在此位置,锁闩13的自由末端15抵 接盖30的远侧末端32的底表面32a。然而,对于盖30的末端32来说不强 制与自由末端15相接触。解锁鼻部42延伸穿过锁闩13上的开口19,并且 在此位置中解锁鼻部42被接纳于开口19内,斜坡表面53基本上面对着开 口19的后边缘21。锁闩13的远侧部分15自身被接纳于设置在悬臂部41 的倾斜部46上的窗口49内并且延伸穿过该窗口49。悬臂部包括被提供有 窗口的侧边缘42的侧壁57,其引导锁闩13的移动,当锁闩13被在压下方 向D上向下压时,避免锁闩13倾斜出由压下方向D和致动方向A限定的 平面。

为了从配对连接器2释放电连接器1,锁闩必须被移动到解闩位置。这 可以通过致动释放突片37实现。通过将释放突片37从如图4中所示的释 放位置沿致动方向A移动到图5中所示的致动位置,突片37被致动。为了 进行此移动,释放突片37在拉动端40被抓住并且在致动方向A上拉动。 当在致动方向A上拉动释放突片37时,斜坡表面53接合开口19的后边缘 21并且后边缘21沿斜坡表面53从基部54向末端55滑动直到锁闩13邻接 止挡件56的背离压下方向D指向的内表面55a。由此,止挡件56避免解 锁鼻部42可能被移出释放突片37上的开口19,并且因此限制释放突片37 相对于电连接器1的剩余部分在致动方向A上以及逆着压方向D的移动。

随着在致动方向A上拉动释放突片37,锁闩13被从图4的释放位置 移动到如图5中所示的解闩位置,由此锁闩13的自由末端15被围绕固定 端14和铰链16大致朝向壳体4的顶壁9转动。在释放位置,锁闩13的锁 闩表面17与配对连接器2的配对锁闩表面(未示出)接合。当在压下方向 D上移动锁闩13时,锁闩13的锁闩表面17被移出与配对连接器的配对表 面(未示出)的接合。在解闩位置,锁闩表面17不再阻挡配对连接器2逆 着插入方向I从连接器脱离连接。

作为通过在致动方向A上拉动释放突片37而将锁闩13移动到解闩位 置的替代,操作者可推盖30的上侧58。此推动作使得盖32的远侧末端朝 向罩25的顶壁33偏转,也就是在压下方向D上偏转。偏转过程中,盖30 的末端32与锁闩13的远侧端15接合,使锁闩13与盖30一起在压下方向 D上移动。释放突片37的悬臂部41不与盖30的压下干涉,因为盖的末端 32能够进入设置在悬臂部41的倾斜部46上的窗口49。因此,窗口引导锁 闩13和盖30在压下方向D上以及逆着压下方向D的偏转。

下面,参考图7至14描述包括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的电连 接器1的第二实施例。对与根据图1至6的第一实施例的那些元件具有类 似或相同结构/功能的元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下面,只描述电连接器 1和释放突片37的该另一实施例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

图7是立体图并且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示例型电连接器1的侧视 图。电连接器1基本上对应于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6中所示。下面,主 要区别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的设计以及罩25的设计。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在图9中以立体图、在图10中以沿对 应于致动方向A的纵向轴线的纵向切割图,并且在图11中以沿图9中的固 持端47的剖面线A-A在垂直于致动方向A上切割的剖视图详细示出了。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本体38在配合端39提供有可被操作者抓握的手柄 59。手柄总体上是翼形状的,沿本体38的与致动方向A平行的中心线C 设置,并且从本体的顶表面48高出。在底部48a,本体38沿其纵向中心线 C提供有沟槽60。沟槽60从本体38的配合端39开始在致动方向A上延伸 穿过整个本体38直到手柄59的自由端。除由本体的侧壁38a形成的第一 引导元件43之外,沟槽60形成第二引导元件61。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在悬臂部的侧壁57的设计上也不同。 侧壁57大致从位于固持端47的悬臂部顶部向下延伸到本体38的水平。

悬臂部41的侧壁57和悬臂部41的固持端47形成圆顶部,同时固持 端47构成侧壁57之间的轭部。解锁鼻部42从轭部或圆顶部的顶部,也就 是固持部47,向下突伸。悬臂部41在其底部62被提供有两个引导导轨63。 引导导轨63在基本上对应于固持部47和倾斜部46长度的和的长度处从背 离致动方向A指向的释放突片37的前面大体沿致动方向A伸出。

引导导轨63通过在侧壁57的外部侧65提供实质上平行于致动方向A 延伸的沟槽64而形成。引导沟槽64在引导导轨63的面向后的端部67敞 开但不完全延伸穿过引导导轨63。相反,沟槽64终止于释放突片37前面 附近用于形成释放突片37的第三引导元件63,64的限位止挡部67的封闭 端处。沟槽还提供捕获器79,用于固定释放突片37防止其逆着压下方向D 升高离开电连接器1。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的罩25,在图12中从后面的立体图中, 被示出带有应力释放部26,并且在图13中从前面的立体图中,示出带有连 接器部分28。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罩25中,盖30上的开口35被适应于根 据第二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的设计。因为释放突片的本体38被提供有从 中心线C基本上垂直伸出本体48的顶表面的手柄59,所以根据第二实施 例的罩25中的开口35具有基本上T形形状。

此外,在罩25的顶壁33上,在罩25的顶壁33的中心设置有大体上 平行于致动方向A延伸的导轨68。导轨68从连接器部分28的前面延伸直 到盖30的固定端31,也就是向上延伸到电连接器1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罩 25中的T形开口35内。

第二实施例的罩25此外被提供有另外的配对引导元件69,它们被设计 为在罩的顶壁上的引导沟槽70。沟槽70与释放突片37的引导导轨63形成 引导。沟槽70在连接器部分28处在前面敞开并且基本上平行于致动方向A 延伸。

从罩的顶壁33的外表面逆着压下方向D高出的引导导轨68形成用于 本体38的底部上的沟槽60的配合引导元件69。盖的固定端31处的T形开 口35与提供有大致平行于其设置的手柄59的释放突片的本体38的T形横 截面形成另一导引。第三导引一方面通过设置在罩25的顶壁33上的连接 器部分28上的通道或沟槽70并且另一方面通过悬臂部41的底部处的引导 导轨63和引导沟槽64形成。因此,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被提供 有用于引导释放突片37在致动方向A上移动的三个导向轨。在图14中详 细示出了在悬臂部41的底部62处的引导导轨63/引导沟槽64和设置在罩 25的顶壁33的连接器部分28上的通道60之间形成的引导。能够看到,当 锁闩13被在压下方向D上向下压时,引导导轨63和/或引导沟槽64同时 提供捕获器79,用于固定释放突片37防止由于锁闩13作用在42和悬臂部 41上的反作用力而使释放突片37从电连接器1逆着压下方向D高出。

在图15至17中,对应于图8的据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的变异在 侧视图中示出了。根据第三至第五实施例,图15至17中示出的电连接器1 被提供有图8中示出的释放突片37的变异。下面,只描述根据第三至第五 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的区别。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中,本体38包括连接元件71。第三 实施例的连接元件71被设计为设置在释放突片37的手柄59上的孔72。可 选地,构成连接装置71的孔72可设置于释放突片的从后面自由触及的任 一其它部分上。致动装置73可被附接到连接元件71或与其接合。

在所示实施例中,致动装置73是杆74,其一端被提供有钩75,钩75 可与构成释放突片37的连接装置71的手柄59上的孔72接合。致动装置 73的另一端,也就是杆74的与钩75相反的端部,被提供有可用作抓握部 或手柄的环部76或眼孔,所述抓握部或手柄用于保持致动装置73和操纵 致动装置73以使钩75与孔72相接合,从而,通过在致动方向A上拉动与 释放突片37一起的致动工具73,释放突片37能够被从释放位置移动到致 动位置。因此,通过使用致动装置73,具有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 的电连接器1能够被从更大的距离处解闩,这样操作者不需要抓握释放突 片37的本体38,而是可以使用细长的致动装置73。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如图16中所示,同样被提供有连接元 件71。在本示例型实施例中,连接元件71也设置于手柄59中。与在第三 实施例中形成连接元件71的孔72相反,手柄59的指向致动方向A的后端 被提供有钩76。此钩76能够与在一端具有环部或眼孔75的致动装置73接 合。环部76与释放突片37的钩77相接合后,使用致动装置73,释放突片 能够被移动到致动位置。当与图16中示出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释放突片37 一起使用时,致动装置73可与图15中示出的致动装置73相同。然而,在 图16的第四实施例中,环76与释放突片37的钩77接合,并且杆74的相 反侧的钩75当杆74被附接到释放突片37时可被用作用于拉动致动装置73 的抓握部或手柄。

用作用于移动处于致动位置中的释放突片37的拉动工具的致动工具73 可被附接到释放突片37和从其脱开。同样,致动装置或工具73可被永久 到附接到释放突片37。通过提供杆74的预期杆长,致动装置73的长度可 很容易地调整。

为了避免过长的致动装置73从释放突片37向下悬垂,致动装置73的 提供有手柄的端部可被附接到电连接器1的电缆,例如通过使用电缆,夹 子或胶带,或任何其它装置。

图17中示出的释放突片37的第五实施例包括附接到本体的致动装置 73。在第五实施例中,致动装置73是可由塑料或布制成的标签,其一端被 附接到释放突片37的拉动端40。在所示实施例中,标签78的一侧,例如 通过粘接剂,被附接到手柄59的指向致动方向A的后部。使用由塑料或布 制成的标签具有能够很容易调整到预期长度的优势。此外,此标签同样形 成手柄,也就是代表手柄59的细长部分。而且,标签78可用于提供信息, 例如关于电连接器1和配对连接器2的信息,或可被提供有色彩编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