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净水处理机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集水处置方法

净水处理机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集水处置方法

摘要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方面。本发明公开一种净水处理机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集水处置方法。包括设置进、出水通道,以及排水口的机座;该机座的进、出水通道串接各滤胆构成过滤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滚轮及导轨互动机构配合的集水容器和机座;该集水容器位于机座底部,通过位于其上方的排水口收集非正常运行状态下机座高水位处积水,并通过滚轮及导轨互动机构沿导轨移动且与机座脱开。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机器清洗结构简单、模式独特先进,可操作性强;清洗便捷、效果好;净水处理机维护便捷,产品档次高;用户可以自行维护清洗机器,避免了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引起的麻烦和的支出,也方便远程用户,有利于净水机的普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84594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杜也兵;

    申请/专利号CN201310433482.5

  • 发明设计人 杜也兵;冉伊虹;

    申请日2013-09-09

  • 分类号B01D29/56(20060101);B01D35/1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14021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永乐路新江南花园46号501室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3:06: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2-03

    授权

    授权

  • 2014-07-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01D29/56 申请日:201309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6-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在先申请:净水器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集水处置方法

在先申请号:201210555382.5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水处理行业有关,具体涉及到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方面。

背景技术

采用净水处理机对水中及输水管路引起杂质等进行深度过滤,较好地保护 了使用者的健康。作为净水处理机的耗材,滤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 滤胆。然而,随着净水处理机的推广,它们在应用方面的缺陷以及不足也逐步 暴露出来了:中、低价位净水处理机大多采用开放式内胆配置裸机模式。内置 内胆的滤壳吊装在机座下方的机器结构,虽然滤壳可以重复使用,相应降低消 费者更换滤胆费用的10~20%,但也相应产生产品结构单一、内胆更换及滤腔 清洗困难等难题。通常下置开放式滤筒的净水处理机通过内置内胆的滤壳直接 放置在厨柜内,在更换内胆时需要将净水处理机取出、架空,再将专用滤胆扳 手由下而上套在滤壳上,用力旋转才可以松动滤壳与机座的螺纹连接拆下滤壳。 更换新内胆后再用力将内置内胆的滤壳拧紧在机座下方,整个操作过程非常吃 力。由于装有水的净水处理机很重,并且受进、出水软管牵扯,很难操作,费 力费时不说还需要使用专用扳手。现有开放式滤筒内的内置滤胆都是随滤筒卸 下后同水一起倒出来的,水污染处理非常麻烦,至今极少有清洗滤筒内腔的范 例。而且,由于内胆是放置在滤筒内的,更换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漏水现象。 就卧式净水处理机而言,使用十分方便:既可以放置在厨房橱柜台面上,也可 以放置在橱柜内。只需将机器直接放置在使用位置上即可,无需打孔吊挂机器。 由于滤胆位于机座上方,更换滤胆比较方便,相对省时省力。但采用座式净水 处理机结构的最大难题在于更换滤胆。当使用封闭滤胆时,更换时滤胆里的水 会由滤胆水口流出污染周围环境。处于所更换滤胆前、后级滤胆里的水也分别 由所脱卸滤胆的对应机座进、出水管路流出,直至净水处理机里的水位重新平 衡为止。当使用开放式滤筒的内置滤胆时,现有开放式滤筒内的内置滤胆都是 随滤筒卸下后同水一起倒出来的,操作非常麻烦,至今极少有清洗滤筒内腔的 范例。由于放置净水处理机的环境通常都比较差,在更换滤胆过程中外泄的水 流速太快不易去除,既造成操作不便,还导致浸泡橱柜甚至损坏柜板。鉴于滤 胆更换一直伴随着净水处理机使用的全过程,由更换滤胆和清洗过滤通道引出 的相关问题会经常反复出现。此外,净水处理机长时间使用过后其滤筒及管路 内壁结垢现象非常严重,净水处理机的净水处理环境越来越差。尤其是由于没 有解决上置开放式滤筒的内腔清洗及含有大量杂质的污水排放问题和提取内置 滤胆的问题,以致极少采用下置机座的机型。甚至,至今尚没有可以自行清洗 管路的净水处理机面市。另一方面,净水处理机的更换滤胆及清洗维护需要有 专业人员上门服务,费工、费时但收费又不能高,以及缺少清洗手段,专业人 员也不愿提供上门清洗服务,故很少向用户提及机器清洗问题。导致绝大多数 用户只知道更换滤胆,却极少有人知道要定期清洗机器,用户自行维护机器变 得十分困难。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正逐步进入互联网购物时 代,净水处理机厂家越来越多的采用网上直销模式,以致净水处理机的运行维 护问题日趋凸显,迫切需要新技术、新结构。上述缺陷及不足致影响了净水处 理机的普及。上述缺陷及不足致使净水处理机很难得到更广泛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净水处理机非正常运行 状态下的集水处置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及不足。

一种净水处理机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集水处置方法,包括设置进、出水通 道,以及排水口的机座;该机座的进、出水通道串接各滤胆构成过滤通道,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滚轮及导轨互动机构配合的集水容器和机座;该集水容器 位于机座底部,通过位于其上方的排水口收集非正常运行状态下机座高水位处 积水,并通过滚轮及导轨互动机构沿导轨移动且与机座脱开。

机座的排水口收集两路非正常运行状态下机座高水位处积水,其中一路为 设置带排水阀门的排水口,其阀门的进水端连通过滤通道。该排水口用于清洗 滤腔、内置滤胆及管路的清洗。当机器处于非正常运行的清洗状态下时,开启 排水阀门由该排放管路将污水放入集水容器内。另一路为防泄漏排水管路,将 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下高处过滤通道泄漏的水汇集导入集水容器内的。

所述的机座和集水容器设置槽轨和双滚轮结构:机座两侧各设置槽轨并在 槽轨前端设置滚轮,且在槽轨前端绕该滚轮圆周配合面设置向上的圆弧形卡口; 集水容器两侧后端设置滚轮并位于机座槽轨内沿该槽轨移动。

所述的机座还设置第二组滚轮和圆弧形卡口,并与所述的第一组滚轮和圆 弧形卡口前、后对称设置,且对应同一横向槽轨;所述集水容器的滚轮位于机 座前、后滚轮之间。

所述的集水容器两侧各设置与机座槽轨配合的导轨;集水容器的导轨和滚 轮与机座槽轨配合时。其导轨前端位于机座前端滚轮之上并与其配合。

所述的集水容器导轨设置由两个挡块构成的外移锁位结构;该外移锁位结 构控制集水容器导轨沿机座槽轨外移但不脱开的平移极限位置,以及导轨与槽 轨对接的对接位置。

所述机座设置导轨;所述的集水容器两侧各设置由多个滚轮构成的滚轮排, 并通过各滚轮的圆周面与机座导轨接触滚动配合。该滚轮排既可以是一侧前、 后设置的两滚轮结构,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滚轮构成的结构。

还包括设置进水口和常通出水口及常闭出水口的排污换向阀装置;控制出水 流向的排污换向阀的进水口和常通出水口串接在机座出水通道中;其常闭出水口 连通排水口。

所述的排污换向阀装置是设置活塞杆密封结构的轴压式换向阀,其外控轴套 通过自身的轴向下移或旋转控制断开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的外过水通道;其位于 外控轴套内的内控杆通过其上的密封件与下部颈部凸台内腔构成控制进水口和 常闭出水口的内过水通道的活塞杆密封结构:内控杆受轴向外力作用克服复位弹 簧体弹力沿轴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与颈部凸台内壁之间形成过水间隙,导通内 过水通道并锁位;当轴向外力脱开后密封件随内控杆在复位弹簧体作用下上移复 位封闭过水间隙,关闭内过水通道。

所述的排污换向阀装置是设置活塞杆密封结构的轴压式换向阀,通过活塞式 密封件分别控制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和常闭出水口的密封结构:进水口位于带下 端颈部的活塞缸体侧壁上;活塞杆下压时带动密封件的下端面封闭下方常闭出水 口,进水口与上方常通出水口导通;活塞杆提起密封件,进水口与下方常闭出水 口导通。活塞杆的上、下移动或采用电磁铁及弹簧复位装置,或采用机械提拉及 弹簧复位装置操控。

所述的机座设置带多条管路明槽,以及集水容器放置豁槽的基座、盖板, 以及与管路明槽对应的多孔密封件;该基座豁槽或是沿纵向排布并贯通前端操 控面的“门”形结构,或是横向贯通两侧的“门”形结构,或是“拐角”形结 构,其两内侧壁各设置一组槽轨;该盖板设有垂直的滤胆接口,并通过多孔密 封件及紧固件与带多条管路明槽的基座接触配合构成相应的刚性密封过水管 路。

还包括设置外接进、出水通道和常闭出水口的水路切换器,该水路切换器 侧立,其旋转切换轴控制端伸出机器前端操控面;其固定盘各水平切换水口分 别通过各刚性密封过水管路的管路接口,连通在过滤通道中串接的各滤胆两端 的分段过水管路;在水路切换器处于过滤切换位置上时,外接进水管路通过转 动盘和固定盘切换水口连通的串接各滤胆前、后水口与外接出水管路构成过滤 通道;在水路切换器转动处于反冲位置时,外接进水管路通过转动盘进水切换 水口及固定盘相关反冲切换水口、对应该反冲切换位置的滤胆出水口和进水口、 常闭出水口、机座排水口及集水容器构成该滤胆的反冲通道。

本发明与现有净水处理机及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机器清洗结构简 单、模式独特先进,可操作性强;清洗便捷、效果好;净水处理机维护便捷,产 品档次高;用户可以自行维护清洗机器,避免了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引起的麻烦和 的支出,也方便远程用户,有利于净水机的普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采用双滚轮结构及导轨与槽轨单向配合的连接结构原理示意 图。

图2是本发明采用双滚轮结构及导轨与槽轨双向配合的连接结构原理示意 图。

图1中,机座设置一由上、下凸轨1a、1b及机座构成的槽轨1,其前端设 置滚轮2并且在该滚轮2的斜上方围绕滚轮2设置圆弧形卡口3。集水容器的 侧面设置导轨5,以及位于其后端的滚轮4。该滚轮4位于槽轨1内其下端与下 凸轨1b上端面接触配合时,导轨5的前端下端面与机座上的滚轮2顶端接触配 合。在此基础上,导轨5的下端面设置前、后挡块6、7,其前挡块6对应集水 容器的平移极限位置;其前、后挡块6、7之间对应集水容器的对接位置从而构 成完整的滚轮及导轨互动机构。

图2中,机座在槽轨1的前、后两端各设置一组滚轮2和向上的圆弧形卡 口3。集水容器的侧面设置导轨5,以及位于其后端的滚轮4。该滚轮4位于槽 轨1内并与下凸轨1b上端面接触配合时,导轨的前端下端面与机座上的滚轮2 顶端接触配合。导轨5的下端面设置前、后挡块6、7,其前挡块6对应集水容 器的平移极限位置;其前、后挡块6、7之间对应集水容器的对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机座包括上、下二部分,其上部为开放式滤筒。该开放式滤筒 的上部端口与旋盖旋接配合并以密封件密封间隙,其贯通的底部与设有滤胆接 口的盖板连接一体构成连体滤筒。其下部为设置若干管路明槽及沿纵向排布并 贯通前端操控面的“门”形集水容器放置豁槽结构的基座。该盖板通过与各管 路明槽形状对应的多孔密封件及紧固件与管路明槽的基座接触配合构成相应的 刚性密封过水管路,从通过垂直的滤胆接口连通连体滤筒的内腔而构成整体机 座。

机座的排水口收集两路非正常运行状态下机座高水位处积水,其中一路为 设置带排水阀门的排水口,其阀门的进水端连通过滤通道。该排水口用于清洗 滤腔、内置滤胆及管路的清洗。当机器处于非正常运行的清洗状态下时,开启 排水阀门由该排放管路将污水放入集水容器5内。另一路为防泄漏排水管路, 将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下高处过滤通道泄漏的水汇集导入集水容器5内。

在机座底部中央“门”形集水容器放置豁槽结构两侧壁上各设置一组槽轨 1、滚轮2和向上的圆弧形卡口3。将集水容器两侧导轨5后端的滚轮4放入机 座的圆弧形卡口3内并沿滚轮2滚动下滑进入槽轨1内。此时,机座滚轮2卡 入导轨下端面的前、后挡块6、7之间的对接位置;机座槽轨1的下端面与集水 容器导轨5上端面接触配合,使得处于外伸悬空状态的集水容器不会向外翻转。 略微抬起集水容器的前端让前挡块6越过滚轮2的顶端,将集水容器导轨5沿 机座槽轨1推入直至机座排水口位于集水容器的上方,并且集水容器前端与机 座前端操控面完全配合为止。通过集水容器与机座之间的前、后双滚轮与导轨 接触的槽轨和双滚轮结构保持集水容器的水平稳定运行状态。

当机器所要收集的水经排水口流入集水容器内使得其内的浮球沿容器侧壁 及挡架上升触及机座微动开关后机器报警提示集水容器内水满。将集水容器沿 纵向由机器操控面下方水平拉出,当导轨下端面的前挡块6触及机座滚轮2时, 对应集水容器的平移极限位置。抬起集水容器使机座滚轮2位于导轨的前、后 挡块6、7之间的对接位置上,然后将集水容器沿滚轮2圆周面上移脱开机座。 将该集水容器内的水处理过后再放回原处。

为了避免导轨上端面与槽轨下端面之间的间隙过大,影响集水容器水平移 动的稳定性,在导轨上端面设置两个向上凸起的触点8。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机座槽轨1的前、后两端各设置一组 滚轮2和向上的圆弧形卡口3,并将是实施例1中纵向排布并贯通前端操控面 的“门”形集水容器放置豁槽结构及纵向槽轨1,改为横向贯通两侧的“门” 形集水容器放置豁槽结构及横向槽轨1。集水容器仍保留原有的侧面导轨5及 位于其后端的滚轮4结构。鉴于净水处理机的放置环境受限制,通常将净水处 理机放置在厨房水槽下方橱柜内的两侧,因此为集水容器设置左、右两侧出水 的结构以便于使用。当机器位于水槽下方右侧时,将集水容器由左侧拉出,并 且将具有对称结构的挡板固定在右侧;当机器位于水槽下方左侧时,将集水容 器由右侧拉出,并且将具有对称结构的挡板固定在左侧。集水容器与机座之间 的配合原理不变。

作为实施例2的另一种模式,采用框架式机座结构。该框架式机座侧面设 置水平开启的侧门;所述的集水容器设置有与移门对应的把手,并由框架式机 座开启的侧门一侧移出。当框架式机座侧面的两侧立面上均设置有侧门时,无 论机器靠橱柜的哪一侧放置都能移开另一侧侧门很方便地脱卸滤胆,并取出集 水容器,对滤胆脱卸过程中汇集到的水进行处置。此外,当机器设置双排滤胆 时,也可以根据更换滤胆的需要开启一侧侧门。

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在机座盖板上设置用于滤胆反冲的水 路切换器。该水路切换器侧立于基座集水容器放置豁槽上方,其旋转切换轴控 制端伸出机器前端操控面;其外接进、出水口分别连接过滤通道进、出水通道; 其固定盘各水平切换水口分别通过各刚性密封过水管路连通在过滤通道中串接 的各滤胆两端的分段过水管路中;其常闭出水口连通机座排水口。该水路切换 器侧立于贯通前端操控面的豁槽的上方,其旋转切换轴控制端伸出机器前端操 控面;其固定盘各水平切换水口与贯通前端操控面的豁槽同向,并与盖板的垂 直滤胆接口各自对应连接。

在水路切换器处于过滤位置上时,自来水由过滤通道进水管路进入水路切 换器进水口,经受控盘相关水口依次通过过滤通道中串接的各内置插接滤胆两 侧,再由水路切换器出水口流至过滤通道出水管路中,并且最终由出水龙头流 出。此时,常闭出水口被封闭。

当水路切换器切换至某一滤胆的反冲位置时,自来水由过滤通道进水管路 进入水路切换器进水口,经固定盘相关水口由该内置滤胆的滤层后侧穿过滤料 层到达前侧,再经常闭出水口、机座排水口流入集水容器。

在水路切换器转动处于反冲位置时,该反冲通道既可以通过水路切换器设 置的常闭出水口,导通处于反冲状态下的滤胆进水口与机座排水口。此外,对 于采用设置换向阀装置的“双阀结构”水路切换器,也可以通过串接在外接出 水通道中的换向阀装置将后接的常通出水口切换为常闭出水口继而连通机座排 水口,使处于反冲状态下的滤胆进水口连通集水容器。当机器采用“双阀结构” 水路切换器时,位于前端的主阀只设外接进、出水通道,可以对所有滤胆进行 单独的反冲清洗,将常闭排水口设在出水通道的换向阀装置内,并且有两条杂 质排放途径,当需要对滤胆进行长时间尤其是大流量反冲清洗时,可以选择常 通出水口,由出水龙头排入水槽。当需要清洗滤筒内腔时,可以选择常闭出水 口、机座排水口排入集水容器。或者采用两者结合的模式进行清洗。

作为实施例1、2的改进,在过滤通道的出水通道中设置带进水口和常通出 水口及常闭出水口的排污换向阀装置;控制出水流向的排污换向阀的进水口和 常通出水口串接在机座出水通道中;其常闭出水口连通排水口。当需要将过滤 通道中的水排入集水容器时,只需将排污换向阀装置切换至进水口和常闭出水 口连通即可。此时,常通出水口既可以被封闭,也可以是处于导通状态,借助 于原本设置在出水管路终端的水龙头进行封闭出水,还可以借助于连接处于高 位水龙头的出水管路构成的水位差封闭出水管路。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排污换向阀装置采用设置活塞杆密封结 构的轴压式换向阀结构,其外控轴套通过自身的轴向下移或旋转控制断开进水 口与常通出水口的外过水通道;其位于外控轴套内的内控杆通过其上的密封件 与下部颈部凸台内腔构成控制进水口和常闭出水口的内过水通道的活塞杆密封 结构:内控杆受轴向外力作用克服复位弹簧体弹力沿轴向下移,其上的密封件 与颈部凸台内壁之间形成过水间隙,导通内过水通道并锁位;当轴向外力脱开 后密封件随内控杆在复位弹簧体作用下上移复位封闭过水间隙,关闭内过水通 道。

当需要清洗位于机座上方的开放式滤筒时,关闭机器进水阀门,通过外控 轴套切换关闭连通常通出水口的外过水通道取出滤筒内置滤胆,用毛刷清洗滤 筒内壁及底部。按下内控杆导通进水口和常闭出水口之间的内过水通道,将滤 筒内的清洗污水经常闭出水口、机座排水口排入集水容器内,便可将附着在滤 筒筒壁上的结垢清除,并且利用滤筒内高水位与下部排水口之间的水位落差将 滤筒内受污染的水全部排清。开启机器进水阀门放入自来水冲洗滤筒内腔后, 再次下按内控杆,使处于导通位置上并锁位的内控杆复位关闭内过水通道,再 将外控轴套切换回外过水通道导通状态,机器便可以继续运行了。

对于配置水路切换器的机器,无需将各滤筒内的滤胆都取出后才能进行清 洗。只需针对更换内置滤胆的滤筒,或者要清洗的滤筒,将水路切换器切换至 对应该滤胆的反冲切换位置上,就可以对该滤腔进行单独清洗了。

实施例4。在上述实施例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机座设置导轨;集水容器两 侧设置滚轮并通过滚轮的圆周面与机座导轨接触滚动配合的移动配合模式。在 机座两侧壁上设置两移动导轨。在集水容器的两侧壁外侧设置带滚轮孔的导轨 架,将多个滚轮分别放置滚轮孔内,构成左右侧的滚轮排架。集水容器移动时, 架在机座导轨上的集水容器滚轮排架的各滚轮随之滚动既便于集水容器的移 出,也有利于积水容器内水面的平稳,从而增加集水容量。

此外,还可以将构成滚轮排的前、后两个滚轮直接设置在集水容器的外侧 壁上,各滚轮与下方机座导轨轮动配合,将集水容器移出机座。

所述机座设置导轨;所述的集水容器两侧各设置由多个滚轮构成的滚轮排, 并通过各滚轮的圆周面与机座导轨接触滚动配合。该滚轮排既可以是一侧前、 后设置的两滚轮结构,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滚轮构成的结构。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改进,排污换向阀装置是设置活塞杆密封结构的轴压 式换向阀,通过活塞式密封件分别控制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和常闭出水口的密 封结构:进水口位于带下端颈部的活塞缸体侧壁上;活塞杆下压时带动密封件 的下端面封闭下方出水口,进水口与上方出水口导通;活塞杆提起至进水口与 上方出水口之间的位置时密封件的圆周面封闭上方出水口,进水口与下方出水 口导通。

通常,套有复位弹簧的活塞杆下的顶端置于密封件内。将常闭出水口设在 缸体下方的颈部中央处,常通出水口位于进水口上方,并在该出水口与进水口 之间设置对应密封件圆周面的封闭位置。净水处理机正常运行时,活塞杆下压 置密封件的下端面与缸体颈部的上表面接触配合,封闭常闭出水口。进水口内 水经上方常通出水口流出。净水处理机正常运行时,活塞杆下压置密封件的下 端面与缸体颈部的上表面接触配合,封闭常闭出水口。进水口内水经上方常通 出水口流出。需要排放污水时,活塞杆带动密封件上移至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 之间的封闭位置处,进水口流出的水经下方常闭出水口流入集水容器内。

在污水排放过程中,常通出水口既可以被完全封闭。此外,也可以将该状 态下的常通出水口设计成处于半封闭状态,或者不封闭状态,以便于将此前所 进行的滤胆反冲时,水龙头管路中残存的污水排出。由于净水龙头位置较高, 并且排放污水时机器进水管路处于关闭状态,换向阀进水口水压较低,不影响 机器排放污水。

在上述采用提拉活塞杆控制进水口与常通出水口或常闭出水口之间导通切 换的实施例中,活塞杆的上、下移动或采用通过电动开关控制电磁铁提拉活塞杆 并借助于弹簧复位的电控装置,或采用机械控制提拉及弹簧复位装置,如采用竖 直提拉机构,或采用摆动杠杆机构提拉活塞杆。

作为上述各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盖板上端面外沿设置成四周围起、底面 倾斜的导流装置,并在底面最低处设有连通下层集水容器的排水口。借助于集 水容器的水位报警装置对机器漏水现象进行提示报警。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各实施例中的所 涉及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构成新的实施技术方案,并且同样处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