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

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该方法在塘鳢鱼养殖池塘内种植水稻,采用“鱼稻共生”方法,在水中培育饵料生物为鱼提供天然饵料;利用水稻为鱼、虾、蟹等提供摄食、隐蔽、栖息空间;鱼、蟹捕食害虫,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水稻不喷药、不施肥,利用残饵、粪便作为营养的原生态栽培模式,在有效解决养殖水体营养富集化问题的同时,夏季遮荫、降温;冬季保温恒温,为养殖品种提供栖息场所,延长生长期,从而提高养殖产量、品质和上市规格,实现高产、高效。此法对于解决塘鳢鱼从野生自然捕捞转变人工养殖的生产问题,改善养殖水质环境、提高市场供应量和养殖生产效益,以及保护天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3-3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1/00 授权公告日:20150722 终止日期:20190415 申请日:2014041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7-22

    授权

    授权

  • 2014-07-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1404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7-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塘鳢鱼,学名河川沙塘鳢(Odontoburis obscura),是一种小型肉食性的经济鱼类,以其无肌间剌、无鱼腥味、肉质鲜美,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有着“上海世博第一菜”美誉著称。由于水域环境的污染和人们的酷渔滥捕,野生塘鳢鱼日渐减少,市场价格不断推涨。但塘鳢鱼属底层肉食性小型鱼类,要求在水质清新、溶解氧高的水体中生活,其游动缓慢,行伏击性摄食方式,传统的池塘高密度专养模式获得高产有一定难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塘鳢鱼池塘高产精养方法,运用“鱼稻共生”技术不但净化水质,提高水产品质量,同时生产优质稻米,具有生态修复、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的三重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1.1 池塘选择与改造

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标准要求选择养殖场和养殖池,交通便利,无污染,光照、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池塘长方形、东西向,面积3亩~10亩,池深1.2m~1.8m,坡比为1:2.5,池底平整不漏水;池底以粘壤土最好,沙质土次之,且淤泥层厚度10cm~20cm;池塘四周距池埂3m处向池中挖环沟一条,下底宽70cm、上底宽120cm、沟深0.5m~0.8m;池的两端分设进、排水口,进水口安装双层80目~100目聚乙烯筛网;配备功率为0.25kw/亩~0.3kw/亩的微孔管底增氧设备;

1.2 放养前准备

1.2.1 清塘、施肥

2月~3月进行池塘干塘、曝晒及修整、改造工作;3月初用150㎏/亩~200㎏/亩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消毒、清野等;清塘后7天~10天开始进水,至塘面水深10cm,施放经发酵有机肥200kg/亩~250kg/亩;

1.2.2 饵料生物培养

施肥后10天~15天,在鱼沟处水面种植经消毒的水花生,用小竹杆将聚乙烯绳固定成带状;投放天然捕捞的健康米虾3kg/亩、麦穗鱼或鳑鮍鱼5kg/亩;隔天投喂少量粉状饲料,3月下旬起,每天检查麦穗鱼或鳑鮍鱼产卵、孵化和米虾抱卵、孵化情况,视水质情况再追施少量复合有机肥,做好鱼、虾苗的培育;将鱼苗、溞状幼体、虾苗、米虾作为沙塘鳢饵料生物;

1.2.3 育秧、移栽

选用 “虾蟹丰”1号渔稻,4月中旬,采用育秧盘育秧,5月上中旬,当秧苗3叶~4叶龄时,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处,株行距为0.5m×0.5m~0.6m×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种植,每丛2本~3本,栽种面积为池塘水面的50%~60%,保持水位5cm~10cm;

1.3 苗种放养

1.3.1 塘鳢鱼鱼种放养

稻秧返青、发棵后,5月底~6月上旬放养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力强的塘鳢鱼夏花鱼种,放养密度为3600尾/亩~4000尾/亩;

1.3.2 搭配鱼种放养

搭配放养在生态和食性上与塘鳢鱼无冲突养殖品种;稻秧返青后,放养规格为50g/尾~100g/尾细鳞斜颌鲴鱼种100尾∕亩;放养草鱼夏花鱼种20尾/亩、白鲢夏花鱼种100尾/亩、花鲢夏花鱼种40尾/亩;稻秧发棵后,放养规格40只/kg~60只/kg的蟹种80只/亩;6月中旬放养抱卵青虾5kg/亩,继续培肥水质,部分虾苗作为塘鳢鱼的天然饵料;

1.4 田间管理与饲养管理

1.4.1 田间管理

“虾蟹丰”1号渔稻在塘鳢鱼养殖塘中按照原生态种植的方式进行管理;生长期间,生长期间,不晒田、无需施加水稻的专用肥料、全生育期不喷施农药;主要是水位管理和及虫害控制;移栽后5天内,池塘保持10cm水层,以期充分分蘖;其后,根据养殖生产需要和水稻的株高,逐步提高水位,水位不淹没心叶为准;

1.4.2 饲养管理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以塘鳢鱼为主,定期进行塘鳢鱼摄食情况、体长、体重检查,饵料生物变化情况,以保持天然饵料充沛为主;养殖中后期,注意观察,必要时适当投喂活的小杂鱼;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并做好相关记录;保持水中pH值7.5~8.6,溶解氧4mg/L以上,养殖后期透明度要求40cm~50cm;养殖过程基本无需换水,随着鱼体增大,逐步提高水位,最终水位保持在1.0m~1.2m;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池塘中鱼体的摄食、生长情况和活动情况,观察水质和饵料生物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气候和水中溶氧情况适时开启底增氧;

1.5 及时收获、适时上市

1.5.1 水稻收割

10月份,当稻穗谷粒颖壳95%以上变黄,籽粒变硬,稻叶逐渐发黄时采用收割“虾蟹丰”1号稻穗的方式收获;

1.5.2 水产品捕捞

9月中下旬,在河蟹逃跑之前用地笼河蟹捕捞河蟹上市销售;

塘鳢鱼在翌年1月到3月收获;收获时可采取地笼捕大留小,同时收获青虾。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采用“种养结合、鱼稻共生”的新型鱼塘种稻模式,是实现塘鳢鱼池塘高产精养的新方法。即在塘鳢鱼养殖池塘内种植水稻,采用“鱼稻共生”方法,在水中培育饵料生物为鱼提供天然饵料;利用水稻为鱼、虾、蟹等提供摄食、隐蔽、栖息空间;鱼、蟹捕食害虫,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水稻不喷药、不施肥,利用残饵、粪便作为营养的原生态栽培模式,在有效解决养殖水体营养富集化问题的同时,夏季遮荫、降温;冬季保温恒温,为养殖品种提供栖息场所,延长生长期,从而提高养殖产量、品质和上市规格,实现高产、高效。此法对于解决塘鳢鱼从野生自然捕捞转变人工养殖的生产问题,改善养殖水质环境、提高市场供应量和养殖生产效益,以及保护天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选择与改造

按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标准要求选择养殖场和养殖池,交通便利,无污染,光照、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池塘长方形、东西向,面积3亩~10亩,池深1.2m~1.8m,坡比为1:2.5,池底平整不漏水。池底以粘壤土最好,沙质土次之,且淤泥层厚度10cm~20cm。池塘四周距池埂3m处向池中挖环沟一条,下底宽70cm左右、上底宽120cm左右、沟深0.5m~0.8m。池的两端分设进、排水口,进水口安装双层80目~100目聚乙烯筛网。配备功率为0.25kw/亩~0.3kw/亩的微孔管底增氧设备。

本发明所选的池塘位于浙江省嘉善县净水渔业基地内的2口池塘,面积18.2亩,水面15亩,池底粘壤土,池深1.6m。其它条件,池塘改造、底增氧设施配备等同上。

放养前准备

1.2.1 清塘、施肥

2月~3月进行池塘干塘、曝晒及修整、改造等工作。3月初用150㎏/亩~200㎏/亩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消毒、清野等。清塘后7天~10天开始进水,至塘面水深10cm左右,施放经发酵有机肥200kg/亩~250kg/亩。

饵料生物培养

施肥后10天~15天,在鱼沟处水面种植经消毒的水花生,用小竹杆将聚乙烯绳固定成带状;投放天然捕捞的健康米虾3kg/亩、麦穗鱼或鳑鮍鱼5kg/亩。隔天投喂少量粉状饲料如米糠、麸皮等,3月下旬起,每天检查麦穗鱼或鳑鮍鱼产卵、孵化和米虾抱卵、孵化情况,视水质情况再追施少量复合有机肥,做好鱼、虾苗的培育。将鱼苗、溞状幼体、虾苗、米虾作为沙塘鳢饵料生物。

育秧、移栽

选用 “虾蟹丰”1号渔稻,是浙江大学等针对虾、蟹、底层鱼的生物学和养殖生态要求,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的高效环保型水稻良种。该水稻株型高大,株高可达1.7m~1.9m,叶片大而长,茎杆粗壮,每个稻节上可发育形成发达的水生根须,高效吸收底泥和水体中的氮磷肥,全程可生长于1.0m~1.2m 的养殖水中,无需烤田。

4月中旬,采用育秧盘育秧,5月上中旬,当秧苗3叶~4叶龄时,人工移栽到池底平坦处,株行距为0.5m×0.5m~0.6m×0.6m,日字型或田字型种植,每丛2本~3本,栽种面积为池塘水面的50%~60%,保持水位5cm~10cm。

苗种放养

1.3.1 塘鳢鱼鱼种放养

稻秧返青、发棵后,5月底~6月上旬放养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力强的塘鳢鱼夏花鱼种,放养密度为3600尾/亩~4000尾/亩。

搭配鱼种放养

为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空间,控制水中浮萍等,同时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可搭配放养在生态和食性上与塘鳢鱼无冲突养殖品种。稻秧返青后,放养规格为50g/尾~100g/尾细鳞斜颌鲴鱼种100尾∕亩;放养草鱼夏花鱼种20尾/亩、白鲢夏花鱼种100尾/亩、花鲢夏花鱼种40尾/亩;稻秧发棵后,放养规格40只/kg~60只/kg的蟹种80只/亩;6月中旬放养抱卵青虾5kg/亩,继续培肥水质,部分虾苗作为塘鳢鱼的天然饵料。

田间管理与饲养管理

1.4.1 田间管理

“虾蟹丰”1号渔稻在塘鳢鱼养殖塘中按照原生态种植的方式进行管理。生长期间,生长期间,不晒田、无需施加水稻的专用肥料、全生育期不喷施农药。主要是水位管理和及虫害控制。移栽后5天内,池塘保持10cm左右水层,以期充分分蘖。其后,根据养殖生产需要和水稻的株高,逐步提高水位,水位不淹没心叶为准。

饲养管理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以塘鳢鱼为主,定期进行塘鳢鱼摄食情况、体长、体重检查,饵料生物变化情况,以保持天然饵料充沛为主。养殖中后期,特别是7、8、9三个月,注意观察,必要时适当投喂活的小杂鱼等。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并做好相关记录。保持水中pH值7.5~8.6,溶解氧4mg/L以上,养殖后期透明度要求40cm~50cm。养殖过程基本无需换水,随着鱼体增大,逐步提高水位,最终水位保持在1.0m~1.2m。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池塘中鱼体的摄食、生长情况和活动情况,观察水质和饵料生物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气候和水中溶氧情况适时开启底增氧。

及时收获、适时上市

1.5.1 水稻收割

10月份,当稻穗谷粒颖壳95%以上变黄,籽粒变硬,稻叶逐渐发黄时采用收割“虾蟹丰”1号稻穗的方式收获。

水产品捕捞

9月中下旬,在河蟹逃跑之前用地笼河蟹捕捞河蟹上市销售。

塘鳢鱼在不同季节售价也不同,通常翌年1月到3月的市场价格较高。收获时可采取地笼捕大留小,同时收获青虾,适时销售,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结果

2.1 主要产品

“鱼稻共生”池塘,收获塘鳢鱼产量为166kg/亩,最大规格164g/尾,最小规格25g/尾,平均规格61.73g/尾,成活率75%;河蟹10.5 kg/亩,平均规格181g/只;青虾15kg/亩,平均201只/kg;鲢、鳙、鲴等鱼类共40 kg/亩;稻谷286 kg/亩,即大米194.5 kg/亩,出米率为68%。 

经济效益核算

“鱼稻共生”池塘每亩投入成本12408元,产出30504元,亩利润18096元。

亩效益 = 亩产值30504元 - 亩成本12408元 = 18096元(详见表1)。

表1 “鱼稻共生”池塘单位面积(亩)投入、产出一览表      

3. 分析讨论

3.1 “虾蟹丰”1号稻种,特别适合在池塘中栽培

从水稻生长角度看,南方地区发展稻田种养技术比北方地区困难得多。因为北方种植水稻不必烤田,而且北方病虫害少,特别是稻飞虱等一些迁移性虫害少。南方地区传统的水稻种植工艺要求浅水勤灌、烤田以及反复施用农药,以杀灭迁移性虫害。浅水勤灌、烤田与蓄水养鱼这对矛盾造成南方稻田养鱼始终实施面积小,推广速度慢。而“虾蟹丰”1号这个水稻新品种, 其茎杆粗壮,比普通水稻茎粗1~3倍,杆皮壁厚且硬,不倒伏;叶片大而长,生物产量大,根系发达,特别是每节形成发达的水生根,能高效吸收N/P肥,故有“芦苇稻”之称。

“虾蟹丰”1号水稻要求深水种植,而且其稻秆可随池塘水深的增高而伸展,是名副其实的“水涨稻高”,最高可超过2m。其株行(0.6m)空间大,通风透光好,水稻细菌性病害不易发生;而危害水稻的害虫(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一般从水稻基部侵入,以吸食稻秆的汁液,深水种植后可控制虫害发生。因此,“虾蟹丰”1号具有抗倒伏、抗病、抗虫、耐肥力强、分蘖力强(单株可分蘖28~45株)、不需烤田、生长快的特点,它所要求的营养比普通稻高2~3倍左右,在普通稻田中长不出如此大株型的水稻。而养鱼池正符合该水稻生长要求:有肥沃土质,适合在1.0m~1.5m的养殖池塘中种植。

“虾蟹丰”1号的稻穗(平均为26cm)比普通稻穗(平均16cm)长60%以上,因此,此水稻是高产的品种。其稻米具有籼米的长粒形、粳米的美味口感,经各单位尝试,此米煮成饭后,在外观和口感方面均达优质大米的标准。本试验栽插面积占池塘水面积的50%,稻谷的产量就达286kg/亩(由于后期试验塘有大量麻雀掠食稻谷,其实际产量还要高),如以普通水稻种植面积折算,则亩产达572kg。至于池塘中水稻的合理栽插面积,还有待今后进一步试验研究。

2池塘以水稻替代水草,实施“鱼稻共生”,为发展净水渔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池塘养鱼角度看,为防止投饵后水质富营养化,水体需要脱氮、脱磷的植物。从上世纪90年代起,科技人员推广以池塘栽培水草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技术,形成“水底森林”,实施“蟹草共生”,取得了明显效果,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但水草人类不能直接食用,其生物量比水稻低得多,水草净化水质的能力远比水稻低。因此,以水稻替代水草,以“蟹(鱼、虾)草共生”改为“蟹(鱼、虾)稻共生”,不仅生产了人类每天必需的粮食,而且有效地改善和净化了池塘水质;水稻不仅不加了池塘的生物量,而且为塘鳢鱼及其饵料生物——小鱼小虾提供了栖息场所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塘鳢鱼养殖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和品质。2013年当地盛夏气温高达40℃、最高水温达35℃,而“鱼稻共生”池塘由于池水上方有大量水稻遮荫,故池塘水温比“蟹草共生”池低3℃左右,这就有利于鱼、虾、蟹的生长。据统计,“鱼稻共生”的池塘,高密度放养成当年的鱼苗,绝大部分的塘鳢鱼都达到商品规格,做到当年育苗、当年上市;而池中的河蟹,其出池规格明显大于“蟹草共生”的池,最大河蟹达290g。由此可见,此水稻与鱼类、甲壳类构成同一生态系统,有利于养殖对象生长,故我们定名为“虾蟹丰”1号渔稻。

从池塘水环境角度,传统的水产养殖,大量投饵后,只有10%左右的能量被利用,而90%的物质(大量残饵、排泄物、有机物及其尸体)退出池塘物质循环,沉积在池底,变成塘泥,这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过多的淤泥夏季易引发水体缺氧、水质恶化,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硫化氢、氨等,特别是有害的病菌、寄生虫等,严重影响鱼类生存。因此,传统的水产养殖无法饲养水质要求清澈的塘鳢鱼、河蟹、青虾等特种水产。“虾蟹丰”1号渔稻不仅耐肥力强,而且发达的根系和强大的分蘖能力,有效地降低水和塘泥中的氮和磷含量,改善底质和水质,不仅为鱼类、河蟹、青虾套养品种提供栖息、隐蔽场所,还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饲料,促进其快速生长。反过来,鱼、虾、蟹摄食稻田中虫害、清除稻田中的杂草,疏松稻田土壤,其粪便和残饵又是水稻最佳的有机肥料,而且在稻田中均匀地、不间断地施肥,有利于水稻生长,并生产出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原生态稻米。通过种养结合,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同一个生态系统——“鱼稻共生”的生态系统。池塘经种养后,其水体中的氮和磷低于水源水的氮和磷,这种农业的种养方式,属于“零污染、负排放”类型,可以成为发展净水渔业的典型模式。

“鱼稻共生”模式,综合效益凸显

在饲养塘鳢鱼的池塘中种植水稻,利用其肥水和肥沃的塘泥,不用化肥和农药,不仅生产出“鱼池生态米”,而且净化了水质,提高了鱼产量,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水产品种养殖和水稻种植。达到了增鱼、稳粮,增产增收的目的,对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实施“种养结合”,“水稻+水产”,池塘由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鱼、蟹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通过种养结合,节省稻作劳力的生产支出,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综上所述,该项技术的综合效益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水产+水稻=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1+1=5。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