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

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保护方法。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使破损基层上设有修复破损基层的增强层,增强层混有无色透明渗透剂;二、增强层上设有一防水涂层,防水涂层由防水材料涂刷或喷涂而成。本发明对已经破损的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修复处理,遵照最小干预原则以及可识别性原则;对已经进行了修复的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保护,按照无损可逆原则和完全不改变外观的原则,方法简单,具有实用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62869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建为建筑修缮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03824.1

  • 发明设计人 郭伟民;曹勇;刘超;侯实;周亮;

    申请日2013-07-18

  • 分类号E04G2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陈伟勇

  • 地址 201702 上海市青浦区沪青平公路1362号1幢1层A区114室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2:36: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4-17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E04G23/02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718

    著录事项变更

  • 2018-04-17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04G23/02 登记生效日:2018032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718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1-27

    授权

    授权

  • 2015-05-13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04G23/02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50421 申请日:20130718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04-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4G23/02 申请日:201307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12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具体涉及建筑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历史建筑是指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有内部功能空间的古建筑。历 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传承下来各个时期的建筑,都代表了当 时的文化特点,这是建筑的社会价值。而建筑是城市形式和空间上的符号, 是它在城市中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延伸。当然,作为物质财富, 建筑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历史建筑中的混凝土、砂浆、清水墙面等,出现由于气候、人为损坏等 较为严重的破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病害进行处理,以防止继续破损。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中国众多的历史建筑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历史建筑年久失修、面貌破旧,保护工作不落实, 重点保护不突出,使历史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风韵。

现有技术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多采用的是风格性修复,其仅仅是还原历史 建筑的风格,不考虑历史建筑的原风貌,修复后整个建筑“焕然一新”,已 很难分辨出建筑哪部分是历史遗留的,哪部分是经过修复的,这样的修复方 式只是对历史建筑的简单复制,失去了历史建筑修复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是提供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护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下步骤:

步骤一,使用增强材料,通过渗透的方式,形成一附着在历史建筑破损的破 损基层上的增强层,完成对破损基层的修复;

步骤二,使用防水材料制成一防水层;并使所述防水层覆盖在修复后的破损 基层表面上。本技术方案遵照最小干预原则,对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修复并对 已经进行了修复的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保护,对历史建筑物的外观改变小。

用于制作所述防水层的防水材料不与用于制作增强层的增强材料发生化 合反应。以方便防水层无痕剥离,真正实现修复过程的无损可逆。

渗透增强层,要求厚度总共不超过0.5mm,无色不成膜;保护层,要求 有良好防水效果,耐老化性,基本透明,耐磨。

步骤二中,可通过在修复后的破损基层表面上涂刷或喷涂防水材料,待 防水材料固化后,形成所述防水层。在涂刷或喷涂防水材料的过程中,一层 的厚度应小于0.5mm,当需涂第二层时,一定要等第一层初凝后仍呈潮湿状 态时进行。步骤二,还可以采用固化好的防水层,将防水层通过粘胶粘合在 所述增强层上。

为了进一步保存修复前,历史建筑物的原貌,在步骤一之前,通过三维 激光扫描的方式获取破损基层的三维数据。而且步骤一中,可根据获得的三 维数据,采用计算机3D修复技术,参照打印的3D模型对所述破损基层进行 修复。

本发明的增强层的厚度最好不大于0.5mm;所述防水层的厚度最好不大 于1mm。

为了方便防水层剥离,所述防水层内还设有至少一根结构筋,所述结构 筋采用无色透明材料制成,例如无色透明玻璃纤维。这样就可以通过加强筋 将防水层拽起,避免剥离过程呈防水层碎裂。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 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基于历史建筑原貌的无损、可逆、可识别保护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

步骤一,使用增强材料,通过渗透的方式,形成一附着在历史建筑破损的破 损基层上的增强层,该增强层无色透明,不成膜,完成对破损基层的修复;

步骤二,使用特制防水材料制成一保护层,该保护层具有较好防水效果,且 有一定耐磨性和抗老化性能,颜色基本透明;并使所述防水层覆盖在修复后 的破损基层表面上。本技术方案遵照最小干预原则,对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修 复并对已经进行了修复的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保护,对历史建筑物的外观改变 小。

用于制作防水层的防水材料不与用于制作增强层的增强材料发生化合反 应。以方便防水层无痕剥离,真正实现修复过程的无损可逆。

步骤二中,可通过在修复后的破损基层表面上涂刷或喷涂防水材料,待 防水材料固化后,形成防水层。在涂刷或喷涂防水材料的过程中,一层的厚 度应小于0.5mm,当需涂第二层时,一定要等第一层初凝后仍呈潮湿状态时 进行。步骤二,还可以采用固化好的防水层,将防水层通过粘胶粘合在增强 层上。

增强材料是优选采用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可以采用凯 顿、赛柏斯、永凝液、sikagard700s等。由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制成的增强层具 备防水、透气、深入渗透、抗冻融、不改变视觉外观,不损坏原基层等特性。

防水材料可优选为纳米技术防水材料。纳米技术防水材料是自然渗透型 防护剂,是无机硅酸盐、活性二氧化硅、专用催化剂及其他功能助剂通过纳 米技术配制而成的新一代水性、环保、抗裂型防水剂。使用后在基面上形成 透明又透气的隐形防水保护层,当水珠落在建筑物表面时,就像落在荷叶上 一样,不留痕迹。采用纳米技术防水材料形成的防水层透明无色,不变色, 因此不影响建筑物原设计风格,施作一层防水涂层,待防水涂层干了以后, 能达到无色透明、且具有一定耐磨性。

为了进一步保存修复前,历史建筑物的原貌,在步骤一之前,通过三维 激光扫描的方式获取破损基层的三维数据。而且步骤一中,可根据获得的三 维数据,采用计算机3D修复技术,参照打印的3D模型对破损基层进行修复。

本发明的增强层的厚度最好不大于0.5mm;防水层的厚度最好不大于 1mm。

为了方便防水层剥离,防水层内还设有至少一根结构筋,结构筋采用无 色透明材料制成,例如无色透明玻璃纤维。这样就可以通过加强筋将防水层 拽起,避免剥离过程呈防水层碎裂。

通过本发明可以对已经破损的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修复处理,遵照最小干 预原则以及可识别性原则;对已经进行了修复的历史建筑表面进行保护,按 照无损可逆原则和完全不改变外观的原则,方法简单,具有实用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 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 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