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利用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利用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以迷迭香气味为味源、需用其中的5种组分混合配制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剂,将该诱捕剂载于橡皮头上制成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上,于该叶蝉虫口高峰期实施诱捕,对于假眼小绿叶蝉有很强的引诱效果。本发明利用茶园生态系的植物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蝉,利于保护环境、不伤害生物多样性;使用植物气味诱捕防治假眼小绿绿叶蝉,减免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本发明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所制备的叶蝉诱捕剂诱效高、诱捕速率快、性能稳定,可有效诱捕假眼小绿叶蝉,防效突破60%。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65130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计量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310714786.9

  • 发明设计人 韩宝瑜;崔林;王梦馨;钮羽群;

    申请日2013-12-22

  • 分类号A01M1/02;

  • 代理机构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法高

  •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258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36: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7-15

    授权

    授权

  • 2014-04-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M1/02 申请日:201312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2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树害虫防治方法,涉及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中含有的信息物质,将这些信 息物质筛选出来、组成假眼小绿叶蝉引诱剂,加入适当剂量的增效剂、缓释剂,组成假眼小 绿叶蝉高效引诱剂;将其附于素馨黄粘板,在该叶蝉虫口高峰期间、当成虫百分率超过一定 数量时于茶园中施用,可以获得对该叶蝉的良好防治效果。

背景技术

假眼小绿叶蝉是中国茶园迄今最严重的害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为 害茶树嫩梢;雌虫产卵于嫩茎中,破坏嫩茎输导组织,影响茶树养分和水分的正常输送,导 致芽叶生长停滞。该害虫广泛分布于中国茶区,从山东省青岛茶区至海南省三亚茶区每年发 生7~22代,在5月中旬~7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下旬形2个虫口高峰,在其高峰期内如不 施药,3~5天的为害就使茶园状如火烧。现阶段主要采用化学防治,许多茶区每年施药10多 次,致该叶蝉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施药时常引发茶叶农残超标。为有效控制该叶蝉,我们探 讨了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对该叶蝉行为的调控。

该叶蝉原是杂草和小灌木上的一种多食性害虫,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大面积垦 荒种茶,其从杂草和小灌木转移到茶树上并成为优势种。现阶段我国山林中半野生的茶园中, 茶树与杂草、小灌木和乔木混植在一起,该叶蝉对茶树的为害轻微,可能是其转移到某些杂 草上危害了。本研究选用茶园常见杂草迷迭香,检测其气味是否对该叶蝉有引诱效应?挑选 其中活性成分制成叶蝉引诱剂,加入缓释剂、增效剂以强化诱效,再将其载于橡皮头制成诱 芯,附于诱虫色板上,叠加色板的引诱力以进一步提升诱效。在茶园叶蝉虫口高峰期,使用 诱捕剂色板诱捕叶蝉,探讨以茶园杂草气味调控叶蝉的途径。

近些年来国际上广泛探究植物气味或挥发物中含有的信息物质对于害虫的防治效应。国 际上较多地研究了“push-pull”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原理之一就是利用植物挥发物调控害虫 及其天敌行为,在主栽作物区域造成不利于害虫生存的条件而将害虫推离(push)主栽作物, 使其趋向于诱虫作物(pull)。澳大利亚的植保专家选用源于多种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活性成 分组成“super-blending”(超级混合物),有效诱捕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雌 蛾。斯里兰卡在有些茶园中间作诱虫植物,以引诱茶园重要害虫角盲蝽等;南印度茶园中放 置热带雨林植物中的菊科观赏植物Montanoa bipinnatifida C.Koch的树枝,较强烈地诱捕重要 茶树害虫茶枝小蠹虫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off等,皆可部分地减轻虫害。因此,植物气 味中含有的信息素可作为害虫防控的手段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通过以下步 骤实现:

(1)以假眼小绿叶蝉为试虫,以迷迭香植株为味源,于室内进行行为测定,从而肯定了 迷迭香的气味引诱假眼小绿叶蝉。

以茶园杂草迷迭香植株气味为味源,以假眼小绿叶蝉为试虫进行行为测定,当味源剂量 增加时,引诱的叶蝉数也增加,味源剂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引诱的叶蝉数减少;被引诱的叶 蝉数(y)与供试味源质量(x)成抛物线关系y=-0.0943x2+1.1141x+9.5169,R2=0.9666 (P<0.05)。因此认为迷迭香气味明显地引诱该叶蝉。

(2)使用空气夹带吸附法,从迷迭香植株气味中分离鉴定出46种组分,用其中含量较 大的25种组分作为味源进行行为测定,发现Camphor、Caryphyllene、(R)-(-)-α-Phellandrene、 α-Terpineol和Eucalyptol对该叶蝉有显著引诱活性。

(3)以正己烷为溶剂,将Camphor、Carphyllene和α-Terpineol分别配成10-2g/ml溶液, 再将三者按1:1:1比例配制成信息素混合物,在茶园中检测,发现该混合物排斥该叶蝉。以正 己烷为溶剂,将Camphor、Caryphyllene、(R)-(-)-α-Phellandrene、α-Terpineol和Eucalyptol分 别配成浓度为10-6g/ml-10-1g/ml的味源物,再以1:0.1-15:0.1-15:0.1-15:0.1-15比例 组合配制成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剂,将配制的假眼小绿叶蝉诱捕剂载于橡皮头上,制成诱芯, 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上(参照发明专利“一种诱捕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专利号 ZL201110134803.2,实施例1,但是本发明使用的色板颜色是素馨黄而不是芽绿,色板形状是 正方形而不是长方形,边长25cm),于该叶蝉虫口高峰期,即当成虫百分率≥40%时实施诱捕, 发现其强烈引诱该叶蝉,说明有很强的引诱效果。

(4)或用以下方法替换步骤(3)所述的诱捕剂:在步骤(2)的五种组分中再加入 γ-Terpinene组成六组分混合物,将六种组分都分别配成10-6g/ml-10-1g/ml的味源物,以1: 0.1-15:0.1-15:0.1-15:0.1-15:0.1-15比例组配,组成了假眼小绿叶蝉高效诱捕剂。田间诱 捕试验证明六组分混合物比五组分混合物的诱效更好、诱捕速率更快。在该叶蝉虫口盛发期、 成虫百分率≥40%时,将六组分叶蝉高效诱捕剂附于素馨黄粘板,可有效诱捕假眼小绿叶蝉, 防效突破60%。

(5)每次吸取250μ1的假眼小绿叶蝉高效诱捕剂注入1个橡皮头的凹陷处,几分钟再 加10μ1的液体石蜡作为缓释剂,等到诱捕剂、缓释剂都浸入橡皮头内,就制成一个诱芯, 贮于低温下备用。还可将诱效半衰期延长数日,可增大诱捕叶蝉数量,诱捕更多叶蝉。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的方法在诱捕假眼小绿叶蝉中的应用。

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诱捕剂还可用于假眼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

本发明利用茶园常见杂草迷迭香气味中的信息物质诱捕茶园最重要的害虫——假眼小绿 叶蝉,可减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而减少污染。是利用茶园生态系的植物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 蝉,利于保护环境、不伤害生物多样性;使用植物气味诱捕防治假眼小绿绿叶蝉,减免化学 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本发明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所制备的叶蝉诱捕剂诱效高、诱捕 速率快、性能稳定,可有效诱捕假眼小绿叶蝉,防效突破60%。

附图说明

图1是选择迷迭香味源或CK(空气)的假眼小绿叶蝉数。

图2是迷迭香气味中各组分的总离子流色谱图。

图3是迷迭香五组分诱芯诱捕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

图4是迷迭香五组分缓释诱芯诱捕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

图5是Blend1诱芯诱捕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

图6是Blend1缓释诱芯诱捕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

图7是7月22日7个时间段茶园叶蝉飞向4种诱芯的数量呈显著的时间节律,图中标有 不同小写字母的相同颜色的柱子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图8是7月23日7个时间段茶园叶蝉飞向4种诱芯的数量呈显著的时间节律,图中标有 不同小写字母的相同颜色的柱子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图9是7月24日7个时间段茶园叶蝉飞向4种诱芯的数量呈显著的时间节律,图中标有 不同小写字母的相同颜色的柱子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图10是7月25日7个时间段茶园叶蝉飞向4种诱芯的数量呈显著的时间节律,图中标 有不同小写字母的相同颜色的柱子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图11是7月26日7个时间段茶园叶蝉飞向4种诱芯的数量呈显著的时间节律,图中标 有不同小写字母的相同颜色的柱子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第1步迷迭香气味引诱假眼小绿叶蝉的试验

1.味源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为自然生长于中国计量学院茶园中的杂草,试验时剪取幼 嫩部分作为味源材料以释放气味引诱假眼小绿叶蝉。设1g、2g、3g、5g、7g、9g共6个剂 量,每个剂量重复测试5次。

2.供试昆虫

从中国计量学院茶园收集雌、雄假眼小绿叶蝉成虫,放在养虫笼内的盆栽茶树上饲养, 让其自由交尾、产卵。待卵孵化,成长为3龄若虫时作为试虫。试验前半小时取3龄若虫于试 管中备用,禁食。

3.Y形嗅觉仪及生物测定程序

Y形管由无色透明玻璃制成,两臂与基部均为10cm,内径为1.0cm,两臂夹角为90°。两 臂分别连接味源瓶(或对照瓶)、加湿瓶、空气过滤瓶(内装满已活化的活性炭)和流量计, 各部件之间均用Teflon管连接。

测定时,调节两臂流量为100ml/min,每次测定前先抽气10min,使Y形管味源臂中充 满气味。测试时用指形管将1头3龄假眼小绿叶蝉从Y形管基部引入,当假眼小绿叶蝉逆风 进入Y形管一臂并爬行5cm,则计数。每种剂量重复测试5次,每次测试20头,每头只用 一次;每测试10头,则用75%乙醇擦洗Y管内外壁,烘干,调换Y形管两臂与味源瓶和对 照瓶的连接位置,以消除Y形管可能的不对称而造成的影响。每个剂量测试完后,将Y形管、 味源瓶、对照瓶、加湿瓶用重铬酸钾清洗,100℃烘箱烘干,活性炭置于100℃烘箱内活化4h 解吸附,消除吸附的气体,备用。

生物测定在暗室内执行,在Y管上方1.5米有1盏5W白炽灯提供照明。测试时间8:00至 16:00,这期间该叶蝉比较活跃。室温26℃,相对湿度70%。

4.数据分析方法

分析迷迭香剂量与其吸引的叶蝉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5.结果:迷迭香植株气味明显地引诱假眼小绿叶蝉

每个剂量迷迭香植株的气味皆呈现引诱叶蝉的效应,且随着迷迭香剂量的增加,诱来的 叶蝉数量也增加;而当剂量超过某个阈值时,诱来的叶蝉数量呈现减小趋势。当迷迭香剂量 (x)为1g、2g、3g、5g、7g、9g时,趋向味源的叶蝉平均数(y)相应地为10.5头、11.25 头、12.25头、12.75头、12.50头、12.00头,二者呈抛物线关系y=-0.0943x2+1.1141x+ 9.5169,R2=0.9666(P<0.05)(参见图1)。

第2步迷迭香气味中挥发性组分的分离鉴定

1.迷迭香植株挥发物的提取

剪取25g迷迭香嫩茎放入玻璃质地的圆柱体,该圆柱体由两部分组成,可以紧密磨合,也 可打开,放入新鲜嫩茎之后拧紧。圆柱体两端各有一个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依次连接一 个空气过滤器(内装已活化的活性炭)和流量计,出气口依次连接Super Q吸附柱(100mg)、 吸水装置、气泵,各部分用Teflon管连接。抽气12h后,取下Super Q吸附柱,用600μl色谱纯 正己烷淋洗,淋洗下的溶液接入棕色小瓶中,并加入10μl10–4g/ml癸酸乙酯作为内标,摇匀 后使用微量进样器吸取1μl注入气质联用仪。

2.GC-MS测定

本实验所采用的GC-MS仪器型号为Agilent GC(6890N)-MS(5975B)。色谱柱为30.0m ×250um×0.25um id HP-5MS石英毛细管柱。不分流进样;恒定流量,流量为1.0ml/min。 溶剂延迟3min。进样口温度250℃,GC-MS接口温度280℃。程序升温:柱温50~190℃, 起始50℃并保持5min,以3.5℃·min-1速度升至141°C,再以2℃·min-1升至171℃,最后 以3.5℃·min-1速度升至190℃,在190℃保持5min。EI离子源,电离能70eV,使用全扫描, 扫描频率为2次/s。载气为99.999%的氦气。

定性方法:(1)依据同样的测试程序向GC-MS注入标准化合物,根据标准化合物在 GC-MS上的保留时间等参数确定迷迭香气味中的组分;(2)根据迷迭香气味中组分的质谱 图与GC-MS化学工作站中标准物图谱的匹配度。定量方法:根据样品中各组分的峰面积对 于内标峰面积的比例进行相对定量。

3.结果:迷迭香气味中各种组分及其含量

从迷迭香气味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化合物(图2、表1),包含醇类9种、酮类4种、 酯类4种、酸类1种、烯烃类18种、烷烃类7种、醚类1种、醛类1种和酚类1种。这9类 化合物中,醇类的含量最大,占总含量的52.20%,其次分别是烯烃(34.51%)、酮(10.06%)、 酯(1.84%)、烷烃(0.57%)、醚(0.48%)、醛(0.22%)和酚(0.07%),含量最少的是 酸(0.04%)。在这46种挥发物组分中桉树脑的含量最大,占总含量的42.54%,其次是α- 蒎烯(10.37%),再次是马鞭草烯酮(6.82%)。

表1迷迭香气味中检出的各组分及其相对于内标的量

第3步室内用Y管嗅觉仪检测迷迭香气味中主要成分引诱叶蝉的活性

1、从鉴定的迷迭香气味中选出含量较大的25种组分(表2):①每种成分的含量占检出的 46种化合物的总量≥0.73%,即桉树脑、α蒎烯、马鞭草烯酮、3-蒈烯、月桂烯、茨醇、石竹 烯、异松油烯、茨酮、β蒎烯、芳樟醇、乙酸龙脑酯、4-蒈烯、α松油醇、α水芹烯、莰烯、 松油醇;②在相关文献中已报道的引诱其它种类昆虫的化合物,如香叶醇、丁香酚甲醚、香 叶醛、乙酸橙花酯、香茅醇、罗勒烯、马鞭草烯醇、龙蒿脑。

以正己烷为溶剂,分别将25种成分配成10–6g/ml、10–4g/ml和10–2g/ml三种剂量,吸取 1ml作为味源,吸取正己烷1ml作为CK,进行行为测定;经测定发现活性较强的组分,再将 其配成10–8g/ml和10–10g/ml两种剂量继续测定。试虫和测定程序同第1步“3Y形嗅觉仪 及生物测定程序”。

2、结果

χ2测验结果表明:10-2g/ml Camphor、10-4g/ml Caryphyllene和10-6g/ml和10-8g/ml (R)-(-)-α-Phellandrene,以及10-4g/ml和10-10g/mlα-Terpineol、10-10g/ml和10-8g/ml Eucalyptol 共8个剂量对叶蝉具有显著引诱效应(表2)。

表2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的迷迭香气味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剂量

第4步迷迭香气味中三组分的高剂量混合物引诱效应

1、与CK(空气)相比,Camphor、α-Terpineol和Carphyllene各有1个或2个剂量显著引诱 假眼小绿叶蝉(P<0.05)(表2),分别以正己烷为溶剂将这3种化合物配成10-2g/ml溶液,再 按1:1:1比例配成混合物。每次吸取250μl混合物溶液载于1个橡皮头上,制成1个诱芯,称为 迷迭香三组分诱芯。再分别将顺-3-己烯-1-醇、反-1-己烯醛和芳樟醇制成诱芯,称为Blend1 诱芯,这是本组配制的一种叶蝉诱捕剂,见Mu等(2012).Behavioral responses for evaluat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ecific tea shoot volatiles to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ca vitis.Insect  Science,2012,19(2):229~238。每次吸取250μl10-2g/ml顺式-茉莉酮载于1个橡皮头上,制成1 个诱芯,称为顺式-茉莉酮诱芯。每次吸取250μl正己烷载于1个橡皮头上制成1个诱芯,称为 正己烷诱芯。后3者皆作为CK。

在假眼小绿叶蝉虫口高峰期,分别将每种诱芯附于素馨黄粘板上,1块粘板附1个诱芯, 粘板挂于小木棍上,木棍插于茶行中,粘板的底边邻接茶梢,粘板之间距离7~8米。每种诱 芯重复30次。24小时之后调查每块板上诱捕的叶蝉数量,2013年6月18日挂板,19~21日 连续调查3天,每次的调查在13:00~14:00完成。每次调查之后调整色板的方位以便均匀地诱 捕来自各个方向的叶蝉。(诱芯和粘板参照发明专利“一种诱捕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专 利号ZL201110134803.2,实施例1,但是本发明使用的色板颜色是素馨黄而不是芽绿,色板 形状是正方形而不是长方形,边长25cm)

对4种诱芯诱捕的叶蝉数量作方差分析,再用Duncan’s新复极差分析方法比较差异。

2、结果

与正己烷诱芯相比,Blend1诱芯具有显著引诱效应,顺式-茉莉酮诱芯有排斥效应,迷 迭香三组分诱芯具有显著排斥效应(表3)。

表3迷迭香三组分诱芯等连续3天引诱的假眼小绿叶蝉数量及其差异

注:同一列中标有不同小写字母的数值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标有相同小写字母的数值之 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重复30次。

第5步迷迭香气味中五组分混合物及其加入缓释剂的混合物引诱叶蝉试验

1诱芯将表2中显著引诱叶蝉的10-2g/ml Camphor、10-4g/ml Caryphyllene、10-6g/ml (R)-(-)-α-Phellandrene、10-4g/mlα-Terpineol和10-8g/ml Eucalyptol按1:1:1:1:1比例配成溶液, 每吸取250μl载于1个橡皮头上制成1个诱芯,称为迷迭香五组分诱芯。再按照五组分诱芯 的制作程序,最后在诱芯中加入10μl液体石蜡作为缓释剂,以减缓信息物质的释放速率,称 为迷迭香五组分缓释诱芯。

以Blend1诱芯为CK。按照Blend1诱芯制法,最后在每诱芯中加入10μl液体石蜡作为 缓释剂,称为Blend1缓释诱芯。

2试验和分析方法

按照第4步“1”的诱捕程序,在叶蝉盛发期将4种诱芯分别附于素馨黄粘板上,放置于 茶园中,连续20天调查色板上诱捕的叶蝉数量。每3天更换1次素馨黄色板,共更换3次。 每种诱芯重复30次。

作如下分析:(1)对于这4种诱芯诱捕的叶蝉数量之间的差异作方差分析,比较效果。 (2)分析每种诱芯每日诱捕的叶蝉数量(y)与天数(x)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出回归模型, 求出半衰期,分析缓释剂是否延长诱效?

3结果

3.1迷迭香气味中五组分适度剂量混合物显著引诱假眼小绿叶蝉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7月21至8月9日共调查15次,平均每块板上诱捕叶 蝉数量如下:五组分诱芯是42.5头、五组分缓释诱芯是38.6头、Blend1诱芯是37.2头、Blend 1缓释诱芯是46.0头。方差分析表明4种诱芯诱捕的叶蝉数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3.2缓释剂对于迷迭香挥发物五组分和Blend1诱芯诱效的延长效应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1)五组分缓释诱芯的效果在第10天开始超越五组分 诱芯;(2)Blend1缓释诱芯在第3天开始超越Blend1诱芯。由图3、图4算得五组分诱芯 的半衰期是11.82天、五组分缓释诱芯的半衰期是13.22天,延迟1.4天;由图5、图6算得 Blend1诱芯的半衰期是10.75天、Blend1缓释诱芯的半衰期是13.93天,延迟3.2天。

第6步迷迭香气味中五组分及加入增效剂的混合物引诱叶蝉的效应

1、按照第5步茶园中试验程序,选择第5步的信息物质物:10-2g/ml Camphor、10-4g/ml Caryphyllene、10-6g/ml(R)-(-)-α-Phellandrene、10-4g/mlα-Terpineol和10-8g/ml Eucalyptol,以 及从薄荷、碰碰香和吸毒草的挥发物中分离鉴定的γ-Terpinene,配制成10-10g/ml。按1:1:1:1:1:1 比例吸取这6种溶液制成混合物,上载于橡皮头制成的诱芯叫六组分诱芯。

选用Blend2,即10-2g/ml(反)-2-己烯醛、10-2g/ml(顺)-3-己烯-1-醇、10-2g/ml2-戊烯-1- 醇、10-2g/ml(反)-2-戊烯醛、10-2g/ml(顺)-3-己烯乙酸酯、10-2g/ml戊醇、10-2g/ml己醇和10-2g/ml 1-戊烯-3-醇的等量混合物。选用Blend1,即10-2g/ml顺-3-己烯-1-醇、10-2g/ml反-1-己烯醛和 10-2g/ml芳樟醇的等量混合物。制成两种诱芯,以正己烷诱芯为CK。7月9日8:00~8:30将附 有诱芯的色板放于茶园中,分别于7月10~13日的8:00~8:30调查每隔24小时诱捕的叶蝉数 量。每种诱芯重复30次。对于每天4种诱芯诱得的叶蝉数量差异作方差分析,并用Duncan’s 新复极差测验比较差异。

2、结果与CK(正己烷诱芯)相比,六组分诱芯、Blend2诱芯和Blend1诱芯都有显著引诱 效果(P<0.05);六组分诱芯、Blend2诱芯优于Blend1;试验的前两天,六组分诱芯的效果 比Blend2好;试验的后两天Blend2的效果超越六组分诱芯(表4)。Blend2是本组筛选的假眼 小绿叶蝉的一种诱捕剂,见Mu等(2012).Behavioral responses for evaluat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ecific tea shoot volatiles to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ca vitis.Insect Science,2012,19 (2):229~238

表43种叶蝉引诱剂诱捕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的比较

注:同一列中标有不同小写字母的数值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标有相同小写字母 的数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重复30次。

实施例2茶园中叶蝉飞向五组分诱芯的时间节律

1、采用实施例1第5步中的4种诱芯,分别附于素馨黄粘板上,参照第5步程序于茶园中进 行试验,每种诱芯重复30次。将一天分为如下7个时间段:18:00-6:00、6:00-8:00、8:00-10:00、 10:00-12:00、12:00-14:00、14:00-16:00和16:00-18:00。在每个时间最后的30分钟调查色板上 的叶蝉数。从7月21日~7月26日进行了为期6天的时间节律调查。

对于每种诱芯每天7个时间段诱捕的叶蝉数量之间的差异作方差分析,并以Duncan’s新 复极差比较差异,证明迷迭香气味中五组分诱芯的引诱效果显著。

2、结果

每种诱芯都是以18:00~6:00时间段诱得的叶蝉最多,与其它时间段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在连续5天诱捕中,五组分诱芯、五组分缓释诱芯、Blend1诱芯和Blend1缓释诱芯 诱得的叶蝉数分别占各自诱得叶蝉总数的75%、71%、74%和75%(图7、图8、图9、图10、 图11)。由于夜里该叶蝉静伏于茶树上,故黄昏和黎明是该叶蝉的主要活动时期,应该注意 在这个时间段诱捕。

实施例3迷迭香气味六组分诱芯在田间对于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

1、在安徽省茶区,9月上旬~11月下旬为假眼小绿叶蝉虫口高峰期,9月8日选皖南麻姑山 茶场生产茶园。设置:20个六组分诱芯+素馨黄粘板/667m2;处理2:20个Blend2诱芯+素 馨黄粘板/667m2;处理3:20个正己烷诱芯+素馨黄粘板/667m2;处理4:0个诱捕器/667m2即CK。每种诱芯重复3次,每个重复的面积是667m2茶园。

9月8日上午10:00~12:00,分别于4种处理的12个小区内五点取样,每样点取1米茶行, 纵向一分为二,用力拍打茶枝,以塑料布承接,计数振落下来的叶蝉成、若虫。14:00~16:00 将诱芯挂到色板中央,色板悬于小竹竿上组成诱捕器,诱捕器均匀放置于茶园中,间距7m× 8m。小竹杆插于茶丛中间,色板底边与茶梢等高。

9月10日同样使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叶蝉数量,调查素馨黄粘板上捕获的叶蝉数量。试验 期间天晴无雨日,温度30~35℃、相对湿度70%~80%。

2、结果

Blend2是本组筛选的对于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强诱捕效应的叶蝉诱捕剂,曾在该叶蝉的第 一个虫口高峰的防效可达59.3%。本试验期间茶园成虫较多,Blend2的防效超过60%,但是, 六组分诱芯的效果更好(表5)。

表5茶园中4种诱芯对于假眼小绿叶蝉防效的比较

注:校正虫口减退率=(诱捕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标有不同小写字母的数值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