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半干旱区荒山灌草立体配置恢复方法

半干旱区荒山灌草立体配置恢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干旱区荒山灌草立体配置恢复方法,属于灌草种的恢复建造技术领域。该方法针对荒山荒坡植被恢复治理采用“先草后灌、先封后建”的稀疏配置模式,具体实施方式如下:(1)原生植被覆盖度>40%以自然封禁恢复为主;(2)植被覆盖度30~40%以封禁+改良为主,改良(缓坡)宽带窄行灌草稀疏培植;(3)植被覆盖度<30%以封育+建造为主,建造(陡坡)窄带宽行灌草稀疏培植。该发明方法操作简单,适宜机械或人工作业,投入少,见效快。该配置方法具备快速恢复退化植被,保护地面原生植被,形成新的空间植被格局,控制天然草地植被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功能。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1-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0 授权公告日:20151125 终止日期:20171119 申请日:2013111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11-25

    授权

    授权

  • 2014-04-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311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3-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干旱区荒山灌草立体配置恢复方法,属于乡土灌草种的恢复建设 造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根据程积民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和科 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种子库》及赵金荣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 版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等专著。对柠条锦鸡灌木在半干旱荒山荒坡植被恢复中 建造措施,除介绍水平阶整地直播造林、植苗造林,鱼鳞坑整地直播造林、植苗造林及 培土埋苗造林法等技术措施外,还介绍了其他造林技术方法。在退化植被恢复灌草植被 营造方面,为提高荒山荒坡生态经济效益,解决林草矛盾和荒山治理成效不佳的实际问 题,在国内外及黄上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灌木林营造,国外的灌木林营造以四翅滨藜为主, 但大多数地区在半于旱地区荒山荒坡治理中,以往的建设方法,是对坡面采用全面整地 或半开挖的整地方法,这样一方面是破坏了地面原生(现有)植被和土壤结皮;另一方 面是扩大了土壤表面的创伤面,加速了土壤的蒸发,促进了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其三 方面是工程整地成本大,对原地面土壤熟化层破坏严重,同时,也改变了原地貌类型, 加速了土壤表面的扰动,容易形成细沟侵蚀。这些都是半干旱荒山荒坡植被恢复进展缓 慢,制约植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花钱多、恢复效果不大、生态恢复困难的突出问题。 目前,针对在半干旱地区荒山荒坡退化严重的坡面,采用保护地面原始植被,建立灌草 立体稀疏配置方法,尚未见报道。

目前,所采用的技术存在以下缺点:(1)破坏地面原始植被和土壤结皮;(2)影响 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的贮存;(3)工程整地成本高,破坏力度大,容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和生态环境问题;(4)新建造的灌木周围草皮被破坏,土壤表面裸露面增加,促进了土 壤水分的过渡消耗,影响灌木生长的成活率和保存率;(5)改变了土壤结构和表面的熟 化层,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和土壤水分;(6)灌木的生长由于受土壤养分不足的影响,常 常发育和自然更新能力差。对此需要采用其他技术予以完善和恢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半干旱区荒山灌草立体配置恢复方法,以便提高半干旱地 区退化草地裸露坡面植被快速恢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变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经济 效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半干旱区荒山灌草立体配置恢复方法,针对荒山荒坡植被恢复治理采用“先草 后灌、先封后建”的稀疏配置模式,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原生植被覆盖度>40%以自然封禁恢复为主,不采用任何人为的工程措施;

(2)植被覆盖度30~40%以封禁+改良为主,改良(缓坡)宽带窄行灌草稀疏培植;

(3)植被覆盖度<30%以封育+建造为主,建造(陡坡)窄带宽行灌草稀疏培植。

结合国家退化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荒山荒坡自然条件差,生 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严重,植被恢复难度大的问题,所采用灌草立体配置技术体系如 下:

1)对地面原生植被覆盖度>40%的类型以自然封禁恢复为主,不采用任何人为的工 程措施;

2)对地面植被覆盖度30%~40%的类型以封禁+改良,改良<15°的缓坡采用宽带窄 行灌草稀疏培植模式:即宽带为天然草地带宽5~8m,让其自然恢复,窄行采用人工或 机械进行整地,整地方法是沿山体水平方向修建宽1.0~1.5m,深0.3m~0.4m,外高内 低反坡3°~5°的水平阶,在水平阶外沿种植一行灌木,株距0.3m,灌木种植采用穴 播或坑植方法,穴播每穴3~5粒种子,坑植每坑2株苗。

3)对地面植被覆盖度<30%的类型以封禁+建造,建造>15°的陡坡采用窄带宽行 灌草稀疏培植模式:即窄带为天然草地带3~5m,让其自然恢复,宽行采用人工或机械 进行整地,整地方法是沿山体水平方向修建宽2.0~3.0m,深0.3m~0.4m,外高内低反 坡3°~5°的水平阶,在水平阶外沿种植两行灌木,行间距1.0m,株距0.3m,灌木种 植采用穴播或坑植方法,穴播每穴3~5粒种子,坑植每坑2株苗。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干旱、暴雨、多风等自然气候条件 下,利用灌草立体配置的不同层次的植株可有效降低荒山坡面的土壤风蚀和水蚀量。与 大面积未治理的退化荒山荒坡相比,土壤风蚀和水蚀量降低幅度高于65%和85%,土 壤侵蚀模数由配置前的5000吨/km2,减少到1000吨/km2,灌草立体配置地面与退化 荒山荒坡的近地面风速相比降低了40%;该灌草结合配置方法与单一种植草本植物恢复 退化植被相比较,草地生产力提高了6~8倍,退化草地盖度提高了60%~80%。

该发明方法利用灌草立体配置缓坡“一行一带”、陡坡“二行一带”的建植方法操 作简单,适宜机械或人工作业,投入少,见效快,只需在退化荒山荒坡分不同坡度建立 灌木行和天然草地带,形成灌草立体空间格局,不同灌草植株行带间隔分布的建植模式 通风透光。该配置方法具备快速恢复退化植被,保护地面原生植被,形成新的空间植被 格局,控制天然草地植被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多重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缓坡宽带窄行灌草稀疏培植技术模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陡坡窄带宽行灌草稀疏培植模式技术模式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1、灌木;2、天然草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荒山缓坡建造柠条锦鸡儿灌木1一行,在行与行之间为天然草地2, 不要采取任何人为的干扰措施,让其自然恢复;如图2所示在荒山陡坡建造柠条锦鸡儿 灌木1两行,在行与行之间为天然草地2,不要采取任何人为的干扰措施,让其自然恢 复,具体实施如下:

①“缓坡一行、陡坡二行”即灌木保护行-天然草地恢复技术要点:

目前,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需要进行治理的所有荒山荒坡,都要在 自然封禁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在<15°以下的缓坡,主要推广应用对坡面天然植被实施 封禁恢复措施,保护地面现有天然植被,然后按照坡面的自然地貌变化,沿山体水平方 向修建水平带,带宽1.0~1.5m,深0.3m~0.4m,外高内低反坡3°~5°,在水平带外 沿种植一行灌木,株距0.3m,灌木种植采用穴播或坑植方法,穴播每穴3~5粒种子, 坑植每坑2株苗,带与带之间为行,行间距为5~8m。在>15°以上的陡坡,主要推广 应用对坡面天然植被实施封禁恢复措施,保护地面现有天然植被,然后按照坡面的自然 地貌变化,沿山体水平方向修建水平带,带宽2.0m,深0.3m~0.4m,外高内低反坡3 °~5°,在水平带外沿种植二行灌木,行距1.0m,株距0.3m,灌木种植采用穴播或坑 植方法,穴播每穴3~5粒种子,坑植每坑2株苗,带与带之间为行,行间距为3~5m。 目的是拦蓄和缓解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土壤水库水分的积蓄。

②“一带”是天然草地恢复带——免耕自然修复技术:

在治理过程中在<15°以下的缓坡和>15°以上的陡坡,对行与行之间的天然草地 植被带采用全面封禁措施,免耕让其自然恢复。

③平茬复壮技术:柠条锦鸡儿灌木在黄土高原生长到5年以上,如果不进行刈割 平茬利用即开始老化衰退,生长繁殖更新的能力减弱,因此必须进行平茬,使其快速复 壮更新。根据柠条锦鸡儿灌木的种植经验,建议隔二年进行一次平茬,平茬高度控制在 5cm以下,有利于分枝萌发,适宜平茬期为秋末或早春。平茬后当年的分枝数比未平茬 提高75%,植株生长高度提高58%,生物量提高3~5倍。是优良的牛羊优质饲草,蛋白 质含量在营养期为13.2%。

④其他注意要点:柠条锦鸡儿灌木穴播建植时,种子较大无异味,容易遭受鸟类 和鼠类的取食,因此播种时一定要进行土壤或种子的药物处理,才能保证全苗。另外种 子顶土能力较强,播种时要严格控制播量。穴播苗期生长速度缓慢,易受杂草的干扰。 因此,应长期加强管理及时进行锄杂草清除。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 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