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隔离装置的车辆和用于车辆的隔离装置

具有隔离装置的车辆和用于车辆的隔离装置

摘要

一种具有车身部段(4)、挡泥板(5)和隔离装置(7)的车辆(1),其中,在所述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之间形成自由空间(6),其中,所述隔离装置(7)安置在所述自由空间(6)内,用于隔离驱动区域(3)和乘客舱(2)之间的噪音和/或湿气,其中,所述隔离装置(7)沿着其纵向延伸量(L)具有第一侧支承区域(8a、8b),借此使所述隔离装置(7)支承在所述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上,其中,所述隔离装置(7)具有第二侧支承区域(15a、15b、16a、16b),借此使所述隔离装置(7)与所述纵向延伸量(L)呈角度地支承在所述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上,和/或其中,所述隔离装置(7)具有第三侧支承区域(17a、17b、18a、18b),借此使所述隔离装置(7)平行于所述纵向延伸量(L)地并且沿着或反向于所述车辆(1)的行驶方向(F)错移地支承在所述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6921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07699.1

  • 发明设计人 T.谢弗;

    申请日2013-07-22

  • 分类号B62D25/18;

  • 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侯宇

  • 地址 美国密歇根州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36: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7-07

    授权

    授权

  • 2015-09-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2D25/18 申请日:201307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隔离装置的车辆和一种用于车辆的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汽车车身和挡泥板之间安置隔离装置,用于隔离或减弱车辆的驱 动区域(如发动机舱或轮罩)的噪音或湿气进入车辆的乘客舱。

例如,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DE10 2011 118 889A1描述了一种在 机动车内结合采用隔音板。该隔音板反向于车辆的行驶方向被压入车轮后 面、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之间,并且沿其纵向延伸量从侧面支承在车身部段和 挡泥板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其乘客舱功能可靠地减弱 或隔离来自驱动区域的噪音和/或湿气。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按照本发明的 车辆和一种按照本发明的隔离装置得以解决。

在此建议一种车辆、尤其轿车或载重车,具有车身部段、挡泥板和隔离 装置。所述车身部段优选被设计为车柱(例如A柱)或用于车轮的轮罩。所述 挡泥板优选安装在车身部段上并且优选从车身部段上以凸形突起。

在所述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之间形成自由空间,所述隔离装置安置在所述 自由空间内,用于隔离驱动区域与车门至车辆乘客舱的过渡区域之间的噪音 和/或湿气。发动机舱和/或轮罩优选安置在驱动区域内。

自由空间和/或在安置在其内的隔离装置优选与驱动区域和/或车门至乘 客舱的过渡区域邻接,或者与其相邻安置。备选或可补充的是,自由空间反 向于车辆的行驶方向被设置在车轮的后面。

特别优选的是,隔离装置、尤其在装配在车辆内的状态下具有相当、相 似于挡泥板高度的或与该高度向匹配的纵向延伸,隔离装置的纵向延伸量尤 其是挡泥板高度的至少60%、优选至少70%、尤其至少80%或者等于挡泥板 高度。

所述隔离装置沿着其纵向延伸量具有第一侧支承区域,所述隔离装置借 助所述第一侧支承区域支承在所述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上。隔离装置尤其被压 入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之间,使得第一侧支撑区域在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上紧贴 或密封。

所述隔离装置具有第二侧支承区域,所述隔离装置借助所述第二侧支承 区域与所述纵向延伸量呈角度地、例如垂直地支承在所述车身部段和挡泥板 上。隔离装置优选通过第二侧支撑区域沿着或反向于车辆的行驶方向支承在 车身部段或挡泥板上。

不同于或补充第二侧支承区域的是,所述隔离装置具有第三侧支承区 域。所述第三侧支承区域平行于所述纵向延伸量或与所述纵向延伸量相同指 向地延伸,但是第三侧支撑区域至少部分地或全部地错移,也就是相对于第 一支承区域平行错位地安置。错移或错位方向沿着或反向于行驶方向。第三 支承区域同样支承在所述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上。

当隔离装置具有第二和第三支承区域时,特别优选的是,在第一、第二 和第三支承区域之间安置第四支承区域,其同样使隔离装置支承在车身部段 和挡泥板上。第四支承区域一方面增大了第一支承区域以外的支承面,另一 方面支承区域可以通过第四支承区域相互支承,由此改善了隔离装置的机械 强度和刚性。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是,通过第二和/或第三侧支承区域功能可靠地将 隔离装置定位或可定位在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之间的自由空间内。尤其避免或 防止了隔离装置从其自由空间内的预定位置松脱、滑动或扭转。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凸起,所述凸 起具有第二和/或第三侧支承区域。通过第二和/或第三侧支承区域的支承, 形成扭转防护防止隔离装置围绕沿所述纵向延伸量延伸的隔离装置的纵轴 发生扭转。

特别优选的是,所述隔离装置在俯视视角(制造位置)内具有至少一个横 向于所述纵向延伸量延伸的折棱。至少一个折棱优选将隔离装置划分为至少 一个端部部段和主部段。例如,两个折棱将隔离装置划分为两个端部部段和 一个中间部段。所述隔离装置尤其具有至少一个端部部段,其围绕所述至少 一个折棱被翻折,由此形成至少一个有角度地从所述纵向延伸量上突出的凸 起。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凸起通过形状接合避免沿车 辆纵向滑动地被固定。至少一个凸起尤其通过挡泥板和/或车辆的另外的构件 形状接合地防滑地固定。由此,隔离装置尤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无法从预定 的位置松脱,并从而满足可靠的噪音和湿气隔离功能。

在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变化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凸起被设计为第一凸 起。第一凸起优选被安置在所述隔离装置的纵向延伸量的第一、例如上端部 上并且从该端部与纵向延伸量呈角度地突起。

特别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起通过环绕的挡泥板翻边以及通过紧贴在转 向灯或其它车身构件上,避免沿着或反向于所述行驶方向滑动地被形状接合 地予以固定。第一凸起尤其沿行驶方向通过挡泥板翻边以及反向于行驶方向 通过转向灯或车辆的其它构件被形状接合地保持。

备选或可补充的是,至少一个凸起被设计为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优 选被安置在所述隔离装置的纵向延伸量的第二、例如下端部上,其中,第二 凸起有角度地从隔离装置的纵向延伸量上的突起。

所述第二凸起例如在两侧通过环绕的挡泥板翻边,避免沿着和/或反向 于所述行驶方向滑动地被形状接合地予以固定。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凸起内设置有液体流出口,液 体通过所述液体流出口可以流走。所述液体例如可以是在轮罩内积聚的喷水 或融冰水。

在本发明的优选变形方案中,所述隔离装置在俯视视角内具有具备环绕 的边缘或凸缘的盆形结构,由此使所述隔离装置具有开放的凹穴。隔离装置 优选在其盆形结构内随着挡泥板的形状构造,尤其与挡泥板的形状相匹配。 在特殊情况下,隔离装置具有圆弧走势,其与挡泥板的圆弧走势相同或者与 之相匹配。由此,隔离装置尤其在自由空间内安装时较好地与挡泥板相配合, 并且可以确保实现隔离效果。

特别优选的是,在环绕的边缘或凸缘内沿着至少一个折棱的延长线设置 切口。例如切口被设计为V形,所述切口使得所述隔离装置的至少一个部段 围绕所述折棱的翻折并且形成至少一个与纵向延伸量呈角度地突出的凸起 更为容易或成为可能。

因为边缘或凸缘可选地也沿凸起在其上延伸,所以边缘或凸缘通过其呈 角度的安置方式平行于纵向或与纵向相同指向地并且沿着或反向于行驶方 向错位地从凸起上突起。第二和/或第三和/或第四侧支承区域尤其通过边缘 或凸缘形成或在其上安置。

在本发明的优选变化方案中,环绕的边缘或凸缘优选根据制造情况具有 从边缘或凸缘上侧向突出的翻边。所述翻边优选形成密封唇,所述密封唇辅 助或增强了隔离装置隔离噪音和/或湿气的效果。

所具有的优点是,隔离装置通过翻边更紧密地和/或更靠近地紧贴在车 身部段和/或挡泥板上,并且由于挡泥板被固定在车身部段上可以补偿公差。 翻边的宽度优选最大10mm、尤其最大5mm、在特殊情况下最大3mm。翻 边例如在制造隔离装置时形成,尤其在深拉、模压或发泡过程中形成。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在隔离装置的开放的凹穴内可以填充增强 噪音和/或湿气隔离的填充物。填充物优选可以尤其通过凸起形状接合地保持 在开放的凹穴内。备选或可补充的是,填充物可以焊接或粘接在开放的凹穴 内,以便确保在其内固定。

在本发明的优选设计方案中,隔离装置和可选补充的填充物由吸收噪音 和/或隔离湿气的材料构成。隔离装置和可选补充的填充物例如由PE(聚乙烯) 泡沫和/或EPDM(三元乙丙橡胶)薄膜构成。也可以使用由不同的、优选包括 PE泡沫和EPDM薄膜的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通过使用这种材料能够以优 选的方式减少重量。重量的较小对于车辆的燃料消耗也是有正面效果的,并 且由此节省了费用。

在隔离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优选实施深拉、模压或发泡过程。可选补充的 是,优选在深拉、模压或发泡过程之后紧接着或者同时实施切边过程。由此, 能够以简单和节省成本的方式制造隔离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对象涉及一种隔离装置,其设计用于前述车辆。所述隔 离装置可以安置在自由空间内,用于隔离驱动区域和乘客舱之间的噪音和/ 或湿气。所述隔离装置沿着其纵向延伸量具有第一侧支承区域,所述隔离装 置借助所述第一侧支承区域可以支承在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上。所述隔离装置 具有第二侧支承区域,所述隔离装置借助所述第二侧支承区域可以与纵向延 伸量呈角度地支承在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上。与第二侧支承区域不同或可选补 充的是,所述隔离装置具有第三侧支承区域,所述隔离装置借助所述第三侧 支承区域可以平行于纵向延伸量地并且沿着或反向于行驶方向错位或错移 地支承在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上。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获得本发明另外的特征、优点和 效果。在附图中:

图1示出沿水平剖切线D-D剖切车辆的前部区域所得的剖面图,所述 车辆具有安置在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之间的隔离装置;

图2示出未安装到车辆内的隔离装置;

图3示出车身部段、挡泥板和隔离装置的沿垂直于车辆的行驶方向延伸 的剖切线X-X剖切所得的剖面视图;

图4示出具有安置于挡泥板后部的根据图5的隔离装置的车辆纵向侧上 的挡泥板的侧视图;

图5a示出沿图4中剖切线A-A剖切第一凸起所得的剖面图;

图5b示出沿图4中剖切线B-B剖切第二凸起所得的剖面图;

图6示出根据图2的隔离装置的剖面图,其中剖切线C-C沿隔离装置 的纵轴延伸;

图7示出图6的隔离装置在根据图5a和5b的第一和第二凸起被翻转到 安装位置时的视图。

在附图中,对于相应或相同的部件分别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示出沿水平延伸的剖切线D-D剖切车辆1 的剖面图。所述车辆1包括乘客舱2和包含发动机31和轮罩32的驱动区域 3,其中在轮罩32内安置有车轮33。乘客舱2相对于车辆的行驶方向F与 驱动区域3相邻,并且从外侧被车门21闭锁。

车辆1具有例如被设计为A柱的车身部段4。此外,车辆1包括挡泥板 5,该挡泥板5沿行驶方向F基本平行于车辆部段4或与车辆部段4相同指 向地安置。在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之间存在自由空间6,该自由空间6与 乘客舱2和驱动区域3相邻。

车辆1包括隔离装置7,其被安置在自由空间6中并且被设计为驱动区 域3和乘客舱2之间的隔音和/或隔湿装置。由此避免或阻止驱动区域3的湿 气和/或驱动噪音进入乘客舱2内。

隔离装置7由吸音和隔湿的材料构成,如膨胀的PE泡沫、PUR(聚氨酯) 泡沫和/或EPDM薄膜。所述隔离装置7通过发泡过程或深拉或挤压过程制 造,并且随后或同时通过切割过程制成。

图2示出隔离装置7未装配到车辆内的状态的视图。图3示出根据图2 的隔离装置7的视图,其中该隔离装置7已装配到车辆内。图3尤其示出沿 着图1、4中的剖切线X-X剖切自由空间6所得的剖面图,所述自由空间6 由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所限定,其中剖面图垂直于车辆1的行驶方向F延 伸。

隔离装置7具有在图2所示的未装配状态下的纵向延伸的长度L1,该 长度L1比图3所示的在装配状态下的沿纵向延伸的长度L更长。

根据图2,隔离装置7具有盆形结构,其具有环绕的边缘或凸缘73,通 过该边缘或凸缘73形成开放的凹穴9。环绕的边缘或凸缘73的高度例如在 20mm至100mm之间。在环绕的边缘或凸缘73上例如设置有环绕的折边或 翻边14,所述翻边14从边缘或凸缘73上侧向、尤其垂直地向外突起。翻边 14例如是在用于制造隔离装置7的发泡过程中在边缘或凸缘73上成型的或 者在通过深拉及挤压工艺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在生产时,翻边14在之后的 切割过程中可以被切割成适合的宽度,例如最大10mm,优选最大5mm。

隔离装置7具有第一和第二横向或垂直于纵向延伸走向的折棱10a、 10b,所述折棱10a、10b将隔离装置71划分为中间部段74和作为自由端部 部段的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

通过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绕着相应的折棱10a、10b的翻折,隔离装 置7由处于未装配状态下的长度L1(图2)过渡到处于装配状态(图1、4)下的 长度L(图3、7)。

通过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绕着相应的折棱10a、10b的翻折,形成第 一和第二凸起11、12(图3、7)。第一凸起11设置在隔离装置7的第一、尤 其上端部E1上,并且相对于隔离装置7的纵向延伸有角度地、尤其直角地 突出。

第二凸起12设置在隔离装置7的第二、尤其下端部E2上,并且相对于 隔离装置7的纵向延伸有角度地、尤其直角地突出。在图3所示的隔离装置 7的视图中,两个凸起11、12从绘图面伸出。

如图3所示,隔离装置7在装配状态下被安置在车辆1的自由空间6内。 在该安置方式中,隔离装置7的长度L占据挡泥板5高度H的约60%,优 选约70%,尤其约80%,或者充满其高度。隔离装置7在其外轮廓内与挡泥 板5的形状、尤其与挡泥板5的径向走势相匹配或相同,使得隔离装置7可 以完全充满和隔离自由空间6内的车身部段4与挡泥板之间的距离。

在隔离装置7的由环绕的边缘或凸缘73形成的开放的凹穴9内,可以 填充增强隔离效果的填充物。所述填充物优选形状接合地通过凸起11、12 保持在开放的凹穴9中。可选的是,填充物可以焊接或粘接在凹穴9中,以 便确保固定。

图4示出具有安置于挡泥板5后部的根据图5的隔离装置的挡泥板5的 侧视图。图5a示出沿图4中剖切线A-A剖切第一凸起11所得的剖面图。图 5b示出沿图4中剖切线B-B剖切第二凸起所得的剖面图。

隔离装置7通过沿其纵向延伸的长度L、尤其沿中间部段74安置的第 一侧支承区域8a、8b(参见图3、4、5a和5b)紧贴在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 上。隔离装置7尤其沿其纵向延伸内的长度L、尤其沿中间部段74被挤压 在车身部件4和挡泥板5之间,使得第一侧支承区域8a、8b与身部件4和 挡泥板5相接触。

通过第二侧支承区域15a、15b、16a、16b(参见图3、4、5a和5b)使隔 离装置7与纵向延伸呈角度地紧贴在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上。

第一凸起11具有第二侧支承区域15a、15b,并且第二凸起12具有第二 侧支承区域16a、16b。通过凸起11、12有角度地从隔离装置7的纵向延伸 量L上突起,使得凸起11、12的第二侧支承区域15a、15b、16a、16b同样 与纵向延伸量L呈角度地紧贴在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上。

隔离装置7具有第三侧支承区域17a、17b、18a、18b(参见图3、4、5a、 5b),其平行于纵向延伸量L并且沿行驶方向与第一侧支承区域8a、8b错开 或错移地延伸,并且在此支承在车身部件4和挡泥板5上。第三侧支承区域 17a、17b、18a、18b尤其与第二侧支承区域15a、15b、16a、16b呈角度地 安置或定向。

围绕第一凸起11延伸的边缘或凸缘73具有第三侧支承区域17a、17b。 第三侧支承区域18a、18b安置在第二凸起12的边缘或凸缘73上并且通过 其构型。通过将边缘或凸缘73设置在凸起11、12上并且从凸起11、12上 有角度地突起,使得边缘或凸缘73借助第三侧支承区域17a、17b、18a、18b 平行于纵向延伸量L且尤其沿行驶方向F错移地紧贴在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 5上。

由第二侧支承区域15a、15b、16a、16b而转化成的隔离装置7的与纵 向延伸呈角度定向的支承和/或由第三侧支承区域17a、17b、18a、18b形成 的平行于纵向延伸量L延伸并且沿行驶方向F错位或错移的支承,形成了对 于隔离装置7的扭转防护。通过扭转防护,防止隔离装置7围绕沿纵向延伸 量L延伸的纵轴A(图3)、尤其在车辆1行驶中发生扭转。由此,可以保证 隔离装置7在自由空间6内的持久稳定的位置。

隔离装置7在第一凸起11的支承区域8b、15b、17b和第二凸起12的 支承区域8b、16b、18b之间具有第四支承区域75或76。所述第四支承区域 75或76对第一凸起11的其它支承区域8b、15b、17b或第二凸起12的其它 支承区域8b、16b、18b进行了补充,使之成为连续的支承面。第四支承区 域75、76既设置在挡泥板5的侧面上(如图4所示),也设置在车身部段4的 侧面上。

根据图4、5a和5b,第一和第二凸起11、12形状接合地被固定,防止 其沿着或反向于车辆1的行驶方向F发生滑动。第一凸起11尤其相对于行 驶方向F通过环绕的挡泥板翻边51以及沿行驶方向F通过紧贴车辆1的转 向灯或车身构件20实现形状接合地固定。第二凸起12沿着或反向于行驶方 向F通过两个另外的挡泥板翻边52、53防止滑动地实现形状接合的固定。

如图3和6所示,从边缘或凸缘73上突起的翻边14形成了附加的密封 唇,该密封唇增强了安装在车辆内的隔离装置7(图3)针对车身部段4和挡泥 板5的噪音和/或湿气的隔离效果。通过翻边/密封唇14,尤其使得隔离装置 7借助第一、第二和第三侧支承区域8a、8b、15a、15b、16a、16b、17a、17b、 18a、18b更为准确或齐平地与车身部段4和挡泥板5的走势相配合,其中通 过翻边/密封唇14可以补偿车身部段和挡泥板之间的可能的与装配相关的公 差。由此,在公差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隔离装置7保证隔离噪音和/或湿 气。

图6示出隔离装置7在车辆1内未装配状态下的沿着在纵向延伸量L 上延伸的纵轴A1(图2)的剖面图C-C。

隔离装置7被第一和第二折棱10a、10b(图6)被划分为中间部段74以及 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所述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首先沿纵向延伸量L 延伸。随后,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改变走向,其中方向垂直于纵向延伸 量L定向。

沿着第一和第二折棱10a、10b的延长线,在边缘或凸缘73内设置有第 一和第二V形切口13a、13b,它使得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围绕相应第一 和第二折棱10a、10b的翻折变得更简单,并且由此可以形成第一和第二有 角度地相对于延伸量L突出的凸起11、12。

在围绕第二折棱10翻折后形成第二凸起12的第二部段72具有液体流 出口19。通过该液体流出口19,如图4所示,例如使得在轮罩32内积聚的 喷水可以从第二凸起流走。V形切口13a、13b可以一并制造成型或者如液 体流出口19一样在隔离装置7的制造过程中通过切割过程而形成。

图7示出具有第一和第二部段71、72的图6的隔离装置7,该第一和 第二部段71、72已被翻转为凸起11、12。

当隔离装置7在车辆1的自由空间6(图1)内安装时,从图6所示的状 态过渡到图7所示的状态。通过隔离装置7被推入到自由空间6内,使部段 71、72尤其围绕折棱10a、10b被翻转并且形成有角度地从延伸量L上突出 的凸起11、12

虽然在之前详细描述了至少一个实施例,应该理解的是,仍存在着大量 的实施形式的变型。同样应该理解的是,只是示例性地描述了至少一个实施 例,并且对关于应用领域和配置的保护范围不构成限制。更确切地说,本公 开内容是用于转化至少一个实施例而采用的方案。由此应该理解的是,至少 一个实施例可被转化为不同的功能变型或元件的安置方式,只要不脱离本申 请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或其等同保护范围即可。

附图标记列表

1       车辆

2       乘客舱

3       驱动区域

4       车身部段

5       挡泥板

6       自由空间

7       隔离装置

8a;8b   第一侧支承区域

9       开放的凹穴

10a     第一折棱

10b     第二折棱

11      第一凸起

12      第二凸起

13a;13b V形切口

14      翻边/密封唇,尤其是环绕的

15a;15b 第一凸起上的第二侧支承区域

16a;16b 第二凸起上的第二侧支承区域

17a;17b 第一凸起的边缘或凸缘上的第三侧支承区域

18a;18b 第二凸起的边缘或凸缘上的第三侧支承区域

19      液体流出口

20      转向灯/车身构件

21      车门

31      发动机

32      轮罩

33      车轮

51      第一挡泥板翻边

52      第二挡泥板翻边

53      第三挡泥板翻边

71      第一部段

72      第二部段

73      边缘或凸缘,尤其是环绕的

74      中间部段

75      第四支承区域

76      第四支承区域

A       装配状态下的纵轴

A1      未装配状态下的纵轴

E1      第一端部,上端部

E2      第二端部,下端部

F       行驶方向

H       挡泥板的高度

L       装配状态下的长度

L1      未装配状态下的长度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