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的中药

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的中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麻黄10份、连翅30份、白芍30份、当归10份、白术30份、茯苓30份、薏苡仁30份、香附20份、益母草30份、桂枝30份、车前子20份、大黄10份、牡丹皮10份、升麻6份、细辛3份、蝉蜕6份、干姜20份、甘草6份、防风6份、黄芪30份。本发明能有效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其治疗效果好,治愈率可达86%。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5072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谭钦文;

    申请/专利号CN201310437431.X

  • 发明设计人 孙高峰;谭钦文;

    申请日2013-09-24

  • 分类号A61K36/9068;A61P7/10;A61K35/64;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枫南路1258号C幢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10:1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1-0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9068 授权公告日:20150603 终止日期:20150924 申请日:2013092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6-03

    授权

    授权

  • 2015-05-13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A61K36/906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30924

    著录事项变更

  • 2015-05-13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K36/9068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50423 申请日:2013092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03-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9068 申请日:201309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05

    公开

    公开

查看全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形成此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所致。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风系因湿蕴肤证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目前,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一般采用越婢加术汤,还没有一种专用于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是中药。

本发明所涉及的药材的研究现状如下:

麻黄【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性味】 辛、微苦,温。【归经】 归肺、膀胱经。【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连翅【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的干燥果实。【性味】 苦,微寒。【归经】 归肺、心、小肠经。【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白芍【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性味】 苦、酸,微寒。【归经】 归肝、脾经。【功能主治】 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当归【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性味】 甘、辛,温。【归经】 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白术【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性味】 苦、甘,温。【归经】 归脾、胃经。【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茯苓【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性味】 甘、淡,平。【归经】 归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薏苡仁【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性味】 甘、淡,凉。【归经】 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 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香附 【来源】 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 的干燥根茎。【性味】 辛、微苦、微甘,平。【归经】 归肝、脾、三焦经。【功能主治】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益母草【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的地上部分。【性味】性微寒,味苦、辛。【归经】归肝、心包经。【功能主治】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桂枝【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性味】 辛、甘,温。【归经】 归心、肺、膀胱经。【功能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车前子【来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 的种子。【性味】 性微寒,味甘。【归经】归肝、肾、肺、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大黄【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 苦,寒。【归经】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主治】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牡丹皮【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性味】 苦、辛,微寒。【归经】 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升麻【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 . 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 的干燥根茎。【性味】 辛、微甘,微寒。【归经】 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细辛【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性味】 辛,温。【归经】 归心、肺、肾经。【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蝉蜕【来源】 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幼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性味】 甘,寒。【归经】 归肺、肝经。【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干姜【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甘草【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性味】 甘,平。【归经】 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防风【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的干燥根。【性味】 辛、甘,温。【归经】 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 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黄芪【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性味】 甘,温。【归经】 归肺、脾经。【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的中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麻黄10份、连翅30份、白芍30份、当归10份、白术30份、茯苓30份、薏苡仁30份、香附20份、益母草30份、桂枝30份、车前子20份、大黄10份、牡丹皮10份、升麻6份、细辛3份、蝉蜕6份、干姜20份、甘草6份、防风6份、黄芪30份。

中医治疗水肿,主要在于调整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水道通调,其肿自消。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系风湿外袭,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风湿邪毒蕴结皮肤,发为风湿蕴肤证型水肿。主证:四肢或全身浮肿,多伴有恶寒发热,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瘙痒、出疹等症状,小便不利,舌紫暗,苔白,脉沉。治法以疏风清热,解毒化湿,运脾化湿为主。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资料

发明人2009年6月-2013年5月间共收集了69例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门诊患者,其中,男32例,女,37例,年龄43-65岁,病情15天-6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试验方法

2.1对照组口服越婢加术汤,按照说明书服用。疗程15天。

2.2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1制得的胶囊,早、中、晚各一次。疗程15天。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试验室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病情得到控制,实验检查改善或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2治疗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50340786%空白组19010952.6%

由此可见,本发明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例1

称取麻黄10克、连翅30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香附20克、益母草30克、桂枝30克、车前子20克、大黄10克、牡丹皮10克、升麻6克、细辛3克、蝉蜕6克、干姜20克、甘草6克、防风6克、黄芪30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1天用量的胶囊剂。

用于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具体实施例2

称取麻黄10克、连翅30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香附20克、益母草30克、桂枝30克、车前子20克、大黄10克、牡丹皮10克、升麻6克、细辛3克、蝉蜕6克、干姜20克、甘草6克、防风6克、黄芪30克,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过滤;滤渣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包装,即得符合正常成人1天用量的散剂。

用于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具体实施例3

称取麻黄10克、连翅30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香附20克、益母草30克、桂枝30克、车前子20克、大黄10克、牡丹皮10克、升麻6克、细辛3克、蝉蜕6克、干姜20克、甘草6克、防风6克、黄芪30克,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再加入适量糊精和矫味剂,按照本领域常规工艺制粒,包装,即得符合正常成人1天用量的颗粒剂。

用于治疗风湿蕴肤证型水肿病。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