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

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实行留设煤柱+部分充填+部分开采的协调式充填开采,以留设的煤柱为核心,使煤柱、充填体、垮落体协调支撑上覆岩体,控制岩层与地表的移动变形值。单侧充填模式是在留设煤柱一侧,依次布置充填工作面和不充填工作面;双侧充填模式则两侧依次布设。先采充填工作面、后回采不充填工作面,或者充采合并同时回采。留设煤柱宽度应满足基本稳定要求;充填工作面、不充填工作面宽度,按极不充分开采要求确定。本发明与条带开采相比,煤柱侧充改善了煤柱的应力状态,提高了采出率。与全采全充相比,减少了充填量,却增强了充填体与煤柱的支撑强度,提高了岩层控制效果,节省了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4377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04267.5

  • 发明设计人 戴华阳;

    申请日2013-07-19

  • 分类号E21C41/16(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1:05:4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11-30

    授权

    授权

  • 2014-0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C41/16 申请日:201307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2-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层开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煤矿岩层移动控制 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

技术背景

开采势必造成地表沉降和变形。在潜水位较高地区,按常规开采 方式回采煤炭资源,会在地表形成的沉陷盆地内大量积水,若建筑物 或构筑物位于沉陷盆地内,会造成建筑物或构筑物长期积水或过度潮 湿,影响正常使用;当地表变形较大时还会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损 坏。因此,当地表建(构)筑物较多,压煤量大时,目前一般采取地 表建(构)筑物异地搬迁,或采取井下充填开采和条带开采措施,以 避免或减小地表建(构)筑物的开采损害影响程度。不同措施具有如 下特点:

1、异地搬迁

把建(构)筑物从开采影响区,搬迁到不受开采影响的地方。该 方法可从根本上解决建(构)筑物受开采的影响,是避免采动损害的 最为有效的途径。但该方法存在征地困难、资金投入较大、搬迁周期 长、工农关系难以协调等问题。

2、常规开采

指综合机械化采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的采煤方法。该法资源 回收率最高,高产高效,系统布置简单,巷道掘进量小,但对地表建 筑物、构筑物的损害最为严重。

3、条带开采

把开采煤层划分为条带形状,按一定采留比,采一条,留一条, 间隔顺序开采,使留下的条带煤柱支撑上覆岩层,从而达到减小地表 移动变形的方法。该方法可较好的控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建(构) 筑物受到采动影响较小,但丢煤严重、资源回收率低,回采率仅为 40%左右,采深较大时回采率更低。若煤柱留设宽度较大时丢煤严重, 过小时,会造成煤柱失稳,起不到控制覆岩移动的作用。

4、充填开采(全采全充)

充填开采是指井下工作面开采后,采用矸石、废弃物或膏体、高 水材料等充填到采空区,以抑制顶板下沉,从而起到控制岩层与地表 移动变形的开采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控制地表下沉及变形,资源回收 率高;开采与充填交替作业、相互影响,使得产量低。资金一次性投 入大,吨煤成本增加,充填材料无保证的矿区难以实施该方法。

实测及试验研究表明,地表及岩层移动主要受控于关键层,当主 要关键层完整时,其上方岩层随关键层的移动而移动,地表的下沉和 变形均较小;主要关键层的破断会导致地表下快速下沉,地表下沉速 度随主关键层周期性破断而呈现周期跳跃性变化,当关键层的移动变 形传至地表松散层时,松散层会调整吸收关键层的非均匀下沉,若松 散层较薄时,不足以全部吸收非均匀变形,地表会发生较大变形,而 松散层足够厚时,关键层破断引起的非连续变形将被全部吸收,地表 表现为连续变形。矿业工程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 关键层理论的提出,解决了现场许多技术问题,并为支护设计、瓦斯 抽放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覆岩中关键层可以控制其上方覆岩的移 动,主关键层不破断并长期稳定的情况下,地表发生的移动变形较小, 这是设计开采“三下(建/构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煤炭资源的 基本原则。

以上各种开采方法从本质上来讲,是侧重于资源的高效回收或地 表的有效保护,不能二者兼顾。目前我国“三下”压煤问题普遍存在, 有的矿区压煤量甚至达到100%,搬迁费用企业难以承受,条带开采 资源的回收率太低,全部充填开采成本太高。因此,在“三下”开采 中迫切需要一种安全、高回收率、低成本的开采技术。

综上所述,对于搬迁措施难以实施,地表沉陷后易积水、压煤量 大、分布广泛的建(构)筑物下开采;就要寻求一种既能减小下沉和 地表变形,以达到保护地表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保证资源回收 率要求,又能节约成本的开采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控制岩层与 地表的移动和变形、能够减小采动损害、减少面积充填率,并且提高 煤炭回收率的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 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将煤矿采区划分成m个开采单元,m为正整 数;开采单元的开采分为单侧充填和双侧充填两种模式,每个开采单 元实行留设煤柱、部分充填和部分开采的协调式充填开采,以留设的 煤柱为核心,使煤柱、充填体和垮落体协调支撑上覆岩体,控制岩层 与地表的移动变形值。

上述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按照 单侧充填模式,每个开采单元均采用单侧填充模式进行开采:单侧充 填模式是在留设煤柱一侧,依次布置一个充填工作面和一个不充填工 作面;首先在第N个开采单元的充填法开采单元区内进行充填工作面 回采并充填形成充填体;然后在第N个开采单元的全部垮落法开采单 元区进行不充填工作面回采,形成采空区,n均为正整数且m小于等 于n;相邻两个开采单元的煤柱与采空区相邻。

上述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按照 双侧充填模式,每个开采单元采用双侧填充模式进行开采,双侧充填 模式是在留设煤柱的一侧依次布设一个充填工作面和一个不充填工 作面,并在留设的煤柱的另一侧布设另一个不充填工作面;首先在第 N个开采单元的充填法开采单元区内进行充填工作面回采并充填形成 充填体;然后在第N个开采单元的全部垮落法开采单元区进行不充填 工作面回采,形成采空区,n均为正整数且m小于等于n;相邻两个 开采单元采用填充体与采空区相邻。

上述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整个 煤矿采区内,一部分开采单元的煤柱只在一侧有充填体,另一部分开 采单元的煤柱的两侧均有充填体;相邻两个开采单元采用填充体与采 空区相邻或者采用煤柱与采空区相邻。

上述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充填 工作面和不充填工作面合并,同时回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留设煤柱的宽度可按基本稳定要求确定,充 填工作面、不充填工作面宽度,可根据具体地质采矿条件按非充分开 采或极不充分要求确定;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常识,在此 无须赘述。

本项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 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特别适用于建(构)筑物及水体下,缓倾斜或 近水平且直接顶较完整、覆岩岩性为中硬或坚硬岩层的煤层开采。煤 层开采采取“小煤柱+两(单)侧充填面+两(单)侧极不充分开 采面”。控制覆岩垮落范围,从而减小覆岩移动变形程度,达到既可 控制地表移动变形,又可提高资源回收率的目的。

本发明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通 过减小留设煤柱宽度提高资源回收率,利用充填体充填以减小采动空 间,使上覆岩层中关键层位移及变形发展的空间减小,与小煤柱共同 支撑上覆关键层的压力,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并向煤(岩)体和顶底 板围岩提供一定的抵抗力,减缓煤柱和关键层中的应力集中现象(应 力集中是造成覆岩变形与破坏导致地面损害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充 填体与煤柱载荷共同支承关键层的支撑体系,起到减小地表移动变形 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填体对小煤柱产生侧向压力,使小煤柱处于双向 或三向应力状态,改善了小煤柱的围岩状况,提高了其抗变形的能力, 使其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常采用的条带开采,煤柱两侧为采空区,煤柱处于单向应力或 双向应力状态,采空区处顶板受到范围较大的移动变形。应用本发明 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可以减小条带煤 柱留设宽度,且能够有效控制顶板的变形范围,保证覆岩中主关键层 不破断并长期稳定,可以达到减小顶板移动变形由下至上的扩展,使 地表不受或受到较小开采影响。

本发明与条带开采相比,煤柱侧充改善了煤柱的应力状态,提高 了采出率。与全采全充相比,减少了充填量,却增强了充填体与煤柱 的支撑强度,提高了岩层控制效果,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a为采煤区的剖面图;

图1a’为采用本发明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 调开采方法在图1a所示采煤区采煤的煤柱单侧“采-充-留”开采平 面图;

图1b为另一个采煤区的剖面图;

图1b’为采用本发明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 开采方法在图1b’所示采煤区采煤的煤柱两侧“采-充-留”开采平面 图;

D采-采用全部垮落法开采的常规开采工作面;

D充-采用全部充填法开采的工作面;

D留-留设的支撑上覆岩层的小煤柱;

图1c为为本发明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协调开 采方法在一部分煤柱单侧“采-充-留”开采及在另一部分煤柱双侧“采 -充-留”开采的平面图。

图2a-2d为某矿采用“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与全部垮落法全 采、全部充填法开采地表移动变形曲线比较图,其中:图2a为地表 下沉对比图,图2b为地表倾斜对比图,图2c为地表水平移动对比图, 图2d为地表水平变形对比图。

图3a-3e为某矿首采区部分区域开采地表破坏等级云图,其中: 图3a为“采-充-留”耦合协调单侧充填方法开采地表破坏等级云图, 图3a-1为图3a经WORD图片工具处理后的黑白图;图3b为“采-充- 留”耦合协调双侧充填方法开采地表破坏等级云图,图3b-1为图3b 经WORD图片工具处理后的黑白图;图3c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常规 开采地表破坏等级云图,图3c-1为图3c经WORD图片工具处理后的 黑白图;图3d为全部充填法全采后地表破坏等级云图,图3d-1为图 3d经WORD图片工具处理后的黑白图;图3e为条带开采后地表破坏 等级云图,图3e-1为图3e经WORD图片工具处理后的黑白图。

图中:1-煤矿采区,n-第N个开采单元,n+1-第N+1个开采单元; n+2-第N+2个开采单元;n+3-第N+3个开采单元;MZ-煤柱;CTT-充 填体;CKQ-采空区。图3a-3e中:“空白区域”代表全采工作面,“空 白处填充有黑点区域”代表充填工作面,“黑色区域”代表留设煤柱, “蓝色区域”代表I级破坏(极轻微),“黄色区域”代表I级破坏(轻 微),“绿色区域”代表II级破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a和图1a’所示,本实施例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 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将煤矿采区1划分成m个开采单元,m为正 整数;每个开采单元均采用单侧填充模式进行开采:单侧充填模式是 在留设煤柱MZ一侧,依次布置一个充填工作面和一个不充填工作面; 首先在第N个开采单元n的充填法开采单元区内进行充填工作面回采 并充填形成充填体CTT;然后在第N个开采单元n的全部垮落法开采 单元区进行不充填工作面回采,形成采空区CKQ,n均为正整数且m 小于等于n;相邻两个开采单元的煤柱MZ与采空区CKQ相邻。以留 设的煤柱MZ为核心,使煤柱MZ、充填体CTT和垮落体协调支撑上覆 岩体,进行岩层与地表的移动变形值控制。

实施例2

如图1b和图1b’所示,本实施例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 留”耦合协调开采方法,将煤矿采区1划分成m个开采单元,m为正 整数;每个开采单元采用双侧填充模式进行开采,双侧充填模式是在 留设煤柱MZ的一侧依次布设一个充填工作面和一个不充填工作面, 并在留设的煤柱MZ的另一侧布设另一个不充填工作面;首先在第N 个开采单元n的充填法开采单元区内进行充填工作面回采并充填形 成充填体CTT;然后在第N个开采单元n的全部垮落法开采单元区进 行不充填工作面回采,形成采空区CKQ,n均为正整数且m小于等于 n;相邻两个开采单元采用填充体CTT与采空区CKQ相邻。

实施例3

如图1c所示,本实施例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 协调开采方法,将煤矿采区1划分成m个开采单元,m为正整数;在 整个煤矿采区1内,一部分开采单元的煤柱MZ只在一侧有充填体CTT, 另一部分开采单元的煤柱MZ的两侧均有充填体CTT;相邻两个开采 单元采用填充体CTT与采空区CKQ相邻或者采用煤柱MZ与采空区CKQ 相邻。首先在第N个开采单元n的充填法开采单元区内进行充填工作 面回采并充填形成充填体CTT;然后在第N个开采单元n的全部垮落 法开采单元区进行不充填工作面回采,形成采空区CKQ,n均为正整 数且m小于等于n。

实施例4

某矿一采区位于井田东北部,煤系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 倾角为10°,平均煤厚2.7m,该区地面平坦,标高+46m左右,井下 煤层标高-550~-850m,覆岩整体为中硬岩性,上覆岩层中有一厚约 50m的细砂岩岩层,为覆岩内主要关键层。

图2a-2d为某矿采用“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与全部开采、全 部充填(固体充填)法开采后的地表移动变形曲线比较图。

通过利用本专利申请发明人戴华阳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之前 开发并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之前已经公开发表的“倾斜煤层开采沉 陷预测分析系统”模拟计算,由图2a可以看出,条带开采地表最大 下沉值最小,全采法地表下沉值最大,“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法 的地表最大下沉值与充填开采相差较小,减沉效果基本相同。

由图2b可以看出,各开采方法相比,条带开采的地表倾斜变形 最大值最小,全采法最大,但“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法的倾斜变 形较大值的影响范围较充填和全采法的影响范围小,且倾斜变形值与 充填法差值较小。

由图2c可以看出,条带开采的水平移动的最大值最小,全采法 最大,“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与充填开采水平移动值相差较小。

由图2d可以看出,条带开采的地表水平变形的最大值最小,全 采法最大,“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的水平变形最大值与全部充填 法基本相同,较大值的影响范围较集中。

由附图3a~3e可知,全采法地表建(构)筑物损坏程度可达II 级,条带开采在I级以内,“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以充填开采相 同,损坏程度大部分为I级,个别区域达到II级损坏。

总之,相比与全采法,“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地表的损害程 度大大减轻,地表下沉量明显减小;与条带开采相比,资源回收率大 大提高,计算示例中条带的回采率不到40%,“采-充-留”耦合协调 开采回收率大于70%;与全采全充的充填开采相比,“采-充-留”耦 合协调开采地表的下沉值和移动变形以及对地表建筑物的损坏程度 基本一致,但“采-充-留”耦合协调开采的充填材料需求量大大减少, 充填成本大大降低,工作面回采效率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在地表潜 水位较高、企业难以承受较高投入成本、资源回收率要求高、地表破 坏等级要求较高的矿区,采用煤矿岩层移动控制的“采-充-留”耦合 协调开采方法既可满足井下开采要求,又可减小地表建(构)筑物的 采动损坏。

本发明依据“开采面极不充分+充填体与煤柱联合支撑顶板+顶板 主关键层不破断”的原则,顾及松散层调整吸收关键层破断引起非连 续变形能力的条件下,设计小煤柱、充填工作面和开采工作面的尺寸。

适用于建(构)筑物及水体下,缓倾斜或近水平且直接顶较完整、 覆岩岩性为中硬或坚硬岩层的煤层开采。煤层开采采取留设煤柱双 (单)侧进行充填开采,在充填面的另一侧采用常规开采的方式,依 次进行留设煤柱、充填和常规开采;充填体减小了覆岩下移的空间, 与留设煤柱共同支撑顶底板压力,从而减缓关键层及煤柱中的应力集 中现象;此外,充填体位于煤柱一侧或双侧,对煤柱产生侧向压力, 使煤柱处于两向或三向应力状态,改变了煤柱的围岩状况,提高了煤 柱承载力,使煤柱具有较好的完整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减 缓了关键层中的应力集中现象,控制了覆岩的移动和垮落范围,大大 降低了地表的开采损害程度,提高了资源回收率。由于关键层得到有 效支撑,不破断且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使关键层上覆岩层及松散层 随关键层弯曲动而同步移动,从而起到减缓地表下沉及变形的作用。

另外,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也可以采取充填工作面和不充 填工作面合并,同时回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