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

一种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

摘要

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a、冬季清沟排水:冬季开沟流走稻田渗漏水,使得早稻抛秧前保持田面不积水;b、早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早稻用塑料软盘育苗,将秧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早稻全程湿润灌溉;c、早稻稻草利用:在早稻收获时留高茬;d、晚稻免耕种植及管理:晚稻用塑料软盘育苗或无盘旱育秧苗,采用“浅灌-露田”灌溉模式;e、晚稻稻草利用:在晚稻收获时,晚稻稻草留高茬。本发明将解决南方稻区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的翻耕劳动强度大,养分转化慢,水稻易僵苗不发、迟熟低产等问题,是改良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中低产稻田的一项成熟生产技术,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5486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310513584.8

  • 申请日2013-10-28

  • 分类号A01G16/00;A01G1/00;A01C21/00;

  • 代理机构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颜勇

  • 地址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52: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2-1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6/00 授权公告日:20150701 终止日期:20161028 申请日:2013102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7-01

    授权

    授权

  • 2014-03-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6/00 申请日:201310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02-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潜育化是土壤处于地下水饱和或过饱和而形成长期浸润状态下,在lm 内的土体中某些层段氧化还原电位(Eh)在200mv以下,并出现因Fe、Mn还 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土壤次生 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 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我国南方有潜育化 或次生潜育化稻田400多万公顷,约有一半为冷浸田,广泛分布于江、湖及平 原地区,以及江南丘陵地区的山间构造盆地,是农业发展的障碍因子之一,也 是中低产田土壤改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对水稻生长不利的障碍因子主要包括:水多渍害; 水、土温度低;土壤结构性差,质地粘重,通气性能差;还原性有害物质多; 生物活性低;供肥缓慢,速效养分缺乏。在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按常规 方法种植水稻,水稻生长前期会出现黑根、僵苗、迟发,后期贪青、病虫害多 等情况,从而导致迟熟低产。同时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还与甲烷气体排放 关系密切,随着潜育化程度的加强,土壤Eh值降低,甲烷排放通量增大,从而 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通常采用的改良和治理方法措施有:开沟排水,消除渍害,在潜育化和次 生潜育化土壤周围开沟,排灌分离,防止串灌。明沟成本较低,但暗沟效果较 好,沟距以6~8m(重粘土)和10~15m(轻粘土)为宜;多种经营,综合利 用,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可以与养殖系统结合,如稻田—鱼塘、稻田—鸭 —鱼系统;或者开辟为浅水藕、荸荠等经济作物田。有条件的可实施水旱轮作; 合理施肥,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壤氮肥的效益大大降低,宜施磷、钾、硅肥 以获增产;采用生态适应性措施,探索培育耐潜育化水稻良种,开发耐渍植物 品种。但是,在这些改良措施中存在着操作成本高、工程量大、增产效果有限 等缺陷。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中低产田的稻谷产量,在潜育化和次生潜 育化水稻田上亟需配套省工省成本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双季免耕、双季抛秧和稻草全量还田与相关施肥和田间管理措 施相配合,解决南方稻区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的翻耕劳动强度大, 养分转化慢,水稻易僵苗不发、迟熟低产等问题,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 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方 面作用显著。是一种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经济效益的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 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冬季清沟排水:

冬季开沟流走稻田渗漏水,使得早稻抛秧前保持田面不积水;

b、早稻免耕种植及管理:

早稻用塑料软盘育苗,将秧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秧,每亩抛2.6~3.3 万株/亩,抛秧后3~5天内施基肥,抛秧后10~20天内施追肥,早稻全程湿润 灌溉;

c、早稻稻草利用:

在早稻收获时,早稻稻草的稻茬留40~60cm在田中,早稻稻草全量还田, 早稻收获后1~2天,田间除草;

d、晚稻免耕种植及管理:

晚稻用塑料软盘育苗或无盘旱育秧苗,软盘育苗在3.5~4.5叶之间进行抛 秧,无盘旱育秧苗在4.0~5.0叶之间进行抛秧,每亩抛1.8~2.2万株/亩,抛 秧前1~2天或抛秧后1~5天内施基肥,抛秧后7~15天内施追肥,晚稻前期 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5~10天后复水,后期湿润灌溉,乳熟期后排水晒田;

e、晚稻稻草利用:

在晚稻收获时,晚稻稻草的稻茬留40~60cm在田中,收割下来的晚稻稻草 拨匀准备第二年早稻还田。

所述步骤b中,早稻秧苗品种选择分蘖力强、植株矮、抗倒伏、叶片直、全 生育期约106天和高产稳产的产品。

所述步骤b中,基肥施用复合肥(15—15—15或16—16—16)25~45kg/亩 或复合肥(12—6—7)40~60kg/亩和碳铵10~20kg/亩。

所述步骤b中,追肥采用尿素,施尿素6~12kg/亩。

所述步骤c中,田间除草采用喷施除草剂,所述除草剂选择百草枯、克无踪 或草甘膦。

所述步骤d中,晚稻秧苗的品种选择分蘖力中等、抗倒性强、后期落色好、 全生育期约118天和丰产稳产的产品。

所述步骤d中,基肥施用复合肥(15—15—15或16—16—16)25~45kg/ 亩或复合肥(12—6—7)40~60kg/亩和碳铵10~20kg/亩,。

所述步骤d中,追肥采用施尿素6~12kg/亩和氯化钾5~7.5kg/亩。

所述步骤c中和步骤e中,稻草还田包括拨匀还田或部分焚烧还田。

采用上述方法,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改善了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稻田土壤的生长环境与水 稻生长环境的匹配条件,冬季开沟排水,早晚稻中的湿润灌溉、晒田、免耕和 稻草覆盖等技术配套使用,改良了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解决了稻田僵苗不发和 迟熟低产等问题。

2、本发明采取双季免耕的方法,减少稻田翻耕用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降低劳动生产强度, 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3、本发明解决了双季稻区稻草还田的问题,实现了早晚稻两季稻草全量还 田,稻草就地循环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了稻草搬运的劳力,培肥了 土壤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质量,是农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基础工作。

4、本发明降低了肥料投入特别是钾肥的投入,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稻草与化 肥的配合施用效果,稻草形成的有机质表聚导致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增强,对 固碳减排具有良好的效果。

5、晚稻采用旱育大苗带土抛秧,时间上更加灵活,能有效缓解晚稻抛秧期 间的缺水问题,若秧苗超过5.0叶还没有抛秧条件,只需要加大抛秧密度就能保 证产量。

因此,本发明将解决南方稻区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生产中的翻耕劳动 强度大,养分转化慢,水稻易僵苗不发、迟熟低产等问题,是改良潜育化和次 生潜育化中低产稻田的一项成熟生产技术,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土壤有 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方面具有 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本发明针对土壤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上水稻生长前期慢, 后期快的生产特点,根据目前早、晚稻生产特点和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稻田的 土壤特性,提供一种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稻田的双季稻高产高效生产方法,通 过双季免耕、双季抛秧和稻草全量还田与相关施肥和田间管理措施相配合,达 到减少肥料投入特别是钾肥的投入,减少稻田翻耕用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降低劳动生产强度, 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水稻单产、提 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通过该技术可达到每亩两季增产稻谷100~200kg,节省投入100~300 元。并能在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田的高产高效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选择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水稻田生产区。选择合适的早稻(分蘖力强、 植株矮、抗倒伏、叶片直、全生育期约106d、高产稳产,如湘早籼24号或湘 早籼13号)和晚稻品种(分蘖力中等、抗倒性强、后期落色好、全生育期约118 d、丰产稳产,如准两优608或丰源优299)。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抛足基本苗, 早稻抛2.6~3.3万株/亩,晚稻抛1.8~2.2万株/亩;平衡施肥,早稻抛秧后3~ 5天内施基肥,基肥施用复合肥(15—15—15或16—16—16)25~45kg/亩或复 合肥(12—6—7)40~60kg/亩和碳铵10~20kg/亩,抛秧后10~20天内施追 肥,施尿素6~12kg/亩;晚稻抛秧前1~2天或抛秧后1~5天内施基肥,基肥 施用复合肥(15—15—15或16—16—16)25~45kg/亩或复合肥(12—6—7)40~ 60kg/亩和碳铵10~20kg/亩,抛秧后7~15天内施追肥,施尿素6~12kg/亩和 氯化钾5~7.5kg/亩。稻草利用:早稻收获稻茬留40~60cm,拨匀还田或焚烧 部分还田,收获后1~2天喷施除草剂(百草枯、克无踪和草甘膦)防止田间杂 草;若低桩收获早稻(这里的低桩为稻茬高度小于20cm),由于割下来的稻草 较多,因此稻草用砂土拌秸秆腐熟剂处理或焚烧部分稻草,并喷施除草剂(百 草枯、克无踪和草甘膦等),及时除草灭茬;晚稻收获稻茬留40~60cm,拨匀 准备第二年早稻还田。灌溉,早稻全程湿润灌溉(湿润灌溉:使稻田水分接近 饱和,但不建立水层的灌水方式。);晚稻采用“浅灌-露田”灌溉模式(“浅 灌-露田”灌溉模式为前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5~10天后复水,后期湿 润灌溉,乳熟期后排水晒田)。其它管理同常规管理。冬季开沟流走稻田渗漏 水,保持田面不积水直到早稻抛秧前。

实施例1

选择湖南省长沙县双季稻生产区——干杉镇万龙村,50亩左右次生潜育化 稻田(滂泉田)。早稻于4月24日软盘抛秧,抛秧时秧苗为4.0叶,每亩抛2.8 万株,水稻品种为湘早籼24号,抛秧3天后施洋丰复合肥(15—15—15)40kg/ 亩,加施碳铵15kg/亩,抛秧12天后追施尿素10kg/亩。其它管理同早稻常规 管理。早稻平均产量425kg/亩。早稻收获稻茬留50cm,稻草拨匀还田,收获 后1~2天内用秸秆腐熟剂处理稻草,并喷施除草剂百草枯,除草灭茬。晚稻于 7月14日软盘抛秧,抛秧时秧苗为4.0叶,每亩抛1.8万株,晚稻品种为准两优 608,抛秧3天后施洋丰复合肥(15—15—15)40kg/亩,加施碳铵15kg/亩,抛 秧10天后追施尿素10kg/亩,氯化钾7.5kg/亩。其它管理同晚稻常规管理。晚 稻平均产量586kg/亩。晚稻收获稻茬留50cm,稻草拨匀还田。冬季清沟排水。 在本试验田块上已实行了16年双季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模式。

实施例2

选择湖南省浏阳市双季稻生产区——镇头镇柏树乡,30亩左右潜育化稻田 (冷浸田)。早稻于4月24日软盘抛秧,抛秧时秧苗为4.0叶,每亩抛3.0万株, 水稻品种为湘早籼13号,抛秧3天后施兴湘复合肥(12—6—7)50kg/亩,加 施碳铵10kg/亩,抛秧12天后追施尿素10kg/亩。其它管理同早稻常规管理。 早稻平均产量416kg/亩。早稻收获稻茬留50cm,稻草焚烧部分还田,收获后1~ 2天内喷施草甘膦除草剂除草。晚稻于7月20日旱育大苗带土抛秧,抛秧时秧 苗为4.5叶,每亩抛2.0万株,晚稻品种为丰源优299,抛秧3天后施兴湘复合 肥(12—6—7)50kg/亩,加施碳铵10kg/亩,抛秧10天后追施尿素10kg/亩, 氯化钾7.5kg/亩。其它管理同晚稻常规管理。晚稻平均产量565kg/亩。晚稻收 获稻茬留50cm,稻草拨匀还田。冬季清沟排水。该试验田为第一年进行双季免 耕抛秧稻草还田的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