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红菇栽培料配伍及此栽培料的制作方法

一种红菇栽培料配伍及此栽培料的制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红菇栽培料,其特征在于以茶籽壳、茶蒲为主要原料,辅以棉籽壳、米糠、茶籽粕、石膏粉等辅料,栽培料的含水量为63%-65%。本发明内容还包括该栽培料的制作方法。与木屑栽培料相比,其优点在于:一是栽培料粗细搭配合理,提高了培养料的透气性和持水性,使红菇菌丝生长速度加快,满袋时间缩短;二是通过自然堆积发酵,茶籽壳、茶蒲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物质分解为有利于红菇菌丝吸收的简单物质,促进了红菇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使有效菇数量增多,产量提高30%-35%;三是拓宽了栽培原料渠道,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3962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邬金飞;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44482.8

  • 发明设计人 邬金飞;

    申请日2013-07-31

  • 分类号C05G3/00;C05F17/00;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315500 浙江省奉化市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岳林东路71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39: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9-1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5G3/00 授权公告日:20150401 终止日期:20160731 申请日:2013073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4-01

    授权

    授权

  • 2013-12-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5G3/00 申请日:201307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1-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内容包括红菇栽培料配伍,及该栽培料的制作方法,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红菇别名鳞盖红菇,属真菌门,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其子实体呈桃红色,含有丰 富的氨基酸、菇多糖、多种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还含有多种脂肪酸、甾醇等与人体健康息 息相关的功能性成分,而且对许多消化道疾病有一定疗效,红菇是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菌。

红菇是一种木腐菌,属高温型菌类,具有较强的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的能力,所以一直 来,菇农在生产中都是以木屑和棉籽壳作为栽培原料。但如今,“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棉 籽壳类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因此各生产单位都十分重视物色价廉物美的替代原料。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 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油茶产量最高、分布最广、品种最多的国家。我国的油茶种植面积及油 茶籽产量占全球95%左右,其余5%分布于少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油茶果呈球形、扁圆形、橄榄形,直径3cm-4cm,果瓣厚而木质化,内含种子(1-4粒) 即油茶籽,油茶籽呈茶褐色或黑色,三角状,有光泽。经检测,油茶果中茶蒲(果壳)约占 60%,油茶籽约占40%;油茶籽中,茶籽壳(种壳)占1/3,茶籽仁占2/3。全国现有油茶栽 培面积达到400万hm2,年产油茶果达560多万t,这将带来300多万t的油茶果壳、70多万 t的茶籽壳、5万t茶籽粕,如此庞大的数量,用于加工的比例并不大,大部分的茶蒲、茶籽 壳当作燃料被烧掉,或是被丢弃,茶籽粕味苦基本上都被废弃,而这些丢弃的果壳、种壳、 粕饼在降解后,会对大气、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茶籽壳、茶蒲其组成成分复杂,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粗蛋白和单宁(多酚) 类等物质。茶籽壳、茶蒲经过堆积发酵处理后,由于去除了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有害物质, 因此非常适宜红菇的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如下二方面内容:

1、一种以茶籽壳、茶蒲为主要原料的红菇栽培料配伍

2、栽培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红菇栽培料配伍,有如下组分及质量配比:茶籽壳屑30%-40%,茶蒲屑20%-30%, 棉籽壳20%,米糠12%,茶籽粕5%,石膏粉2%,石灰粉1%,都为干物质的质量,配比之 和为100%。

茶籽壳屑、茶蒲屑:茶籽壳晒干、粉碎成粒径2mm-3mm的颗粒;茶蒲晒干、粉碎成粒 径4mm-5mm的颗粒;将茶籽壳屑、茶蒲屑经过自然堆积发酵(堆高2m,保持堆料湿润, 每二个月翻堆一次,堆制时间8个月以上),以消除其中的单宁、油脂等对食用菌菌丝生长有 害的物质,堆制结束后,将茶籽壳屑、茶蒲屑晒干,备用。茶籽壳中木质素约占52.10%,糖 类占30.60%;茶蒲中木质素约占43.35%,糖类占28.36%。

米糠:是稻谷脱壳后精碾稻米时的副产物,米糠中含有蛋白质12%-18%、无氮浸出物为 28%-43%、糖3%-8%,此外,米糠中还富含矿物质营养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等。

茶籽粕:油茶籽榨取茶油后剩下的渣。茶籽粕中粗纤维量约占9.4%,粗蛋白量占25.8 %。

石灰粉、石膏粉:调节、缓冲培养料的酸碱度。

栽培料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①晒料:在拌料前将原料暴晒1d-2d,利用紫外线杀死原料中部分杂菌;

②预湿:先将茶籽壳屑、茶蒲屑在干燥状态下翻拌均匀,尔后用1%石灰水溶液进行预湿 (充分湿透);

③堆置发酵:将湿料堆成高1.0m-1.2m,宽2m-3m,长度不限的梯形堆,每堆的培养料 控制在干重300kg-500kg,做好堆后,将四周轻拍,再用直径10cm-15cm的木棒在堆上插一 些竖直气孔,直通堆底,气孔密度为1个/m3,最后盖上草苫让其自然发酵;

④翻堆:当料温达到60℃后,保持24h,然后进行翻堆,且以后每天翻堆一次,在第三 次翻堆时加入棉籽壳、米糠、茶籽粕、石膏粉等辅料,并视堆料的含水量补充水分,翻堆次 数共4-5次,时间持续6d-7d,终止发酵时,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3%-65%;

⑤装袋:采用规格为17cm×35cm×0.005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1100g-1200g,装 好料后套上套环,插入塑料栓盖;

⑥灭菌、冷却:将料袋进行常压灭菌,当锅内温度达到100℃时(排放冷气后),保持8h-10h, 然后自然冷却至25℃以下。

栽培料在接入菌种后,将塑料栓盖改换成棉塞,然后把栽培袋排放在黑暗的养菌房内, 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控制在60%-75%,经过23d-25d的培养,菌丝长满料袋,即可进 入出菇管理。

本发明以茶籽壳、茶蒲为主要原料,辅以棉籽壳、米糠、茶籽粕、石膏粉等辅料,制作 红菇栽培料。与木屑栽培料相比,其优点在于:一是栽培料粗细搭配合理,提高了培养料的 透气性和持水性,使红菇菌丝生长速度加快,满袋时间缩短;二是通过自然堆积发酵,茶籽 壳、茶蒲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物质分解为有利于红菇菌丝吸收的简单 物质,促进了红菇子实体原基的形成,使有效菇数量增多,产量提高30%-35%;三是拓宽了 栽培原料渠道,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方式1:本实施例中红菇栽培料包括如下组分及质量配比:茶籽壳屑30%,茶蒲屑30%, 棉籽壳20%,米糠12%,茶籽粕5%,石膏粉2%,石灰粉1%,都为干物质的质量,配比之 和为100%。

制作方法:

①晒料:在拌料前将原料暴晒1d,利用紫外线杀死原料中部分杂菌;

②预湿:先将茶籽壳屑、茶蒲屑在干燥状态下翻拌均匀,尔后用1%石灰水溶液进行预湿 (充分湿透);

③堆置发酵:将湿料堆成高1.2m,宽3m的梯形堆,做好堆后,将四周轻拍,再用直径 15cm的木棒在堆上插一些竖直气孔,直通堆底,气孔密度为1个/m3,最后盖上草苫让其自 然发酵;

④翻堆:当料温达到60℃后,保持24h,然后进行翻堆,且以后每天翻堆一次,在第三 次翻堆时加入棉籽壳、米糠、茶籽粕、石膏粉等辅料,并视堆料的含水量补充水分,翻堆次 数共4次,时间持续6d,终止发酵时,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3%-65%;

⑤装袋:采用规格为17cm×35cm×0.005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湿料1100g-1200g,装 好料后套上套环,插入塑料栓盖;

⑥灭菌、冷却:将料袋进行常压灭菌,当锅内温度达到100℃时(排放冷气后),保持8h, 然后自然冷却至25℃以下。

栽培料在接入菌种后,将塑料栓盖改换成棉塞,然后把栽培袋排放在黑暗的养菌房内, 温度控制在22℃,湿度控制在65%,经过23d的培养,菌丝长满料袋,即可进入出菇管理。

方式2:本实施例中红菇栽培料包括如下组分及质量配比:茶籽壳屑35%,茶蒲屑25%, 棉籽壳20%,米糠12%,茶籽粕5%,石膏粉2%,石灰粉1%,都为干物质的质量,配比之 和为100%。制作方法参考方式1。

方式3:本实施例中红菇栽培料包括如下组分及质量配比:茶籽壳屑40%,茶蒲屑20%, 棉籽壳20%,米糠12%,茶籽粕5%,石膏粉2%,石灰粉1%,都为干物质的质量,配比之 和为100%。制作方法参考方式1。

方式4(对照组):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蔗糖1%。

由下表可知,所有方式的茶籽壳、茶蒲栽培料菌丝满袋天数比对照组缩短3d-5d,其生物 学效率均超过对照水平,产量提高30%-35%。

表不同方式的栽培料对红菇产量的影响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