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检测透镜、透镜单元、光拾取装置、光盘装置、计算机、光盘播放器和光盘记录器

检测透镜、透镜单元、光拾取装置、光盘装置、计算机、光盘播放器和光盘记录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透镜,该检测透镜包括透镜部以及具备与该透镜部连接的第一面和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包含沿所述透镜部的光轴而配置的基部以及从基部突出的第一至第四突出部。第一和第二突出部相对于光轴成点对称。第三和第四突出部相对于光轴成点对称。所述凸缘部不具有超过所述第二面而突出的部分。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一交叉面。所述第二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二交叉面。所述第三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轴交叉的第三交叉面。所述第四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轴交叉的第四交叉面。所述第一交叉面与所述第二交叉面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所述第三交叉面与所述第四交叉面之间的第二距离长。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6-15

    授权

    授权

  • 2016-01-27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G11B7/22 登记生效日:20160106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2122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08-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11B7/22 申请日:201212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0-0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光进行信息处理的信息处理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semiconductor blue-violet laser)已付诸实用。蓝紫色 半导体激光器有助于Blu-ray Disc(蓝光光盘)(以下称为BD)的实际应用。BD的尺寸与 CD(Compact Disc:光盘)、DVD相同,另一方面,能够以高于CD、DVD的密度集聚信 息,因此能够具有大容量。

BD为具有厚度大约为0.1mm的保护基板的光盘。利用发出具有大约400nm的波长 的蓝紫色光线的光源以及具有增加到“0.85”的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NA)的物 镜,将信息记录到BD以及/或者从BD再生信息。

在上述的实际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利用单一或者多个物镜使不同波长的光束汇聚到保 护基板的厚度不同的多个光盘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或者再生,并且具有兼容性 的光拾取装置。

为了实现利用上述的光的信息处理技术,虽然全力进行透镜的小型化、轻量化以及低 成本化,但是针对利用于使用BD的信息处理(再生或者记录)的光学透镜这种光学元件, 还要求高精度的位置调整。除此以外,要求容易搭载于光拾取装置的光学元件。并且,由 于因光学元件的小型化而引起的可视性的降低容易导致光学元件的安装差错,因此还要求 用于防止安装差错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11-10835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具有透镜保持件以及安装透镜保持 件的安装部的透镜固定装置。

图21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透镜保持件900的概要主视图。参照图21说明以往的透 镜保持件900。

透镜保持件900包括形成透镜区域901的基部910、从基部910突出的第一突出部 920以及与第一突出部920同样从基部910突出的第二突出部930。透镜保持件900包括 透镜区域901在内通过树脂成形技术而一体地成型。

第一突出部920包括相对于y轴倾斜的引导面921以及x轴上的粘接面922。第二突 出部930包括相对于y轴倾斜的引导面931以及x轴上的粘接面932。引导面921、931 和粘接面922、932的延长面在透镜区域901的光轴OA上交叉。

安装透镜保持件900的安装部(未图示)包括引导面921、931所接触的接收面。当引 导面921、931接触到接收面时,透镜保持件900在XY平面内定位。透镜保持件900能 够将透镜区域901绕光轴的旋转方向确定在一定方向。根据专利文献1,透镜保持件900 的形状使固定透镜的作业简便,且由温度变化引起的透镜光轴的偏离几乎不会产生。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56601号公报)公开了有关透镜的定位的其它技术。此外,专 利文献2所公开的小型光学透镜并非应用于光拾取装置。

图22(A)和图22(B)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透镜940、950的概要主视图。参照图22(A) 和图22(B)说明以往的透镜940、950。

图22(A)所示的透镜940包括透镜部941以及包围透镜部941的矩形状的凸缘942。 凸缘942包括位于透镜部941左侧的左侧面943以及位于透镜部941右侧的右侧面944。

图22(B)所示的透镜950包括透镜部951以及包围透镜部951的六角形状的凸缘952。 凸缘952包括位于透镜部951左侧的左侧面953以及位于透镜部951右侧的右侧面954。

透镜940、950均包括具有多角形状的外形轮廓的凸缘942、952。左侧面943、953 和右侧面944、954为平坦且比透镜部941、951的直径长。凸缘942、952的形状上特征 使例如透镜940、950在镜筒这样的保持件上的安装或定位容易。平坦的左侧面943、953 和平坦的右侧面944、954例如被用于防止在将透镜940、950安装到镜筒这样的保持件 时透镜部941、951相对于保持件的旋转。

专利文献3(特开2003-121716号公报)公开了有关透镜的定位的其它技术。

图23(A)是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透镜960的概要主视图以及概要侧视图。图23(B)是 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透镜970的概要主视图以及概要侧视图。参照图23(A)和图23(B)说 明透镜960、970。

图23(A)所示的透镜960包括透镜部961以及包围透镜部961的凸缘962。凸缘962 通过切掉包围透镜部961的圆形的凸缘材料的一部分而被形成。因此,凸缘962包括弧状 的轮廓部963和直线状的轮廓部964。凸缘962的外形轮廓整体呈D字形状。

图23(B)所示的透镜970包括透镜部971以及包围透镜部971的凸缘972。凸缘972 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切掉包围透镜部971的圆形凸缘材料的一部分而被形成。因此,凸缘972 包括弧状的轮廓部973和直线状的轮廓部974。凸缘972局部具有D字形状的轮廓。

图23(A)和图23(B)所示的凸缘962、972的形状有助于定位精度的提高和提高定位自 由度。尤其是,由于凸缘962、972能够实现旋转方向的定位,因此在要求旋转方向的定 位时,凸缘962、972的形状起作用。

专利文献4(特开2009-26626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光拾取装置。专利文献4的光拾取 装置公开了保持检测透镜的透镜保持件以及容纳透镜保持件的光学基座。透镜保持件具备 保持透镜的主体部以及形成于从检测透镜的中心起偏向一个方向的位置的突出部。突出部 从主体部向与检测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与光学基座的接收面线接触的抵接部 形成于突出部。接收面和抵接部能够沿平行于光轴的方向线接触。专利文献4的技术能够 高精度地对检测透镜进行位置调整。

关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所示的透镜,如果透镜与透镜保持件分开地形成,则为 了透镜的插入,透镜保持件中需要空隙。通常,将透镜粘接到透镜保持件。因而,如果温 度发生变化,则空隙使位置稳定性变差。除此以外,还需要用于将透镜安装到透镜保持件 的工序。

如果透镜与透镜保持件一体地树脂成型,则能克服所述问题。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4的技术,透镜的外形复杂且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为非对称,因此成型后的 透镜的性能变差。除此以外,还存在透镜成型工序中不利的脱模性的问题这种透镜制造过 程中的问题。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透镜的形状不利于将透镜绕光轴的旋转方向确定在一个方向。另 一方面,专利文献3所示的透镜的形状能够实现将透镜绕光轴的旋转方向确定在一个方向。 然而,当透镜为小型时,切口部的可视性变差。由于切口部小,因此即使作业人员将透镜 插向错误方向,作业人员也不容易发现作业错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108350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56601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21716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26626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容易且正确地进行透镜的安装作业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检测透镜包括:透镜部;以及具备与该透镜部连接的第一 面和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的凸缘部。该凸缘部包含:沿所述透镜部的光轴而配置 的基部;沿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一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在与该第一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光 轴成点对称的关系下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沿与所述光轴和所述第一轴正交的第 二轴突出的第三突出部;以及在与该第三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光轴成点对称的关系下从所述 基部突出的第四突出部。所述凸缘部不具有超过所述第二面而突出的部分。所述第一突出 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一交叉面。所述第二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二交 叉面,所述第三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轴交叉的第三交叉面。所述第四突出部包括与所述 第二轴交叉的第四交叉面。所述第一交叉面与所述第二交叉面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所述第三 交叉面与所述第四交叉面之间的第二距离长。

本发明能够容易地且正确地进行透镜的安装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根据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的光拾取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2(A)是用于图1所示的光拾取装置的检测透镜的概要主视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检测透镜的概要侧视图。

图3(A)是保持图2(A)和图2(B)所示的检测透镜的透镜保持件的概要俯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透镜保持件的概要主视图。

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概要俯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透镜单元的概要主视图。

图5(A)是沿图4(B)所示的B-B线的透镜单元的概要截面图。

图5(B)是沿图4(A)所示的A-A线的透镜单元的概要截面图。

图6是图3(A)所示的透镜保持件的概要俯视图。

图7(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概要俯视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透镜单元的概要主视图。

图8(A)是沿图7(B)所示的B-B线的透镜单元的概要截面图。

图8(B)是沿图7(A)所示的A-A线的透镜单元的概要截面图。

图9(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的概要主视图。

图9(B)是沿图9(A)所示的C-C线的检测透镜的概要截面图。

图9(C)是图9(A)所示的检测透镜的概要后视图。

图10(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的概要主视图。

图10(B)是沿图10(A)所示的C-C线的检测透镜的概要截面图。

图11(A)是保持图10(A)和图10(B)所示的检测透镜的透镜保持件的概要俯视图。

图11(B)是图11(A)所示的透镜保持件的概要主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概要主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透镜单元的主视图。

图14(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件例示的设计图案的概要图。

图14(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件例示的设计图案的概要图。

图14(C)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件例示的设计图案的概要图。

图14(D)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件例示的设计图案的概要图。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的概要主视图。

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的概要主视图。

图17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概要图。

图18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计算机的概要图。

图19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光盘播放器的概要图。

图20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光盘记录器的概要图。

图21是以往的透镜保持件的概要主视图。

图22(A)是以往的透镜的概要主视图。

图22(B)是以往的透镜的概要主视图。

图23(A)是以往的透镜的概要主视图以及概要侧视图。

图23(B)是以往的透镜的概要主视图以及概要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进行光学信息处理的各种装置和安装于装置的各种光学部件。此外,在 以下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另外,为了使装置或部 件的概念清楚,根据需要省略重复的说明。附图所示的结构、配置或者形状以及与附图相 关联的记载的目的仅在于使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容易理解。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并不限 定于此。

(第一实施方式)

(光拾取装置)

图1是光拾取装置100的概要立体图。参照图1说明光拾取装置100。

光拾取装置100具备第一光源110、衍射光栅120、棱镜型分束器130、平板型分束 器140、1/4波长板150、准直透镜160、反射镜170、物镜180、检测透镜300、第二光 源190、受光元件200、光盘(BD)210、光盘(DVD)220以及光盘(CD)230。此外,在图1 中,省略了驱动物镜180、准直透镜160的致动器以及保持所述各种光学元件的保持件的 保持部件及光学基座的构件。以下,说明对光盘(BD)210或者光盘(DVD)220或者光盘 (CD)230进行的再生处理。

第一光源110射出蓝紫色光束。第一光源110射出的蓝紫色光束的波长为 390~420n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110射出具有405nm的波长且大致直线偏振的 蓝紫色光束。

从第一光源110射出的蓝紫色光束射入衍射光栅120。衍射光栅120将蓝紫色光束分 割为0级衍射光(不衍射的光)和±1级衍射光。分割后的蓝紫色光束射入棱镜型分束器130。

分束器130将蓝紫色光束向1/4波长板150反射。1/4波长板150将直线偏振光实质 上转换为圆偏振光。

准直透镜160被用作为耦合透镜。准直透镜160将蓝紫色光束实质上转换为平行光。 平行光射入反射镜170。

在反射镜170与物镜180之间,与光盘(BD)210的记录面大致垂直的光轴OAV被规 定。反射镜170以使平行光沿着光轴OAV传播的方式,将平行光向物镜180反射。物镜 180将平行光汇聚在光盘(BD)210的记录面,从而形成光点。

光盘(BD)210的记录面反射蓝紫色光束。蓝紫色光束再次透过物镜180而射入反射镜 170。反射镜170向准直透镜160反射蓝紫色光束。准直透镜160将蓝紫色光束转换为汇 聚光。1/4波长板150将来自准直透镜160的汇聚光转换为直线偏振光,该直线偏振光的 偏振光方向与来自分束器130的反射光不同。然后,蓝紫色光束射入棱镜型分束器130。

棱镜型分束器130允许转换为直线偏振光的蓝紫色光束透过。透射棱镜型分束器130 的蓝紫色光束经由平板型分束器140射入检测透镜300。

检测透镜300对蓝紫色光束赋予像散。之后,蓝紫色光束射入受光元件200。

光拾取装置100具备驱动物镜的第一致动器(未图示)和保持物镜180的物镜保持件。 第一致动器包括支承物镜保持件的多个悬线。物镜保持件通过第一致动器而位移。

第一致动器根据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驱动物镜 180,在光盘(BD)210旋转期间,让光点追踪光盘(BD)210的信息轨迹。

此外,光拾取装置100也可以具备在光盘(BD)210的半径方向(径向方向)上倾斜驱动 物镜180的控制部。

在图1中示出与光轴OAV大致正交并通过准直透镜160的大致中心的光轴OAH。 光轴OAH可以用包含将第一光源110的发光点与物镜180的中心以投影的方式连结的直 线中的通过准直透镜160的部分在内的直线来规定。光拾取装置100具备驱动准直透镜 160的第二致动器(未图示)。第二致动器可以是让准直透镜160沿光轴OAH位移的步进 马达。

在以下说明中,来自准直透镜160的出射光成为平行光的准直透镜160的位置被称为 “基准位置”。当第二致动器使准直透镜160从基准位置接近1/4波长板150时,来自准直 透镜160的出射光成为发散光。其结果,光拾取装置100例如能够修正在光盘(BD)210的 保护基板变厚的情况下产生的球面像差。

第二致动器也可以使准直透镜160从基准位置接近物镜180/反射镜170。其结果,来 自准直透镜160的出射光成为汇聚光。例如,光拾取装置100例如能够修正在光盘(BD)210 的保护基板变薄的情况下产生的球面像差。

因而,如果光盘(BD)210具有多个记录面且与多个记录面对应的保护基板的厚度不同, 则第二致动器可以根据保护基板的厚度使准直透镜160移动。其结果,球面像差得以适当 地修正。此外,第二致动器还能够修正由物镜180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球面像差、由从第一 光源110射出的蓝紫色光束的波长变化引起的球面像差。

第一光源110可以是半导体激光器。如果使用半导体激光器作为第一光源110,则可 以使光拾取装置100小型化和轻量化。除此以外,光拾取装置100的消耗电力量也减少。

在棱镜型分束器130的反射面可以形成偏振光分离膜。偏振光分离膜可以针对特定的 直线偏振光具有高反射率,并且针对与该特定的直线偏振光正交的其它直线偏振光具有高 透射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分束器130与1/4波长板150一起使用,因此能够以高反 射率反射从第一光源110射出的出射光,并且能够以高透射率使来自光盘(BD)210的反射 光透过。其结果,光被高效地利用。这归结于光拾取装置100的再生性能的提高和光拾取 装置100的消耗电力的降低。

说明光盘(DVD)220或者光盘(CD)210的例示的再生动作。第二光源190能够选择性 地射出红色光束和红外光束。若从光盘(DVD)220再生信息,则第二光源190射出大致直 线偏振光的红色光束。红色光束具有650nm~680nm的波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光源 190向平板型分束器140射出具有660nm波长的红色光束。

平板型分束器140将红色光束向棱镜型分束器130反射。棱镜型分束器130允许红色 光束透过。之后,红色光束射入1/4波长板150。

1/4波长板150将直线偏振光实质上转换为圆偏振光。之后,红色光束射入准直透镜 160。

准直透镜160将红色光束实质上转换为平行光。之后,红色光束射入反射镜170。反 射镜170将红色光束向物镜180反射。物镜180隔着保护基板在光盘(DVD)220的记录面 上聚光,从而形成光点。

光盘(DVD)220的记录面反射红色光束。被反射的红色光束再次透过物镜180,之后, 射入反射镜170。反射镜170将红色光束向准直透镜160反射。准直透镜160将红色光束 转换为汇聚光。之后,红色光束射入1/4波长板150。

1/4波长板150将来自准直透镜160的汇聚光转换为直线偏振光,该直线偏振光的偏 振方向与来自分束器130的反射光不同。之后,红色光束射入棱镜型分束器130。棱镜型 分束器130允许红色光束透过。之后,红色光束通过平板型分束器140射入检测透镜300。 检测透镜300对红色光束赋予像散。之后,红色光束射入受光元件200。

对光盘(CD)230的再生动作与对光盘(DVD)220的再生动作大致相同,第二光源190 射出大致直线偏振的红外光束。红外光束具有750nm~810nm的波长。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二光源190将具有780nm波长的红色光束向平板型分束器140射出。

平板型分束器140将红外光束向棱镜型分束器130反射。棱镜型分束器130允许红外 光束透过。之后,红外光束射入1/4波长板150。

1/4波长板150将直线偏振光实质上转换为圆偏振光。之后,红外光束射入准直透镜 160。

准直透镜160将红外光束实质上转换为平行光。之后,红外光束射入反射镜170。反 射镜170将红外光束向物镜180反射。物镜180隔着保护基板在光盘(CD)230的记录面 上聚光,从而形成光点。

光盘(CD)230的记录面反射红外光束。被反射的红外光束再次透过物镜180,之后, 射入反射镜170。反射镜170将红外光束向准直透镜160反射。准直透镜160将红外光束 转换为汇聚光。之后,红外光束射入1/4波长板150。

1/4波长板150将来自准直透镜160的汇聚光转换为直线偏振光,该直线偏振光的偏 振方向与来自分束器130的反射光不同。之后,红外光束射入棱镜型分束器130。棱镜型 分束器130允许红外光束透过。之后,红外光束通过平板型分束器140射入检测透镜300。 检测透镜300对红外光束赋予像散。之后,红外光束射入受光元件200。

在来自光盘(DVD)220的信息的再生动作和来自光盘(CD)230的信息的再生动作中, 从第二光源190向平板型分束器140出射的光束主要为S偏振光。来自光盘(DVD)220和 光盘(CD)230的反射光通过1/4波长板150主要被转换为P偏振光,之后,射入平板型分 束器140。

平板型分束器140的反射面也可以使用偏振光分离膜而形成。通常,偏振光分离膜对 S偏振光具有高反射率,另一方面,对P偏振光具有高透射率。由于有效利用偏振光分离 膜的特征,因此光被高效地利用。因而,光拾取装置100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并且能够 实现低消耗电力量。

光拾取装置还可以具备配置在第二光源与平板型分束器之间的1/2波长板。光拾取装 置可以利用1/2波长板使射入平板型分束器的光与S偏振光对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光 拾取装置100不需要1/2波长板。因而,光拾取装置100可以形成为小型且轻量。另外, 光拾取装置100可廉价制造。

第二光源190可以是半导体激光器。如果使用半导体激光器作为第二光源190,则可 以使光拾取装置100小型化和轻量化。除此以外,光拾取装置100的消耗电力量也减少。

在光盘(DVD)220或者光盘(CD)230的再生时,第二致动器可以使准直透镜160从基 准位置接近1/4波长板150,使来自准直透镜160的出射光成为发散光。其结果,从虚拟 的正(+)方向的目标点射出的光束射入物镜180。第二致动器也可以使准直透镜160从基准 位置接近物镜180/反射镜170,使来自准直透镜160的出射光成为汇聚光。其结果,从虚 拟的负(-)方向的目标点射出的光束射入物镜180。

在对光盘(DVD)220的再生动作期间,第二致动器可以使准直透镜160向物镜180/ 反射镜170移动,使从第二光源190射出的红色光束作为汇聚光射入物镜180。其结果, 有效地修正球面像差的一部分。

在对光盘(CD)230的再生动作期间,第二致动器可以使准直透镜160向1/4波长板150 移动,使从第二光源190射出的红外光束作为发散光射入物镜180。其结果,有效地修正 球面像差的一部分。

通过使准直透镜160位移的第二致动器,从第一光源110射出的蓝紫色光束和从第二 光源190射出的红色光束以及红外光束分别作为平行光、汇聚光或者发散光选择性地射入 物镜180。因而,有效地修正由分别从与光盘(BD)210、光盘(DVD)220以及光盘(CD)230 对应的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变化、保护基板的厚度差异而引起的球面像差的一部分。如果 物镜180具有衍射结构,则通过上述有效的修正,物镜180的衍射结构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如果对衍射结构设计大间距,则衍射效率和制造余裕增加。如果光束作为发散光射入物镜 180,则作动距离(Working Distance:WD)增大。

光盘(CD)230的保护基板比较厚。如果物镜180在多个规格之间具有兼容性且在光盘 (CD)230中记录信息时以及/或者从光盘(CD)230再生信息时,红外光束作为发散光射入物 镜180,则作动距离减小。

从第一光源110和第二光源190射出后射入物镜180的光束的状态(平行光、汇聚光 或者发散光)可以根据物镜180的设计来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蓝紫色光束作为大致平行光射入物镜180。红色光束作为汇聚光射 入物镜180。红外光束作为发散光射入物镜180。取而代之,光束的种类与光束的状态之 间的其它组合也可以加以利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进马达被用作为驱动准直透镜的第二致动器。取而代之,也可以 将利用磁电路或压电元件的致动器用作为第二致动器。如果使用步进马达作为第二致动 器,则不需要用于监视准直透镜160在光轴OAH上的位置的监视器。因而,简化光拾取 装置。另一方面,如果将利用磁电路或压电元件的致动器用作为第二致动器,则致动器的 驱动部分变小。因而,利用磁电路或压电元件的致动器适合利用于小型的光学头。

(检测透镜)

参照图1说明检测透镜300。

检测透镜300被设计成按照一般的像散法产生用于控制聚焦误差的像散。作为检测透 镜300例示具有圆柱面的透镜。

受光元件200例如具有被四分割的受光部。如果受光部接收透过检测透镜300的光, 则能够同时生成通过像散法生成的聚焦控制信号和通过推挽法生成的跟踪控制信号。

如果准直透镜160的光轴OAH与光盘(光盘(BD)210、光盘(DVD)220以及光盘 (CD)230)的半径方向(径向方向)或者接线方向(切线方向)大致一致、且赋予像散的方向相 对于推挽产生方向(径向方向)大约倾斜45°,则利用受光元件200的被四分割的受光面, 不仅通过像散法得到非常稳定的聚焦控制信号,还通过推挽法得到非常稳定的跟踪控制信 号。此外,如果赋予像散的方向从径向方向倾斜45°,则赋予像散的方向还从切线方向倾 斜45°。

如果检测透镜300具有作为以产生像散的方式而形成的透镜面的圆柱面(cylindrical  surface),则圆柱面的母线角度可以稍微偏离上述的角度45°。检测透镜300对光束赋予像 散,在受光元件200上产生焦线。在稍微偏离角度45°的母线角度的条件下,检测透镜300 在受光元件200上产生的焦线角度有时也与±45°一致。母线角度的最佳偏离依赖于检测透 镜300以外的光学元件所赋予的光程差、色差。通常,母线的角度被设定在从径向方向起 40°~50°的范围内。此外,所述光学设计是公知的。

在上述的条件下,如果柱面透镜面的母线方向旋转90°,则聚焦控制信号的符号反转。 另一方面,如果柱面透镜面的母线方向旋转180°,则像散的方向与母线方向旋转前的方向 相同。因而,聚焦控制信号的符号不反转。因而,检测透镜300可以在从设计的旋转位置 起旋转180°的旋转位置被安装到光拾取装置100。然而,检测透镜300不应该在以基准位 置或者180°以外的角度旋转的旋转位置安装到光拾取装置100。

图2(A)是检测透镜400的概要主视图。图2(B)是检测透镜400的概要侧视图。参照 图1至图2(B)说明检测透镜400。

检测透镜400能够作为参照图1说明的检测透镜300而加以利用。

图2(B)所示的z轴表示与检测透镜400的光轴OA平行的方向。图2(A)所示的x轴 表示与水平线HL平行的方向,其中,该水平线HL与光轴OA正交。图2(A)和图2(B) 所示的y轴表示与铅直线VL平行的方向,其中,铅直线VL与光轴OA和水平线HL正 交。图2(A)和图2(B)所示的坐标系在以下所示的各种附图中共通利用。由坐标系定义的方 向以及“水平”、“铅直”、“左”、“右”、“上”、“下”这些术语的目的在于使说明更清楚。因而, 与方向有关的定义或术语并不限制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在本实施方式中,铅直线VL作为 第一轴而例示。水平线HL作为第二轴而例示。

检测透镜400具备包括以赋予像散的方式形成的透镜面411的圆柱形状的透镜部410 以及连接透镜部410的凸缘部420。透镜部410和凸缘部420可以利用树脂成型技术而一 体地成型。检测透镜400可以被设置成使光射入透镜面411。取而代之,检测透镜400也 可以被设置成使光从透镜面411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面411被设计成使透镜部 410作为柱面透镜而发挥功能。取而代之,透镜面也可以形成为能够产生像散的其它形状。

凸缘部420包括与透镜部410连接的第一面421以及位于第一面421相反侧的第二 面422。第二面422可以是平坦的面或者可以是凹面。如果在第二面422与光轴OA的交 点周围形成凹面,则第二面422与透镜部410的透镜面411协作能够带来所期望的光学效 果。检测透镜400不具有从第二面422突出的部分。因而,安装检测透镜400的作业人员 能够正确地设定检测透镜400在光轴OA(z轴)方向上的朝向。

凸缘部420包括在透镜部410的右侧凹下的第一凹角部431、在第一凹角部431的下 方凹下的第二凹角部432、在透镜部410的左侧凹下的第三凹角部433以及在第三凹角部 433的上方凹下的第四凹角部434。凸缘部420包括作为由连结第一凹角部431、第二凹 角部432、第三凹角部433以及第四凹角部434的四个线段包围的矩形区域而被规定的基 部430。以基部430的中心与光轴OA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由透镜部410所规定的光轴 OA配置基部430。因而,透镜部410主要与基部430相连接。

凸缘部420包括从基部430向上方突出的矩形状的上突出部441、从基部430向下方 突出的矩形状的下突出部442、从基部430向右侧突出的矩形状的右突出部443以及从基 部430向左侧突出的矩形状的左突出部444。铅直线VL相当于上突出部441和下突出部 442的中心线。上突出部441和下突出部442沿着铅直线VL突出。水平线HL相当于右 突出部443和左突出部444的中心线。右突出部443和左突出部444沿着水平线HL突 出。

下突出部442与上突出部441具有在光轴OA周围点对称的关系。左突出部444与右 突出部443具有在光轴OA周围点对称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突出部441作为第一 突出部而例示。下突出部442作为第二突出部而例示。右突出部443作为第三突出部而例 示。左突出部444作为第四突出部而例示。

上突出部441包括与铅直线VL大致以直角交叉的上交叉面451。下突出部442包括 与铅直线VL大致以直角交叉的下交叉面452。右突出部443包括与水平线HL大致以直 角交叉的右交叉面453。左突出部444包括与水平线HL大致以直角交叉的左交叉面454。 上交叉面451和下交叉面452与水平线HL大致平行。右交叉面453和左交叉面454与 铅直线VL大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交叉面451作为第一交叉面而例示。下交叉面 452作为第二交叉面而例示。右交叉面453作为第三交叉面而例示。左交叉面454作为第 四交叉面。

在图2(A)中,用标记“Y1”表示上交叉面451与下交叉面452之间的距离。用标记“X1” 表示右交叉面453与左交叉面454之间的距离。以上交叉面451与下交叉面452之间的 距离比右交叉面453与左交叉面454之间的距离长的方式(Y1>X1),设计凸缘部420。在 本实施方式中,用标记“Y1”表示的距离作为第一距离而例示。用标记“X1”表示的距离作为 第二距离而例示。

第一凹角部431为上突出部441和右突出部443的共通的基端部。上突出部441包 括铅直面461,该铅直面461从第一凹角部431朝着上交叉面451向上方延伸。右突出部 443包括水平面471,该水平面471从第一凹角部431朝着右交叉面453向右侧延伸。也 可以将第一凹角部431定义为由铅直面461和水平面471形成的角部。

铅直面461与上交叉面451协作而形成角部481。水平面471与右交叉面453协作 而形成角部491。在本实施方式中,铅直面461作为第一突出面而例示。角部481作为第 一角部。水平面471作为第三突出面而例示。角部491作为第三角部而例示。

第二凹角部432为下突出部442和右突出部443的共通的基端部。下突出部442包 括铅直面462,该铅直面462从第二凹角部432朝着下交叉面452向下方延伸。右突出部 443包括水平面472,该水平面472从第二凹角部432朝着右交叉面453向右侧延伸。也 可以将第二凹角部432定义为由铅直面462和水平面472形成的角部。下突出部442的 铅直面462形成在与上突出部441的铅直面461大致同一平面上。右突出部443的水平 面471、472大致平行。

铅直面462与下交叉面452协作而形成角部482。水平面472与右交叉面453协作 而形成角部492。

第三凹角部433为下突出部442和左突出部444的共通的基端部。下突出部442包 括铅直面463,该铅直面463从第三凹角部433朝着下交叉面452向下方延伸。左突出部 444包括水平面473,该水平面473从第三凹角部433朝着左交叉面454向左侧延伸。也 可以将第三凹角部433定义为由铅直面463和水平面473形成的角部。下突出部442的 铅直面462、463大致平行。左突出部444的水平面473形成在与右突出部443的水平面 472大致同一平面上。

铅直面463与下交叉面452协作而形成角部483。水平面473与左交叉面454协作 而形成角部493。在本实施方式中,铅直面463作为第二突出面而例示。角部483作为第 二角部而例示。

第四凹角部434为上突出部441和左突出部444的共通的基端部。上突出部441包 括铅直面464,该铅直面464从第四凹角部434朝着上交叉面451向上方延伸。左突出部 444包括水平面474,该水平面474从第四凹角部434朝着左交叉面454向左侧延伸。也 可以将第四凹角部434定义为由铅直面464和水平面474形成的角部。上突出部441的 铅直面464形成在与下突出部442的铅直面463大致同一平面上。左突出部444的水平 面473、474大致平行。

铅直面464与上交叉面451协作而形成角部484。水平面472与右交叉面453协作 而形成角部494。

在图2(A)中,用标记“X2”表示上突出部441的铅直面461、464之间的距离。此外, 用标记“X2”还可以表示下突出部442的铅直面462、463之间的距离。

在图2(A)中,用标记“Y2”表示左突出部444的水平面473、474之间的距离。此外, 用标记“Y2”还可以表示右突出部443的水平面471、472之间的距离。

在图2(A)中,用标记“D1”表示上突出部441的角部481与下突出部442的角部483 之间的距离。用标记“D2”表示下突出部442的角部483与右突出部443的角部491之间 的距离。用标记“Da”表示透镜部410在水平线HL上的宽度。

在图2(A)中,示出用作透镜面411的柱面透镜的母线GL。透镜面411在沿母线GL 的方向和与母线GL正交的方向之间具有不同的曲率。另外,用标记“θ1”表示母线GL与 水平线HL之间的角度。图2(A)所示的水平线HL、铅直线VL以及母线GL全部为虚拟 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柱面透镜的透镜面411作为第一透镜面而例示。取而代之, 第一透镜面也可以是能够产生像散的其它透镜元件。例如,可以使用具有环形面的透镜元 件代替柱面透镜。

如图2(A)所示,凸缘部420具有相对于水平线HL呈线对称的形状。除此以外,凸缘 部420具有相对于铅直线VL也呈线对称的形状。透镜部410从第一面421突出,与此相 对,凸缘部420不具有从第二面422突出的部分。

(透镜保持件)

图3(A)是保持上述的检测透镜400的透镜保持件500的概要俯视图。图3(B)是透镜 保持件500的概要主视图。参照图2(A)至图3(B)来说明透镜保持件500。

透镜保持件500具备保持壁530,该保持壁530规定供透镜部410插入的透镜室510 和供凸缘部420插入的凸缘室520。保持壁530包括位于收容在透镜室510内的透镜部 410的下方的内底面512、位于透镜部410的右侧的内右侧面513以及位于透镜部410的 左侧的内左侧面514。透镜室510由内右侧面513、内底面512以及内左侧面514规定。 保持壁530还包括与收容在凸缘室520内的凸缘部420的下交叉面452邻接的下邻接面 522、与右交叉面453邻接的右邻接面523以及与左交叉面454邻接的左邻接面524。保 持壁530还包括与收容在凸缘室520内的凸缘部420的第一面421相对置的第一邻接面 531以及与第二面422相对置的第二邻接面532。第一邻接面531与透镜室510和凸缘室 520的边界邻接。保持壁530还包括位于第二邻接面532相反侧的外面533。在本实施方 式中,凸缘室520作为第一插入空间而例示。透镜室510作为第二插入空间而例示。保持 壁530作为壁部而例示。

在第二邻接面532与外面533之间的区间,在保持壁530上形成透光孔534。透光孔 534允许射入检测透镜400的入射光以及/或者从检测透镜400射出的出射光通过。

在图3(A)中,用标记“W1”表示右邻接面523与左邻接面524之间的距离(即,x轴方 向上的凸缘室520的宽度尺寸)。用标记“W2”表示内右侧面513与内左侧面514之间的距 离(即,x轴方向上的透镜室510的宽度尺寸)。用标记“W3”表示第一邻接面531与第二邻 接面532之间的距离(即,z轴方向上的凸缘室520的厚度尺寸)。

上交叉面451与下交叉面452之间的距离(在图2(A)中,用标记“Y1”表示)比右邻接面 523与左邻接面524之间的距离(在图3(A)中,用标记“W1”表示)长。右交叉面453与左交 叉面454之间的距离(在图2(A)中,用标记“X1”表示)比右邻接面523与左邻接面524之间 的距离短,另一方面,右交叉面453与左交叉面454之间的距离比内右侧面513与内左侧 面514之间的距离(在图3(A)中,用标记“W2”表示)长。内右侧面513与内左侧面514之 间的距离比水平线HL上的透镜部410的宽度(在图2(A)中,用标记“Da”表示)长。因而, 在参照图2(A)和图3(A)来说明的这些尺寸值之间,用以下不等式表示的关系成立。

[式1]

Y1>W1>X1>W2>Da

(透镜单元)

图4(A)是透镜单元600的概要俯视图。图4(B)是透镜单元600的概要主视图。图5(A) 是沿图4(B)所示的B-B线的透镜单元600的概要截面图。图5(B)是沿图4(A)所示的A-A 线的透镜单元600的概要截面图。参照图2(A)、图3(A)、图4(A)至图5(B)来说明透镜单 元600。

透镜单元600具备检测透镜400、透镜保持件500。作业人员能够将透镜部410插入 到透镜室510而将凸缘部420插入到凸缘室520。

透镜部410从第一面421突出。如上述的不等式所示,由于参照图2(A)说明的尺寸 值“X1”大于参照图3(A)说明的尺寸值“W2”,因此如果作业人员使透镜部410与第二邻接 面532相对置,则检测透镜400无法收容于透镜保持件500。因而,作业人员不容易弄错 检测透镜400在沿光轴OA的方向上的朝向。

如上述的不等式所示,参照图2(A)说明的尺寸值“Da”小于参照图3(A)说明的尺寸值 “W2”。另外,参照图2(A)说明的尺寸值“X1”小于参照图3(A)说明的尺寸值“W1”。因而, 如果作业人员正确地设定检测透镜400的朝向且将上交叉面451保持成大致水平,则检测 透镜400容易被收容于透镜保持件500。

如上述的不等式所示,参照图2(A)说明的尺寸值“Y1”大于参照图3(A)说明的尺寸值 “W1”。因而,如果作业人员使上交叉面451从水平位置倾斜,则检测透镜400不容易被 收容于透镜保持件500。因而,作业人员不容易弄错光轴OA周围的检测透镜400的旋转 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600的设计允许作业人员将检测透镜400从针对检测透镜400 在设计上决定的旋转位置(即,图4(A)至图5(B)所示的检测透镜400的旋转位置)旋转180° 而收容到透镜保持件500。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600的设计不允许将如上述 那样作业人员以180°以外的角度从正常的旋转位置(即,图4(A)至图5(B)所示的检测透镜 400的旋转位置)旋转的检测透镜400收容到透镜保持件500。

参照图2(A)说明的母线GL在处于正常的旋转位置的检测透镜400与从正常的旋转位 置绕光轴OA旋转180°的检测透镜400之间能够保持大致同一位置。即,检测透镜400 所产生的像散的方向得以维持。因而,即使作业人员将从正常的旋转位置旋转了180°的检 测透镜400安装到透镜保持件500,透镜单元600也能够维持性能。

关于以往技术,有时将检测透镜从正常的旋转位置旋转90°安装于透镜保持件。在此 情况下,聚焦控制信号的符号反转。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原理,检测透镜400仅 在聚焦控制信号的符号不反转的旋转位置被安装于透镜保持件5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底面512与下邻接面522表面持平。取而代之,如果内底面不干 涉透镜部410,则也可以形成于其它高度位置。

(凸缘室的宽度尺寸与凸缘部的对角尺寸的关系)

参照图2(A)和图3(A)来说明凸缘室520的宽度尺寸“W1”与凸缘部420的对角尺寸的 关系。

在图2(A)中,用标记“D1”来表示上突出部441的角部481与下突出部442的角部483 之间的距离。该对角距离的尺寸值用下式来表示。

[式2]

D1=Y12+X22

以对角距离“D1”成为大于参照图3(A)说明的凸缘室520的宽度尺寸“W1”的值的方式 设计凸缘部420。对角距离“D1”与凸缘室520的宽度尺寸“W1”的关系用以下不等式来表 示。

[式3]

D1>W1

由于存在上述不等式的关系,因此如果作业人员使检测透镜400从正常的旋转位置以 小于90°的角度旋转,检测透镜400不容易进入到透镜保持件500。因而,作业人员不容 易将从正常的旋转位置倾斜的检测透镜400压入到透镜保持件500。

在图2(A)中,用标记“D2”来表示下突出部442的角部483与右突出部443的角部491 之间的距离。该对角距离的尺寸值用下式来表示。

[式4]

D2=(12·Y1+12·Y2)2+(12·X1+12·X2)2

以对角距离“D2”成为大于参照图3A说明的凸缘室520的宽度尺寸“W1”的值的方式设 计凸缘部420。对角距离“D2”与凸缘室520的宽度尺寸“W1”的关系用以下不等式来表示。

[式5]

D2>W1

由于存在上述不等式的关系,因此如果作业人员使检测透镜400从正常的旋转位置以 小于90°的角度旋转,检测透镜400不容易进入到透镜保持件500。因而,作业人员不容 易将从正常的旋转位置倾斜的检测透镜400压入到透镜保持件500。

(将检测透镜固定到透镜保持件)

参照图1、图2(A)和图5(B)来说明将检测透镜400固定到透镜保持件500的情况。

如图2(A)所示,上突出部441的铅直面461、464之间的距离“X2”比与右邻接面523 邻接的右交叉面453和与左邻接面524邻接的左交叉面454之间的距离“X1”短。另外, 凸缘部420相对于铅直线VL线对称。因而,在右邻接面523与铅直面461之间以及左邻 接面524与铅直面464之间形成空隙。

如图5(B)所示,透镜单元600包括第一粘接部611和第二粘接部612。第一粘接部 611可以是涂敷到由右邻接面523、铅直面461以及水平面471包围的空隙内的粘接剂。 第二粘接部612可以是涂敷到由左邻接面524、铅直面464以及水平面474包围的空隙内 的粘接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右邻接面523、铅直面461以及水平面471包围的空隙作 为第一粘接空间而例示。由左邻接面524、铅直面464以及水平面474包围的空隙作为第 二粘接空间而例示。

在图5(B)中,用标记“D3”来表示第四凹角部434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此外,也可 以用标记“D3”表示第一凹角部431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第二凹角部432与光轴OA之 间的距离以及第三凹角部433与光轴OA之间的距离。

第一凹角部431和第四凹角部434规定朝向光轴OA凹下的形状。因而,第一粘接部 611和第二粘接部612位于光轴OA附近。因而,与不具有下凹形状的一般的检测透镜相 比,检测透镜400的位置的稳定性维持高水准。例如,即使根据参照图1说明的光拾取装 置100的温度的温度变化,检测透镜400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检测透镜400在透镜保持件 500内也几乎不会位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粘接剂涂敷到由右邻接面523、铅直面461以及水平面471包围 的空隙以及由左邻接面524、铅直面464以及水平面474包围的空隙。因而,透镜保持件 500不需要为涂敷粘接剂而专门设置的部位。因而,容易设计透镜保持件500,使透镜保 持件500具有高机械强度。另外,由于粘接剂不容易从保持壁530的上面露出,因此可以 将搭载了透镜单元600的光拾取装置100设计成小型。

如上所述,检测透镜400相对于铅直线VL线对称。另外,检测透镜400相对于水平 线HL也线对称。因而,如果检测透镜400利用树脂成型技术而成型,则在成型后,作为 透镜也能维持高性能。

如上所述,也可以将检测透镜400上下反转而搭载于透镜保持件500。在右突出部443 与下突出部442之间以及在左突出部444与下突出部442之间也形成与上述空隙相同形状 的凹部。因而,即使作业人员使检测透镜400从正常的旋转位置旋转180°而安装到透镜保 持件500,检测透镜400与透镜保持件500之间的高机械强度也得以保持。

图6是透镜保持件500的概要俯视图。参照图1、图2(A)和图6来说明透镜保持件 500。

透镜保持件500可以作为安装参照图1说明的各种光学元件的光学基座加以设计。即,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件500与光学基座成为一体。

光拾取装置100具备支承作为光学基座而被设计的透镜保持件500的轴102。参照图 1说明的各种光学元件被安装于由轴102支承的光学基座。

在光学基座上形成透镜室510和凸缘室520。参照图2(A)说明的透镜部410被收容到 透镜室510。另外,凸缘部420被收容到凸缘室520。然后,使用粘接剂,将检测透镜400 固定到光学基座。

如果将透镜保持件500作为光学基座来设计,则光拾取装置100的部件件数减少。因 而,廉价地制造光拾取装置100。除此以外,光拾取装置100被设计成小型。

根据需要,光拾取装置可以具备与透镜保持件分开形成的光学基座。在该情况下,可 以在透镜保持件被载置和固定于光学基座上之后,将检测透镜安装到透镜保持件。取而代 之,也可以将安装了检测透镜的透镜保持件载置和固定于光学基座上。

(检测透镜的材质)

参照图1和图2(A)来说明检测透镜400的材质。

如图2(A)所示,检测透镜400具备大致呈圆柱形状的透镜部410和大致呈十字形状 的凸缘部420。与以往技术的检测透镜相比,检测透镜400具有简单的形状。因而,检测 透镜400通过树脂成型技术而简单地成型。

如参照图1所述,将检测透镜400(在图1中,标注了“300”的标号)配置在受光元件200 附近。由于汇聚光通过检测透镜400,因此光密度在检测透镜400上增大。因而,作为检 测透镜400的材料,适于利用烯烃类树脂(olefin resin)。如果检测透镜400由烯烃类树脂 成型,则即使在从第一光源110射出的蓝紫色光束长时间照射的环境下,检测透镜400的 透射率、透射波面像差这样的特性的恶化不容易产生。即,如果检测透镜400由烯烃类树 脂成型,则检测透镜400具有高蓝色耐光性。作为检测透镜400所利用的烯烃类树脂,例 示ZEONEX(注册商标)(日本ZEON公司制)系列的“340R”、“350R”。如果使用这些树脂 材料,则检测透镜400能够具备高蓝色耐光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7(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600A的概要俯视图。图7(B)是透镜单元600A的 概要主视图。参照图7(A)和图7(B)来说明透镜单元600A。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标号的要素引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透镜单元600A具备检测透镜400。透镜单元600A还具备保 持检测透镜400的透镜保持件500A。

透镜保持件500A具备保持壁530A。保持壁530A规定收容透镜部410的透镜室510A 以及收容凸缘部420的凸缘室520A。透镜室510A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宽度 尺寸(即,x轴方向的尺寸)。透镜室510A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厚度尺寸(即,z 轴方向的尺寸)。然而,透镜室510A具有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深度尺寸(即,y轴方向的尺寸) 小的深度尺寸。凸缘室520A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宽度尺寸。凸缘室520A可 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厚度尺寸。然而,凸缘室520A具有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深度 尺寸小的深度尺寸。

保持壁530A包括上面535。上面535位于水平面471、474的下方,这一点与第一 实施方式不同。因而,水平面471、474、右交叉面453的一部分以及左交叉面454的一 部分从上面535突出。

图8(A)是沿图7(B)所示的B-B线的透镜单元600A的概要截面图。图8(B)是沿图7(A) 所示的A-A线的透镜单元600A的概要截面图。参照图1、图7(A)至图8(B)来进一步说 明透镜单元600A。

透镜单元600A还包括第一粘接部611A和第二粘接部612A。第一粘接部611A是以 覆盖从上面535突出的水平面471和右交叉面453的方式涂敷的粘接剂。第二粘接部612A 是以覆盖从上面535突出的水平面474和左交叉面454的方式涂敷的粘接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检测透镜400,因此与不具有下凹形状的一般的检测透镜 相比,检测透镜400的位置的稳定性维持高水准。例如,即使根据参照图1说明的光拾取 装置100的温度的温度变化,检测透镜400热膨胀或者热收缩,检测透镜400在透镜保持 件500A内也几乎不会位移。除此以外,由于水平面471、474、右交叉面453的一部分 以及左交叉面454的一部分被粘接剂覆盖,因此,例如即使透镜保持件500A受到落下冲 击,检测透镜400也不容易位移。或者,检测透镜400不容易从透镜保持件500A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面471、474比上面535位于上方的位置。取而代之,水平面 471、474也可以与透镜保持件的上面持平。

(第三实施方式)

图9(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400B的概要主视图。图9(B)是沿图9(A)所示的 C-C线的检测透镜400B的概要截面图。图9(C)是检测透镜400B的概要后视图。参照图 1、图9(A)至图9(C)来说明检测透镜400B。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 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的标号的要素引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检测透镜400B能够作为参照图1说明的检测透镜300加以利用。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检测透镜400B包括透镜部410。检测透镜400B还包括与透 镜部410连接的凸缘部420B。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凸缘部420B包括与透镜部410连 接的第一面421。凸缘部420B还包括位于第一面421相反侧的第二面422B。检测透镜 400B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面422B。对检测透镜400B的其它特征引用第一 实施方式的说明。

第二面422B包括位于透镜面411相反侧的凹形区域423以及包围凹形区域420的周 围区域429。凹形区域423相对于周围区域429凹下。可以根据透镜面411与凹形区域 423之间的光程长度的设计来决定凹形区域423的凹下深度。由于凸缘部420B按照在第 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尺寸关系而具有十字形状,因此起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有利效 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在透镜成型工序中,可以独立地制作形成基部430的构件和 形成凹形区域423的构件。其结果,凹形区域423的面精度提高。透镜可以以不产生超过 基部430的第二面422B而突出的部分的方式形成在凹形区域423内。形成于凹形区域 423的透镜可以作为凹透镜或者凸透镜而发挥功能。取而代之,凹形区域423也可以为平 面。只要不产生超过基部430的第二面422B而突出的部分,可以在凹形区域423内形成 各种结构、表面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

(检测透镜)

图10(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400C的概要主视图。图10(B)是沿图10(A)所示 的C-C线的检测透镜400C的概要截面图。参照图1、图10(A)和图10(B)来说明检测透 镜400C。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 了相同的标号的要素引用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检测透镜400C能够作为参照图1说明的检测透镜300加以利用。

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检测透镜400C包括透镜部410。检测透镜400C还包括与透 镜部410连接的凸缘部420C。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凸缘部420C包括与透镜部410连 接的第一面421以及形成透镜区域423的第二面422B。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凸缘部420C 包括基部430、上突出部441、下突出部442、右突出部443以及左突出部444。凸缘部 420C还包括从上交叉面451突出的门部435。

检测透镜400C具备大致呈圆柱形状的透镜部410和大致呈十字形状的凸缘部420C。 与以往技术的检测透镜相比,检测透镜400C具有简单的形状。因而,检测透镜400C通 过树脂成型技术而简单地成型。门部435与模具装置的门对应地形成,该模具装置的门用 于将熔融的树脂送入到树脂成型用的模具形成的模腔。本实施方式的原理使作业人员不需 要完全去除门部435的残留部,便能够使用检测透镜400C。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原理使 参照图1说明的光拾取装置100廉价。

如果去除门部435,则凸缘部420C在光轴OA周围具有点对称的形状。因而,门部 也可以从下交叉面452突出。

在图10(A)中,门部435的宽度(即,x轴方向的尺寸)用标记“De”来表示。门部435 从上交叉面451的突出量用标记“Dh”来表示。

(透镜保持件)

图11(A)是为保持上述的检测透镜400C而设计的透镜保持件500C的概要俯视图。 图11(B)是透镜保持件500C的概要主视图。参照图10(A)至图11(B)来说明透镜保持件 500C。

透镜保持件500具备安装检测透镜400C的保持壁530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保 持壁530C规定供透镜部410插入的透镜室510。保持壁530C还规定凸缘部420C插入 的凸缘室520C。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室520C作为第一插入空间而例示。保持壁530C 作为壁部而例示。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保持壁530C包括下邻接面522、右邻接面523、、左邻接面 524、第一邻接面531、第二邻接面532、外面533以及上面535。保持壁530C还包括从 下邻接面522向上方突出的右台座部536以及在右台座部536的左侧从下邻接面522向 上方突出的左台座部537。保持壁530C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右台座部536和左 台座部537。关于保持壁530C的其它特征,引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

(透镜单元)

图12是透镜单元600C的概要主视图。参照图10(A)和图12来说明透镜单元600C。

透镜单元600C具备检测透镜400C和透镜保持件500C。图12所示的检测透镜400C 在正常的旋转位置被安装于透镜保持件500C。

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向凸缘部420C突出。在图12中,用标记“Wh”表示右 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从下邻接面522起的突出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右台座部536 和左台座部537的其中之一作为第一台座部而例示。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中的另 一个作为第二台座部而例示。

以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从下邻接面522起的突出量“Wh”大于门部435从上 交叉面451起的突出量“Dh”的方式设计透镜保持件500C。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 的突出量“Wh”与门部435的突出量“Dh”之间的关系用以下不等式表示。

[式6]

Wh>Dh

右台座部536包括与左台座部537对置的左侧面538。左台座部537包括与右台座部 536的左侧面538对置的右侧面539。在图12中,用标记“We”表示左侧面538与右侧面 539之间的距离。

以左侧面538与右侧面539之间的距离“We”比门部435的宽度“De”长的方式设计透 镜保持件500C。左侧面538与右侧面539之间的距离“We”以及门部435的宽度“De”之间 的关系用以下不等式来表示。

[式7]

We>De

如图12所示,如果检测透镜400C在正常的旋转位置被安装于透镜保持件500C,则 门部435从透镜保持件500C露出。由于门部435与透镜保持件500C之间不发生干涉, 因此可以不去除门部435。

图13是透镜单元600C的主视图。参照图10(A)、图12和图13来进一步说明透镜单 元600C。

图13所示的检测透镜400C从正常的旋转位置旋转180°后被安装于透镜保持件 500C。因而,门部435被配置于下邻接面522附近。由于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 从下邻接面522起的突出量“Wh”被设定为大于门部435从上交叉面451起的突出量“D h” 的值,因此门部435不与下邻接面522发生干涉。

由于右台座部536的左侧面538与左台座部537的右侧面539之间的距离“We”比门 部435的宽度“De”长,因此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能够规定供从正常的旋转位置(图 12所示的检测透镜400C的旋转位置)旋转180°的检测透镜400C的门部435插入的空间。 当检测透镜400C从正常的旋转位置旋转180°而被插入到透镜保持件500C时,左侧面538 和右侧面539与门部435对置。由于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不与门部435干涉而 与上交叉面451接触,因此检测透镜400C被透镜保持件500C适当地支承。在本实施方 式中,左侧面538和右侧面539的其中之一作为第一对置面而例示。左侧面538和右侧面 539的另一方作为第二对置面而例示。

从右交叉面或者左交叉面突出的门部不理想。如果门部从右交叉面或者左交叉面突 出,则透镜保持件需要用于回避与门部之间的干涉的回避结构。回避结构难以对x轴方向 上的检测透镜进行定位。由于右交叉面与右邻接壁之间的距离或者左交叉面与左邻接壁之 间的距离变长,因此用于将检测透镜固定到透镜保持件的粘接剂的涂敷量也增加。其结果, 由检测透镜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检测透镜的位移量也变大。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如果门部 435从上交叉面451或者下交叉面452突出,则不容易产生上述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正常的旋转位置或者从正常的旋转位置旋转180°的旋转位置上,检测透 镜400C被搭载于透镜保持件500C而不会产生门部435与透镜保持件500C的干涉。因 而,作业人员不需要对检测透镜400C的方向给以过度的注意。例如,作业人员不用观察 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图像,便能够将检测透镜400C正确地安装到透镜保持件500C。凸缘 部420C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大致呈十字形状。因而,利用与第一实施方 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粘接技术,将检测透镜400C固定到透镜保持件500C。因而, 即使在产生温度变化的环境下,也不容易产生检测透镜400C相对于透镜保持件500C的 位移。除此以外,即使在受到冲击的环境下,检测透镜400C也不容易从透镜保持件500C 脱落。

(台座部)

图14(A)至图14(D)是透镜保持件500C的概要俯视图。参照图14(A)至图14(D)来说 明有关台座部(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的各种设计。

(第一设计图案)

图14(A)表示有关台座部的第一设计图案。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可以是从下 邻接面522突出的圆柱。

(第二设计图案)

图14(B)表示有关台座部的第二设计图案。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也可以是从 下邻接面522突出的矩形柱。

(第三设计图案)

图14(C)表示有关台座部的第三设计图案。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也可以是从 下邻接面522突出的长圆柱。

(第四设计图案)

图14(D)表示有关台座部的第四设计图案。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也可以是从 下邻接面522延伸至内底面512的肋(rib)。

如上所述,对台座部应用各种设计图案。在第一设计图案至第四设计图案中,以满足 式6和式7的不等式的关系的方式设计右台座部536和左台座部537。右台座部536和左 台座部537可以与下邻接面522(和内底面512)一体地形成。取而代之,右台座部536和 左台座部537也可以是与下邻接面522(和内底面512)不同的部件。在该情况下,右台座 部536和左台座部537通过粘接剂或其它适当的方法固定于下邻接面522(和内底面512)。

(第五实施方式)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400D的概要主视图。参照图15来说明检测透镜 400D。此外,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的标号的要素 引用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检测透镜400D包括透镜部410。检测透镜400D还包括与透 镜部410连接的凸缘部420D。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凸缘部420D包括门部435。凸缘 部420D还包括基部430D、从基部430D向上方突出的上突出部441D、从基部430D向 下方突出的下突出部442D、从基部430D向右方突出的右突出部443D以及从基部430D 向左方突出的左突出部444D。

基部430D包括上突出部441D与右突出部443D之间的弯曲的第一凹角部431D、 右突出部443D与下突出部442D之间的弯曲的第二凹角部432D、下突出部442D与左 突出部444D之间的弯曲的第三凹角部433D以及左突出部444D与上突出部441D之间 的弯曲的第四凹角部434D。

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上突出部441D包括上交叉面451和铅直面461、464。与第 四实施方式不同,上突出部441D包括上交叉面451与铅直面461之间的弯曲的角部 481D。而且,上突出部441D包括上交叉面451与铅直面464之间的弯曲的角部484D。

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右突出部443D包括右交叉面453。右突出部443D包括右交 叉面453上端的弯曲的角部491D和右交叉面453下端的弯曲的角部492D。右突出部 443D从第一凹角部431D至角部491D具有以大致S字形状弯曲的轮廓。另外,右突出 部443D从第二凹角部432D至角部492D具有以大致S字形状弯曲的轮廓。

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下突出部442D包括下交叉面452和铅直面462、463。与第 四实施方式不同,下突出部442D包括下交叉面452与铅直面462之间的弯曲的角部 482D。而且,下突出部442D包括下交叉面452与铅直面463之间的弯曲的角部483D。

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左突出部444D包括左交叉面454。左突出部444D包括左交 叉面454下端的弯曲的角部493D和左交叉面454上端的弯曲的角部494D。左突出部 444D从第三凹角部433D至角部493D具有以大致S字形状弯曲的轮廓。另外,左突出 部444D从第四凹角部434D至角部494D具有以大致S字形状弯曲的轮廓。

角部481D、482D、483D、484D、491D、492D、493D、494D弯曲。因而,检测 透镜400D不容易产生碎裂这种缺口不良。另外,第一凹角部431D、第二凹角部432D、 第三凹角部433D和第四凹角部434D也弯曲。因而,检测透镜400D不容易产生裂纹这 种破裂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420D的全部角部均弯曲。取而代之,也可以对一部分角部 进行弯曲处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有关尺寸值“D1”以及尺寸值“D3”的数式也能够应用于凸缘 部420D。如果在有关尺寸值“D1”和尺寸值“D3”的数式中所用的尺寸值“X1”、“Y1”、“X2”、 “Y2”被减小角部的弯曲处理量,则适当地计算出尺寸值“D1”和尺寸值“D3”。因而,根据在 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原理,检测透镜400D不容易被以错误的角度插入到透镜保持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420D的角部弯曲。取而代之,也可以对凸缘部的角部施加 C面处理。

(第六实施方式)

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检测透镜400E的概要主视图。参照图1、图3(A)和图16来 说明检测透镜400E。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 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的标号的要素引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以 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检测透镜400E包括透镜部410E以及连接透镜部410E的凸缘部420E。透镜部410E 包括形成有参照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透镜面的前端面412、与凸缘部420E相连接的基端 部413以及前端面412与基端部413之间的周面414。周面414从基端部413朝着前端 面412变窄。在图16中,用标记“θ2”表示周面414的锥形角。

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凸缘部420E包括第一面421和第二面422B。与第五实施方 式同样,凸缘部420E还包括门部435。凸缘部420E包括形成门部435的上交叉面451E 以及位于上交叉面451E相反侧的下交叉面452E。上交叉面451E和下交叉面452E作出 向透镜部410E变窄的锥形形状。在图16中,用标记“θ3”表示由上交叉面451E和下交叉 面452E作出的锥形角。

除了由周面414、上交叉面451E和下交叉面452E作出的锥形结构以外,检测透镜 400E的其它特征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可以将检测透镜400E插入到参照图 3(A)说明的透镜保持件500。

锥形角“θ2”和锥形角“θ3”可以被设定在1°~6°的范围。如果检测透镜400E具有该角 度范围内的锥形角“θ2”和“θ3”,则检测透镜400E利用已知的树脂成型技术被简单地成型。

在图16中,第一面421与第二面422B之间的距离(即,z轴方向的凸缘部420E的 厚度尺寸)用标记“Z1”表示。也可以考虑凸缘部420E在凸缘室520内的位置变动和凸缘 部420E绕y轴的旋转,来适当地设定凸缘部420E的厚度尺寸“Z1”和凸缘室520的厚度 尺寸“W3”(例如,凸缘部420E在凸缘室520内的位置变动和凸缘部420E绕y轴的旋转 不会使检测透镜400E的性能明显降低的范围)。如果将这些尺寸值“Z1”和“W3”设定为适当 的值,则检测透镜400E的倾斜在允许的范围内。

参照图2说明的尺寸值“Y2”可以被设定在3.5mm至4.5mm的范围。在该情况下, 可以设定尺寸值“Z1”和“W3”,使用以下不等式表示的关系成立。

[式8]

0≤W3-Z1<1

如果满足用上述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则检测透镜400E绕y轴的旋转大致在1°~2° 的范围内。如果检测透镜400E绕y轴的旋转在该旋转范围内,则光拾取装置100的性能 维持高水准。

对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尺寸值的最佳值,用以下数式进行例示。此外,本实 施方式的原理并不受到以下尺寸值的限制。

[式9]

X1≌3.6mm

X2≌3.0mm

Y1≌4.0mm

Y2≌2.0mm

Da≌2.3mm

Z1≌1.0mm

上述的各种透镜单元适合搭载于参照图1说明的光拾取装置100。取而代之,上述的 各种透镜单元也可以搭载于其它光拾取装置。如果按照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原理而构成的 透镜单元为了进行基于像散法的聚焦控制而被搭载,则在上述各种有利的效果下,进行信 息处理(记录以及/或者再生)。

参照图1说明的光拾取装置100搭载光盘(BD)210、光盘(DVD)220以及光盘 (CD)230。这些光拾取装置100能够对所有这些光盘(BD)210、光盘(DVD)220以及光盘 (CD)230进行光学信息处理。取而代之,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对应对检测 透镜要求高精度的BD且选择地对应DVD、CD的其它光拾取装置。例如,上述原理也适 合应用于对应BD和DVD的光拾取装置。

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检测透镜具有大致点对称的形状。因而,检测透镜通过 树脂成型技术而简单地成型。除此以外,得到的检测透镜能够具有高水准的性能。作业人 员不需要给以过度的注意,便能够将检测透镜正确地安装到光拾取装置。检测透镜即使在 产生温度变化的环境下、受到冲击的环境下也具有充分的坚固性,因此检测透镜的位置能 够维持高精度。因而,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原理有助于廉价地制造出光拾取装置且能够 提高光拾取装置的性能。

(第七实施方式)

(光盘装置)

图17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700的概要图。参照图1和图17来说明光盘装置 700。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标号的要素引 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光盘装置700内置光拾取装置100、驱动光盘(BD)210的驱动部710、对光拾取装置 100和驱动部71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720。图17所示的光盘(BD)210也可以替换为光盘 (DVD)220或者光盘(CD)230。驱动部710可以是使光盘(BD)210旋转的马达。控制部720 对光拾取装置100所生成的控制信号、包含作为利用了光拾取装置100的信息处理的对象 的信息在内的信息信号进行处理。除此以外,控制部720还作为用于在外部装置与光盘装 置700之间进行信息信号的通信的接口而发挥功能。

如参照图1说明那样,搭载于光盘装置700的光拾取装置100具有能够与多个光盘对 应的光源,因此光盘装置700能够从各光盘中适当地再生信息。或者,光盘装置700能够 将信息适当地记录到各光盘。

(第八实施方式)

(计算机)

图18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计算机750的概要图。参照图17和图18来说明计算机750。 此外,对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的标号的要素引用与 第七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计算机750具备光盘装置700、输入装置760、运算装置770以及输出装置780。在 图18中,作为输入装置760例示了键盘。取而代之或者追加,也可以利用鼠标、触摸面 板作为输入装置760。使用者能够使用输入装置760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750。输入装置 760也可以输出输入到运算装置770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装置760作为输入部 而例示。

运算装置770对通过输入装置760输入的信息进行运算处理。除此以外,光盘装置 700对从光盘再生的再生信息进行运算处理。运算装置770将通过运算处理得到的运算结 果输出到输出装置780。作为运算装置770例示一般的计算机所具备的中央运算装置 (CPU)。在本实施方式中,运算装置770作为运算部而例示。

输出装置780显示通过输入装置760输入的信息、光盘装置700从光盘再生的再生信 息以及由运算装置770输出的运算结果。作为输出装置780,例示布劳恩管、液晶显示装 置、使用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打印机等各种装置。在本实施方 式中,输出装置780作为输出部而例示。

由于计算机750具备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光盘装置700,因此计算机750能够对 不同种类的光盘适当地进行记录处理以及/或者再生处理。因而,计算机750能够利用于各 种用途。

(第九实施方式)

(光盘播放器)

图19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光盘播放器800的概要图。参照图17和图19来说明光盘播 放器800。此外,对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的标号的 要素引用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光盘播放器800具备光盘装置700和转换装置810。光盘装置700可以从光盘再生信 息而输出到转换装置810。转换装置810将由光盘装置700输出的信息信号转换为图像信 号。即,通过转换装置810将存储在光盘的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作为转换装置810可以 利用一般的解码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装置810作为图像信息生成部而例示。

光盘播放器800也可以具备GPS这种位置传感器(未图示)、中央运算装置(CPU:未 图示)。如果光盘播放器800具备位置传感器、中央运算装置,则光盘播放器800还能够 利用于车载导航系统。

如图19所示,根据需要,光盘播放器800也可以具备液晶监视器这种显示装置820。 显示装置820可以显示由光盘装置700从光盘再生的再生信息、其它信息。

由于光盘播放器800具备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光盘装置700,因此光盘播放器 800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光盘适当地进行记录处理以及/或者再生处理。因而,光盘播放器 800能够利用于各种用途。

(第十实施方式)

(光盘记录器)

图20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光盘记录器850的概要图。参照图17和图20来说明光盘记 录器850。此外,对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对标注了相同的标号的 要素引用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关联的说明。

光盘记录器850具备光盘装置700、第一转换装置860、第二转换装置870以及输出 装置880。第一转换装置860将图像信息转换为信息信号。光盘装置700对光盘记录从第 一转换装置860输出的信息信号。作为第一转换装置860可以使用一般的编码器。在本实 施方式中,第一转换装置860作为信息信号生成部而例示。

光盘装置700也可以对光盘进行再生处理,并将再生信号输出到第二转换装置870。 第二转换装置870将再生信号转换为图像信息,将图像信息输出到输出装置880。其结果, 记录在光盘中的图像信息被适当地再生。第二转换装置870可以是一般的解码器。作为输 出装置880,例示布劳恩管、液晶显示装置、使用有机EL元件的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 示装置、打印机等各种装置。

由于光盘记录器850具备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光盘装置700,因此光盘记录器 850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光盘适当地进行记录处理以及/或者再生处理。因而,光盘记录器 850能够利用于各种用途。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种技术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检测透镜包括:透镜部;以及具备与该透镜部连接的第一 面和位于该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的凸缘部。该凸缘部包含:沿所述透镜部的光轴而配置 的基部;沿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一轴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在与该第一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光 轴成点对称的关系下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沿与所述光轴和所述第一轴正交的第 二轴突出的第三突出部;以及在与该第三突出部形对于所述光轴成点对称的关系下从所述 基部突出的第四突出部。所述凸缘部不具有超过所述第二面而突出的部分。所述第一突出 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一交叉面。所述第二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轴交叉的第二交 叉面,所述第三突出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轴交叉的第三交叉面。所述第四突出部包括与所述 第二轴交叉的第四交叉面。所述第一交叉面与所述第二交叉面之间的第一距离比所述第三 交叉面与所述第四交叉面之间的第二距离长。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透镜部与第一面连接,因此透镜部从第一面突出。另一方面, 凸缘部不具有超过第二面而突出的部分。因此,作业人员可以在沿光轴方向的朝向正确地 安装检测透镜。

第二突出部在与第一突出部相对于光轴成点对称的关系下从基部突出。第四突出部在 与第三突出部相对于光轴成点对称的关系下从基部突出。由于第一交叉面与第二交叉面之 间的第一距离比第三交叉面与第四交叉面之间的第二距离长,因此作业人员可以在绕光轴 的旋转位置正确地安装检测透镜。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凸缘部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交叉面或者所述第二交叉面突出的 门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凸缘部包括从第一交叉面或者第二交叉面突出的门部,在检测 透镜的成型过程中生成的门部不必完全除去。因此,检测透镜的制造工艺可简捷化。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透镜部可以包括赋予像散的第一透镜面。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透镜部包括赋予像散的第一透镜面,因此利用第一透镜面的像 散可取得各种光学数据。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第一透镜面可以在沿该第一透镜面的母线的方向上具有第一曲 率,在与所述母线正交的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曲率不同的第二曲率。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第一曲率与第二曲率不同,因此利用第一透镜面的像散可取得 各种光学数据。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基部可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透镜面相反侧的相反面。该相反面 可以包括具有与所述透镜部同一光轴的第二透镜面。

根据上述的结构,利用第一透镜面和第二透镜面,可进行各种光学处理。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透镜单元包括:上述的检测透镜;以及保持该检 测透镜的透镜保持件。该透镜保持件具备规定供所述凸缘部插入的第一插入空间和供所述 透镜部插入的第二插入空间的壁部。如果所述第一距离为Y1、所述第二距离为X1、所述 透镜部在所述第一轴上的宽度尺寸为Da、所述第二插入空间在所述第一轴上的宽度为 W1、所述第二插入空间在所述第一轴上的宽度为W2,则满足用Y1>W1>X1>W2>Da的 不等式表示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Y1>W1>X1>W2>Da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被满足,作业人员 可将检测透镜正确地插入透镜保持件。

所述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透镜单元包括:上述的检测透镜;以及保持该检测 透镜的透镜保持件。该透镜保持件具备:规定供所述凸缘部插入的第一插入空间和供所述 透镜部插入的第二插入空间的壁部;在所述第一插入空间内向所述凸缘部突出的第一台座 部;以及与该第一台座部协作规定所述门部插入的空间的第二台座部。如果所述第一距离 为Y1、所述第二距离为X1、所述透镜部在所述第一轴上的宽度尺寸为Da、所述第二插 入空间在所述第一轴上的宽度为W1、所述第二插入空间在所述第一轴上的宽度为W2, 则满足用Y1>W1>X1>W2>Da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所述第一台座部包括与所述门部对 置的第一对置面。所述第二台座部包括与所述门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如果所述第一对置 面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之间的距离为We、所述第一台座部和所述第二台座部在所述第一插 入空间内的突出量为Wh、所述门部从所述第一交叉面或者所述第二交叉面起的突出量为 Dh,则满足用We>De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和用Wh>Dh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We>De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和Wh>Dh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 被满足,因此作业人员可将检测透镜正确地插入透镜保持件。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三突出部向所述第一交叉面延伸 而与所述第一交叉面协作规定第一角部的第一突出面。所述第二突出部可以包括从所述第 四突出部向所述第二交叉面延伸而与所述第二交叉面协作规定第二角部的第二突出面。如 果所述第一角部与所述第二角部之间的距离表示为D1,则满足D1>W1的不等式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D1>W1的不等式的关系被满足,因此作业人员可将检测透镜 正确地插入透镜保持件。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第三突出部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向所述第三交叉面延伸 而与所述第三交叉面协作规定第三角部的第三突出面。如果所述第二角部与所述第三角部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D2,则满足D2>W1的不等式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D2>W1的不等式的关系被满足,因此作业人员可将检测透镜 正确地插入透镜保持件。

在上述的结构中,透镜单元还可以包括被涂敷在由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 和所述壁部包围的第一粘接空间以及由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四突出部和所述壁部包围 的第二粘接空间的至少其中之一空间内的粘接剂。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粘接剂被涂敷在第一粘接空间以及第二粘接空间的至少其中之 一空间内,因此透镜单元有高的机械强度。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凸缘部可以包括弯曲的角部和C面处理过的角部中的至少其中 之一。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凸缘部包括弯曲的角部和C面处理过的角部的至少其中之一, 因此不容易产生角部的欠损的损伤。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凸缘部可以呈朝向所述透镜部而变窄的锥形形状。如果所述凸 缘部在沿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的厚度尺寸表示为Z1且所述第一插入空间在沿所述光轴的方 向上的厚度尺寸表示为W3,则可以满足用0≤W3-Z1<0.1mm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凸缘部呈朝向透镜部而变窄的锥形形状,凸缘部可容易地被树 脂成型。由于0≤W3-Z1<0.1mm的不等式表示的关系被满足,因此作业人员可将检测 透镜高精度地插入透镜保持件。

所述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具备:透镜单元;以及支承该透镜单元 的光学基座。所述透镜单元载置于所述光学基座上。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光拾取装置具备置于光学基座上的透镜单元,所以光拾取装置 可以正确地进行情报处理。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透镜单元可以与所述光学基座一体地形成。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透镜单元与光学基座一体地形成,所以光拾取装置可以正确地 进行情报处理。

所述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光盘装置具备:上述的光拾取装置;对信息记录介 质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以及控制所述光拾取装置和所述驱动部的控制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光盘装置具备上述的光拾取装置,所以光拾取装置可以正确地 进行情报处理。

所述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计算机具备:上述的光盘装置;输入信息的输入部; 根据从所述光盘装置再生的再生信息和通过所述输入部输入的输入信息的至少其中之一 的信息进行运算,并输出运算结果的运算部;以及输出所述再生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和所 述运算结果中至少其中之一的输出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计算机具备上述的光盘装置,所以计算机可以正确地进行情报 处理。

所述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光盘播放器具备:上述的光盘装置;以及将由该光 盘装置输出的信息信号转换为图像信息的图像信息生成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光盘播放器具备上述的光盘装置,所以图像信息生成部可以将 由光盘装置输出的信息信号适当地转换为图像信息。

所述实施方式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光盘记录器具备:上述的光盘装置;以及利用该光 盘装置将图像信息转换为用于记录的信息信号的信息信号生成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光盘记录器具备上述的光盘装置,所以信息信号生成部可以将 图像信息适当地转换为用于记录的信息信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原理尤其适合应用于BD这种光盘。上述原理能够有助于良好 的记录和良好的再生。例如,使光拾取装置的结构非常简单。因而,光拾取装置的生产性 提高。这归结于廉价的光盘装置。基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原理的光盘装置能够搭载于计 算机、光盘播放器、光盘记录器等各种装置。这些装置能够对不同种类的光盘分别进行记 录处理以及/或者再生处理。因而,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原理能够应用于广泛用途。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