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血府逐瘀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血府逐瘀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府逐瘀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按照配方比例取桃仁、红花、当归等十一味药材,加4-12倍量的水煎煮0.5-2小时,取滤液,再在所述原料中加2-10倍量的水煎煮0.5-2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所得滤液,浓缩至重量为原料药总重量的2-4倍,加入适量辅料,混匀,喷雾干燥,得喷干粉,经干压制粒,即得。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所得血府逐瘀颗粒的日服用生药量可达到76g,与古方汤剂的日服用生药量一致,其中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和阿魏酸的保留率与日服用量与汤剂近似,克服了上市同类制剂“汤剂成药化”缺陷。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35679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310251348.3

  • 申请日2013-06-24

  • 分类号A61K36/804;A61K9/16;A61P29/00;A61P25/00;A61P25/20;A61P9/00;

  • 代理机构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万志香

  • 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外环东路232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0:03:3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04 专利号:ZL2013102513483 申请日:20130624 授权公告日:20150722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7-22

    授权

    授权

  • 2013-11-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04 申请日:201306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0-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血府逐瘀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处方组成为桃仁12g、红花9g、 当归9g、川芎5g、生地黄9g、赤芍6g、枳壳6g、桔梗5g、牛膝9g、柴胡3g、 甘草3g。本处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 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 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幕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 涩或弦紧。血府逐瘀汤作为治疗胸中血瘀证的经典名方,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

在现有新药研发及制备工艺模式下,大生产所得的成药制剂与原临床汤剂 相比,有效成分的保留率及药效已有了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产 业模式下提取、浓缩、干燥等汤剂所不经历的工艺流程;由成型工艺和口服量 限制所导致的成药制剂的生药量不足。

产业模式下的提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路线和参数,尤其是临床汤剂 所不经历的浓缩与干燥过程,在大生产中易使药材中指标成分,特别是不稳定 性有效成分的保留率降低。根据古方,血府逐瘀汤剂日服生药量要达到76g才 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经过将按常规汤剂工艺煎煮的汤剂与现有血府逐瘀制剂中 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和阿魏酸等有效成分的日服用量比较, 结果表明常规汤剂日服用指标成分的含量远远高于已上市的胶囊、口服液等制 剂(见下表1、2),可见就指标成分和日服用生药量而言,现有制剂所保留的成 分含量达不到原汤剂的含量,大大影响药物的有效性。

表1  血府逐瘀上市制剂样品批号及用法用量

名称 生产批号 日服用量 规格 血府逐瘀胶囊 H03050 12粒/日 0.4g/粒

血府逐瘀颗粒 080104.029 3袋/日 5g/袋 血府逐瘀口服液 0807006 3支/日 10ml/支

表2  血府逐瘀制剂指标成分在制剂单位中含量及日服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服用生药量与临床汤剂一致,有效成分保留 率与原方汤剂近似的血府逐瘀颗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血府逐瘀颗粒的制备方法,所述血府逐瘀颗粒的原料药组成及重量份 比例为:桃仁11-13份;红花8-10份;当归8-10份;生地黄8-10份;川芎4-6 份;赤芍5-7份;牛膝8-10份;桔梗4-6份;柴胡2-4份;枳壳5-7份;甘草2-4 份,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比例称取上述原料药,加4-12倍量的水煎煮0.5-2小时,取滤液,再 加2~10倍量的水煎煮0.5-2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所得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0.05Mpa,50-80℃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重量 为原料药总重量的2-4倍,得浸膏或浓缩液;

(3)将步骤(2)得到的浸膏或浓缩液中加入辅料,所述辅料为可溶性淀粉或倍 他环糊精,所述辅料添加量为原料药总重量的0-0.50倍,喷雾干燥,得喷干粉;

(4)将步骤(3)得到的喷干粉制粒,即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按比例称取上述原料药,加入10倍量 水煎煮1小时,取滤液,再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所得滤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滤液减压的工艺参数为50-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喷雾干燥的温度为进风口温度 150-180℃,出风口温度80-1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为:进风口温度 150℃,出风口温度8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4)中喷干粉经干压制粒,干压制粒的工艺 参数为主压力为3.5-4.5Mpa,进料速度为300-350rpm,轧辊转速为50-80rp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4)中干压制粒的工艺参数为主压力为 4Mpa,进料速度为300rpm,轧辊转速为50rpm。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根据上述制备方法所得的血府逐瘀颗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血府逐瘀颗粒的日服用生药量为76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血府逐瘀颗粒的原料药组成及重量份比例为: 桃仁12份;红花9份;当归9份;生地黄9份;川芎5份;赤芍6份;牛膝9 份;桔梗5份;柴胡3份;枳壳6份;甘草3份。

本发明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处方药材有效成分的性质,采用水提工艺;并 根据予实验中固形物得率(40%左右)和每日服用生药量(76g),结合临床用途, 确定剂型为颗粒剂。同时考察对工艺中影响制剂质量相关因素的工艺参数。

本发明药物为口服药物,颗粒规格为每袋袋装6g,日服用量:一次2袋, 一日3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1、采用本发明所得的血府逐瘀颗粒日服用生药量可达到76g,达到与古方 汤剂日服用生药量基本一致的效果。

2、采用本发明所得血府逐瘀颗粒中的有效成分柚皮苷,芍药苷,羟基红花 黄色素A、阿魏酸的保留率分别约为51%、53%、30%、46%,与相同生药量所 制得的汤剂中上述成分的保留率近似,且上述有效成分的日服用量也与汤剂接 近,克服了上市同类制剂“汤剂成药化”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血府逐瘀颗粒在不同湿度下的吸湿百分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制备一种血府逐瘀颗粒,该血府逐瘀颗粒的原料药组成及重量份 比例为:桃仁12份;红花9份;当归9份;生地黄9份;川芎5份;赤芍6份; 牛膝9份;桔梗5份;柴胡3份;枳壳6份;甘草3份,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比例称取上述原料药,加4倍量的水煎煮0.5小时,取滤液,再加2 倍量的水煎煮0.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所得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0.05Mpa,50℃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重量为 原料药总重量的2倍,得浸膏;

(3)将步骤(2)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辅料,所述辅料为可溶性淀粉,加入添加量 为原料药总重量0.10倍的辅料,喷雾干燥,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为进风口温度 180℃,出风口温度100℃,得喷干粉;

(4)将步骤(3)得到的喷干粉经干压制粒,干压制粒的工艺参数为主压力为 4.5Mpa,进料速度为325rpm,轧辊转速为70rpm,得出血府逐瘀颗粒。

整个制备环境的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66%以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制备一种血府逐瘀颗粒,该血府逐瘀颗粒的原料药组成及重量份 比例为:桃仁12份;红花9份;当归9份;生地黄9份;川芎5份;赤芍6份; 牛膝9份;桔梗5份;柴胡3份;枳壳6份;甘草3份,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比例称取上述原料药,加12倍量的水煎煮2小时,取滤液,再加10 倍量的水煎煮2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所得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0.05Mpa,100℃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重量为 原料药总重量的4倍,得浓缩液;

(3)将步骤(2)得到的浓缩液中加入辅料,所述辅料为可溶性淀粉,加入添加 量为原料药总重量0.50倍的辅料,喷雾干燥,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为进风口温 度160℃,出风口温度90℃,得喷干粉;

(4)将步骤(3)得到的喷干粉经干压制粒,干压制粒的工艺参数为主压力为 3.5Mpa,进料速度为350rpm,轧辊转速为80rpm,得出血府逐瘀颗粒。

整个制备环境的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66%以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制备一种血府逐瘀颗粒,该血府逐瘀颗粒的原料药组成及重量份比 例为:桃仁12份;红花9份;当归9份;生地黄9份;川芎5份;赤芍6份; 牛膝9份;桔梗5份;柴胡3份;枳壳6份;甘草3份,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比例称取上述原料药,加10倍量的水煎煮1小时,取滤液,再加8倍 量的水煎煮1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所得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0.05Mpa,70℃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重量为 原料药总重量的3倍,得浓缩液;

(3)将步骤(2)得到的浓缩液中加入辅料,所述辅料为倍他环糊精,加入添加 量为原料药总重量0.3倍的辅料,喷雾干燥,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为进风口温度 150℃,出风口温度80℃,得喷干粉;

(4)将步骤(3)得到的喷干粉经干压制粒,干压制粒的工艺参数为主压力为 4Mpa,进料速度为300rpm,轧辊转速为50rpm,得出血府逐瘀颗粒。

整个制备环境的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66%以下。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制备一种血府逐瘀颗粒,该血府逐瘀颗粒的原料药组成及重量份 比例为:桃仁12份;红花9份;当归9份;生地黄9份;川芎5份;赤芍6份; 牛膝9份;桔梗5份;柴胡3份;枳壳6份;甘草3份,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比例称取上述原料药,加8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取滤液,再加6 倍量的水煎煮1.5小时滤过,合并两次所得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0.05Mpa,80℃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重量为 原料药总重量的3倍,得浸膏;

(3)将步骤(2)得到的浸膏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为进风口温度 150℃,出风口温度80℃,得喷干粉;

(4)将步骤(3)得到的喷干粉经干压制粒,干压制粒的工艺参数为主压力为4 Mpa,进料速度为300rpm,轧辊转速为50rpm,得出血府逐瘀颗粒。

整个制备环境的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66%以下。

实施例5血府逐瘀颗粒的制备工艺的优化

根据处方药材有效成分的性质,采用水提工艺,以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 赤芍中芍药苷、当归川芎中阿魏酸、枳壳中柚皮甙为指标成分,以四者综合保 留率筛选提取工艺参数。

(1)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甙含量测定方法

色谱条件:以Kromasil C18柱为固定相;以甲醇与乙腈(26:2)的混合溶液 为流动相B,0.7%磷酸为流动相D,进行梯度洗脱:0~10min(B25%→35%, D75%→65%),10~30min(B35%→45%、D65%→55%);流速:1.0mL/min; 检测波长分别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403nm、芍药苷为230nm、柚皮甙为283nm; 柱温:30℃;进样量:10μL。经测定,红花药材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为1.31%, 赤芍药材中芍药甙含量为4.03%,枳壳药材中柚皮甙含量为4.10%,均符合《中 国药典》2010版的规定。

(2)阿魏酸含量测定方法

色谱条件:以Kromasil C18为固定相;乙腈-0.085%磷酸(17:83)为流动相, 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316nm;进样量:30μL。经测定, 当归阿魏酸含量为0.053%、川芎药材中阿魏酸含量为0.055%,均符合《中国 药典》2010版的规定。

1、正交实验设计和实验

以复方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阿魏酸、柚皮苷的保留率为指标,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考察浸泡时间、溶媒用量、提取时间、提取 次数的影响,正交表设计如下:

表3血府逐瘀颗粒提取工艺正交因素水平

按处方称取药材,按上述正交表进行实验,测定体积。测定提取液中羟基 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阿魏酸、柚皮苷含量和固形物含量,计算保留率和得 膏率。

2、得膏率测定

精密吸取正交实验项下的相当于2g生药量的提取液,置已恒重称定的蒸发 皿,水浴蒸干,置烘箱105℃烘至恒重,称定重量,计算得膏率。

表4  血府逐瘀颗粒正交实验样品固形物得率

实验号 生药量(g) 空皿重(g) 皿+膏重(g) 膏重(g) 得膏率(%) 1 2 50.0180 50.7289 0.7109 35.545 2 2 53.4449 54.2401 0.7952 39.760 3 2 46.7255 47.5885 0.8630 43.150 4 2 52.2965 53.2134 0.9169 45.845 5 2 54.5887 55.2088 0.6201 31.005 6 2 41.6777 42.5158 0.8381 41.905 7 2 54.3330 55.1621 0.8291 41.455 8 2 53.9758 54.8601 0.8843 44.215 9 2 35.0676 35.6812 0.6136 30.680

3、提取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阿魏酸HPLC测定及正交实 验结果分析

精密量取正交实验项下的适当提取液,过F型大孔吸附树脂(树脂体积20 cm3),水洗至澄清,继用70%乙醇洗脱50ml,收集醇洗液,摇匀,微孔滤膜滤 过,按照上述HPLC含量测定方法,计算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 阿魏酸的保留率。

表5  血府逐瘀颗粒正交实验样品HPLC测定结果

注: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标准曲线为:y=3319.7x-46.271,芍药苷的标准曲线 为:y=1325.1x-101.7,柚皮苷的标准曲线为:y=1468.1x-7.0489阿魏酸标准 曲线为y=4581.1x+2.1094,r=0.9999。

计算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阿魏酸的保留率,按红花、赤 芍、枳壳、当归、川芎药材处方比例折算综合保留率,分析实验结果。

综合保留率=9/35*红花保留率(羟基红花黄色素A保留率)+6/35*赤芍保 留率(芍药苷保留率)+6/35*枳壳保留率(柚皮苷保留率)+14/35*阿魏酸保留 率(阿魏酸保留率)。

表6血府逐瘀颗粒提取条件筛选的正交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

分别以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表7 血府逐瘀颗粒正交实验结果统计(直观分析)

  浸泡时间(A) 溶媒用量(B) 提取时间(C) 提取次数(D)

均值1 58.563 56.330 52.563 47.250 均值2 51.967 54.210 52.243 55.440 均值3 52.397 52.387 58.120 60.237 级差 6.596 3.943 5.877 12.987

表8  血府逐瘀颗粒正交实验结果统计(方差分析)

因素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F比 F临界值 显著性 浸泡时间(A) 81.729 2 3.497 19.000   溶媒用量(B) 23.369 2 1.000 19.000   提取时间(C) 65.514 2 2.803 19.000   提取次数(D) 258.738 2 11.072 19.000   误差 23.37 2      

由表7直观分析结果可知,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阿魏 酸综合保留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提取次数(D),提取两次与提取三次的差别不 大,为节约成本,确定提取次数(D)的水平为水平2(提取2次);其次是浸 泡时间(A),不浸泡的水平下保留率最高,因此浸泡时间(A)的水平确定为1 (不浸泡);提取时间(C)对综合保留率影响不显著,优选地,保留率最高的 水平3(1小时);溶媒用量(B)对综合保留率影响不显著,由于提取次数选择 2次,优选地,确定为中间水平2(10倍,8倍);根据分析结果筛选确定最优 选的提取条件为A182C3D2,即分别加10倍、8倍的水提取两次,每次1小时。

4、正交重复验证实验

按处方比例,称取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 枳壳、柴胡、甘草十一味共76g,按照上述正交试验筛选确定的提取条件(即 A182C3D2)进行实验,提取液滤过。测定体积,精密量取适量药液,过F型大 孔吸附树脂柱(树脂体积20 cm3),水洗澄清后,继用70%乙醇洗脱50ml,收 集醇洗液,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HPLC测定提取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 药苷、柚皮苷、阿魏酸的含量,同时测定固形物含量,计算保留率和得膏率。

表9血府逐瘀颗粒正交实验的验证实验固形物结果

实验号 生药量(g) 空皿重(g) 皿+膏重(g) 膏重(g) 得率% 重复1 2 50.0187 50.8193 0.8006 40.03 重复2 2 46.7271 47.5338 0.8067 40.34

因验证实验中,阿魏酸HPLC测定换用另一根Kromasil C18为固定相,其它 条件不变,重新建立阿魏酸的标准曲线。

采用原阿魏酸对照品溶液,即每1ml含阿魏酸0.0252mg。

上述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2、12μl,平行进样2针,HPLC测定记录峰面积, 分别以阿魏酸的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为: y=6710.5x-9.11。

表10  血府逐瘀颗粒正交实验的验证实验HPLC测定结果

重复实验结果显示,综合保留率达60%以上,固形物得率为40%,该结果 具有重复性,提示该提取工艺路线及确定参数是适宜的。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血府逐瘀颗粒提取工艺如下:

按处方比例,称取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 6g、牛膝9g、桔梗5g、枳壳6g、柴胡3g、甘草3g药材饮片,分别加10倍,8 倍的水提取两次,每次1小时。

实施例6  血府逐瘀方药液受热稳定性考察

水煎液的浓缩温度及干燥温度多在50→100℃之间,为考察温度对药液浓缩 及干燥过程中成分保留率的影响,使复方药液分别在50℃、60℃、70℃、80℃、 100℃受热,考察不同温度对药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阿魏 酸的含量影响,为浓缩温度的选择提供参考。

1、样品制备

按照优选工艺提取血府逐瘀方药材,精密量取相当5g生药量水提液,共6 份。分别置旋转蒸发仪中,减压(50℃)回收至稠膏,等分为6份。取其中一 份作为原液,水溶至20ml,过已预处理好的F型大孔吸附树脂柱(树脂体积 20cm3),水洗至澄清,继用70%乙醇洗脱50ml,收集醇洗液,摇匀,微孔滤膜 滤过即得。其余5份用少量水将其溶出至蒸发皿中,置烘箱分别用50℃、60℃、 70℃、80℃、100℃使其受热5小时(干燥期间不断加水保持稠膏状态),取出, 放至室温后,水溶至20ml,过已预处理好的F型大孔吸附树脂柱(树脂体积20 cm3),水洗至澄清,继用70%乙醇洗脱50ml,收集醇洗液,摇匀,微孔滤膜滤 过即得。

2、HPLC测定及实验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HPLC含量测定方法,取上述样品的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 仪,平行进样两针,计算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阿魏酸不同受 热温度的保留率。

表11  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柚皮苷的HPLC结果

表12  阿魏酸的HPLC结果

表13  不同受热温度中各成分的保留率

结果显示:在该实验条件下,浓缩温度对药液中芍药苷、柚皮苷的保留率 影响不大;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在70℃以上受热过程中,保留率有下降 的趋势,温度越高,保留率下降的趋势越明显。综合考虑,确定浓缩温度为70℃ 以下。

实施例7血府逐瘀颗粒干燥工艺研究

含有不稳定性成分浸膏的干燥常用减压干燥或喷雾干燥。

若采用减压干燥,药液需浓缩至稠膏,在此过程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 酸损失较多。

药液瞬间受热干燥的喷雾干燥,容许相对较稀的药液。经尝试,将药液浓 缩至药液比为1:3,测定得膏率,加入可溶性淀粉或倍他环糊精,即可顺利进 行,该路线可避免稠溶液进一步浓缩过程中的成分降解。以下通过实验测定喷 雾干燥步骤成分保留率。

取血府逐瘀颗粒浓缩液,测定得膏率,加入可溶性淀粉2.26kg,混合均匀, 进行喷雾干燥。经考察,进风口温度150-180℃,出风口温度80-100℃,即可顺 利进行。所得干膏粉留样。

分别测定浓缩液和喷雾干燥中指标成分含量,计算理论得份总量和指标成 分保留率,结果如下:

表14  各工艺步骤产物分别称重留样

实验名称 总重量/kg 浓缩液 35.5 干膏粉 6.512

表15喷雾干燥过程中各成分保留量

*以喷干粉理论得量计

表16  喷雾干燥粉中各成分理论含量与实际含量的比较

表17  喷雾干燥各成分保留率

实验结果表明:在喷雾干燥过程中除羟基红花黄色素A保留率为75%,柚 皮苷、芍药苷和阿魏酸都在85%以上,表明所选用的干燥工艺是可行,合理的。

实施例8血府逐瘀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1、干压制粒工艺筛选

若采用产业常规湿法制粒,可导致热不稳定性有效成分的降解。因此确定 采用干压制粒。由干压制粒的经验可知:浸膏粉水分高,易结块,生产中易粘 机;轧辊压力小,压片松散;轧辊压力较大,易粘机,颗粒溶化性不好;轧辊 转速快,片松散。轧辊压力与浸膏含水量是影响干压制粒颗粒质量的主要因素。 血府逐瘀喷雾干燥药粉含水量为2.0%左右,且口感适宜,经预实验尝试可直接 干压制粒。

对进料速度、压辊转速、主压力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取喷雾干燥药粉,在 GK—100G型干压制粒机(江苏瑰宝设备厂)上进行干压,制成12~40目的颗 粒。并进行下列实验考察,实验结果如下。

表18  干压制粒参数-主压力的影响

表19  干压制粒参数-轧辊转速与进料速度影响

结果显示,最优干压制粒参数为:进料速度为300rpm,压辊转速为50rpm, 主压力为4MPa.。

2、颗粒的临界湿度研究

将制好的颗粒干燥至恒重后,在已恒重的称量瓶底部放入约2mm厚的颗粒, 准确称量后置于所列的分别盛有7种不同盐的过饱和溶液的干燥器内(称量瓶 盖打开),于25℃恒温培养箱中保持72h后称量,计算吸湿百分率。以吸湿百分 率数据为纵坐标,相对湿度数据为横坐标作图,结果见表20和图1。

表20颗粒72h后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湿百分率(25℃)

饱和盐水 醋酸钾 氯化镁 碳酸钾 溴化钠 碘化钾 氯化钠 氯化钾 RH% 33 43 51 59 74 81 97 吸湿率% 3.31 5.41 7.22 9.93 16.01 21.68 34.34

临界相对湿度是药物吸湿与否的临界值,根据它确定生产时的环境湿度, 通过表20以吸湿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对湿度为横坐标,得到吸湿曲线(请见图 1),分别在曲线的两端做切线,两切线交点对应的横坐标即为临界相对湿度。 由试验结果可知,制成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6%,故在生产本制剂时,车间 环境的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66%以下,同时提示本品的贮存条件亦应符合该要 求。

3、粒度的考察

取血府逐瘀颗粒30g,称定重量,置一号和五号药筛中,保持水平状态过筛, 左右往返,边筛动3分钟,取不能通过一号筛和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及粉末, 称定重量,得2.7g,所占百分比为9.0%,符合规定。

4、休止角的考察

用2个漏斗错位串联起来的装置测定休止角,测出培养皿的直径d为6.1cm, 半径r为3.05cm。在上方三角漏斗中慢慢注入血府逐瘀颗粒,以粉末自动流出 培养皿边缘,并形成较稳定的锥形状粉末堆为止,测定锥体高度h为2.4cm,计 算休止角(tanα=h/r)为38度,颗粒的流动性较佳。

实施例9中试工艺有效保留率研究

1、中试工艺流程

按处方比例,称取桃仁5.30kg、红花4.00kg、赤芍2.70kg、当归4.00kg、 川芎2.20kg、牛膝4.00kg、枳壳2.70kg、柴胡1.30kg、桔梗2.20kg、生地黄4.00kg、 甘草1.30kg,药材总投料为33.70k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1 小时,滤过,称重留样;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滤过,称重留样;合 并滤液,称重留样;减压(-0.05Mpa,60℃左右)浓缩至1:3(药材与药液量), 称重留样;离心,称重留样;加入可溶性淀粉3.51kg,混合均匀,进行喷雾干 燥,干膏粉称重。

表21  各工艺步骤产物分别称重留样

名称 总重量/kg 第一次提取液 216·84 第二次提取液 202.42 合并提取液 419.26 浓缩液(1:3) 97.22 浓缩液离心后 94.56 干膏粉 15·01

2、中试工艺各步产物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第一次提取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0g生药量的第一次提取液,精密称定(30.8860g、30.8832g),过 已经预处理的F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 80%乙醇洗脱,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 15ml,转移至25ml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 得。

2.2第二次提取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0g生药量的第二次提取液,精密称定(28.8354g、28.8301g),过 已经预处理的F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 80%乙醇洗脱,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 15ml,转移至25ml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即得。

2.3合并提取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0g生药量的合并提取液,精密称定(59.7251g、59.7242g),过已 经预处理的F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80% 乙醇洗脱,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20ml, 转移至50ml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即得。

2.4浓缩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0g生药量的浓缩液,精密称定(13.8453g、13.8427g),过已经预 处理的F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80%乙 醇洗脱,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20ml,转 移至50ml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即得。

2.5离心后药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0g生药量的离心后药液,精密称定(13.4724g、13.4727g),过已 经预处理的F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80% 乙醇洗脱,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20ml, 转移至50ml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即得。

2.6.喷干粉(干燥塔壁)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g生药量干膏粉,精密称定(22.5030g),加适量水使溶解,转移 至2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ml,过已经预处理的F 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80%乙醇洗脱, 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20ml,转移至50ml 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即得。

2.7喷干粉(收集瓶)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g生药量干膏粉,精密称定(22.5054g),加适量水使溶解,转移 至2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ml,过已经预处理的F 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80%乙醇洗脱, 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20ml,转移至50ml 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即得。

2.8喷干粉(合并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相当于50g生药量干膏粉,精密称定(22.5013g),加适量水使溶解,转移 至2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ml,过已经预处理的F 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3cm×15cm),水洗至流出液澄清,继用80%乙醇洗脱, 收集80%乙醇洗脱液至100ml量瓶刻度,低温减压回收至约20ml,转移至50ml 量瓶,加7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续滤液,即得。

3、离心后得膏率测定

取相当于5g生药量的离心后药液,精密称定,置已恒重称定的蒸发皿,水 浴蒸干,置烘箱105℃烘至恒重,称定重量,计算得膏率。

表22  浓缩液离心后干膏得率

3.1.喷雾干燥得粉

表23  喷雾干燥得粉

4、HPLC测定及实验结果分析

4.1芍药苷、柚皮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及阿魏酸HPLC测定条件

4.1.1芍药苷、柚皮苷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PLC测定条件

以Kromasil C18柱为固定相;以甲醇与乙腈(26:2)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B, 0.7%磷酸为流动相D,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分别 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403nm、芍药苷为230nm、柚皮苷为283nm;柱温:30℃。

表24流动相梯度洗脱时间表

时间/min 流动相B/% 流动相D/% 0 25 75 10 35 65 30 45 55 33 25 75 36 25 75

4.1.2阿魏酸HPLC测定条件

以Kromasil C18柱为固定相;以乙腈-0.085%的磷酸溶液(18:82)为流动相, 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16nm;

4.2芍药苷、柚皮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及阿魏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4.2.1芍药苷、柚皮苷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芍药苷和柚皮苷适量,精密称定,配制成每1ml含芍药苷0.265mg,和柚 皮苷0.061mg的混合溶液。

精密吸取芍药苷、柚皮苷混合对照品溶液2、2、2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峰面积,分别以柚皮苷、芍药苷的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 曲线,计算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表25  柚皮苷标准曲线

进样体积/μl 进样质量/μg 峰面积 2 0.122 200248 2 0.122 213334 20 1·22 2161260 20 1.22 2164166

表26  芍药苷标准曲线

进样体积/μl 进样质量/μg 峰面积 2 0·5300 677413 2 0.5300 716621 20 55.3000 7352006 20 5.3000 7357557

柚皮苷的回归方程为:y=1781349.73x–10533.67。

芍药苷的回归方程为:y=1395757.76x–42734.61。

4.2.2羟基红花黄色素A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羟基红花黄色素A适量,精密称定,配制成每1ml含0.148mg的溶液。

精密吸取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照品溶液2、2、2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峰面积,分别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 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表27羟基红花黄色素A标准曲线

进样体积/μl 进样质量/μg 峰面积 2 0·296 690437 2 0·296 678531 20 2·96 7090858 20 2.96 7078956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回归方程为:y=2402561.19x-26674.11,

4.2.3阿魏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阿魏酸适量,精密称定,配制成每1ml含0.0244mg的溶液。

精密吸取阿魏酸对照品溶液2、2、2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 分别以阿魏酸的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 结果如下:

表28阿魏酸标准曲线

进样体积/μl 进样质量/μg 峰面积 2 0.0488 375406 2 0·0488 376628 20 0·488 3817342 20 0·488 3816379

阿魏酸的回归方程为:y=7834343.12x-6298.94。

4.3.HPLC测定结果

表29样品预处理

实验名称 生药量/kg 药液总重/kg 取样量/g 定容体积/ml 提取1-1 33.7 216.84 30.8860 25 提取1-2 33.7 216·84 30.8832 25 提取2-1 33.7 202.42 28.8354 25 提取2-2 33·7 202.42 28.8301 25 合并液1 33.7 419.26 59.7251 50 合并液2 33.7 419.26 59.7242 50 浓缩液1 33·7 97.22 13.8453 50 浓缩液2 33.7 97.22 13.8427 50 离心后1 33.7 94.56 13.4724 50

离心后2 33.7 94.56 13.4727 50

表30  样品预处理(喷雾干燥粉)

表31  实验结果(柚皮苷和芍药苷)

表32  实验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阿魏酸)

实验结果表明:复方中的指标成分柚皮苷、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 阿魏酸在此中试工艺下提取率都较高,分别为78%、56%、58%和69%,并且在 后续减压浓缩、离心工艺未见明显的损失,说明所采用的中试工艺是合理可行 的。

表33  喷干粉(柚皮苷和芍药苷)

表34  喷干粉(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阿魏酸)

实验结果表明:与离心后药液中各成分保留率芍药苷50%、柚皮苷74%、 羟基红花黄色素A59%和阿魏酸57%比较,除羟基红花黄色素A保留率减失23% 外,芍药苷、阿魏酸和柚皮苷保留率变化不大,说明此工艺是合理、可行的。

表35  喷雾干燥过程中各成分保留量

*以喷干粉理论得量和收集瓶中成分含量计

上表35中的(1)、(2)为同一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中试喷干粉,采用双针进 样方式所得的数据,以考察就喷雾干燥过程对各成分保留的影响。

表36  喷雾干燥过程中各成分保留率

*喷干粉中保留量见表12

表37喷雾干燥粉中各成分理论含量与实际含量的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以喷干粉理论得量和收集瓶中样品含量计,在喷雾过程中 各指标成分虽然均有所损失,但大部分保留率较高,除羟基红花黄色素A较低 外(60%),柚皮苷、芍药苷和阿魏酸都在80%以上,可知喷雾干燥过程中复方 药液中的大部分成分被保留下来,证明所设计的干燥工艺是可行,合理的。

注:保留率=喷干粉实际含量/喷干粉理论含量*100%

喷干粉理论含量=离心后药液指标成分总量(mg)/喷干粉理论得量(g)

喷干粉理论得量=投料量×得膏率+辅料量

喷干粉实际含量由HPLC测定计算得到

在上述优化干压制粒参数下,所得喷干粉分三次进行干压制粒:进料速度 为300rpm,压辊转速为50rpm,主压力为4Mpa.,制备颗粒,得颗粒10.2kg(批 号091225)、2.02kg(批号091226)、2.0kg(批号091227)。

表38  血府逐瘀颗粒含测(柚皮苷保留率)

表39  血府逐瘀颗粒供含测(芍药苷保留率)

表40  血府逐瘀颗粒含测(羟基红花黄色素A保留率)

表41  血府逐瘀颗粒含测(阿魏酸保留率)

*以喷干粉理论得量作为颗粒得量计

结果表明:血府逐瘀颗粒的含量测定中,柚皮苷,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 素A和阿魏酸的保留率分别约为51%、53%、30%和46%,与成型前血府逐瘀 干膏粉中粉末各指标成分的保留率无明显差异。

实施例10血府逐瘀颗粒与汤剂指标成分日服用量的比较

以上述工艺制备所得颗粒,测定其中指标成分柚皮苷,芍药苷,羟基红花 黄色素A和阿魏酸含量,计算日服用指标成分量;并与同样生药量同批次药材 依常规制备所得汤剂比较,结果表明指标成分日服用量与汤剂近似(见表42)

表42  同批次药材血府逐瘀颗粒与汤剂指标成分日服用量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所得血府逐瘀颗粒中的有效成分柚皮苷,芍 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的日服用量均明显优于其他市售胶囊、颗粒、 口服液,且与相同生药量所制得的汤剂中上述成分的日服用量近似,克服了上 市同类制剂“汤剂成药化”缺陷。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 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 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