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丙烯共聚催化剂及其由该催化剂制备聚丙烯合金的方法

一种丙烯共聚催化剂及其由该催化剂制备聚丙烯合金的方法

摘要

一种丙烯共聚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10~25%镁、1~10%钛、40~60%卤素,1~30%内电子体化合物,内给电子体是由磷酸酯和邻苯二甲酸酯组成,两者的摩尔比为0.5~2∶2,优选为1∶1。利用该催化剂,以丙烯、α-烯烃为原料,通过本体-气相聚合可得到橡胶相组分含量为10.0~30.0wt%,橡胶相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5℃~-55℃的聚丙烯合金,合金具有突出的低温抗冲击性能,-20℃的冲击强度与常温的材料抗冲击强度相当,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1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08F 210/06 专利号:ZL2012100779083 登记生效日:20230704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变更后权利人: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 变更后权利人: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12-02

    授权

    授权

  • 2013-10-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8F210/06 申请日:201203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9-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共聚催化剂,以及该催化剂制备聚丙烯合金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树脂以其优异的性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聚丙烯催化剂和聚合工艺技术的改进,新品种、新牌号聚丙 烯不断出现,世界聚丙烯产量和消费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聚丙烯通 用料市场相对饱和,而专用料市场则缺口较大。聚丙烯合金是具有代表性的聚丙 烯专用料,可通过调节其组成和相态形成系列化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 和日用品等领域,是聚丙烯大批量商业化产品家族中发展快、附加值高、产量较 大的品种,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聚丙烯釜内合金技术是随着催化剂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般采用球形或类 球形催化剂通过丙烯均聚和丙烯与α-烯烃共聚两步合成。丙烯均聚形成了聚丙 烯颗粒,共聚形成的橡胶相分散于其中。现有技术中,采用传统的Ziegler-Natta 聚丙烯催化剂共聚性能不理想,玻璃化转变温度不够低,不能达到乙丙无规共聚 的链结构(即玻璃化转变温度<-50℃),并且易于形成低分子量乙丙共聚物,合 金产品难以达到较高的抗冲击强度,尤其低温冲击强度不尽人意。

众所周知,MgCl2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中的内给电子体对提高产品 的立构规整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类文献已报道了芳香单酯类、芳香二酯类、 二醚类、琥珀酸酯类、酮类化合物用于Ziegler-Natta聚烯烃催化剂,赋予聚丙 烯产品更佳的性能。ZL200610163257.4提供了磷酸酯类化合物作为给电子体的 聚丙烯催化剂可生产宽分子量分布(Mw/Mn≥6.9)的聚丙烯均聚或共聚产品。

随着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也相继出现了内给电子体复配用于聚丙烯催 化剂的技术。如采用二醚类化合物与琥珀酸酯类化合物配混用于丙烯共聚合反应 (CN200780022585.5)、二酯类化合物与1,3-二醚类化合物配混用于烯烃聚合 (CN200810240567.0)、邻苯二甲酸酯和1,3-二醚用于α-烯烃聚合 (CN200510074056.2)、含苯甲酸酯的二酯类化合物和选自二元脂肪族羧酸酯或 芳香族羧酸酯或1,3-二醚类化合物复配,可得到宽分布的聚丙烯 (ZL200510082916.7),ZL200610163257.4、ZL200410037418.6、US 7723449B2、 CN200710055884.0提出了不同结构的磷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用于制备 宽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均聚或共聚产品的思路,等等。显示出内给电子体的开发 仍有许多工作可做。

中国专利ZL 02111481.1提出一种聚烯烃合金的制备方法,采用邻苯二甲酸 二异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为内给电子体ID,首先以丙烯为单体进行 TiCl4/MgCl2·ID负载型球形催化剂与三烷基铝助催化剂的淤浆预聚合,然后将 单体切换为乙烯,进行以饱和烃类为介质的乙烯淤浆聚合,或进行乙烯气相聚合; 再将单体切换为丙烯,进行以饱和烃类为介质的丙烯淤浆聚合,或进行丙烯气相 聚合。得到的聚烯烃合金是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主要成分,有别于聚丙烯/乙烯 -丙烯无规共聚物的合金产品。该合金也具有较高的弯曲模量和较高的抗冲击强 度,弯曲模量达到1300-1600MPa,室温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200J/m,-30℃ 下的低温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80J/m。但由于需要至少三段聚合,工艺步骤 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丙烯共聚催化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由该催 化剂制备聚丙烯合金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丙烯共聚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10~25%镁、1~10% 钛、40~60%卤素、1~30%内电子体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内给电子体是由磷酸酯 和邻苯二甲酸酯组成,两者的摩尔比为0.5~2∶2,优选为1∶1;

其中,所述磷酸酯满足结构通式(I),式中基团R1、R2、R3为相同或不同的 C1~C20的线型或支化的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或烷基芳基基团;

所述邻苯二甲酸酯符合结构通式(II),式中基团R4、R5为相同或不同的C1~ C20的线型或支化的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或烷基芳基基团。

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的制备可以采用任何已知方法,本发明不做特别限定。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包括:a)卤化镁溶解于有 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组成的溶剂体系中形成均匀溶液;b)均匀溶液中 在助析出剂存在下加入液态四价钛化合物,升温至形成固体析出物;c)固体析出 物用所述的通式(I)、(II)化合物处理;催化剂制备过程可参照专利 ZL98111780.5有关含钛的固体催化剂组分部分的描述。

由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由该催化剂制备聚丙烯合金的方法,所述的聚丙 烯合金以丙烯、α-烯烃为原料,通过本体-气相聚合得到橡胶相组分含量为 10.0~30.0wt%,橡胶相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5℃~-55℃的聚丙烯合金。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高压反应器中依次按计算量加入液态丙烯单体、前述催化 剂、烷基铝化合物和有机硅化合物,在70~90℃进行本体聚合反应30~60分钟, 其中,丙烯与催化剂用量比为30~60mg催化剂/2kg丙烯;

通式结构为AlRnX3-n的烷基铝化合物作为助催化剂,式中R为氢或碳原子数 为1~20的烃基,优选烷基、芳烷基或芳基;X为卤元素;n=1~3的整数,其用 量为铝与钛摩尔比5~1000∶1,优选60~200∶1。

有机硅化合物满足通式RnSi(OR’)4-n,式中n为1~3的整数,R和R’ 为同种或不同种的烷基、环烷基、芳基或卤代烷基,其用量为铝与硅摩尔比1~ 200∶1,优选20~100∶1;

2)将1)步聚合产物转移至气相聚合釜,加入摩尔比为0.1~ 10∶1,优选0.5~5∶1的丙烯/α-烯烃混合单体进行二段聚合,聚合时间60~90 分钟,聚合温度为70~90℃,得到本发明的聚丙烯合金产品。

所述的α-烯烃选自乙烯、丁烯-1、己烯-1、辛烯-1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催化剂特别适用于聚丙烯合金的制备,得到的聚丙烯合金中橡胶相 组分含量为10.0~30.0wt%,橡胶相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5℃~-55℃, 具有突出的低温抗冲击性能,-20℃的冲击强度与常温的材料抗冲击强度相当, 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测试条件:

橡胶相组分含量(wt%)    正己烷沸腾8h的可溶物含量作为橡胶相组分。

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      按GB/T 1843-2008标准施行。

玻璃化转变温度          动态力学分析(DMA分析):样条尺寸50mm×10mm ×4mm,测试频率1Hz,形变量5%,温度范围-120~100℃。

实施例1

催化剂A的制备

在经过高纯氮气充分置换的反应器中,依次加入无水MgCl2 0.1 mol,甲苯190ml,环氧氯丙烷0.1mol和磷酸三丁酯0.09mol,搅拌下升温至50 ℃,并维持2.5小时,形成均匀透明溶液,然后加入邻苯二甲酸酐0.02mol,在 维持1小时,将溶液冷却至-25℃,在1小时内滴加TiCl4 110ml,缓慢升温至80 ℃,在升温过程中,逐渐出现沉淀。加入磷酸三苯酯0.0074mol,邻苯二甲酸二 异丁酯0.0074mol,在80℃下维持1小时。过滤后用甲苯200ml洗涤两次,得 到棕黄色沉淀。然后加入甲苯120ml,TiCl4 80ml,在90℃下处理两小时,过滤 后再重复处理1次。加入甲苯洗涤3次,己烷洗涤2次,得到催化剂A,催化剂 含钛量为2.4wt%。

聚丙烯合金的制备

纯氮气保护下,向2升经干燥除氧,配有机械搅拌的高压反应器中依次加入 丙烯1500ml,三乙基铝(Al(C2H5)3)0.2mol,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0.008mol和 30mg催化剂A,反应釜夹套中加入70℃循环水,开始液相本体聚合反应;反应 进行30分钟后,将反应体系中未反应单体闪蒸,将均聚聚丙烯利用压力压入到 事先用高纯氮气充分置换好并预热的气相反应釜中,然后加入摩尔比率为1∶1 的乙烯与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气相共聚合,体系总压力为1MPa,反应时间为60 分钟,反应结束后得到聚合产物为495克。各项测试结果见表1。

对比例1

催化剂B制备

除将加入磷酸三苯酯0.0074mo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0.0074mol改为加 入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0.0148mol外,其他制备过程同催化剂A。得到以邻苯 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内给电子体的催化剂B,催化剂含钛量为2.6wt%。

聚丙烯合金的制备

除催化剂改为催化剂B外,聚合条件同实施例1,各项测试结果见表1。

对比例2

催化剂C的制备

除将加入磷酸三苯酯0.0074mo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0.0074mol改为加入 磷酸三苯酯0.0148mol外,其他制备过程同催化剂A。得到以磷酸三苯酯为内给 电子体的聚丙烯催化剂C,催化剂含钛量为2.6wt%。

聚丙烯合金的制备

除催化剂改为催化剂C外,聚合条件同实施例1,各项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的气相聚合反应时间延长为90分钟,其他条件同实 施例1,反应结束后得到聚合产物为600克,各项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乙烯共聚单体改变为丁烯-1,其他条件同实施 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乙烯共聚单体改变为己烯-1,其他条件同实施 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5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乙烯共聚单体改变为辛烯-1,其他条件同实施 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6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共聚单体改变为摩尔比为2∶2∶1的丙烯,乙烯 与丁烯-1的混合气体,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7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共聚单体改变为摩尔比为2∶2∶1的丙烯,乙烯 与己烯-1的混合气体,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8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共聚单体加上2克辛烯-1,其他条件同实施例 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9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共聚单体摩尔比为5∶5∶1∶1的乙烯,丁烯-1 和己烯-1混合气体,其他条件同实施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10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乙烯与丙烯的加入摩尔比率变化为2∶1,其他 条件同实施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11

将实施例1中气相聚合反应中乙烯与丙烯的加入摩尔比率变化为5∶1,其他 条件同实施例1,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12

将实施例6中气相聚合反应中丙烯,乙烯与丁烯-1混合气体的摩尔比率改 为5∶5∶1,其他条件同实施例6,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13

将实施例9中气相聚合反应中丙烯,乙烯,丁烯-1和己烯-1混合气体的摩 尔比变为5∶5∶2∶2,其他条件同实施例9,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14

除加入的给电子体改为磷酸三对甲苯酯0.0037mo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0.0074mol外,其他过程同实施例1得到催化剂D,催化剂含钛量为2.7wt%。聚 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对比例3

催化剂E的制备

除给电子体改为加入磷酸三对甲苯酯0.0111mol外,其他过程同实施例14 得到催化剂E,催化剂含钛量为2.7wt%。聚合及性能结果见表1。

实施例15

除加入的给电子体改为磷酸三对异丙基苯酯0.0056mol邻苯二甲酸二异丁 酯0.0074mol外,其他同实施例1.得到的催化剂F用于聚合,各项测试结果见 表1。

实施例16

除加入的给电子体改为磷酸苯基二对叔丁基苯酯0.0074mol,邻苯二甲酸二 异丁酯0.0074mol外,其他同实施例1.得到的催化剂G用于聚合,各项测试结 果见表1。

实施例17

除加入的给电子体改为磷酸间甲苯基对二异丙苯基酯0.0074mol,邻苯二甲 酸二异丁酯0.0074mol外,其他同实施例1.得到的催化剂H用于聚合,各项测 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18

除加入的给电子体改为磷酸对叔丁基苯基二丁酯0.0074mol,邻苯二甲酸二 异丁酯0.0074mol外,其他同实施例1.得到的催化剂I用于聚合,各项测试结 果见表1。

实施例19

除加入的给电子体改为磷酸三苯酯0.0074mo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 0.0074mol外,其他同实施例1.得到的催化剂J用于聚合,各项测试结果见表 1。

实施例20

除加入的给电子体改为磷酸三苯酯0.0074mol,邻苯二甲酸二苯酯 0.0074mol外,其他同实施例1.得到的催化剂J用于聚合,各项测试结果见表 1。

表1  各项测试结果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