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以及使用该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

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以及使用该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

摘要

提供一种在搬运已装配状态的风车并在设置海域进行设置时能够以简便的作业来设置风车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以及使用该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1)使已装配塔架(5)、机舱(7)以及风车叶片(9)的风车(3)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而搭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置风车(3),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1)具备沿船体的前后方向行驶并且把持风车(3)的塔架(5)而进行提升的操作装置(16),操作装置(16)在塔基上设置风车(3)时,以把持并提升风车(3)的塔架(5)的状态,行驶至位于船体的后方的塔基上,在塔基上设置风车(3)。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16798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49024.0

  • 申请日2011-01-13

  • 分类号B63B35/00(20060101);B66C5/02(20060101);F03D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19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高培培;车文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50: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11-16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63B35/00 登记生效日:20181029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1011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4-12-10

    授权

    授权

  • 2013-07-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3B35/00 申请日:20110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6-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以及使用该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 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海上风车建设正在欧洲盛行,并且还有未来其规模日益扩 大且海上的设置工程量大幅地增多的倾向。进而,还计划在比风车的 设置海域更加远离海岸的深海水域设置风车,所使用的风车自身也有 大型化的倾向。

海上风车的设置作业使用具备顶起装置以及甲板起重机的自动升 降浮船。在该自动升降浮船上装载被分割或者部分接合的风车叶片、 内含发电机/增速机的机舱、塔架这类的风车零件、以及为了在海上设 置风车而从海底修筑的塔基(基础)结构。然后,在通过自航或者拖 航将自动升降浮船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以后,在将顶起装置的顶起支 脚降至海底而使船体完全地提升到海面上的状态下使用浮船上的甲板 起重机来进行风车的装配作业。

在现有的大部分风车设置用浮船中,能够一次装载2~3台风车量 的风车零件以及塔基结构。当将风车零件以及塔基结构在集聚港装船 以后,在向设置海域移动并设置了所装载的基数量的风车以及塔基结 构后,再次返回到集聚港而反复进行风车的输送/设置。

另外,还有一方面将自动升降浮船作为风车设置作业专用浮船而 常驻于风车的设置海域,另一方面将其他的自动升降浮船用作零件输 送用浮船的情况。即,从集聚港将多个风车零件、塔基结构装载于零 件输送用浮船,在停靠至常驻的风车设置作业专用浮船的旁边并顶起 (jack up)以后,将零件输送用浮船上所装载的风车零件以及塔基结 构用设置作业专用浮船的甲板起重机吊起,而直接进行设置作业。

但是,在如上述那样的现有的施工方法中,从设置工程时间以及 浮船用船成本的观点来看可预料在海上的设置工程需要巨大的成本, 其削减、改善就成为很大的课题。

设置工程时间的问题可列举出:由于风车的设置海域与现有情况 相比更加远离海岸,所以从集聚港到设置海域的返航时间增大;由于 设置海域的水深比以往深,故通过顶起装置来使浮船升降的时间增大; 还有现在正在使用的设备一次能够输送的风车的台数因使用的风车的 大型化而减少,时间上的作业效率下降。

浮船用船成本的问题可列举出:作业浮船需要量因工程量的增大 而增大;因浮船的大小、顶起装置、甲板起重机的容量伴随于使用的 风车的大型化而变大,故浮船的船价增大。

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将风车的塔基作为浮 体拖航至设置海域,并把浮体沉入海中以使其就位来设置海上风车这 一方式。这样,由于将风车以已装配的状态搬运至设置海域而进行设 置,所以就有不产生在设置现场的装配作业这类的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90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需要在设置风车时通过起重船支撑风车 来保持姿态并把浮体沉入海中,伴随有困难的作业。另外,除了拖航 船还需要部署起重船,所以难以实现成本的减低。

另外,在进行将已被装配的风车利用船舶搬运至设置海域进行设 置的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时,考虑使用从上方吊下风车整体而进行输 送的起重机。但是,在这样的起重机中,存在有在强风时因垂吊的起 重机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而作业期间、成本增大这类的 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海上风 车设置用船舶以及使用该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在搬运已装配状 态的风车并在设置海域进行设置时,能够以简便的作业来设置风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以及使用该船 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是一种使 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搭载 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置所 述风车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其具备沿所述船体的前后方向行驶并 且把持所述风车的所述塔架而进行提升的操作装置,在将所述风车设 置于所述塔基上时,该操作装置以把持并提升该风车的所述塔架的状 态行驶至位于船体后方的所述塔基上,并在该塔基上设置所述风车。

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进行将已装配 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 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由于设有沿船体的前后方向行驶并且把持风车的塔架进行提升的操作 装置,所以能够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夹紧风车的塔架稳定地输送 风车。操作装置行驶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上,将风车设置在塔基上。 这样,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稳定地把持风车 进行输送,所以能够避免强风所导致的作业中断,能够实现风车的设 置作业的缩短化。

在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优选的 是具备风车支撑用结构体,该风车支撑用结构体立设在甲板上且沿船 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对搭载于该甲板上的所述风车进行支撑,所述 操作装置在设置于所述风车支撑用结构体的规定高度位置的轨道上行 驶。

被搭载于甲板上的各风车由立设在甲板上并且沿船体的前后方向 延伸的风车支撑用结构体来支撑。而且,将操作装置行驶的轨道设于 风车支撑用结构体的规定高度位置。据此,操作装置把持风车的塔架 的规定高度位置,由于能够在靠近风车的重心的位置进行把持,所以 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

在上述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风车支撑用 结构体上设有将所述轨道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的所述塔基的上方而形 成的轨道延长部,该轨道延长部可收纳于船体侧。

在风车支撑用结构体上设有将轨道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的 上方的轨道延长部。据此,就能够使操作装置在轨道延长部行驶而将 其引导至塔基的上方。

另外,由于轨道延长部可收纳于船体侧,所以能够防止在使船舶 接近于塔基进行定位时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并且能够避免在将风 车安装于塔基以后将顶起支脚升起以使船舶浮在水面时的船舶摇摆时 风车塔架和轨道延长部的接触。

进而,在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 优选的是具备风车支撑用结构体,该风车支撑用结构体立设在甲板上 且沿船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对搭载于该甲板上的所述风车进行支撑; 以及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设置于该风车支撑用结构体的规定高度位 置,在沿船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结构体侧轨道上行驶并支撑所述风车 的塔架,所述操作装置在设置于所述甲板上的甲板侧轨道上行驶,所 述风车在输送时由所述操作装置从所述塔架的下方提升并且由所述支 撑装置支撑在该塔架的规定高度位置。

被搭载于甲板上的各风车由立设在甲板上并且沿船体的前后方向 延伸的风车支撑用结构体来支撑。而且,在该风车支撑用结构体的规 定高度位置设有轨道,并使支撑风车的塔架的支撑装置在该轨道上行 驶。另外,使操作装置在设于甲板上的轨道上行驶。

风车在输送时通过操作装置从塔架的下方提升,并且通过支撑装 置支撑塔架的规定高度位置。这样,由于在塔架的下方和规定高度位 置这两处支撑塔架并进行输送,所以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

支撑装置只要以防止塔架的倒下的方式进行支撑就足够,所以也 可以省略提升风车的功能。

在上述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风车支撑用 结构体上设有将所述结构体侧轨道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的所述塔基的 上方而形成的结构体侧轨道延长部,在所述甲板上具备延伸至位于船 体后方的所述塔基的上方的甲板延长部,在该甲板延长部上设有将所 述甲板侧轨道延长到后端侧而形成的甲板侧轨道延长部,所述结构体 侧轨道延长部、所述甲板延长部以及所述甲板侧轨道延长部可收纳于 船体侧。

在风车支撑用结构体上设有将结构体侧轨道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 的塔基的上方而形成的结构体侧轨道延长部。据此,就能够使支撑装 置行驶在结构体侧轨道延长部上而将其引导至塔基的上方,并且能够 避免在将风车安装于塔基以后将顶起支脚升起而使船舶浮在水面时的 船舶摇摆时风车塔架、塔基和甲板延长部、轨道延长部的接触。

另外,在甲板上设有延伸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的上方的甲板延 长部,并在该甲板延长部设有甲板侧轨道延长部。据此,就能够使操 作装置行驶在甲板侧轨道延长部上而将其引导至塔基的上方。

进而,由于结构体侧轨道延长部、甲板延长部以及甲板侧轨道延 长部可收纳于船体侧,所以能够防止在使船舶接近于塔基进行定位时 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

进而,在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 优选的是:所述操作装置可以沿与船体的前后方向正交的船宽度方向 进行移动。

由于操作装置可以沿船宽度方向进行移动,所以能够在将风车设 置于塔基上时进行准确的定位。

进而,在上述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撑装 置追随所述操作装置的位置而移动。

由于使支撑装置追随操作装置的位置而移动,所以能够在使塔架 的姿态保持为大致直立的状态下来输送风车。

另外,在操作装置沿船宽度方向进行移动时,支撑装置也进行追 随并沿船宽度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是一种 使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搭 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置 所述风车,其中,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具备:设置于甲板上并沿 船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在载置有所述风车的状态下在所述轨道 上行驶的台车;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的上方并能够与所述轨道 连接的轨道延长部;使该轨道延长部可沿与船体的前后方向正交的船 宽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以及上下方向移动单元, 该上下方向移动单元进行上下移动,以在所述台车载置有所述风车的 状态下,使所述轨道延长部以及所述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移动到所述 塔基侧,而将该风车设置在该塔基上,所述轨道延长部、所述船宽度 方向移动单元以及所述上下方向移动单元可收纳于船体侧。

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进行将已装配 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 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由于通过以载置有风车的状态在轨道上行驶的台车来输送风车,所以 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此外,为了更加稳定地输送风车,优选的是设 置支撑塔架的规定高度位置并防止倒下的支撑装置。

而且,通过设置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的上方并可以与轨道 连接的轨道延长部,能够将台车引导至塔基上。另外,由于设置能够 使轨道延长部沿船宽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所以能 够准确地进行向塔基上的定位。

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通过上下方向移动单元进行上下移动, 以在台车载置有风车的状态下使轨道延长部以及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 移动到塔基侧而将风车设置在塔基上。

另外,由于轨道延长部、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以及上下方向移动 单元可收纳于船体侧,所以能够防止在使船舶接近于塔基进行定位时, 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

另外,由于能够不采用把持风车的塔架进行提升这一构成来输送 风车,所以不会在塔架上施加过剩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是一种 使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搭 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置 所述风车,其中,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具备:将设置在船体后方 的塔基和船体侧的甲板进行连接的连接梁;以及将搭载在甲板上的所 述风车的下方朝向所述塔基侧推压的推压装置,所述风车由所述推压 装置进行推压而在所述连接梁上滑动并向所述塔基上输送。

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进行将已装配 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 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就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由于将塔基和甲板用连接梁相连,并通过朝塔基侧推压风车的下方的 推压装置使风车在连接梁上滑动来进行输送,所以能够稳定地输送风 车。此外,为了更加稳定地输送风车,优选的是设置支撑塔架的规定 高度位置以防止倒下的支撑装置。

此外,优选的是连接梁可收纳于船体侧。据此,就能够防止在使 船舶接近于塔基进行定位时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并且能够避免在 将风车安装于塔基以后将顶起支脚升起以使船舶浮在水面时的船舶摇 摆时风车塔架、塔基和甲板延长部、轨道延长部的接触。

在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优选的 是:在所述风车的所述塔架的下端设有嵌合部,该嵌合部形成为与在 所述塔基上所形成的凹形状部嵌合的形状。

在风车的塔架的下端设有嵌合部,该嵌合部形成为与在塔基上所 形成的凹形状嵌合的形状。据此,就能够在通过推压装置使风车滑动 而与塔基相连接时,通过使塔架下端的嵌合部嵌合于在塔基上所形成 的凹形状部来进行风车和塔基的连接,所以作业得以简化。

另外,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是一种 使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搭 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置 所述风车,其中,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具备沿所述船体的前后方 向行驶并且吊起所述风车的门式起重机,在将所述风车设置于所述塔 基上时,该门式起重机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和所述风车的所述塔架 交叉的状态进行支撑,并且从所述风车的下端吊起,行驶至位于船体 后方的所述塔基上,将所述风车设置在该塔基上。

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进行将已装配 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 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就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使用从风车的下端进行吊起的门式起重机。而且,由于以沿门式起重 机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梁和塔架交叉的状态进行支撑,所以在塔架的下 端和规定的高度位置这两处进行支撑并提升风车,能够稳定地输送风 车。这样,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稳定地支撑 风车而进行输送,所以能够避免强风所导致的作业中断,能够实现风 车的设置作业的缩短化。

在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中,优选的 是具备延伸至位于船体后方的所述塔基的上方的甲板延长部,所述门 式起重机在该甲板延长部行驶而被引导至所述塔基上,所述甲板延长 部可收纳于船体侧。

设有延伸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的上方的甲板延长部,在该甲板 延长部行驶而将门式起重机引导至塔基上。而且,甲板延长部可收纳 于船体侧,所以就能够防止在使船舶接近于塔基进行定位时成为作业 的障碍的情况,并且能够避免在将风车安装于塔基以后将顶起支脚升 起以使船舶浮在水面时的船舶摇摆时风车塔架、塔基和甲板延长部的 接触。

另外,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是一种使 用了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该海上风车设置用船 舶使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 搭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 置所述风车,其中,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具备沿所述船体的前后 方向行驶并且把持所述风车的所述塔架而进行提升的操作装置,在将 所述风车设置在所述塔基上时,该操作装置以把持并提升该风车的所 述塔架的状态,行驶至位于船体后方的所述塔基上,在该塔基上设置 所述风车。

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进行将已装配塔 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 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就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由于设有沿船体的前后方向行驶并且把持风车的塔架进行提升的操作 装置,所以能够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夹紧风车的塔架稳定地输送 风车。操作装置行驶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上,将风车设置在塔基上。 这样,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稳定地把持风车进 行输送,所以能够避免强风所导致的作业中断,能够实现风车的设置 作业的缩短化。

另外,本发明第6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是一种使 用了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该海上风车设置用船 舶使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 搭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 置所述风车,其中,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具备:设置于甲板上并 沿船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以搭载有所述风车的状态在所述轨道 上行驶的台车;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的上方并能够与所述轨道 连接的轨道延长部;使该轨道延长部可沿与船体的前后方向正交的船 宽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以及上下方向移动单元, 该上下方向移动单元进行上下移动,以在所述台车载置有所述风车的 状态下,使所述轨道延长部以及所述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移动到所述 塔基侧,而将该风车设置在该塔基上,所述轨道延长部、所述船宽度 方向移动单元以及所述上下方向移动单元可收纳于船体侧。

本发明第6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进行将已装配塔 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 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就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由于通过以载置有风车的状态在轨道上行驶的台车来输送风车,所以 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此外,为了更加稳定地输送风车,优选的是设 置支撑塔架的规定高度位置而防止倒下的支撑装置。

而且,通过设置延长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的上方并可以与轨道 连接的轨道延长部,就能够将台车引导至塔基上。另外,由于设置能 够使轨道延长部沿船宽度方向进行移动的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所以 能够准确地进行向塔基上的定位。

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通过上下方向移动单元进行上下移动, 以在台车载置有风车的状态下使轨道延长部以及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 移动到塔基侧而将风车设置在塔基上。

另外,由于轨道延长部、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以及上下方向移动 单元可收纳于船体侧,所以能够防止在使船舶接近于塔基进行定位时 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并且能够避免在将风车安装于塔基以后将顶 起支脚升起以使船舶浮在水面时的船舶摇摆时风车、塔基和轨道延长 部的接触。

另外,由于能够不采用把持风车的塔架进行提升这一构成来输送 风车,所以不会在塔架上施加过剩的应力。

另外,本发明第7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是一种使 用了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该海上风车设置用船 舶使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 搭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设 置所述风车,其中,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具备:将设置在船体后 方的塔基和船体侧的甲板进行连接的连接梁;以及将搭载在甲板上的 所述风车的下方朝向所述塔基侧推压的推压装置,所述风车由所述推 压装置进行推压而在所述连接梁上滑动并向所述塔基上输送。

本发明第7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进行将已装配塔 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 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就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由于将塔基和甲板用连接梁相连,并通过朝塔基侧推压风车的下方的 推压装置使风车在连接梁上滑动来进行输送,所以能够稳定地输送风 车。此外,为了更加稳定地输送风车,优选的是设置支撑塔架的规定 高度位置而防止倒下的支撑装置。

此外,优选的是连接梁可收纳于船体侧。据此,就能够防止在使 船舶接近于塔基进行定位时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第8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是一种使 用了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该海上风车设置用船 舶使已装配有塔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 而搭载多台,自航或者拖航至风车设置海域,并在预先设置的塔基上 设置所述风车,其中,所述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具备沿所述船体的前 后方向行驶并且吊起所述风车的门式起重机,在将所述风车设置于所 述塔基上时,该门式起重机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和所述风车的所述 塔架交叉的状态进行支撑,并且从所述风车的下端吊起,行驶至位于 船体后方的所述塔基上,将所述风车设置在该塔基上。

本发明第8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方法进行将已装配塔 架、机舱以及风车叶片的风车直接搬运至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 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就能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在如以往那样使用从上方垂吊风车的起重机的情况下,在强风时 因风车摇动而伴有危险,故不得不中断作业。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 使用从风车的下端进行吊起的门式起重机。而且,由于以沿门式起重 机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梁和塔架交叉的状态进行支撑,所以在塔架的下 端和规定的高度位置这两处进行支撑并提升风车,能够稳定地输送风 车。这样,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稳定地支撑 风车而进行输送,所以能够避免强风所导致的作业中断,能够实现风 车的设置作业的缩短化。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将风车设置于塔基上时,能够稳定地输送风 车,所以能够避免强风所导致的作业中断,能够实现风车的设置作业 的缩短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是表 示在陆地侧的码头将风车吊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风车装载于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甲板 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图1的操作装置的立体图。

图3B表示图1的操作装置,是从与图3A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立 体图。

图4是表示图3A、图3B的操作装置把持塔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使用了图1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风车的设置作业 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设置了风车以后将轨道延长部折叠起来的状态的侧 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要部, 是表示风车的设置作业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设置了风车以后将轨道延长部以及甲板延长部折叠 起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A是表示图7的操作装置的立体图。

图9B是表示图7的操作装置的要部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 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设于甲板延长部的轨道延长部以及船宽度方向移动 体的俯视图。

图12A表示使塔架朝向塔基上降下的状态,是表示降下前的后视 图。

图12B表示使塔架朝向塔基上降下的状态,是表示降下后的后视 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 后端部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塔基的接合块与塔架的嵌合部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的 要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门式起重机的横行梁的升降部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风车的塔架通过图15的门式起重机的横行梁的工序 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1(下面仅 称为“船舶1”),表示在码头将风车3装载于船舶1的状态。该船舶1 进行将预先被装配的风车直接搬运到风车设置海域来进行设置的所谓 的风车一体设置。

如该图所示那样,在陆地侧预先装配好塔架5、机舱7以及风车 叶片9,并将该风车3直接装载于船舶1。在从陆地侧向船舶1装载风 车3时,通过悬臂起重机等自行式陆地起重机10将风车3吊起来进行 装载。图1中表示用陆地起重机10将风车3吊起来的状态,图2表示 将已吊起的风车3放下到船舶1的甲板上的状态。

风车3沿船体的前后方向排列而搭载多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搭 载4台风车。

船舶1为具备未图示的顶起装置且能够通过将顶起支脚2(参照 图5以及图6)放下到海底而在海上固定基础的顶起式船。

船舶1具备立设在甲板上并且沿船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风车支撑 用结构体12。风车支撑用结构体12为框架结构或者桁架结构,分别设 于甲板的左右并设成从左右夹持在甲板上所搭载的风车3。

在各风车支撑用结构体12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轨道14, 操作装置16在该轨道14上行驶。

在风车支撑用结构体12的后方(图1中为右方)设有将轨道14 向后方延长的轨道延长部15。轨道延长部15可以折叠,在图1以及图 2中为轨道延长部15伸出的状态。图6中表示轨道延长部15折叠起来 的状态。轨道延长部15优选是在将风车3设置于塔基30(参照图5以 及图6)上时伸出,在除此以外的航行时、风车3的装载时折叠起来。 因此,虽然在图1以及图2中为轨道延长部15伸出的状态,但这是为 了理解容易而描绘的。

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那样,操作装置16被设置在左右的 风车支撑结构体12的上端的轨道14上并沿船体的前后方向A行驶。 操作装置16具备:左右成一对且在轨道14上行驶的左右的第1台车 18;以及被设置在该第1台车18上并沿与轨道14正交的船宽度方向B 行驶的左右的第2台车20。在第2台车20上立设有液压缸22,该液 压缸22使支撑夹紧部28的夹紧部支撑体26沿上下方向C往复运动。 在夹紧部支撑体26上固定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管26a,夹紧部支撑 体26被插通于该导管26a内的滑动用导向件24所引导而上下运动。

夹紧部28为在内周面具有分割为一半的圆筒面的形状,使左右夹 紧部28靠近而从两侧夹持风车3的塔架5的外周面,并在此基础上如 图4所示那样,相对于固定在塔架5上的突起部27从下方扣合而进行 把持。固定在塔架5上的突起部27为圆筒形状,并在下方形成有凹部 27a。通过夹紧部28的上端进入该凹部27a内而能够将塔架5抬起。由 于不是仅借助于夹紧部28的摩擦力来把持,而是采取卡定于突起部27 而抬起这一形式,所以就不需要过大的夹紧力,且能够保持左右的操 作装置16的前后动作以及左右动作的同步性。

在这样把持着塔架5的状态下,借助于液压缸22而向上方移动, 从而能够将风车3整体提升。另外,通过使第2台车20同步地沿一方 向进行移动就能够沿船宽度方向B进行移动。

若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在码头搭载多台风车3,则将各风车3 相对于风车支撑用结构体12的各位置进行固定(未图示)。然后,船 舶1航行至风车设置海域。在此情况下,既可以自航也可以通过其他 的拖航船来进行拖航。

到达风车设置海域后进行风车设置作业。

首先,进行船舶1的定位以使预先所设置的塔基30位于船体的后 方。此时,优选是通过DPS(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动力定位系 统)来控制船体的位置以及姿态。船舶1的位置决定后,使船舶1的 顶起装置进行动作而使顶起支脚2的下端植入于海底,将船舶1整体 提升并固定基础。

图5中表示使塔基30位于船体的后方,并通过顶起装置固定了船 舶1的基础的状态。

由于在航行时风车相对于风车支撑用结构体12被固定,所以针对 进行设置作业的风车解除固定状态。另外,如图5所示那样,使轨道 延长部15伸出到后方。

然后,通过操作装置16来把持风车3的塔架5的规定高度位置即 比中间部靠上方处,将风车3整体提升,而在轨道14以及轨道延长部 15上行驶,将风车3向船体的后方进行输送。由于轨道延长部15伸出 至塔基30的上方,所以操作装置16被引导至塔基30的上方。若风车 3被引导至塔基30的上方,则使操作装置16的第2台车20(参照图 3A、图3B以及图4)沿船宽度方向B移动而准确地进行风车的定位。 之后,将风车3放下到塔基30上,使风车3相对于塔基30进行连接。

风车3相对于塔基30的设置结束后,使操作装置16的左右夹紧 部28分离而解除塔架5的把持,并在轨道延长部15以及轨道14上行 驶而使操作装置16向船体侧退避。在操作装置16退避到船体侧以后, 将轨道延长部15折叠起来,并将顶起支脚2升起以使船舶1移动至作 为下一设置对象的塔基30。在按照所搭载的风车30的台数量进行这种 设置作业并设置了全部风车30以后,返回到基地港。在基地港,再次 搭载多台被装配的风车,向下一风车设置海域航行。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取得以下作用效果。

船舶1进行将已装配塔架5、机舱7以及风车叶片9的风车3直 接搬运到风车设置海域来进行设置的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因此,能 够省略风车在设置海域的装配作业。

由于设有沿船体的前后方向行驶并把持风车3的塔架5而进行提 升的操作装置16,所以能够在将风车3设置于塔基30上时,把持塔架 5而稳定地输送风车。操作装置16行驶至位于船体后方的塔基30上, 将风车3设置在塔基30上。这样,由于在将风车3设置于塔基30上 时稳定地把持风车3进行输送,所以能够避免强风所导致的作业中断, 能够实现风车3的设置作业的缩短化。

另外,将操作装置16所行驶的轨道14设于风车支撑用结构体12 的上端。据此,操作装置16把持塔架5的规定高度位置(具体而言为 比中央部靠上方处),由于能够在靠近风车3的重心的位置进行把持, 所以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3。轨道14的高度位置并不限定于风车支撑 用结构体12的上端,只要是适合于夹持塔架5的高度,则也可以是风 车支撑用结构体12的中间高度位置。

另外,由于设有延长至塔基30的上方的轨道延长部15,并可将 该轨道延长部15收纳于船体侧,所以能够防止在使船舶1接近于塔基 30而进行定位时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并且能够避免在将风车3安 装于塔基30以后将顶起支脚2升起而使船舶1浮在水面时的船舶1摇 摆时风车3和轨道延长部15的接触。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7至图9B就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而言,支撑风车3进行输送的方 法不同,其他方面相同,所以下面就差异点进行说明。因此,本实施 方式也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将预先被装配的风车直接搬运到 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谓风车一体设置。

本实施方式是将操作装置29设置在甲板上并在设于甲板上的甲 板侧轨道上沿船体的前后方向行驶。如图9A、图9B所示那样,操作 装置29将风车3的塔架5从下方提升。具体而言,相对于设在塔架5 的下方的突起部35以及塔架5的下端从下方用夹紧部36进行卡定来 提升。操作装置29可以沿船体的前后方向A、船宽度方向B以及上下 方向C进行移动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6相同。

在风车支撑用结构体12的轨道14上,设有把持风车3的塔架5 进行支撑的支撑装置31。支撑装置31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操作装置 16同样地由左右夹紧部从两侧夹持塔架5进行支撑。但是,由于通过 设在甲板上的操作装置29来提升风车3,所以支撑装置31不具有提升 风车3的功能。

如图8以及图9A、图9B所示那样,设有延伸到位于船体后方的 塔基30的上方的甲板延长部37。在该甲板延长部37上设有延长了甲 板侧轨道33的甲板侧轨道延长部38(参照图9A、图9B),操作装置 29能够在甲板侧延长部37上行驶。甲板延长部37如图8所示那样, 可收纳于船体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取得以下作用效果。

由于在风车3输送时,利用操作装置29从塔架5的下方提升,并 且利用支撑装置31支撑塔架5的规定高度位置,所以在塔架5的下方 和规定高度位置(具体而言为比塔架5的中间位置靠上方处)两处支 撑塔架并进行输送,因此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3。

另外,设有延长至塔基30的上方的甲板延长部37以及甲板侧轨 道延长部,并可将它们收纳于船体侧,所以能够防止在使船舶1接近 于塔基30进行定位时成为作业的障碍的情况,并且能够避免在将风车 3安装于塔基30以后将顶起支脚升起以使船舶1浮在水面时的船舶1 的摇摆时风车3、塔基30和甲板延长37、轨道延长部15的接触。

另外,由于在通过操作装置29把持风车的塔架而进行提升时卡定 于塔架的突起部35以及塔架5的下端而进行提升,所以不需要如第1 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6那样夹持时过剩的力,不需要在塔架上施加过 剩的应力。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0至图12B就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在取代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9而使用台车42这 一点有所不同,其他方面相同,所以在下面就差异点进行说明。因此, 本实施方式也是与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将预先 被装配的风车直接搬运到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谓的风车一体设 置。

图10中表示在塔基30上设置了风车3的状态。如该图所示那样, 船舶1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轨道延长部15以及支撑装置3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载置有风车3的状态下沿船体的前后方 向行驶于甲板上的台车42(参照图12A、图12B)来输送风车3。具体 而言,风车3的塔架5的下端被载置在台车42上。在甲板延长部37 上设有可与被设于甲板上的甲板侧轨道33连接的轨道延长部44。台车 42可在轨道延长部44上行驶并移动至塔基30上。

轨道延长部44被设置在沿船宽度方向移动的船宽度方向移动体 (船宽度方向移动单元)46上。船宽度方向移动体46由沿船宽度方向 (在图11以及图12A、图12B中为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梁部件所构 成,并在各梁部件上设有车轮48。通过车轮48在甲板延长部37进行 滚动,船宽度方向移动体46以及轨道延长部44沿船宽度方向进行移 动。

另外,如图12A、图12B所示那样,轨道延长部44以及船宽度方 向移动体46可借助于液压千斤顶等未图示的上下方向移动单元而上下 运动。如图12B所示那样,在塔基30的上表面50形成有凹部49,以 便轨道延长部44以及船宽度方向移动体46进入至上表面50的下方。 据此,通过借助于上下方向移动单元使轨道延长部44以及船宽度方向 移动体46下降而进入到凹部49,从而能够将风车3的塔架5的下端载 置于塔基30的上表面50上。

通过台车42将风车3设置在塔基30上的顺序如下面那样。

风车3在基地港被装载于船舶1时被设置在台车42上。在塔基 30上设置风车3时,使载置有风车3的台车42在甲板侧轨道33(参 照图11)上行驶而向船体的后方进行输送。然后,使台车42行驶至与 甲板侧轨道33连接的轨道延长部44上。台车42到达塔基30上的位 置后使台车42停止,并通过使船宽度方向移动体46进行动作来调整 船宽度方向的位置。风车3的位置决定后,利用上下方向移动单元使 轨道延长部44、船宽度方向移动体46、台车42以及风车3下降。然 后,如图12B所示那样,在轨道延长部44以及船宽度方向移动体46 已进入塔基30的凹部49内的状态下,将风车3的塔架5的下端载置 于塔基30的上表面50并进行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取得以下作用效果。

由于通过在载置有风车3的状态下行驶于甲板侧轨道33上以及轨 道延长部44的台车42来输送风车3,所以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3。另 外,由于利用支撑装置31来支撑塔架5的上方位置,所以能够更加稳 定地输送风车3。

另外,由于能够不采用把持风车3的塔架5进行提升这一构成(参 照第1实施方式)来输送风车,所以就不会对塔架施加过剩的应力。

[第4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3以及图14就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而言,在向塔 基30侧输送风车3时使用推压装置53这一点上有所不同,其他方面 相同,所以在下面就差异点进行说明。因此,本实施方式也是与第1 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将预先被装配的风车直接搬运到 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

如图13所示那样,在船舶1的后端位置配置有推压装置53。推 压装置53具备车轮55,可以移动。在将已输送至船舶1的后端位置的 风车3向塔基30侧进行输送时使用推压装置53。因此,能够使用在上 述各实施方式说明过的操作装置16、29、台车42将风车3搬送至船舶 1的后端位置。

推压装置53具备按压风车3的塔架5的下端的液压缸58。在推 压风车3时,由被固定于船舶1的主体侧的缆绳56来承受反力。

在塔基30和船舶1之间设有连接梁57。连接梁57被实施表面加 工以便风车3易于滑动。连接梁57在风车3的设置作业时伸出,并在 航行时等可收纳于船体侧。

在塔基30的上端固定有连接块59,在该连接块59上形成有连接 用凹部60。如图14所示那样,连接用凹部60采取与设于风车3的塔 架5的下端的嵌合部62相对应的形状。另外,因设有从上方覆盖连接 用凹部60的缘部的锷部64,故塔架5的嵌合部62以收纳于连接用凹 部60的状态被临时固定,可不调整固定塔基30和塔架时的未图示的 螺栓孔的位置而对合。

通过推压装置53将风车3设置在塔基30上的作业如下面那样。

通过推压装置53的液压缸58来按压风车3的塔架5的下端。据 此,风车3被向塔基30侧推压。虽然没有图示,风车3的塔架5的上 方位置通过在第2实施方式说明了的支撑装置31来支撑。

若通过推压装置53来推压风车3,则风车3在连接梁57上滑动, 并向与连接梁连接的塔基30的连接块59靠近,塔架5的嵌合部62被 收纳到在连接块59上所形成的连接用凹部60内。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按压工序的同时进行风车3向塔 基30上的临时固定,所以设置作业得以简化。

另外,由于将塔基30和甲板用连接梁57相连,并通过将风车3 的下方向塔基30侧按压的推压装置53而使风车3在连接梁57上滑动 来进行输送,所以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3。

[第5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5至图17就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在使用门式起重机70来输送风车5这一点上与上述的 各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其他方面相同,所以下面就差异点进行说明。 因此,本实施方式也是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将预先被装配的 风车直接搬运到风车设置海域进行设置的所谓的风车一体设置。

门式起重机70可以在设于船舶1的甲板上的行驶轨道72上沿船 体的前后方向行驶。另外,虽然未图示,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设有甲 板延长部,可行驶至塔基的上方。门式起重机70去取得船舶1上所搭 载的风车3并吊起来,然后设置在塔基上。

门式起重机70具备:具有行驶装置(未图示)并且在上方立设的 左右支脚部76;及相连于两支脚部76的上端间的横行梁74。在横行 梁74上设有驾驶室80,驾驶室80可以在横行梁74上行驶。

横行梁74的中央部设有可以升降的升降部78。升降部78可以以 一端作为支点转动,在不搬送风车3的情况下放倒而直线状地连接横 行梁74,另一方面在搬送风车3的情况下为立起状态。图15中表示升 降部78为立起状态的情况,由此,风车3就能够通过横行梁74。

图16中也表示升降部16为立起状态的情况,如该图所示那样, 由液压缸81使升降部78升降。该图中的标号82是驾驶室80的行驶 用轨道。在升降部78的下方设有伸缩杆84。

伸缩杆84如图17所示那样,沿门式起重机70的行驶方向并列设 有两根,可以从一个横行梁74朝向相对的另一个横行梁74,利用来自 液压缸86的液压而进退。伸缩杆84在通常状态下以伸展的状态使横 行梁74成为一体,但在使风车3的塔架5通过时进行退避。具体而言, 如图17所示那样,在塔架5为位置a的情况下,两伸缩杆84a、84b 伸展而与相对的横行梁74连接。若门式起重机70去取得风车3,则使 右侧伸缩杆84a进行退避,可以使塔架5成为位置b。然后若门式起重 机70进一步移动而使塔架5成为位置c,则右侧伸缩杆84伸展而与相 对的横行梁74连接。若像这样塔架5成为位置c,则塔架5就成为与 横行梁74相交叉的状态,塔架5以被前后的伸缩杆84a、84b夹持的 状态而被支撑。据此,防止塔架5倒下。图15中概略地表示像这样塔 架5和横行梁74交叉的状态。

如图15所示那样,风车3的重量由从横行梁74吊下到下方的垂 吊缆绳88来承受。垂吊缆绳88的下端连接到塔架5的下端,将风车3 从下方吊起。垂吊缆绳88可通过设于横行梁74的卷筒(未图示)进 行收卷以及放卷,据此,就能够使已吊起的风车3上下运动。在风车3 的下端进一步固定有三根缆绳90,以抑制风车3的下端的摇动。

如图17所示那样,在塔基上设置了风车3以后,使左侧伸缩杆 84b进行退避,以便可使塔架5成为位置d。然后,若门式起重机70 进一步行驶而使塔架5成为位置e,则左侧伸缩杆84b伸展而与相对 的横行梁74连接。这样一来,就能够在设置了风车以后,使门式起重 机70从风车3离开而返回到船体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取得以下的作用效果。

由于使用从风车3的下端吊起的门式起重机70,并以沿门式起重 机70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横行梁74和塔架5交叉的状态来进行支撑, 所以在塔架5的下端和规定的高度位置这两处进行支撑并提升风车, 能够稳定地输送风车。这样,由于在塔基上设置风车3时,稳定地支 撑并输送风车3,所以能够避免强风所导致的作业中断,能够实现风车 的设置作业的缩短化。

标号说明:

1  船舶(海上风车设置用船舶)

3  风车

5  塔架

12 风车支撑用结构体

14 轨道

15 轨道延长部

16、29 操作装置

30 塔基

31 支撑装置

37 甲板延长部

42 台车

53 推压装置

57 连接梁

70 门式起重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