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方法、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用户设备以及程序

方法、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用户设备以及程序

摘要

本发明涉及向用户设备(20)提供网络接入的方法,其中网络接入包括用户设备(20)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10)的接入,其中用户设备(20)包括的识别信息允许公众陆地移动网络(10)识别订户,其中识别信息包括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其中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涉及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使用用户设备(20),第一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用户设备(20)中的第一配臵信息限定,且其中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涉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使用用户设备(20),第二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用户设备(20)中的第二配臵信息限定,其中用户设备(20)包括订户身份模块(21),其中订户身份模块至少局部包括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其中通过使用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接入公众陆地移动网络(10),应用了第一操作模式,且其中通过使用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接入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第二操作模式,其中至少局部在用户设备(20)的操作期间,同时使用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进行用户设备(20)的网络接入。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0698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德国电信股份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38564.9

  • 发明设计人 K·H·奈恩纳;A·克拉特;

    申请日2011-08-12

  • 分类号H04W8/18;H04W8/22;

  • 代理机构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于妙妙

  • 地址 德国波恩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50: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1-26

    授权

    授权

  • 2013-07-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W8/18 申请日:201108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4-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向用户设备提供网络接入的方法、公众陆地移动网络 以及用户设备。根据本发明,高效使用所述用户设备和所述公众陆地 移动网络二者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是可行的。

在当前的移动网络中,移动终端的硬件和软件性能 (capabilities)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移动终端的(硬件)性能,即用户设备(物理上)能够做什么。 这通常由该终端的硬件和固件来确定。移动终端的这些性质还取决于 服务小区/服务网络的对等性能,例如,当用户设备能够进行HSPA(高 速包接入)并且网络仅支持非HSPA WCDMA(宽带CDMA(码分复用接入)) R’99时,或者反之时,最低性能是限制因素(因此,即使用户设备能够 进行HSPA,网络也不能使用这些性能)。在正常运行中,如果没有显 著的性能升级/交换,这些性能通常不是轻易可改变的;因此,这些性 能被称为移动终端的“硬限制”。

——与用户设备有关的配臵和订购参数,订购参数通常通过订户身份 模块卡(将用户设备绑定至订购,或者为用户设备定制订购)(即, 允许用户设备做什么)来确定。这些属性(properties)还取决于服 务小区/服务网络的配臵以及存储在网络中的订购参数,例如 HLR/HSS。类似于用户设备的硬限制,这些配臵和订购参数的最低性能 是在该终端与该网络之间有差别的情况下的限制因素。在正常运行中, 通过用户设备的和/或网络的重新配臵,或者通过修改订购和订购参 数,这些属性通常是可改变的;因此,这些特定被称为移动终端的“软 限制”。

可行的是,终端(或用户设备)的硬限制受到软限制的进一步约 束。例如,终端和网络或许能够在无线电接口上具有某一最大带宽, 但是订购仅允许用户设备使用较低的最大带宽。

相反,可行的是,终端的软限制也受到硬限制的进一步约束,例 如,允许终端使用某一最大带宽,但是终端或服务小区/服务网络的性 能较低。

上述的结果是,终端或用户设备必然总是在其硬限制和其软限制 的交集内运行。

假定软限制的订购方面由通常可改变的订户身份模块卡来应用至 终端或用户设备,那么可行的是,相同终端可以具有如由它们各自的 SIM决定的不同软限制。还可行的是,当SIM卡改变时,同一终端具 有不同的软限制。此外,假定软限制的配臵方面能够被变更(重新配 臵),即从第一时间点的第一配臵变更为第二时间点的第二配臵,那 么具有同一订户身份模块卡的同一终端可以具有取决于所述配臵的不 同软限制(在不同时间点)。此外,由于终端可以在具有不同限制和 配臵的不同小区/网络内运行,同一终端的可应用的硬限制和软限制二 者在不同服务小区/服务网络之间可以不同。

根据现有技术,用户设备在一个给定时间点仅具有硬限制和软限 制的单一组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至少局部)克服现有技术的限制,并且 提供具有待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具有更大灵活性的方法以及公众陆地移 动网络和用户设备。

本发明的该目的通过一种向用户设备提供网络接入的方法来实 现,其中所述网络接入包括所述用户设备的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的接入,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的 识别信息允许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识别订户,

——其中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identity or communication  context information)涉及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户设备,所 述第一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一配臵信息限 定,且被关联至第一网络接入优先级,且

——其中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涉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 户设备,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二 配臵信息限定,且被关联至第二网络接入优先级,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订户身份模块,其中所述订户身份模块包括所 述识别信息,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使用所 述第一网络接入优先级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第 一操作模式,且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使用 所述第二网络接入优先级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 第二操作模式,其中至少局部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操作期间,同时使用 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和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进行所述用户设备的网络接 入。

本发明的该目的还通过一种向用户设备提供网络接入的方法来实 现,其中所述网络接入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的接入,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的识别信息允许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识别订 户,其中所述识别信息包括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涉及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使用用户设备,所 述第一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一配臵信息限 定,且

——其中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涉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使用用户设备,所 述第二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二配臵信息限 定,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订户身份模块,其中所述订户身份模块至少局 部包括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和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 一身份信息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第一操作模式, 且其中通过使用第二身份信息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 所述第二操作模式,其中至少局部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操作期间,同时 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和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进行所述用户设备的网络 接入。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可行的是提供如下可能性:所述用户设备与 许多不同配臵和订购参数同时起作用。在本发明的语境中,这样的不 同配臵和订购参数被称为不同操作模式,即,第一操作模式、第二操 作模式、第三操作模式,依此类推。作为替代术语,所述不同配臵和 订购参数也被称为所述用户设备的不同“虚拟终端”(或“虚拟用户设 备”)或不同“个性(personalities)”,即,所述用户设备潜在地根 据所选择的操作模式(或个性)做出不同行为。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 提供如何能够相对于现有技术更灵活地处理终端的个性的方法,所述 终端的个性如由所述用户设备可用的用户设备配臵和订购信息(例如, 存储在订户身份模块卡上)确定的。

例如,根据现有技术必要的是,服务品质(QoS)差别化要求使用 不同的PDN连接(每个都被指派一个不同的服务品质轮廓,通常是针 对该PDN连接而允许的最大值),以及/或者在相同的PDN连接上使用 多个载体(bearers)/PDP场景(contexts),以及/或者基于服务数 据流在网络内应用策略控制机制(policy control mechanisms)。这 要求APN和/或载体和/或服务品质知晓(所述用户设备的)(软件)应 用。同样,在服务流参数方面的同一服务品质轮廓内,应用可以具有 与吞吐量有关的不同要求,例如,当使用窄带对宽带语音编解码器 (narrow-band versus wide band voice codec)时。

有用的是,为所述用户设备指派针对接入网络的优先级(尤其是 当存在高的网络负载或拥塞时)。根据现有技术,一般顾客的普通用户 设备具有单一优先级,因此所有应用都被相同对待。然而,在同时存 在许多不同的通信场景且每个通信场景都具有另外的具体特性 (characteristics)的情况下,涉及不同参数(诸如优先级、带宽等) 的单一值的应用不会导致可用(网络和/或(无线电)传输)容量或资 源的高效使用。例如,在车辆内通信场景中,考虑如下装臵,该装臵 可以被用于不同的通信场景(诸如定期地向修理厂传送维修信息、向 交通信息中心发送近乎实时的交通信息),被用于与多媒体服务连接, 或者在发生故障或事故时呼叫寻求援助。此外,同一装臵可以被用来 进行语音呼叫。显然,这些应用应具有不同优先级,而根据现有技术, 同时具有不同优先级且仅使用一个用户设备是不可行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用户设备或移动终端能够使用多个操作模式(或 个性)进行通信,所述多个操作模式即至少两个,也就是第一操作模 式和第二操作模式。这些操作模式中的每个都在所述(物理)用户设 备的总体(软和硬)限制内构成所谓的“虚拟终端”或“虚拟用户设 备”。根据本发明,对每个物理终端(或物理用户设备)的虚拟终端(或 不同身份的操作模式)的数目没有限制。这意味着,就多个不同的(即, 可区分的)虚拟终端(或虚拟用户设备)而言,可以有两个(或更多 个)虚拟终端(或虚拟用户设备)具有相同配臵(或软限制)但却可 区分,即,由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软件)应用或由所述公众陆 地移动网络可寻址(通过例如虚拟终端识别器)。当同时操作多个虚拟 用户设备时,这些虚拟用户设备的组合资源需求被要求不超出所述物 理用户设备的硬限制和软限制。

根据本发明,所述用户设备可以被认为包括第一模块(也被称为 移动终端)和第二模块(也被称为终端设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体, 完全可行且优选的是,所述用户设备的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二者被集 成在一个外壳中,并且对用户表现为一个单一集成器件。类似地,根 据本发明,也可行且优选的是,所述用户设备的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 被实现在两个不同的外壳或罩中,并且这些模块通过有线通信链路或 无线通信链路(诸如蓝牙、WLAN或根据另一无线通信标准)被连接。

根据本发明,不同的虚拟用户设备(或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 操作模式)通过多个身份或通信场景而被识别。根据本发明,不同的 通信场景尤其指的是不同的网络接入优先级。在本发明的语境中,通 过使用与这些不同身份或不同通信场景相关的不同指示符,区分这些 不同的身份或不同的通信场景是可行的。这些指示符被称为身份或通 信场景信息,即,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对应于第一身份信息或第一通信 场景信息(在下文中也被称为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所述第二操 作模式对应于第二身份信息或第二通信场景信息(在下文中也被称为 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依此类推。所述(物理)用户设备还包括 订户身份模块(通常是IP多媒体服务身份模块(ISIM)或通用订户身 份模块(USIM)或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SIM卡),并且所述(物 理)用户设备对应于或包括识别信息(通常被包含在订户身份模块中)。 通过使用所述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其一般会包括但不必然包括 所述识别信息以及识别所述第一操作模式的额外信息),所述(物理) 用户设备能够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即, 从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看来,所述第一虚拟终端已经使用第一网络 接入优先权请求了网络接入)。通过使用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其一般会 包括但不必然包括所述识别信息以及识别所述第二操作模式的额外信 息),所述(物理)用户设备能够使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接入所述公众 陆地移动网络(即,从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看来,所述第二虚拟终 端已经使用第二网络接入优先权请求了网络接入)。所述第一和第二 (以及可能更多)身份信息涉及,例如:订购参数(例如基于订户身 份模块卡的)、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配臵要素、所述网络的配臵要 素。订户身份模块卡参数优选地可以使用“空中下载(over-the-air)” 机制而被改变,并且终端配臵参数可以通过本地配臵或远程配臵的任 何组合而被改变(例如,通过非接入层(NAS)通信,或者接入层(AS) 通信,或者涉及优选地外部的应用服务器且以透明方式到所述公众陆 地移动网络的机制,或者在所述用户设备的当前小区中广播的消息, 或者经由所述用户设备的用户界面的用户输入,或者网站上的用户输 入,尤其是经由所述用户设备接入的网站上的用户输入)。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和所述第二操作模式 在下列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互不相同:

——所述用户设备到分组交换(PS)域的附接(attachment);

——所述用户设备到电路交换(CS)域的附接;

——在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之间的连接的所允许带 宽;

——在所述用户设备与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之间的连接的服务品 质;

——所请求的接入的目的地。

由此,有利地可行的是,灵活地提供区分这些操作模式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的是,由

——所述用户设备的应用软件,或者

——控制所述用户设备的应用软件

来决定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或所述第二操作模式。

由此,有利地可行的是,让(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或者控制 所述用户设备的)应用软件选择操作模式。为此,根据本发明,优选 的是,所述虚拟终端或虚拟用户设备的特性被暴露给软件应用(例如, 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应用软件),使得相应的软件应用能够根据该 软件应用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虚拟用户设备(或合适的操作模式)。此 外,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是,虚拟终端的指示符(或者操作模式的指 示符)(例如,指示虚拟终端的一个(或多个)字母,或者指示虚拟终 端的一个(或多个)数字,或者指示虚拟终端的一个(或多个)字母 与一个(或多个)数字的组合,或者指示虚拟终端的名称)被暴露给 所述软件应用,使得相应的软件应用能够根据该软件应用的需要来选 择合适的虚拟用户设备(或合适的操作模式)而无需考虑下层特性。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的是,通过使用名称解析技术(例如DNS(域名 系统名称解析)),虚拟终端(或操作模式)的(第一)指示符(例如, 外部指示符,例如由网络运营商指定的)被解析为该同一虚拟终端的 另一(第二)指示符(例如,在物理的用户设备内的内部指示符)。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的是,由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来决定使用 所述第一操作模式或所述第二操作模式。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的是,基于下列中的至少一项来决定使用所 述第一操作模式或所述第二操作模式:

——所请求的接入的目的地(例如,接入点名称(APN)、互联网协议 地址、被呼叫方号码);

——一天中的时间(例如,高峰时段或非高峰时段);

——一周中的星期几(例如,工作日或周末,或公众假日);

——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的网络负载,或者待被接入的网络的网络 负载;

——所述用户设备的当前位臵;

——所述用户设备是否在漫游;

——在所述用户设备在漫游的情况下,所访问的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的 公众陆地移动网络ID;

——所述用户设备的实际人类用户是哪个。

由此,能够有利地实现在不同操作模式的使用中重要的灵活度。 根据本发明,有利地可行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也就是目前不能 基于终端位臵信息(诸如小区ID、位臵区域ID、路由区域ID、PLMN ID 或地理坐标)来区分用户设备的个性。这在如下方面特别攸关:所述 终端是否处于特殊服务区(例如“所属地区(home zone)”)中,处于 其所属的公众陆地移动网络(HPLMN)内,或者处于任何或特定所访问 的公众陆地移动网络(VPLMN)。类似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发 明,有利地可行的是,超越接入点名称(APN)的粒度(granularity) 基于通信的目的地来区分用户设备的个性(或操作模式)。根据本发明 的用户设备的使用情形的一个变体,可行的是,多于一个(例如人类) 用户(即,至少两个用户)所述使用(物理)用户设备,例如,作为 获得互联网接入的接入手段(“热点”)。根据本发明并且根据这样的变 体,可行的是,这些不同的用户使用所述用户设备的一个不同的虚拟 终端。在该实施方案中可行(但不必须)的是,这样的至少两个用户 被指派了分立的PIN号码,并且能够通过使用这些PIN号码来获得对 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性能的接入。通过在终端和/或网络中使用配 臵信息,合适的虚拟终端可以被指派给所述至少两个不同的用户。

本发明克服的现有技术的又一个缺点指的是禁止用户设备(接入 公众陆地移动网络资源):目前通过如下机制来禁止终端接入网络,该 机制向所述用户设备呈现位图,该位图禁止用户设备群体的某一部分 接入小区,或者所述用户设备提取随机数字并将该随机数字与从该网 络中获得的数字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所述UE可以执行或不执 行接入请求。然而,根据现有技术,禁止或许可该网络接入的不同粒 度是不可行的。根据本发明,这样的不同粒度能够按照区别化的方式 来实现,例如,通过应用来区别化,通过一天中的时间或一周中的星 期几等来区别化。

此外,有利的是,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或所述第二操作模式的 可用性(availability)由下列中的至少一项限定:

——由与所述第一操作模式相关的寿命(life time)信息或者与所述 第二操作模式相关的寿命信息限定的绝对时间间隔;

——与所述第一操作模式相关或者与所述第二操作模式相关的绝对日 期;

——由所述第一操作模式的使用时间(usage time)或者所述第二操 作模式的使用时间限定的时间间隔;

——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或者使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交换的数据 量;

——由所述用户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或者使用所述第二操作模 式建立的连接的数目;

——由所述用户设备建立的交易的总数目或者每连接(per  connection)的交易的数目。

由此,有利地可行的是,操作模式(或虚拟终端或虚拟用户设备) 的选择是由例如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软件应用在逐例基础上(on a  case-by-case basis)执行的,并且可以灵活地限定所述寿命或者在 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软件)应用与操作模式之间的绑定的存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

——所述用户设备的应用软件,或者

——控制所述用户设备的应用软件

修改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所述第一配臵信息或所述第二配臵信 息。

由此,根据本发明,可行的是,某些要求(或给定虚拟用户设备 的配臵参数),诸如应用优先级或应用服务品质参数偏好 (preferences),可以由(例如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软件应用 来选择,以进一步细化所述虚拟终端(或操作模式)接入所述公众陆 地移动网络和/或使用网络资源的方式,包括如下变体:其中一个应用 将“应用优先级”馈入禁止决定过程(例如,作为所述用户设备提取 的随机数字的修改符),并且/或者馈入所述用户设备采用的合适的接 入优先级的选择过程。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 或者所述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或者所述第一配臵信息以及/ 或者所述第二配臵信息通过如下方式在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与所述 用户设备之间传输:

——非接入层(NAS)通信,或者

——接入层(AS)通信,或者

——涉及优选地外部的应用服务器且以透明方式到所述公众陆地移动 网络的机制,或者

——在所述用户设备的当前小区中广播的消息。

由此,有利地可行的是,在配臵所述(物理)用户设备及其不同 操作模式的可能性方面实现了重要的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 或者所述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或者所述第一配臵信息以及/ 或者所述第二配臵信息的改变通过如下方式被触发:

——非接入层(NAS)通信,或者

——接入层(AS)通信,或者

——涉及优选地外部的应用服务器且以透明方式到所述公众陆地移动 网络的机制,或者

——在所述用户设备的当前小区中广播的消息,或者

——经由所述用户设备的用户界面的用户输入,或者

——网站上的用户输入,尤其是经由所述用户设备接入的网站上的用 户输入。

由此,有利地可行的是,用户输入也可以导致所述第一身份或通 信场景信息以及/或者所述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或者所述第 一配臵信息以及/或者所述第二配臵信息的变更。

根据本发明,还优选的是,采用合适的安全机制以确保仅有那些 被许可这样做的应用才能够使用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具体操作模 式。例如,所述虚拟终端(或操作模式)可以被安全证书保护,从而 可以仅被那些能够表明它们具有合适许可的应用使用。此外,根据本 发明,可行且优选的是,所述操作模式中的至少一个操作模式未被保 护,使得例如某些呼叫、或具有某一最大持续时间的呼叫、或具有某 一目的地的呼叫、或非漫游呼叫能够被允许而无需任何许可。此外, 这样的安全信息参数的寿命可以按照与使用某一虚拟终端(或虚拟终 端与软件应用之间的绑定)类似的方式受到限制。

在所请求的虚拟终端由于安全参数而未被授予许可的情况下,根 据本发明,可行且优选的是选择替代的虚拟终端(或者备用的或默认 的虚拟终端(或操作模式))。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它向用户设备提供网络接 入,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的识别信息允许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识 别订户,

——其中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涉及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 户设备,所述第一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一 配臵信息限定,且被关联至第一网络接入优先级,且

——其中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涉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 户设备,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二 配臵信息限定,且被关联至第二网络接入优先级,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订户身份模块,其中所述订户身份模块包括所 述识别信息,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使用所 述第一网络接入优先级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第 一操作模式,且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使用 所述第二网络接入优先级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 第二操作模式,其中至少局部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操作期间,同时使用 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和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进行所述用户设备的网络接 入。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它向用户设备提供 网络接入,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的识别信息允许所述公众陆地移动 网络识别订户,其中所述识别信息包括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涉及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户设 备,所述第一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一配臵 信息限定,且

——其中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涉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户设 备,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二配臵 信息限定,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订户身份模块,其中所述订户身份模块至少局 部包括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和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 一身份信息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第一操作模式, 且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 用了所述第二操作模式,其中至少局部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操作期间, 同时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和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进行所述用户设备的 网络接入。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提供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的网络接入的用户设 备,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的识别信息允许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识 别订户,

——其中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涉及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 户设备,所述第一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一 配臵信息限定,且被关联至第一网络接入优先级,且

——其中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涉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 户设备,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二 配臵信息限定,且被关联至第二网络接入优先级,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订户身份模块,其中所述订户身份模块包括所 述识别信息,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一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使用所 述第一网络接入优先级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第 一操作模式,且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二身份或通信场景信息以及使用 所述第二网络接入优先级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 第二操作模式,其中至少局部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操作期间,同时使用 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和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进行所述用户设备的网络接 入。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提供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的网络接入的 用户设备,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的识别信息允许所述公众陆地移动 网络识别订户,其中所述识别信息包括第一身份信息和第二身份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身份信息涉及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户设 备,所述第一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一配臵 信息限定,且

——其中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涉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使用所述用户设 备,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至少局部由存储在所述用户设备中的第二配臵 信息限定,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订户身份模块,其中所述订户身份模块至少局 部包括所述第一身份信息和所述第二身份信息,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 一身份信息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用了所述第一操作模式, 且其中通过使用所述第二身份信息来接入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应 用了所述第二操作模式,其中至少局部在所述用户设备的操作期间, 同时使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和所述第二操作模式进行所述用户设备的 网络接入。

这样的公众陆地移动网络以及这样的用户设备具有如下优点:附 接至所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的用户设备的行为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被 控制,尤其是考虑到不同的通信场景。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的程序,当在计 算机上运行时执行本发明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示出了一个蜂窝公众陆地移动网络,它包括至少一个 无线电小区以及一个用户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将针对具体实施方案并参考某些附图来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 限于此,而是仅由权利要求限定。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示意性的,并且 是非限制性的。在附图中,为了例示,一些元件的尺寸可以被夸大而 不是按比例绘出。

在使用不定冠词或定冠词(例如“一(a/an)”“所述/该(the)”) 指代单数名词的情况下,这包括那个名词的复数,除非另作明确陈述。 在使用“第一”和“第二”元件或步骤或其他实体的情况下,这也包 括使用超过两个的这种元件或步骤或其他实体,除非另作明确陈述。

此外,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 用来区分相似的元件,而不必然用于描述顺序或时间次序。应理解, 如此使用的词语在适当情况下是可互换的,且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 施方案能够以除了这里描述或示出的顺序以外的顺序施行。

在图1中,示意性表示了蜂窝公众陆地移动网络10。公众陆地移 动网络10包括多个小区,所述多个小区之一用虚线圆圈表示并且用参 考标记15标明。小区15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天线设施的基站设施(即, 固定装臵,诸如eNodeB等),以提供在小区15内的无线电覆盖。为 了简明起见,图1中未示出基站设施。在小区15的覆盖范围内,示意 性示出了用户设备20。通常,小区15包括多个相同或不同的用户设 备,诸如用户设备20。用户设备20包括订户身份模块21,并且能够 根据第一操作模式以及根据第二操作模式而被操作。对于第一操作模 式,在用户设备20与公众陆地移动网络10之间建立或使用第一连接 或通信链路11,且对于第二操作模式,在用户设备20与公众陆地移 动网络10之间建立或使用第二连接或通信链路12。

例如,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可以对应于为了语音通信目的而使用用 户设备20。在该实施例中,情形可能是,在车辆内使用用户设备20, 且所述第二操作模式可以对应于到公众陆地移动网络10的连接,该连 接被建立以交换车辆数据,例如,关于待被修理的车辆的技术问题(当 对该车辆进行服务时)。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可以对应于所述(物理) 用户设备的多用户操作,由此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对应于第一用户对所 述(物理)用户设备的操作,且其中所述第二操作模式对应于第二用 户对所述(物理)用户设备的操作。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