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

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电力输送过程中人体等异物接近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异物的接近,不论因受电装置的形状、尺寸等而不同的耦合电极的尺寸、相对位置如何,都能够高效率地输送电力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包括:受电装置,其具有用于经由静电场而相互耦合的第一耦合电极(第一主动电极以及第一被动电极);和送电装置,其具有第二耦合电极(第二主动电极以及第二被动电极),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送电装置具备与第二耦合电极隔开配置的第三耦合电极,第三耦合电极由第三电极构成,具有比第二被动电极高、且比第二主动电极低的电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0983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申请/专利号CN201180043614.2

  • 发明设计人 土屋贵纪;市川敬一;

    申请日2011-11-18

  • 分类号H02J1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李逸雪

  • 地址 日本京都府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50: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4-29

    授权

    授权

  • 2013-06-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J17/00 申请日:201111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05-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未进行物理连接的方式对电力进行输送的电力输送系 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的电子设备开发了很多。在电子设备 中为了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多采用在电力的送电单元和电力的受电单 元双方均设置线圈模块的磁耦合方式的电力输送系统。

但是,在磁耦合方式中,通过各线圈模块的磁通量的大小会大大影响 电动势,为了高效率地输送电力,对送电单元侧(初级侧)的线圈模块和 受电单元侧(次级侧)的线圈模块之间的线圈的俯视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 控制要求高精度。并且,由于采用线圈模块作为耦合电极,因此变得难以 实现送电单元以及受电单元的小型化。进而,在便携式设备等中,需要考 虑因线圈的发热而对蓄电池的影响,故还存在有可能成为配置设计上的瓶 颈的问题。

因此,例如开发了一种采用静电场的电力输送系统。在专利文献1中, 公开了一种通过在送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和受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之间 形成强电场从而实现高的电力输送效率的能量输送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 在送电单元侧具备大尺寸的被动电极和小尺寸的主动电极,在受电单元侧 也具备大尺寸的被动电极和小尺寸的主动电极。通过在送电单元侧的主动 电极和受电单元侧的主动电极之间形成强的电场,从而实现高的电力输送 效率。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从送电单元的耦合电极经由静电 场而向受电单元的耦合电极输送电力的输送系统。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 采用静电场,因此不需要高精度地控制耦合电极在俯视方向的相对位置, 故耦合电极的形状设计的自由度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10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968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369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采用静电场的电力输送系统中,在电力输送过程中人进行接 触等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因带电状态而产生向人体等的放电、设备的误动 作等问题。为了应对该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常时对电压进行监视, 对因异物的接近所产生的谐振频率的变动而导致的电压变动进行检测以 检测出异物的接近。

但是,在采用静电场的电力输送系统中,优点在于受电装置的安装位 置的自由度高,通过使送电装置侧的耦合电极比较大,从而增强耦合电极 之间的耦合来进行大电力的输送。因此,由于耦合电容变大,故而即使在 人体等异物接近的情况下对谐振频率的影响也较小,存在无法检测出因谐 振频率的变动而导致的电压变动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电力输 送过程中人体等异物接近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异物的接近,不 论因受电装置的形状、尺寸等而不同的耦合电极的尺寸、相对位置如何, 都能够高效率地输送电力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 送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包括:受电装置, 其具有用于经由静电场而相互耦合的第一耦合电极;和送电装置,其具有 第二耦合电极,该电力输送系统以非接触的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向所述受 电装置输送电力,所述电力输送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送电装置具备第三 耦合电极,该第三耦合电极与所述第二耦合电极隔开配置。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送电装置具备与第二耦合电极隔开配置的第三耦 合电极,因此能够采用第二耦合电极进行与受电装置之间的电力输送,能 够采用第三耦合电极进行对人体等异物的接近的检测。因而,即使在电力 输送时,也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的接近而导致的电压的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第一耦合电极由第一被 动电极以及电位比该第一被动电极高的第一主动电极构成,所述第二耦合 电极由第二被动电极以及电位比该第二被动电极高的第二主动电极构成, 所述第三耦合电极由第三电极构成,所述第三电极的电位比所述第二被动 电极的电位高、且比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电位低。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使第三电极的电位设为比第二被动电极的电位 高、且比第二主动电极的电位低的中间电位,从而能够在第三电极中检测 出更微弱的电压变动,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主 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比所述第二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 耦合电容小。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第三电极和第二主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比第二 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小,故而因异物接近而产生的寄 生电容的变动幅度不同,能够使第三电极中的电压变动比第二主动电极中 的电压变动大。因此,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二主 动电极和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对置,所述送电装置的所述第 二被动电极和所述受电装置的所述第一被动电极分别被配置在所述第二 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所述第三电极被配置 在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周边部。

在上述构成中,送电装置的第二主动电极和受电装置的第一主动电极 对置,送电装置的第二被动电极和受电装置的第一被动电极分别被配置在 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一主动电极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通过将第三电极配置 在第二主动电极的周边部,从而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向送电装置的第 二主动电极的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优选所述送电装置具备:设置了 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底座部;和设置了所述第二被动电极的靠背部,所述 第二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被动电极被配置在大致正交的方向,在夹持所述 第二被动电极而与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相反的一侧配置所述第三电极。

在上述构成中,送电装置具备设置了第二主动电极的底座部;和设置 了第二被动电极的靠背部。通过将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配置在大 致正交的方向,且在夹持第二被动电极而与第二主动电极相反的一侧配置 第三电极,从而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向送电装置的第二主动电极的接 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另外,通过将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大致正 交,从而能够降低寄生电容,能够使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 耦合增强并提高输送电力的效率。

接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送电装置,具有第二耦合电 极、且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所述受电装置具有用于经由 静电场而相互耦合的第一耦合电极,所述送电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送电 装置具备第三耦合电极,该第三耦合电极与所述第二耦合电极隔开配置。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具备与第二耦合电极隔开配置的第三耦合电极, 因此能够采用第二耦合电极进行与受电装置之间的电力输送,能够采用第 三耦合电极进行对人体等异物的接近的检测。因此,即使是电力输送时, 也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送电装置,优选所述第一耦合电极由第一被动电 极以及电位比该第一被动电极高的第一主动电极构成,所述第二耦合电极 由第二被动电极以及电位比该第二被动电极高的第二主动电极构成,所述 第三耦合电极由第三电极构成,所述第三电极的电位比所述第二被动电极 的电位高、且比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电位低。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第三电极的电位设为比第二被动电极的电位 高、且比第二主动电极的电位低的中间电位,从而能够在第三电极中检测 出更微弱的电压变动,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送电装置,优选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主动电 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比所述第二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耦合 电容小。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第三电极和第二主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比第二 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小,因此因异物的接近而产生的 寄生电容的变动幅度不同,能够使第三电极中的电压变动比第二主动电极 中的电压变动大。因此,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送电装置,优选所述第二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一主 动电极对置,所述第二被动电极和所述第一被动电极分别被配置在所述第 二主动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动电极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所述第三电极被配 置在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的周边部。

在上述构成中,第二主动电极和受电装置的第一主动电极对置,第二 被动电极和受电装置的第一被动电极分别被配置在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一 主动电极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通过将第三电极配置在第二主动电极的周 边部,从而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向第二主动电极的接近而导致的电压 变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送电装置,优选具备:设置了所述第二主动电极 的底座部;和设置了所述第二被动电极的靠背部,所述第二主动电极和所 述第二被动电极被配置在大致正交的方向,在夹持所述第二被动电极而与 所述第二主动电极相反的一侧配置所述第三电极。

在上述构成中,具备设置了第二主动电极的底座部;和设置了第二被 动电极的靠背部。通过将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配置在大致正交的 方向,且在夹持第二被动电极而与第二主动电极相反的一侧配置第三电 极,从而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向第二主动电极的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 动。另外,通过使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大致正交,从而能够降低 寄生电容,能够使第二主动电极和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耦合增强并提高输 送电力的效率。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送电装置中,由于具备与第二耦合 电极隔开配置的第三耦合电极,因此能够采用第二耦合电极进行与受电装 置之间的电力输送,能够采用第三耦合电极进行对人体等异物接近的检 测。因此,即使是电力输送时,也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 电压变动。

另外,通过将第三电极的电位设为比第二被动电极的电位高、且比第 二主动电极的电位低的中间电位,从而能够在第三电极中检测出更微弱的 电压变动,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进而,由于第三电极和第二主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比第二主动电极 和第二被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小,因此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寄生电容的 变动幅度不同,能够使第三电极中的电压变动比第二主动电极中的电压变 动大。因此,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导致的电压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 的构成的电路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现有技术的电力输送系统的构成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构成的等 效电路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的构成 的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的异物检测 用电压计所检测出的电压值的例示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的构成 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在异物 未接近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在异物 已接近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的其他 构成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在异 物未接近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在异 物已接近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 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采用附图具体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并非对权 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进行限定,当然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事项的全 部组合未必是解决方案的必要事项。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 的构成的电路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 电装置1至少具备:高频发生器12;升压变压器13;以及耦合电极(第 二耦合电极)11。在图1(a)的电路中,一旦被升压变压器13升压,则 主动电极(第二主动电极)11a变成高电压,被动电极(第二被动电极) 11p变成低电压。

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未必需要图1(a)所示的接地线14。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通过升压变压器13进行升压,则耦合电极11都成为 高电压,等效于多个主动电极11a相连接的情况。以下,虽然依照图1(a) 的构成进行说明,但根据耦合电极11的定位的观点,当然即使为图1(b) 的构成也同样。即,在图1(b)的构成下,在送电装置1设置两个主动电 极11a,在对应的受电装置也设置两个主动电极。

图2是示意性表示现有技术的电力输送系统的构成的等效电路图。如 图2所示,送电装置1的耦合电极(第二耦合电极)11以及受电装置2 的耦合电极(第一耦合电极)21分别由主动电极(第二主动电极)11a、 尺寸比主动电极11a大的被动电极(第二被动电极)11p、主动电极(第 一主动电极)21a、以及尺寸比主动电极21a大的被动电极(第一被动电 极)21p构成。即,主动电极(第二主动电极)11a和被动电极(第二被 动电极)11p、以及主动电极(第一主动电极)21a和被动电极(第一被动 电极)21p分别为非对称形状。

送电装置1的耦合电极11以及受电装置2的耦合电极21,由主动电 极(第二主动电极)11a和被动电极(第二被动电极)11p、以及主动电极 (第一主动电极)21a和被动电极(第一被动电极)21p分别形成电容, 通过将第二主动电极11a和第一主动电极21a配置在强电场中,从而能够 进行强烈的电容耦合以对电力进行输送。被输送的电力通过降压变压器23 进行降压,并提供给负载电路22。另外,在图2中,还包含谐振电路在内 进行了记载,但这是为了提高电力输送的稳定度,并非一定需要谐振电路。

另外,由送电装置1的第二主动电极11a和第二被动电极11p形成电 极电容C1,且由送电装置1的第二主动电极11a和受电装置2的第一主 动电极21a形成耦合电容C2。在人体等异物接近了的情况下,电极电容 C1、耦合电容C2也会发生变动。在电极电容C1、耦合电容C2发生变动 了的情况下,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发生变动。但是,因异物的接近而产生 的寄生电容的变动幅度与电极电容C1、耦合电容C2的大小相比为较小, 谐振频率的变动也小。因此,难以检测出因谐振频率的变动而导致的电压 变动。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电装置1侧,与第二主动电极11a单独 地设置异物检测用电极(第三电极)。图3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 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构成的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送电装置1的 耦合电极(第二耦合电极)11以及受电装置2的耦合电极(第一耦合电极) 21分别由主动电极(第二主动电极)11a、尺寸比主动电极11a大的被动 电极(第二被动电极)11p、主动电极(第一主动电极)21a、尺寸比主动 电极21a大的被动电极(第一被动电极)21p构成。即,主动电极(第二 主动电极)11a和被动电极(第二被动电极)11p、以及主动电极(第一主 动电极)21a和被动电极(第一被动电极)21p分别为非对称形状。

与现有技术不同,在送电装置1中,在与第二主动电极11a隔开的位 置处,具备用于检测异物的接近的异物检测用电极(第三电极)10作为第 三耦合电极。后述的异物检测用电压计连接在异物检测用电极10和接地 电位之间,常时对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压进行监视。由于异物检测用 电极10和第二主动电极11a之间的耦合电容C3比第二主动电极11a和第 二被动电极11p之间的电极电容C1小,因此在人体等异物接近了的情况 下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变动而导致的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压变动变得比 较大。因此,通过对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压的变动进行检测,从而能 够检测异物的接近。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的构 成的框图。恒压电源(DC电源)100是产生固定的直流电压(例如DC5V) 的电源电路。驱动控制部103以及开关104以恒压电源100作为电源,产 生例如100kHz~数10MHz的高频电压。升压/谐振电路105对高频电压进 行升压并提供给第二主动电极11a。I/V检测器101对从恒压电源100供给 的电压DCV以及电流DCI进行检测并传递给控制部102。控制部102如 后述基于I/V检测器101、过电压检测用电压计106、异物检测用电压计 107的输出来对驱动控制部103的动作进行控制。

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位成为比送电装置1的第二主动电极11a的 电位低、且比送电装置1的第二被动电极11p的电位高的电位。因此,异 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位成为送电装置1的第二主动电极11a的电位和送 电装置1的第二被动电极11p的电位之间的中间电位。另外,在上述中, 送电装置1的第二主动电极11a的电位、送电装置1的第二被动电极11p 的电位以及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位,均是在将送电装置1的高频发生 器12所生成的交流频率设定为动作频率时的各电极中的交流电压。通过 I/V检测器101检测在通常搭载受电装置2时得到最高电力输送效率的频 率,并将动作频率设定为所检测出的频率。

另外,在使异物检测用电极10和第二主动电极11a之间的耦合电容 C3设定得比第二主动电极11a和第二被动电极11p之间的电极电容C1小 的情况下,由于人体等异物接近时所产生的寄生电容因耦合电容C3和电 极电容C1而不同,因此能够使异物检测用电极10中的电压变动比第二主 动电极11a中的电压变动大。因此,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接近而引起 的电压变动。

过电压检测用电压计106对升压/谐振电路105的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并 传递给控制部102。控制部102判断升压/谐振电路105的输出电压是否成 为超过固定的电压值的过电压状态。控制部102在判断出所获取到的电压 值超过固定的电压值的情况下,向驱动控制部103发送断开信号。

异物检测用电压计107对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压值进行检测并传 递给控制部102。控制部102在所获取到的电压值的电压幅度低于例如规 定值以上、且该状态持续固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异物接近了,向 驱动控制部103发送断开信号。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的异物检 测用电压计107所检测出的电压值的例示图。在人体等异物未接近的情况 下,电压幅度ΔV1为固定幅度,成为例如12V。然后,在时刻t=t1人体 等异物接近了的情况下,电压幅度减少,在经过了时间T的时间点,电压 幅度ΔV2也收敛为固定幅度、例如8V。

按照这样,在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压值的电压幅度降低规定值以 上、例如降低1V以上、且该状态持续固定时间、例如持续1秒以上的情 况下,控制部102判断为异物接近了,通过向驱动控制部103发送断开信 号,由此中止电力的输送。因此,能够将向人体等的放电的担忧等防患于 未然。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的构 成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与受电装置2之间输送电力的一侧配置第二 主动电极11a,在相反侧配置第二被动电极11p,以使第二主动电极11a 和第二被动电极11p对置。在图6的例子中,设置为平面状的电极,但并 非特别限定于此。

异物检测用电极(第三电极)10,在第二主动电极11a的周边部与第 二主动电极11a隔开配置。由于两者未接触,因此能够使异物检测用电极 10的电位和第二主动电极11a的电位不同。本实施方式中,将异物检测用 电极10的电位设为第二主动电极11a的电位和第二被动电极11p的电位 之间的电位、即中间电位。

异物检测用电极10,并非限定于如图6所示那样将第二主动电极11a 的四方包围的形状,可以作为矩形状的电极而分别设置在第二主动电极 11a的四个边的各个边,也可以作为矩形状的电极而仅设置在至少任一边。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在异 物未接近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送电装置1的第 二主动电极11a和受电装置2的第一主动电极21a对置,且送电装置1的 第二被动电极11p和受电装置2的第一被动电极21p分别配置在第二主动 电极11a和第一主动电极21a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

在图7中,使异物检测用电极10和第二主动电极11a之间的耦合电 容C3比第二主动电极11a和第二被动电极11p之间的电极电容C1小。在 异物未接近的情况下,在送电装置1的第二主动电极11a和受电装置2的 第一主动电极21a之间形成耦合电容C2,从送电装置1向受电装置2输 送电力。在第二主动电极11a和异物检测用电极10之间产生电场H3,形 成耦合电容C3。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在异 物接近了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8中,因异物80已与异 物检测用电极10接近,从而电场H3的一部分向异物80的接地电位81产 生感应。因此,由于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位降低,故而通过常时对异 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压进行监视,从而能够容易检测非受电装置2的异 物80接近了。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并不限定于送电装置1的第二 主动电极11a和受电装置2的第一主动电极21a对置、且送电装置1的第 二被动电极11p和受电装置2的第一被动电极21p分别配置在第二主动电 极11a与第一主动电极21a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情况。例如送电装置1 也可以由设置了第二主动电极的底座部、和设置了第二被动电极的靠背部 构成。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的其 他构成的示意图。如图9(a)所示,在底座部92设置第二主动电极11a, 且在靠背部91设置第二被动电极11p。靠背部91和底座部92将彼此的一 端相互粘接固定,且配置在相互大致正交的位置。即,第二主动电极11a 和第二被动电极11p被配置在大致正交的方向。

异物检测用电极10配置在夹持第二被动电极11p而与第二主动电极 11a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将异物检测用电极10与第二主动电极11a确切 地隔开配置。当然,配置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位置,只要是与第二主动 电极11a隔开的位置,则不必特定限定。

例如,如图9(b)所示,也可以在靠背部91设置的第二被动电极11p 的两侧或者任一侧配置异物检测用电极10。另外,如图9(c)所示,也 可以在底座部92与第二主动电极11a隔开配置异物检测用电极10。

与图6同样地,由于异物检测用电极(第三电极)10与第二主动电极 11a隔开配置,因此能够使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位与第二主动电极11a 的电位不同。并且,将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位设为第二主动电极11a 的电位与第二被动电极11p的电位之间的电位、即中间电位。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在 异物未接近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0中,由于将异物检 测用电极10和第二主动电极11a隔开配置,因此异物检测用电极10与第 二主动电极11a之间的耦合电容C3变得比第二主动电极11a与第二被动 电极11p之间的电极电容C1小。在异物未接近的情况下,在送电装置1 的第二主动电极11a与受电装置2的第一主动电极21a之间形成耦合电容 C2,从送电装置1向受电装置2输送电力。在第二主动电极11a和异物检 测用电极10之间产生电场H3,形成耦合电容C3。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输送系统的送电装置1在 异物接近了的状态下的电场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1中,因异物80已与 异物检测用电极10接近,从而电场H3的一部分向异物80的接地电位81 产生感应。因此,由于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位降低,故而通过常时对 异物检测用电极10的电压进行监视,从而能够容易检测非受电装置2的 异物80接近了的情况。

如以上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与第二主动电极11a隔开配 置的异物检测用电极10,因此能够采用第二主动电极11a进行与受电装置 2之间的电力输送,能够采用异物检测用电极10进行对人体等异物的接近 的检测。因此,即使是电力输送时,也能够确切地检测出因异物的接近而 导致的电压的变动。

此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当然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还 能够有多种变形、替换等。例如,送电装置1的主动电极11a以及被动电 极11p不一定是非对称形状,也可以是同一尺寸、同一形状。同样,受电 装置2的主动电极21a以及被动电极21p也不一定是非对称形状,也可以 是同一尺寸、同一形状。

符号说明

1   送电装置

2   受电装置

10  异物检测用电极(第三电极)

11  耦合电极(第二耦合电极)

11a 主动电极(第二主动电极)

11p 被动电极(第二被动电极)

21  耦合电极(第一耦合电极)

21a 主动电极(第一主动电极)

21p 被动电极(第一被动电极)

91  靠背部

92  底座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