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降低细鳞鲑亲鱼产后死亡率的方法

一种降低细鳞鲑亲鱼产后死亡率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细鳞鲑亲鱼产后死亡率的方法,根据细鳞鲑的生物学及生殖生理特性,在亲鱼的驯化及培育期间,模拟野生状态下的生境,在水环境及饵料结构上完全符合野生状态的环境条件,在不同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饵料进行强化培育,增强亲鱼体能;在进行人工催产时根据性腺发育程度,采取分阶段不同剂量注射激素,产后进行护理恢复性强化培育。最终达到提高亲鱼产后成活率的目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34894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27456.4

  • 申请日2013-07-31

  • 分类号A01K61/00;

  • 代理机构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董金国

  • 地址 066200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龙海大道151号

  • 入库时间 2024-02-19 19:41:4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8-1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1/00 授权公告日:20150218 终止日期:20170731 申请日:20130731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2-18

    授权

    授权

  • 2013-1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00 申请日:201307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0-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产后死亡率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细鳞鲑亲鱼产后死亡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细鳞鲑是我国高寒地区特产的鱼类之一,世界上也仅此一属一种,其肉味肥美,含脂量高(3.8%~7.7%),营养丰富,卵也相当名贵。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因素干扰,使细鳞鲑的资源数量逐年减少,现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鲑的人工繁育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列入国家和有关省市的科技攻关项目,由于野生种群数量有限,并且为了保护现有的野生资源,在采集野生亲鱼进行驯养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科研、生产单位都是因为亲鱼产后大批死亡,特别是雄性亲鱼,产后死亡率最高可达80%以上,从而造成后备亲鱼不足,给科研和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亲鱼的大量死亡,需要从野生群体中不断捕获亲鱼进行补充,从而造成野生资源的破坏。

如何降低或减少细鳞鲑亲鱼产后死亡率,是解决细鳞鲑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之一,产后亲鱼成活率的提高,不仅能使野生资源得到保护,对细鳞鲑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达到细鳞鲑苗种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达到恢复和保护野生资源的目的降低细鳞鲑亲鱼产后死亡率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降低细鳞鲑亲鱼产后死亡率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模拟野生环境进行强化培育

根据细鳞鲑野生状态下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模拟,冬季在水温降至5℃以下时,调整进水水流,使亲鱼培育池四周及略有薄冰形成;春季当水温开始上升时加大流水量,此时饵料投喂以活的小杂鱼为主;

(2)对细鳞鲑进行人工激素催产

第一次人工激素催产,对细鳞鲑注射催产药物LRH-A2,每千克细鳞鲑注射剂量为1-2微克;第二次人工激素催产,对细鳞鲑注射催产药物HCG和LRH-A2的混合物,每千克细鳞鲑注射剂量为HCG500-1000IU和LRH-A2 为1-2微克;第三次人工激素催产,对细鳞鲑注射鲤鱼脑垂体和HCG混合物,每千克雌性细鳞鲑注射剂量为鲤鱼脑垂体1-2微克和HCG500-1000IU,每千克雄性细鳞鲑注射剂量为鲤鱼脑垂体0.5-1微克和HCG250-500IU;

(3)产后护理及体质恢复

亲鱼做完人工授精后,对产后亲鱼进行抗生素注射,每千克产后亲鱼的抗生素注射剂量为1-2微克,两天后选用优质活的小杂鱼或水蚯蚓进行体质恢复性强化培育。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1)中所述的流水量,一般控制在流速1-2m3/min。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2)中,第一次人工激素催产一周后进行第二次人工激素催产,第二次人工激素催产后72小时后进行第三次人工激素催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3)所述的抗生素为兽用青霉素或阿莫西林注射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根据细鳞鲑的生物学及生殖生理特性,在亲鱼的驯化及培育期间,模拟野生状态下的生境,在水环境及饵料结构上完全符合野生状态的环境条件,在不同发育阶段,采用不同的饵料进行强化培育,增强亲鱼体能;在进行人工催产时根据性腺发育程度,采取分阶段不同剂量注射激素,产后进行护理恢复性强化培育。最终达到提高亲鱼产后成活率的目的,经研究证明,采用本发明方法两年后,雄性亲鱼死亡率为4.5%,雌性亲鱼死亡率3.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2010年9月10日,选取200条雌性细鳞鲑和200条雄性细鳞鲑作为亲鱼,冬季到来,模拟河道的深槽生存环境,控制水温在1℃,调整进水水流,使亲鱼培育池四周及略有薄冰形成,春季时,水温开始上升时加大流水量,一般控制在流速1-2m3/min,控制使亲鱼培育池的温度适宜亲鱼生存,此时饵料投喂应以活的小杂鱼为主,从而增强亲鱼体质及促使性腺发育。

在激素注射方面,采取分阶段注射。根据性腺发育时期采取3次注射的方法,并使用不同的激素品种及注射剂量。当水温稳定在5℃左右时进行第一次注射,一周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第二次注射72小时后进行第三次注射。第一针使用LRH-A2,亲鱼使用剂量为1微克/千克鱼体重;第二针使用HCG和LRH-A2混合剂注射,亲鱼注射剂量为HCG500IU/千克鱼体重和LRH-A21微克/千克鱼体重;第三针使用鲤鱼脑垂体和HCG混合剂,雌性亲鱼注射量为鲤鱼脑垂体1微克/千克鱼体重和HCG500IU/千克鱼体重。注射时雄性亲鱼减半。

2011年5月15日对亲鱼在进行完人工授精后,由于人工挤压等原因,体质较差,并易感染疾病,做完人工授精后即可对产后亲鱼进行抗生素注射,注射兽用青霉素,注射剂量为1微克/千克鱼体重。两天后选用优质活的小杂鱼或水蚯蚓进行体质恢复性强化培育。

2011年9月28日统计,剩余雌性细鳞鲑197条,剩余雄性细鳞鲑196条。

实施例2

2011年9月30日,选取196条雌性细鳞鲑和196条雄性细鳞鲑作为亲鱼,冬季到来,模拟河道的深槽生存环境,控制水温在3℃,调整进水水流,使亲鱼培育池四周及略有薄冰形成,春季时,水温开始上升时加大流水量,一般控制在流速1-2m3/min,控制使亲鱼培育池的温度适宜亲鱼生存,此时饵料投喂应以活的小杂鱼为主,保证100%饱,投喂量为鱼体重的7-8%,从而增强亲鱼体质及促使性腺发育。

在激素注射方面,采取分阶段注射。根据性腺发育时期采取3次注射的方法,并使用不同的激素品种及注射剂量。当水温稳定在5℃左右时进行第一次注射,一周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第二次注射72小时后进行第三次注射。第一针使用LRH-A2,亲鱼使用剂量为2微克/千克鱼体重;第二针使用HCG和LRH-A2混合剂注射,亲鱼注射剂量为HCG1000IU/千克鱼体重和LRH-A2 2微克/千克鱼体重;第三针使用鲤鱼脑垂体和HCG混合剂,雌性亲鱼注射量为鲤鱼脑垂体2微克/千克鱼体重和HCG1000IU/千克鱼体重。注射时雄性亲鱼减半。

2012年5月13日对亲鱼在进行完人工授精后,由于人工挤压等原因,体质较差,并易感染疾病,做完人工授精后即可对产后亲鱼进行抗生素注射,注射兽用阿莫西林注射液,注射剂量为2微克/千克鱼体重。两天后选用优质活的小杂鱼或水蚯蚓进行体质恢复性强化培育。

2012年10月2日统计,剩余雌性细鳞鲑193条,剩余雄性细鳞鲑191条。

实施例3

2012年10月4日,选取191条雌性细鳞鲑和191条雄性细鳞鲑作为亲鱼,冬季到来,模拟河道的深槽生存环境,控制水温在0℃,调整进水水流,使亲鱼培育池四周及略有薄冰形成,春季时,水温开始上升时加大流水量,一般控制在流速1-2m3/min,控制使亲鱼培育池的温度适宜亲鱼生存,此时饵料投喂应以活的小杂鱼为主,从而增强亲鱼体质及促使性腺发育。

在激素注射方面,采取分阶段注射。根据性腺发育时期采取3次注射的方法,并使用不同的激素品种及注射剂量。当水温稳定在5℃左右时进行第一次注射,一周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第二次注射72小时后进行第三次注射。第一针使用LRH-A2,亲鱼使用剂量为1.5微克/千克鱼体重;第二针使用HCG和LRH-A2混合剂注射,亲鱼注射剂量为HCG750IU/千克鱼体重和(LRH-A2) 1.5微克/千克鱼体重;第三针使用鲤鱼脑垂体和HCG混合剂,雌性亲鱼注射量为鲤鱼脑垂体1.5微克/千克鱼体重和HCG750IU/千克鱼体重。注射时雄性亲鱼减半。

2013年5月19日对亲鱼在进行完人工授精后,由于人工挤压等原因,体质较差,并易感染疾病,做完人工授精后即可对产后亲鱼进行抗生素注射,注射兽用阿莫西林注射液,注射剂量为2微克/千克鱼体重。两天后选用优质活的小杂鱼或水蚯蚓进行体质恢复性强化培育。

2013年7月1日统计,剩余雌性细鳞鲑190条,剩余雄性细鳞鲑189条。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本发明可行实施的穷举。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前提下对其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应当被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